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江省Q21聯盟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質量檢測試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江省Q21聯盟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質量檢測試卷

資源簡介

浙江省Q21聯盟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質量檢測試卷
一、選擇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1.(2019八上·浙江期中)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說過:“埃及是尼羅河的饋贈。”對此理解最準確的是(  )
A.埃及奴隸制國家建在尼羅河邊上
B.尼羅河促進了古埃及的統一
C.尼羅河定期泛濫,為古埃及的農業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D.尼羅河的自然環境孕育了古埃及
【答案】D
【知識點】大河文明---古代埃及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埃及是尼羅河的饋贈,主要講述的是古代埃及的發展過程中,尼羅河發揮了重大作用,也就是:尼羅河的自然環境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ABC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D項尼羅河的自然環境孕育了古埃及理解最準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埃及文明。需要靈活理解尼羅河流域孕育古埃及文明。
2.(2019八上·浙江期中)阿育王在位時,孔雀王朝成為印度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國家。按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劃分,阿育王應該屬于(  )
A.婆羅門 B.剎帝利 C.吠舍 D.首陀羅
【答案】B
【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雅利安人進入古代印度后,逐漸產生了不同等級,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根據這個制度,社會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級是婆羅門,主要是祭司和貴族。第二等級是剎帝利,包含的是國王、武士、官吏。第三等級是吠舍,包含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商人。第三等級是首陀羅,主要是被征服者、貧困破產失去土地的人。因而阿育王屬于第二等級剎帝利。
A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B項剎帝利包括國王,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印度的種姓制度及學生的分析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等級分工。
3.(2019八上·浙江期中)文字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下列符合史實的是(  )
①今天世界上大部分地區使用的字母文字首先產生在西亞地區
②古代北非地區產生了象形文字
③《漢謨拉比法典》用楔形文字書寫
④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夏朝開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知識點】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亞國家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四大文明古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所以④表述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四大文明古國文明的識記。
4.(2019八上·浙江期中)在雅典城邦具有參加公民大會資格的是(  )
A.全體居民 B.雅典成年男性
C.雅典成年男性公民 D.外邦人和奴隸
【答案】C
【知識點】西方文明的搖籃
【解析】【分析】公元前5世紀后半期,伯里克利當政期間,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達到古代世界的最高峰,當時雅典全體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參加最高權力機構公民大會,決定內政、外交、戰爭等重大問題,廣大的奴隸、婦女、兒童、外邦人無權享有這種民主。在雅典城邦,具有參加公民大會資格的是雅典的成年男性公民。
AB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C項雅典成年男性公民有參加公民大會資格,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雅典民主政治。需要準確掌握希臘文明-雅典民主政治的相關知識。
5.(2019八上·浙江期中)有一位歐洲人,他不出國,就能瀏覽地中海各地風光,他應該生活在(  )
A.羅馬帝國時期 B.古代希臘
C.古代埃及 D.羅馬共和國時期
【答案】A
【知識點】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
【解析】【分析】古代有個人不出國就能瀏覽整個地中海沿岸風光,他應生活在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以后,羅馬帝國在屋大維統治下,發動多次侵略戰爭,疆域不斷擴大,到2世紀達到最大規模,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廣袤的地中海成為它的內湖。一方面,羅馬帝國的征服和統治充滿著暴力;另一方面,羅馬文化滲入到它統治過的廣大地區,客觀上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A項羅馬帝國時期一位歐洲人不出國,就能瀏覽地中海各地風光,符合題意;
BCD三項和題干不符,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羅馬帝國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羅馬帝國的擴張和疆域。
6.下列事件中,為教皇國的產生奠定了基礎的是(  )
A.丕平獻土 B.查理帝國誕生
C.查理曼帝國分裂 D.城市的興起
【答案】A
【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公元751年,丕平在羅馬教皇的支持下當上了國王,為答謝教皇,他把羅馬在內的意大利中部的拉凡那地區贈給教皇,史稱“丕平獻土”,由此奠定了羅馬教皇國的基礎,教皇國由此形成。
A項丕平獻土為教皇國的產生奠定了基礎,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丕平獻土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丕平獻土”奠定了教皇國的基礎。
7.(2019八上·臺州開學考)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所作的貢獻包括(  )
①創造出體現阿拉伯藝術的建筑風格
②創作出世界名著《天方夜譚》
③發明了阿拉伯數學
④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
【解析】【分析】古代阿拉伯人根據民間故事,匯集成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翻譯了許多希臘著作,阿拉伯人把中國古代文明輾轉傳入西亞、歐洲等地。也給中國帶來阿拉伯的天文和醫學知識,以及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文化,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阿拉伯數字是印度人創造的,阿拉伯人對它加以改造并傳入歐洲,所以被稱為“阿拉伯數字”。據此可排除含③的ACD三個選項。
B項①②④是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所作的貢獻,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貢獻。組合選擇題一般排除一個錯誤內容即可獲取正確答案。
8.下列有關人類早期文明和它們的重要文明成就,搭配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
A.古埃及文明——金字塔和阿拉伯數字
B.古代中國文明——分封制和星期制度
C.古代兩河流域文明——《漢謨拉比法典》和太陽歷
D.古代印度——種姓制度和佛教
【答案】D
【知識點】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亞國家;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A項古埃及文明——金字塔和阿拉伯數字搭配不正確,阿拉伯數字是由印度人創造的,由阿拉伯人發展和傳播到西方的,不符合題意;
B項古代中國文明——分封制和星期制度搭配不正確,星期作為時間周期最早起源于巴比倫,現在世界各國通用一星期七天的制度最早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制定,不符合題意;
C項古代兩河流域文明——《漢謨拉比法典》和太陽歷搭配不正確,公元前4326年,在古埃及誕生了最早的太陽歷,不符合題意;
