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衢州江山市城南中學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檢測試卷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1.5分,共45分)1.(2019八上·江山期中)下列早期文明成就中,至今仍有影響的亞非文明有( )①太陽歷②《十二銅表法》③奧林匹克運動④七天一星期制度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C【知識點】大河文明---古代埃及【解析】【分析】太陽歷由埃及人創制,七天星期制度由古巴比倫人創制,至今都有影響。《十二銅表法》是羅馬共和國頒布的;奧林匹克運動雖然至今仍有影響,但是它發源于希臘,屬于歐洲而不是亞非。C項①④是至今仍有影響的亞非文明,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早期亞非文明。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2019八上·江山期中)在古代西亞,最有可能看到的是( )A.孔子宣傳自己的治國政治主張B.種姓制度下人們不平等C.象征王權的司母戊鼎D.刻在石柱上的《漢謨拉比法典》【答案】D【知識點】古代西亞國家【解析】【分析】《漢謨拉比法典》是中東地區的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頒布的法律匯編,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較為完整地保存下來的成文法典。《漢謨拉比法典》原文刻在一段高2.25米,上周長1.65米,底部周長1.90米的黑色玄武巖石柱上,故又名“石柱法”。A項孔子宣傳自己的治國政治主張在古代西亞不可能看到,因為孔子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不符合題意;B項種姓制度下人們不平等在古代西亞不可能看到,因為種姓制度是古印度的等級制度,不符合題意;C項象征王權的司母戊鼎在古代西亞不可能看到,因為司母戊鼎是中國商朝時期的青銅器,不符合題意;D項刻在石柱上的《漢謨拉比法典》在古代西亞最有可能看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代西亞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3.(2019八上·江山期中)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________開始的。(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商朝人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它已經具備了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B項商朝我國開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甲骨文的識記能力。知道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理解并識記我國古代文字的演變。4.(2019八上·江山期中)諺語是歷史的最好寫照。下列描述中,能較好地反映歐洲封建社會統治情況的是( )A.“以眼還眼,以牙還牙”B.“我的附庯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C.“條條大路通羅馬”D.“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答案】B【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查理·馬特改革后,在封建貴族內部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西歐的封建社會雖有等級貴族制,但在不同等級的貴族之間,沒有嚴格的上下級的制約關系.“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意思是說,每個領主只可以管轄自己的附庸,但無權管轄自己附庸的附庸。A項“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屬于古巴比倫王國漢謨拉比法典的內容,不符合題意;B項“我的附庯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能較好地反映歐洲封建社會統治情況,符合題意;CD兩項“條條大路通羅馬”“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是指奴隸制國家古羅馬,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古歐洲封建社會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需要準確識記西歐封建等級制度的特點和諺語。5.(2019八上·江山期中)春秋戰國是社會大動蕩時期,各種學說蓬勃興起。下列偉大思想家、所屬學派及其主張相吻合的一組是( )選項 思想家 學派 主要主張A 孔子 儒家 強調“仁”,“仁”就是“愛人”“克己復禮”B 老子 墨家 崇尚“自然”,主張“無為”,反對侵擾百姓C 墨子 道家 強調以法治國,主張樹立君主權威,集權中央D 韓非子 兵家 主張“非攻”,愛一切人,視人如己,互助互愛A.A B.B C.C D.D【答案】A【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主張以愛人之心調解與和諧社會人際關系,其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和“禮”。A項孔子——儒家——強調“仁”,“仁”就是“愛人”“克己復禮”相吻合,符合題意;B項錯誤,老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不符合題意;C項錯誤,墨子是墨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不符合題意;D項錯誤,韓非子是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百家爭鳴的相關知識。要求學生準確識記百家爭鳴的史實。6.(2019八上·江山期中)穿越時空隧道,我們來到公元前5世紀的古希臘,我們可以看到的真實一幕是( )①雅典人正在召開公民大會②人們在陶片上寫上某人的名字③斯巴達人在進行軍事訓練④人們在大街上用拉丁語說話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B【知識點】西方文明的搖籃【解析】【分析】拉丁語是古代羅馬人使用的語言,現在很多語種如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法語、意大利語等都從拉丁語衍化而來。故④在公元前5世紀的古希臘不可能看到,應排除含④的選項。B項①②③公元前5世紀的古希臘可以看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希臘的相關知識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準確識記拉丁語是古代羅馬人使用的語言。7.(2017八上·樂清期中)古印度創造的“計數法”、中國發明的指南針都由“他”傳到了歐洲,對世界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因此被譽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他”指的是( )A.希臘人 B.蘇美爾人 C.羅馬人 D.阿拉伯人【答案】D【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阿拉伯人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人把古代印度人創造的“計數法”、中國發明的指南針傳到了歐洲,對世界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因此被譽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他們架起了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橋梁。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阿拉伯人歷史貢獻的識記。8.(2019八上·江山期中)公元七世紀中期,日本參照中國的隋唐制度,實施一系列改革,促使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這次改革史稱( )A.梭倫改革 B.大化改新 C.商鞅變法 D.管仲改革【答案】B【知識點】大化改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六七世紀的日本非常混亂,7世紀中期,孝德天皇仿效隋朝制度,頒布改新詔書,進行大化改新,通過改革,使日本從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B項大化改新促使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大化改新的相關內容。注意大化改新內容的識記。9.(2019八上·江山期中)下圖為我國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圖的某一片段。圖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別是( )A.蜀、東晉、金 B.東漢、南宋、隋C.蜀、東晉、隋 D.蜀、西夏、元【答案】C【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隋的興亡【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中“朝代更替示意圖”指的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依據已學知識可知220年,曹魏、蜀漢、孫吳先后稱帝建國,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280年西晉完成短期統一,但迅速敗亡;317年西晉皇族在江南建立東晉政權;420年,劉裕廢晉自立,東晉滅亡;420年-589年南方相繼出現宋、齊、梁、陳,即南朝;東晉時期,北方和西南地區先后出現十幾個少數民族政權割據政權,統稱十六國;439年-581年北方先后出現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即北朝;北周主張胡漢融合,于577年攻滅北齊,統一北方。578年,武帝死后,政權逐漸掌握在楊堅手上。581年楊堅篡北周,建立隋朝,并于589年滅南朝陳,統一中國,長達四百年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結束,隋朝時期開始。據此分析可知①②③分別為蜀、東晉、隋。C項蜀、東晉、隋分別是圖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我國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圖的某一片段為切入點,考查的是三國鼎立的相關知識。解答此題首先要熟悉中國歷史朝代更替情況,尤其是政權并立情況。如題干中與魏國和吳國并立的政權,西晉之后,地處南方,與十六國并立的政權;結束南北朝時期,實現統一的朝代。也可分析選項中出現的朝代與題干示意圖中朝代的關系,排除不合題意的選項。10.(2019八上·江山期中)秦朝與西漢對待儒家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秦朝實行“焚書坑儒”,西漢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兩者的根本目的卻都是為了( )A.促進思想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B.加強思想控制與君主專制統治C.籠絡知識分子 D.有區別地對待知識文化【答案】B【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解析】【分析】秦朝是采用法家思想進行統治的,主張嚴刑峻法,強化君主專制統治;而儒家主張仁政等思想是不利于強化中央集權,因此,為了強化思想統一和君主專制統治,秦始皇進行了“焚書坑儒”。西漢初期采用的是黃老之學,無為而治,使國家經濟逐漸強盛起來;到了漢武帝時期,作為雄才大略的皇帝,針對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還很活躍,不利于中央集權的局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排斥了其他各家學說,其尊儒和秦朝坑儒的態度截然相反,但根本目的卻是相同的,都是為了加強思想控制與君主專制統治。ACD三項不是秦朝實行“焚書坑儒”,西漢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根本目的,不符合題意;B項加強思想控制與君主專制統治是秦朝實行“焚書坑儒”,西漢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根本目的,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漢時期加強思想統治的共同目的。注意規律總結,統治者對思想文化的態度主要是看是否適應鞏固統治的需要。.秦始皇實行“焚書坑儒”、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朝的“八股取士”以及清朝大興“文字獄”都是以思想統一鞏固政治上的統一,推行文化專制主義,加強了君主專制。11.(2019八上·江山期中)兩漢與匈奴的戰爭實質上反映了( )A.民族之間的沖突 B.農牧兩種文明的碰撞C.發展生產的需要 D.正義與非正義的較量【答案】B【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此題考查學對于兩漢期間漢與匈奴之間戰爭的理解。漢匈戰爭無正義非正義之分,在漢匈戰爭過程中,漢族的農耕文化與匈奴的游牧文化出現碰撞,故選B。【點評】理解漢與匈奴之間的戰爭。12.(2019八上·江山期中)史學巨著《史記》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部巨著的體例是( )A.編年體通史 B.編年體斷代史C.