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十校聯考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1.(2019八上·吳興期中)亞非四大文明古國的共同特點是:( )①地處大河流域 ②以農業經濟為主 ③都延續至今 ④社會分化明顯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答案】C【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大河文明---古代埃及;西方文明的搖籃;古代西亞國家;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察四大文明古國相關知識。此題要說明他們的共同特點,都是地處大河流域,都是以農業經濟為主,都產生了明顯的社會分化。這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的文明是延續下來的,其他都是中斷了,所以說都延續至今是錯誤的,故正確答案為C。【點評】理解四大文明古國相關知識。2.(2019八上·吳興期中)某班級以話劇的形式再現古印度的歷史,下列臺詞不正確的是( )A.我擁有萬貫家財,我可以用巨額財富買個官職B.我是一個祭司,位于本國第一等級婆羅門C.剎帝利對婆羅門畢恭畢敬D.我國是佛教的起源地,釋迦摩尼曾是我國的王子【答案】A【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A項我擁有萬貫家財,我可以用巨額財富買個官職臺詞不正確,把持軍政大權的國王屬于剎帝利,位于第二等級;婆羅門位于第一等級,處于唯我獨尊的地位;武士和國王同屬于第二等級剎帝利;從事農、牧、工商業的普通雅利安人屬于第三等級吠舍;種姓制度規定,不同等級的人不可以通婚,符合題意;BCD三項正確,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古印度“種姓制度”指得是婆羅門位于第一等級,處于唯我獨尊的地位;武士和國王同屬于第二等級剎帝利;從事農、牧、工商業的普通雅利安人屬于第三等級吠舍;種姓制度規定,不同等級的人不可以通婚。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印度的種姓制度,要求具備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種姓制度的等級劃分與分工。3.(2019八上·吳興期中)梁啟超曾說:“故久于海上者,能使其精神日以勇猛,日以高尚。此古來瀕海之民,所以此于陸居者活氣較勝,進取較銳。”最能證明上述觀點的文明是( )A.古代埃及 B.古代中國 C.古代印度 D.古代希臘【答案】D【知識點】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材料中梁啟超認為近海的居民比內陸的居民更具有進取精神。古代希臘三面環海,多水,多港灣,多島嶼,古希臘人富有進取精神,航海業和海外貿易發達,海軍強大,并且長期進行殖民擴張。古代印度、古代中國、古代埃及均不明顯。D項古代希臘最能證明題干上述觀點的文明,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代希臘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能夠弄清材料表達的意思。4.(2019八上·吳興期中)從“元老院掌握國家實權”、“稱霸地中海地區”、“奴隸大量逃亡和起義”這些關鍵詞中提煉出的學習主題是( )A.希臘文明的興起與滅亡 B.雅典城邦民主政治C.兩河流域文明的勃興 D.羅馬共和國的興衰【答案】D【知識點】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羅馬共和國初期元老院掌握政權,建立后不斷向外擴張,通過布匿戰爭打敗了迦太基,稱霸地中海,強盛的共和國貴族把占有財富和奢侈享受視為神圣,導致了大量奴隸逃亡和起義,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斯巴達克起義,斯巴達克起義沉重打擊了奴隸制,加速了羅馬共和國的衰落。ABC三項和題干關鍵詞“元老院掌握國家實權”、“稱霸地中海地區”、“奴隸大量逃亡和起義”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羅馬共和國的興衰是從“元老院掌握國家實權”、“稱霸地中海地區”、“奴隸大量逃亡和起義”這些關鍵詞中提煉出的學習主題,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羅馬共和國的興衰,要求具備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靈活運用羅馬共和國的相關史實。5.(2019八上·吳興期中)學了《百家爭鳴》后,809班的同學們一起討論本班任課老師的管理風格。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語文趙老師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熟諳儒家真諦②數學孫老師講究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典型墨家做法③科學老師深入了解學生,知己知彼,頗有道家風范④社會老師嚴格執行班規,照章辦事,深受法家影響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答案】B【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各學派紛紛著書立說,發表意見,并互相辯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提出“仁”的學說,他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他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創辦私學,廣收學生,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啟發學生思想問題。