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衢州市六校聯誼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質量檢測試卷一、選擇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2019八上·衢州期中)學完“百家爭鳴”后,某班同學在一起討論本班任課老師的風格。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①語文老師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熟諳儒家真諦②科學孫老師講究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典型墨家做法③數學錢老師深入了解學生,知己知彼,頗有道家風范④社會李老師嚴格執行班規,照章辦事,深受法家影響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各學派紛紛著書立說,發表意見,并互相辯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提出“仁”的學說,他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他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創辦私學,廣收學生,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啟發學生思想問題。語文老師的管理風格體現了儒家思想真諦;兵家的鼻祖孫武在他著的《孫子兵法》中提出了著名的軍事格言“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所以數學錢老師符合兵家風范而不是道家風范;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道家的核心主張是順其自然,無為而治,所以科學孫老師的管理風格是典型的道家做法而不是墨家做法;法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韓非。韓非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廢先王之教”,“以法為教”。他強調制定了“法”,就要嚴格執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貴。正如社會李老師的管理風格。B項①④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百家爭鳴中主要人物、代表作、主要思想的準確識記。解題的關鍵是對百家爭鳴中主要人物、代表作、主要思想的掌握。2.(2019八上·衢州期中)文物是鮮活的歷史,下列文物中最能反映商朝典型社會生活的是( )A. B.C. D.【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朝的青銅鑄造業高度發展,青銅工藝十分精湛。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因鼎的腹內鑄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出土于河南安陽的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陶范鑄造,鼎體渾鑄,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青銅器。A項兵馬俑出現在秦朝,不符合題意;B項司母戊鼎最能反映商朝典型社會生活,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古代最大的青銅器,符合題意;C項竹木簡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才出現的,不符合題意;D項青花瓷是明代的,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商朝司母戊鼎相關知識。要求學生準確識記最著名的商朝青銅器是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發現于河南安陽,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3.(2019八上·衢州期中)某班同學以話劇的形式再現了古代印度歷史,有一句臺詞是不正確的。它是( )A.“本國王把持軍事、行政大權,整個國家唯我獨尊”B.“別看我主持祭祀活動,但我的地位卻比國王高”C.“我是一個擁有萬貫家財的大商人,卻屈居第三等級”D.“我很苦惱,我愛上了一個上一等級的姑娘,但我們不能步入婚姻的殿堂”【答案】A【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雅利安人在進入古代印度后,逐漸產生不同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第一等級婆羅門(祭司、貴族)掌握神權,處于唯我獨尊的地位;第二等級剎帝利(國王、武士、官吏)把持國家軍事行政大權;第三等級吠舍(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商人)向國家納稅,向神廟上供,供養第一、第二等級;第四等級首陀羅(被征服者、貧困破產失去土地的人)幾乎沒有權利,受奴隸主階級的剝削,干最低賤的職業。種姓制度規定,不同等級的人不可以通婚。由此可知,“本國王把持軍政大權,國家唯我獨尊”這個表述是錯誤的。A項“本國王把持軍事、行政大權,整個國家唯我獨尊”錯誤,符合題意;BCD三項臺詞均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印度種姓制度,要求具備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種姓制度的等級劃分與分工。4.(2019八上·衢州期中)《史記》記載:“……封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于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魯。”這反映的是( )A.武王伐紂 B.西周分封制 C.春秋爭霸 D.戰國七雄【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據“武王……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于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魯。封召公奭于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反映的是西周分封制。西周初期,為鞏固周朝的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周天子根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宗親和功臣,封他們為諸侯,建立諸侯國,稱為“授民授疆土”。ACD三項和題干材料無關,不符合題意;B項西周分封制是題干材料反映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分封制,旨在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內容和作用。5.(2019八上·衢州期中)浙江人杰地靈,歷史文化悠久,在春秋時期,浙江地區屬于( )A.越國 B.秦國 C.燕國 D.齊國【答案】A【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A項越國位于吳國之南,定都會稽(今浙江紹興市),擁有今浙江大部和江西一部分,前473年滅吳后盡有吳國故地,其地盤擴展到了今山東東南部,成為一個東方大國,符合題意;B項秦國在今陜西北部和中部、甘肅東部、四川、重慶一帶,不符合題意;C項燕國在今北京、河北北部、遼寧西部一帶,不符合題意;D項齊國在今山東省(魯南除外)、河北省的東南部、河南省東部,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我國春秋時期諸侯國的勢力范圍。應重點掌握春秋五霸之一越國的地理位置。6.(2019八上·衢州期中)許多成語故事來源于歷史,如退避三舍、臥薪嘗膽、圍魏救趙、紙上談兵。這些成語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的哪一時代特征是( )A.百家爭鳴 B.變法革新 C.生產發展 D.諸侯爭霸【答案】D【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退避三舍、臥薪嘗膽、圍魏救趙、紙上談兵等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爭霸中留下的成語,因而集中體現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兼并爭霸不斷的社會特點。ABC三項都不是題干成語反映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不符合題意;D項諸侯爭霸是題干成語反映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點。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知道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點是諸侯兼并爭霸不斷。7.(2019八上·衢州期中)“All roads lead to Rome”這一諺語反映了古羅馬的繁榮。下列關于古羅馬的說法,正確的是( )A.起源于意大利塞納河畔 B.凱撒大帝時進入帝國時期C.古羅馬建筑多宏偉高大 D.最重要的機構是公民大會【答案】B【知識點】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公元前8世紀,在意大利半島的臺伯河畔,羅馬城逐步建立起來,公元前509年,羅馬建立奴隸制共和國。國家統治的決策權掌握在由300名貴族組成的元老院手里,兩個權力相等的執政官主持日常政務,平民參加的公民大會是形式上的最高權力機關。平民同貴族進行了長期斗爭,爭取了許多政治權利。羅馬設立了平民自己選出的兩名保民官,有權否決執政官與元老院提出的對平民不利的決議。公元前31年,屋大維成為最后的勝利者。他首創了“元首制”這一政治形式,掌握了最高統治實權。公元前27年,羅馬共和國演變為羅馬帝國。古羅馬建筑華麗宏偉,羅馬打競技場遺址是典型代表。ACD三項說法都正確,不符合題意;B項凱撒大帝時進入帝國時期說法不正確,屋大維時羅馬進入帝國時期,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古羅馬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古羅馬的相關史實。8.中世紀的歐洲被稱為“黑暗時代”,當時人性和思想自由遭到扼殺,這是因為在精神文化領域占據統治地位的是( )A.封建主 B.國王和貴族 C.教皇和教會 D.學者【答案】C【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時期基督教在歐洲占統治地位,是歐洲封建制度的重要支柱。中世紀歐洲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是基督教,教會權力極大。C項教皇和教會中世紀的歐洲在精神文化領域占據統治地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世紀歐洲的精神領袖。