資源簡介 浙江省天臺縣始豐中學2019-2020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第一次月考調研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2019九上·天臺月考)不懈的探索是中國近代史的主題之一。下列探索中的口號或主張提出的先后順序是( )①“民主”和“科學”②“自強”與“求富”③“民族”“民權”“民生”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2.(2019九上·天臺月考)“八榮八恥”中提出“以崇尚科學為榮,以專制迷信為恥”。下列也曾提出過類似的思想主張的運動是( )A.洋務運動 B.維新變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3.(2019九上·天臺月考)辛亥革命后成立的南京臨時政府的法令和措施對經濟方面規定:“獎勵保護工商業,鼓勵人民興辦實業,鼓勵華僑在國內投資,設立實業部,各省設立實業公司,廢除清朝的苛捐雜稅。”這反映出這場資產階級革命的根本目的是( )A.發展資本主義 B.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C.驅除韃虜 D.推翻清政府4.(2016九上·武義月考)胡適是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下列有關他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參與《新青年》的編輯撰稿工作B.發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C.提出文學改良的主張D.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5.(2019九上·天臺月考)孫中山將同盟會綱領闡述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以下最能體現“民生主義”的一項是( )A.驅除韃虜 B.恢復中華 C.創立民國 D.平均地權6.(2019九上·天臺月考)2014年8月16至28日,被稱為“六朝古都”的南京成功舉辦了第二屆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南京也是一部濃縮的中國近代史。以下關于南京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①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所在地②辛亥革命首先起義的城市③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地④首先被辟為通商口岸的城市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7.(2019九上·天臺月考)1912年元旦,孫中山創立中華民國;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按照中華民國紀年方法計算,孫中山逝世于( )A.民國十二年 B.民國十三年 C.民國十四年 D.民國十五年8.(2019九上·天臺月考)下列關于新文化運動的敘述錯誤的是( )A.以《新青年》為主陣地 B.高興民主和科學的旗幟C.為傳播馬克思主義創造了條件 D.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9.(2019九上·天臺月考)參加過辛亥革命的吳玉章曾說過:“從前皇帝自稱為天子,如果有人說皇帝是強盜,可以打倒,別人一定把他看作瘋子。孫中山就曾經是一個被看作是瘋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擁護別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瘋子。”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 )A.辛亥革命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B.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C.辛亥革命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D.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0.(2019九上·天臺月考)“七十二健兒,酣戰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國子,愁看秋雨濕黃花。”此聯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A.鎮南關起義 B.武昌起義C.黃花崗起義 D.皖浙起義二、非選擇題(共6小題,每小題10分,共60分)11.(2019九上·天臺月考)辛亥革命是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12年元旦的《申報》以顯著地位刊登慶祝標語和祝詞。標語字把民國的“國”改寫為“囻”。——宋軍《申報的興衰》材料二:它使傳統中國二千年的皇帝制度徹底崩潰,是中國帝制與共和意識的分水嶺。——費正清1915年,袁世凱公開復辟帝制,遭到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袁世凱身敗名裂,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必修一》材料三:民國建立后,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倒臺。引發了以傳統政治為基礎的舊有倫理與價值體系的松動……傳統價值觀念開始失去在社會中的正統地位。——張豈之《中國歷史 晚清民國卷》(1)根據材料一指出《申報》慶祝的1912年元旦的重大政治事件是什么?這一事件反映了當時中國政治怎樣的發展趨勢?(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哪些重要成果?(3)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列舉辛亥革命后“傳統價值觀念開始失去在社會中的正統地位”在生活中的具體表現。(4)綜合以上材料,用一句話概括辛亥革命在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歷史地位。12.(2019九上·天臺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辛亥革命已十年,清朝余孽繼當權。列強勾結諸軍閥,掠奪人民更不堪”。——朱德《辛亥革命雜詠》材料二:1919年,中國以戰勝國的身份滿懷喜悅參加了巴黎和會,卻被一瓢涼水澆了下來……這樣一份喪權辱國的和約讓國人震驚,讓國人憤慨,一場浩浩蕩蕩的愛國運動爆發了。材料三:偉大的五四運動如同一道閃電照亮了歷史的星空,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大地上以波瀾壯闊的規模廣泛傳播;一支新生社會力量登上政治舞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到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時候。(1)材料一中面對“清朝余孽”“繼當權”,一批進步的中國知識分子如何予以“補課”的?(2)材料二中“涼水”是指什么?巴黎和會和這場愛國運動有何聯系?這場愛國運動對中國革命進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3)根據材料三,概括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誕生之間的聯系。13.(2019九上·天臺月考)歷史上每一次重大的社會變革或革命,都是以思想的解放為前提的。中國也不例外,從戊戌變法開始,掀起了一個個思想解放的潮流。