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慈溪市附海初級中學2019-2020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12月月考測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1.(2019九上·慈溪月考)中國的近代化經歷了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發展過程,呈現“學技術—學制度—學思想”的特點,反映了中國人民不懈的探索精神。下列探索中的主張提出的先后順序是( )①民主、科學 ②三民主義 ③變法圖強 ④自強、求富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④②③ D.④①②③2.(2019九上·慈溪月考)下列有關抗日戰爭說法正確的有( )①“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的全面抗戰從此開始②彭德懷指揮的臺兒莊戰役取得了抗戰以來的最大勝利③中華民族全民族的團結抗戰是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④中國的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重要貢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2019九上·慈溪月考)“新”相較于“舊”而存在,歷史總是在新舊交替中前行。距今100多前,一批知識分子就曾經掀起一場聲勢浩大的伐舊倡新的運動。據此回答下面小題。(1)胡適認為文言文死氣沉沉,這種死的語言并不能產生有活力的文學。為此,他認為新文化運動要( )A.反對專制 B.反對愚昧 C.提倡白話文 D.提倡新道德(2)如果在較長的歷史視域中審視這場思想文化界的劇烈變革,那么與此前泱泱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相比,這場以反傳統為旗幟的文化運動主要“新”在( )A.追求民族獨立 B.宣傳民主共和C.提倡民主科學 D.主張暴力革命4.第一次世界大戰是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掠奪戰爭,得出這一結論的主要依據是( )①交戰的雙方是帝國主義國家 ②戰爭深層次的原因是軍國主義、極端民族主義盛行③主要交戰國的目的是瓜分世界 ④為了應對經濟危機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5.(2019九上·溫嶺期中)1945年8月,毛澤東飛抵重慶。眾多媒體紛紛贊譽“好像在陰暗的天空中忽然放出來一道光明”,是“歷史和人民的喜訊”。這表明當時( )①國內格局依然動蕩不安②國民黨真誠求合作③共產黨實力強于國民黨④人民迫切期盼和平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2019九上·慈溪月考)五四運動和一二 九運動是民主革命時期兩次典型的學生運動,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 )A.都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 B.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C.都是針對當時的形勢開展的 D.青年學生都起了先鋒作用7.(2019九上·慈溪月考)孫中山曾說:“我們中國先是誤于說我中國四千年來的文明很好,不肯改革,于今也都曉得不能用,定要取法于人。我們絕不要隨天演的變更,定要為人事的變更,其進步方速。”下列體現孫中山“取法于人”、促進中國“進步方速”的作為有( )①提出三民主義,建立民主共和制的政府 ②領導北伐戰爭,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③促成國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④主張民主革命,實行民主共和制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二、非選擇題(本題有5小題,共50分)8.(2019九上·慈溪月考)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序號 時間 毛澤東年譜(部分)① 1920年11月間 應陳獨秀函約,創建長沙共產主義組織② 1921年7月23日-8月初 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③ 1927年8月7日 出席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的緊急會議④ 1928年11月25日 代表中共紅四軍前委給中央寫報告,全面地總結井岡山斗爭的革命經驗材料二:所謂割據,必須是武裝的。哪一處沒有武裝,或者武裝不夠,地方就立即被敵人占去了。黨的組織,現分連支部、營委、團委、軍委四級。連有支部,班有小組。紅軍所以艱難奮戰而不潰散,“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沒收一切土地重新分配,是能得到大多數人擁護的。——摘編自毛澤東《井岡山的斗爭》材料三:一百多年以來,我們的先人以不屈不撓的斗爭反對內外壓迫者。我們的先人叫我們完成他們的遺志。我們現在是這樣做了。我們以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內外壓迫者,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了。我們的民族將再也不是一個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們已經站起來了。——摘編自毛澤東《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1949年)(1)閱讀年譜,指出佐證“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的事實。(2)根據材料二,概括毛澤東“總結的井岡山斗爭的革命經驗”。(3)結合材料三,運用相關史實證明“我們的民族將再也不是一個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們已經站起來了”這一觀點。(4)結合道德與法治學科相關知識指出,上述毛澤東的言行突出體現了怎樣的民族精神?9.(2019九上·慈溪月考)陳忠實的長篇小說《白鹿原》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已被改編成同名電影。影片截取了幾十年動蕩變遷的史實,從白鹿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中提示了深沉的民族歷史內涵。《白鹿原》中,有這樣一段對話:鹿三:皇糧被搶了。 嘉軒:被誰搶了?鹿三:當兵的。 子霖:皇帝都沒了,皇糧交給誰呀,清家完了!嘉軒:新皇帝年號叫啥? 子霖:叫大總統,年號民國。根據對話,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對話中的“皇帝”指的是哪位皇帝?“清家”指的是哪個朝代?(2)對話中的的臨時“大總統”是誰?這年間發生的革命及其標志分別是什么?(3)這次革命的性質是什么?材料反映了這次革命有何重要意義?10.(2019九上·慈溪月考)圖片是另一種歷史語言,承載了大量的歷史信息。閱讀圖片,回答問題。(1)圖一反映了抗戰時期民眾的什么心聲? 