9.(2019八上·衢州期中)城市的出現是人類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標志,也是人類群居生活的高級形式。下列有關城市歷史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是當時國際性都市B.穆罕默德在麥加創建了宗教——伊斯蘭教C.中世紀的巴黎既是商業中心叉是貿易中心D.中世紀時期的佛羅倫薩以商業享譽歐洲【答案】D【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十五至十六世紀時佛羅倫薩是歐洲最著名的藝術中心,以美術工藝品和紡織品馳名全歐。因此中世紀的佛羅倫薩以手工業享譽歐洲。ABC三項說法都正確,不符合題意;D項中世紀時期的佛羅倫薩以商業享譽歐洲說法不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世紀的城市的相關知識。需要準確識記中世紀的佛羅倫薩以手工業享譽歐洲。10.(2019八上·衢州期中)輝煌的阿拉伯文化是世界文明的瑰寶,阿拉伯人能夠創造輝煌的文化是因為( )①阿拉伯人們普遍信仰伊斯蘭教②阿拉伯人善于吸收東西方文化的營養③阿拉伯帝國特殊的地理位置④阿拉伯民族是重視學習的民族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答案】A【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穆罕默德統一阿拉伯半島后,隨著阿拉伯人不斷對外擴張,強大的阿拉伯帝國得以建立。由于阿拉伯帝國處在三洲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歷任哈里發重視知識,善于吸收東西方文化,從而使阿拉伯人創造了輝煌燦爛的阿拉伯文化。A項②③④是阿拉伯人能夠創造輝煌的文化的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阿拉伯人能夠創造輝煌文化的原因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識記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11.進行“大化改新”的日本天皇是( )A.孝德天皇 B.明治天皇 C.明仁天皇 D.裕仁天皇【答案】A【知識點】大化改新【解析】【分析】此題考查對于大化改新概況的識記。B在位于進行明治維新,C是日本現任天皇,D是明仁天皇前執政日本的。大化改新發生于646年,正是孝德天皇頒布詔書,進行改革。故而答案為A。【點評】了解大化改新的概況,知道進行大化改新的日本天皇。12.(2019八上·衢州期中)“比較”是歷史學習和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日本大化改新與商鞅變法相比較,其共同之處在于( )A.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封建國家B.都進行了土地改革C.都實行了獎勵軍功D.都把農民轉化為國家公民【答案】B【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大化改新【解析】【分析】A項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封建國家是大化改新的目的,不符合題意;B項都進行了土地改革是日本大化改新與商鞅變法的共同之處,在大化改新中土地收歸國有,國家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在商鞅變法中確定了土地私有的性質,允許土地買賣,符合題意;C項都實行了獎勵軍功說法錯誤,商鞅變法獎勵軍功,不符合題意;D項都把農民轉化為國家公民說法錯誤,日本大化改新把農民轉化為國家公民,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大化改新和商鞅變法的相關知識。要準確識記大化改新和商鞅變法的相關史實。13.(2019八上·衢州期中)我們可以從《史記》中查閱到的史實有( )①秦王嬴政滅六國②文景之治③七國之亂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A【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記述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的歷史。①秦王嬴政滅六國、②文景之治、③七國之亂出現在秦和西漢時期,《史記》中可以查閱到。④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出現時間是東漢,在《史記》中不可能查閱到。A項①②③可以從《史記》中查閱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史記》的內容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史記》的作者與內容、地位。14.(2019八上·衢州期中)學習歷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來“重建”場景。假如你生活在漢武帝時期,可能會看到的情形有( )①長安設立了太學②使用五銖錢③中央按13州部各派刺史一人定期巡視④道教在民間興起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A【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道家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東漢時在民間興起,尊老子為教主,主張修身養性,煉制丹藥,以求得道成仙。 故④道教在民間興起在東漢,生活在漢武帝時期不可能看到,應排除含④的選項。A項①②③生活在漢武帝時期可能會看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漢朝史實的識記能力。組合選擇題一般排除一個錯誤內容即可獲取正確答案,部分題目需要經過兩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題目所有內容都正確。15.(2019八上·衢州期中)電影《英雄》中刺客無名對秦王說:劍字有18種寫法,互不相同,秦王說“統一后這些雜七雜八的文字一律廢除,只留下一種寫法。請問這種被留下的文字是( )A.楷書 B.隸書 C.小篆 D.行書【答案】C【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朝建立后,為了鞏固統一,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其中規定,統一使用小篆為全國規范文字。AB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小篆是被留下的文字,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有關措施。本題注重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本題的關鍵點是“文字”,注意準確識記秦朝統一文字的有關內容。16.(2019八上·衢州期中)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將試點工作在全國推開,組建國家、省、市、縣監察委員會,同黨的紀律檢查機關合署辦公,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秦漢時期負責監察的官職是( )①御史大夫 ②刺史 ③司隸校尉 ④太尉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A【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御史大夫是秦朝設置,是副丞相,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并負責監察百官;司隸校尉是漢至魏晉監督京師和地方的監察官;漢武帝創設了對地方監察的刺史制度,將全國劃分為十三部州,每部設刺史一人,據此分析可知①②③均具有監察的功能,而太尉是負責管理全國軍務。A項①②③是秦漢時期負責監察的官職,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漢時期的監察制度的相關知識。“監察制度”“監察功能”“秦漢時期”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答本題需掌握以上四種官職的設置及功能。17.(2019八上·衢州期中)“文景之治”是指( )A.西漢初年的清明政治統治局面 B.漢高祖時期的清明統治局面C.文帝景帝時期的社會統治局面 D.漢武帝時期的社會經濟局面【答案】C【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西漢文帝和景帝時期時期,繼續推行漢初無為而治的思想,各項政治措施實際上都圍繞著無為而治的思想展開,使得漢朝國力逐步恢復。漢文帝和漢景帝重視生產,輕徭薄賦,出現了文景之治的局面,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治世局面。ABD三項都不是“文景之治”所指的內容,不符合題意;C項文帝景帝時期的社會統治局面是“文景之治”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文景之治的相關知識。要求學生準確識記文景之治是指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出現的治世。18.學習歷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來“重建”場景。假如你生活在漢武帝時期,可能會看到的情形有( )①長安設立了太學②使用五銖錢③中央按13州部各派刺史一人定期巡視④道教在民間興起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A19.(2019八上·衢州期中)我國古代出現了一批杰出的科學家與藝術家。被后人尊稱為“醫圣”的是( )A.楊繼洲 B.華佗 C.李時珍 D.張仲景【答案】D【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東漢末年,張仲景收集了許多民間藥方,寫成了《傷寒雜病論》,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他醫術高明,醫德高尚,后世尊稱他為“醫圣”。D項張仲景被后人尊稱為“醫圣”,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張仲景的識記能力。要求學生準確識記張仲景被后人尊稱為“醫圣”。學生容易誤選華佗,華佗被稱為神醫。20.(2019八上·衢州期中)中國發明的________傳遍整個歐洲大陸,“它使中世紀歐洲穿戴沉重鎧甲的封建騎士得以產生”。——《全球通史》( )A.戰車 B.弓箭 C.指南針 D.馬鐙【答案】D【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馬鐙和戰爭有關,馬鐙的傳入使歐洲封建社會產生了騎士階層,促進了重甲騎兵的發展,對歐洲中世紀的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D項馬鐙傳遍整個歐洲大陸,“它使中世紀歐洲穿戴沉重鎧甲的封建騎士得以產生”,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騎士階層的知識。