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2019-2020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10月月考試卷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40分)1.(2019九上·柯橋月考)民國元年,為緊跟時勢,商務印書館編纂了《共和國教科書》,推崇愛國、平等、自由、權利、義務等理念。發生在這一年,與該套教科書編纂有直接關聯的重大歷史事件是( )A.武昌起義 B.中華民國成立C.新文化運動 D.五四運動【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依據材料“民國元年,為緊跟時勢,商務印書館編纂了《共和國教科書》,推崇愛國、平等、自由、權利、義務等理念”,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1年12月,宣布獨立的各省代表齊集南京開會,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1912年,商務印書館緊跟時勢,編纂了《共和國教科書》,推崇愛國、平等、自由、權利、義務等理念。與該套教科書編纂有直接關聯的重大歷史事件是中華民國成立。ACD三項所述出現的時間均與“民國元年”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中華民國成立,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華民國成立的相關史實,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與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中華民國成立的相關史實。2.(2019九上·柯橋月考)它打破了歷代王朝的更迭機制,否定了整個皇權體制,因而也觸動了傳統社會的各條神經,是政治制度和社會思想的一大躍進。“它”及帶來的“社會思想的一大躍進”是指( )A.鴉片戰爭——中國出現向西方學習的思潮B.戊戌變法——在社會上起到思想啟蒙作用C.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國的觀念深入人心D.五四運動——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據題干“它打破了歷代王朝的更迭機制,否定了整個皇權體制,因而也觸動了傳統社會的各條神經,是政治制度和社會思想的一大躍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故“它”及帶來的“社會思想的一大躍進”是指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國的觀念深入人心。ABD三項均與“否定了整個皇權體制”的題意不符合,不符合題意;C項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國的觀念深入人心是題干中“它”及帶來的“社會思想的一大躍進”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3.(2019九上·柯橋月考)下列對第一次國共合作的表述有誤的是( )A.合作的基礎是反對日本帝國主義B.黃埔軍校是合作的產物C.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D.推動了民主革命的進程【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解析】【分析】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國民黨改組的完成和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第一次國共合作后,創建了黃埔軍校,開始進行北伐戰爭,即國民革命運動,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A項合作的基礎是反對日本帝國主義表述有誤,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是第二次國共合作得革命成果,符合題意;BCD三項表述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相關知識。準確識記兩次國共合作的史實。4.(2019九上·紹興月考)“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云愁,霹靂一聲暴動。”毛澤東這首詞描繪的歷史事件( )①正確貫徹了中共八七會議確立的方針②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③顯示中國共產黨在探索中國革命的新道路④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根據材料“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云愁,霹靂一聲暴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這次起義后,他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全國政權的革命道路。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工農革命軍發動秋收起義,部隊在進攻長沙受挫后,毛澤東當機立斷,率部隊向井岡山進軍,創建了中國革命史上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的是南昌起義,②錯誤;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的是遵義會議,④錯誤。B項①③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秋收起義的相關知識就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能力。注意掌握秋收起義的有關內容。5.(2019九上·柯橋月考)“那時我家鄉的官是一個旗民,因而紳商們覺得不免要流點血。幸而那個武官‘深明大義’,加之商會里也籌得出錢,于是平安無事就掛了白旗。那位旗人官呢,‘護送’出境了事。跟著,老百姓忙的是剪辮子的儀式。”茅盾先生(1896—1981年)對其念中學時的嘉興的這一記載( )A.反映了清朝統治在嘉興的終結 B.說明了嘉興人反帝熱情的高漲C.揭示了五四運動對嘉興的影響 D.見證了嘉興新文化運動的興起【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中的“老百姓忙的是剪辮子的儀式”等信息,聯系所學知識,民國政府先后頒布了“剪辮令”等法令,革除舊俗,做中華民國新國民。A項反映了清朝統治在嘉興的終結符合題干材料內容,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材料無關,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考查近代社會習俗變化及學生對歷史材料的準確解讀能力。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6.(2019九上·柯橋月考)1938年,美國生活雜志曾報導:“歷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小城鎮很多,今天又增加了蘇魯地區一個小城鎮的名字,這里發生的戰爭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也是日本現代陸軍自創建以來在海外戰場遭到的第一次重創”。這次戰役是( )A.淞滬會戰 B.平型關大捷 C.臺兒莊戰役 D.百團大戰【答案】C【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A項淞滬會戰發生于1937年8月,不符合題意;B項平型關大捷發生于1937年9月,不符合題意;C項臺兒莊戰役一般認為從1938年3月16日開始至4月15日結束,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以來,繼長城戰役、平型關大捷等戰役后,中國人民取得的又一次勝利,是抗日戰爭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也是徐州會戰中國民革命軍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符合題意;D項百團大戰發生于1940年8月,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全民族抗日戰爭知識點,旨在考查解讀材料,靈活運用所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即在于把握到題中時間“1938年”,運用排除法解答即可。7.閱讀書籍,是學習歷史的重要途徑。要了解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期間的歷史信息,下列書籍中最適合的是( )A. B.C. D.【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1924年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開始,國共兩黨合作在1926年進行北伐,北伐軍節節勝利,所向披靡。A項《北伐戰爭史》最適合了解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期間的歷史信息,符合題意;BCD三項三項分別是在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國共第一次合作相關知識。掌握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相關知識。8.1935年2月,毛澤東在《憶秦娥·婁山關》(婁山關位于貴州遵義城北)中感慨:“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與此詩創作相關的歷史背景是( )A.國民革命軍徹底擊潰北洋軍閥 B.紅軍開始逐步改變被動局面C.新文化運動高興民主科學大旗 D.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答案】B【知識點】紅軍長征【解析】【分析】據“1935年2月”“婁山關位于貴州遵義城北”等可知,與“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創作相關的歷史背景是紅軍開始逐步改變被動局面。長征途中,1935年1月,遵義會議召開,確立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紅軍開始逐步改變被動局面,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B項紅軍開始逐步改變被動局面是題干詩歌創作的歷史背景,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遵義會議的相關史實。遵義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9.(2018九上·浙江月考)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會對歷史進程產生深遠的影響。以下搭配正確的有( )①中共一大——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②北伐戰爭——中國工人階級從此登上政治舞臺③遵義會議——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④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B【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西安事變;紅軍長征【解析】【分析】①項中中共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②項中五四運動時期,中國工人階級從此登上政治舞臺;③④選項都正確。B項③④搭配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10.(2019九上·紹興月考)學習歷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來“重建”歷史場景。假如你生活在1917年的中國,可能會看到的情形有( )①人們出行乘火車②報紙上刊登北伐戰爭的消息③有人在閱讀《新青年》④青年學生熱議巴黎和會的情況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B【知識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19世紀70年代中國出現了第一條鐵路,1915年中國開始新文化運動,故①③都可能在1917年看到,北伐開始于1926年,巴黎和會1919年召開,故②④不可能出現。