語文老師的管理風格體現了儒家思想真諦;兵家的鼻祖孫武在他著的《孫子兵法》中提出了著名的軍事格言“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所以數學錢老師符合兵家風范而不是道家風范;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道家的核心主張是順其自然,無為而治,所以科學孫老師的管理風格是典型的道家做法而不是墨家做法;法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韓非。韓非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廢先王之教”,“以法為教”。他強調制定了“法”,就要嚴格執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貴。正如社會李老師的管理風格。根據以上分析可知,①④的說法符合史實,②③的說法不符合史實。B項①④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百家爭鳴中主要人物、代表作、主要思想的準確識記。此題是組合式選擇題,注意進行相關排除。6.(2019八上·吳興期中)西亞、北非、南亞、東亞以及歐洲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展示了各自獨特的人文特點,說明了( )①文化的多樣性 ②文化的統一性 ③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性 ④文化的共容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知識點】探究早期區域文明的異同【解析】【分析】西亞、北非、南亞、東亞以及歐洲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展示了各自獨特的人文特點,說明了文化的多樣性、發展的不平衡性、共容性。①③④說法正確。西亞、北非、南亞、東亞以及歐洲文明不能說明文化的統一性。應排除含②的選項。C項①③④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人類文明的相關知識。解答組合選擇題,排除法是比較好的方法,一般題目排除一個即可獲取正確答案,但需要特別注意選項中是否有包含全部選項的,有一小部分組合選擇題所有內容都正確。7.黨的十九大在十八大的基礎上再一次吹響了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號角,進一步昭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意志和決心。春秋戰國時期的孟子也曾提出類似主張,即( )A.以“德”教化百姓,以“禮”治理國家B.順其自然,無為而治C.反對戰爭,愛一切人D.不要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進山伐樹【答案】D【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戰國時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孟子的觀點,他主張不要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進山伐樹,主張持續利用自然資源,注意保護環境,具有樸素的環保意識。D項不要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進山伐樹是春秋戰國時期孟子提出的,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相似,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黨的十九大在十八大的基礎上再一次吹響了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號角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孟子的關于維護生態環境的主張。8.(2019八上·吳興期中)成熟馬鐙的使用,標志著騎馬用具的完備,騎兵的發展從此進入新時期。下列關于馬鐙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戰國時期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時馬鐙尚未出現B.考古發掘證明,在東晉時期已有成熟的雙馬鐙出現C.最先使用類似馬鐙的皮繩套的是西亞游牧民族D.馬鐙促使了歐洲中世紀軍事貴族封建主義制度的誕生【答案】C【知識點】古代西亞國家【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成熟的馬鐙的使用,標志著騎乘用的馬具的完備,使得騎兵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期。有了完善的馬具,騎兵就更容易控制和馴服馬匹,使騎兵和戰馬很好地結合在一起,使復雜的戰術動作和訓練變得更容易了,能夠充分發揮甲胄和兵器的效能,為重裝甲騎兵的大規模發展,提供了條件。ABD三項說法都正確,不符合題意;C項最先使用類似馬鐙的皮繩套的是西亞游牧民族說法不正確,最早使用皮繩套的大概是中國的中原人、印度人或中亞游牧民族,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馬鐙的相關史實。注意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識記與靈活掌握馬鐙的相關史實。9.(2019八上·吳興期中)下列有關阿拉伯人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亞洲東部是阿拉伯人的家園 ②創立了伊斯蘭教,信仰上帝③創作了文學名著《天方夜譚》 ④在東西方文化交流與傳播中起了積極作用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③【答案】A【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 阿拉伯人的家園位于亞洲西部;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創立的伊斯蘭教,《天方夜譚》是阿拉伯民間故事集;阿拉伯人在東西方文化交流與傳播中起了積極作用,被譽為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橋梁。