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2018-2019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期末統考卷(歷社部分)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2018-2019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期末統考卷(歷社部分)

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2018-2019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期末統考卷(歷社部分)
一、選擇題
1.后世將孔子視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的原因是(  )
A.主張以法治國,嚴刑重罰,強調“法與時移”
B.提倡“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則
C.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D.反對戰爭,愛一切人,視人如己,互助友愛
2.(2018八上·蓮都期末)如圖所反映的歷史事實是(  )
A.秦統一車軌 B.秦統一貨幣 C.秦統一文字 D.秦統一度量
3.(2018八上·蓮都期末)生產工具的進步是生產力發展的一個主要標志。歷史上,下列工具運用在農業生產領域中的是(  )
①轉輪排字盤②鐵镢③曲轅犁④筒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018八上·蓮都期末)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下列事件能在書中讀到的是(  )
A.楚漢之爭 B.鑒真東渡 C.玄奘西行 D.赤壁之戰
5.(2018八上·蓮都期末)“絲綢之路”是中外聯系的紐帶,溝通中兩的橋梁,被稱為流動的“文化運河”。以下能支撐這一結論的史實是(  )
①中國的冶鐵技術傳到西域②朝鮮的音樂傳人中國
③中國的絲綢制品轉運歐洲④西域的葡萄傳人內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2018八上·蓮都期末)關于下表中a、b朝代共同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
中國歷史紀年表(部分)
①都創立了新的制度②都是結束分裂、實現統一的朝代
③都南少數民族建立④都是政權分立、高度發展的朝代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7.(2018八上·蓮都期末)民族融合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以下順應這一主流的史實是(  )
①馬可·波羅游歷中國②契丹國仿效中原進行改革
③唐太宗采取和親政策④北魏孝文帝實行漢化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2018八上·蓮都期末)如邊示意圖(注:圖中南指南方、北指北方)表明我國經濟重心的南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與圖中①相對應的時期應該是(  )
A.漢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9.(2018八上·蓮都期末)北宋畫家 的《清明上河圖》是一幅全景式的社會生活畫卷,從中可以品味北宋都市生活的情趣。(  )
A.蘇軾 B.張擇端 C.李清照 D.關漢卿
10.(2018八上·蓮都期末)中世紀歐亞各區域的文明在碰撞中交融,對以后的世界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下列史實能佐證這個說法的是(  )
①阿拉伯人把中國造紙術、指南針等發明傳人歐洲,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
②馬鐙傳人歐洲,將騎士與馬融為一體,使他們成為縱橫中世紀的封建騎士
③西歐的國王、貴族和教會掌握了農村土地后.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經濟形式
④古代兩河流域發明和傳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為歐洲的字母文字奠定基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選擇題
11.(2018八上·蓮都期末)有位思想家曾說:“變者,天道也。”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問題
強國之變 “……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富力,尚軍功以樹國威……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 民何憚而不信 乃必徒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執政者之具費苦心也。”——摘自毛澤東《商鞅徒木立信論》 ①材料中“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富力,尚軍功以樹國威”是指商鞅變法的哪些措施 請用一個典故來說明這次變法順利開展的一個重要因索。
民主之變 雅典執政官克里斯提尼進行改革,基本鏟除了舊貴族的政治特權,擴大了公民權利,確定了雅典民主制度。伯里克利當政期間……,被稱為古代希臘的黃金時代。——摘自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 ②雅典在克里斯提尼執政時期曾采用過哪種方法“擴大了公民權利” 為什么伯里克利當政期間被稱為“古代希臘的黃金時代”
仿效之變 中國文明大規模傳八日本,……而那些游歷“天朝”的日本人,作為熱情的皈依者,回國后所起的作用更為重大。……大化改新于545年開始,它試圖以中國唐朝為模式將日本改變成中央集權制國家。——摘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③根據材料概括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結合所學知識,舉一例史實佐證日本”以中國唐朝為模式”進行改革。
④請結合材料,說說上述“之變”給我們的啟示。