B項①③1917年的中國可能會看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近代發生的大事,注意事件的先后時間。注意扎實掌握不同歷史時期的重要史實。11.(2019九上·柯橋月考)“毛澤東從歐洲借來的不是機器、宗教……而是共產主義。他借助于技術和靈活性,對癥下藥,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國起死回生。”下列最能體現毛澤東“靈活性”的是( )A.發動武昌起義 B.發動中國式文化大革命C.發動秋收起義 D.開辟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答案】D【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根據題干結合所學可知,毛澤東對中國革命的貢獻是:在國民大革命失敗后,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開創了開創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 探索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對革命道路的正確探索最能夠體現毛澤東的“靈活性”。A項發動武昌起義和毛澤東無關,不符合題意;B項發動中國式文化大革命是應該根本否定的,不能體現毛澤東的“靈活性”,不符合題意;C項發動秋收起義是攻打中心城市,走“城市中心”道路,是對俄國革命道路的效仿,起義失敗,沒有能夠使“中國起死回生”,不符合題意;D項開辟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革命道路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和知識運用能力,材料中的“毛澤東”、“共產主義”、“靈活性”和“使中國起死回生”是解答本題的關鍵。12.(2017·杭州模擬)口號與主張蘊涵著時代的特征。下列中國近代史上的口號或主張提出的先后順序是( )①自強、求富 ②民主共和 ③抗日救亡 ④民主、科學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②③④① D.④①②③【答案】A【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華北事變【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重要的口號。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①自強、求富是洋務運動的口號,洋務運動的時間是19世紀60年代——90年代; ②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的口號,辛亥革命發生的時間是1911年; ③抗日救亡是抗日戰爭的口號,從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中國開始;④民主、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新文化運動發生的時間是從1915年開始。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重要口號的了解。13.某人征婚廣告稱:“(一)女子須不纏足者;(二)須識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婦如不相和,可離婚。”據所學知識可判斷此則廣告在中國最早有可能出現在( )A.19世紀中期 B.20世紀初期 C.20世紀中期 D.21世紀初期【答案】B【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中國社會習俗變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據“(一)女子須不纏足者;(二)須識字者;(三)男死后,女可再婚;(四)夫婦如不相合,可離婚”可知,此廣告在中國最早出現應在20世紀初期。辛亥革命后(20世紀初期),在對舊制度進行改造的同時,也沖擊了與封建制度相伴隨的一些陳規陋習,民國政府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實行婚姻自由,還廢除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大人”、“老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稱呼。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中國社會習俗變化的識記。14.(2017·杭州模擬)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混亂,用這一個詞語來形容并不為過。以下是一些歷史事件的相關信息,發生在這一混亂時期之外的是( )A.張學良宣布“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B.北平青年學生高呼“停止內戰,一致抗日”。C.這次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D.蔣介石被迫同意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東北易幟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皇姑屯事件”之后,日本帝國主義陰謀利用張學良制造東北“獨立”,張學良身負國恥家仇,為了維護國家統一,毅然于1928年年底通電全國,宣布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宣布擁護國民政府的政治行動,史稱東北易幟。所以A不符合題意。故選擇A。【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東北易幟的了解。15.(2019九上·柯橋月考)歷史學家認為:“盧溝橋事件只不過是一個更大圖謀的開端而已。”這個“更大圖謀”指日本( )A.割占臺灣 B.侵占東北三省C.制造南京大屠殺 D.滅亡中國【答案】D【知識點】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看中國的地位與作用【解析】【分析】此題考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目的。從題干”盧溝橋事件“可以首先排除發生于盧溝橋事變之前的AB。C雖然發生在盧溝橋事變之后,但是殺人不是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目的,而是手段。故應選D。【點評】知道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目的。16.兄弟齊心其利斷金,望兩岸共圓“中國夢”.歷史上體現國共合作的事件有( )①黃埔軍校的創建 ②北伐戰爭 ③南昌起義 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工農武裝割據;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國共合作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③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不是國共合作時期的事件,而是國共對抗時期的事件,①黃埔軍校的創建和②北伐戰爭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事件;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是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的事件,因而含有②的BCD的選項均不符合題意,B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國共合作的識記。17.(2019九上·柯橋月考)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的標志( )A.意大利法西斯專政的建立 B.德國法西斯專政的建立C.德國撕毀《凡爾賽和約》 D.德意日結為軸心國同盟【答案】B【知識點】法西斯勢力的猖獗與戰爭策源地的形成【解析】【分析】1933年希特勒上臺,逐漸集總統和總理大權于一身,稱為國家元首。希特勒一上臺,就著手建立法西斯獨裁統治,世界大戰的歐洲策源地形成。B項德國法西斯專政的建立標志著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的標志的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法西斯政權的建立的相關史實。18.(2019九上·柯橋月考)西安事變爆發的根本原因是( )A.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B.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政策的感召C.張學良、楊虎城的愛國之心D.蔣介石不接受聯共主張.親臨西安督戰【答案】A【知識點】西安事變【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西安事變的相關知識。在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推動下,愛國將領張學良和楊虎城接受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并且他們多次要求蔣介石聯共抗日,均遭到拒絕。1936年12月12日,張、楊兩人發動“兵諫”,扣押了前來“督剿”的蔣介石,即西安事變。從中可以看出西安事變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需要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進行全民族抗戰。故答案選A。【點評】知道西安事變的背景。19.(2019九上·柯橋月考)如表匯總了我國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4周年發行的紀念郵票.該組郵票意在強調( )紀念周年 枚數 內容74 12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東北烈士、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上海淞滬抗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臺兒莊大戰、延安革命、八路軍總部舊址、百團大戰…等12個紀念館A.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B.曲折前進,民族復興C.國家統一,民族獨立 D.百年屈辱,民族抗爭【答案】A【知識點】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抗日戰爭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到重新振興的轉折點。我國發行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的紀念郵票,其現實意義就是讓人們銘記歷史,珍愛和平,以史為鑒,防止歷史悲劇重演。A項銘記歷史,珍愛和平是題干郵票意在強調的內容,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郵票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抗日戰爭勝利的相關知識。解答本題注意識記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20.(2019九上·柯橋月考)下列圖片所反映的歷史事件發生在紅軍長征途中的是(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③【答案】B【知識點】紅軍長征【解析】【分析】1935年,紅軍在長征途中“飛奪瀘定橋”,使之成為中國共產黨重要的歷史紀念地,顯然①入選,南昌起義是1927年,沒到紅軍長征,排除②,北伐是1926年--1928年,時間不符,排除③,遵義會議是指193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召開的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擴大會議。是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長征初期嚴重受挫的情況下,為了糾正王明“左”傾錯誤而召開的,④入選,答案是①④。B項①④反映的歷史事件發生在紅軍長征途中,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紅軍長征的相關知識。