D項古代印度——種姓制度和佛教搭配完全正確,雅利安人進入古代印度以后,逐漸產生不同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 公元前6世紀,在古代印度產生了佛教,后來先后傳入中國、朝鮮、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并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四大文明古國的相關知識。
9.(2018八上·紹興期中)世界三大宗教都產生于這個大洲,它還孕育了早期的人類文明,這個大洲是(  )
A.非洲 B.亞洲 C.歐洲 D.美洲
【答案】B
【知識點】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亞國家;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根據已學知識可知,亞洲誕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佛教誕生于亞洲的古印度,基督教誕生于亞洲的巴勒斯坦一帶,伊斯蘭教誕生于亞洲的阿拉伯半島;亞洲還產生了三大文明古國:古巴比倫、古印度、古中國,為早期的人類文明做出了貢獻。
B項亞洲產生了世界三大宗教,還孕育了早期的人類文明,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對材料信息的判斷能力。
10.(2019八上·臺州月考)日本大化改新的社會根源是(  )
A.遣唐使欲學習中國,富國強兵 B.日本民族危機深重,閉關自守
C.大唐王朝高度繁榮,吸引日本 D.日本社會矛盾尖銳,皇權旁落
【答案】D
【知識點】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六七世紀時日本的社會矛盾十分尖銳,大貴族奴隸主勢力強大,政局混亂,改革勢在必行。7世紀中期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參照中國隋唐制度實行改革,史稱大化改新。這次改革使日本由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
D項日本社會矛盾尖銳,皇權旁落是日本大化改新的社會根源,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日本的大化改新的社會根源。識記大化改新的內容及意義。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注意區別掌握日本的大化改新和明治維新。
11.(2019八上·臺州月考)“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使“公天下”變為了“家天下”,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的國王是(  )
A.夏啟 B.堯 C.夏禹 D.商湯
【答案】A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夏朝時期,禹死后,啟繼承了父位,成為夏朝的第二代國王。從此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A項夏啟是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的國王,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世襲制的相關知識。熟練掌握世襲制的相關知識。
12.(2018八上·紹興期中)下面是一位同學制作的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政權更迭年代尺,其中③處應該是 (  )
A.夏朝 B.商朝 C.東周 D.西周
【答案】D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觀察這個年代尺,①中的約公元前2070年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建立的時間;②約公元前1600年湯戰勝桀,夏朝滅亡,商朝建立;③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商朝滅亡,西周建立;④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建立東周。
D項西周建立于公元前1046年,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西周建立的識記能力。
13.(2019八上·臺州月考)提出“有無相生,難易想成,長短相形,高低相傾,聲音相和,前后相隨”觀點的中國古代思想家是(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韓非子
【答案】B
【知識點】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老子是道家學派創始人,是春秋后期的楚國人,著有《道德經》。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并且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老子認為,萬物運行有其自然的法則,人們應順應自然;老子善于從正反兩方面思考問題。“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具有樸素辨證的思想。本題材料顯示的就是老子的辯證思想。
B項老子提出“有無相生,難易想成,長短相形,高低相傾,聲音相和,前后相隨”觀點,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老子的思想。識記老子的主張。
14.(2019八上·浙江期中)成語典故中蘊藏著豐富的歷史知識。“問鼎中原”、“圍魏救趙”、“遠交近攻”等成語直接反映春秋戰國時期的特征是(  )
A.奴隸制度瓦解 B.諸侯兼并爭霸
C.經濟快速發展 D.封建制度確立
【答案】B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問鼎中原”、“圍魏救趙”、“遠交近攻”等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爭霸中留下的成語,因而集中體現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兼并爭霸不斷的特征。
ACD三項和題干成語不符,不符合題意;
B項諸侯兼并爭霸是“問鼎中原”、“圍魏救趙”、“遠交近攻”等成語直接反映春秋戰國時期的特征,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點,要求具備運用所學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5.(2019八上·浙江期中)戰國某時期,秦國的軍隊特別富有戰斗力,有“虎狼之師”之稱。其主要原因是(  )
A.作戰武器鋒利先進 B.將領沖鋒在前的表率作用
C.戰略戰術應用得當 D.戰場立功國家賜予田宅和爵位
【答案】D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
【解析】【分析】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主要內容有:編制戶口,加強刑法;獎勵生產;獎勵軍功;承認土地私有;推行縣制;統一度量衡等。其中的獎勵軍功,意思是在前線打仗的士兵,如果立了軍功,就會賜給田宅和爵位,貴族子弟沒有軍功就不能獲得爵位,這有利于增強士兵的戰斗力。所以說“秦國的軍隊特別富有戰斗力,有‘虎狼之師’之稱”。
ABC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D項戰場立功國家賜予田宅和爵位是戰國某時期,秦國的軍隊特別富有戰斗力,有“虎狼之師”之稱的主要原因,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商鞅變法及學生對題干信息準確解讀、分析、判斷的能力。掌握商鞅變法的時間、內容及其作用。
16.(2019八上·臺州月考)秦始皇統一六國后,采取了許多措施,其中,對促進我國古代經濟、文化的發展有巨大貢獻的措施是(  )
A.建立專制集權統治 B.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C.焚書坑儒 D.北擊匈奴,修筑萬里長城
【答案】B
【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
【解析】【分析】根據秦的統一可知,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改變了戰國以來度量衡的混亂局面,便利了經濟交往和發展。統一貨幣為后來歷代王朝所沿用,貨幣的統一,便利了商品的交換和物資交流,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的統一。統一文字:小篆是當時的官方文字,民間則使用更加簡易的隸書。文字的統一,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文化的發展;秦統一文字后,漢字的字形結構基本定型,影響深遠。
A項建立專制集權統治是政治方面的措施,不符合題意;
B項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對促進我國古代經濟、文化的發展有巨大貢獻,符合題意;
C項焚書坑儒是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不符合題意;
D項北擊匈奴,修筑萬里長城是軍事方面的措施,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結合所學即可作答。注意扎實掌握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
17.(2019八上·臺州開學考)詩歌和童謠是我們了解歷史的一種途徑,在秦朝時期,流行這樣一句童謠“阿房,阿房,亡始皇”。這句童謠暗指(  )
A.阿房將發動起義滅亡秦朝 B.秦朝濫用民力,以致民怨沸騰
C.秦朝刑法特別殘酷 D.秦始皇將葬于阿房宮
【答案】B