12.(2018八上·蓮都期末)世界義明的發展是各種文明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的結果。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歷史是公平的,當世界跨入文明時代門檻的時候,它給了東西方兩個偉大民族以同等的機會,讓它們各自創造了一種國家制度,并分別成為后世的楷模。邦國和城邦,它們一個是帝制的淵藪,一個是民主制的源頭,但都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摘自易中天《帝國的終結》
材料三:希臘文化與其地理“最有關系”。“因為氣候溫和,山水明秀,所以人民聰慧,富于思想。因為海岸曲折,良港頗多,所以航海殖民和工商業都極發達。因為國內山嶺崎嶇,交通不便,所以形在無數獨立的城邦。“
——摘自1933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復興初級中學教科書外國史》
(1)圖中代表古中國文明和古西方文明的字母分別是   和   。
(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邦國”制在中國具體表現為什么制度。你怎么理解這種制度后來成為“帝制的淵藪”(注:淵藪是指根源)。
(3)請提取材料三的核心觀點,并模仿它對觀點的解讀方式,再舉一例加以說明。
(4)對待世界各種文明,我們該持有怎樣的姿態
13.(2018八上·蓮都期末)自秦開始,中國歷經數朝,每個朝代的疆域不同,管理的措施也各異。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1)觀察圖一,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秦始皇為加強對匈奴地區的管轄采取了哪些措施。
(2)根據圖二,指出西漢政府在斜線所示區域采取的管理措施及其歷史意義。
(3)比較圖二、圖三,說說元朝疆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當時政府為實行有效統治和管理,在A、B處分別設置了什么行政機構
(4)概括上述三個朝代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所帶來的共同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識點】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孔子是春秋晚期魯國人,儒家學派創始人,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作為大教育家,他興辦私學,廣收門徒,主張有教無類。他注意“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給予不同的教育。他要求學生對學過的知識要經常復習“溫故而知新”。他還教育學生要養成老實的學習態度。
A項主張以法治國,嚴刑重罰,強調“法與時移” 是法家的代表思想,不符合題意;
B項提倡“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則是后世將孔子視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的原因,符合題意;
C項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是孟子的學說,不符合題意;
D項反對戰爭,愛一切人,視人如己,互助友愛的是墨家,不用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孔子的相關史實,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
2.【答案】B
【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
【解析】【分析】據材料中的示意圖所示可知,這是秦朝為鞏固統一采取的統一貨幣的重要措施。秦滅六國后,采取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在經濟上秦朝規定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錢。
ACD三項和題干圖片不符,不符合題意;
B項秦統一貨幣是題干圖片所反映的歷史事實,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朝統一貨幣的史實。注意掌握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
3.【答案】D
【知識點】開元盛世;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的科學家王禎成功創制木活字,又發明了轉輪排字法,進一步提高了印刷速度。 ①轉輪排字盤不屬于農業生產領域,排除含①的選項。
D項②③④是運用在農業生產領域中生產工具,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農業生產領域中的生產工具。注意識記北宋和元朝對印刷術的發展狀況。
4.【答案】A
【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史記》記述了從傳說中黃帝到西漢漢武帝時約3000年的史實,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楚漢之爭發生在秦朝末年,在《史記》中可以讀到。
A項楚漢之爭發生在秦朝末年,在《史記》中可以讀到,符合題意;
BC兩項鑒真東渡和玄奘西行發生在唐朝,《史記》中沒有記載,不符合題意;
D項赤壁之戰發生在東漢末年,《史記》中沒有記載,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史記》內容的識記能力,知道《史記》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實。需要準確識記《史記》的作者、內容、地位。
5.【答案】C
【知識點】探究絲綢之路
【解析】【分析】依據已學知識可知,漢朝時,從長安出發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再到西亞、歐洲,這就是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聯系中外的紐帶,溝通東西方的橋梁,張騫為絲綢之路的開辟作出了重大貢獻,沿著這條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織品以及冶鐵、鑿井、造紙等技術相繼西傳。西域的毛皮、汗血馬、石榴、葡萄、胡蘿卜等瓜果以及西方佛教、魔術、音樂、舞蹈、雕塑等也紛紛東來。①③④正確。朝鮮不是絲綢之路上的國家,朝鮮派遣大批使節來中國,不會經過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無關。