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這次革命結束了一個王朝,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但這次革命沒有成功,沒有解決吃飯問題,因為沒有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和剝削。材料二:下圖是關于中國近代史上某次運動的一幅漫畫。材料三: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高呼“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的口號,發表宣言,揭露帝國主義的強盜行為,舉行游行示威,痛打賣國賊章宗祥,火燒曹宅……(1)分別寫出三則材料對應的事件。(2)請寫出材料二這次運動的主要思想陣地和對舊道德批判最為猛烈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3)19世紀末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歷史,是一部思想解放史,是一部“國人漸已醒”的歷史。分析上述材料,比較材料三提及的運動和材料一二中的運動在推動“國人漸醒”方面有何本質不同。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①“民主”“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口號;②“自強”“求富”是洋務運動的口號;③“民族”“民權”“民生”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根據我國近代化探索的歷程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運動,可知先后順序是②③①。C項②③①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近代化的探索的相關知識。熟練掌握中國近代化的歷程。2.【答案】D【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從1915年起,進步的知識分子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以《新青年》雜志為主要陣地,掀起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向尊孔復古的逆流展開猛烈進攻,從而在社會上掀起一股生氣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ABC三項未曾提出過類似的思想主張,不符合題意;D項新文化運動曾提出過類似的思想主張,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注意掌握新文化運動前期和后期所宣傳的不同內容。3.【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由南京臨時政府的法令和措施在經濟方面規定:“獎勵和保護工商業,鼓勵人民興辦實業,鼓勵華僑在國內投資,設立實業部,各省成立實業公司,廢除清朝的苛捐雜稅。”可以看出,這些措施都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因此材料反映出資產階級發動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是發展資本主義。A項發展資本主義是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符合題意;BCD三項是辛亥革命的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南京臨時政府的法令和措施在經濟方面規定:“獎勵和保護工商業,鼓勵人民興辦實業,鼓勵華僑在國內投資,設立實業部,各省成立實業公司,廢除清朝的苛捐雜稅。”為切入點,考查辛亥革命。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能夠弄清材料表達的意思。4.【答案】B【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胡適的識記能力。胡適1915年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1917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加入《新青年》編輯部,撰文反對封建主義,宣傳個性自由、民主和科學,積極提倡“文學改良”和白話文學,成為當時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人物。同年,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主張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寫文章“不作無病之呻吟”,“須言之有物”等主張,為新文學形式作出初步設想ACD都和胡適有關,B中《狂人日記》是魯迅發表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胡適的識記能力。5.【答案】D【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孫中山在中國同盟會機關刊物《民報》發刊詞中把其革命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即民族主義,創立民國即民權主義,平均地權即民生主義 。D項平均地權最能體現“民生主義”,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三民主義的理解,需要全面準確的理解識記三民主義的內涵。6.【答案】B【知識點】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解析】【分析】①正確,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②錯誤,辛亥革命首先起義的城市是武昌;③正確,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1842年在南京簽訂;④錯誤,南京不是首先被辟為通商口岸的城市,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天津條約》,南京被辟為通商口岸。B項②④敘述不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近代發生在南京的歷史事件。7.【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12年元旦,孫中山創立中華民國;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按照中華民國紀年方法計算,孫中山逝世于1925-1912+1=14,即民國十四年。C項民國十四年孫中山逝世,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華民國紀年方法計算。注意掌握民國紀年和公元紀年的換算。8.【答案】D【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ABC三項表述都正確,不符合題意;D項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的是五四運動,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新文化運動的相關史實與五四運動的意義,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準確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新文化運動的相關史實與五四運動的意義。9.【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據題干“從前皇帝自稱為天子,如果有人說皇帝是強盜,可以打倒,別人一定把他看作瘋子。