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溫州市2018-2019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期末統考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本大題有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1.歷史推論離不開對史實的正確解讀。下列關于亞非文明的史實與推論,正確的是( ?。?br/>選項 史實 推論A 尼羅河每年定期泛濫 促進了埃及手工業的發展B 楔形文字的發明 推動了古印度文化的發展C 種姓制度的存在 古希臘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D 禹的兒子啟繼承王位 禪讓制的終結A.A B.B C.C D.D【答案】D【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亞國家;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依據課本知識可知,禪讓制是一種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禹死后,啟繼承父位。從此,“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人類民主制度的進步。A項A推論不正確,尼羅河每年定期泛濫,促進了埃及農業的發展,不符合題意;B項B推論不正確,楔形文字是西亞的文明成果,不符合題意;C項C推論不正確,種姓制度是古印度的等級制度,不符合題意;D項D推論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2018八上·溫州期末)“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貴族的寡頭專政,平民不僅無權議政……改革以后,從前實際上并無公民權利的平民,現在在公民大會中也聽得到他們的聲音了?!贝舜胃母锏念I導人是( )A.伯里克利 B.克里斯提尼 C.屋大維 D.亞里士多德【答案】B【知識點】西方文明的搖籃【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克利斯提尼在公元前525~前524年任雅典首席執政官。公元前506年,他聯合平民通過公民大會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死固崮岣母镌谘诺淅喂痰拇_立了民主體制,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過程寫下了最后一個休止符,以新的行政選區制度,打破了部落貴族勢力對政權的控制雅典國家最終形成;雅典所有公民都有機會參與國家政治事務標志著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死固崮岬母母锎龠M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發展,加強了雅典公民的團結,有利于雅典城邦的鞏固和發展。ACD三項不是題干改革的領導人,不符合題意;B項克里斯提尼,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相關知識。識記公元前6世紀,克里斯提尼進行改革,基本鏟除了舊貴族的政治特權,擴大了公民權利。3.(2018八上·溫州期末)“通過封建契約和分封儀式,如臣服禮、授職禮,領主和附庸形成依附關系?!币韵聢D片信息最能幫助了解上述概念的是( )A. B. C. D.【答案】D【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西歐封建社會的特點是“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通過臣服禮、授職禮,領主和附庸結成依附關系。因而題干材料體現的制度是西歐封建等級制度。A項是漢代儒學教育,與歐洲封建制度無關,不符合題意;B項是《漢謨拉比法典》,與歐洲封建制度無關,不符合題意;C項是秦始皇陵兵馬俑,與歐洲封建制度無關,不符合題意;D項是歐洲的武士,反映的是歐洲的封建制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歐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旨在考查學生正確解讀信息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中世紀歐洲封建社會狀況的相關知識。4.(2018八上·溫州期末)如圖是東周與秦朝兩個時期“陽”字的不同寫法,反映字形發生了變化,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br/>A.文字的頻繁使用 B.書寫材料的不同C.多樣的文化繁榮 D.統一文字的推行【答案】D【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題干圖片是東周與秦朝兩個時期“陽”字的不同寫法,反映字形發生了變化,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統一文字的推行。秦朝建立后,規定小篆為全國統一使用的文字。ABC三項不是導致題干變化的主要因素,不符合題意;D項統一文字的推行是導致題干變化的主要因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朝統一文字的有關知識。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應該知道中國古代漢字發展的基本過程,原始社會最早出現的是圖畫文字,后來發展出象形文字,商朝時期出現成熟的文字,甲骨文,西周時期出現篆書,秦朝統一以后推行小篆,漢朝普遍采用隸書,魏晉南北朝時期楷書出現。5.“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庇纱丝梢姡瑵h初統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br/>A.開疆拓土 B.休養生息 C.罷黜百家 D.鹽鐵專賣【答案】B【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由材料“掃除煩苛,與民休息”可知,漢初統治者推行的統治政策是休養生息政策。