C項①③④能支撐題干結論,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絲綢之路的準確識記。要求學生識記絲綢之路的基礎知識能夠運用所學內容分析解決相關問題。
6.【答案】A
【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題干《中國歷史紀年表》中a、b分別是隋朝和元朝,隋朝和元朝都結束了政權并立,完成全國統一,隋朝于589年滅掉陳,統一南北,是繼秦漢之后,中國又一次實現了統一。1279年,元朝統一了全國。都進行了制度的創新,加強了中央集權,如隋朝開創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度,元朝實行行省制度。元朝、隋朝實現統一、創立新的制度。①②敘述正確,④錯誤。隋朝是漢族建立的政權,不是少數民族建立的,③錯誤。
A項①②敘述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隋朝和元朝相同之處。解答組合選擇題,排除法是比較好用的,一般題目排除一個即可獲取正確答案。
7.【答案】D
【知識點】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271年意大利人馬可 波羅從威尼斯出發,前往中國,1275年到達中國元朝的首都大都(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在中國生活了17年以后,從海路回到意大利。口述由其獄友代寫的《馬可 波羅行記》描繪了元朝大都的繁華景象,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向往,對以后新航路的開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①馬可·波羅游歷中國為不同地區和國家的交流和聯系,不是民族融合,排除含①的選項。
D項②③④順應題干主流,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民族融合的有關內容,要在掌握課本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從而得出結論。解題時注意關鍵詞“民族融合”,即在備選項中找出其中符合民族融合的相關內容。
8.【答案】C
【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
【解析】【分析】從圖中可以看出,西漢時期經濟重心在北方,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南宋時完成了經濟重心南移,重心由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
C項宋朝應該是圖中①相對應的時期,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我國經濟重心南移經歷的一個漫長過程的示意圖為切入點,考查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相關內容。知道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完成的時間是在南宋,此后,歷經元、明、清三代,經濟上南重于北的形勢始終沒有改變,南方經濟更加繁榮。
9.【答案】B
【知識點】探究北宋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隨著城市的發展,表現市民生活的風俗畫出現并日益增加,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東京汴河沿岸的風光和繁華景象。
B項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一幅全景式的社會生活畫卷,從中可以品味北宋都市生活的情趣,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清明上河圖》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東京汴河沿岸的風光和繁華景象。
10.【答案】A
【知識點】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解析】【分析】①②.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的指南針、造紙術、火藥、和火藥武器等都是經阿拉伯人的手傳入歐洲;印度的糖、稻米、棉花等傳入歐洲也是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阿拉伯人被譽為“東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故①正確;馬鐙傳入歐洲,將騎手與馬融為一體, 這些騎手手持長矛或重的...…成為縱橫歐洲中世紀近1000年的封建騎士,故②正確。
③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歐農村的土地主要掌握在國王、貴族和教會手中,以封建莊園的形式經營,它在經濟上的特點是自給自足,大部分土地租給農奴耕種,因此,③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地中海東岸的腓尼基人發明和傳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為以后歐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礎,故④表述錯誤。
A項①②能佐證題干說法,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世紀歐亞各區域文明在碰撞中交融,要求具備知識識記及遷移運用的能力。
11.【答案】①措施:獎勵軍功;獎勵農耕,重視農業。改革者態度堅決,獲得了人民的信任,如商鞅徙木立信。②陶片放逐法。因為伯里克利執政期間,雅典的民主制度達到全盛.政治民主,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所以為成為古代希臘的黃金時代。③中國唐朝高度繁榮,曾到過中國的日本留學生積極宣揚唐朝的制度,希望以唐朝為楷模,實行改革,建立“法制完備”的新國家。701年,日本參照中國的律令制度,編訂了日本第一部律令法典,作為治國的基礎。(其他符合題意也可);④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西方文明的搖籃;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1)結合所學可知是商鞅變法,依據材料“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富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可知描述的是商鞅變法措施中的建立軍功、獎勵農耕,重視農業;依據材料信息“民何憚而不信,乃必徒木以立信者”可知改革成功的原因是改革者態度堅決,獲取了人民的信任。