孫中山就曾經是一個被人家看作是瘋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擁護皇帝或者擁護別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瘋子”可知,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主要是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擁護別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瘋子。”反映了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ABD三項不是出現題干情況的根本原因,不符合題意;B項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是出現題干情況的根本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主要貢獻及歷史影響。學生應掌握辛亥革命歷史意義。10.【答案】C【知識點】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的相關知識。1911年4月,革命黨人在黃興帶領下發動了黃花崗起義,起義后,同盟會會員收遺骸72具,這與題目中”七十二健兒“相吻合,故答案呢選C。其余選項與材料不符,故不選。【點評】知道黃花崗起義的結果,并提高分析材料的能力。11.【答案】(1)中華民國成立(或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從專制走向民主的發展趨勢。(2)推翻帝制(結束君主專制制度),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3)稱呼變化,婦女爭取婚姻自由,發型變化。(4)辛亥革命是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中的里程碑。(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辛亥革命相關知識。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成功發動武昌起義,并在隨后的兩個多月帶動中國各地的革命響應。12月29日,清朝原有的22個行省中業已獨立的17個省,派出代表,推選剛剛返國的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宣誓就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正式成立。2月12日,在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等大臣的勸說下,宣統帝溥儀的母親隆裕太后發布退位詔書,“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為一大中華民國”;至此,中華民國正式取代與繼承大清帝國。這一事件反映了當時中國的政治發展趨勢:從專制走向民主的發展趨勢。(2)本題考查辛亥革命的思想影響。“道及君主,恒必以惡語冠之隨之”“袁世凱公開復辟帝制,遭到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說明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3)本題考查辛亥革命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后“傳統價值觀念開始失去在社會中的正統地位”在生活中的具體表現有稱呼變化、婦女爭取婚姻自由、發型變化等。(4)本題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是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中的里程碑(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故答案為:(1)中華民國成立(或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從專制走向民主的發展趨勢。(2)推翻帝制(結束君主專制制度),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3)稱呼變化,婦女爭取婚姻自由,發型變化。(4)辛亥革命是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中的里程碑。(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辛亥革命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2.【答案】(1)高舉民主與科學的大旗,發起了新文化運動。(2)操縱會議的列強作出將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轉讓給日本的決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是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線;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3)五四運動中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工人階級以獨立的姿態登上了政治舞臺為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階級基礎。【知識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及其背景。“辛亥革命已十年,清朝余孽繼當權”——辛亥革命以后,多數中國人的精神面貌沒有根本改變,封建統治思想還根深蒂固。經過辛亥革命,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革命失敗的根源在于國民腦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識,必須從文化思想上沖擊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識,通過普及共和思想來實現真正的共和政體。為此,一批進步的中國知識分子高舉民主與科學的大旗,發起了新文化運動。(2)本題考查五四運動相關知識。“1919年,中國以戰勝國的身份滿懷喜悅參加了巴黎和會,卻被一瓢涼水澆了下來”——操縱會議的列強作出將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轉讓給日本的決定。在巴黎和會中,中國政府的外交失敗,直接引發了中國民眾的強烈不滿,從而引發了五四運動。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是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線。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3)本題考查分析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誕生之間的聯系。五四運動中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工人階級以獨立的姿態登上了政治舞臺為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階級基礎。故答案為:(1)高舉民主與科學的大旗,發起了新文化運動。(2)操縱會議的列強作出將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轉讓給日本的決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是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線;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3)五四運動中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工人階級以獨立的姿態登上了政治舞臺為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階級基礎。