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二、非選擇題(共5小題,共60分)21.(2019八上·衢州期中)自公元前3000多年起,東方大河流域出現了四大文明古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東方四大文明古國分布圖材料二:古代羅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證人們“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不能為任何人剝奪的一些基本權利。(1)根據圖中所標注的A,B,C,D,在下表空白處填寫他們所處的國家、流域及文明成就。字母 國家名稱 流域 文明成就(試舉一例)A 古代埃及 金字塔B 兩河流域 C 印度河、恒河流域 佛教文化D 古代中國 (2)根據東方四大文明古國的誕生地特征,你有什么感悟?(3)羅馬法的淵源是什么?羅馬統治階級制定和完善羅馬法的目的是什么?談談羅馬法對后世的影響。【答案】(1)尼羅河流域;古巴比倫;楔形文字;《漢謨拉比法典》;古印度;黃河、長江流域;甲骨文;二里頭宮殿(2)感悟:四大文明古國都誕生于自然環境較為優越的區域,說明早期人類文明區域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很強。(3)《十二銅表法》。目的: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鞏固其統治。影響:羅馬法是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古代法律體系,成為近代很多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知識點】探究早期區域文明的異同【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四大文明古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A為古埃及,在尼羅河流域,B為古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為古巴比倫文明的成就,另外生活在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創造了楔形文字;C為古印度,D為發源于長江、黃河流域的古中國,夏代都城遺址——二里頭遺址和商朝時期出現的比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是古中國的文明成就代表。(2)本題考查四大文明古國的誕生地的感悟。四大文明古國都分布在大河流域,都是農業文明,充分說明河流附近水源充足,利于灌溉,也說明早期人類文明區域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很強。(3)本題考查《十二銅表法》。據學可知,公元前五世紀時,羅馬的法律還是習慣法,它的解釋權操控在貴族法官手里。法官利用這個權利為貴族謀利益。平民要求制定成文法,經過長期的斗爭,于公元前449年逼使貴族成立十人委員會(十人團)制定和公布了成文法。因這個文法刻在十二塊牌子(銅表)上而得名;《十二銅表法》是羅馬法制建設的第一步,是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為了維護奴隸制度,穩固帝國的社會秩序,羅馬統治階級制定和完善羅馬法。羅馬法中有很多法律原則、諸如公民權利平等原則、重視證據原則、法人制度原則等一直被現代法律所采用,這表明羅馬法對后世的立法產生了深遠影響;羅馬法是近代西方各國法律體系基礎。故答案為:(1)尼羅河流域;古巴比倫;楔形文字;《漢謨拉比法典》;古印度;黃河、長江流域;甲骨文;二里頭宮殿。(2)感悟:四大文明古國都誕生于自然環境較為優越的區域,說明早期人類文明區域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很強。(3)《十二銅表法》。目的: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鞏固其統治。影響:羅馬法是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古代法律體系,成為近代很多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四大文明古國、羅馬法的有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2.(2019八上·衢州期中)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工具圖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侯。然王制遂滅,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有國強者兼州城,而弱者喪社稷。——《史記·商君列傳》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滅商君之家。——《史記·商君列傳》(1)根據材料一,你能獲取什么歷史信息?這些信息說明了什么問題?(2)根據材料二,寫出該歷史事件的名稱。結合材料二中的一句話,簡述該歷史事件與秦朝建立的聯系。(3)根據材料二,三,列舉2項該歷史事件中“損害宗室貴戚利益”的革新措施,并說明理由。結合所學知識,三則材料共同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怎樣的時代特征?【答案】(1)歷史信息: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技術。說明問題: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2)歷史事件:商鞅變法。關系:“傾鄰國而雄諸侯”說明商鞅變法使秦國實力大增,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為秦統一全國奠定基礎。(3)革新措施1:獎勵軍功,立有軍功的人,按功勞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理由1:損害了舊貴族世襲統治的特權。革新措施2:建立縣制,由國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理由2: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損害了舊貴族的世襲統治特權。時代特征:社會變革。【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鐵農具和牛耕出現的作用的相關知識。根據材料一的兩幅圖片“鐵制農具” “穿有鼻環的牛尊”,聯系所學知識,春秋時期,我國開始出現鐵農具。到戰國時期,鐵農具的使用范圍擴大。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戰國時期牛耕進一步提高。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使土地的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2)本題考查商鞅變法的相關知識。根據材料二中的“秦孝公”和“商君”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變法。材料中的“傾鄰國而雄諸侯”,意思使鄰國傾覆而使自己的國家強大起來;聯系所學知識,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為秦統一全國奠定基礎。(3)本題考查學生對商鞅變法的認識能力。商鞅變法的法令規定,獎勵軍功,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該措施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商鞅變法在政治上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廢除舊貴族的世襲特權,打擊了舊貴族,損害了舊貴族的利益。三則材料分別從經濟和政治上體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變革,因此三則材料共同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革的時代特征。故答案為:(1)歷史信息: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技術。說明問題: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2)歷史事件:商鞅變法。關系:“傾鄰國而雄諸侯”說明商鞅變法使秦國實力大增,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為秦統一全國奠定基礎。(3)革新措施1:獎勵軍功,立有軍功的人,按功勞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理由1:損害了舊貴族世襲統治的特權。革新措施2:建立縣制,由國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理由2: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損害了舊貴族的世襲統治特權。時代特征:社會變革。【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的使用和商鞅變法的相關知識。解答材料解析題需要首先讀懂材料,然后結合問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據所學和材料有效信息組織答案。23.(2019八上·衢州期中)地中海沿岸是古代諸多文明演繹的舞臺。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帝國疆域版圖材料二:________統治區域曾是世界文明的搖籃,帝國的形成促進了伊斯蘭教文化的傳播,也推動了帝國范圍內各個不同地區文化的融合。其人民創造的輝煌文化成就令人矚目,對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西方經濟與文化交流的使者”。材料三:這兩大帝國的興起與宗教如影相隨,帝國與宗教的碰撞和整合始終貫穿于它們之間。(1)請分別寫出圖1,圖2所示帝國的名稱。(2)請在材料二橫線上填寫對應的國家(圖1/圖2),并列舉2則史實對“東西方經濟與文化交流的使者”加以說明。(3)綜合上述材料與所學知識,歸納這兩大帝國有哪些共同特點?【答案】(1)圖1:羅馬帝國。圖2:阿拉伯帝國。(2)圖2。史實:①改造并傳播了古印度0—9的“計數法”;②將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傳到歐洲;③將古希臘、羅馬及印度著作翻譯成阿拉伯文并向東傳播。(3)①都是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②都曾產生了宗教,并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③都曾通過武力擴張擴展疆域;④帝國都融合了多個古老文明區域。【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對古代帝國的了解。由“地中海成為國家內湖”可知,圖一反映的是羅馬帝國的疆域;由“巴格達”可知,圖二反映的是阿拉伯帝國的疆域。(2)本題考查阿拉伯帝國及其文明成就。根據材料二中“伊斯蘭教文化”,可以判定是阿拉伯帝國。