為解決這一問題,漢初統治者輕徭薄賦,充實勞動力,鼓勵人民致力于農業生產。為了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漢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導致速亡的教訓,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他下令“兵皆罷歸家”,讓士兵還鄉務農,并將那些因戰亂、饑荒而成為奴婢的人釋放為平民,以增加農業勞動力。為穩定民心,鼓勵人民治理農業生產,漢高祖采取輕徭薄賦的政策,減輕農民的賦稅,相應地減免徭役及兵役。故漢初統治者采取的政策是休養生息。ACD三項說法不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B項休養生息是漢初統治者采取的政策,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漢初統治者推行的統治政策為切入點,考查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和分析概括歷史基礎知識的能力。6.(2018八上·溫州期末)“通濟渠西通河(黃河)洛(洛水),南達江(長江)淮(淮水)……荊、益、揚、越等州,運漕商旅,往來不絕?!庇纱丝芍?,大運河的開鑿( ?。?br/>A.加強民族融合 B.加重人民負擔C.加速隋朝滅亡 D.促進南北交流【答案】D【知識點】隋的興亡【解析】【分析】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對全國的統治,隋煬帝征發幾百萬人從605年起開通了一條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縱貫南北全長兩千多公里的大運河,自北向南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它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它的開通,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巴魍ê樱S河)洛(洛水),南達江(長江)淮(淮水)……荊、益、揚、越等州,運漕商旅,往來不絕?!庇纱丝芍?,大運河的開鑿促進南北交流。ABC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D項促進南北交流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隋朝大運河的相關史實。識記與靈活掌握隋朝大運河的相關史實。7.(2018八上·溫州期末)公元7世紀中葉,該國效仿唐朝政治、經濟、文化等制度進行了改革。改革后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都打下了唐文化的烙印,故這一時期被稱作“唐風時代”。該國是( ?。?br/>A.查理曼帝國 B.羅馬帝國 C.阿拉伯帝國 D.日本【答案】D【知識點】大化改新【解析】【分析】據材料一“公元7世紀中葉,該國效仿唐朝政治、經濟、文化等制度進行了改革,改革使日本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都打下了唐文化的烙印”可知,材料中的日本的改革指的是646年(7世紀中期)的大化改新;體現了日本民族的模仿和學習精神。 646年,日本的改革派發動宮廷政變成功,新上臺執政的孝德天皇仿行隋唐制度頒布改新詔書,史稱“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是一場古代日本以學習和模仿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體現了日本民族的模仿和善于學習的精神。ABC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日本是題干材料描述的國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以“唐風時代”為切入點,考查日本的大化改新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日本大化改新的相關史實。8.(2018八上·溫州期末)“每當人們在中國文獻中查找任何一個具體的科技史料時,往往會發現它的主要焦點就在宋代?!币韵履苤羞@一觀點的是( ?。?br/>①蔡倫改進造紙術②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③指南針開始應用于航海④火藥開始應用于軍事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答案】B【知識點】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解析】【分析】根據所學,我國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故造紙術的改進不是出現在宋代。宋元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峰時期。北宋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廣泛使用,是宋朝科技的重大成就?;鹚庨_始用于軍事是在唐朝末年,不是宋朝的科技成就。B項②③能支持題干觀點,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我國宋代的科技成就。在歷史課本上基本上每講一個階段就會有對應的科技文化成就,需要同學在識記的時候刻意的按時間、朝代比較區別加深記憶。9.(2018八上·溫州期末)根據《中國朝代更替示意圖》,回答9-10題。(1)根據朝代的時間和更替順序,與圖中Ⅲ對應的朝代是( ?。?br/>A.秦朝 B.隋朝 C.北宋 D.元朝(2)學會歸納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對不同朝代共同特征的描述,正確的是( ?。?br/>①Ⅰ和Ⅱ——都是結束分裂的朝代②Ⅰ和Ⅲ——都是國家統一的朝代③Ⅱ和Ⅳ——都是漢族建立的王朝④Ⅲ和Ⅳ一一都是政權分立的時期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1)C(2)C【知識點】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1)根據圖中“960——1127”可知是北宋。