紀傳體通史 D.紀傳體斷代史【答案】C【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昌盛的秦漢文化中史學成就的相關知識。《史記》 重點考查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是一部紀傳體通史,因文筆生動,史料翔實,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點評】了解《史記》編寫格式,即體例,區別紀傳體,編年體,通史,斷代史。13.(2019八上·江山期中)通過《史記》有可能查到相關史實的是( )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答案】B【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①赤壁之戰發生在東漢末年;②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是東漢時期的,書中不可能記載。生活在西漢漢武帝時期的史學家司馬遷所寫的《史記》,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實。③《羋月傳》以戰國為背景、④司母戊鼎是商朝時期鑄造的當今世界現存最大最重的青銅器;③④通過《史記》有可能查到。B項③④通過《史記》有可能查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史記》的內容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重點掌握《史記》記述的時間段。14.(2019八上·江山期中)秦朝與隋朝都有對后世影響很大的制度創新。秦朝與隋朝在文化上的創新有( )①統一鑄造貨幣 ②統一文字 ③科舉制度 ④刺史制度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答案】B【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科舉制的創立【解析】【分析】①統一鑄造貨幣是秦朝經濟上的措施,②統一文字是秦朝文化上的措施,③科舉制度是隋朝文化上的措施,④刺史制度是漢武帝時期政治上的措施。B項②③是秦朝與隋朝在文化上的創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朝和隋朝在文化上的創新,解題關鍵是掌握秦朝和隋朝的相關知識。15.(2019八上·江山期中)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標志著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的事件是( )A.占領河西走廊 B.設置河西四郡C.設置西域都護府 D.設置安西都護府【答案】C【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管轄,成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項設置西域都護府標志著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漢對新疆地區的管轄知識。西漢對新疆地區的管轄說明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學生需熟練掌握。16.(2019八上·江山期中)考古發現匈奴人墓葬中有許多漢式絲綢服裝、銅鏡、漆器等,對此最合理的解釋是( )A.修筑萬里長城 B.漢匈和親政策C.鑒真東渡送經 D.秦軍北擊匈奴【答案】B【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中的“匈奴人墓葬中”“漢式”這一關鍵信息,聯系所學知識,公元1世紀中期,匈奴發生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領呼韓邪單于入西漢請求和親,漢元帝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昭君出塞使邊境安定了較長的一段時間,為漢匈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B項漢匈和親政策使得匈奴人墓葬中有許多漢式絲綢服裝、銅鏡、漆器等,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昭君出塞的相關知識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注意抓住題干中的關鍵信息“匈奴人墓葬中” “漢式”。17.(2019八上·江山期中)既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座重要城市,也是歷代中央王朝統治西域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的城市是( )A.敦煌 B.武威 C.龜茲 D.樓蘭【答案】C【知識點】探究絲綢之路【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龜茲在漢朝時為西域北道諸國之一,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市,也是歷代中央王朝統治西域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A項符合題意;BCD三項的內容ABD三項不是歷代中央王朝統治西域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不符合題意;C項龜茲既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座重要城市,也是歷代中央王朝統治西域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的城市,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市。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8.(2019八上·江山期中)史載:“(漢武帝時)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綬,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御史為駕四封乘傳。”這說明漢武帝( )A.重視農業發展 B.加強監察制度C.解決王國問題 D.推行儒學教育【答案】B【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解析】【分析】材料反應漢武帝設立十三州刺史,漢武帝將全國分為13個州部,每部委派刺史一人,監察地方官員,說明漢武帝加強了監察制度。ACD三項和題干材料無關,不符合題意;B項加強監察制度是題干材料說明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相關知識。識記與靈活掌握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的相關歷史史實。19.(2019八上·江山期中)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在民間興起的時間是( )A.秦朝 B.戰國 C.西漢 D.東漢【答案】D【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東漢時期,道教在民間興起,創始人之一叫張陵。道教主張修身養性,煉制丹藥,以求得道成仙。D項東漢時期,道教在我國民間興起,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道教的的識記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道家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東漢時在民間興起。20.(2019八上·江山期中)東漢時期,我國涌現出眾多優秀的科學家,他們創造了燦爛輝煌的科學成就,對世界文明產生了重要影響。以下關聯正確的一項是( )A.蔡倫——改進造紙術 B.司馬遷——著《九章算術》C.華佗——著《傷寒雜病論》 D.賈思勰——制成“麻沸散”【答案】A【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東漢蔡倫用樹皮、破布、麻頭和舊漁網做原料造紙,改進了造紙術;《九章算術》其作者已不可考,一般認為它是經歷代各家的增補修訂,而逐漸成為現今定本的,西漢的張蒼、耿壽昌曾經做過增補和整理,其時大體已成定本。最后成書最遲在東漢前期,現今流傳的大多是在三國時期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劉徽為《九章》所作的注本;東漢張仲景寫成《傷寒雜病論》,后世尊稱他為“醫圣”; 東漢華佗制成麻醉藥劑“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A項蔡倫——改進造紙術關聯正確,符合題意;BCD三項關聯不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東漢時期的科技成就,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要準確識記東漢時期的科技成就。21.(2019八上·江山期中)中國象棋被譽為“縱橫之智慧,濃縮之歷史”,以下說法符合史實的是( )A.“楚河漢界”源于秦國某年的歷史B.“相”退出歷史舞臺始于秦始皇C.“火”旁的“炮”最早可能始于宋代D.“圍魏救趙”的戰術思想源于戰國【答案】D【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昌盛的秦漢文化;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解析】【分析】A項“楚河漢界”源于秦國某年的歷史說法不符合史實,“楚河漢界”源于秦末漢初的歷史,不符合題意;B項“相”退出歷史舞臺始于秦始皇說法不符合史實,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加強君主專制,廢除了延續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秦朝建立),“相”退出歷史舞臺始于明太祖朱元璋,不符合題意;C項“火”旁的“炮”最早可能始于宋代說法不符合史實,火藥出現于唐朝時期,所以“火”旁的“炮”最早可能始于唐朝,不符合題意;D項“圍魏救趙”的戰術思想源于戰國說法符合史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重大歷史事件的有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的知識記憶能力。本題的關鍵點是分析題干,注意準確識記重大歷史事件。22.(2019八上·江山期中)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的共同點是( )①時間都發生在東漢末年②交戰雙方中都有曹操的軍隊③結局都是以少勝多④都促進三國鼎立局面形成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B【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解析】【分析】題目直接設問考查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的共同點。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時間都發生在東漢末年,交戰雙方中都有曹操的軍隊,結局都是以少勝多。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促進三國鼎立局面形成,所以,④不是兩者的共同點。應排除含④的選項。B項①②③是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的共同點,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的共同點。解答組合選擇題,排除法是比較好用的,但需要特別注意選項中是否有包含全部選項的,有一小部分組合選擇題所有內容都正確;注意靈活看待戰爭影響。23.(2019八上·江山期中)隋朝大運河南北兩端城市分別是余杭和涿郡,它的中心城市是( )A.長安 B.洛陽 C.揚州 D.江都【答案】B【知識點】隋的興亡【解析】【分析】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從北往南分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兩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B項洛陽是的隋朝大運河中心城市,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稀疏對隋朝大運河的識記能力。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24.(2019八上·江山期中)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涌現出大批杰出詩人,“詩仙”和“詩圣”分別是( )A.李白、杜甫 B.杜甫、李白 C.李白、王維 D.李白、蘇軾【答案】A【知識點】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李白的詩氣勢磅礴,豪邁奔放,感情熱烈,想象豐富,語言清新明快,意境奇妙,語言輕快,人們稱他為“詩仙”;杜甫的詩感情真摯,筆觸細膩,風格雄渾,語言精練凝重,被后人尊為“詩圣”。A項李白、杜甫分別被稱為“詩仙”和“詩圣”,符合題意;BCD三項均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唐代的文學藝術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對知識的識記。25.(2019八上·江山期中)與以下示意圖中“①”朝代相關的史實是( )A.北魏改革,民族交融 B.定都建康,開發江南C.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D.崇文抑武,高度集權【答案】C【知識點】貞觀之治;開元盛世【解析】【分析】隋朝滅亡之后,李淵建立了唐朝,在唐太宗的治理下,出現了繁榮的景象,稱為“貞觀之治”。后來唐玄宗時期達到鼎盛,稱為“開元盛世”。