【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題干的童謠“阿房,阿房,亡始皇”實際是暗指修建阿房宮使得秦始皇濫用民力,農民階級受到殘酷的剝削和壓迫,成千上萬的農民背井離鄉,脫離農業生產,使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再加上其刑法嚴苛,最終導致百姓的反抗。
B項秦朝濫用民力,以致民怨沸騰是題干童謠暗指的內容,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朝的暴政相關內容,旨在考查認知和分析的能力。
18.(2019八上·浙江期中)西周統治階級鞏固其統治的制度工具有(  )
①分封制 ②縣制 ③古代禮樂制度 ④世襲制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A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禮樂制度是西周統治者為鞏固其統治、維護穩定的統治秩序、建立完善的統治制度中的一部分,它與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共同成為了支撐周王朝的四大制度堡壘。①③是西周統治階級鞏固其統治的制度工具。
A項①③是西周統治階級鞏固其統治的制度工具,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需要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識記即可。
19.(2019八上·浙江期中)下列事件與匈奴無關的是(  )
A.秦修長城 B.昭君出塞 C.白登山之圍 D.七國之亂
【答案】D
【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
【解析】【分析】A項秦修長城的目的是防御北方的匈奴騎兵南下侵擾,不符合題意;
B項昭君出塞,遠嫁至漠北的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對進一步發展和鞏固漢與匈奴兩族之間的團結友好關系作出了貢獻,不符合題意;
C項白登山之圍是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于白登山的事件,不符合題意;
D項七國之亂是發生在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參與叛亂的是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王: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故又稱七王之亂,與匈奴無關,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有關古代匈奴的史實。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0.(2019八上·浙江期中)賈誼在《治安策》中認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這一思想啟發了西漢政府實施(  )
A.分封制 B.郡縣制 C.推恩令 D.刺史制
【答案】C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材料中引文的大意為要想天下的長治久安,就必須分割王國封地以削弱其實力。漢初推行郡國并行制,封國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時也會與朝廷對抗,對皇權構成嚴重威脅。漢武帝頒布“推恩令”,規定諸侯王死后,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為列侯,列侯歸郡統轄。結果:王國越分越小,諸侯王的權力越來越小,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A項分封制是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題意;
B項郡縣制是秦始皇時期實行的,不符合題意;
C項推恩令是在題干思想的啟發下實行的,符合題意;
D項刺史制雖是西漢實行的,但不是在題干思想的啟發下實行的,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對漢武帝推恩令的理解和掌握。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理解材料引文的含義,結合漢武帝的大一統措施得出答案。
21.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橫跨公元前后的朝代是(  )
A.西漢 B.王莽政權 C.東漢 D.南北朝
【答案】A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秦的起止時間為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西漢的起止時間為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東漢的起止時間為25年-220年,西周起止時間為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A項西漢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橫跨公元前后的朝代,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跨公元前后的朝代”為切入點,考查西漢的建立和滅亡時間。
22.下列戰爭在《史記》中有記載的是(  )
①赤壁之戰 ②牧野之戰 ③淝水之戰 ④楚漢戰爭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C
【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
【解析】【分析】《史記》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敘述了中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故在《史記》中有記載的有牧野之戰和楚漢之戰,②④在《史記》中有記載。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①赤壁之戰是東漢末年發生的戰爭,不在《史記》記載范圍之內,錯誤;③淝水之戰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發展的戰爭,不屬于不在《史記》記載范圍之內。
C項②④在《史記》中有記載,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史記》的內容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3.(2019八上·浙江期中)我國涌現出眾多優秀的科學家,他們創造了燦爛輝煌的科學成就,對世界文明產生了重要影響。以下關聯錯誤的一項是(  )
A.蔡倫——改進造紙術 B.祖沖之——寫成《九章算術》
C.華佗——制成“麻沸散” D.賈思勰——寫成《齊民要術》
【答案】B
【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三國魏晉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南朝的祖沖之是著名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他在數學上的突出貢獻是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第七位,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九章算術》成書于東漢時期,其作者已不可考,與祖沖之無關。
ACD三項關聯都正確,不符合題意;
B項祖沖之——寫成《九章算術》關聯錯誤,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我國古代科學家及成就的搭配,要求具備對所學知識識記能力。
24.(2019八上·浙江期中)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
A.促進了民族的融合 B.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C.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D.學習了漢族先進文化
【答案】B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在秦國變法。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封建制度在秦國確立,促進封建經濟的發展,加強軍隊的戰斗力,使秦國很快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富強的國家,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北魏統一黃河流域以后,北方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順應歷史潮流,實行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加速了北方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民族融合。因而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共同作用是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AD兩項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不符合題意;
B項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共同作用,符合題意;
C項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正確把握兩次改革的相關內容。
25.(2019八上·浙江期中)下列歷史時期時代特征符合“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的是(  )