公元960年,后周政權的都點檢趙匡胤在出兵北伐的途中,發動了政變,迫使周恭帝退位,建立了宋王朝,史稱“北宋”;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皇族、后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靖康之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C項北宋與圖中Ⅲ對應,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宋的建立和滅亡。(2)Ⅰ和Ⅱ分別指的是秦朝和隋朝的建立,這兩個王朝分別結束了戰國和魏晉南北朝長期的分裂時代;Ⅱ和Ⅳ分別指的是隋朝和南宋的建立,都是漢族建立的王朝;Ⅲ和Ⅳ分別是北宋和南宋,這兩個時期周邊都存在強大的少數民主政權并立的情況,①③④正確。Ⅰ和Ⅲ分別指的是秦朝和北宋,北宋完成的只是局部統一,②錯誤。C項①③④描述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代王朝更替的有關知識,旨在考查圖片信息的獲取與分析理解能力。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2小題,共30分)10.(2018八上·溫州期末)絲綢之路是東西方之間融合、交流和對話之路。【西域因何鑿空】材料一:張騫通西域后,武帝經營西域的興趣日濃,逐漸演變成有計劃的擴張運動,使漢族突破地理限制而與廣大的西方世界交流匯合。自黃河沿岸伸張到河西地域,又推廣到西域,數以百萬計的移民,逐步開發了這塊原屬于匈奴與其他沙漠綠洲民族的廣大土地?!幾愿禈烦伞吨袊ㄊ罚貪h史》【絲綢因何興盛】材料二:據《漢書·西域傳》記載,西漢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古代駐在邊境上的烽火亭,而輪臺、渠犁皆有田卒(屯田戍邊的士兵)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以給使外國者”?!顿Y治通鑒》記載,元和元年(84年),北單于派人驅牛馬萬余頭與漢朝商賈交易。材料三:絲路上的考古發現(部分)發現①:羅馬廢墟出土漢朝絲織品發現②:新疆發現龜茲古鎮遺址發現③:山西墓葬棺床刻有古印度琵琶紋飾材料四:自習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偉大倡議以來,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支持與參與建設,實現了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2017年,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的進出口總額達到14403.2億美元,同比增長13.4%,占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36.2%,“一帶一路”國家重要性愈發凸顯。(1)根據材料一,歸納“鑿空西域”對西漢的重要意義。(2)根據;砑耳三、三,分析古絲綢之路興盛的原因。(3)結合材料一至四,闡述絲綢之路的歷史和現實意義。【答案】(1)開疆拓土.擴大了西漢的版圖,突破地理限制,加強了與西方的聯系。(2)軍事角度:派兵駐守;民族關系角度:民族和睦;經濟角度:貿易往來的需要;文化角度:中西互鑒(中西文明交流的需要)。(任寫三點即可)(3)歷史意義:古絲綢之路是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促進了中國與西方的貿易發展、文化交流;現實意義:“一帶一路”倡議扎根于古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地區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探究絲綢之路【解析】【分析】(1)據材料“張騫通西域后,武帝經營西域的興趣日濃。逐漸演變成有計劃的擴張運動,使漢族突破地理限制而與廣大的西方世界交流匯合。自黃河沿岸伸張到河西地域,又推廣到西域,數以百萬計的移民,逐步開發了這塊原屬于匈奴與其他沙漠綠洲民族的廣大土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鑿空西域”指的是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出使西域開疆拓土,擴大了西漢的版圖,突破地理限制,加強了與西方的聯系。(2)據材料二“往往起亭(古代駐在邊境上的烽火亭),而輪臺、渠犁皆有田卒(屯田戍邊的士兵)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以給使外國者”“《資治通鑒》記載,元和元年(84年),北單于派人驅牛馬萬余頭與漢朝商交易”、三“絲路上的考古發現(部分)”并結合所學可知,古絲綢之路興盛的原因有,軍事角度上派兵駐守,民族關系角度上民族和睦,經濟角度是貿易往來的需要,文化角度上中西互鑒(中西文明交流的需要)。(3)本題為總結性試題,根據上述材料分析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絲綢之路是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促進了中國與西方的貿易發展、文化交流;當前“一帶一路”倡議扎根于古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地區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故答案為:(1)開疆拓土.擴大了西漢的版圖,突破地理限制,加強了與西方的聯系。(2)軍事角度:派兵駐守;民族關系角度:民族和睦;經濟角度:貿易往來的需要;文化角度:中西互鑒(中西文明交流的需要)。