阿拉伯人保存、傳播了古埃及文明、古代西亞文明(古巴比倫文明或兩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希臘文明、古羅馬文明。在數學方面,現代“代數學”一詞來自阿拉伯文;阿拉伯“代數學之父”是花拉子密,他編撰的代數學著作傳入歐洲后,直到16世紀仍為各大學的通用教科書。在建筑文明方面,清真寺是阿拉伯建筑藝術的典范;在醫學方面,拉齊斯著有《醫學集成》、伊本西那著有《醫典》,著作長期被西方人視為醫學指南;在文學方面,《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文學的不朽之作等。(3)本題考查分析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的共同特點。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的共同特點有:①都地跨亞、非、歐三大洲;②都創造了輝煌的文化成就,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③都在擴張中促進文化的交流、世界的聯系;④都曾產生了宗教,并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⑤都曾通過武力擴張擴展疆域等。故答案為:(1)圖1:羅馬帝國。圖2:阿拉伯帝國。(2)圖2。史實:①改造并傳播了古印度0—9的“計數法”;②將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傳到歐洲;③將古希臘、羅馬及印度著作翻譯成阿拉伯文并向東傳播。(3)①都是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②都曾產生了宗教,并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③都曾通過武力擴張擴展疆域;④帝國都融合了多個古老文明區域。【點評】本題難度適中,本題以歷史圖片和文字材料為背景,考查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等知識。注意對材料的解讀,識記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等相關史實。24.(2019八上·衢州期中)秦漢政治制度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秦朝行政簡圖這一行政系統在秦朝正式確立,西漢在此基礎上繼承并發展。從此,奠定了中國兩年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經歷了封建王朝的調整與補充,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材料二:主父偃說上(漢武帝)曰:“古者諸侯地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建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疆而合縱,以逆京師。……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的所愿。上以德施,實分其國,必稍自削弱矣。”于是上從其計。(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簡述秦朝行政系統的基本特點及歷史影響。(2)根據材料二,漢武帝統治初期在政治上面臨什么問題?他是怎么解決的呢?(3)統治者對政治制度進行創新和完善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答案】(1)基本特點: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歷史影響:①鞏固秦朝的統治;②被后世所沿用,對后世影響深遠。(2)面臨問題:諸侯實力強大,與中央抗衡。解決方法: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3)根本目的: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秦朝行政系統的基本特點及歷史影響的掌握情況。結合示意圖和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為了加強封建統治,建立了一套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國家通過中央和地方行政機構管理人民、征收賦稅,個體家庭成為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此后的歷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開創的中央集權制度。所以體現的主要特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加強了對全國的統,為后世歷代統治者所沿用。(2)本題考查漢武帝時期的推恩令,旨在考查對推恩令的理解能力。從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漢武帝統治初期在政治上面臨的問題是諸侯王勢力強大,影響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使諸侯國再也無力與中央對抗。(3)本題考查統治者對政治制度進行創新和完善的根本目的。歷朝統治者進行制度創新的根本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其統治秩序。故答案為:(1)基本特點: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歷史影響:①鞏固秦朝的統治;②被后世所沿用,對后世影響深遠。(2)面臨問題:諸侯實力強大,與中央抗衡。解決方法: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3)根本目的: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25.(2019八上·衢州期中)觀察“絲綢之路—前世今生”主題展覽。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展區一:地理篇】【展區二:歷史篇】【展區三:交流篇】絲綢之路以商隊運輸的形式從中國到古羅馬,連接了東西方。絲綢之路流通著大量的、品種繁多的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商人、傳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也帶著他們的價值觀念和宗教信仰穿梭于絲綢之路。【展區四:未來篇】在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親自推動下,中國正在重新振興數百年前的古絲綢之路,古代的絲綢之路是商貿之路,而今天的絲綢之路則把經貿合作放在重要位置。中國將與沿線國家對接發展戰略,實現中國與沿線國家的共同發展。(1)根據“展區一”,寫出絲綢之路連接了哪兩個大洲?它的開辟與哪一歷史事件緊密相關?(2)根據“展區二”,結合所學知識,說說西漢政府為保障絲路通暢所采取的具體措施。(3)結合具體史實分析展區三中絲綢之路在當時所起的歷史作用。(4)今天中國重振絲綢之路,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有什么現實意義?【答案】(1)亞洲和歐洲;張騫出使西域。(2)具體措施:①公元前60年,西漢設置西域都護府,總管西域事務,保護往來商旅;②漢武帝三次擊敗匈奴,奪回河西走廊,設置河西四郡,并筑河西長城。(3)作用:①東西方經貿交流和物種交換的通道,如東方的絲綢、鐵器、瓷器運送到東方,西方的珠寶、香料運送到東方;③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如中國的四大發明沿著此路傳到西方,西方的傳教士將基督教傳到東方。(4)現實意義:促進沿線各國友好往來、共同發展;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力量。【知識點】探究絲綢之路【解析】【分析】(1)依據所學知識,絲綢之路從長安(今西安)為出發,經河西走廊、新疆,到中亞、西亞,到達大秦(歐洲);所以絲綢之路是連接亞洲和歐洲的古代陸上商業貿易路線。西漢漢武帝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此后,西漢和西域商人開辟了絲綢之路,張騫出使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通作出重要貢獻。(2)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為了解除匈奴對西漢的威脅,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大將衛青和霍去病出擊匈奴,獲得大勝,經過漠北戰役的打擊,匈奴再也無力與西漢對抗,部分匈奴人開始西遷。西漢取得河西走廊,并設置敦煌、張掖等郡縣。(3)“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沿著這條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織品以及冶鐵、鑿井、造紙等技術相繼西傳。西方的毛皮、汗血馬、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魔術、音樂、舞蹈、雕塑等也紛紛東來。絲綢之路是西漢與西域交往和交流的歷史見證。絲綢之路也是西漢時期及以后,中國與西亞、歐洲各國的聯系之路。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密切了漢族與沿途的其他少數民族的關系,促進了我國西北地區的開發。(4)今天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密切我國同沿線各國的關系,促進中國與中亞、西亞和歐洲的經濟文化交流,實現中國與沿途國家的共同發展;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力量。故答案為:(1)亞洲和歐洲;張騫出使西域。(2)具體措施:①公元前60年,西漢設置西域都護府,總管西域事務,保護往來商旅;②漢武帝三次擊敗匈奴,奪回河西走廊,設置河西四郡,并筑河西長城。(3)作用:①東西方經貿交流和物種交換的通道,如東方的絲綢、鐵器、瓷器運送到東方,西方的珠寶、香料運送到東方;②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如中國的四大發明沿著此路傳到西方,西方的傳教士將基督教傳到東方。(4)現實意義:促進沿線各國友好往來、共同發展;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力量。【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絲綢之路的相關知識。理解在共建“一帶一路”的進程中,我們應該與沿線各國貫徹平等互利、包容互信的精神,加強團結合作,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促進各國經濟繁榮和貿易發展,共同“中國夢”與“世界夢”。1 / 1浙江省衢州市六校聯誼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質量檢測試卷一、選擇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2019八上·衢州期中)學完“百家爭鳴”后,某班同學在一起討論本班任課老師的風格。