A.夏商 B.兩漢
C.三國兩晉南北朝 D.隋唐
【答案】C
【知識點】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出現了魏蜀吳、西晉、東晉、南北朝等割據分裂政權,這期間還出現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政權分立、民族融合是當時的突出特點。
ABD三項和 “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時代特征符合“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時代特征。解答本題需要全面分析相關時代特征,確定主題。
二、非選擇題(共5小題,共50分)
26.(2019八上·浙江期中)古代東西方文明多元發展,交相輝映。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19世紀西歐最偉大的法學家、德國著名法學家耶林說:“羅馬帝國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唯有法律是征服世界最為持久的征服。”
(1)根據材料一中的兩幅圖分別指出古代歐洲文明的起源地,并列舉圖一所指區域的文明成就兩項。
(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分析古羅馬“法律的征服世界是最為持久的征服”的原因。
(3)春秋戰國時期,造就出以諸子百家為代表的文化巨匠,對后世影響深遠,完成表格。
諸子觀點 體現的思想(主張) 所屬學派 對中華文化發展的影響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賦斂。 ①    ②    ⑤   。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③    道家
明法者強,慢法者弱 強調“法治” ④   
【答案】(1)古希臘;羅馬帝國。哲學一詞來自古希臘語;阿基米德杠桿定律;文學作品《荷馬史詩》;歐洲喜劇故鄉;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發祥地。
(2)《十二銅表法》是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發展起來的羅馬法是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古代法律體系,成為近代很多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
(3)“仁政”;儒家;主張“無為”;韓非子;有力促進了思想文化和社會的發展,提出的各種理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發展的重要源泉
【知識點】百家爭鳴;西方文明的搖籃;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古希臘古羅馬文化
【解析】【分析】(1)古代歐洲文明發源地是古希臘,羅馬是希臘的繼承者。圖一所指區域是古希臘,阿基米德有“古希臘杰出的科學家”之稱,提出了杠桿原理;歐幾里德寫成數學名著《幾何原本》;盲詩人荷馬留下了世界文學名著“荷馬史詩”;悲劇作家索福克勒斯留下了悲劇名著《俄狄浦斯王》等。
(2)《十二銅表法》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且成為后來的羅馬法典和歐洲法學的淵源。
(3)“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賦斂。”表明了施仁政于民。結合所學可知,這是儒家學派的思想。“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體現了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其代表學派是道家學派;“明法者強,慢法者弱” 強調“法治”,這是法家思想,其代表人物是韓非子。戰國時期,各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展開了激烈的辯論,相互抨擊,同時又相互影響,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故答案為:(1)古希臘;羅馬帝國。哲學一詞來自古希臘語;阿基米德杠桿定律;文學作品《荷馬史詩》;歐洲喜劇故鄉;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發祥地。
(2)《十二銅表法》是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發展起來的羅馬法是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古代法律體系,成為近代很多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
(3)“仁政”;儒家;主張“無為”;韓非子;有力促進了思想文化和社會的發展,提出的各種理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發展的重要源泉。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代歐洲文明、中國百家爭鳴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材料解析題需要首先讀懂材料,然后結合問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據所學和材料有效信息組織答案。
27.(2019八上·浙江期中)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自古有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初,騫行時百余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
材料二:伴隨著東來西往的陣陣駝鈴聲,圖中的這條商路也把黃河文明、恒河文明、兩河文明和希臘文明等重要文明串聯在一起,成為古代世界歷史展開的主軸。
材料三:以下是絲綢之路上出土的文物圖片:
(1)材料一反映了西漢時期的哪一事件?材料二中的地圖呈現的是古代世界哪一中西交往的重要商路?
(2)請將材料二中的地圖中的A和F補充完整,為了保護這條商路暢通,當時的西漢政府分別在軍事和政治上采取什么措施?
(3)綜合上述材料,說說這條商路在經濟文化方面產生了什么影響?
【答案】(1)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
(2)A長安;F古羅馬帝國(或者大秦)。
軍事:派衛青、霍去病攻打匈奴。政治:公元前121年漢朝占領河西走廊,設置郡縣(酒泉、張掖、武威、敦煌四郡);或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府,總管西域事務,保護往來商旅。
(3)絲綢之路溝通了亞歐兩大洲,是東西方貿易往來的重要通道,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對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和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中的“初,騫行時百余人”可判斷是張騫通西域。根據材料二地圖中的“河西走廊”“玉門關”“大月氏”等信息,聯系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中的地圖呈現的是絲綢之路。
(2)依據所學知識,我國古代陸上絲綢之路是從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中亞,到達西亞,最后到達歐洲的大秦。因此,A處填長安,F處填古羅馬帝國(或者大秦)。為了加強對西域地區的控制,西漢在公元前60年設置了西域都護管理西域的軍事、政治、保護往來商旅、管理西域事務。
(3)絲綢之路推進了人類文明進步,是促進沿線各國繁榮發展的重要紐帶,促進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對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和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故答案為:(1)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
(2)A長安;F古羅馬帝國(或者大秦)。
軍事:派衛青、霍去病攻打匈奴。政治:公元前121年漢朝占領河西走廊,設置郡縣(酒泉、張掖、武威、敦煌四郡);或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府,總管西域事務,保護往來商旅。
(3)絲綢之路溝通了亞歐兩大洲,是東西方貿易往來的重要通道,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對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和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的史實。
28.(2019八上·浙江期中)人類文明在變革中探索前進,在變革中鑄就輝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1)【強國之變】《史記·商君列傳》記載:“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為田開仟陌封疆,而賦稅平。平斗桶權衡丈尺。”
材料中的變法在當時產生了什么影響?舉出其內容中影響至今的一項。
(2)【融合之變】《中國通史》記載:“從今以后要禁絕鮮卑語和北方其他少數民族語言,一律使用漢語。年三十以上習性已久,或許難以驟然改變;三十以下,凡朝廷中一切人等,不得使用舊語。”
這是哪一次改革?有何歷史意義?
(3)【仿效之變】公元7世紀中期,日本仿效中國的制度推行改革,把日本歷史推入一個新時代。
材料反映的是日本歷史上的哪一事件?這之后日本成為了一個怎樣的國家?