圖二所反映的是哪一事件?這次戰事對中國的抗日有什么影響?(2)概括指出圖三中炮火中的閱兵式出現的背景。這次紅場閱兵有何意義?(3)圖四《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標志著什么組織的建立?此后,簽署宣言的國家加強了政治上的互相合作,軍事上的互相配合。請各舉一史實。(4)以上圖片共同反映的主題是什么?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依據已學知識可知“學技術”指的是洋務運動,以“自強”“求富”為口號,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學制度”指的是戊戌變法學習西方的君主立憲制,以變法圖強為口號,辛亥革命學習西方的民主共和制,以三民主義為指導思想;“學思想”指的是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科學”大旗,據此分析可知正確的先后順序應該為④③②①。B項④③②①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近代化的探索的相關知識。題干中“學技術-學制度-學思想”是解題的關鍵。2.【答案】D【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七七事變,中華民族的全面抗戰從此開始,①錯誤;李宗仁指揮的臺兒莊戰役取得了抗戰以來的最大勝利,②錯誤。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和鞏固,中華民族全民族的團結抗戰是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③正確;中國的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巨大犧牲和重要貢獻,④正確。D項③④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運用所學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3.【答案】(1)C(2)C【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1) 胡適提出文學革命的概念,主張新文學,提倡使用白話文。ABD三項不是胡適的主張,不符合題意;C項提倡白話文是胡適的主張,符合題意;(2) 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科學,追求民族獨立、民主共和和主張暴力革命的都是辛亥革命ABD三項不是新文化運動“新”的表現,不符合題意;C項提倡民主科學是新文化運動“新”的表現,符合題意;故答案為:(1)C。(2)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文化運動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準確識記新文化運動的史實是解題的關鍵。4.【答案】D【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一戰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國家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交戰國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列強的掠奪和侵略戰爭,是非正義的戰爭,是帝國主義戰爭,所以①③符合題意。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一戰性質的理解。5.【答案】B【知識點】內戰的爆發【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抗戰勝利后,人民迫切期盼和平,當時中國面臨著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決戰,國內格局依然動蕩不安。1945年8月,毛澤東赴重慶談判是為了在政治上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重慶談判是國共雙方在談判桌上的政治較量。共產黨在談判中,在不損害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則下,做出了一定的讓步。經過43天的談判斗爭,終于迫使蔣介石在10月10日簽訂了國共雙方“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選項①④符合題意;國民黨真誠求合作、共產黨實力強于國民黨,不符合史實;可排除選項②③;因此只有選項①④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根據題干信息“1945年8月,毛澤東飛抵重慶。眾多媒體紛紛贊譽‘好像在陰暗的天空中忽然放出來一道光明’,是‘歷史和人民的喜訊’”可知與重慶談判相關。6.【答案】B【知識點】五四運動;華北事變【解析】【分析】1919年5月4日,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山東的一切特權轉交給日本,消息傳到國內引發了五四運動;一二 九運動是1935年抗日救國的示威游行,大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中國共產黨成立于1921年,所以五四運動爆發時中國共產黨還沒有成立。ACD三項表述都正確,不符合題意;B項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表述不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五四運動和一二 九運動,要求具備知識的比較分析能力。7.【答案】D【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孫中山1925年逝世, 北伐戰爭發生在1926年,所以②說法錯誤;國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1937年,所以③說法錯誤。D項①④能體現孫中山“取法于人”、促進中國“進步方速”的作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孫中山的功績。解答組合選擇題,排除法是比較好的方法。8.【答案】(1)①②。(2)經驗:工農武裝割據;開展土地革命。(3)中國人民經過100多年的不屈不撓的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結束了舊中國百年屈辱的歷史,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4)愛國主義精神。【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工農武裝割據;新中國的誕生【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毛澤東,要求具備運用所學分析材料能力。根據所學可知,①②反映了共產主義組織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情況,共產主義組織為一大的召開奠定了組織基礎,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共產黨誕生,故①②能夠佐證“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2)本題考查毛澤東思想,要求具備運用所學分析材料能力。