故①②說法錯誤,③④說法正確。A項,③④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阿拉伯人主要貢獻的認識。注意扎實掌握阿拉伯人的主要史實。10.(2019八上·吳興期中)世界三大宗教給我們留下了彌足珍貴、風格迥異的建筑文化。下列建筑與三大宗教無關的( )A. 希臘帕特農神廟 B. 巴黎圣母院C. 洛陽白馬寺 D. 麥加大清真寺【答案】A【知識點】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世界三大宗教是指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A項希臘帕特農神廟是雅典人對其城邦的保護神---雅典娜女神修建的,與世界三大宗教無關,符合題意;B項巴黎圣母院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與基督教有關,不符合題意;C項洛陽白馬寺與佛教有關,不符合題意;D項麥加大清真寺與伊斯蘭教有關,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世界古代建筑,要求具備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1.(2019八上·吳興期中)下列關于中世紀西歐城市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 農業的發展和經濟的恢復,促使原有城市的復蘇和新城市的涌現② 12世紀的倫敦作為經濟和政治中心是當時西歐最大的城市③ 城市的興起和工商業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早期資產階級出現④ 西歐城市經濟是自給自足的,生產的產品主要用于領主與勞動者自身消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A項敘述正確,農業的發展和經濟的恢復,促使了原有城市的復蘇和新城市的涌現,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不符合題意;B項12世紀的倫敦作為經濟和政治中心是當時西歐最大的城市敘述不正確,12世紀的巴黎作為經濟和政治中心是當時西歐最大的城市,不是倫敦,符合題意;C項城市的興起和工商業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早期資產階級出現敘述正確,不符合題意;D項西歐城市經濟是自給自足的,生產的產品主要用于領主與勞動者自身消費敘述不正確,西歐莊園是自給自足的,不是封建城市,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世紀西歐城市。注意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識記與靈活掌握中世紀歐洲封建城市的興起、特點以及意義。二、非選擇題12.(2019八上·吳興期中)人類文明在變革中探索前進,在變革中鑄就輝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備,外連橫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賈誼《過秦論》材料二: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頒布詔書,進行國制改革,建立“法制完備”的新國家。(1)材料一中的“商君”是誰?結合材料一說說“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的對內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的是日本歷史上哪一事件?結合材料說說此改革之后的日本建立了一個怎樣的“新國家”?(3)綜合上述改革,從中你能得到什么啟示?【答案】(1)商鞅;商鞅變法,對內推行法治,獎勵耕織和軍功(2)大化改新;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3)改革推動社會發展,應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改革應順應時代潮流,與時俱進【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大化改新【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開始變法;材料中“商君佐之”中的“商君”指商鞅,“之”秦孝公。依據所學可知,商鞅變法中對內推行法治,獎勵耕織和軍功,秦國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國家,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2)依據材料信息“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頒布詔書,進行國制改革”,結合所學可知,646年日本開始大化改新。第二問依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可知,7世紀中期,孝德天皇仿效隋唐制度,頒布改新詔書,進行大化改新,通過改革,在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封建國家,經濟上把貴族土地收歸國有等,大化改新使日本建立了天皇制中央集權國家,由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3)本題考查學生認識問題的能力,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推動社會發展,應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改革應順應時代潮流,與時俱進。故答案為:(1)商鞅;商鞅變法,對內推行法治,獎勵耕織和軍功。(2)大化改新;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3)改革推動社會發展,應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改革應順應時代潮流,與時俱進。