(4)三個變法的結果共同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答案】(1)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大增,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基礎。建立縣制。
(2)北魏孝文帝改革。
意義:孝文帝的改革,適應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交融的步伐。
(3)日本的大化改新。改革后,日本成為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
(4)改革使社會不斷進步,我們要順應時代的潮流進行革新變法;改革是強國之路。
【知識點】百家爭鳴;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1)材料中的“商君”指商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鞅變法使秦國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諸侯國,為以后兼并六國、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商鞅變法影響至今的一項法令是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材料中的“從今以后要禁絕鮮卑語和北方其他少數民族語言,一律使用漢語......”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加快了封建化進程,同時也使中原文化得到豐富和發展,推動了歷史的進步。
(3)材料中的“公元7世紀中期,日本仿效中國的制度推行改革......”反映的是日本歷史上的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是日本從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
(4)從變法的結果說說三次變法給我們的啟示,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使社會不斷進步,我們要順應時代的潮流進行革新變法;改革是強國之路。
故答案為:(1)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大增,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基礎。建立縣制。
(2)北魏孝文帝改革。
意義:孝文帝的改革,適應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交融的步伐。
(3)日本的大化改新。改革后,日本成為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
(4)改革使社會不斷進步,我們要順應時代的潮流進行革新變法;改革是強國之路。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商鞅變法、孝文帝改革、大化改新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分析能力。本題的關鍵點是分析材料,注意準確識記商鞅變法、孝文帝改革、大化改新的有關內容。
29.(2019八上·浙江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制度的起源
材料二:制度的發展
武帝“用主父偃謀,令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漢為定制封號,轍別屬漢郡。漢有厚恩,而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漢書·景十三王傳·中山靖王劉勝》
(1)圖一中A是指古代希臘   城邦,圖二中B是指古代中國   朝。
(2)圖一和圖二分別代表古代西方和中國哪兩種政治體制,并分別說明這兩種政治體制對后世的影響。
(3)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為了進一步鞏固大一統,武帝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1)雅典;秦
(2)圖一:民主制度。影響:雅典的民主制度是后世民主制度的典范,開啟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圖二:中央集權制度(君主專制制度)。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基礎。
(3)①頒布“推恩令”,王國逐漸被分成許多小國,再也沒有力量和中央對抗了。加強了中央集權。②為了加強中央對各地官員的監督,武帝建立了刺史制度。③武帝設立司隸校尉,以監督朝廷、都城和周邊地區的官員與皇族的舉止。
【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西方文明的搖籃
【解析】【分析】(1)根據圖一A中的“公民大會”“五百人會議”“陪審法庭”“十將軍委員”等信息可知,指的是古希臘的雅典的民主政治。圖二B中的“皇帝”“太尉”“丞相”“御史大夫”等信息可知,指的是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
(2)圖一和圖二分別代表古代西方的民主制度和中國的中央集權制度。雅典的民主制度開啟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對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的建立具有重要影響。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沿用并不斷加強。
(3)根據已學知識可知,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下令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漢武帝大力加強監察制度,在中央,設立司隸校尉,監督和檢舉京師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為;在地方,每個州郡刺史一人,負責監察地方官員。
故答案為:(1)雅典;秦。
(2)圖一:民主制度。影響:雅典的民主制度是后世民主制度的典范,開啟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圖二:中央集權制度(君主專制制度)。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基礎。
(3)①頒布“推恩令”,王國逐漸被分成許多小國,再也沒有力量和中央對抗了。加強了中央集權。②為了加強中央對各地官員的監督,武帝建立了刺史制度。③武帝設立司隸校尉,以監督朝廷、都城和周邊地區的官員與皇族的舉止。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雅典的民主制度、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掌握雅典的民主制度、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的相關內容。
30.(2019八上·浙江期中)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民失作業,而大饑饉。……人相食,死者過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駟(注:四匹顏色一樣的馬),而將相或乘牛車。上于是約法省禁,輕田租,什五而稅一。
——《漢書·食貨志》
材料三:(南朝時)江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絲綿布帛之饒,衣覆天下。
——《宋書》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生產方面發生了什么變化?
(2)材料二反映了西漢初期什么樣的社會經濟狀況?當時的統治者推行了什么政策?
(3)根據材料三指出南朝時期江南經濟發展的變化,并分析原因。
(4)綜合上述材料,歸納出能夠促進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人文因素。
【答案】(1)出現了鐵農具和牛耕技術。
(2)西漢初期,經濟蕭條,國家貧窮。休養生息。
(3)江南地區經濟得到開發,經濟迅速發展。
原因:①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相對和平穩定;②北方農民大批南移,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并補充了江南的勞動力;③江南統治者為發展實力,比較重視發展經濟;④南北方勞動人民共同辛勤勞動,開發了江南;⑤南方生產條件和自然環境比較優越。
(4)生產工具和技術的改進,統治者政策的支持,充足的勞動力,人民的辛勤勞動。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
【解析】【分析】(1)由材料一中的兩幅圖可知,這一時期在經濟領域出現了鐵農具和牛耕。
(2)據“民失作業,而大飽饑饉。……人相食,死者過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駟(四匹相同顏色的馬駕車),而將相或乘牛車。上于是約法省禁,輕田租,十五而稅一。”可知,材料反映了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到處一片荒涼景象,那時牲畜奇缺,皇帝的車馬都配不上毛色一樣的四匹馬,將相有的只能乘牛車;為了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漢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導致速亡的教訓,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
(3)材料三中反映了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經濟得到開發,經濟迅速發展。聯系所學可知,南朝時期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原因是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為江南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和技術;江南地區的戰亂比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江南地區有發展經濟的優越的自然條件;人民辛勤勞作等。