(2)依據信息“該城邦執政官克里斯提尼進行改革”,結合所學可知,城邦為雅典,克里斯提尼時期所采取的措施和影響可以回答第二問。
(3)依據時間“公元7世紀”、地點“日本”、角度“仿效中國”,結合所學回答大化改新的背景和具體措施即可。
(4)根據商鞅變法、雅典民主改革、大化改新可知.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一定要進行改革。
故答案為:①措施:獎勵軍功;獎勵農耕,重視農業。改革者態度堅決,獲得了人民的信任,如商鞅徙木立信。
②陶片放逐法。因為伯里克利執政期間,雅典的民主制度達到全盛.政治民主,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所以為成為古代希臘的黃金時代。
③中國唐朝高度繁榮,曾到過中國的日本留學生積極宣揚唐朝的制度,希望以唐朝為楷模,實行改革,建立“法制完備”的新國家。701年,日本參照中國的律令制度,編訂了日本第一部律令法典,作為治國的基礎。(其他符合題意也可);
④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商鞅變法、雅典民主政治、日本大化改新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商鞅變法、雅典民主政治、日本大化改新的相關知識。
12.【答案】(1)E;A
(2)制度:分封制。原因:分封制具有嚴格的等級特點;分封制后期地方割據,最終中國建立中央集權。
(3)文化形成受自然環境的影響。中國文化的形成與其地理“最有關系”。因為氣候溫和,處于內陸平原,依托大河,所以農耕發達,人口聚集從事農業生產,所以形成法家思想。(也可以是其他國家的文化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分析)
(4)平等、開放、相互學習的態度。
【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夏、商、西周的興亡;西方文明的搖籃
【解析】【分析】(1)古中國發源于長江黃河流域,圖中E即代表古中國文明。古西方文明的搖籃是希臘,發源于愛琴海,圖中A即代表古西方文明。
(2)結合所學知識,題干所給材中“當世界跨入明時代門檻的時候”是指奴隸社會時期,其中中國的“邦國”制指的是商周時期推行的分封制。分封制具有嚴格的等級特點;分封制后期地方割據,最終中國建立中央集權。所以說“分封制是帝制的淵藪”。
(3)材料三中“希臘文化與其地理‘最有關系’”即是材料三的核心觀點。可具四大文明古國的任一例用“因為……所以”表述合理即可。
(4)本題考查學生認識問題的能力,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平等、開放、相互學習的態度。
故答案為:(1)E、A。
(2)制度:分封制。原因:分封制具有嚴格的等級特點;分封制后期地方割據,最終中國建立中央集權。
(3)文化形成受自然環境的影響。中國文化的形成與其地理“最有關系”。因為氣候溫和,處于內陸平原,依托大河,所以農耕發達,人口聚集從事農業生產,所以形成法家思想。(也可以是其他國家的文化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分析)
(4)平等、開放、相互學習的態度。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東西方文明的相關知識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題目設計既注重基礎性,又注重概括性和開放性,對學生答題能力要求較高。
13.【答案】(1)為了更好地抵御匈奴,秦始皇又在原先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北方長城的基礎上,修筑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一道城防。
(2)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了西域都護府,總管西域事務,保護往來商旅。這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
(3)向西南和北方都有擴張。在A設置中書省。在B設立宣政院。
(4)加強了中央統治,維護了國家統一。
【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1)秦朝為了鞏固北方邊疆安全,派大軍北擊匈奴,并且派蒙恬修建長城,成為與匈奴的屏障。
(2)圖二斜線所示區域為西域。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成為我國不可分割一部分。
(3)“(元朝疆域)北逾陰山,西及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際不及。”,元朝疆域比西漢時期要遼闊,不斷向西南和北方擴張,元朝疆域空前遼闊,版圖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圖中A、B處分別是大都和西藏。大都是元朝的都城,元朝在中央設立中書省,作為全國的最高行政機構,管轄大都及附近地區。元朝設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區軍政要務,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區軍政事務的中央機關。從此,西藏地區正式成為我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
(4)秦朝、西漢、元朝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都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統一。
故答案為:(1)為了更好地抵御匈奴,秦始皇又在原先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北方長城的基礎上,修筑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一道城防。
(2)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了西域都護府,總管西域事務,保護往來商旅。這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
(3)向西南和北方都有擴張。在A設置中書省。在B設立宣政院。