根據材料“所謂割據,必須是武裝的”可知工農武裝割據;“沒收一切土地重新分配,是能得到大多數人擁護的”體現了開展土地革命。(3)本題考查新民主義革命的勝利,要求具備運用所學分析概況能力。結合新民主義革命的相關史實,從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已經取得偉大勝利;標志著中國人民受奴役受壓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已經過去,結束了舊中國百年屈辱的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成為新國家、新社會的主人。(4)本題考查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毛澤東的言行突出體現了愛國主義精神。故答案為:(1)①②。(2)經驗:工農武裝割據;開展土地革命。(3)中國人民經過100多年的不屈不撓的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結束了舊中國百年屈辱的歷史,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4)愛國主義精神。【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圍繞“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綜合考查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工農武裝割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題目設計既注重基礎性,又注重概括性和開放性,對學生答題能力要求較高。9.【答案】(1)溥儀(宣統帝);清朝。(2)孫中山;辛亥革命;武昌起義。(3)性質:資產階級革命(或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體現的意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本題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背景知識。分析材料得知,此對話發生在辛亥革命后,所以,當時的皇帝是溥儀(宣統帝)。辛亥革命前是清朝,“清家”指的是清朝。(2)本題考查辛亥革命相關知識。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的標志性事件。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3)本題考查對辛亥革命性質及意義的理解。性質:資產階級革命。意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故答案為:(1)溥儀(宣統帝);清朝。(2)孫中山;辛亥革命;武昌起義。(3)性質:資產階級革命(或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體現的意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0.【答案】(1)心聲:軍民聯合抗戰(或“中國人民抗戰必勝”)等符合圖片主題即可。“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它標志著全國性的抗日戰爭開始。(2)德國突襲蘇聯,逼近莫斯科。振奮士氣,取得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是德國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敗,宣告希特勒閃電戰的破產。(3)組織: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政治上:召開雅爾塔會議或德黑蘭會議、開羅會議、波茨坦會議。軍事上:諾曼底登陸、蘇聯出兵中國東北、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4)反抗法西斯侵略,維護世界和平。【知識點】二戰規模的擴大(德國進攻蘇聯和日軍偷襲珍珠港);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解析】【分析】(1)由圖一文字“軍”“民”“抗戰力量”可以看出,漫畫反映了軍民聯合抗戰的史實。根據圖二中的“北平”,聯系所學知識,1937年7月7日,日軍侵略軍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以軍事演習為名,向中國軍隊發動突然進攻,中國軍隊奮起抵抗,全國性的抗日戰爭從此爆發,這就是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2)1941年6月22日,德國軍隊突襲蘇聯,蘇德戰爭全面爆發,德軍很快逼近莫斯科,蘇聯軍民在斯大林的領導下浴血奮戰,最終取得了首都保衛戰的勝利,打破了德軍“天下無敵“的神話。(3)依據圖三“《聯合國家宣言》簽字儀式”并結合所學可知,這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徹底改變了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緊扣題意“在政治上互相合作,在軍事上互相配合”結合所學列舉出相關典型事例:政治上: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等);軍事上:諾曼底登陸(或蘇聯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或柏林戰役中英、美、蘇三軍配合等)。(4)本題考查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中國的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都反映了反抗法西斯侵略,維護世界和平的主題。故答案為:(1)心聲:軍民聯合抗戰(或“中國人民抗戰必勝”)等符合圖片主題即可。“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它標志著全國性的抗日戰爭開始。(2)德國突襲蘇聯,逼近莫斯科。振奮士氣,取得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是德國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敗,宣告希特勒閃電戰的破產。(3)組織: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政治上:召開雅爾塔會議或德黑蘭會議、開羅會議、波茨坦會議。軍事上:諾曼底登陸、蘇聯出兵中國東北、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4)反抗法西斯侵略,維護世界和平。【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的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 / 1浙江省慈溪市附海初級中學2019-2020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12月月考測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1.