本題旨在考查學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二、非選擇題(5小題,共60分)21.(2019九上·柯橋月考)一份文件的內容演變,映射出近代社會新陳代謝。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清帝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待以各外國君主之禮;*清帝歲用400萬兩由民國政府撥發;*清帝暫居宮禁,日后移居頤和園,侍衛人、宮內各執事人員等照常留用,惟不得再招閹人;*清帝私產由民國政府特別保護; *大清宣統帝從即日起永遠廢除皇帝尊號,與中華民國國民在法律上同等;*民國政府每年補助清室家用50萬元;*清室應即日移出宮禁,以后得自由選擇住居,但民國政府仍負保護責任;*清室私產歸清室完全享有,其一切公產應歸民國政府所有;1912年2月議和后出臺的《關于大清皇帝辭位之后優待之條件》(節選) 1924年10月修改后的《關于大清皇帝辭位之后優待之條件》(節選)(1)有人認為“1912年的《條件》映射出辛亥革命成功了,但也失敗了”。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對這一觀點進行解釋。(2)同樣是《條件》,但與1912年的原版相比,1924年修改后的內容有顯著變化,請概括兩點進步之處。(3)你認為《條件》映射出近代社會新陳代謝的方向是什么?【答案】(1)成功:大清皇帝退位之后才能享受到《條件》中的“優待”,說明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年的君主專制政體)(或者建立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失敗:大清皇帝退位之后仍能享受到這么好的優待條件,說明辛亥革命的反封建專制并不徹底(或者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或者未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2)政治:永遠廢除皇帝尊號(徹底廢除了帝號或者皇帝與中華民國國民在法律上平等;經濟:減少清王室費用,紫禁城變成公產、清王室不得居住(清室特權被進一步削弱)。(3)民主、平等、法治等。【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對辛亥革命的評價,要求具有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加以解讀的能力。材料中“清帝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待以各外國君主之禮 ”“清帝歲用400萬兩由民國政府撥發”“清帝暫居宮禁,日后移居頤和園,侍衛人、宮內各執事人員等照常留用”“清帝私產由民國政府特別保護”表明大清皇帝仍然享有“優待”,但前提是必須退位或辭位,說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雖然大清皇帝退位,但依然享有上述那么多“優待”,足以表明辛亥革命革命的不徹底性。(2)本題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根據材料可知1912年和1924年的《關于大清皇帝辭位之后優待之條件》可知1924年修改之后的《條件》進步之處有在政治方面永遠廢除皇帝尊號,徹底廢除了帝號,皇帝與中華民國國民在法律上平等。在經濟方面減少清王室費用,紫禁城變成公產、清王室不得居住。(3)本題考查近代社會新陳代謝的方向,要求具有歸納概括的能力。從材料二“清帝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待以各外國君主之禮 ”到材料二“大清宣統帝從即日起永遠廢除皇帝尊號,與中華民國國民在法律上同等 ”的變化,體現了民主、平等和法治;由材料二“清帝暫居宮禁,日后移居頤和園,侍衛人、宮內各執事人員等照常留用”到材料二“清室應即日移出宮禁,以后得自由選 擇住居,但民國政府仍負保護責任 ”的變化,體現了自由等。故答案為:(1)成功:大清皇帝退位之后才能享受到《條件》中的“優待”,說明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年的君主專制政體)(或者建立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失敗:大清皇帝退位之后仍能享受到這么好的優待條件,說明辛亥革命的反封建專制并不徹底(或者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或者未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2)政治:永遠廢除皇帝尊號(徹底廢除了帝號或者皇帝與中華民國國民在法律上平等;經濟:減少清王室費用,紫禁城變成公產、清王室不得居住(清室特權被進一步削弱)。(3)民主、平等、法治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22.(2019九上·柯橋月考)每個時代都有青年勇立潮頭,走在前列,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資料卡片1:務望全國工商界,一律起來設法開國民大會,外爭主權,內除國賊。中國存亡,就在此一舉了!今與全國同胞立兩個信條道: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國亡了!同胞起來呀! ——《北京學界全體宣言》(節選) 資料卡片2:六月三日北家學生大批被捕的消息傳來,上海的愛國運動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出現大規模的工廠罷工和商店罷市。那時,上海的產業工人近二十萬人,加上交通運輸工人、手工 業工人和店員共達五十萬人。五日上午,日本內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紗廠的工人首先罷工,其他工人相繼響應丟工。 ——全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 資料卡片3:戰云密布下,生活在北平的學生,痛感“華北之大,已經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了”。1935年12月9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北平青年學生涌上街頭,高呼“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口號。 ——摘編自人教版九上《歷史與社會》材料二: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要用欣賞和贊許的眼光看待青年的創新創造,積極支持他們在人生中出彩,為青年取得的成就和成績點贊,喝彩。讓青春成為中華民族生氣勃發、高歌猛進的持久風景,讓青年英雄成為驅動中華民族加速邁向偉大復興的蓬勃力量!”(1)根據資料卡片1指出青年學生在這場運動中的作用,并結合資料卡片2分析運動主力的變化標志著什么?(2)依據資料卡片3,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此后中國共產黨為挽救民族危亡是怎樣將“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口號付諸行動的?(3)聯系上述材料,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你將如何努力成為“驅動中華民族加速邁向偉大復興的蓬勃力量”?【答案】(1)先鋒作用。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2)促成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七七事變后不久,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取得平型關大捷,這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次大捷;組織百團大戰,給日軍以沉重打擊,振奮了人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3)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要團結合作。【知識點】五四運動;西安事變【解析】【分析】(1)根據資料卡片1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青年學生在這場運動中起到先鋒作用,并結合資料卡片2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展現了偉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在運動中起了重要作用。(2)根據資料卡片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后中國共產黨為挽救民族危亡將“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促成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七七事變后不久,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取得平型關大捷,這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次大捷;組織百團大戰,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振奮了人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3)聯系上述材料,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如何努力成為“驅動中華民族加速邁向偉大復興的蓬勃力量”,屬于開放性試題,言之成理即可。如: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努力學習,勇于實踐;服務社會,承擔責任,實現人生價值等。故答案為:(1)先鋒作用。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2)促成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七七事變后不久,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取得平型關大捷,這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次大捷;組織百團大戰,給日軍以沉重打擊,振奮了人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3)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要團結合作。【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每個時代都有青年勇立潮頭,走在前列”為切入點,考查了五四運動、面對日本侵略中國共產黨為挽救民族危亡的實踐活動以及啟示等,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23.(2019九上·柯橋月考)閱讀下列材料并回答問題:材料一:1902年以前,武漢地區民族資本經營的工廠只有八家,1904年至1911年七八年間,先后開辦的工廠共三十三家…… “庚子以后,湖北籌款之多,甲于天下。”物價日益上漲。天災人禍 連年不斷。反抗斗爭不斷發生。……(湖北革命黨人)認為:“革命非運動軍隊不可,運動軍隊非親身加入行伍不可。”許多革命黨人投身新軍,積極活動,使得武裝起義有了一支基本力量。——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國近代史綱》(下冊)材料二:1912年2月13日,孫中山認為“帝制從此不存留于中國之內,民國的目的亦已達到,”遂向參議院請辭臨時大總統,并說“清帝退位,南北統一,袁君之力實多。發表政見,更為絕對贊同,舉為公仆,必能盡忠民國。且袁君富于經驗,……故敢以私見貢薦于貴院。”——《中華革命紀事》材料三:“民國初期若干年(注:指1926年前)是中國歷史上最糟糕的時期之一”。──《全球通史》(1)有學者認為:1911年武昌首義,決不是偶然的。這一觀點是否正確?結合上述材料加以說明。(2)材料二中孫中山認為“帝制從此不存留于中國之內”是指什么?(3)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談談,孫中山為什么要推薦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4)《全球通史》稱這時期是最糟糕的時期之一的,主要歷史依據是什么?【答案】(1)正確。