【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商鞅變法、大化改新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商鞅變法、大化改新的史實。13.(2019八上·吳興期中)人類不同區域的文明在暴力沖突與和平交融中由獨立發展走向整合。材料一:圖一 圖二材料二:在世界文化貢獻方面有這樣一種說法:希臘人的腦,中國人的手,阿拉伯人的腳。(1)結合圖一、圖二,說說這兩大帝國疆域范圍有何共同點?(2)圖一和圖二帝國都曾在建筑上頗有成就,請分別列舉一項建筑。(3)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說說你對“阿拉伯人的腳”的理解。并列舉阿拉伯人對世界文明作出的貢獻。【答案】(1)圖一:羅馬帝國;圖二:阿拉伯帝國; 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2)羅馬:高架引水渠;凱旋門(寫一個即可)。阿拉伯:清真寺(3)阿拉伯人成為東西方經濟與文化交流的使者;舉例如:阿拉伯人改造印度人發明的計數法并傳播到歐洲,產生阿拉伯數字的名稱;把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和火藥等重大發明傳入歐洲,把印度人的糖、稻米、棉花等傳入歐洲,成為東西方經濟與文化交流的使者等。如:羅馬人的羅馬法,成為近代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等【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解析】【分析】(1)由“地中海成為國家內湖”可知,圖一反映的是羅馬帝國的疆域;由“巴格達”可知,圖二反映的是阿拉伯帝國的疆域。它們在疆域范圍上的相同點是都地跨亞歐非三大洲。(2)在羅馬帝國統治時期,農業生產發展很快,為了發展灌溉農業,在帝國各地修建了多處高架引水渠。清真寺是阿拉伯建筑藝術的典型代表,麥加清真寺、伊斯坦布爾藍色清真寺和科爾多瓦清真寺等被譽為世界建筑史的奇觀。(3)根據所學,古代,阿拉伯商人在絲綢之路上奔波,將中國古代文明傳到西亞和歐洲等地,也給中國帶來阿拉伯的天文學和醫學知識,以及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文化,翻譯了古希臘的典籍。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因此阿拉伯人被譽為“東西方交流的使者”。古代阿拉伯人吸取和傳播阿拉伯數字;做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阿拉伯商人往來于三大洲,他們給中國帶來阿拉伯的天文學和醫學知識,以及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文化。中國的羅盤針、造紙術、火藥,以及數學、化學、醫學等 知識,由阿拉伯人傳到西方。他們在不同文明之間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橋梁。故答案為:(1)圖一:羅馬帝國;圖二:阿拉伯帝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2)羅馬:高架引水渠;凱旋門(寫一個即可)。阿拉伯:清真寺。(3)阿拉伯人成為東西方經濟與文化交流的使者;舉例如:阿拉伯人改造印度人發明的計數法并傳播到歐洲,產生阿拉伯數字的名稱;把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和火藥等重大發明傳入歐洲,把印度人的糖、稻米、棉花等傳入歐洲,成為東西方經濟與文化交流的使者等。如:羅馬人的羅馬法,成為近代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的相關知識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4.(2019八上·吳興期中)歷史圖片包含著生動豐富的歷史信息,是我們學習歷史的又一本“教科書”。閱讀下列圖片,回答問題。(1)圖1代表的是什么制度?這種制度形成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關系,這一關系對歐洲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2)圖2反映的宗教對歐洲社會的思想文化產生了什么消極影響?(3)圖3是什么制度?用簡要的語言描述在這種制度下莊園中農奴的生活境況。【答案】(1)圖1:封建等級制度;復雜的關系在封建領主之間造成一團亂麻般的權利和義務,使封建主之間不斷發生戰爭(2)基督教壟斷了教育和文化,教士向人們宣讀《圣經》,將基督教傳到城鄉的各個角落。(3)封建莊園制度;終年勞累,缺乏人身自由,生活極端貧困等。【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1)依據所學,圖片反映的是西歐的封建等級制度。封建等級制度通常情況下附庸只對他的直接領主負責,這種復雜的關系在封建主之間“造成一團亂麻般的權利和義務”,使封建主及農奴之間不斷發生爭奪和混戰。(2)圖2反映的是基督教。教會的統治,給西歐社會的發展帶來的嚴重影響,教皇和教會加緊對人民的精神控制,殘酷壓制與教會觀點相悖的“異端思想”,在精神和文化領域,神權凌駕一切;壟斷了教育和文化,教士向人們宣讀《圣經》,將基督教傳到城鄉的各個角落,導致了西歐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非常緩慢。(3)根據圖3中的“中世紀莊園”可知,指的是封建莊園制度。從國王、教會、貴族手中租種土地,缺乏人身自由,生活極端貧困等。故答案為:(1)圖1:封建等級制度;復雜的關系在封建領主之間造成一團亂麻般的權利和義務,使封建主之間不斷發生戰爭。(2)基督教壟斷了教育和文化,教士向人們宣讀《圣經》,將基督教傳到城鄉的各個角落。(3)封建莊園制度;終年勞累,缺乏人身自由,生活極端貧困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封建等級制度、基督教、中世紀的莊園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十校聯考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1.(2019八上·吳興期中)亞非四大文明古國的共同特點是:( )①地處大河流域 ②以農業經濟為主 ③都延續至今 ④社會分化明顯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2.