【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誕生等相關知識。要準確識記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史實。13.【答案】(1)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2)《青年雜志》或《新青年》雜志;魯迅;《狂人日記》。(3)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但沒有明確提出反帝;新文化運動是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而五四運動是一場聲勢浩大(全國性)的徹底的反帝愛國運動。【知識點】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根據材料二漫畫中的“民主”“舊道德”等信息,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新文化運動。1919年帝國主義國家在巴黎和會上將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交給日本,作為戰勝國的中國卻受到了戰敗國的待遇,這個消息傳到國內后,引發了五四愛國運動。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等校學生三千多人,在天安門前集會講演,隨后舉行游行示威。他們要求“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反對在對德“和約”上簽字、懲辦賣國賊曹汝霖等人,北洋軍閥政府卻對此進行鎮壓。(2)1915年,由陳獨秀、李大釗、胡適和魯迅領導的新文化運動,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高舉“民主”“科學”兩面大旗,向尊孔復古的封建逆流展開猛烈的進攻。反對儒家傳統道德是新文化運動的矛頭所向,魯迅對封建禮教的攻擊最為猛烈,他在《狂人日記》中指出封建禮教是“吃人的禮教”。(3)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進步探索了道路,但沒有明確提出反帝。1915年開始的新文化運動,讓軍閥混戰中的中國響起了思想啟蒙的聲音,使人們的思想,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思想獲得了極大的解放。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是一場聲勢浩大(全國性)的徹底的反帝愛國運動,人們的思想獲得了極大解放,開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國,看世界。故答案為:(1)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2)《青年雜志》或《新青年》雜志;魯迅;《狂人日記》。(3)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但沒有明確提出反帝;新文化運動是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而五四運動是一場聲勢浩大(全國性)的徹底的反帝愛國運動。【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準確識記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史實。1 / 1浙江省天臺縣始豐中學2019-2020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第一次月考調研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2019九上·天臺月考)不懈的探索是中國近代史的主題之一。下列探索中的口號或主張提出的先后順序是( )①“民主”和“科學”②“自強”與“求富”③“民族”“民權”“民生”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①“民主”“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口號;②“自強”“求富”是洋務運動的口號;③“民族”“民權”“民生”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根據我國近代化探索的歷程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運動,可知先后順序是②③①。C項②③①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近代化的探索的相關知識。熟練掌握中國近代化的歷程。2.(2019九上·天臺月考)“八榮八恥”中提出“以崇尚科學為榮,以專制迷信為恥”。下列也曾提出過類似的思想主張的運動是( )A.洋務運動 B.維新變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答案】D【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從1915年起,進步的知識分子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以《新青年》雜志為主要陣地,掀起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向尊孔復古的逆流展開猛烈進攻,從而在社會上掀起一股生氣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ABC三項未曾提出過類似的思想主張,不符合題意;D項新文化運動曾提出過類似的思想主張,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注意掌握新文化運動前期和后期所宣傳的不同內容。3.(2019九上·天臺月考)辛亥革命后成立的南京臨時政府的法令和措施對經濟方面規定:“獎勵保護工商業,鼓勵人民興辦實業,鼓勵華僑在國內投資,設立實業部,各省設立實業公司,廢除清朝的苛捐雜稅。”這反映出這場資產階級革命的根本目的是( )A.發展資本主義 B.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C.驅除韃虜 D.推翻清政府【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由南京臨時政府的法令和措施在經濟方面規定:“獎勵和保護工商業,鼓勵人民興辦實業,鼓勵華僑在國內投資,設立實業部,各省成立實業公司,廢除清朝的苛捐雜稅。”可以看出,這些措施都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因此材料反映出資產階級發動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是發展資本主義。A項發展資本主義是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符合題意;BCD三項是辛亥革命的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南京臨時政府的法令和措施在經濟方面規定:“獎勵和保護工商業,鼓勵人民興辦實業,鼓勵華僑在國內投資,設立實業部,各省成立實業公司,廢除清朝的苛捐雜稅。”為切入點,考查辛亥革命。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能夠弄清材料表達的意思。4.(2016九上·武義月考)胡適是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下列有關他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參與《新青年》的編輯撰稿工作B.