①武漢地區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較快,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增長較快,為起義提供了階級基礎;②武漢地區階級矛盾十分尖銳,為起義的發動提供了深厚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③革命黨人深入新軍,進行了比較深入扎實的工作,使得武裝起義有了一支基本力量。(2)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清朝覆亡,這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3)①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贊成共和;②革命力量不夠強大,革命派不夠團結;③帝國主義的壓力;④袁世凱的實力和政治騙術。(4)軍閥割據混戰人們生活困苦社會秩序混亂,國家四分五裂;各派系輪流控制政府,政局動蕩不安;社會秩序一片混亂,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等。【知識點】辛亥革命;北洋政府與軍閥混戰【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對武昌首義發生的原因的理解。原因:①武漢地區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較快,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增長較快,為起義提供了階級基礎;②武漢地區階級矛盾十分尖銳,為起義的發動提供了深厚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③革命黨人深入新軍,進行了比較深入扎實的工作,使得武裝起義有了一支基本力量。(2)本題考查對辛亥革命成果的理解。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清朝覆亡,這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3)本題考查孫中山推薦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的原因。原因:①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贊成共和;②革命力量不夠強大,革命派不夠團結;③帝國主義的壓力;④袁世凱的實力和政治騙術。(4)本題考查對1926年前是中國歷史上最糟糕的時期之一的認識。軍閥割據混戰人們生活困苦社會秩序混亂,國家四分五裂;各派系輪流控制政府,政局動蕩不安;社會秩序一片混亂,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等。故答案為:(1)正確。①武漢地區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較快,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增長較快,為起義提供了階級基礎;②武漢地區階級矛盾十分尖銳,為起義的發動提供了深厚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③革命黨人深入新軍,進行了比較深入扎實的工作,使得武裝起義有了一支基本力量。(2)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清朝覆亡,這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3)①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贊成共和;②革命力量不夠強大,革命派不夠團結;③帝國主義的壓力;④袁世凱的實力和政治騙術。(4)軍閥割據混戰人們生活困苦社會秩序混亂,國家四分五裂;各派系輪流控制政府,政局動蕩不安;社會秩序一片混亂,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及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與識記近代民主革命中的重大事件、辛亥革命的相關史實。24.(2019九上·柯橋月考)2019年是建黨98周年,某校開展“知黨史,報黨恩”系列活動。收集了下列資料:【讀資料,知黨史】【唱歌謠,報黨恩】(1)資料一中新知識分子認為需要的“更基本的東西”是什么?他們在資料二中的活動說明了什么?(2)歌謠唱出了共產黨誕生具有怎樣的歷史意義?(3)為使“革命從此有方向”,共產黨人在理論(或思想)與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前行,試用大革命失敗至抗戰爆發前的兩例史實說明。【答案】(1)指“民主”“科學”的思想。說明了五四運動后,他們接受并傳播馬克思主義。(2)意義: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領導開展了土地革命,給農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3)為總結大革命失敗的教訓,召開了“八七會議”,毛澤東提出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重要論斷,組織發動了秋收起義等;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過程中,毛澤東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到1930年全國建立了大大小小十多塊革命根據地。【知識點】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相關知識,要求具備解讀材料信息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第一問“東西”,從資料一“采取共和體制而帶來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國家,還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東西來喚醒國家及人民”“這場思想革命有時被描述為‘中國的文藝復興’”并聯系所學知識可知,“更基本的東西”是指新文化運動中提倡的“民主”“科學”的思想;第二問“說明”,從資料二并聯系所學知識可知,李大釗和陳望的活動說明了五四運動后,他們接受并傳播馬克思主義。(2)本題考查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意義。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國革命面貌從此煥然一新;中國共產黨領導開展了土地革命,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給農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3)本題考查大革命失敗的教訓。據所學知識可知,大革命失敗后,中共黨舉行了三次武裝起義反抗國民黨的屠殺政策,召開了“八七會議”,毛澤東提出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重要論斷,毛澤東率領工農紅軍一部到達井岡山,創建革命根據地,并逐步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過程中,毛澤東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到1930年全國建立了大大小小十多塊革命根據地。故答案為:(1)指“民主”“科學”的思想。說明了五四運動后,他們接受并傳播馬克思主義。(2)意義: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領導開展了土地革命,給農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3)為總結大革命失敗的教訓,召開了“八七會議”,毛澤東提出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重要論斷,組織發動了秋收起義等;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過程中,毛澤東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到1930年全國建立了大大小小十多塊革命根據地。【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文化運動、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意義、大革命失敗的教訓等相關知識。要求學生準確識記相關基礎知識。25.(2019九上·柯橋月考)近代百年,風云變幻,國共兩黨各顯風流,書寫了那個時代最厚重的歷史篇章。閱讀材料,回答有關問題。材料一: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機!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機!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國發表號召抗戰的宣言如果戰端一開,那就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材料二: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對華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錯誤是大大低估了中國民眾內部深深蘊藏著的那種無窮無盡的力量,特別是當中華民族處于生死關頭時那種萬眾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1)材料一中促成國共兩黨的宣言(談話)的發表,與哪一事件有關?該事件有何歷史影響?(2)依據材料一概括國共兩黨的共同主張。(3)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中華民族“民族凝聚力”在政治、軍事上的表現。【答案】(1)七七事變;日本全面侵華的開始,中國全國性的抗日戰爭從此爆發。(2)共同主張:實行全民族抗戰。(3)政治上: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軍事上:國民政府組織正面戰場抗戰,共產黨領導敵后戰場抗戰,兩個戰場相互配合。【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七七事變及其影響,要求具備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第一問“事件”,結合材料一可知,這一侵華歷史事件是七七事變;第二問“影響”,全民族抗戰開始,中華民族頑強抗擊侵略。(2)本題考查第二次合作的有關知識。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1937年9月下旬國民黨公布了中共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終形成,促成了全民族抗戰。據材料可知,國共兩黨的共同主張是實行全民表抗戰。(3)本題考查國共第二次合作,要求具備知識的遷移能力。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可知,中華民族“民族凝聚力”的表現在兩個方面,從政治上和軍事上國共合作的史實來總結歸納即可。材料二中的“民族凝聚力”是指國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行全民族抗戰。因此,舉例說明這種“凝聚力”在政治、軍事上的主要表現,就是回答抗日戰爭時期,國共雙方為爭取抗戰勝利在政治、軍事方面進行合作的突出表現:政治上: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軍事上:國民政府組織正面戰場抗戰,共產黨領導敵后戰場抗戰,兩個戰場相互配合。故答案為:(1)七七事變;日本全面侵華的開始,中國全國性的抗日戰爭從此爆發。(2)共同主張:實行全民族抗戰。(3)政治上: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軍事上:國民政府組織正面戰場抗戰,共產黨領導敵后戰場抗戰,兩個戰場相互配合。【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 / 1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2019-2020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10月月考試卷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40分)1.(2019九上·柯橋月考)民國元年,為緊跟時勢,商務印書館編纂了《共和國教科書》,推崇愛國、平等、自由、權利、義務等理念。