(4)加強了中央統治,維護了國家統一。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朝、西漢、元朝鞏固統一的措施。解題的關鍵是掌握秦朝、西漢、元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2018-2019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期末統考卷(歷社部分)
一、選擇題
1.后世將孔子視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的原因是(  )
A.主張以法治國,嚴刑重罰,強調“法與時移”
B.提倡“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則
C.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D.反對戰爭,愛一切人,視人如己,互助友愛
【答案】B
【知識點】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孔子是春秋晚期魯國人,儒家學派創始人,是我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作為大教育家,他興辦私學,廣收門徒,主張有教無類。他注意“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給予不同的教育。他要求學生對學過的知識要經常復習“溫故而知新”。他還教育學生要養成老實的學習態度。
A項主張以法治國,嚴刑重罰,強調“法與時移” 是法家的代表思想,不符合題意;
B項提倡“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則是后世將孔子視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的原因,符合題意;
C項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是孟子的學說,不符合題意;
D項反對戰爭,愛一切人,視人如己,互助友愛的是墨家,不用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孔子的相關史實,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
2.(2018八上·蓮都期末)如圖所反映的歷史事實是(  )
A.秦統一車軌 B.秦統一貨幣 C.秦統一文字 D.秦統一度量
【答案】B
【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
【解析】【分析】據材料中的示意圖所示可知,這是秦朝為鞏固統一采取的統一貨幣的重要措施。秦滅六國后,采取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在經濟上秦朝規定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錢。
ACD三項和題干圖片不符,不符合題意;
B項秦統一貨幣是題干圖片所反映的歷史事實,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朝統一貨幣的史實。注意掌握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
3.(2018八上·蓮都期末)生產工具的進步是生產力發展的一個主要標志。歷史上,下列工具運用在農業生產領域中的是(  )
①轉輪排字盤②鐵镢③曲轅犁④筒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知識點】開元盛世;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的科學家王禎成功創制木活字,又發明了轉輪排字法,進一步提高了印刷速度。 ①轉輪排字盤不屬于農業生產領域,排除含①的選項。
D項②③④是運用在農業生產領域中生產工具,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農業生產領域中的生產工具。注意識記北宋和元朝對印刷術的發展狀況。
4.(2018八上·蓮都期末)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下列事件能在書中讀到的是(  )
A.楚漢之爭 B.鑒真東渡 C.玄奘西行 D.赤壁之戰
【答案】A
【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史記》記述了從傳說中黃帝到西漢漢武帝時約3000年的史實,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楚漢之爭發生在秦朝末年,在《史記》中可以讀到。
A項楚漢之爭發生在秦朝末年,在《史記》中可以讀到,符合題意;
BC兩項鑒真東渡和玄奘西行發生在唐朝,《史記》中沒有記載,不符合題意;
D項赤壁之戰發生在東漢末年,《史記》中沒有記載,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史記》內容的識記能力,知道《史記》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實。需要準確識記《史記》的作者、內容、地位。
5.(2018八上·蓮都期末)“絲綢之路”是中外聯系的紐帶,溝通中兩的橋梁,被稱為流動的“文化運河”。以下能支撐這一結論的史實是(  )
①中國的冶鐵技術傳到西域②朝鮮的音樂傳人中國
③中國的絲綢制品轉運歐洲④西域的葡萄傳人內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識點】探究絲綢之路
【解析】【分析】依據已學知識可知,漢朝時,從長安出發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再到西亞、歐洲,這就是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聯系中外的紐帶,溝通東西方的橋梁,張騫為絲綢之路的開辟作出了重大貢獻,沿著這條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織品以及冶鐵、鑿井、造紙等技術相繼西傳。西域的毛皮、汗血馬、石榴、葡萄、胡蘿卜等瓜果以及西方佛教、魔術、音樂、舞蹈、雕塑等也紛紛東來。①③④正確。朝鮮不是絲綢之路上的國家,朝鮮派遣大批使節來中國,不會經過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無關。
C項①③④能支撐題干結論,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絲綢之路的準確識記。要求學生識記絲綢之路的基礎知識能夠運用所學內容分析解決相關問題。
6.(2018八上·蓮都期末)關于下表中a、b朝代共同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
中國歷史紀年表(部分)