A項北魏改革,民族交融是在南北朝時期,不符合題意;B項定都建康,開發江南是在東晉時,不符合題意;C項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符合題意;D項崇文抑武,高度集權的是宋朝,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唐朝社會發展的知識點,要求具備記憶知識、分析圖片的能力。圖示型題目必須認真觀察分析示意圖中包含的文字,根據相關文字的提示信息或準確識別示意圖確定正確答案。26.(2019八上·江山期中)民族政權并立是兩宋時期的重要特征。下列能正確反映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的示意圖是( )A. B.C. D.【答案】C【知識點】北宋與遼、西夏并列【解析】【分析】916年契丹首領阿保機建立契丹國(遼),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定都東京,1038年黨項首領元昊建立西夏,遼在北宋的東北方,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ABD三項都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能正確反映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的并立,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宋、遼、西夏的并立與和戰,知道遼在北宋的東北方,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解題的關鍵是要理清圖中所示的地理位置。27.(2019八上·江山期中)“朕(宋太祖)今選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節度使轄區),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材料中這一舉措( )①造成重武輕文的局面②使思想實現“大一統”③導致官僚機構的膨脹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知識點】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由題干材料“朕今選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節度使轄區),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可知,這體現了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這項政策導致官僚機構的膨脹,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①②表述與材料和史實不符。D項③④符合題干材料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宋朝重文輕武的政策,要求具備運用所學知識解讀材料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注意對材料的解讀,識記宋朝的統治政策。28.(2019八上·江山期中)宋金對峙局面形成的標志是( )A.黃袍加身 B.澶淵之盟 C.宋金議和 D.郾城大捷【答案】C【知識點】南宋與金的和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岳飛班師后,1141年南宋與金最終達成和議,南宋向金稱臣,并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標志著宋金對峙局面形成。故宋金對峙局面形成的標志是宋金達成和議。C項宋金議和是宋金對峙局面形成的標志,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宋金和議的識記能力,知道1141年南宋與金最終達成和議,南宋向金稱臣,并給金歲幣,宋金對峙局面形成。29.(2019八上·江山期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南朝寺廟多的主要原因是( )A.當時佛教剛剛傳入,各地興建寺廟推廣佛學B.當時社會動蕩,百姓尋求精神慰藉,統治者大力扶持C.當時建造業發達,經濟實力雄厚,工匠技藝高超D.當時統治者昏庸奢靡,大量建造各種宮殿、寺廟【答案】B【知識點】三國魏晉南北朝文化【解析】【分析】唐代詩人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說明了佛教在南朝的興盛。當時政治混亂,戰爭頻繁,社會動蕩,苦難中掙扎的窮苦百姓找到了一條精神解脫的道路,也適合統治者加強思想控制的需要,因而迅速傳播。ACD三項都不是南朝寺廟多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題意;B項當時社會動蕩,百姓尋求精神慰藉,統治者大力扶持是南朝寺廟多的主要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南朝時期佛教盛行的原因及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知道南朝統治者大力宣揚佛教的史實。30.(2019八上·江山期中)羅馬共和國建立于公元前509年,這一時間大致位于以下年代尺中的( )A.A B.B C.C D.D【答案】B【知識點】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解析】【分析】根據公元紀年法可知,一百年一個世紀,十年一個年代,具體年份與世紀換算為千百位數加1,十位數不變。千百位相同時,時間為公元前的十位和個位數值越小年代越晚,數值越大年代越早,而公元后的時間正好相反,十位和個位數值越小年代越早,越大年代越晚。公元前509年為公元前6世紀末。對應B點。B項B是羅馬共和國建立對應的時間,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羅馬共和國的相關知識及歷史時間的換算。熟練掌握具體年份與世紀的換算。知道公元1年至公元100年為公元1世紀,公元前101年至前200年為前2世紀類推。二、非選擇題(共5小題,共55分)31.(2019八上·江山期中)電視臺拍攝了專題片《文明之路》,尋找西方文明的源頭,見證地中海文明的輝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第一集:《輝煌的希臘文明》材料一:如圖第二集:《偉大屬于羅馬》材料二:歷史學家耶林說過:“古羅馬帝國曾經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羅馬帝國的滅亡而消失,宗教隨著人民思想覺悟的提高、科學的發展而縮小了影響,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為持久的征服。”第三集:《中世紀的歐洲》材料三:隨著基督教傳播的日益廣泛和統治階級的承認乃至推崇,基督教的影響越來越大。到了中世紀,它在歐洲社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一時期,教會的權力可以說是無限的。(1)請用史實說明材料一圖中兩位人物代表“光榮屬于希臘”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請分別談談對羅馬第一次和第三次征服世界的認識。(3)材料三中“它在歐洲社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答案】(1)伯里克利執政時,雅典民主政治達到全盛;荷馬著有《荷馬史詩》,是世界聞名的長篇文學作品。(2)第一次:以武力建立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第三次:羅馬法(或《十二銅表法》),對后世歐美各國的法律影響很大,是近代西方各國法律體系的基礎。(3)羅馬教廷擁有至高無上的權カ;是西歐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壟斷了教育和文化,基督教是西歐占統治地位的思想。【知識點】西方文明的搖籃;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1)公元前5世紀后半期,伯里克利當政期間,擴大公民的權利,很多公民擔任政府公職,全體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參加最高權力機構—公民大會,決定內政、外交、戰爭、和平等重大問題;伯里克利把雅典的奴隸主民主政治發展到了古代世界的高峰。古希臘盲詩人荷馬整理而成的《荷馬史詩》,是古希臘著名的英雄史詩,也是一部不朽的世界文學名作。(2)聯系所學可知,“古羅馬帝國第一次以武力征服世界”是指羅馬帝國通過武力建立了以地中海為中心,跨越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古羅馬帝國第三次以法律征服世界”是指羅馬法維系帝國的統治,對近代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和司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材料三中“它在歐洲社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意思是羅馬教廷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是西歐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是西歐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故答案為:(1)伯里克利執政時,雅典民主政治達到全盛;荷馬著有《荷馬史詩》,是世界聞名的長篇文學作品。(2)第一次:以武力建立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第三次:羅馬法(或《十二銅表法》),對后世歐美各國的法律影響很大,是近代西方各國法律體系的基礎。(3)羅馬教廷擁有至高無上的權カ;是西歐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壟斷了教育和文化,基督教是西歐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材料和圖片為切入點,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羅馬帝國等相關知識。32.(2019八上·江山期中)采取何種政治制度以維護對全國的統治,這是歷代統治者都面臨問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嚴格來說,要到秦漢,中國歷史上才正式有統一政府。秦以前的中國,只可說是一種“封建的統一”材料二:漢代中央政府的組織……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稱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長;太尉管軍事,是武官首長;御史大夫掌監察,輔助丞相來監察一切政治設施,他是副丞相。……漢代的地方政府,共分兩級:即“郡”與“縣”。材料三:漢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國行政大權,而唐代則把相權分別操掌于幾個部門…中書主發今…名義上是皇帝的詔書…系中書省擬定。門下省……加子覆核(審查)。……后,即送尚書省執行。尚書省共分六部……唐代中央政府的組織似較漢代進步了……——以上三則材料均摘自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1)實現“封建的統一”是指什么政治制度?它是從哪一朝代開始實行的?(2)材料二中的政治制度最初是由哪一位皇帝創立的?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說明這一制度創立的意義。(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政治制度?結合材料說明“唐代中央政府的組織似較漢代進步了”。【答案】(1)分封制,西周。(2)秦始皇。意義:①有利于鞏固封建國家的統一,鞏固中央集權,加強了對人民的統治;②秦朝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官僚制度為后世王朝所沿用和完善,影響深遠。(3)三省六部制。進步:①相權一分為三,中書省負責起草詔令,門下省負責對詔令的內容進行審核,尚書省下轄六部,負責政令的執行。②三省共同商議國家的政事,提高了行政效率,它們之間各有分工,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牽制,改善并加強了中央集權。【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秦始皇開創大一統;三省六部制【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先秦時期實行分封制。西周時,為了鞏固統治,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這就是分封制。(2)根據材料中秦朝統一六國后在中央和地方采取的統治政策可知,秦朝創立了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和完善。(3)根據材料三的內容可知,論述的是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中書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門下省負責審核,最后交由尚書省執行。尚書省下設有六部,分管具體政務三省分工明確,彼此制約,共同管理國家;這樣不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改善并加強了中央集權。故答案為:(1)分封制,西周。(2)秦始皇。意義:①有利于鞏固封建國家的統一,鞏固中央集權,加強了對人民的統治;②秦朝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官僚制度為后世王朝所沿用和完善,影響深遠。(3)三省六部制。進步:①相權一分為三,中書省負責起草詔令,門下省負責對詔令的內容進行審核,尚書省下轄六部,負責政令的執行。②三省共同商議國家的政事,提高了行政效率,它們之間各有分工,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牽制,改善并加強了中央集權。【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分封制、中央集權制度、三省六部制等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33.