發生在這一年,與該套教科書編纂有直接關聯的重大歷史事件是( )A.武昌起義 B.中華民國成立C.新文化運動 D.五四運動2.(2019九上·柯橋月考)它打破了歷代王朝的更迭機制,否定了整個皇權體制,因而也觸動了傳統社會的各條神經,是政治制度和社會思想的一大躍進。“它”及帶來的“社會思想的一大躍進”是指( )A.鴉片戰爭——中國出現向西方學習的思潮B.戊戌變法——在社會上起到思想啟蒙作用C.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國的觀念深入人心D.五四運動——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3.(2019九上·柯橋月考)下列對第一次國共合作的表述有誤的是( )A.合作的基礎是反對日本帝國主義B.黃埔軍校是合作的產物C.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D.推動了民主革命的進程4.(2019九上·紹興月考)“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云愁,霹靂一聲暴動。”毛澤東這首詞描繪的歷史事件( )①正確貫徹了中共八七會議確立的方針②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③顯示中國共產黨在探索中國革命的新道路④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2019九上·柯橋月考)“那時我家鄉的官是一個旗民,因而紳商們覺得不免要流點血。幸而那個武官‘深明大義’,加之商會里也籌得出錢,于是平安無事就掛了白旗。那位旗人官呢,‘護送’出境了事。跟著,老百姓忙的是剪辮子的儀式。”茅盾先生(1896—1981年)對其念中學時的嘉興的這一記載( )A.反映了清朝統治在嘉興的終結 B.說明了嘉興人反帝熱情的高漲C.揭示了五四運動對嘉興的影響 D.見證了嘉興新文化運動的興起6.(2019九上·柯橋月考)1938年,美國生活雜志曾報導:“歷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小城鎮很多,今天又增加了蘇魯地區一個小城鎮的名字,這里發生的戰爭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也是日本現代陸軍自創建以來在海外戰場遭到的第一次重創”。這次戰役是( )A.淞滬會戰 B.平型關大捷 C.臺兒莊戰役 D.百團大戰7.閱讀書籍,是學習歷史的重要途徑。要了解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期間的歷史信息,下列書籍中最適合的是( )A. B.C. D.8.1935年2月,毛澤東在《憶秦娥·婁山關》(婁山關位于貴州遵義城北)中感慨:“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與此詩創作相關的歷史背景是( )A.國民革命軍徹底擊潰北洋軍閥 B.紅軍開始逐步改變被動局面C.新文化運動高興民主科學大旗 D.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9.(2018九上·浙江月考)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會對歷史進程產生深遠的影響。以下搭配正確的有( )①中共一大——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②北伐戰爭——中國工人階級從此登上政治舞臺③遵義會議——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④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0.(2019九上·紹興月考)學習歷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來“重建”歷史場景。假如你生活在1917年的中國,可能會看到的情形有( )①人們出行乘火車②報紙上刊登北伐戰爭的消息③有人在閱讀《新青年》④青年學生熱議巴黎和會的情況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1.(2019九上·柯橋月考)“毛澤東從歐洲借來的不是機器、宗教……而是共產主義。他借助于技術和靈活性,對癥下藥,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國起死回生。”下列最能體現毛澤東“靈活性”的是( )A.發動武昌起義 B.發動中國式文化大革命C.發動秋收起義 D.開辟工農武裝割據道路12.(2017·杭州模擬)口號與主張蘊涵著時代的特征。下列中國近代史上的口號或主張提出的先后順序是( )①自強、求富 ②民主共和 ③抗日救亡 ④民主、科學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②③④① D.④①②③13.某人征婚廣告稱:“(一)女子須不纏足者;(二)須識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婦如不相和,可離婚。”據所學知識可判斷此則廣告在中國最早有可能出現在( )A.19世紀中期 B.20世紀初期 C.20世紀中期 D.21世紀初期14.(2017·杭州模擬)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混亂,用這一個詞語來形容并不為過。以下是一些歷史事件的相關信息,發生在這一混亂時期之外的是( )A.張學良宣布“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B.北平青年學生高呼“停止內戰,一致抗日”。C.這次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D.蔣介石被迫同意停止內戰,聯共抗日。15.(2019九上·柯橋月考)歷史學家認為:“盧溝橋事件只不過是一個更大圖謀的開端而已。”這個“更大圖謀”指日本( )A.割占臺灣 B.侵占東北三省C.制造南京大屠殺 D.滅亡中國16.兄弟齊心其利斷金,望兩岸共圓“中國夢”.歷史上體現國共合作的事件有( )①黃埔軍校的創建 ②北伐戰爭 ③南昌起義 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7.(2019九上·柯橋月考)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的標志( )A.意大利法西斯專政的建立 B.德國法西斯專政的建立C.德國撕毀《凡爾賽和約》 D.德意日結為軸心國同盟18.(2019九上·柯橋月考)西安事變爆發的根本原因是( )A.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B.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政策的感召C.張學良、楊虎城的愛國之心D.蔣介石不接受聯共主張.親臨西安督戰19.(2019九上·柯橋月考)如表匯總了我國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4周年發行的紀念郵票.該組郵票意在強調( )紀念周年 枚數 內容74 12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東北烈士、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上海淞滬抗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臺兒莊大戰、延安革命、八路軍總部舊址、百團大戰…等12個紀念館A.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B.曲折前進,民族復興C.國家統一,民族獨立 D.百年屈辱,民族抗爭20.(2019九上·柯橋月考)下列圖片所反映的歷史事件發生在紅軍長征途中的是(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③二、非選擇題(5小題,共60分)21.(2019九上·柯橋月考)一份文件的內容演變,映射出近代社會新陳代謝。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清帝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待以各外國君主之禮;*清帝歲用400萬兩由民國政府撥發;*清帝暫居宮禁,日后移居頤和園,侍衛人、宮內各執事人員等照常留用,惟不得再招閹人;*清帝私產由民國政府特別保護; *大清宣統帝從即日起永遠廢除皇帝尊號,與中華民國國民在法律上同等;*民國政府每年補助清室家用50萬元;*清室應即日移出宮禁,以后得自由選擇住居,但民國政府仍負保護責任;*清室私產歸清室完全享有,其一切公產應歸民國政府所有;1912年2月議和后出臺的《關于大清皇帝辭位之后優待之條件》(節選) 1924年10月修改后的《關于大清皇帝辭位之后優待之條件》(節選)(1)有人認為“1912年的《條件》映射出辛亥革命成功了,但也失敗了”。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對這一觀點進行解釋。(2)同樣是《條件》,但與1912年的原版相比,1924年修改后的內容有顯著變化,請概括兩點進步之處。(3)你認為《條件》映射出近代社會新陳代謝的方向是什么?22.(2019九上·柯橋月考)每個時代都有青年勇立潮頭,走在前列,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資料卡片1:務望全國工商界,一律起來設法開國民大會,外爭主權,內除國賊。中國存亡,就在此一舉了!今與全國同胞立兩個信條道: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國亡了!同胞起來呀! ——《北京學界全體宣言》(節選) 資料卡片2:六月三日北家學生大批被捕的消息傳來,上海的愛國運動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出現大規模的工廠罷工和商店罷市。那時,上海的產業工人近二十萬人,加上交通運輸工人、手工 業工人和店員共達五十萬人。五日上午,日本內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紗廠的工人首先罷工,其他工人相繼響應丟工。 ——全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 資料卡片3:戰云密布下,生活在北平的學生,痛感“華北之大,已經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了”。1935年12月9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北平青年學生涌上街頭,高呼“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口號。 ——摘編自人教版九上《歷史與社會》材料二: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要用欣賞和贊許的眼光看待青年的創新創造,積極支持他們在人生中出彩,為青年取得的成就和成績點贊,喝彩。讓青春成為中華民族生氣勃發、高歌猛進的持久風景,讓青年英雄成為驅動中華民族加速邁向偉大復興的蓬勃力量!”(1)根據資料卡片1指出青年學生在這場運動中的作用,并結合資料卡片2分析運動主力的變化標志著什么?(2)依據資料卡片3,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此后中國共產黨為挽救民族危亡是怎樣將“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口號付諸行動的?(3)聯系上述材料,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你將如何努力成為“驅動中華民族加速邁向偉大復興的蓬勃力量”?23.(2019九上·柯橋月考)閱讀下列材料并回答問題:材料一:1902年以前,武漢地區民族資本經營的工廠只有八家,1904年至1911年七八年間,先后開辦的工廠共三十三家…… “庚子以后,湖北籌款之多,甲于天下。”物價日益上漲。天災人禍 連年不斷。反抗斗爭不斷發生。……(湖北革命黨人)認為:“革命非運動軍隊不可,運動軍隊非親身加入行伍不可。”許多革命黨人投身新軍,積極活動,使得武裝起義有了一支基本力量。——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國近代史綱》(下冊)材料二:1912年2月13日,孫中山認為“帝制從此不存留于中國之內,民國的目的亦已達到,”遂向參議院請辭臨時大總統,并說“清帝退位,南北統一,袁君之力實多。發表政見,更為絕對贊同,舉為公仆,必能盡忠民國。且袁君富于經驗,……故敢以私見貢薦于貴院。”——《中華革命紀事》材料三:“民國初期若干年(注:指1926年前)是中國歷史上最糟糕的時期之一”。──《全球通史》(1)有學者認為:1911年武昌首義,決不是偶然的。這一觀點是否正確?結合上述材料加以說明。(2)材料二中孫中山認為“帝制從此不存留于中國之內”是指什么?