(2019九上·慈溪月考)中國的近代化經歷了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發展過程,呈現“學技術—學制度—學思想”的特點,反映了中國人民不懈的探索精神。下列探索中的主張提出的先后順序是( )①民主、科學 ②三民主義 ③變法圖強 ④自強、求富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④②③ D.④①②③【答案】B【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依據已學知識可知“學技術”指的是洋務運動,以“自強”“求富”為口號,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學制度”指的是戊戌變法學習西方的君主立憲制,以變法圖強為口號,辛亥革命學習西方的民主共和制,以三民主義為指導思想;“學思想”指的是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科學”大旗,據此分析可知正確的先后順序應該為④③②①。B項④③②①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近代化的探索的相關知識。題干中“學技術-學制度-學思想”是解題的關鍵。2.(2019九上·慈溪月考)下列有關抗日戰爭說法正確的有( )①“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的全面抗戰從此開始②彭德懷指揮的臺兒莊戰役取得了抗戰以來的最大勝利③中華民族全民族的團結抗戰是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④中國的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重要貢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D【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七七事變,中華民族的全面抗戰從此開始,①錯誤;李宗仁指揮的臺兒莊戰役取得了抗戰以來的最大勝利,②錯誤。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和鞏固,中華民族全民族的團結抗戰是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③正確;中國的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巨大犧牲和重要貢獻,④正確。D項③④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運用所學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3.(2019九上·慈溪月考)“新”相較于“舊”而存在,歷史總是在新舊交替中前行。距今100多前,一批知識分子就曾經掀起一場聲勢浩大的伐舊倡新的運動。據此回答下面小題。(1)胡適認為文言文死氣沉沉,這種死的語言并不能產生有活力的文學。為此,他認為新文化運動要( )A.反對專制 B.反對愚昧 C.提倡白話文 D.提倡新道德(2)如果在較長的歷史視域中審視這場思想文化界的劇烈變革,那么與此前泱泱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相比,這場以反傳統為旗幟的文化運動主要“新”在( )A.追求民族獨立 B.宣傳民主共和C.提倡民主科學 D.主張暴力革命【答案】(1)C(2)C【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1) 胡適提出文學革命的概念,主張新文學,提倡使用白話文。ABD三項不是胡適的主張,不符合題意;C項提倡白話文是胡適的主張,符合題意;(2) 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科學,追求民族獨立、民主共和和主張暴力革命的都是辛亥革命ABD三項不是新文化運動“新”的表現,不符合題意;C項提倡民主科學是新文化運動“新”的表現,符合題意;故答案為:(1)C。(2)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文化運動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準確識記新文化運動的史實是解題的關鍵。4.第一次世界大戰是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掠奪戰爭,得出這一結論的主要依據是( )①交戰的雙方是帝國主義國家 ②戰爭深層次的原因是軍國主義、極端民族主義盛行③主要交戰國的目的是瓜分世界 ④為了應對經濟危機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答案】D【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一戰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國家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交戰國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列強的掠奪和侵略戰爭,是非正義的戰爭,是帝國主義戰爭,所以①③符合題意。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一戰性質的理解。5.(2019九上·溫嶺期中)1945年8月,毛澤東飛抵重慶。眾多媒體紛紛贊譽“好像在陰暗的天空中忽然放出來一道光明”,是“歷史和人民的喜訊”。這表明當時( )①國內格局依然動蕩不安②國民黨真誠求合作③共產黨實力強于國民黨④人民迫切期盼和平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知識點】內戰的爆發【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抗戰勝利后,人民迫切期盼和平,當時中國面臨著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決戰,國內格局依然動蕩不安。1945年8月,毛澤東赴重慶談判是為了在政治上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重慶談判是國共雙方在談判桌上的政治較量。共產黨在談判中,在不損害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則下,做出了一定的讓步。經過43天的談判斗爭,終于迫使蔣介石在10月10日簽訂了國共雙方“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選項①④符合題意;國民黨真誠求合作、共產黨實力強于國民黨,不符合史實;可排除選項②③;因此只有選項①④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根據題干信息“1945年8月,毛澤東飛抵重慶。眾多媒體紛紛贊譽‘好像在陰暗的天空中忽然放出來一道光明’,是‘歷史和人民的喜訊’”可知與重慶談判相關。6.(2019九上·慈溪月考)五四運動和一二 九運動是民主革命時期兩次典型的學生運動,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 )A.