(2019八上·江山期中)人類經濟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經濟發展水平和特征明顯不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啊,尼羅河,我贊美你,你從大地涌流出來……一旦你的水流減少,人們就停止了呼吸。材料二:春耕夏耘,秋獲冬藏……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晁錯(西漢)《論貴粟疏》材料三:唐代生產技術創新,社會經濟繁榮,科舉重視詩賦,是我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當時才華橫溢的詩人層出不窮。材料四:①商鞅變法: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②漢初……③唐朝……④元世祖忽必烈:“國以民為本,民以衣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1)古埃及文明是亞非大河文明的代表之一。請你列舉亞非其他大河文明的名稱兩例。說說材料一反映出早期人類經濟發展主要的制約因素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漢代農民的艱辛生活,那時的“春耕”應用的是何種農業耕作方式?這種耕作方式在春秋戰國時期引發了社會變革,試舉出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革一例。(3)材料三中新型農具圖A是 ,圖B是 ,它們都促進了當時農業生產的發展。從經濟政治或文化任選兩個角度說明唐朝成為“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的原因是 。(4)請運用具體史實補充材料四中的②③,印證中國古代以農為本的思想。【答案】(1)亞洲的蘇美爾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國文明;自然環境或地理環境。(2)牛耕;春秋時期管仲改革,戰國時期商鞅變法。(3)曲轅犁;筒車;經濟上:生產技術的創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政治上:沿襲和完善隋代的科舉制度(4)②漢初,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來恢復經濟。漢高祖:讓士兵復員從事生產,免除若干年的徭役,將田租定為十五稅一;漢文帝:進一步減輕賦稅和覆,連續12年免除全部田稅;漢景帝:將田租定為三十稅一,重視發展耕織生產,減輕人民負擔。③唐朝唐太宗非常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和勞役。【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大一統的漢朝;古代西亞國家;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1)據所學知識可知,亞非其它三個大河文明是指亞洲的蘇美爾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國文明。據“材料一“啊,尼羅河,我贊美你,你從大地涌流出來,養活著埃及……一旦你的水流減少,人們就停止了呼吸。”可知,早期人類經濟發展主要的制約因素是自然環境(或地理環境)。(2)據材料“春耕夏耘,秋獲冬藏,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反映了漢代農民的艱辛生活,那時“春耕”農業耕作方式是牛耕;這種耕作方式在春秋戰國時期引發了由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伴隨著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井田制被破壞,奴隸制度逐步瓦解,出現了封建制的生產方式,戰國時期,各國經過變法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地主階級統治代替了奴隸主貴族統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我國封建社會形成了。戰國時期,為適應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各諸侯國實行變法改革;各國變法中,成效最大的是商鞅變法。(3)據材料三圖片及所學知識可知,圖一、圖二是唐朝發明的農業生產工具,他們的名稱分別是曲轅犁和筒車;唐朝經濟繁榮,農業發達;唐朝農民改進犁的構造制成曲轅犁,還創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車。經濟上,唐朝社會經濟繁榮;政治上,科舉制度起導向作用(唐高宗以詩取士,玄宗時詩歌成為主要的考試內容) ,此時為庶族上升期,他們成為國家發展的動力;文化上,民族融合,中外文化交流;開明寬容的文化政策。(4)為了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漢高祖吸取秦朝暴政導致速亡的教訓,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措施有:讓士兵復員生產,免除若干年徭役;讓逃亡的人回家恢復田宅;釋放賣身為奴的人為自由人;減輕田租,十五稅一。漢高祖以后幾代皇帝,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遵守蕭何制定的章程,注意讓農民有生產時間。文帝、景帝時,重視農業;獎勵努力種田的人,兩次減輕田租,提倡節儉,減輕刑罰。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下令合并州縣,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減輕人民的負擔。故答案為:(1)亞洲的蘇美爾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國文明;自然環境或地理環境。(2)牛耕;春秋時期管仲改革,戰國時期商鞅變法。(3)曲轅犁;筒車;經濟上:生產技術的創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政治上:沿襲和完善隋代的科舉制度。(4)②漢初,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來恢復經濟。漢高祖:讓士兵復員從事生產,免除若干年的徭役,將田租定為十五稅一;漢文帝:進一步減輕賦稅和覆,連續12年免除全部田稅;漢景帝:將田租定為三十稅一,重視發展耕織生產,減輕人民負擔。③唐朝唐太宗非常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和勞役。【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四則材料為依托,綜合考查大河文明、早期人類經濟發展主要的制約因素、鐵器牛耕的使用、商鞅變法、曲轅犁、筒車、唐詩、漢朝和唐朝的農業政策等相關知識。題目設計既注重基礎性,又注重概括性和開放性,對學生答題能力要求較高。34.(2019八上·江山期中)“一帶一路”既是一條和平友誼之路,更是一條合作共贏之路。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我國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和終點(終點寫出大洲所在地)分別在哪里?(2)材料中“鑿空之旅”指什么歷史事件?當時該事件的初衷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鑿空之旅”的影響。(3)列舉中外文化通過絲綢之路“互學互鑒”的兩例史實。從中我們可以得到哪些啟示?【答案】(1)長安、歐洲。(2)張騫出使西域;聯絡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促進漢朝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3)史實:玄奘西行;馬球游戲從波斯傳入中國。啟示: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加強中外文化的交流學習。【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探究絲綢之路【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絲綢之路的路線。漢朝時期的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向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西亞,最后到達歐洲。(2)本題考查張騫出使西域的相關知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鑿空之旅”指張騫出使西域。漢武帝為了聯合西域的大月氏夾擊匈奴,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出使西域促進漢朝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為西域歸屬漢朝中央政權創造了條件;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3)本題考查中外交流的知識。中外文化通過絲綢之路“互學互鑒”的史實有:玄奘西行,馬克.波羅來華,鄭和下西洋;馬球游戲從波斯傳入中國;四大發明外傳等.從中我們得到的啟示是: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加強中外文化的交流學習等。故答案為:(1)長安、歐洲。(2)張騫出使西域;聯絡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促進漢朝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3)史實:玄奘西行;馬球游戲從波斯傳入中國。啟示: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加強中外文化的交流學習。【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相關史實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35.(2019八上·江山期中)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和葉社稷如一,于貞觀之歲,迎娶文成公主……重協社稷如一,更續姻好。”——摘自唐蕃會盟碑(1)圖一所展現的生產場面說明了什么?(2)圖二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那些內容?說出這次改革的作用。(3)材料二反映了哪個歷史事件?該事件與當時的民族政策有何聯系?(4)通過對以上材料的分析,你認為當今應如何發展民族關系?【答案】(1)農牧文化的交融。(2)穿戴漢族服飾,學習漢族的禮法。孝文帝的改革適應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使傳統漢文化得到進一步發展。(3)文采公主入藏。聯系: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對加強唐蕃友好和發展吐蕃經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4)加強民族平等、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知識點】北方的民族融合;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1)鮮卑族屬于北魏時期的少數民族,主要是游牧為主,《甘肅嘉峪關地區采桑圖》說明當時鮮卑族人開始了手工業,主要是受到中原手工業的影響,體現出少數民族漢化的特點和農牧文化的交融。(2)《北魏帝后禮佛圖》中的北魏帝后及大臣所穿的長袍,全都是漢族的服裝,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會生活巨大的變化,孝文帝改革規定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漢族服飾。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加速了北魏政權封建化的進程。(3)根據材料二中的“……于貞觀之歲,迎娶文成公主……”等信息,聯系所學知識,唐太宗時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唐朝統治者實行了開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4)本題考查學生認識問題的能力,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為:(1)農牧文化的交融。(2)穿戴漢族服飾,學習漢族的禮法。孝文帝的改革適應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使傳統漢文化得到進一步發展。(3)文成公主入藏。聯系: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對加強唐蕃友好和發展吐蕃經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4)加強民族平等、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等相關知識。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知道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問題關系到國家的穩定和社會的發展。古代的統治者在處理民族關系上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經驗。1 / 1浙江省衢州江山市城南中學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檢測試卷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1.5分,共45分)1.(2019八上·江山期中)下列早期文明成就中,至今仍有影響的亞非文明有( )①太陽歷②《十二銅表法》③奧林匹克運動④七天一星期制度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2.