(4)本題考查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生產工具和技術的改進,統治者政策的支持,充足的勞動力,人民的辛勤勞動。
故答案為:(1)出現了鐵農具和牛耕技術。
(2)西漢初期,經濟蕭條,國家貧窮。休養生息。
(3)江南地區經濟得到開發,經濟迅速發展。
原因:①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相對和平穩定;②北方農民大批南移,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并補充了江南的勞動力;③江南統治者為發展實力,比較重視發展經濟;④南北方勞動人民共同辛勤勞動,開發了江南;⑤南方生產條件和自然環境比較優越。
(4)生產工具和技術的改進,統治者政策的支持,充足的勞動力,人民的辛勤勞動。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鐵器、牛耕的出現,西漢初期的休養生息,江南經濟的開發的相關知識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解答材料解析題需要首先讀懂材料,然后結合問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據所學和材料有效信息組織答案,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
1 / 1浙江省Q21聯盟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質量檢測試卷
一、選擇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1.(2019八上·浙江期中)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說過:“埃及是尼羅河的饋贈。”對此理解最準確的是(  )
A.埃及奴隸制國家建在尼羅河邊上
B.尼羅河促進了古埃及的統一
C.尼羅河定期泛濫,為古埃及的農業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D.尼羅河的自然環境孕育了古埃及
2.(2019八上·浙江期中)阿育王在位時,孔雀王朝成為印度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國家。按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劃分,阿育王應該屬于(  )
A.婆羅門 B.剎帝利 C.吠舍 D.首陀羅
3.(2019八上·浙江期中)文字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下列符合史實的是(  )
①今天世界上大部分地區使用的字母文字首先產生在西亞地區
②古代北非地區產生了象形文字
③《漢謨拉比法典》用楔形文字書寫
④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夏朝開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2019八上·浙江期中)在雅典城邦具有參加公民大會資格的是(  )
A.全體居民 B.雅典成年男性
C.雅典成年男性公民 D.外邦人和奴隸
5.(2019八上·浙江期中)有一位歐洲人,他不出國,就能瀏覽地中海各地風光,他應該生活在(  )
A.羅馬帝國時期 B.古代希臘
C.古代埃及 D.羅馬共和國時期
6.下列事件中,為教皇國的產生奠定了基礎的是(  )
A.丕平獻土 B.查理帝國誕生
C.查理曼帝國分裂 D.城市的興起
7.(2019八上·臺州開學考)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所作的貢獻包括(  )
①創造出體現阿拉伯藝術的建筑風格
②創作出世界名著《天方夜譚》
③發明了阿拉伯數學
④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下列有關人類早期文明和它們的重要文明成就,搭配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
A.古埃及文明——金字塔和阿拉伯數字
B.古代中國文明——分封制和星期制度
C.古代兩河流域文明——《漢謨拉比法典》和太陽歷
D.古代印度——種姓制度和佛教
9.(2018八上·紹興期中)世界三大宗教都產生于這個大洲,它還孕育了早期的人類文明,這個大洲是(  )
A.非洲 B.亞洲 C.歐洲 D.美洲
10.(2019八上·臺州月考)日本大化改新的社會根源是(  )
A.遣唐使欲學習中國,富國強兵 B.日本民族危機深重,閉關自守
C.大唐王朝高度繁榮,吸引日本 D.日本社會矛盾尖銳,皇權旁落
11.(2019八上·臺州月考)“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使“公天下”變為了“家天下”,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的國王是(  )
A.夏啟 B.堯 C.夏禹 D.商湯
12.(2018八上·紹興期中)下面是一位同學制作的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政權更迭年代尺,其中③處應該是 (  )
A.夏朝 B.商朝 C.東周 D.西周
13.(2019八上·臺州月考)提出“有無相生,難易想成,長短相形,高低相傾,聲音相和,前后相隨”觀點的中國古代思想家是(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韓非子
14.(2019八上·浙江期中)成語典故中蘊藏著豐富的歷史知識。“問鼎中原”、“圍魏救趙”、“遠交近攻”等成語直接反映春秋戰國時期的特征是(  )
A.奴隸制度瓦解 B.諸侯兼并爭霸
C.經濟快速發展 D.封建制度確立
15.(2019八上·浙江期中)戰國某時期,秦國的軍隊特別富有戰斗力,有“虎狼之師”之稱。其主要原因是(  )
A.作戰武器鋒利先進 B.將領沖鋒在前的表率作用
C.戰略戰術應用得當 D.戰場立功國家賜予田宅和爵位
16.(2019八上·臺州月考)秦始皇統一六國后,采取了許多措施,其中,對促進我國古代經濟、文化的發展有巨大貢獻的措施是(  )
A.建立專制集權統治 B.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C.焚書坑儒 D.北擊匈奴,修筑萬里長城
17.(2019八上·臺州開學考)詩歌和童謠是我們了解歷史的一種途徑,在秦朝時期,流行這樣一句童謠“阿房,阿房,亡始皇”。這句童謠暗指(  )
A.阿房將發動起義滅亡秦朝 B.秦朝濫用民力,以致民怨沸騰
C.秦朝刑法特別殘酷 D.秦始皇將葬于阿房宮
18.(2019八上·浙江期中)西周統治階級鞏固其統治的制度工具有(  )
①分封制 ②縣制 ③古代禮樂制度 ④世襲制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9.(2019八上·浙江期中)下列事件與匈奴無關的是(  )
A.秦修長城 B.昭君出塞 C.白登山之圍 D.七國之亂
20.(2019八上·浙江期中)賈誼在《治安策》中認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這一思想啟發了西漢政府實施(  )
A.分封制 B.郡縣制 C.推恩令 D.刺史制
21.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橫跨公元前后的朝代是(  )
A.西漢 B.王莽政權 C.東漢 D.南北朝
22.下列戰爭在《史記》中有記載的是(  )
①赤壁之戰 ②牧野之戰 ③淝水之戰 ④楚漢戰爭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3.(2019八上·浙江期中)我國涌現出眾多優秀的科學家,他們創造了燦爛輝煌的科學成就,對世界文明產生了重要影響。以下關聯錯誤的一項是(  )
A.蔡倫——改進造紙術 B.祖沖之——寫成《九章算術》
C.華佗——制成“麻沸散” D.賈思勰——寫成《齊民要術》
24.(2019八上·浙江期中)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
A.促進了民族的融合 B.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C.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D.學習了漢族先進文化
25.(2019八上·浙江期中)下列歷史時期時代特征符合“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的是(  )
A.夏商 B.兩漢
C.三國兩晉南北朝 D.隋唐
二、非選擇題(共5小題,共50分)
26.(2019八上·浙江期中)古代東西方文明多元發展,交相輝映。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19世紀西歐最偉大的法學家、德國著名法學家耶林說:“羅馬帝國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唯有法律是征服世界最為持久的征服。”
(1)根據材料一中的兩幅圖分別指出古代歐洲文明的起源地,并列舉圖一所指區域的文明成就兩項。
(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分析古羅馬“法律的征服世界是最為持久的征服”的原因。
(3)春秋戰國時期,造就出以諸子百家為代表的文化巨匠,對后世影響深遠,完成表格。
諸子觀點 體現的思想(主張) 所屬學派 對中華文化發展的影響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賦斂。 ①    ②    ⑤   。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③    道家
明法者強,慢法者弱 強調“法治” ④   
27.(2019八上·浙江期中)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自古有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初,騫行時百余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
材料二:伴隨著東來西往的陣陣駝鈴聲,圖中的這條商路也把黃河文明、恒河文明、兩河文明和希臘文明等重要文明串聯在一起,成為古代世界歷史展開的主軸。
材料三:以下是絲綢之路上出土的文物圖片:
(1)材料一反映了西漢時期的哪一事件?材料二中的地圖呈現的是古代世界哪一中西交往的重要商路?