都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 B.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C.都是針對當時的形勢開展的 D.青年學生都起了先鋒作用【答案】B【知識點】五四運動;華北事變【解析】【分析】1919年5月4日,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山東的一切特權轉交給日本,消息傳到國內引發了五四運動;一二 九運動是1935年抗日救國的示威游行,大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中國共產黨成立于1921年,所以五四運動爆發時中國共產黨還沒有成立。ACD三項表述都正確,不符合題意;B項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表述不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五四運動和一二 九運動,要求具備知識的比較分析能力。7.(2019九上·慈溪月考)孫中山曾說:“我們中國先是誤于說我中國四千年來的文明很好,不肯改革,于今也都曉得不能用,定要取法于人。我們絕不要隨天演的變更,定要為人事的變更,其進步方速。”下列體現孫中山“取法于人”、促進中國“進步方速”的作為有( )①提出三民主義,建立民主共和制的政府 ②領導北伐戰爭,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③促成國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④主張民主革命,實行民主共和制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D【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孫中山1925年逝世, 北伐戰爭發生在1926年,所以②說法錯誤;國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1937年,所以③說法錯誤。D項①④能體現孫中山“取法于人”、促進中國“進步方速”的作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孫中山的功績。解答組合選擇題,排除法是比較好的方法。二、非選擇題(本題有5小題,共50分)8.(2019九上·慈溪月考)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序號 時間 毛澤東年譜(部分)① 1920年11月間 應陳獨秀函約,創建長沙共產主義組織② 1921年7月23日-8月初 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③ 1927年8月7日 出席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的緊急會議④ 1928年11月25日 代表中共紅四軍前委給中央寫報告,全面地總結井岡山斗爭的革命經驗材料二:所謂割據,必須是武裝的。哪一處沒有武裝,或者武裝不夠,地方就立即被敵人占去了。黨的組織,現分連支部、營委、團委、軍委四級。連有支部,班有小組。紅軍所以艱難奮戰而不潰散,“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沒收一切土地重新分配,是能得到大多數人擁護的。——摘編自毛澤東《井岡山的斗爭》材料三:一百多年以來,我們的先人以不屈不撓的斗爭反對內外壓迫者。我們的先人叫我們完成他們的遺志。我們現在是這樣做了。我們以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內外壓迫者,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了。我們的民族將再也不是一個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們已經站起來了。——摘編自毛澤東《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1949年)(1)閱讀年譜,指出佐證“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的事實。(2)根據材料二,概括毛澤東“總結的井岡山斗爭的革命經驗”。(3)結合材料三,運用相關史實證明“我們的民族將再也不是一個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們已經站起來了”這一觀點。(4)結合道德與法治學科相關知識指出,上述毛澤東的言行突出體現了怎樣的民族精神?【答案】(1)①②。(2)經驗:工農武裝割據;開展土地革命。(3)中國人民經過100多年的不屈不撓的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結束了舊中國百年屈辱的歷史,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4)愛國主義精神。【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工農武裝割據;新中國的誕生【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毛澤東,要求具備運用所學分析材料能力。根據所學可知,①②反映了共產主義組織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情況,共產主義組織為一大的召開奠定了組織基礎,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共產黨誕生,故①②能夠佐證“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2)本題考查毛澤東思想,要求具備運用所學分析材料能力。根據材料“所謂割據,必須是武裝的”可知工農武裝割據;“沒收一切土地重新分配,是能得到大多數人擁護的”體現了開展土地革命。(3)本題考查新民主義革命的勝利,要求具備運用所學分析概況能力。結合新民主義革命的相關史實,從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已經取得偉大勝利;標志著中國人民受奴役受壓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已經過去,結束了舊中國百年屈辱的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成為新國家、新社會的主人。(4)本題考查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毛澤東的言行突出體現了愛國主義精神。故答案為:(1)①②。(2)經驗:工農武裝割據;開展土地革命。(3)中國人民經過100多年的不屈不撓的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結束了舊中國百年屈辱的歷史,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4)愛國主義精神。【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圍繞“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綜合考查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工農武裝割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題目設計既注重基礎性,又注重概括性和開放性,對學生答題能力要求較高。