①都創立了新的制度②都是結束分裂、實現統一的朝代
③都南少數民族建立④都是政權分立、高度發展的朝代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A
【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三省六部制
【解析】【分析】題干《中國歷史紀年表》中a、b分別是隋朝和元朝,隋朝和元朝都結束了政權并立,完成全國統一,隋朝于589年滅掉陳,統一南北,是繼秦漢之后,中國又一次實現了統一。1279年,元朝統一了全國。都進行了制度的創新,加強了中央集權,如隋朝開創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度,元朝實行行省制度。元朝、隋朝實現統一、創立新的制度。①②敘述正確,④錯誤。隋朝是漢族建立的政權,不是少數民族建立的,③錯誤。
A項①②敘述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隋朝和元朝相同之處。解答組合選擇題,排除法是比較好用的,一般題目排除一個即可獲取正確答案。
7.(2018八上·蓮都期末)民族融合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以下順應這一主流的史實是(  )
①馬可·波羅游歷中國②契丹國仿效中原進行改革
③唐太宗采取和親政策④北魏孝文帝實行漢化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知識點】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271年意大利人馬可 波羅從威尼斯出發,前往中國,1275年到達中國元朝的首都大都(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在中國生活了17年以后,從海路回到意大利。口述由其獄友代寫的《馬可 波羅行記》描繪了元朝大都的繁華景象,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向往,對以后新航路的開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①馬可·波羅游歷中國為不同地區和國家的交流和聯系,不是民族融合,排除含①的選項。
D項②③④順應題干主流,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民族融合的有關內容,要在掌握課本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從而得出結論。解題時注意關鍵詞“民族融合”,即在備選項中找出其中符合民族融合的相關內容。
8.(2018八上·蓮都期末)如邊示意圖(注:圖中南指南方、北指北方)表明我國經濟重心的南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與圖中①相對應的時期應該是(  )
A.漢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答案】C
【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
【解析】【分析】從圖中可以看出,西漢時期經濟重心在北方,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南宋時完成了經濟重心南移,重心由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
C項宋朝應該是圖中①相對應的時期,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我國經濟重心南移經歷的一個漫長過程的示意圖為切入點,考查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相關內容。知道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完成的時間是在南宋,此后,歷經元、明、清三代,經濟上南重于北的形勢始終沒有改變,南方經濟更加繁榮。
9.(2018八上·蓮都期末)北宋畫家 的《清明上河圖》是一幅全景式的社會生活畫卷,從中可以品味北宋都市生活的情趣。(  )
A.蘇軾 B.張擇端 C.李清照 D.關漢卿
【答案】B
【知識點】探究北宋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隨著城市的發展,表現市民生活的風俗畫出現并日益增加,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東京汴河沿岸的風光和繁華景象。
B項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一幅全景式的社會生活畫卷,從中可以品味北宋都市生活的情趣,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清明上河圖》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東京汴河沿岸的風光和繁華景象。
10.(2018八上·蓮都期末)中世紀歐亞各區域的文明在碰撞中交融,對以后的世界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下列史實能佐證這個說法的是(  )
①阿拉伯人把中國造紙術、指南針等發明傳人歐洲,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
②馬鐙傳人歐洲,將騎士與馬融為一體,使他們成為縱橫中世紀的封建騎士
③西歐的國王、貴族和教會掌握了農村土地后.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經濟形式
④古代兩河流域發明和傳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為歐洲的字母文字奠定基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知識點】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解析】【分析】①②.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的指南針、造紙術、火藥、和火藥武器等都是經阿拉伯人的手傳入歐洲;印度的糖、稻米、棉花等傳入歐洲也是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阿拉伯人被譽為“東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故①正確;馬鐙傳入歐洲,將騎手與馬融為一體, 這些騎手手持長矛或重的...…成為縱橫歐洲中世紀近1000年的封建騎士,故②正確。