(2)請將材料二中的地圖中的A和F補充完整,為了保護這條商路暢通,當時的西漢政府分別在軍事和政治上采取什么措施?
(3)綜合上述材料,說說這條商路在經濟文化方面產生了什么影響?
28.(2019八上·浙江期中)人類文明在變革中探索前進,在變革中鑄就輝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1)【強國之變】《史記·商君列傳》記載:“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為田開仟陌封疆,而賦稅平。平斗桶權衡丈尺。”
材料中的變法在當時產生了什么影響?舉出其內容中影響至今的一項。
(2)【融合之變】《中國通史》記載:“從今以后要禁絕鮮卑語和北方其他少數民族語言,一律使用漢語。年三十以上習性已久,或許難以驟然改變;三十以下,凡朝廷中一切人等,不得使用舊語。”
這是哪一次改革?有何歷史意義?
(3)【仿效之變】公元7世紀中期,日本仿效中國的制度推行改革,把日本歷史推入一個新時代。
材料反映的是日本歷史上的哪一事件?這之后日本成為了一個怎樣的國家?
(4)三個變法的結果共同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29.(2019八上·浙江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制度的起源
材料二:制度的發展
武帝“用主父偃謀,令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漢為定制封號,轍別屬漢郡。漢有厚恩,而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漢書·景十三王傳·中山靖王劉勝》
(1)圖一中A是指古代希臘   城邦,圖二中B是指古代中國   朝。
(2)圖一和圖二分別代表古代西方和中國哪兩種政治體制,并分別說明這兩種政治體制對后世的影響。
(3)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為了進一步鞏固大一統,武帝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30.(2019八上·浙江期中)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民失作業,而大饑饉。……人相食,死者過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駟(注:四匹顏色一樣的馬),而將相或乘牛車。上于是約法省禁,輕田租,什五而稅一。
——《漢書·食貨志》
材料三:(南朝時)江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絲綿布帛之饒,衣覆天下。
——《宋書》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生產方面發生了什么變化?
(2)材料二反映了西漢初期什么樣的社會經濟狀況?當時的統治者推行了什么政策?
(3)根據材料三指出南朝時期江南經濟發展的變化,并分析原因。
(4)綜合上述材料,歸納出能夠促進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人文因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識點】大河文明---古代埃及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埃及是尼羅河的饋贈,主要講述的是古代埃及的發展過程中,尼羅河發揮了重大作用,也就是:尼羅河的自然環境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ABC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D項尼羅河的自然環境孕育了古埃及理解最準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埃及文明。需要靈活理解尼羅河流域孕育古埃及文明。
2.【答案】B
【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雅利安人進入古代印度后,逐漸產生了不同等級,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根據這個制度,社會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級是婆羅門,主要是祭司和貴族。第二等級是剎帝利,包含的是國王、武士、官吏。第三等級是吠舍,包含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商人。第三等級是首陀羅,主要是被征服者、貧困破產失去土地的人。因而阿育王屬于第二等級剎帝利。
A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B項剎帝利包括國王,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印度的種姓制度及學生的分析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等級分工。
3.【答案】A
【知識點】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亞國家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四大文明古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所以④表述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四大文明古國文明的識記。
4.【答案】C
【知識點】西方文明的搖籃
【解析】【分析】公元前5世紀后半期,伯里克利當政期間,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達到古代世界的最高峰,當時雅典全體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參加最高權力機構公民大會,決定內政、外交、戰爭等重大問題,廣大的奴隸、婦女、兒童、外邦人無權享有這種民主。在雅典城邦,具有參加公民大會資格的是雅典的成年男性公民。
AB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C項雅典成年男性公民有參加公民大會資格,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雅典民主政治。需要準確掌握希臘文明-雅典民主政治的相關知識。
5.【答案】A
【知識點】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
【解析】【分析】古代有個人不出國就能瀏覽整個地中海沿岸風光,他應生活在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以后,羅馬帝國在屋大維統治下,發動多次侵略戰爭,疆域不斷擴大,到2世紀達到最大規模,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廣袤的地中海成為它的內湖。一方面,羅馬帝國的征服和統治充滿著暴力;另一方面,羅馬文化滲入到它統治過的廣大地區,客觀上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A項羅馬帝國時期一位歐洲人不出國,就能瀏覽地中海各地風光,符合題意;
BCD三項和題干不符,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羅馬帝國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羅馬帝國的擴張和疆域。
6.【答案】A
【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公元751年,丕平在羅馬教皇的支持下當上了國王,為答謝教皇,他把羅馬在內的意大利中部的拉凡那地區贈給教皇,史稱“丕平獻土”,由此奠定了羅馬教皇國的基礎,教皇國由此形成。
A項丕平獻土為教皇國的產生奠定了基礎,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丕平獻土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丕平獻土”奠定了教皇國的基礎。
7.【答案】B
【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
【解析】【分析】古代阿拉伯人根據民間故事,匯集成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翻譯了許多希臘著作,阿拉伯人把中國古代文明輾轉傳入西亞、歐洲等地。也給中國帶來阿拉伯的天文和醫學知識,以及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文化,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阿拉伯數字是印度人創造的,阿拉伯人對它加以改造并傳入歐洲,所以被稱為“阿拉伯數字”。據此可排除含③的ACD三個選項。
B項①②④是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所作的貢獻,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貢獻。組合選擇題一般排除一個錯誤內容即可獲取正確答案。
8.【答案】D
【知識點】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亞國家;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A項古埃及文明——金字塔和阿拉伯數字搭配不正確,阿拉伯數字是由印度人創造的,由阿拉伯人發展和傳播到西方的,不符合題意;
B項古代中國文明——分封制和星期制度搭配不正確,星期作為時間周期最早起源于巴比倫,現在世界各國通用一星期七天的制度最早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制定,不符合題意;
C項古代兩河流域文明——《漢謨拉比法典》和太陽歷搭配不正確,公元前4326年,在古埃及誕生了最早的太陽歷,不符合題意;
D項古代印度——種姓制度和佛教搭配完全正確,雅利安人進入古代印度以后,逐漸產生不同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 公元前6世紀,在古代印度產生了佛教,后來先后傳入中國、朝鮮、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并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四大文明古國的相關知識。
9.【答案】B