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①語文老師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熟諳儒家真諦②科學孫老師講究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典型墨家做法③數學錢老師深入了解學生,知己知彼,頗有道家風范④社會李老師嚴格執行班規,照章辦事,深受法家影響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2019八上·衢州期中)文物是鮮活的歷史,下列文物中最能反映商朝典型社會生活的是( )A. B.C. D.3.(2019八上·衢州期中)某班同學以話劇的形式再現了古代印度歷史,有一句臺詞是不正確的。它是( )A.“本國王把持軍事、行政大權,整個國家唯我獨尊”B.“別看我主持祭祀活動,但我的地位卻比國王高”C.“我是一個擁有萬貫家財的大商人,卻屈居第三等級”D.“我很苦惱,我愛上了一個上一等級的姑娘,但我們不能步入婚姻的殿堂”4.(2019八上·衢州期中)《史記》記載:“……封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于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魯。”這反映的是( )A.武王伐紂 B.西周分封制 C.春秋爭霸 D.戰國七雄5.(2019八上·衢州期中)浙江人杰地靈,歷史文化悠久,在春秋時期,浙江地區屬于( )A.越國 B.秦國 C.燕國 D.齊國6.(2019八上·衢州期中)許多成語故事來源于歷史,如退避三舍、臥薪嘗膽、圍魏救趙、紙上談兵。這些成語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的哪一時代特征是( )A.百家爭鳴 B.變法革新 C.生產發展 D.諸侯爭霸7.(2019八上·衢州期中)“All roads lead to Rome”這一諺語反映了古羅馬的繁榮。下列關于古羅馬的說法,正確的是( )A.起源于意大利塞納河畔 B.凱撒大帝時進入帝國時期C.古羅馬建筑多宏偉高大 D.最重要的機構是公民大會8.中世紀的歐洲被稱為“黑暗時代”,當時人性和思想自由遭到扼殺,這是因為在精神文化領域占據統治地位的是( )A.封建主 B.國王和貴族 C.教皇和教會 D.學者9.(2019八上·衢州期中)城市的出現是人類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標志,也是人類群居生活的高級形式。下列有關城市歷史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是當時國際性都市B.穆罕默德在麥加創建了宗教——伊斯蘭教C.中世紀的巴黎既是商業中心叉是貿易中心D.中世紀時期的佛羅倫薩以商業享譽歐洲10.(2019八上·衢州期中)輝煌的阿拉伯文化是世界文明的瑰寶,阿拉伯人能夠創造輝煌的文化是因為( )①阿拉伯人們普遍信仰伊斯蘭教②阿拉伯人善于吸收東西方文化的營養③阿拉伯帝國特殊的地理位置④阿拉伯民族是重視學習的民族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11.進行“大化改新”的日本天皇是( )A.孝德天皇 B.明治天皇 C.明仁天皇 D.裕仁天皇12.(2019八上·衢州期中)“比較”是歷史學習和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日本大化改新與商鞅變法相比較,其共同之處在于( )A.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封建國家B.都進行了土地改革C.都實行了獎勵軍功D.都把農民轉化為國家公民13.(2019八上·衢州期中)我們可以從《史記》中查閱到的史實有( )①秦王嬴政滅六國②文景之治③七國之亂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4.(2019八上·衢州期中)學習歷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來“重建”場景。假如你生活在漢武帝時期,可能會看到的情形有( )①長安設立了太學②使用五銖錢③中央按13州部各派刺史一人定期巡視④道教在民間興起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5.(2019八上·衢州期中)電影《英雄》中刺客無名對秦王說:劍字有18種寫法,互不相同,秦王說“統一后這些雜七雜八的文字一律廢除,只留下一種寫法。請問這種被留下的文字是( )A.楷書 B.隸書 C.小篆 D.行書16.(2019八上·衢州期中)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將試點工作在全國推開,組建國家、省、市、縣監察委員會,同黨的紀律檢查機關合署辦公,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秦漢時期負責監察的官職是( )①御史大夫 ②刺史 ③司隸校尉 ④太尉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7.(2019八上·衢州期中)“文景之治”是指( )A.西漢初年的清明政治統治局面 B.漢高祖時期的清明統治局面C.文帝景帝時期的社會統治局面 D.漢武帝時期的社會經濟局面18.學習歷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來“重建”場景。假如你生活在漢武帝時期,可能會看到的情形有( )①長安設立了太學②使用五銖錢③中央按13州部各派刺史一人定期巡視④道教在民間興起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9.(2019八上·衢州期中)我國古代出現了一批杰出的科學家與藝術家。被后人尊稱為“醫圣”的是( )A.楊繼洲 B.華佗 C.李時珍 D.張仲景20.(2019八上·衢州期中)中國發明的________傳遍整個歐洲大陸,“它使中世紀歐洲穿戴沉重鎧甲的封建騎士得以產生”。——《全球通史》( )A.戰車 B.弓箭 C.指南針 D.馬鐙二、非選擇題(共5小題,共60分)21.(2019八上·衢州期中)自公元前3000多年起,東方大河流域出現了四大文明古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東方四大文明古國分布圖材料二:古代羅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證人們“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不能為任何人剝奪的一些基本權利。(1)根據圖中所標注的A,B,C,D,在下表空白處填寫他們所處的國家、流域及文明成就。字母 國家名稱 流域 文明成就(試舉一例)A 古代埃及 金字塔B 兩河流域 C 印度河、恒河流域 佛教文化D 古代中國 (2)根據東方四大文明古國的誕生地特征,你有什么感悟?(3)羅馬法的淵源是什么?羅馬統治階級制定和完善羅馬法的目的是什么?談談羅馬法對后世的影響。22.(2019八上·衢州期中)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工具圖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侯。然王制遂滅,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有國強者兼州城,而弱者喪社稷。——《史記·商君列傳》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滅商君之家。——《史記·商君列傳》(1)根據材料一,你能獲取什么歷史信息?這些信息說明了什么問題?(2)根據材料二,寫出該歷史事件的名稱。結合材料二中的一句話,簡述該歷史事件與秦朝建立的聯系。(3)根據材料二,三,列舉2項該歷史事件中“損害宗室貴戚利益”的革新措施,并說明理由。結合所學知識,三則材料共同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怎樣的時代特征?23.(2019八上·衢州期中)地中海沿岸是古代諸多文明演繹的舞臺。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帝國疆域版圖材料二:________統治區域曾是世界文明的搖籃,帝國的形成促進了伊斯蘭教文化的傳播,也推動了帝國范圍內各個不同地區文化的融合。其人民創造的輝煌文化成就令人矚目,對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西方經濟與文化交流的使者”。材料三:這兩大帝國的興起與宗教如影相隨,帝國與宗教的碰撞和整合始終貫穿于它們之間。(1)請分別寫出圖1,圖2所示帝國的名稱。(2)請在材料二橫線上填寫對應的國家(圖1/圖2),并列舉2則史實對“東西方經濟與文化交流的使者”加以說明。(3)綜合上述材料與所學知識,歸納這兩大帝國有哪些共同特點?24.(2019八上·衢州期中)秦漢政治制度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秦朝行政簡圖這一行政系統在秦朝正式確立,西漢在此基礎上繼承并發展。從此,奠定了中國兩年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經歷了封建王朝的調整與補充,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材料二:主父偃說上(漢武帝)曰:“古者諸侯地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建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疆而合縱,以逆京師。……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的所愿。上以德施,實分其國,必稍自削弱矣。”于是上從其計。(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簡述秦朝行政系統的基本特點及歷史影響。(2)根據材料二,漢武帝統治初期在政治上面臨什么問題?他是怎么解決的呢?(3)統治者對政治制度進行創新和完善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5.(2019八上·衢州期中)觀察“絲綢之路—前世今生”主題展覽。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展區一:地理篇】【展區二:歷史篇】【展區三:交流篇】絲綢之路以商隊運輸的形式從中國到古羅馬,連接了東西方。絲綢之路流通著大量的、品種繁多的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商人、傳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也帶著他們的價值觀念和宗教信仰穿梭于絲綢之路。【展區四:未來篇】在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親自推動下,中國正在重新振興數百年前的古絲綢之路,古代的絲綢之路是商貿之路,而今天的絲綢之路則把經貿合作放在重要位置。中國將與沿線國家對接發展戰略,實現中國與沿線國家的共同發展。(1)根據“展區一”,寫出絲綢之路連接了哪兩個大洲?它的開辟與哪一歷史事件緊密相關?(2)根據“展區二”,結合所學知識,說說西漢政府為保障絲路通暢所采取的具體措施。(3)結合具體史實分析展區三中絲綢之路在當時所起的歷史作用。(4)今天中國重振絲綢之路,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有什么現實意義?