發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C.提出文學改良的主張D.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答案】B【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胡適的識記能力。胡適1915年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1917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加入《新青年》編輯部,撰文反對封建主義,宣傳個性自由、民主和科學,積極提倡“文學改良”和白話文學,成為當時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人物。同年,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主張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寫文章“不作無病之呻吟”,“須言之有物”等主張,為新文學形式作出初步設想ACD都和胡適有關,B中《狂人日記》是魯迅發表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胡適的識記能力。5.(2019九上·天臺月考)孫中山將同盟會綱領闡述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以下最能體現“民生主義”的一項是( )A.驅除韃虜 B.恢復中華 C.創立民國 D.平均地權【答案】D【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孫中山在中國同盟會機關刊物《民報》發刊詞中把其革命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即民族主義,創立民國即民權主義,平均地權即民生主義 。D項平均地權最能體現“民生主義”,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三民主義的理解,需要全面準確的理解識記三民主義的內涵。6.(2019九上·天臺月考)2014年8月16至28日,被稱為“六朝古都”的南京成功舉辦了第二屆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南京也是一部濃縮的中國近代史。以下關于南京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①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所在地②辛亥革命首先起義的城市③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地④首先被辟為通商口岸的城市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答案】B【知識點】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解析】【分析】①正確,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②錯誤,辛亥革命首先起義的城市是武昌;③正確,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1842年在南京簽訂;④錯誤,南京不是首先被辟為通商口岸的城市,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天津條約》,南京被辟為通商口岸。B項②④敘述不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近代發生在南京的歷史事件。7.(2019九上·天臺月考)1912年元旦,孫中山創立中華民國;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按照中華民國紀年方法計算,孫中山逝世于( )A.民國十二年 B.民國十三年 C.民國十四年 D.民國十五年【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12年元旦,孫中山創立中華民國;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按照中華民國紀年方法計算,孫中山逝世于1925-1912+1=14,即民國十四年。C項民國十四年孫中山逝世,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華民國紀年方法計算。注意掌握民國紀年和公元紀年的換算。8.(2019九上·天臺月考)下列關于新文化運動的敘述錯誤的是( )A.以《新青年》為主陣地 B.高興民主和科學的旗幟C.為傳播馬克思主義創造了條件 D.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答案】D【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ABC三項表述都正確,不符合題意;D項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的是五四運動,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新文化運動的相關史實與五四運動的意義,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準確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新文化運動的相關史實與五四運動的意義。9.(2019九上·天臺月考)參加過辛亥革命的吳玉章曾說過:“從前皇帝自稱為天子,如果有人說皇帝是強盜,可以打倒,別人一定把他看作瘋子。孫中山就曾經是一個被看作是瘋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擁護別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瘋子。”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 )A.辛亥革命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B.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C.辛亥革命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D.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據題干“從前皇帝自稱為天子,如果有人說皇帝是強盜,可以打倒,別人一定把他看作瘋子。孫中山就曾經是一個被人家看作是瘋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擁護皇帝或者擁護別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瘋子”可知,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主要是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擁護別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瘋子。”反映了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ABD三項不是出現題干情況的根本原因,不符合題意;B項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是出現題干情況的根本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主要貢獻及歷史影響。學生應掌握辛亥革命歷史意義。10.