(2019八上·江山期中)在古代西亞,最有可能看到的是( )A.孔子宣傳自己的治國政治主張B.種姓制度下人們不平等C.象征王權的司母戊鼎D.刻在石柱上的《漢謨拉比法典》3.(2019八上·江山期中)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________開始的。(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4.(2019八上·江山期中)諺語是歷史的最好寫照。下列描述中,能較好地反映歐洲封建社會統治情況的是( )A.“以眼還眼,以牙還牙”B.“我的附庯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C.“條條大路通羅馬”D.“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5.(2019八上·江山期中)春秋戰國是社會大動蕩時期,各種學說蓬勃興起。下列偉大思想家、所屬學派及其主張相吻合的一組是( )選項 思想家 學派 主要主張A 孔子 儒家 強調“仁”,“仁”就是“愛人”“克己復禮”B 老子 墨家 崇尚“自然”,主張“無為”,反對侵擾百姓C 墨子 道家 強調以法治國,主張樹立君主權威,集權中央D 韓非子 兵家 主張“非攻”,愛一切人,視人如己,互助互愛A.A B.B C.C D.D6.(2019八上·江山期中)穿越時空隧道,我們來到公元前5世紀的古希臘,我們可以看到的真實一幕是( )①雅典人正在召開公民大會②人們在陶片上寫上某人的名字③斯巴達人在進行軍事訓練④人們在大街上用拉丁語說話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7.(2017八上·樂清期中)古印度創造的“計數法”、中國發明的指南針都由“他”傳到了歐洲,對世界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因此被譽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他”指的是( )A.希臘人 B.蘇美爾人 C.羅馬人 D.阿拉伯人8.(2019八上·江山期中)公元七世紀中期,日本參照中國的隋唐制度,實施一系列改革,促使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這次改革史稱( )A.梭倫改革 B.大化改新 C.商鞅變法 D.管仲改革9.(2019八上·江山期中)下圖為我國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圖的某一片段。圖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別是( )A.蜀、東晉、金 B.東漢、南宋、隋C.蜀、東晉、隋 D.蜀、西夏、元10.(2019八上·江山期中)秦朝與西漢對待儒家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秦朝實行“焚書坑儒”,西漢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兩者的根本目的卻都是為了( )A.促進思想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B.加強思想控制與君主專制統治C.籠絡知識分子 D.有區別地對待知識文化11.(2019八上·江山期中)兩漢與匈奴的戰爭實質上反映了( )A.民族之間的沖突 B.農牧兩種文明的碰撞C.發展生產的需要 D.正義與非正義的較量12.(2019八上·江山期中)史學巨著《史記》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部巨著的體例是( )A.編年體通史 B.編年體斷代史C.紀傳體通史 D.紀傳體斷代史13.(2019八上·江山期中)通過《史記》有可能查到相關史實的是( )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14.(2019八上·江山期中)秦朝與隋朝都有對后世影響很大的制度創新。秦朝與隋朝在文化上的創新有( )①統一鑄造貨幣 ②統一文字 ③科舉制度 ④刺史制度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15.(2019八上·江山期中)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標志著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的事件是( )A.占領河西走廊 B.設置河西四郡C.設置西域都護府 D.設置安西都護府16.(2019八上·江山期中)考古發現匈奴人墓葬中有許多漢式絲綢服裝、銅鏡、漆器等,對此最合理的解釋是( )A.修筑萬里長城 B.漢匈和親政策C.鑒真東渡送經 D.秦軍北擊匈奴17.(2019八上·江山期中)既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座重要城市,也是歷代中央王朝統治西域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的城市是( )A.敦煌 B.武威 C.龜茲 D.樓蘭18.(2019八上·江山期中)史載:“(漢武帝時)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綬,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御史為駕四封乘傳。”這說明漢武帝( )A.重視農業發展 B.加強監察制度C.解決王國問題 D.推行儒學教育19.(2019八上·江山期中)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在民間興起的時間是( )A.秦朝 B.戰國 C.西漢 D.東漢20.(2019八上·江山期中)東漢時期,我國涌現出眾多優秀的科學家,他們創造了燦爛輝煌的科學成就,對世界文明產生了重要影響。以下關聯正確的一項是( )A.蔡倫——改進造紙術 B.司馬遷——著《九章算術》C.華佗——著《傷寒雜病論》 D.賈思勰——制成“麻沸散”21.(2019八上·江山期中)中國象棋被譽為“縱橫之智慧,濃縮之歷史”,以下說法符合史實的是( )A.“楚河漢界”源于秦國某年的歷史B.“相”退出歷史舞臺始于秦始皇C.“火”旁的“炮”最早可能始于宋代D.“圍魏救趙”的戰術思想源于戰國22.(2019八上·江山期中)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的共同點是( )①時間都發生在東漢末年②交戰雙方中都有曹操的軍隊③結局都是以少勝多④都促進三國鼎立局面形成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23.(2019八上·江山期中)隋朝大運河南北兩端城市分別是余杭和涿郡,它的中心城市是( )A.長安 B.洛陽 C.揚州 D.江都24.(2019八上·江山期中)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涌現出大批杰出詩人,“詩仙”和“詩圣”分別是( )A.李白、杜甫 B.杜甫、李白 C.李白、王維 D.李白、蘇軾25.(2019八上·江山期中)與以下示意圖中“①”朝代相關的史實是( )A.北魏改革,民族交融 B.定都建康,開發江南C.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D.崇文抑武,高度集權26.(2019八上·江山期中)民族政權并立是兩宋時期的重要特征。下列能正確反映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的示意圖是( )A. B.C. D.27.(2019八上·江山期中)“朕(宋太祖)今選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節度使轄區),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材料中這一舉措( )①造成重武輕文的局面②使思想實現“大一統”③導致官僚機構的膨脹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8.(2019八上·江山期中)宋金對峙局面形成的標志是( )A.黃袍加身 B.澶淵之盟 C.宋金議和 D.郾城大捷29.(2019八上·江山期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南朝寺廟多的主要原因是( )A.當時佛教剛剛傳入,各地興建寺廟推廣佛學B.當時社會動蕩,百姓尋求精神慰藉,統治者大力扶持C.當時建造業發達,經濟實力雄厚,工匠技藝高超D.當時統治者昏庸奢靡,大量建造各種宮殿、寺廟30.(2019八上·江山期中)羅馬共和國建立于公元前509年,這一時間大致位于以下年代尺中的( )A.A B.B C.C D.D二、非選擇題(共5小題,共55分)31.(2019八上·江山期中)電視臺拍攝了專題片《文明之路》,尋找西方文明的源頭,見證地中海文明的輝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第一集:《輝煌的希臘文明》材料一:如圖第二集:《偉大屬于羅馬》材料二:歷史學家耶林說過:“古羅馬帝國曾經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羅馬帝國的滅亡而消失,宗教隨著人民思想覺悟的提高、科學的發展而縮小了影響,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為持久的征服。”第三集:《中世紀的歐洲》材料三:隨著基督教傳播的日益廣泛和統治階級的承認乃至推崇,基督教的影響越來越大。到了中世紀,它在歐洲社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一時期,教會的權力可以說是無限的。(1)請用史實說明材料一圖中兩位人物代表“光榮屬于希臘”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請分別談談對羅馬第一次和第三次征服世界的認識。(3)材料三中“它在歐洲社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32.(2019八上·江山期中)采取何種政治制度以維護對全國的統治,這是歷代統治者都面臨問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嚴格來說,要到秦漢,中國歷史上才正式有統一政府。秦以前的中國,只可說是一種“封建的統一”材料二:漢代中央政府的組織……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稱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長;太尉管軍事,是武官首長;御史大夫掌監察,輔助丞相來監察一切政治設施,他是副丞相。……漢代的地方政府,共分兩級:即“郡”與“縣”。材料三:漢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國行政大權,而唐代則把相權分別操掌于幾個部門…中書主發今…名義上是皇帝的詔書…系中書省擬定。門下省……加子覆核(審查)。……后,即送尚書省執行。尚書省共分六部……唐代中央政府的組織似較漢代進步了……——以上三則材料均摘自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1)實現“封建的統一”是指什么政治制度?它是從哪一朝代開始實行的?(2)材料二中的政治制度最初是由哪一位皇帝創立的?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說明這一制度創立的意義。(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政治制度?結合材料說明“唐代中央政府的組織似較漢代進步了”。33.(2019八上·江山期中)人類經濟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經濟發展水平和特征明顯不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啊,尼羅河,我贊美你,你從大地涌流出來……一旦你的水流減少,人們就停止了呼吸。材料二:春耕夏耘,秋獲冬藏……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晁錯(西漢)《論貴粟疏》材料三:唐代生產技術創新,社會經濟繁榮,科舉重視詩賦,是我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當時才華橫溢的詩人層出不窮。材料四:①商鞅變法: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②漢初……③唐朝……④元世祖忽必烈:“國以民為本,民以衣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1)古埃及文明是亞非大河文明的代表之一。請你列舉亞非其他大河文明的名稱兩例。說說材料一反映出早期人類經濟發展主要的制約因素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漢代農民的艱辛生活,那時的“春耕”應用的是何種農業耕作方式?這種耕作方式在春秋戰國時期引發了社會變革,試舉出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革一例。(3)材料三中新型農具圖A是 ,圖B是 ,它們都促進了當時農業生產的發展。從經濟政治或文化任選兩個角度說明唐朝成為“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的原因是 。(4)請運用具體史實補充材料四中的②③,印證中國古代以農為本的思想。34.(2019八上·江山期中)“一帶一路”既是一條和平友誼之路,更是一條合作共贏之路。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我國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和終點(終點寫出大洲所在地)分別在哪里?(2)材料中“鑿空之旅”指什么歷史事件?當時該事件的初衷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鑿空之旅”的影響。(3)列舉中外文化通過絲綢之路“互學互鑒”的兩例史實。從中我們可以得到哪些啟示?35.(2019八上·江山期中)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和葉社稷如一,于貞觀之歲,迎娶文成公主……重協社稷如一,更續姻好。”——摘自唐蕃會盟碑(1)圖一所展現的生產場面說明了什么?(2)圖二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那些內容?