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各學派紛紛著書立說,發表意見,并互相辯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提出“仁”的學說,他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他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創辦私學,廣收學生,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啟發學生思想問題。語文老師的管理風格體現了儒家思想真諦;兵家的鼻祖孫武在他著的《孫子兵法》中提出了著名的軍事格言“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所以數學錢老師符合兵家風范而不是道家風范;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道家的核心主張是順其自然,無為而治,所以科學孫老師的管理風格是典型的道家做法而不是墨家做法;法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韓非。韓非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廢先王之教”,“以法為教”。他強調制定了“法”,就要嚴格執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貴。正如社會李老師的管理風格。B項①④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百家爭鳴中主要人物、代表作、主要思想的準確識記。解題的關鍵是對百家爭鳴中主要人物、代表作、主要思想的掌握。2.【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朝的青銅鑄造業高度發展,青銅工藝十分精湛。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因鼎的腹內鑄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出土于河南安陽的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陶范鑄造,鼎體渾鑄,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青銅器。A項兵馬俑出現在秦朝,不符合題意;B項司母戊鼎最能反映商朝典型社會生活,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古代最大的青銅器,符合題意;C項竹木簡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才出現的,不符合題意;D項青花瓷是明代的,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商朝司母戊鼎相關知識。要求學生準確識記最著名的商朝青銅器是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發現于河南安陽,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3.【答案】A【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雅利安人在進入古代印度后,逐漸產生不同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第一等級婆羅門(祭司、貴族)掌握神權,處于唯我獨尊的地位;第二等級剎帝利(國王、武士、官吏)把持國家軍事行政大權;第三等級吠舍(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商人)向國家納稅,向神廟上供,供養第一、第二等級;第四等級首陀羅(被征服者、貧困破產失去土地的人)幾乎沒有權利,受奴隸主階級的剝削,干最低賤的職業。種姓制度規定,不同等級的人不可以通婚。由此可知,“本國王把持軍政大權,國家唯我獨尊”這個表述是錯誤的。A項“本國王把持軍事、行政大權,整個國家唯我獨尊”錯誤,符合題意;BCD三項臺詞均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印度種姓制度,要求具備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種姓制度的等級劃分與分工。4.【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據“武王……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于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魯。封召公奭于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反映的是西周分封制。西周初期,為鞏固周朝的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周天子根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宗親和功臣,封他們為諸侯,建立諸侯國,稱為“授民授疆土”。ACD三項和題干材料無關,不符合題意;B項西周分封制是題干材料反映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分封制,旨在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內容和作用。5.【答案】A【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A項越國位于吳國之南,定都會稽(今浙江紹興市),擁有今浙江大部和江西一部分,前473年滅吳后盡有吳國故地,其地盤擴展到了今山東東南部,成為一個東方大國,符合題意;B項秦國在今陜西北部和中部、甘肅東部、四川、重慶一帶,不符合題意;C項燕國在今北京、河北北部、遼寧西部一帶,不符合題意;D項齊國在今山東省(魯南除外)、河北省的東南部、河南省東部,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我國春秋時期諸侯國的勢力范圍。應重點掌握春秋五霸之一越國的地理位置。6.【答案】D【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退避三舍、臥薪嘗膽、圍魏救趙、紙上談兵等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爭霸中留下的成語,因而集中體現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兼并爭霸不斷的社會特點。ABC三項都不是題干成語反映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不符合題意;D項諸侯爭霸是題干成語反映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點。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知道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點是諸侯兼并爭霸不斷。7.【答案】B【知識點】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公元前8世紀,在意大利半島的臺伯河畔,羅馬城逐步建立起來,公元前509年,羅馬建立奴隸制共和國。國家統治的決策權掌握在由300名貴族組成的元老院手里,兩個權力相等的執政官主持日常政務,平民參加的公民大會是形式上的最高權力機關。平民同貴族進行了長期斗爭,爭取了許多政治權利。羅馬設立了平民自己選出的兩名保民官,有權否決執政官與元老院提出的對平民不利的決議。公元前31年,屋大維成為最后的勝利者。他首創了“元首制”這一政治形式,掌握了最高統治實權。公元前27年,羅馬共和國演變為羅馬帝國。古羅馬建筑華麗宏偉,羅馬打競技場遺址是典型代表。ACD三項說法都正確,不符合題意;B項凱撒大帝時進入帝國時期說法不正確,屋大維時羅馬進入帝國時期,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古羅馬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古羅馬的相關史實。8.【答案】C【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時期基督教在歐洲占統治地位,是歐洲封建制度的重要支柱。中世紀歐洲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是基督教,教會權力極大。C項教皇和教會中世紀的歐洲在精神文化領域占據統治地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世紀歐洲的精神領袖。9.【答案】D【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十五至十六世紀時佛羅倫薩是歐洲最著名的藝術中心,以美術工藝品和紡織品馳名全歐。因此中世紀的佛羅倫薩以手工業享譽歐洲。ABC三項說法都正確,不符合題意;D項中世紀時期的佛羅倫薩以商業享譽歐洲說法不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世紀的城市的相關知識。需要準確識記中世紀的佛羅倫薩以手工業享譽歐洲。10.【答案】A【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穆罕默德統一阿拉伯半島后,隨著阿拉伯人不斷對外擴張,強大的阿拉伯帝國得以建立。由于阿拉伯帝國處在三洲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歷任哈里發重視知識,善于吸收東西方文化,從而使阿拉伯人創造了輝煌燦爛的阿拉伯文化。A項②③④是阿拉伯人能夠創造輝煌的文化的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阿拉伯人能夠創造輝煌文化的原因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識記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11.【答案】A【知識點】大化改新【解析】【分析】此題考查對于大化改新概況的識記。B在位于進行明治維新,C是日本現任天皇,D是明仁天皇前執政日本的。大化改新發生于646年,正是孝德天皇頒布詔書,進行改革。故而答案為A。【點評】了解大化改新的概況,知道進行大化改新的日本天皇。12.【答案】B【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大化改新【解析】【分析】A項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封建國家是大化改新的目的,不符合題意;B項都進行了土地改革是日本大化改新與商鞅變法的共同之處,在大化改新中土地收歸國有,國家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在商鞅變法中確定了土地私有的性質,允許土地買賣,符合題意;C項都實行了獎勵軍功說法錯誤,商鞅變法獎勵軍功,不符合題意;D項都把農民轉化為國家公民說法錯誤,日本大化改新把農民轉化為國家公民,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大化改新和商鞅變法的相關知識。要準確識記大化改新和商鞅變法的相關史實。13.