(2019九上·天臺月考)“七十二健兒,酣戰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國子,愁看秋雨濕黃花。”此聯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A.鎮南關起義 B.武昌起義C.黃花崗起義 D.皖浙起義【答案】C【知識點】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的相關知識。1911年4月,革命黨人在黃興帶領下發動了黃花崗起義,起義后,同盟會會員收遺骸72具,這與題目中”七十二健兒“相吻合,故答案呢選C。其余選項與材料不符,故不選。【點評】知道黃花崗起義的結果,并提高分析材料的能力。二、非選擇題(共6小題,每小題10分,共60分)11.(2019九上·天臺月考)辛亥革命是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12年元旦的《申報》以顯著地位刊登慶祝標語和祝詞。標語字把民國的“國”改寫為“囻”。——宋軍《申報的興衰》材料二:它使傳統中國二千年的皇帝制度徹底崩潰,是中國帝制與共和意識的分水嶺。——費正清1915年,袁世凱公開復辟帝制,遭到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袁世凱身敗名裂,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必修一》材料三:民國建立后,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倒臺。引發了以傳統政治為基礎的舊有倫理與價值體系的松動……傳統價值觀念開始失去在社會中的正統地位。——張豈之《中國歷史 晚清民國卷》(1)根據材料一指出《申報》慶祝的1912年元旦的重大政治事件是什么?這一事件反映了當時中國政治怎樣的發展趨勢?(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哪些重要成果?(3)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列舉辛亥革命后“傳統價值觀念開始失去在社會中的正統地位”在生活中的具體表現。(4)綜合以上材料,用一句話概括辛亥革命在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歷史地位。【答案】(1)中華民國成立(或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從專制走向民主的發展趨勢。(2)推翻帝制(結束君主專制制度),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3)稱呼變化,婦女爭取婚姻自由,發型變化。(4)辛亥革命是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中的里程碑。(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辛亥革命相關知識。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成功發動武昌起義,并在隨后的兩個多月帶動中國各地的革命響應。12月29日,清朝原有的22個行省中業已獨立的17個省,派出代表,推選剛剛返國的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宣誓就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正式成立。2月12日,在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等大臣的勸說下,宣統帝溥儀的母親隆裕太后發布退位詔書,“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為一大中華民國”;至此,中華民國正式取代與繼承大清帝國。這一事件反映了當時中國的政治發展趨勢:從專制走向民主的發展趨勢。(2)本題考查辛亥革命的思想影響。“道及君主,恒必以惡語冠之隨之”“袁世凱公開復辟帝制,遭到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說明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3)本題考查辛亥革命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后“傳統價值觀念開始失去在社會中的正統地位”在生活中的具體表現有稱呼變化、婦女爭取婚姻自由、發型變化等。(4)本題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是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中的里程碑(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故答案為:(1)中華民國成立(或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從專制走向民主的發展趨勢。(2)推翻帝制(結束君主專制制度),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3)稱呼變化,婦女爭取婚姻自由,發型變化。(4)辛亥革命是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中的里程碑。(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辛亥革命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2.(2019九上·天臺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辛亥革命已十年,清朝余孽繼當權。列強勾結諸軍閥,掠奪人民更不堪”。——朱德《辛亥革命雜詠》材料二:1919年,中國以戰勝國的身份滿懷喜悅參加了巴黎和會,卻被一瓢涼水澆了下來……這樣一份喪權辱國的和約讓國人震驚,讓國人憤慨,一場浩浩蕩蕩的愛國運動爆發了。材料三:偉大的五四運動如同一道閃電照亮了歷史的星空,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大地上以波瀾壯闊的規模廣泛傳播;一支新生社會力量登上政治舞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到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時候。(1)材料一中面對“清朝余孽”“繼當權”,一批進步的中國知識分子如何予以“補課”的?(2)材料二中“涼水”是指什么?巴黎和會和這場愛國運動有何聯系?這場愛國運動對中國革命進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3)根據材料三,概括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誕生之間的聯系。【答案】(1)高舉民主與科學的大旗,發起了新文化運動。(2)操縱會議的列強作出將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轉讓給日本的決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是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線;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3)五四運動中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工人階級以獨立的姿態登上了政治舞臺為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階級基礎。【知識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及其背景。“辛亥革命已十年,清朝余孽繼當權”——辛亥革命以后,多數中國人的精神面貌沒有根本改變,封建統治思想還根深蒂固。