(任寫三點即可)(3)歷史意義:古絲綢之路是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促進了中國與西方的貿易發展、文化交流;現實意義:“一帶一路”倡議扎根于古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地區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絲綢之路是東西方之間融合、交流和對話之路為切入點,以四則材料為依托,綜合考查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題目設計既注重基礎性,又注重概括性和開放性,對學生答題能力要求較高。識記與靈活掌握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的相關知識。11.(2018八上·溫州期末)統一與分裂是中圍古代歷史發展的一個從未間斷的過程,而統一始終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主流。材料一:《后漢書.班彪列傳》中稱,漢朝繼承秦朝的制度……國君有專制的權威,臣下無長久的大權。材料二:中國歷史紀年表(部分)材料三:材料四:孝文帝選擇這樣一條道路,即統治民族率先放棄自己的風俗和習慣、使用被統治民族漢族的漢服和漢語,實在出奇?!谎砸员沃@些改革可概括為北魏王朝的“中國化”。——[日]川本芳昭《中華的崩潰與擴大》(1)根據材料一,指出漢朝繼承了秦朝的哪一制度,概括該制度對秦漢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歸納西漢與唐朝的共同點。(3)結合材料三、四,分析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民族交融現象的原因。(4)結合上述材料與相關史實,論證“統一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主流”。(要求:史論結合.表述規范)【答案】(1)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有利于鞏固秦朝的統一,并對后代中國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2)承接短暫的統一王朝之后:統一且持續時間較長。(3)戰亂使少數民族內遷,遷移使不同民族之間出現頻繁的文化交流:孝文帝主動的改革措施,推進民族文化之間的交融。(4)在中國古代國家統一時期,君主采取一系列措施鞏固統治,例如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這些措施鞏固了統一的局面,對后世影響深遠。從時間上看,統一王朝的存續時間長。在中國古代國家分裂時期,因民族遷徙和主動交流,民族交融不斷加強。民族交融促成了新的大一統局面,因此或長或短的分裂之后,總會出現新的大一統格局。歷史證明,統一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主流。【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1)據材料“漢朝繼承秦朝的制度……國君有專制的權威,臣下無長久的大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朝繼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有利于鞏固秦朝的統一,并對后代中國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2)據材料“中國歷史紀年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與唐朝的共同點有承接短暫的統一王朝之后;統一且持續時間較長。(3)仔細觀察材料三“西晉內遷少數民族分布圖”、材料四“孝文帝選擇這樣一條道路.即統治民族率先放棄自己的風俗和習-賃、使用被統治民族漢族的漢服和漢語,實在出奇?!谎砸员沃?,這些改革可概括為北魏王朝的‘中國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民族交融現象的原因有,戰亂使少數民族內遷,遷移使不同民族之間出現頻繁的文化交流:孝文帝主動的改革措施。推進民族文化之間的交融。(4)結合上述材料與相關史實可知,在中國古代國家統一時期,君主采取一系列措施鞏固統治,例如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這些措施鞏固了統一的局面,對后世影響深遠。從時間上看,統一王朝的存續時間長。在中國古代國家分裂時期,因民族遷徙和主動交流,民族交融不斷加強。民族交融促成了新的大一統局面,因此或長或短的分裂之后,總會出現新的大一統格局。歷史證明:統一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主流。故答案為:(1)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有利于鞏固秦朝的統一,并對后代中國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2)承接短暫的統一王朝之后:統一且持續時間較長。(3)戰亂使少數民族內遷,遷移使不同民族之間出現頻繁的文化交流:孝文帝主動的改革措施,推進民族文化之間的交融。(4)在中國古代國家統一時期,君主采取一系列措施鞏固統治,例如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這些措施鞏固了統一的局面,對后世影響深遠。從時間上看,統一王朝的存續時間長。在中國古代國家分裂時期,因民族遷徙和主動交流,民族交融不斷加強。民族交融促成了新的大一統局面,因此或長或短的分裂之后,總會出現新的大一統格局。歷史證明,統一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主流。【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統一與分裂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一個從未間斷的過程,而統一始終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主流為切入點.以四則材料為依托,綜合考查秦朝統一和鞏固統一措施、北方民族大融合、唐朝和西漢共同點,題目設計既注重基礎性,又注重概括性和開放性,對學生答題能力要求較高。1 / 1浙江省溫州市2018-2019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期末統考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本大題有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1.