(3)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談談,孫中山為什么要推薦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4)《全球通史》稱這時期是最糟糕的時期之一的,主要歷史依據是什么?24.(2019九上·柯橋月考)2019年是建黨98周年,某校開展“知黨史,報黨恩”系列活動。收集了下列資料:【讀資料,知黨史】【唱歌謠,報黨恩】(1)資料一中新知識分子認為需要的“更基本的東西”是什么?他們在資料二中的活動說明了什么?(2)歌謠唱出了共產黨誕生具有怎樣的歷史意義?(3)為使“革命從此有方向”,共產黨人在理論(或思想)與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前行,試用大革命失敗至抗戰爆發前的兩例史實說明。25.(2019九上·柯橋月考)近代百年,風云變幻,國共兩黨各顯風流,書寫了那個時代最厚重的歷史篇章。閱讀材料,回答有關問題。材料一: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機!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機!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國發表號召抗戰的宣言如果戰端一開,那就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材料二: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對華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錯誤是大大低估了中國民眾內部深深蘊藏著的那種無窮無盡的力量,特別是當中華民族處于生死關頭時那種萬眾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1)材料一中促成國共兩黨的宣言(談話)的發表,與哪一事件有關?該事件有何歷史影響?(2)依據材料一概括國共兩黨的共同主張。(3)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中華民族“民族凝聚力”在政治、軍事上的表現。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依據材料“民國元年,為緊跟時勢,商務印書館編纂了《共和國教科書》,推崇愛國、平等、自由、權利、義務等理念”,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1年12月,宣布獨立的各省代表齊集南京開會,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1912年,商務印書館緊跟時勢,編纂了《共和國教科書》,推崇愛國、平等、自由、權利、義務等理念。與該套教科書編纂有直接關聯的重大歷史事件是中華民國成立。ACD三項所述出現的時間均與“民國元年”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中華民國成立,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華民國成立的相關史實,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與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中華民國成立的相關史實。2.【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據題干“它打破了歷代王朝的更迭機制,否定了整個皇權體制,因而也觸動了傳統社會的各條神經,是政治制度和社會思想的一大躍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故“它”及帶來的“社會思想的一大躍進”是指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國的觀念深入人心。ABD三項均與“否定了整個皇權體制”的題意不符合,不符合題意;C項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國的觀念深入人心是題干中“它”及帶來的“社會思想的一大躍進”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3.【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解析】【分析】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國民黨改組的完成和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第一次國共合作后,創建了黃埔軍校,開始進行北伐戰爭,即國民革命運動,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A項合作的基礎是反對日本帝國主義表述有誤,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是第二次國共合作得革命成果,符合題意;BCD三項表述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相關知識。準確識記兩次國共合作的史實。4.【答案】B【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根據材料“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云愁,霹靂一聲暴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這次起義后,他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全國政權的革命道路。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工農革命軍發動秋收起義,部隊在進攻長沙受挫后,毛澤東當機立斷,率部隊向井岡山進軍,創建了中國革命史上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的是南昌起義,②錯誤;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的是遵義會議,④錯誤。B項①③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秋收起義的相關知識就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能力。注意掌握秋收起義的有關內容。5.【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中的“老百姓忙的是剪辮子的儀式”等信息,聯系所學知識,民國政府先后頒布了“剪辮令”等法令,革除舊俗,做中華民國新國民。A項反映了清朝統治在嘉興的終結符合題干材料內容,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材料無關,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考查近代社會習俗變化及學生對歷史材料的準確解讀能力。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6.【答案】C【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A項淞滬會戰發生于1937年8月,不符合題意;B項平型關大捷發生于1937年9月,不符合題意;C項臺兒莊戰役一般認為從1938年3月16日開始至4月15日結束,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以來,繼長城戰役、平型關大捷等戰役后,中國人民取得的又一次勝利,是抗日戰爭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也是徐州會戰中國民革命軍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符合題意;D項百團大戰發生于1940年8月,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全民族抗日戰爭知識點,旨在考查解讀材料,靈活運用所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即在于把握到題中時間“1938年”,運用排除法解答即可。7.【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1924年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開始,國共兩黨合作在1926年進行北伐,北伐軍節節勝利,所向披靡。A項《北伐戰爭史》最適合了解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期間的歷史信息,符合題意;BCD三項三項分別是在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國共第一次合作相關知識。掌握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相關知識。8.【答案】B【知識點】紅軍長征【解析】【分析】據“1935年2月”“婁山關位于貴州遵義城北”等可知,與“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創作相關的歷史背景是紅軍開始逐步改變被動局面。長征途中,1935年1月,遵義會議召開,確立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紅軍開始逐步改變被動局面,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B項紅軍開始逐步改變被動局面是題干詩歌創作的歷史背景,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遵義會議的相關史實。遵義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9.【答案】B【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西安事變;紅軍長征【解析】【分析】①項中中共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②項中五四運動時期,中國工人階級從此登上政治舞臺;③④選項都正確。B項③④搭配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10.【答案】B【知識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19世紀70年代中國出現了第一條鐵路,1915年中國開始新文化運動,故①③都可能在1917年看到,北伐開始于1926年,巴黎和會1919年召開,故②④不可能出現。B項①③1917年的中國可能會看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近代發生的大事,注意事件的先后時間。注意扎實掌握不同歷史時期的重要史實。11.【答案】D【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根據題干結合所學可知,毛澤東對中國革命的貢獻是:在國民大革命失敗后,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開創了開創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 探索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對革命道路的正確探索最能夠體現毛澤東的“靈活性”。A項發動武昌起義和毛澤東無關,不符合題意;B項發動中國式文化大革命是應該根本否定的,不能體現毛澤東的“靈活性”,不符合題意;C項發動秋收起義是攻打中心城市,走“城市中心”道路,是對俄國革命道路的效仿,起義失敗,沒有能夠使“中國起死回生”,不符合題意;D項開辟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革命道路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和知識運用能力,材料中的“毛澤東”、“共產主義”、“靈活性”和“使中國起死回生”是解答本題的關鍵。12.【答案】A【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華北事變【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重要的口號。