(2019八上·吳興期中)某班級以話劇的形式再現古印度的歷史,下列臺詞不正確的是( )A.我擁有萬貫家財,我可以用巨額財富買個官職B.我是一個祭司,位于本國第一等級婆羅門C.剎帝利對婆羅門畢恭畢敬D.我國是佛教的起源地,釋迦摩尼曾是我國的王子3.(2019八上·吳興期中)梁啟超曾說:“故久于海上者,能使其精神日以勇猛,日以高尚。此古來瀕海之民,所以此于陸居者活氣較勝,進取較銳。”最能證明上述觀點的文明是( )A.古代埃及 B.古代中國 C.古代印度 D.古代希臘4.(2019八上·吳興期中)從“元老院掌握國家實權”、“稱霸地中海地區”、“奴隸大量逃亡和起義”這些關鍵詞中提煉出的學習主題是( )A.希臘文明的興起與滅亡 B.雅典城邦民主政治C.兩河流域文明的勃興 D.羅馬共和國的興衰5.(2019八上·吳興期中)學了《百家爭鳴》后,809班的同學們一起討論本班任課老師的管理風格。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語文趙老師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熟諳儒家真諦②數學孫老師講究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典型墨家做法③科學老師深入了解學生,知己知彼,頗有道家風范④社會老師嚴格執行班規,照章辦事,深受法家影響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6.(2019八上·吳興期中)西亞、北非、南亞、東亞以及歐洲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展示了各自獨特的人文特點,說明了( )①文化的多樣性 ②文化的統一性 ③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性 ④文化的共容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黨的十九大在十八大的基礎上再一次吹響了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號角,進一步昭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意志和決心。春秋戰國時期的孟子也曾提出類似主張,即( )A.以“德”教化百姓,以“禮”治理國家B.順其自然,無為而治C.反對戰爭,愛一切人D.不要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進山伐樹8.(2019八上·吳興期中)成熟馬鐙的使用,標志著騎馬用具的完備,騎兵的發展從此進入新時期。下列關于馬鐙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戰國時期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時馬鐙尚未出現B.考古發掘證明,在東晉時期已有成熟的雙馬鐙出現C.最先使用類似馬鐙的皮繩套的是西亞游牧民族D.馬鐙促使了歐洲中世紀軍事貴族封建主義制度的誕生9.(2019八上·吳興期中)下列有關阿拉伯人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亞洲東部是阿拉伯人的家園 ②創立了伊斯蘭教,信仰上帝③創作了文學名著《天方夜譚》 ④在東西方文化交流與傳播中起了積極作用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③10.(2019八上·吳興期中)世界三大宗教給我們留下了彌足珍貴、風格迥異的建筑文化。下列建筑與三大宗教無關的( )A. 希臘帕特農神廟 B. 巴黎圣母院C. 洛陽白馬寺 D. 麥加大清真寺11.(2019八上·吳興期中)下列關于中世紀西歐城市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 農業的發展和經濟的恢復,促使原有城市的復蘇和新城市的涌現② 12世紀的倫敦作為經濟和政治中心是當時西歐最大的城市③ 城市的興起和工商業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早期資產階級出現④ 西歐城市經濟是自給自足的,生產的產品主要用于領主與勞動者自身消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非選擇題12.(2019八上·吳興期中)人類文明在變革中探索前進,在變革中鑄就輝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備,外連橫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賈誼《過秦論》材料二: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頒布詔書,進行國制改革,建立“法制完備”的新國家。(1)材料一中的“商君”是誰?結合材料一說說“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的對內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的是日本歷史上哪一事件?結合材料說說此改革之后的日本建立了一個怎樣的“新國家”?(3)綜合上述改革,從中你能得到什么啟示?13.(2019八上·吳興期中)人類不同區域的文明在暴力沖突與和平交融中由獨立發展走向整合。材料一:圖一 圖二材料二:在世界文化貢獻方面有這樣一種說法:希臘人的腦,中國人的手,阿拉伯人的腳。(1)結合圖一、圖二,說說這兩大帝國疆域范圍有何共同點?(2)圖一和圖二帝國都曾在建筑上頗有成就,請分別列舉一項建筑。(3)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說說你對“阿拉伯人的腳”的理解。并列舉阿拉伯人對世界文明作出的貢獻。14.(2019八上·吳興期中)歷史圖片包含著生動豐富的歷史信息,是我們學習歷史的又一本“教科書”。閱讀下列圖片,回答問題。(1)圖1代表的是什么制度?這種制度形成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關系,這一關系對歐洲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2)圖2反映的宗教對歐洲社會的思想文化產生了什么消極影響?