歷史推論離不開對史實的正確解讀。下列關于亞非文明的史實與推論,正確的是( ?。?br/>選項 史實 推論A 尼羅河每年定期泛濫 促進了埃及手工業的發展B 楔形文字的發明 推動了古印度文化的發展C 種姓制度的存在 古希臘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D 禹的兒子啟繼承王位 禪讓制的終結A.A B.B C.C D.D2.(2018八上·溫州期末)“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貴族的寡頭專政,平民不僅無權議政……改革以后,從前實際上并無公民權利的平民,現在在公民大會中也聽得到他們的聲音了。”此次改革的領導人是( )A.伯里克利 B.克里斯提尼 C.屋大維 D.亞里士多德3.(2018八上·溫州期末)“通過封建契約和分封儀式,如臣服禮、授職禮,領主和附庸形成依附關系?!币韵聢D片信息最能幫助了解上述概念的是( ?。?br/>A. B. C. D.4.(2018八上·溫州期末)如圖是東周與秦朝兩個時期“陽”字的不同寫法,反映字形發生了變化,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br/>A.文字的頻繁使用 B.書寫材料的不同C.多樣的文化繁榮 D.統一文字的推行5.“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由此可見,漢初統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br/>A.開疆拓土 B.休養生息 C.罷黜百家 D.鹽鐵專賣6.(2018八上·溫州期末)“通濟渠西通河(黃河)洛(洛水),南達江(長江)淮(淮水)……荊、益、揚、越等州,運漕商旅,往來不絕?!庇纱丝芍?,大運河的開鑿( )A.加強民族融合 B.加重人民負擔C.加速隋朝滅亡 D.促進南北交流7.(2018八上·溫州期末)公元7世紀中葉,該國效仿唐朝政治、經濟、文化等制度進行了改革。改革后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都打下了唐文化的烙印,故這一時期被稱作“唐風時代”。該國是( ?。?br/>A.查理曼帝國 B.羅馬帝國 C.阿拉伯帝國 D.日本8.(2018八上·溫州期末)“每當人們在中國文獻中查找任何一個具體的科技史料時,往往會發現它的主要焦點就在宋代?!币韵履苤羞@一觀點的是( )①蔡倫改進造紙術②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③指南針開始應用于航海④火藥開始應用于軍事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9.(2018八上·溫州期末)根據《中國朝代更替示意圖》,回答9-10題。(1)根據朝代的時間和更替順序,與圖中Ⅲ對應的朝代是( ?。?br/>A.秦朝 B.隋朝 C.北宋 D.元朝(2)學會歸納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對不同朝代共同特征的描述,正確的是( ?。?br/>①Ⅰ和Ⅱ——都是結束分裂的朝代②Ⅰ和Ⅲ——都是國家統一的朝代③Ⅱ和Ⅳ——都是漢族建立的王朝④Ⅲ和Ⅳ一一都是政權分立的時期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2小題,共30分)10.(2018八上·溫州期末)絲綢之路是東西方之間融合、交流和對話之路。【西域因何鑿空】材料一:張騫通西域后,武帝經營西域的興趣日濃,逐漸演變成有計劃的擴張運動,使漢族突破地理限制而與廣大的西方世界交流匯合。自黃河沿岸伸張到河西地域,又推廣到西域,數以百萬計的移民,逐步開發了這塊原屬于匈奴與其他沙漠綠洲民族的廣大土地?!幾愿禈烦伞吨袊ㄊ罚貪h史》【絲綢因何興盛】材料二:據《漢書·西域傳》記載,西漢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古代駐在邊境上的烽火亭,而輪臺、渠犁皆有田卒(屯田戍邊的士兵)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以給使外國者”?!顿Y治通鑒》記載,元和元年(84年),北單于派人驅牛馬萬余頭與漢朝商賈交易。材料三:絲路上的考古發現(部分)發現①:羅馬廢墟出土漢朝絲織品發現②:新疆發現龜茲古鎮遺址發現③:山西墓葬棺床刻有古印度琵琶紋飾材料四:自習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偉大倡議以來,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支持與參與建設,實現了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2017年,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的進出口總額達到14403.2億美元,同比增長13.4%,占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36.2%,“一帶一路”國家重要性愈發凸顯。(1)根據材料一,歸納“鑿空西域”對西漢的重要意義。(2)根據;砑耳三、三,分析古絲綢之路興盛的原因。(3)結合材料一至四,闡述絲綢之路的歷史和現實意義。11.(2018八上·溫州期末)統一與分裂是中圍古代歷史發展的一個從未間斷的過程,而統一始終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主流。材料一:《后漢書.班彪列傳》中稱,漢朝繼承秦朝的制度……國君有專制的權威,臣下無長久的大權。材料二:中國歷史紀年表(部分)材料三:材料四:孝文帝選擇這樣一條道路,即統治民族率先放棄自己的風俗和習慣、使用被統治民族漢族的漢服和漢語,實在出奇。……一言以蔽之.這些改革可概括為北魏王朝的“中國化”。——[日]川本芳昭《中華的崩潰與擴大》(1)根據材料一,指出漢朝繼承了秦朝的哪一制度,概括該制度對秦漢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歸納西漢與唐朝的共同點。(3)結合材料三、四,分析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民族交融現象的原因。