說出這次改革的作用。(3)材料二反映了哪個歷史事件?該事件與當時的民族政策有何聯系?(4)通過對以上材料的分析,你認為當今應如何發展民族關系?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大河文明---古代埃及【解析】【分析】太陽歷由埃及人創制,七天星期制度由古巴比倫人創制,至今都有影響。《十二銅表法》是羅馬共和國頒布的;奧林匹克運動雖然至今仍有影響,但是它發源于希臘,屬于歐洲而不是亞非。C項①④是至今仍有影響的亞非文明,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早期亞非文明。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答案】D【知識點】古代西亞國家【解析】【分析】《漢謨拉比法典》是中東地區的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頒布的法律匯編,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較為完整地保存下來的成文法典。《漢謨拉比法典》原文刻在一段高2.25米,上周長1.65米,底部周長1.90米的黑色玄武巖石柱上,故又名“石柱法”。A項孔子宣傳自己的治國政治主張在古代西亞不可能看到,因為孔子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不符合題意;B項種姓制度下人們不平等在古代西亞不可能看到,因為種姓制度是古印度的等級制度,不符合題意;C項象征王權的司母戊鼎在古代西亞不可能看到,因為司母戊鼎是中國商朝時期的青銅器,不符合題意;D項刻在石柱上的《漢謨拉比法典》在古代西亞最有可能看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代西亞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3.【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商朝人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它已經具備了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B項商朝我國開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甲骨文的識記能力。知道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理解并識記我國古代文字的演變。4.【答案】B【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查理·馬特改革后,在封建貴族內部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西歐的封建社會雖有等級貴族制,但在不同等級的貴族之間,沒有嚴格的上下級的制約關系.“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意思是說,每個領主只可以管轄自己的附庸,但無權管轄自己附庸的附庸。A項“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屬于古巴比倫王國漢謨拉比法典的內容,不符合題意;B項“我的附庯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能較好地反映歐洲封建社會統治情況,符合題意;CD兩項“條條大路通羅馬”“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是指奴隸制國家古羅馬,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古歐洲封建社會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需要準確識記西歐封建等級制度的特點和諺語。5.【答案】A【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主張以愛人之心調解與和諧社會人際關系,其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和“禮”。A項孔子——儒家——強調“仁”,“仁”就是“愛人”“克己復禮”相吻合,符合題意;B項錯誤,老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不符合題意;C項錯誤,墨子是墨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不符合題意;D項錯誤,韓非子是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百家爭鳴的相關知識。要求學生準確識記百家爭鳴的史實。6.【答案】B【知識點】西方文明的搖籃【解析】【分析】拉丁語是古代羅馬人使用的語言,現在很多語種如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法語、意大利語等都從拉丁語衍化而來。故④在公元前5世紀的古希臘不可能看到,應排除含④的選項。B項①②③公元前5世紀的古希臘可以看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希臘的相關知識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準確識記拉丁語是古代羅馬人使用的語言。7.【答案】D【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阿拉伯人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人把古代印度人創造的“計數法”、中國發明的指南針傳到了歐洲,對世界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因此被譽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他們架起了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橋梁。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阿拉伯人歷史貢獻的識記。8.【答案】B【知識點】大化改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六七世紀的日本非常混亂,7世紀中期,孝德天皇仿效隋朝制度,頒布改新詔書,進行大化改新,通過改革,使日本從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B項大化改新促使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大化改新的相關內容。注意大化改新內容的識記。9.【答案】C【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隋的興亡【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中“朝代更替示意圖”指的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依據已學知識可知220年,曹魏、蜀漢、孫吳先后稱帝建國,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280年西晉完成短期統一,但迅速敗亡;317年西晉皇族在江南建立東晉政權;420年,劉裕廢晉自立,東晉滅亡;420年-589年南方相繼出現宋、齊、梁、陳,即南朝;東晉時期,北方和西南地區先后出現十幾個少數民族政權割據政權,統稱十六國;439年-581年北方先后出現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即北朝;北周主張胡漢融合,于577年攻滅北齊,統一北方。578年,武帝死后,政權逐漸掌握在楊堅手上。581年楊堅篡北周,建立隋朝,并于589年滅南朝陳,統一中國,長達四百年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結束,隋朝時期開始。據此分析可知①②③分別為蜀、東晉、隋。C項蜀、東晉、隋分別是圖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我國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圖的某一片段為切入點,考查的是三國鼎立的相關知識。解答此題首先要熟悉中國歷史朝代更替情況,尤其是政權并立情況。如題干中與魏國和吳國并立的政權,西晉之后,地處南方,與十六國并立的政權;結束南北朝時期,實現統一的朝代。也可分析選項中出現的朝代與題干示意圖中朝代的關系,排除不合題意的選項。10.【答案】B【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解析】【分析】秦朝是采用法家思想進行統治的,主張嚴刑峻法,強化君主專制統治;而儒家主張仁政等思想是不利于強化中央集權,因此,為了強化思想統一和君主專制統治,秦始皇進行了“焚書坑儒”。西漢初期采用的是黃老之學,無為而治,使國家經濟逐漸強盛起來;到了漢武帝時期,作為雄才大略的皇帝,針對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還很活躍,不利于中央集權的局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排斥了其他各家學說,其尊儒和秦朝坑儒的態度截然相反,但根本目的卻是相同的,都是為了加強思想控制與君主專制統治。ACD三項不是秦朝實行“焚書坑儒”,西漢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根本目的,不符合題意;B項加強思想控制與君主專制統治是秦朝實行“焚書坑儒”,西漢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根本目的,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漢時期加強思想統治的共同目的。注意規律總結,統治者對思想文化的態度主要是看是否適應鞏固統治的需要。.秦始皇實行“焚書坑儒”、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朝的“八股取士”以及清朝大興“文字獄”都是以思想統一鞏固政治上的統一,推行文化專制主義,加強了君主專制。11.【答案】B【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此題考查學對于兩漢期間漢與匈奴之間戰爭的理解。漢匈戰爭無正義非正義之分,在漢匈戰爭過程中,漢族的農耕文化與匈奴的游牧文化出現碰撞,故選B。【點評】理解漢與匈奴之間的戰爭。12.【答案】C【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昌盛的秦漢文化中史學成就的相關知識。《史記》 重點考查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是一部紀傳體通史,因文筆生動,史料翔實,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點評】了解《史記》編寫格式,即體例,區別紀傳體,編年體,通史,斷代史。13.【答案】B【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①赤壁之戰發生在東漢末年;②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是東漢時期的,書中不可能記載。生活在西漢漢武帝時期的史學家司馬遷所寫的《史記》,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實。③《羋月傳》以戰國為背景、④司母戊鼎是商朝時期鑄造的當今世界現存最大最重的青銅器;③④通過《史記》有可能查到。B項③④通過《史記》有可能查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史記》的內容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重點掌握《史記》記述的時間段。14.【答案】B【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科舉制的創立【解析】【分析】①統一鑄造貨幣是秦朝經濟上的措施,②統一文字是秦朝文化上的措施,③科舉制度是隋朝文化上的措施,④刺史制度是漢武帝時期政治上的措施。B項②③是秦朝與隋朝在文化上的創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朝和隋朝在文化上的創新,解題關鍵是掌握秦朝和隋朝的相關知識。15.【答案】C【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管轄,成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項設置西域都護府標志著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漢對新疆地區的管轄知識。西漢對新疆地區的管轄說明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學生需熟練掌握。16.【答案】B【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中的“匈奴人墓葬中”“漢式”這一關鍵信息,聯系所學知識,公元1世紀中期,匈奴發生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領呼韓邪單于入西漢請求和親,漢元帝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昭君出塞使邊境安定了較長的一段時間,為漢匈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B項漢匈和親政策使得匈奴人墓葬中有許多漢式絲綢服裝、銅鏡、漆器等,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昭君出塞的相關知識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注意抓住題干中的關鍵信息“匈奴人墓葬中” “漢式”。17.