(3)圖3是什么制度?用簡要的語言描述在這種制度下莊園中農奴的生活境況。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大河文明---古代埃及;西方文明的搖籃;古代西亞國家;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察四大文明古國相關知識。此題要說明他們的共同特點,都是地處大河流域,都是以農業經濟為主,都產生了明顯的社會分化。這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的文明是延續下來的,其他都是中斷了,所以說都延續至今是錯誤的,故正確答案為C。【點評】理解四大文明古國相關知識。2.【答案】A【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A項我擁有萬貫家財,我可以用巨額財富買個官職臺詞不正確,把持軍政大權的國王屬于剎帝利,位于第二等級;婆羅門位于第一等級,處于唯我獨尊的地位;武士和國王同屬于第二等級剎帝利;從事農、牧、工商業的普通雅利安人屬于第三等級吠舍;種姓制度規定,不同等級的人不可以通婚,符合題意;BCD三項正確,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古印度“種姓制度”指得是婆羅門位于第一等級,處于唯我獨尊的地位;武士和國王同屬于第二等級剎帝利;從事農、牧、工商業的普通雅利安人屬于第三等級吠舍;種姓制度規定,不同等級的人不可以通婚。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印度的種姓制度,要求具備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種姓制度的等級劃分與分工。3.【答案】D【知識點】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材料中梁啟超認為近海的居民比內陸的居民更具有進取精神。古代希臘三面環海,多水,多港灣,多島嶼,古希臘人富有進取精神,航海業和海外貿易發達,海軍強大,并且長期進行殖民擴張。古代印度、古代中國、古代埃及均不明顯。D項古代希臘最能證明題干上述觀點的文明,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代希臘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能夠弄清材料表達的意思。4.【答案】D【知識點】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羅馬共和國初期元老院掌握政權,建立后不斷向外擴張,通過布匿戰爭打敗了迦太基,稱霸地中海,強盛的共和國貴族把占有財富和奢侈享受視為神圣,導致了大量奴隸逃亡和起義,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斯巴達克起義,斯巴達克起義沉重打擊了奴隸制,加速了羅馬共和國的衰落。ABC三項和題干關鍵詞“元老院掌握國家實權”、“稱霸地中海地區”、“奴隸大量逃亡和起義”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羅馬共和國的興衰是從“元老院掌握國家實權”、“稱霸地中海地區”、“奴隸大量逃亡和起義”這些關鍵詞中提煉出的學習主題,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羅馬共和國的興衰,要求具備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靈活運用羅馬共和國的相關史實。5.【答案】B【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各學派紛紛著書立說,發表意見,并互相辯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提出“仁”的學說,他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他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創辦私學,廣收學生,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啟發學生思想問題。語文老師的管理風格體現了儒家思想真諦;兵家的鼻祖孫武在他著的《孫子兵法》中提出了著名的軍事格言“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所以數學錢老師符合兵家風范而不是道家風范;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道家的核心主張是順其自然,無為而治,所以科學孫老師的管理風格是典型的道家做法而不是墨家做法;法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韓非。韓非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廢先王之教”,“以法為教”。他強調制定了“法”,就要嚴格執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貴。正如社會李老師的管理風格。根據以上分析可知,①④的說法符合史實,②③的說法不符合史實。B項①④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百家爭鳴中主要人物、代表作、主要思想的準確識記。此題是組合式選擇題,注意進行相關排除。6.【答案】C【知識點】探究早期區域文明的異同【解析】【分析】西亞、北非、南亞、東亞以及歐洲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展示了各自獨特的人文特點,說明了文化的多樣性、發展的不平衡性、共容性。①③④說法正確。西亞、北非、南亞、東亞以及歐洲文明不能說明文化的統一性。應排除含②的選項。C項①③④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人類文明的相關知識。解答組合選擇題,排除法是比較好的方法,一般題目排除一個即可獲取正確答案,但需要特別注意選項中是否有包含全部選項的,有一小部分組合選擇題所有內容都正確。7.