③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歐農村的土地主要掌握在國王、貴族和教會手中,以封建莊園的形式經營,它在經濟上的特點是自給自足,大部分土地租給農奴耕種,因此,③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地中海東岸的腓尼基人發明和傳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為以后歐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礎,故④表述錯誤。
A項①②能佐證題干說法,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世紀歐亞各區域文明在碰撞中交融,要求具備知識識記及遷移運用的能力。
二、非選擇題
11.(2018八上·蓮都期末)有位思想家曾說:“變者,天道也。”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問題
強國之變 “……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富力,尚軍功以樹國威……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 民何憚而不信 乃必徒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執政者之具費苦心也。”——摘自毛澤東《商鞅徒木立信論》 ①材料中“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富力,尚軍功以樹國威”是指商鞅變法的哪些措施 請用一個典故來說明這次變法順利開展的一個重要因索。
民主之變 雅典執政官克里斯提尼進行改革,基本鏟除了舊貴族的政治特權,擴大了公民權利,確定了雅典民主制度。伯里克利當政期間……,被稱為古代希臘的黃金時代。——摘自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 ②雅典在克里斯提尼執政時期曾采用過哪種方法“擴大了公民權利” 為什么伯里克利當政期間被稱為“古代希臘的黃金時代”
仿效之變 中國文明大規模傳八日本,……而那些游歷“天朝”的日本人,作為熱情的皈依者,回國后所起的作用更為重大。……大化改新于545年開始,它試圖以中國唐朝為模式將日本改變成中央集權制國家。——摘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③根據材料概括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結合所學知識,舉一例史實佐證日本”以中國唐朝為模式”進行改革。
④請結合材料,說說上述“之變”給我們的啟示。
【答案】①措施:獎勵軍功;獎勵農耕,重視農業。改革者態度堅決,獲得了人民的信任,如商鞅徙木立信。②陶片放逐法。因為伯里克利執政期間,雅典的民主制度達到全盛.政治民主,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所以為成為古代希臘的黃金時代。③中國唐朝高度繁榮,曾到過中國的日本留學生積極宣揚唐朝的制度,希望以唐朝為楷模,實行改革,建立“法制完備”的新國家。701年,日本參照中國的律令制度,編訂了日本第一部律令法典,作為治國的基礎。(其他符合題意也可);④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西方文明的搖籃;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1)結合所學可知是商鞅變法,依據材料“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富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可知描述的是商鞅變法措施中的建立軍功、獎勵農耕,重視農業;依據材料信息“民何憚而不信,乃必徒木以立信者”可知改革成功的原因是改革者態度堅決,獲取了人民的信任。
(2)依據信息“該城邦執政官克里斯提尼進行改革”,結合所學可知,城邦為雅典,克里斯提尼時期所采取的措施和影響可以回答第二問。
(3)依據時間“公元7世紀”、地點“日本”、角度“仿效中國”,結合所學回答大化改新的背景和具體措施即可。
(4)根據商鞅變法、雅典民主改革、大化改新可知.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一定要進行改革。
故答案為:①措施:獎勵軍功;獎勵農耕,重視農業。改革者態度堅決,獲得了人民的信任,如商鞅徙木立信。
②陶片放逐法。因為伯里克利執政期間,雅典的民主制度達到全盛.政治民主,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所以為成為古代希臘的黃金時代。
③中國唐朝高度繁榮,曾到過中國的日本留學生積極宣揚唐朝的制度,希望以唐朝為楷模,實行改革,建立“法制完備”的新國家。701年,日本參照中國的律令制度,編訂了日本第一部律令法典,作為治國的基礎。(其他符合題意也可);
④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商鞅變法、雅典民主政治、日本大化改新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商鞅變法、雅典民主政治、日本大化改新的相關知識。
12.(2018八上·蓮都期末)世界義明的發展是各種文明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的結果。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歷史是公平的,當世界跨入文明時代門檻的時候,它給了東西方兩個偉大民族以同等的機會,讓它們各自創造了一種國家制度,并分別成為后世的楷模。邦國和城邦,它們一個是帝制的淵藪,一個是民主制的源頭,但都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摘自易中天《帝國的終結》
材料三:希臘文化與其地理“最有關系”。“因為氣候溫和,山水明秀,所以人民聰慧,富于思想。因為海岸曲折,良港頗多,所以航海殖民和工商業都極發達。因為國內山嶺崎嶇,交通不便,所以形在無數獨立的城邦。“
——摘自1933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復興初級中學教科書外國史》
(1)圖中代表古中國文明和古西方文明的字母分別是   和   。
(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邦國”制在中國具體表現為什么制度。你怎么理解這種制度后來成為“帝制的淵藪”(注:淵藪是指根源)。
(3)請提取材料三的核心觀點,并模仿它對觀點的解讀方式,再舉一例加以說明。
(4)對待世界各種文明,我們該持有怎樣的姿態
【答案】(1)E;A