【答案】A【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記述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的歷史。①秦王嬴政滅六國、②文景之治、③七國之亂出現在秦和西漢時期,《史記》中可以查閱到。④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出現時間是東漢,在《史記》中不可能查閱到。A項①②③可以從《史記》中查閱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史記》的內容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史記》的作者與內容、地位。14.【答案】A【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道家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東漢時在民間興起,尊老子為教主,主張修身養性,煉制丹藥,以求得道成仙。 故④道教在民間興起在東漢,生活在漢武帝時期不可能看到,應排除含④的選項。A項①②③生活在漢武帝時期可能會看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漢朝史實的識記能力。組合選擇題一般排除一個錯誤內容即可獲取正確答案,部分題目需要經過兩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題目所有內容都正確。15.【答案】C【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朝建立后,為了鞏固統一,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其中規定,統一使用小篆為全國規范文字。AB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小篆是被留下的文字,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有關措施。本題注重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本題的關鍵點是“文字”,注意準確識記秦朝統一文字的有關內容。16.【答案】A【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御史大夫是秦朝設置,是副丞相,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并負責監察百官;司隸校尉是漢至魏晉監督京師和地方的監察官;漢武帝創設了對地方監察的刺史制度,將全國劃分為十三部州,每部設刺史一人,據此分析可知①②③均具有監察的功能,而太尉是負責管理全國軍務。A項①②③是秦漢時期負責監察的官職,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漢時期的監察制度的相關知識。“監察制度”“監察功能”“秦漢時期”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答本題需掌握以上四種官職的設置及功能。17.【答案】C【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西漢文帝和景帝時期時期,繼續推行漢初無為而治的思想,各項政治措施實際上都圍繞著無為而治的思想展開,使得漢朝國力逐步恢復。漢文帝和漢景帝重視生產,輕徭薄賦,出現了文景之治的局面,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治世局面。ABD三項都不是“文景之治”所指的內容,不符合題意;C項文帝景帝時期的社會統治局面是“文景之治”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文景之治的相關知識。要求學生準確識記文景之治是指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出現的治世。18.【答案】A19.【答案】D【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東漢末年,張仲景收集了許多民間藥方,寫成了《傷寒雜病論》,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他醫術高明,醫德高尚,后世尊稱他為“醫圣”。D項張仲景被后人尊稱為“醫圣”,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張仲景的識記能力。要求學生準確識記張仲景被后人尊稱為“醫圣”。學生容易誤選華佗,華佗被稱為神醫。20.【答案】D【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馬鐙和戰爭有關,馬鐙的傳入使歐洲封建社會產生了騎士階層,促進了重甲騎兵的發展,對歐洲中世紀的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D項馬鐙傳遍整個歐洲大陸,“它使中世紀歐洲穿戴沉重鎧甲的封建騎士得以產生”,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騎士階層的知識。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1.【答案】(1)尼羅河流域;古巴比倫;楔形文字;《漢謨拉比法典》;古印度;黃河、長江流域;甲骨文;二里頭宮殿(2)感悟:四大文明古國都誕生于自然環境較為優越的區域,說明早期人類文明區域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很強。(3)《十二銅表法》。目的: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鞏固其統治。影響:羅馬法是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古代法律體系,成為近代很多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知識點】探究早期區域文明的異同【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四大文明古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A為古埃及,在尼羅河流域,B為古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為古巴比倫文明的成就,另外生活在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創造了楔形文字;C為古印度,D為發源于長江、黃河流域的古中國,夏代都城遺址——二里頭遺址和商朝時期出現的比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是古中國的文明成就代表。(2)本題考查四大文明古國的誕生地的感悟。四大文明古國都分布在大河流域,都是農業文明,充分說明河流附近水源充足,利于灌溉,也說明早期人類文明區域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很強。(3)本題考查《十二銅表法》。據學可知,公元前五世紀時,羅馬的法律還是習慣法,它的解釋權操控在貴族法官手里。法官利用這個權利為貴族謀利益。平民要求制定成文法,經過長期的斗爭,于公元前449年逼使貴族成立十人委員會(十人團)制定和公布了成文法。因這個文法刻在十二塊牌子(銅表)上而得名;《十二銅表法》是羅馬法制建設的第一步,是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為了維護奴隸制度,穩固帝國的社會秩序,羅馬統治階級制定和完善羅馬法。羅馬法中有很多法律原則、諸如公民權利平等原則、重視證據原則、法人制度原則等一直被現代法律所采用,這表明羅馬法對后世的立法產生了深遠影響;羅馬法是近代西方各國法律體系基礎。故答案為:(1)尼羅河流域;古巴比倫;楔形文字;《漢謨拉比法典》;古印度;黃河、長江流域;甲骨文;二里頭宮殿。(2)感悟:四大文明古國都誕生于自然環境較為優越的區域,說明早期人類文明區域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很強。(3)《十二銅表法》。目的: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鞏固其統治。影響:羅馬法是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古代法律體系,成為近代很多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四大文明古國、羅馬法的有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2.【答案】(1)歷史信息: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技術。說明問題: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2)歷史事件:商鞅變法。關系:“傾鄰國而雄諸侯”說明商鞅變法使秦國實力大增,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為秦統一全國奠定基礎。(3)革新措施1:獎勵軍功,立有軍功的人,按功勞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理由1:損害了舊貴族世襲統治的特權。革新措施2:建立縣制,由國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理由2: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損害了舊貴族的世襲統治特權。時代特征:社會變革。【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鐵農具和牛耕出現的作用的相關知識。根據材料一的兩幅圖片“鐵制農具” “穿有鼻環的牛尊”,聯系所學知識,春秋時期,我國開始出現鐵農具。到戰國時期,鐵農具的使用范圍擴大。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戰國時期牛耕進一步提高。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使土地的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2)本題考查商鞅變法的相關知識。根據材料二中的“秦孝公”和“商君”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變法。材料中的“傾鄰國而雄諸侯”,意思使鄰國傾覆而使自己的國家強大起來;聯系所學知識,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為秦統一全國奠定基礎。(3)本題考查學生對商鞅變法的認識能力。商鞅變法的法令規定,獎勵軍功,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該措施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商鞅變法在政治上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廢除舊貴族的世襲特權,打擊了舊貴族,損害了舊貴族的利益。三則材料分別從經濟和政治上體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變革,因此三則材料共同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革的時代特征。