經過辛亥革命,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革命失敗的根源在于國民腦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識,必須從文化思想上沖擊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識,通過普及共和思想來實現真正的共和政體。為此,一批進步的中國知識分子高舉民主與科學的大旗,發起了新文化運動。(2)本題考查五四運動相關知識。“1919年,中國以戰勝國的身份滿懷喜悅參加了巴黎和會,卻被一瓢涼水澆了下來”——操縱會議的列強作出將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轉讓給日本的決定。在巴黎和會中,中國政府的外交失敗,直接引發了中國民眾的強烈不滿,從而引發了五四運動。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是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線。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3)本題考查分析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誕生之間的聯系。五四運動中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工人階級以獨立的姿態登上了政治舞臺為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階級基礎。故答案為:(1)高舉民主與科學的大旗,發起了新文化運動。(2)操縱會議的列強作出將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轉讓給日本的決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是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線;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3)五四運動中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工人階級以獨立的姿態登上了政治舞臺為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階級基礎。【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誕生等相關知識。要準確識記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史實。13.(2019九上·天臺月考)歷史上每一次重大的社會變革或革命,都是以思想的解放為前提的。中國也不例外,從戊戌變法開始,掀起了一個個思想解放的潮流。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這次革命結束了一個王朝,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但這次革命沒有成功,沒有解決吃飯問題,因為沒有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和剝削。材料二:下圖是關于中國近代史上某次運動的一幅漫畫。材料三: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高呼“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的口號,發表宣言,揭露帝國主義的強盜行為,舉行游行示威,痛打賣國賊章宗祥,火燒曹宅……(1)分別寫出三則材料對應的事件。(2)請寫出材料二這次運動的主要思想陣地和對舊道德批判最為猛烈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3)19世紀末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歷史,是一部思想解放史,是一部“國人漸已醒”的歷史。分析上述材料,比較材料三提及的運動和材料一二中的運動在推動“國人漸醒”方面有何本質不同。【答案】(1)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2)《青年雜志》或《新青年》雜志;魯迅;《狂人日記》。(3)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但沒有明確提出反帝;新文化運動是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而五四運動是一場聲勢浩大(全國性)的徹底的反帝愛國運動。【知識點】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根據材料二漫畫中的“民主”“舊道德”等信息,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新文化運動。1919年帝國主義國家在巴黎和會上將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交給日本,作為戰勝國的中國卻受到了戰敗國的待遇,這個消息傳到國內后,引發了五四愛國運動。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等校學生三千多人,在天安門前集會講演,隨后舉行游行示威。他們要求“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反對在對德“和約”上簽字、懲辦賣國賊曹汝霖等人,北洋軍閥政府卻對此進行鎮壓。(2)1915年,由陳獨秀、李大釗、胡適和魯迅領導的新文化運動,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高舉“民主”“科學”兩面大旗,向尊孔復古的封建逆流展開猛烈的進攻。反對儒家傳統道德是新文化運動的矛頭所向,魯迅對封建禮教的攻擊最為猛烈,他在《狂人日記》中指出封建禮教是“吃人的禮教”。(3)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進步探索了道路,但沒有明確提出反帝。1915年開始的新文化運動,讓軍閥混戰中的中國響起了思想啟蒙的聲音,使人們的思想,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思想獲得了極大的解放。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是一場聲勢浩大(全國性)的徹底的反帝愛國運動,人們的思想獲得了極大解放,開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國,看世界。故答案為:(1)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2)《青年雜志》或《新青年》雜志;魯迅;《狂人日記》。(3)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但沒有明確提出反帝;新文化運動是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而五四運動是一場聲勢浩大(全國性)的徹底的反帝愛國運動。【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準確識記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史實。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天臺縣始豐中學2019-2020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第一次月考調研試卷(歷社部分)(學生版).docx 浙江省天臺縣始豐中學2019-2020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第一次月考調研試卷(歷社部分)(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