(2)制度:分封制。原因:分封制具有嚴格的等級特點;分封制后期地方割據,最終中國建立中央集權。
(3)文化形成受自然環境的影響。中國文化的形成與其地理“最有關系”。因為氣候溫和,處于內陸平原,依托大河,所以農耕發達,人口聚集從事農業生產,所以形成法家思想。(也可以是其他國家的文化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分析)
(4)平等、開放、相互學習的態度。
【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夏、商、西周的興亡;西方文明的搖籃
【解析】【分析】(1)古中國發源于長江黃河流域,圖中E即代表古中國文明。古西方文明的搖籃是希臘,發源于愛琴海,圖中A即代表古西方文明。
(2)結合所學知識,題干所給材中“當世界跨入明時代門檻的時候”是指奴隸社會時期,其中中國的“邦國”制指的是商周時期推行的分封制。分封制具有嚴格的等級特點;分封制后期地方割據,最終中國建立中央集權。所以說“分封制是帝制的淵藪”。
(3)材料三中“希臘文化與其地理‘最有關系’”即是材料三的核心觀點。可具四大文明古國的任一例用“因為……所以”表述合理即可。
(4)本題考查學生認識問題的能力,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平等、開放、相互學習的態度。
故答案為:(1)E、A。
(2)制度:分封制。原因:分封制具有嚴格的等級特點;分封制后期地方割據,最終中國建立中央集權。
(3)文化形成受自然環境的影響。中國文化的形成與其地理“最有關系”。因為氣候溫和,處于內陸平原,依托大河,所以農耕發達,人口聚集從事農業生產,所以形成法家思想。(也可以是其他國家的文化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分析)
(4)平等、開放、相互學習的態度。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東西方文明的相關知識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題目設計既注重基礎性,又注重概括性和開放性,對學生答題能力要求較高。
13.(2018八上·蓮都期末)自秦開始,中國歷經數朝,每個朝代的疆域不同,管理的措施也各異。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1)觀察圖一,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秦始皇為加強對匈奴地區的管轄采取了哪些措施。
(2)根據圖二,指出西漢政府在斜線所示區域采取的管理措施及其歷史意義。
(3)比較圖二、圖三,說說元朝疆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當時政府為實行有效統治和管理,在A、B處分別設置了什么行政機構
(4)概括上述三個朝代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所帶來的共同作用。
【答案】(1)為了更好地抵御匈奴,秦始皇又在原先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北方長城的基礎上,修筑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一道城防。
(2)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了西域都護府,總管西域事務,保護往來商旅。這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
(3)向西南和北方都有擴張。在A設置中書省。在B設立宣政院。
(4)加強了中央統治,維護了國家統一。
【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1)秦朝為了鞏固北方邊疆安全,派大軍北擊匈奴,并且派蒙恬修建長城,成為與匈奴的屏障。
(2)圖二斜線所示區域為西域。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成為我國不可分割一部分。
(3)“(元朝疆域)北逾陰山,西及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際不及。”,元朝疆域比西漢時期要遼闊,不斷向西南和北方擴張,元朝疆域空前遼闊,版圖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圖中A、B處分別是大都和西藏。大都是元朝的都城,元朝在中央設立中書省,作為全國的最高行政機構,管轄大都及附近地區。元朝設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區軍政要務,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區軍政事務的中央機關。從此,西藏地區正式成為我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
(4)秦朝、西漢、元朝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都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統一。
故答案為:(1)為了更好地抵御匈奴,秦始皇又在原先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北方長城的基礎上,修筑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一道城防。
(2)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了西域都護府,總管西域事務,保護往來商旅。這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
(3)向西南和北方都有擴張。在A設置中書省。在B設立宣政院。
(4)加強了中央統治,維護了國家統一。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朝、西漢、元朝鞏固統一的措施。解題的關鍵是掌握秦朝、西漢、元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浮山县| 枝江市| 当阳市| 博客| 错那县| 射阳县| 洞口县| 余干县| 马山县| 依兰县| 泰顺县| 芜湖市| 隆尧县| 绩溪县| 岫岩| 牡丹江市| 保定市| 镇宁| 霍山县| 山东省| 秭归县| 丰顺县| 观塘区| 讷河市| 济源市| 璧山县| 棋牌| 茶陵县| 湄潭县| 沐川县| 华坪县| 凤翔县| 津市市| 梁山县| 甘南县| 北流市| 子长县| 读书| 喀喇沁旗| 宿州市| 灌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