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①自強、求富是洋務運動的口號,洋務運動的時間是19世紀60年代——90年代; ②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的口號,辛亥革命發生的時間是1911年; ③抗日救亡是抗日戰爭的口號,從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中國開始;④民主、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新文化運動發生的時間是從1915年開始。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重要口號的了解。13.【答案】B【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中國社會習俗變化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據“(一)女子須不纏足者;(二)須識字者;(三)男死后,女可再婚;(四)夫婦如不相合,可離婚”可知,此廣告在中國最早出現應在20世紀初期。辛亥革命后(20世紀初期),在對舊制度進行改造的同時,也沖擊了與封建制度相伴隨的一些陳規陋習,民國政府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實行婚姻自由,還廢除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大人”、“老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稱呼。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中國社會習俗變化的識記。14.【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東北易幟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皇姑屯事件”之后,日本帝國主義陰謀利用張學良制造東北“獨立”,張學良身負國恥家仇,為了維護國家統一,毅然于1928年年底通電全國,宣布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宣布擁護國民政府的政治行動,史稱東北易幟。所以A不符合題意。故選擇A。【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東北易幟的了解。15.【答案】D【知識點】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看中國的地位與作用【解析】【分析】此題考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目的。從題干”盧溝橋事件“可以首先排除發生于盧溝橋事變之前的AB。C雖然發生在盧溝橋事變之后,但是殺人不是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目的,而是手段。故應選D。【點評】知道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目的。16.【答案】B【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工農武裝割據;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國共合作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③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不是國共合作時期的事件,而是國共對抗時期的事件,①黃埔軍校的創建和②北伐戰爭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事件;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是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的事件,因而含有②的BCD的選項均不符合題意,B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國共合作的識記。17.【答案】B【知識點】法西斯勢力的猖獗與戰爭策源地的形成【解析】【分析】1933年希特勒上臺,逐漸集總統和總理大權于一身,稱為國家元首。希特勒一上臺,就著手建立法西斯獨裁統治,世界大戰的歐洲策源地形成。B項德國法西斯專政的建立標志著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的標志的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法西斯政權的建立的相關史實。18.【答案】A【知識點】西安事變【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西安事變的相關知識。在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推動下,愛國將領張學良和楊虎城接受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并且他們多次要求蔣介石聯共抗日,均遭到拒絕。1936年12月12日,張、楊兩人發動“兵諫”,扣押了前來“督剿”的蔣介石,即西安事變。從中可以看出西安事變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需要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進行全民族抗戰。故答案選A。【點評】知道西安事變的背景。19.【答案】A【知識點】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抗日戰爭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到重新振興的轉折點。我國發行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的紀念郵票,其現實意義就是讓人們銘記歷史,珍愛和平,以史為鑒,防止歷史悲劇重演。A項銘記歷史,珍愛和平是題干郵票意在強調的內容,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郵票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抗日戰爭勝利的相關知識。解答本題注意識記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20.【答案】B【知識點】紅軍長征【解析】【分析】1935年,紅軍在長征途中“飛奪瀘定橋”,使之成為中國共產黨重要的歷史紀念地,顯然①入選,南昌起義是1927年,沒到紅軍長征,排除②,北伐是1926年--1928年,時間不符,排除③,遵義會議是指193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召開的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擴大會議。是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長征初期嚴重受挫的情況下,為了糾正王明“左”傾錯誤而召開的,④入選,答案是①④。B項①④反映的歷史事件發生在紅軍長征途中,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紅軍長征的相關知識。本題旨在考查學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21.【答案】(1)成功:大清皇帝退位之后才能享受到《條件》中的“優待”,說明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年的君主專制政體)(或者建立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失敗:大清皇帝退位之后仍能享受到這么好的優待條件,說明辛亥革命的反封建專制并不徹底(或者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或者未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2)政治:永遠廢除皇帝尊號(徹底廢除了帝號或者皇帝與中華民國國民在法律上平等;經濟:減少清王室費用,紫禁城變成公產、清王室不得居住(清室特權被進一步削弱)。(3)民主、平等、法治等。【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對辛亥革命的評價,要求具有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加以解讀的能力。材料中“清帝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待以各外國君主之禮 ”“清帝歲用400萬兩由民國政府撥發”“清帝暫居宮禁,日后移居頤和園,侍衛人、宮內各執事人員等照常留用”“清帝私產由民國政府特別保護”表明大清皇帝仍然享有“優待”,但前提是必須退位或辭位,說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雖然大清皇帝退位,但依然享有上述那么多“優待”,足以表明辛亥革命革命的不徹底性。(2)本題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根據材料可知1912年和1924年的《關于大清皇帝辭位之后優待之條件》可知1924年修改之后的《條件》進步之處有在政治方面永遠廢除皇帝尊號,徹底廢除了帝號,皇帝與中華民國國民在法律上平等。在經濟方面減少清王室費用,紫禁城變成公產、清王室不得居住。(3)本題考查近代社會新陳代謝的方向,要求具有歸納概括的能力。從材料二“清帝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待以各外國君主之禮 ”到材料二“大清宣統帝從即日起永遠廢除皇帝尊號,與中華民國國民在法律上同等 ”的變化,體現了民主、平等和法治;由材料二“清帝暫居宮禁,日后移居頤和園,侍衛人、宮內各執事人員等照常留用”到材料二“清室應即日移出宮禁,以后得自由選 擇住居,但民國政府仍負保護責任 ”的變化,體現了自由等。故答案為:(1)成功:大清皇帝退位之后才能享受到《條件》中的“優待”,說明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年的君主專制政體)(或者建立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失敗:大清皇帝退位之后仍能享受到這么好的優待條件,說明辛亥革命的反封建專制并不徹底(或者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或者未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2)政治:永遠廢除皇帝尊號(徹底廢除了帝號或者皇帝與中華民國國民在法律上平等;經濟:減少清王室費用,紫禁城變成公產、清王室不得居住(清室特權被進一步削弱)。(3)民主、平等、法治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22.【答案】(1)先鋒作用。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2)促成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七七事變后不久,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取得平型關大捷,這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次大捷;組織百團大戰,給日軍以沉重打擊,振奮了人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3)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要團結合作。【知識點】五四運動;西安事變【解析】【分析】(1)根據資料卡片1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青年學生在這場運動中起到先鋒作用,并結合資料卡片2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展現了偉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在運動中起了重要作用。(2)根據資料卡片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后中國共產黨為挽救民族危亡將“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促成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七七事變后不久,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取得平型關大捷,這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次大捷;組織百團大戰,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振奮了人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3)聯系上述材料,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如何努力成為“驅動中華民族加速邁向偉大復興的蓬勃力量”,屬于開放性試題,言之成理即可。