【答案】D【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戰國時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孟子的觀點,他主張不要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進山伐樹,主張持續利用自然資源,注意保護環境,具有樸素的環保意識。D項不要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進山伐樹是春秋戰國時期孟子提出的,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相似,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黨的十九大在十八大的基礎上再一次吹響了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號角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孟子的關于維護生態環境的主張。8.【答案】C【知識點】古代西亞國家【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成熟的馬鐙的使用,標志著騎乘用的馬具的完備,使得騎兵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期。有了完善的馬具,騎兵就更容易控制和馴服馬匹,使騎兵和戰馬很好地結合在一起,使復雜的戰術動作和訓練變得更容易了,能夠充分發揮甲胄和兵器的效能,為重裝甲騎兵的大規模發展,提供了條件。ABD三項說法都正確,不符合題意;C項最先使用類似馬鐙的皮繩套的是西亞游牧民族說法不正確,最早使用皮繩套的大概是中國的中原人、印度人或中亞游牧民族,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馬鐙的相關史實。注意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識記與靈活掌握馬鐙的相關史實。9.【答案】A【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 阿拉伯人的家園位于亞洲西部;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創立的伊斯蘭教,《天方夜譚》是阿拉伯民間故事集;阿拉伯人在東西方文化交流與傳播中起了積極作用,被譽為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橋梁。故①②說法錯誤,③④說法正確。A項,③④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阿拉伯人主要貢獻的認識。注意扎實掌握阿拉伯人的主要史實。10.【答案】A【知識點】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世界三大宗教是指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A項希臘帕特農神廟是雅典人對其城邦的保護神---雅典娜女神修建的,與世界三大宗教無關,符合題意;B項巴黎圣母院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與基督教有關,不符合題意;C項洛陽白馬寺與佛教有關,不符合題意;D項麥加大清真寺與伊斯蘭教有關,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世界古代建筑,要求具備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1.【答案】B【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A項敘述正確,農業的發展和經濟的恢復,促使了原有城市的復蘇和新城市的涌現,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不符合題意;B項12世紀的倫敦作為經濟和政治中心是當時西歐最大的城市敘述不正確,12世紀的巴黎作為經濟和政治中心是當時西歐最大的城市,不是倫敦,符合題意;C項城市的興起和工商業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早期資產階級出現敘述正確,不符合題意;D項西歐城市經濟是自給自足的,生產的產品主要用于領主與勞動者自身消費敘述不正確,西歐莊園是自給自足的,不是封建城市,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世紀西歐城市。注意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識記與靈活掌握中世紀歐洲封建城市的興起、特點以及意義。12.【答案】(1)商鞅;商鞅變法,對內推行法治,獎勵耕織和軍功(2)大化改新;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3)改革推動社會發展,應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改革應順應時代潮流,與時俱進【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大化改新【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開始變法;材料中“商君佐之”中的“商君”指商鞅,“之”秦孝公。依據所學可知,商鞅變法中對內推行法治,獎勵耕織和軍功,秦國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國家,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2)依據材料信息“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頒布詔書,進行國制改革”,結合所學可知,646年日本開始大化改新。第二問依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可知,7世紀中期,孝德天皇仿效隋唐制度,頒布改新詔書,進行大化改新,通過改革,在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封建國家,經濟上把貴族土地收歸國有等,大化改新使日本建立了天皇制中央集權國家,由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3)本題考查學生認識問題的能力,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推動社會發展,應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改革應順應時代潮流,與時俱進。