【答案】C【知識點】探究絲綢之路【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龜茲在漢朝時為西域北道諸國之一,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市,也是歷代中央王朝統治西域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A項符合題意;BCD三項的內容ABD三項不是歷代中央王朝統治西域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不符合題意;C項龜茲既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座重要城市,也是歷代中央王朝統治西域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的城市,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市。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8.【答案】B【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解析】【分析】材料反應漢武帝設立十三州刺史,漢武帝將全國分為13個州部,每部委派刺史一人,監察地方官員,說明漢武帝加強了監察制度。ACD三項和題干材料無關,不符合題意;B項加強監察制度是題干材料說明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相關知識。識記與靈活掌握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的相關歷史史實。19.【答案】D【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東漢時期,道教在民間興起,創始人之一叫張陵。道教主張修身養性,煉制丹藥,以求得道成仙。D項東漢時期,道教在我國民間興起,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道教的的識記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道家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東漢時在民間興起。20.【答案】A【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東漢蔡倫用樹皮、破布、麻頭和舊漁網做原料造紙,改進了造紙術;《九章算術》其作者已不可考,一般認為它是經歷代各家的增補修訂,而逐漸成為現今定本的,西漢的張蒼、耿壽昌曾經做過增補和整理,其時大體已成定本。最后成書最遲在東漢前期,現今流傳的大多是在三國時期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劉徽為《九章》所作的注本;東漢張仲景寫成《傷寒雜病論》,后世尊稱他為“醫圣”; 東漢華佗制成麻醉藥劑“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A項蔡倫——改進造紙術關聯正確,符合題意;BCD三項關聯不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東漢時期的科技成就,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要準確識記東漢時期的科技成就。21.【答案】D【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昌盛的秦漢文化;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解析】【分析】A項“楚河漢界”源于秦國某年的歷史說法不符合史實,“楚河漢界”源于秦末漢初的歷史,不符合題意;B項“相”退出歷史舞臺始于秦始皇說法不符合史實,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加強君主專制,廢除了延續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秦朝建立),“相”退出歷史舞臺始于明太祖朱元璋,不符合題意;C項“火”旁的“炮”最早可能始于宋代說法不符合史實,火藥出現于唐朝時期,所以“火”旁的“炮”最早可能始于唐朝,不符合題意;D項“圍魏救趙”的戰術思想源于戰國說法符合史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重大歷史事件的有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的知識記憶能力。本題的關鍵點是分析題干,注意準確識記重大歷史事件。22.【答案】B【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解析】【分析】題目直接設問考查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的共同點。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時間都發生在東漢末年,交戰雙方中都有曹操的軍隊,結局都是以少勝多。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促進三國鼎立局面形成,所以,④不是兩者的共同點。應排除含④的選項。B項①②③是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的共同點,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的共同點。解答組合選擇題,排除法是比較好用的,但需要特別注意選項中是否有包含全部選項的,有一小部分組合選擇題所有內容都正確;注意靈活看待戰爭影響。23.【答案】B【知識點】隋的興亡【解析】【分析】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從北往南分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兩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B項洛陽是的隋朝大運河中心城市,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稀疏對隋朝大運河的識記能力。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24.【答案】A【知識點】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李白的詩氣勢磅礴,豪邁奔放,感情熱烈,想象豐富,語言清新明快,意境奇妙,語言輕快,人們稱他為“詩仙”;杜甫的詩感情真摯,筆觸細膩,風格雄渾,語言精練凝重,被后人尊為“詩圣”。A項李白、杜甫分別被稱為“詩仙”和“詩圣”,符合題意;BCD三項均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唐代的文學藝術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對知識的識記。25.【答案】C【知識點】貞觀之治;開元盛世【解析】【分析】隋朝滅亡之后,李淵建立了唐朝,在唐太宗的治理下,出現了繁榮的景象,稱為“貞觀之治”。后來唐玄宗時期達到鼎盛,稱為“開元盛世”。A項北魏改革,民族交融是在南北朝時期,不符合題意;B項定都建康,開發江南是在東晉時,不符合題意;C項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符合題意;D項崇文抑武,高度集權的是宋朝,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唐朝社會發展的知識點,要求具備記憶知識、分析圖片的能力。圖示型題目必須認真觀察分析示意圖中包含的文字,根據相關文字的提示信息或準確識別示意圖確定正確答案。26.【答案】C【知識點】北宋與遼、西夏并列【解析】【分析】916年契丹首領阿保機建立契丹國(遼),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定都東京,1038年黨項首領元昊建立西夏,遼在北宋的東北方,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ABD三項都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能正確反映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的并立,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宋、遼、西夏的并立與和戰,知道遼在北宋的東北方,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解題的關鍵是要理清圖中所示的地理位置。27.【答案】D【知識點】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由題干材料“朕今選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節度使轄區),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可知,這體現了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這項政策導致官僚機構的膨脹,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①②表述與材料和史實不符。D項③④符合題干材料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宋朝重文輕武的政策,要求具備運用所學知識解讀材料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注意對材料的解讀,識記宋朝的統治政策。28.【答案】C【知識點】南宋與金的和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岳飛班師后,1141年南宋與金最終達成和議,南宋向金稱臣,并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標志著宋金對峙局面形成。故宋金對峙局面形成的標志是宋金達成和議。C項宋金議和是宋金對峙局面形成的標志,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宋金和議的識記能力,知道1141年南宋與金最終達成和議,南宋向金稱臣,并給金歲幣,宋金對峙局面形成。29.【答案】B【知識點】三國魏晉南北朝文化【解析】【分析】唐代詩人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說明了佛教在南朝的興盛。當時政治混亂,戰爭頻繁,社會動蕩,苦難中掙扎的窮苦百姓找到了一條精神解脫的道路,也適合統治者加強思想控制的需要,因而迅速傳播。ACD三項都不是南朝寺廟多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題意;B項當時社會動蕩,百姓尋求精神慰藉,統治者大力扶持是南朝寺廟多的主要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南朝時期佛教盛行的原因及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知道南朝統治者大力宣揚佛教的史實。30.【答案】B【知識點】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解析】【分析】根據公元紀年法可知,一百年一個世紀,十年一個年代,具體年份與世紀換算為千百位數加1,十位數不變。千百位相同時,時間為公元前的十位和個位數值越小年代越晚,數值越大年代越早,而公元后的時間正好相反,十位和個位數值越小年代越早,越大年代越晚。公元前509年為公元前6世紀末。對應B點。B項B是羅馬共和國建立對應的時間,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羅馬共和國的相關知識及歷史時間的換算。熟練掌握具體年份與世紀的換算。知道公元1年至公元100年為公元1世紀,公元前101年至前200年為前2世紀類推。31.【答案】(1)伯里克利執政時,雅典民主政治達到全盛;荷馬著有《荷馬史詩》,是世界聞名的長篇文學作品。(2)第一次:以武力建立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第三次:羅馬法(或《十二銅表法》),對后世歐美各國的法律影響很大,是近代西方各國法律體系的基礎。(3)羅馬教廷擁有至高無上的權カ;是西歐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壟斷了教育和文化,基督教是西歐占統治地位的思想。【知識點】西方文明的搖籃;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1)公元前5世紀后半期,伯里克利當政期間,擴大公民的權利,很多公民擔任政府公職,全體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參加最高權力機構—公民大會,決定內政、外交、戰爭、和平等重大問題;伯里克利把雅典的奴隸主民主政治發展到了古代世界的高峰。古希臘盲詩人荷馬整理而成的《荷馬史詩》,是古希臘著名的英雄史詩,也是一部不朽的世界文學名作。(2)聯系所學可知,“古羅馬帝國第一次以武力征服世界”是指羅馬帝國通過武力建立了以地中海為中心,跨越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古羅馬帝國第三次以法律征服世界”是指羅馬法維系帝國的統治,對近代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和司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材料三中“它在歐洲社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意思是羅馬教廷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是西歐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是西歐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故答案為:(1)伯里克利執政時,雅典民主政治達到全盛;荷馬著有《荷馬史詩》,是世界聞名的長篇文學作品。(2)第一次:以武力建立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第三次:羅馬法(或《十二銅表法》),對后世歐美各國的法律影響很大,是近代西方各國法律體系的基礎。