故答案為:(1)歷史信息: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技術。說明問題: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2)歷史事件:商鞅變法。關系:“傾鄰國而雄諸侯”說明商鞅變法使秦國實力大增,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為秦統一全國奠定基礎。(3)革新措施1:獎勵軍功,立有軍功的人,按功勞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理由1:損害了舊貴族世襲統治的特權。革新措施2:建立縣制,由國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理由2: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損害了舊貴族的世襲統治特權。時代特征:社會變革。【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的使用和商鞅變法的相關知識。解答材料解析題需要首先讀懂材料,然后結合問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據所學和材料有效信息組織答案。23.【答案】(1)圖1:羅馬帝國。圖2:阿拉伯帝國。(2)圖2。史實:①改造并傳播了古印度0—9的“計數法”;②將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傳到歐洲;③將古希臘、羅馬及印度著作翻譯成阿拉伯文并向東傳播。(3)①都是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②都曾產生了宗教,并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③都曾通過武力擴張擴展疆域;④帝國都融合了多個古老文明區域。【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對古代帝國的了解。由“地中海成為國家內湖”可知,圖一反映的是羅馬帝國的疆域;由“巴格達”可知,圖二反映的是阿拉伯帝國的疆域。(2)本題考查阿拉伯帝國及其文明成就。根據材料二中“伊斯蘭教文化”,可以判定是阿拉伯帝國。阿拉伯人保存、傳播了古埃及文明、古代西亞文明(古巴比倫文明或兩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希臘文明、古羅馬文明。在數學方面,現代“代數學”一詞來自阿拉伯文;阿拉伯“代數學之父”是花拉子密,他編撰的代數學著作傳入歐洲后,直到16世紀仍為各大學的通用教科書。在建筑文明方面,清真寺是阿拉伯建筑藝術的典范;在醫學方面,拉齊斯著有《醫學集成》、伊本西那著有《醫典》,著作長期被西方人視為醫學指南;在文學方面,《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文學的不朽之作等。(3)本題考查分析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的共同特點。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的共同特點有:①都地跨亞、非、歐三大洲;②都創造了輝煌的文化成就,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③都在擴張中促進文化的交流、世界的聯系;④都曾產生了宗教,并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⑤都曾通過武力擴張擴展疆域等。故答案為:(1)圖1:羅馬帝國。圖2:阿拉伯帝國。(2)圖2。史實:①改造并傳播了古印度0—9的“計數法”;②將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傳到歐洲;③將古希臘、羅馬及印度著作翻譯成阿拉伯文并向東傳播。(3)①都是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②都曾產生了宗教,并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③都曾通過武力擴張擴展疆域;④帝國都融合了多個古老文明區域。【點評】本題難度適中,本題以歷史圖片和文字材料為背景,考查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等知識。注意對材料的解讀,識記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等相關史實。24.【答案】(1)基本特點: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歷史影響:①鞏固秦朝的統治;②被后世所沿用,對后世影響深遠。(2)面臨問題:諸侯實力強大,與中央抗衡。解決方法: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3)根本目的: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秦朝行政系統的基本特點及歷史影響的掌握情況。結合示意圖和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為了加強封建統治,建立了一套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國家通過中央和地方行政機構管理人民、征收賦稅,個體家庭成為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此后的歷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開創的中央集權制度。所以體現的主要特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加強了對全國的統,為后世歷代統治者所沿用。(2)本題考查漢武帝時期的推恩令,旨在考查對推恩令的理解能力。從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漢武帝統治初期在政治上面臨的問題是諸侯王勢力強大,影響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使諸侯國再也無力與中央對抗。(3)本題考查統治者對政治制度進行創新和完善的根本目的。歷朝統治者進行制度創新的根本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其統治秩序。故答案為:(1)基本特點: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歷史影響:①鞏固秦朝的統治;②被后世所沿用,對后世影響深遠。(2)面臨問題:諸侯實力強大,與中央抗衡。解決方法: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3)根本目的: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25.【答案】(1)亞洲和歐洲;張騫出使西域。(2)具體措施:①公元前60年,西漢設置西域都護府,總管西域事務,保護往來商旅;②漢武帝三次擊敗匈奴,奪回河西走廊,設置河西四郡,并筑河西長城。(3)作用:①東西方經貿交流和物種交換的通道,如東方的絲綢、鐵器、瓷器運送到東方,西方的珠寶、香料運送到東方;③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如中國的四大發明沿著此路傳到西方,西方的傳教士將基督教傳到東方。(4)現實意義:促進沿線各國友好往來、共同發展;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力量。【知識點】探究絲綢之路【解析】【分析】(1)依據所學知識,絲綢之路從長安(今西安)為出發,經河西走廊、新疆,到中亞、西亞,到達大秦(歐洲);所以絲綢之路是連接亞洲和歐洲的古代陸上商業貿易路線。西漢漢武帝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此后,西漢和西域商人開辟了絲綢之路,張騫出使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通作出重要貢獻。(2)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為了解除匈奴對西漢的威脅,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大將衛青和霍去病出擊匈奴,獲得大勝,經過漠北戰役的打擊,匈奴再也無力與西漢對抗,部分匈奴人開始西遷。西漢取得河西走廊,并設置敦煌、張掖等郡縣。(3)“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沿著這條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織品以及冶鐵、鑿井、造紙等技術相繼西傳。西方的毛皮、汗血馬、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魔術、音樂、舞蹈、雕塑等也紛紛東來。絲綢之路是西漢與西域交往和交流的歷史見證。絲綢之路也是西漢時期及以后,中國與西亞、歐洲各國的聯系之路。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密切了漢族與沿途的其他少數民族的關系,促進了我國西北地區的開發。(4)今天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密切我國同沿線各國的關系,促進中國與中亞、西亞和歐洲的經濟文化交流,實現中國與沿途國家的共同發展;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力量。故答案為:(1)亞洲和歐洲;張騫出使西域。(2)具體措施:①公元前60年,西漢設置西域都護府,總管西域事務,保護往來商旅;②漢武帝三次擊敗匈奴,奪回河西走廊,設置河西四郡,并筑河西長城。(3)作用:①東西方經貿交流和物種交換的通道,如東方的絲綢、鐵器、瓷器運送到東方,西方的珠寶、香料運送到東方;②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如中國的四大發明沿著此路傳到西方,西方的傳教士將基督教傳到東方。(4)現實意義:促進沿線各國友好往來、共同發展;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力量。【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絲綢之路的相關知識。理解在共建“一帶一路”的進程中,我們應該與沿線各國貫徹平等互利、包容互信的精神,加強團結合作,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促進各國經濟繁榮和貿易發展,共同“中國夢”與“世界夢”。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衢州市六校聯誼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質量檢測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衢州市六校聯誼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質量檢測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