故答案為:(1)商鞅;商鞅變法,對內推行法治,獎勵耕織和軍功。(2)大化改新;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3)改革推動社會發展,應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改革應順應時代潮流,與時俱進。【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商鞅變法、大化改新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商鞅變法、大化改新的史實。13.【答案】(1)圖一:羅馬帝國;圖二:阿拉伯帝國; 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2)羅馬:高架引水渠;凱旋門(寫一個即可)。阿拉伯:清真寺(3)阿拉伯人成為東西方經濟與文化交流的使者;舉例如:阿拉伯人改造印度人發明的計數法并傳播到歐洲,產生阿拉伯數字的名稱;把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和火藥等重大發明傳入歐洲,把印度人的糖、稻米、棉花等傳入歐洲,成為東西方經濟與文化交流的使者等。如:羅馬人的羅馬法,成為近代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等【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解析】【分析】(1)由“地中海成為國家內湖”可知,圖一反映的是羅馬帝國的疆域;由“巴格達”可知,圖二反映的是阿拉伯帝國的疆域。它們在疆域范圍上的相同點是都地跨亞歐非三大洲。(2)在羅馬帝國統治時期,農業生產發展很快,為了發展灌溉農業,在帝國各地修建了多處高架引水渠。清真寺是阿拉伯建筑藝術的典型代表,麥加清真寺、伊斯坦布爾藍色清真寺和科爾多瓦清真寺等被譽為世界建筑史的奇觀。(3)根據所學,古代,阿拉伯商人在絲綢之路上奔波,將中國古代文明傳到西亞和歐洲等地,也給中國帶來阿拉伯的天文學和醫學知識,以及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文化,翻譯了古希臘的典籍。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因此阿拉伯人被譽為“東西方交流的使者”。古代阿拉伯人吸取和傳播阿拉伯數字;做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阿拉伯商人往來于三大洲,他們給中國帶來阿拉伯的天文學和醫學知識,以及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文化。中國的羅盤針、造紙術、火藥,以及數學、化學、醫學等 知識,由阿拉伯人傳到西方。他們在不同文明之間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橋梁。故答案為:(1)圖一:羅馬帝國;圖二:阿拉伯帝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2)羅馬:高架引水渠;凱旋門(寫一個即可)。阿拉伯:清真寺。(3)阿拉伯人成為東西方經濟與文化交流的使者;舉例如:阿拉伯人改造印度人發明的計數法并傳播到歐洲,產生阿拉伯數字的名稱;把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和火藥等重大發明傳入歐洲,把印度人的糖、稻米、棉花等傳入歐洲,成為東西方經濟與文化交流的使者等。如:羅馬人的羅馬法,成為近代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的相關知識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4.【答案】(1)圖1:封建等級制度;復雜的關系在封建領主之間造成一團亂麻般的權利和義務,使封建主之間不斷發生戰爭(2)基督教壟斷了教育和文化,教士向人們宣讀《圣經》,將基督教傳到城鄉的各個角落。(3)封建莊園制度;終年勞累,缺乏人身自由,生活極端貧困等。【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1)依據所學,圖片反映的是西歐的封建等級制度。封建等級制度通常情況下附庸只對他的直接領主負責,這種復雜的關系在封建主之間“造成一團亂麻般的權利和義務”,使封建主及農奴之間不斷發生爭奪和混戰。(2)圖2反映的是基督教。教會的統治,給西歐社會的發展帶來的嚴重影響,教皇和教會加緊對人民的精神控制,殘酷壓制與教會觀點相悖的“異端思想”,在精神和文化領域,神權凌駕一切;壟斷了教育和文化,教士向人們宣讀《圣經》,將基督教傳到城鄉的各個角落,導致了西歐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非常緩慢。(3)根據圖3中的“中世紀莊園”可知,指的是封建莊園制度。從國王、教會、貴族手中租種土地,缺乏人身自由,生活極端貧困等。故答案為:(1)圖1:封建等級制度;復雜的關系在封建領主之間造成一團亂麻般的權利和義務,使封建主之間不斷發生戰爭。(2)基督教壟斷了教育和文化,教士向人們宣讀《圣經》,將基督教傳到城鄉的各個角落。(3)封建莊園制度;終年勞累,缺乏人身自由,生活極端貧困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封建等級制度、基督教、中世紀的莊園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十校聯考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試卷(歷社部分)(學生版).docx 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十校聯考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試卷(歷社部分)(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