(4)結合上述材料與相關史實,論證“統一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主流”。(要求:史論結合.表述規范)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亞國家;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依據課本知識可知,禪讓制是一種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禹死后,啟繼承父位。從此,“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人類民主制度的進步。A項A推論不正確,尼羅河每年定期泛濫,促進了埃及農業的發展,不符合題意;B項B推論不正確,楔形文字是西亞的文明成果,不符合題意;C項C推論不正確,種姓制度是古印度的等級制度,不符合題意;D項D推論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答案】B【知識點】西方文明的搖籃【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克利斯提尼在公元前525~前524年任雅典首席執政官。公元前506年,他聯合平民通過公民大會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死固崮岣母镌谘诺淅喂痰拇_立了民主體制,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過程寫下了最后一個休止符,以新的行政選區制度,打破了部落貴族勢力對政權的控制雅典國家最終形成;雅典所有公民都有機會參與國家政治事務標志著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死固崮岬母母锎龠M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發展,加強了雅典公民的團結,有利于雅典城邦的鞏固和發展。ACD三項不是題干改革的領導人,不符合題意;B項克里斯提尼,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相關知識。識記公元前6世紀,克里斯提尼進行改革,基本鏟除了舊貴族的政治特權,擴大了公民權利。3.【答案】D【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西歐封建社會的特點是“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通過臣服禮、授職禮,領主和附庸結成依附關系。因而題干材料體現的制度是西歐封建等級制度。A項是漢代儒學教育,與歐洲封建制度無關,不符合題意;B項是《漢謨拉比法典》,與歐洲封建制度無關,不符合題意;C項是秦始皇陵兵馬俑,與歐洲封建制度無關,不符合題意;D項是歐洲的武士,反映的是歐洲的封建制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歐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旨在考查學生正確解讀信息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中世紀歐洲封建社會狀況的相關知識。4.【答案】D【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題干圖片是東周與秦朝兩個時期“陽”字的不同寫法,反映字形發生了變化,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統一文字的推行。秦朝建立后,規定小篆為全國統一使用的文字。ABC三項不是導致題干變化的主要因素,不符合題意;D項統一文字的推行是導致題干變化的主要因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朝統一文字的有關知識。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應該知道中國古代漢字發展的基本過程,原始社會最早出現的是圖畫文字,后來發展出象形文字,商朝時期出現成熟的文字,甲骨文,西周時期出現篆書,秦朝統一以后推行小篆,漢朝普遍采用隸書,魏晉南北朝時期楷書出現。5.【答案】B【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由材料“掃除煩苛,與民休息”可知,漢初統治者推行的統治政策是休養生息政策。為解決這一問題,漢初統治者輕徭薄賦,充實勞動力,鼓勵人民致力于農業生產。為了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漢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導致速亡的教訓,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他下令“兵皆罷歸家”,讓士兵還鄉務農,并將那些因戰亂、饑荒而成為奴婢的人釋放為平民,以增加農業勞動力。為穩定民心,鼓勵人民治理農業生產,漢高祖采取輕徭薄賦的政策,減輕農民的賦稅,相應地減免徭役及兵役。故漢初統治者采取的政策是休養生息。ACD三項說法不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B項休養生息是漢初統治者采取的政策,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漢初統治者推行的統治政策為切入點,考查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和分析概括歷史基礎知識的能力。6.【答案】D【知識點】隋的興亡【解析】【分析】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對全國的統治,隋煬帝征發幾百萬人從605年起開通了一條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縱貫南北全長兩千多公里的大運河,自北向南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它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它的開通,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通濟渠西通河(黃河)洛(洛水),南達江(長江)淮(淮水)……荊、益、揚、越等州,運漕商旅,往來不絕?!