9.(2019九上·慈溪月考)陳忠實的長篇小說《白鹿原》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已被改編成同名電影。影片截取了幾十年動蕩變遷的史實,從白鹿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中提示了深沉的民族歷史內涵。《白鹿原》中,有這樣一段對話:鹿三:皇糧被搶了。 嘉軒:被誰搶了?鹿三:當兵的。 子霖:皇帝都沒了,皇糧交給誰呀,清家完了!嘉軒:新皇帝年號叫啥? 子霖:叫大總統,年號民國。根據對話,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對話中的“皇帝”指的是哪位皇帝?“清家”指的是哪個朝代?(2)對話中的的臨時“大總統”是誰?這年間發生的革命及其標志分別是什么?(3)這次革命的性質是什么?材料反映了這次革命有何重要意義?【答案】(1)溥儀(宣統帝);清朝。(2)孫中山;辛亥革命;武昌起義。(3)性質:資產階級革命(或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體現的意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本題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背景知識。分析材料得知,此對話發生在辛亥革命后,所以,當時的皇帝是溥儀(宣統帝)。辛亥革命前是清朝,“清家”指的是清朝。(2)本題考查辛亥革命相關知識。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的標志性事件。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3)本題考查對辛亥革命性質及意義的理解。性質:資產階級革命。意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故答案為:(1)溥儀(宣統帝);清朝。(2)孫中山;辛亥革命;武昌起義。(3)性質:資產階級革命(或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體現的意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0.(2019九上·慈溪月考)圖片是另一種歷史語言,承載了大量的歷史信息。閱讀圖片,回答問題。(1)圖一反映了抗戰時期民眾的什么心聲? 圖二所反映的是哪一事件?這次戰事對中國的抗日有什么影響?(2)概括指出圖三中炮火中的閱兵式出現的背景。這次紅場閱兵有何意義?(3)圖四《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標志著什么組織的建立?此后,簽署宣言的國家加強了政治上的互相合作,軍事上的互相配合。請各舉一史實。(4)以上圖片共同反映的主題是什么?【答案】(1)心聲:軍民聯合抗戰(或“中國人民抗戰必勝”)等符合圖片主題即可。“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它標志著全國性的抗日戰爭開始。(2)德國突襲蘇聯,逼近莫斯科。振奮士氣,取得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是德國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敗,宣告希特勒閃電戰的破產。(3)組織: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政治上:召開雅爾塔會議或德黑蘭會議、開羅會議、波茨坦會議。軍事上:諾曼底登陸、蘇聯出兵中國東北、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4)反抗法西斯侵略,維護世界和平。【知識點】二戰規模的擴大(德國進攻蘇聯和日軍偷襲珍珠港);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解析】【分析】(1)由圖一文字“軍”“民”“抗戰力量”可以看出,漫畫反映了軍民聯合抗戰的史實。根據圖二中的“北平”,聯系所學知識,1937年7月7日,日軍侵略軍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以軍事演習為名,向中國軍隊發動突然進攻,中國軍隊奮起抵抗,全國性的抗日戰爭從此爆發,這就是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2)1941年6月22日,德國軍隊突襲蘇聯,蘇德戰爭全面爆發,德軍很快逼近莫斯科,蘇聯軍民在斯大林的領導下浴血奮戰,最終取得了首都保衛戰的勝利,打破了德軍“天下無敵“的神話。(3)依據圖三“《聯合國家宣言》簽字儀式”并結合所學可知,這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徹底改變了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緊扣題意“在政治上互相合作,在軍事上互相配合”結合所學列舉出相關典型事例:政治上: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等);軍事上:諾曼底登陸(或蘇聯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或柏林戰役中英、美、蘇三軍配合等)。(4)本題考查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中國的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都反映了反抗法西斯侵略,維護世界和平的主題。故答案為:(1)心聲:軍民聯合抗戰(或“中國人民抗戰必勝”)等符合圖片主題即可。“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它標志著全國性的抗日戰爭開始。(2)德國突襲蘇聯,逼近莫斯科。振奮士氣,取得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是德國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敗,宣告希特勒閃電戰的破產。(3)組織: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政治上:召開雅爾塔會議或德黑蘭會議、開羅會議、波茨坦會議。軍事上:諾曼底登陸、蘇聯出兵中國東北、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4)反抗法西斯侵略,維護世界和平。【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的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慈溪市附海初級中學2019-2020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12月月考測試卷(歷社部分)(學生版).docx 浙江省慈溪市附海初級中學2019-2020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12月月考測試卷(歷社部分)(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