(3)羅馬教廷擁有至高無上的權カ;是西歐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壟斷了教育和文化,基督教是西歐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材料和圖片為切入點,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羅馬帝國等相關知識。32.【答案】(1)分封制,西周。(2)秦始皇。意義:①有利于鞏固封建國家的統一,鞏固中央集權,加強了對人民的統治;②秦朝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官僚制度為后世王朝所沿用和完善,影響深遠。(3)三省六部制。進步:①相權一分為三,中書省負責起草詔令,門下省負責對詔令的內容進行審核,尚書省下轄六部,負責政令的執行。②三省共同商議國家的政事,提高了行政效率,它們之間各有分工,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牽制,改善并加強了中央集權。【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秦始皇開創大一統;三省六部制【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先秦時期實行分封制。西周時,為了鞏固統治,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這就是分封制。(2)根據材料中秦朝統一六國后在中央和地方采取的統治政策可知,秦朝創立了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和完善。(3)根據材料三的內容可知,論述的是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中書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門下省負責審核,最后交由尚書省執行。尚書省下設有六部,分管具體政務三省分工明確,彼此制約,共同管理國家;這樣不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改善并加強了中央集權。故答案為:(1)分封制,西周。(2)秦始皇。意義:①有利于鞏固封建國家的統一,鞏固中央集權,加強了對人民的統治;②秦朝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官僚制度為后世王朝所沿用和完善,影響深遠。(3)三省六部制。進步:①相權一分為三,中書省負責起草詔令,門下省負責對詔令的內容進行審核,尚書省下轄六部,負責政令的執行。②三省共同商議國家的政事,提高了行政效率,它們之間各有分工,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牽制,改善并加強了中央集權。【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分封制、中央集權制度、三省六部制等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33.【答案】(1)亞洲的蘇美爾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國文明;自然環境或地理環境。(2)牛耕;春秋時期管仲改革,戰國時期商鞅變法。(3)曲轅犁;筒車;經濟上:生產技術的創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政治上:沿襲和完善隋代的科舉制度(4)②漢初,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來恢復經濟。漢高祖:讓士兵復員從事生產,免除若干年的徭役,將田租定為十五稅一;漢文帝:進一步減輕賦稅和覆,連續12年免除全部田稅;漢景帝:將田租定為三十稅一,重視發展耕織生產,減輕人民負擔。③唐朝唐太宗非常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和勞役。【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大一統的漢朝;古代西亞國家;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1)據所學知識可知,亞非其它三個大河文明是指亞洲的蘇美爾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國文明。據“材料一“啊,尼羅河,我贊美你,你從大地涌流出來,養活著埃及……一旦你的水流減少,人們就停止了呼吸。”可知,早期人類經濟發展主要的制約因素是自然環境(或地理環境)。(2)據材料“春耕夏耘,秋獲冬藏,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反映了漢代農民的艱辛生活,那時“春耕”農業耕作方式是牛耕;這種耕作方式在春秋戰國時期引發了由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伴隨著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井田制被破壞,奴隸制度逐步瓦解,出現了封建制的生產方式,戰國時期,各國經過變法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地主階級統治代替了奴隸主貴族統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我國封建社會形成了。戰國時期,為適應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各諸侯國實行變法改革;各國變法中,成效最大的是商鞅變法。(3)據材料三圖片及所學知識可知,圖一、圖二是唐朝發明的農業生產工具,他們的名稱分別是曲轅犁和筒車;唐朝經濟繁榮,農業發達;唐朝農民改進犁的構造制成曲轅犁,還創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車。經濟上,唐朝社會經濟繁榮;政治上,科舉制度起導向作用(唐高宗以詩取士,玄宗時詩歌成為主要的考試內容) ,此時為庶族上升期,他們成為國家發展的動力;文化上,民族融合,中外文化交流;開明寬容的文化政策。(4)為了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漢高祖吸取秦朝暴政導致速亡的教訓,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措施有:讓士兵復員生產,免除若干年徭役;讓逃亡的人回家恢復田宅;釋放賣身為奴的人為自由人;減輕田租,十五稅一。漢高祖以后幾代皇帝,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遵守蕭何制定的章程,注意讓農民有生產時間。文帝、景帝時,重視農業;獎勵努力種田的人,兩次減輕田租,提倡節儉,減輕刑罰。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下令合并州縣,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減輕人民的負擔。故答案為:(1)亞洲的蘇美爾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國文明;自然環境或地理環境。(2)牛耕;春秋時期管仲改革,戰國時期商鞅變法。(3)曲轅犁;筒車;經濟上:生產技術的創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政治上:沿襲和完善隋代的科舉制度。(4)②漢初,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來恢復經濟。漢高祖:讓士兵復員從事生產,免除若干年的徭役,將田租定為十五稅一;漢文帝:進一步減輕賦稅和覆,連續12年免除全部田稅;漢景帝:將田租定為三十稅一,重視發展耕織生產,減輕人民負擔。③唐朝唐太宗非常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和勞役。【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四則材料為依托,綜合考查大河文明、早期人類經濟發展主要的制約因素、鐵器牛耕的使用、商鞅變法、曲轅犁、筒車、唐詩、漢朝和唐朝的農業政策等相關知識。題目設計既注重基礎性,又注重概括性和開放性,對學生答題能力要求較高。34.【答案】(1)長安、歐洲。(2)張騫出使西域;聯絡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促進漢朝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3)史實:玄奘西行;馬球游戲從波斯傳入中國。啟示: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加強中外文化的交流學習。【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探究絲綢之路【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絲綢之路的路線。漢朝時期的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向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西亞,最后到達歐洲。(2)本題考查張騫出使西域的相關知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鑿空之旅”指張騫出使西域。漢武帝為了聯合西域的大月氏夾擊匈奴,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出使西域促進漢朝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為西域歸屬漢朝中央政權創造了條件;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3)本題考查中外交流的知識。中外文化通過絲綢之路“互學互鑒”的史實有:玄奘西行,馬克.波羅來華,鄭和下西洋;馬球游戲從波斯傳入中國;四大發明外傳等.從中我們得到的啟示是: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加強中外文化的交流學習等。故答案為:(1)長安、歐洲。(2)張騫出使西域;聯絡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促進漢朝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3)史實:玄奘西行;馬球游戲從波斯傳入中國。啟示: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加強中外文化的交流學習。【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相關史實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35.【答案】(1)農牧文化的交融。(2)穿戴漢族服飾,學習漢族的禮法。孝文帝的改革適應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使傳統漢文化得到進一步發展。(3)文采公主入藏。聯系: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對加強唐蕃友好和發展吐蕃經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4)加強民族平等、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知識點】北方的民族融合;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1)鮮卑族屬于北魏時期的少數民族,主要是游牧為主,《甘肅嘉峪關地區采桑圖》說明當時鮮卑族人開始了手工業,主要是受到中原手工業的影響,體現出少數民族漢化的特點和農牧文化的交融。(2)《北魏帝后禮佛圖》中的北魏帝后及大臣所穿的長袍,全都是漢族的服裝,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會生活巨大的變化,孝文帝改革規定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漢族服飾。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加速了北魏政權封建化的進程。(3)根據材料二中的“……于貞觀之歲,迎娶文成公主……”等信息,聯系所學知識,唐太宗時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唐朝統治者實行了開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4)本題考查學生認識問題的能力,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為:(1)農牧文化的交融。(2)穿戴漢族服飾,學習漢族的禮法。孝文帝的改革適應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使傳統漢文化得到進一步發展。(3)文成公主入藏。聯系: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對加強唐蕃友好和發展吐蕃經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4)加強民族平等、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等相關知識。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知道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問題關系到國家的穩定和社會的發展。古代的統治者在處理民族關系上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經驗。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衢州江山市城南中學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檢測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衢州江山市城南中學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檢測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