庇纱丝芍筮\河的開鑿促進南北交流。ABC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D項促進南北交流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隋朝大運河的相關史實。識記與靈活掌握隋朝大運河的相關史實。7.【答案】D【知識點】大化改新【解析】【分析】據材料一“公元7世紀中葉,該國效仿唐朝政治、經濟、文化等制度進行了改革,改革使日本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都打下了唐文化的烙印”可知,材料中的日本的改革指的是646年(7世紀中期)的大化改新;體現了日本民族的模仿和學習精神。 646年,日本的改革派發動宮廷政變成功,新上臺執政的孝德天皇仿行隋唐制度頒布改新詔書,史稱“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是一場古代日本以學習和模仿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體現了日本民族的模仿和善于學習的精神。ABC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日本是題干材料描述的國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以“唐風時代”為切入點,考查日本的大化改新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日本大化改新的相關史實。8.【答案】B【知識點】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解析】【分析】根據所學,我國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故造紙術的改進不是出現在宋代。宋元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峰時期。北宋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廣泛使用,是宋朝科技的重大成就?;鹚庨_始用于軍事是在唐朝末年,不是宋朝的科技成就。B項②③能支持題干觀點,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我國宋代的科技成就。在歷史課本上基本上每講一個階段就會有對應的科技文化成就,需要同學在識記的時候刻意的按時間、朝代比較區別加深記憶。9.【答案】(1)C(2)C【知識點】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1)根據圖中“960——1127”可知是北宋。公元960年,后周政權的都點檢趙匡胤在出兵北伐的途中,發動了政變,迫使周恭帝退位,建立了宋王朝,史稱“北宋”;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皇族、后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靖康之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C項北宋與圖中Ⅲ對應,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宋的建立和滅亡。(2)Ⅰ和Ⅱ分別指的是秦朝和隋朝的建立,這兩個王朝分別結束了戰國和魏晉南北朝長期的分裂時代;Ⅱ和Ⅳ分別指的是隋朝和南宋的建立,都是漢族建立的王朝;Ⅲ和Ⅳ分別是北宋和南宋,這兩個時期周邊都存在強大的少數民主政權并立的情況,①③④正確。Ⅰ和Ⅲ分別指的是秦朝和北宋,北宋完成的只是局部統一,②錯誤。C項①③④描述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代王朝更替的有關知識,旨在考查圖片信息的獲取與分析理解能力。10.【答案】(1)開疆拓土.擴大了西漢的版圖,突破地理限制,加強了與西方的聯系。(2)軍事角度:派兵駐守;民族關系角度:民族和睦;經濟角度:貿易往來的需要;文化角度:中西互鑒(中西文明交流的需要)。(任寫三點即可)(3)歷史意義:古絲綢之路是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促進了中國與西方的貿易發展、文化交流;現實意義:“一帶一路”倡議扎根于古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地區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探究絲綢之路【解析】【分析】(1)據材料“張騫通西域后,武帝經營西域的興趣日濃。逐漸演變成有計劃的擴張運動,使漢族突破地理限制而與廣大的西方世界交流匯合。自黃河沿岸伸張到河西地域,又推廣到西域,數以百萬計的移民,逐步開發了這塊原屬于匈奴與其他沙漠綠洲民族的廣大土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鑿空西域”指的是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出使西域開疆拓土,擴大了西漢的版圖,突破地理限制,加強了與西方的聯系。(2)據材料二“往往起亭(古代駐在邊境上的烽火亭),而輪臺、渠犁皆有田卒(屯田戍邊的士兵)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以給使外國者”“《資治通鑒》記載,元和元年(84年),北單于派人驅牛馬萬余頭與漢朝商交易”、三“絲路上的考古發現(部分)”并結合所學可知,古絲綢之路興盛的原因有,軍事角度上派兵駐守,民族關系角度上民族和睦,經濟角度是貿易往來的需要,文化角度上中西互鑒(中西文明交流的需要)。(3)本題為總結性試題,根據上述材料分析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絲綢之路是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促進了中國與西方的貿易發展、文化交流;當前“一帶一路”倡議扎根于古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地區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故答案為:(1)開疆拓土.