如: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努力學習,勇于實踐;服務社會,承擔責任,實現人生價值等。故答案為:(1)先鋒作用。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2)促成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七七事變后不久,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取得平型關大捷,這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次大捷;組織百團大戰,給日軍以沉重打擊,振奮了人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3)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要團結合作。【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每個時代都有青年勇立潮頭,走在前列”為切入點,考查了五四運動、面對日本侵略中國共產黨為挽救民族危亡的實踐活動以及啟示等,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23.【答案】(1)正確。①武漢地區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較快,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增長較快,為起義提供了階級基礎;②武漢地區階級矛盾十分尖銳,為起義的發動提供了深厚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③革命黨人深入新軍,進行了比較深入扎實的工作,使得武裝起義有了一支基本力量。(2)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清朝覆亡,這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3)①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贊成共和;②革命力量不夠強大,革命派不夠團結;③帝國主義的壓力;④袁世凱的實力和政治騙術。(4)軍閥割據混戰人們生活困苦社會秩序混亂,國家四分五裂;各派系輪流控制政府,政局動蕩不安;社會秩序一片混亂,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等。【知識點】辛亥革命;北洋政府與軍閥混戰【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對武昌首義發生的原因的理解。原因:①武漢地區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較快,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增長較快,為起義提供了階級基礎;②武漢地區階級矛盾十分尖銳,為起義的發動提供了深厚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③革命黨人深入新軍,進行了比較深入扎實的工作,使得武裝起義有了一支基本力量。(2)本題考查對辛亥革命成果的理解。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清朝覆亡,這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3)本題考查孫中山推薦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的原因。原因:①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贊成共和;②革命力量不夠強大,革命派不夠團結;③帝國主義的壓力;④袁世凱的實力和政治騙術。(4)本題考查對1926年前是中國歷史上最糟糕的時期之一的認識。軍閥割據混戰人們生活困苦社會秩序混亂,國家四分五裂;各派系輪流控制政府,政局動蕩不安;社會秩序一片混亂,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等。故答案為:(1)正確。①武漢地區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較快,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增長較快,為起義提供了階級基礎;②武漢地區階級矛盾十分尖銳,為起義的發動提供了深厚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③革命黨人深入新軍,進行了比較深入扎實的工作,使得武裝起義有了一支基本力量。(2)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清朝覆亡,這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3)①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贊成共和;②革命力量不夠強大,革命派不夠團結;③帝國主義的壓力;④袁世凱的實力和政治騙術。(4)軍閥割據混戰人們生活困苦社會秩序混亂,國家四分五裂;各派系輪流控制政府,政局動蕩不安;社會秩序一片混亂,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及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與識記近代民主革命中的重大事件、辛亥革命的相關史實。24.【答案】(1)指“民主”“科學”的思想。說明了五四運動后,他們接受并傳播馬克思主義。(2)意義: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領導開展了土地革命,給農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3)為總結大革命失敗的教訓,召開了“八七會議”,毛澤東提出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重要論斷,組織發動了秋收起義等;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過程中,毛澤東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到1930年全國建立了大大小小十多塊革命根據地。【知識點】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相關知識,要求具備解讀材料信息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第一問“東西”,從資料一“采取共和體制而帶來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國家,還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東西來喚醒國家及人民”“這場思想革命有時被描述為‘中國的文藝復興’”并聯系所學知識可知,“更基本的東西”是指新文化運動中提倡的“民主”“科學”的思想;第二問“說明”,從資料二并聯系所學知識可知,李大釗和陳望的活動說明了五四運動后,他們接受并傳播馬克思主義。(2)本題考查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意義。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國革命面貌從此煥然一新;中國共產黨領導開展了土地革命,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給農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3)本題考查大革命失敗的教訓。據所學知識可知,大革命失敗后,中共黨舉行了三次武裝起義反抗國民黨的屠殺政策,召開了“八七會議”,毛澤東提出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重要論斷,毛澤東率領工農紅軍一部到達井岡山,創建革命根據地,并逐步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過程中,毛澤東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到1930年全國建立了大大小小十多塊革命根據地。故答案為:(1)指“民主”“科學”的思想。說明了五四運動后,他們接受并傳播馬克思主義。(2)意義: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領導開展了土地革命,給農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3)為總結大革命失敗的教訓,召開了“八七會議”,毛澤東提出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重要論斷,組織發動了秋收起義等;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過程中,毛澤東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到1930年全國建立了大大小小十多塊革命根據地。【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文化運動、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意義、大革命失敗的教訓等相關知識。要求學生準確識記相關基礎知識。25.【答案】(1)七七事變;日本全面侵華的開始,中國全國性的抗日戰爭從此爆發。(2)共同主張:實行全民族抗戰。(3)政治上: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軍事上:國民政府組織正面戰場抗戰,共產黨領導敵后戰場抗戰,兩個戰場相互配合。【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七七事變及其影響,要求具備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第一問“事件”,結合材料一可知,這一侵華歷史事件是七七事變;第二問“影響”,全民族抗戰開始,中華民族頑強抗擊侵略。(2)本題考查第二次合作的有關知識。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1937年9月下旬國民黨公布了中共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終形成,促成了全民族抗戰。據材料可知,國共兩黨的共同主張是實行全民表抗戰。(3)本題考查國共第二次合作,要求具備知識的遷移能力。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可知,中華民族“民族凝聚力”的表現在兩個方面,從政治上和軍事上國共合作的史實來總結歸納即可。材料二中的“民族凝聚力”是指國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行全民族抗戰。因此,舉例說明這種“凝聚力”在政治、軍事上的主要表現,就是回答抗日戰爭時期,國共雙方為爭取抗戰勝利在政治、軍事方面進行合作的突出表現:政治上: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軍事上:國民政府組織正面戰場抗戰,共產黨領導敵后戰場抗戰,兩個戰場相互配合。故答案為:(1)七七事變;日本全面侵華的開始,中國全國性的抗日戰爭從此爆發。(2)共同主張:實行全民族抗戰。(3)政治上: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軍事上:國民政府組織正面戰場抗戰,共產黨領導敵后戰場抗戰,兩個戰場相互配合。【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2019-2020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10月月考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2019-2020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10月月考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