擴大了西漢的版圖,突破地理限制,加強了與西方的聯系。(2)軍事角度:派兵駐守;民族關系角度:民族和睦;經濟角度:貿易往來的需要;文化角度:中西互鑒(中西文明交流的需要)。(任寫三點即可)(3)歷史意義:古絲綢之路是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促進了中國與西方的貿易發展、文化交流;現實意義:“一帶一路”倡議扎根于古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地區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絲綢之路是東西方之間融合、交流和對話之路為切入點,以四則材料為依托,綜合考查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題目設計既注重基礎性,又注重概括性和開放性,對學生答題能力要求較高。識記與靈活掌握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的相關知識。11.【答案】(1)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有利于鞏固秦朝的統一,并對后代中國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2)承接短暫的統一王朝之后:統一且持續時間較長。(3)戰亂使少數民族內遷,遷移使不同民族之間出現頻繁的文化交流:孝文帝主動的改革措施,推進民族文化之間的交融。(4)在中國古代國家統一時期,君主采取一系列措施鞏固統治,例如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這些措施鞏固了統一的局面,對后世影響深遠。從時間上看,統一王朝的存續時間長。在中國古代國家分裂時期,因民族遷徙和主動交流,民族交融不斷加強。民族交融促成了新的大一統局面,因此或長或短的分裂之后,總會出現新的大一統格局。歷史證明,統一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主流。【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1)據材料“漢朝繼承秦朝的制度……國君有專制的權威,臣下無長久的大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朝繼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有利于鞏固秦朝的統一,并對后代中國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2)據材料“中國歷史紀年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與唐朝的共同點有承接短暫的統一王朝之后;統一且持續時間較長。(3)仔細觀察材料三“西晉內遷少數民族分布圖”、材料四“孝文帝選擇這樣一條道路.即統治民族率先放棄自己的風俗和習-賃、使用被統治民族漢族的漢服和漢語,實在出奇?!谎砸员沃?,這些改革可概括為北魏王朝的‘中國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民族交融現象的原因有,戰亂使少數民族內遷,遷移使不同民族之間出現頻繁的文化交流:孝文帝主動的改革措施。推進民族文化之間的交融。(4)結合上述材料與相關史實可知,在中國古代國家統一時期,君主采取一系列措施鞏固統治,例如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這些措施鞏固了統一的局面,對后世影響深遠。從時間上看,統一王朝的存續時間長。在中國古代國家分裂時期,因民族遷徙和主動交流,民族交融不斷加強。民族交融促成了新的大一統局面,因此或長或短的分裂之后,總會出現新的大一統格局。歷史證明:統一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主流。故答案為:(1)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有利于鞏固秦朝的統一,并對后代中國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2)承接短暫的統一王朝之后:統一且持續時間較長。(3)戰亂使少數民族內遷,遷移使不同民族之間出現頻繁的文化交流:孝文帝主動的改革措施,推進民族文化之間的交融。(4)在中國古代國家統一時期,君主采取一系列措施鞏固統治,例如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這些措施鞏固了統一的局面,對后世影響深遠。從時間上看,統一王朝的存續時間長。在中國古代國家分裂時期,因民族遷徙和主動交流,民族交融不斷加強。民族交融促成了新的大一統局面,因此或長或短的分裂之后,總會出現新的大一統格局。歷史證明,統一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主流。【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統一與分裂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一個從未間斷的過程,而統一始終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主流為切入點.以四則材料為依托,綜合考查秦朝統一和鞏固統一措施、北方民族大融合、唐朝和西漢共同點,題目設計既注重基礎性,又注重概括性和開放性,對學生答題能力要求較高。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溫州市2018-2019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期末統考卷(歷社部分)(學生版).docx 浙江省溫州市2018-2019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期末統考卷(歷社部分)(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