【知識點】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亞國家;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根據已學知識可知,亞洲誕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佛教誕生于亞洲的古印度,基督教誕生于亞洲的巴勒斯坦一帶,伊斯蘭教誕生于亞洲的阿拉伯半島;亞洲還產生了三大文明古國:古巴比倫、古印度、古中國,為早期的人類文明做出了貢獻。
B項亞洲產生了世界三大宗教,還孕育了早期的人類文明,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對材料信息的判斷能力。
10.【答案】D
【知識點】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六七世紀時日本的社會矛盾十分尖銳,大貴族奴隸主勢力強大,政局混亂,改革勢在必行。7世紀中期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參照中國隋唐制度實行改革,史稱大化改新。這次改革使日本由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
D項日本社會矛盾尖銳,皇權旁落是日本大化改新的社會根源,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日本的大化改新的社會根源。識記大化改新的內容及意義。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注意區別掌握日本的大化改新和明治維新。
11.【答案】A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夏朝時期,禹死后,啟繼承了父位,成為夏朝的第二代國王。從此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A項夏啟是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的國王,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世襲制的相關知識。熟練掌握世襲制的相關知識。
12.【答案】D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觀察這個年代尺,①中的約公元前2070年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建立的時間;②約公元前1600年湯戰勝桀,夏朝滅亡,商朝建立;③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商朝滅亡,西周建立;④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建立東周。
D項西周建立于公元前1046年,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西周建立的識記能力。
13.【答案】B
【知識點】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老子是道家學派創始人,是春秋后期的楚國人,著有《道德經》。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并且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老子認為,萬物運行有其自然的法則,人們應順應自然;老子善于從正反兩方面思考問題。“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具有樸素辨證的思想。本題材料顯示的就是老子的辯證思想。
B項老子提出“有無相生,難易想成,長短相形,高低相傾,聲音相和,前后相隨”觀點,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老子的思想。識記老子的主張。
14.【答案】B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問鼎中原”、“圍魏救趙”、“遠交近攻”等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爭霸中留下的成語,因而集中體現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兼并爭霸不斷的特征。
ACD三項和題干成語不符,不符合題意;
B項諸侯兼并爭霸是“問鼎中原”、“圍魏救趙”、“遠交近攻”等成語直接反映春秋戰國時期的特征,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點,要求具備運用所學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5.【答案】D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
【解析】【分析】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主要內容有:編制戶口,加強刑法;獎勵生產;獎勵軍功;承認土地私有;推行縣制;統一度量衡等。其中的獎勵軍功,意思是在前線打仗的士兵,如果立了軍功,就會賜給田宅和爵位,貴族子弟沒有軍功就不能獲得爵位,這有利于增強士兵的戰斗力。所以說“秦國的軍隊特別富有戰斗力,有‘虎狼之師’之稱”。
ABC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D項戰場立功國家賜予田宅和爵位是戰國某時期,秦國的軍隊特別富有戰斗力,有“虎狼之師”之稱的主要原因,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商鞅變法及學生對題干信息準確解讀、分析、判斷的能力。掌握商鞅變法的時間、內容及其作用。
16.【答案】B
【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
【解析】【分析】根據秦的統一可知,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改變了戰國以來度量衡的混亂局面,便利了經濟交往和發展。統一貨幣為后來歷代王朝所沿用,貨幣的統一,便利了商品的交換和物資交流,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的統一。統一文字:小篆是當時的官方文字,民間則使用更加簡易的隸書。文字的統一,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文化的發展;秦統一文字后,漢字的字形結構基本定型,影響深遠。
A項建立專制集權統治是政治方面的措施,不符合題意;
B項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對促進我國古代經濟、文化的發展有巨大貢獻,符合題意;
C項焚書坑儒是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不符合題意;
D項北擊匈奴,修筑萬里長城是軍事方面的措施,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結合所學即可作答。注意扎實掌握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
17.【答案】B
【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題干的童謠“阿房,阿房,亡始皇”實際是暗指修建阿房宮使得秦始皇濫用民力,農民階級受到殘酷的剝削和壓迫,成千上萬的農民背井離鄉,脫離農業生產,使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再加上其刑法嚴苛,最終導致百姓的反抗。
B項秦朝濫用民力,以致民怨沸騰是題干童謠暗指的內容,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朝的暴政相關內容,旨在考查認知和分析的能力。
18.【答案】A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禮樂制度是西周統治者為鞏固其統治、維護穩定的統治秩序、建立完善的統治制度中的一部分,它與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共同成為了支撐周王朝的四大制度堡壘。①③是西周統治階級鞏固其統治的制度工具。
A項①③是西周統治階級鞏固其統治的制度工具,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需要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識記即可。
19.【答案】D
【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
【解析】【分析】A項秦修長城的目的是防御北方的匈奴騎兵南下侵擾,不符合題意;
B項昭君出塞,遠嫁至漠北的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對進一步發展和鞏固漢與匈奴兩族之間的團結友好關系作出了貢獻,不符合題意;
C項白登山之圍是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于白登山的事件,不符合題意;
D項七國之亂是發生在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參與叛亂的是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王: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故又稱七王之亂,與匈奴無關,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有關古代匈奴的史實。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0.【答案】C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材料中引文的大意為要想天下的長治久安,就必須分割王國封地以削弱其實力。漢初推行郡國并行制,封國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時也會與朝廷對抗,對皇權構成嚴重威脅。漢武帝頒布“推恩令”,規定諸侯王死后,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為列侯,列侯歸郡統轄。結果:王國越分越小,諸侯王的權力越來越小,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A項分封制是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題意;
B項郡縣制是秦始皇時期實行的,不符合題意;
C項推恩令是在題干思想的啟發下實行的,符合題意;
D項刺史制雖是西漢實行的,但不是在題干思想的啟發下實行的,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對漢武帝推恩令的理解和掌握。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理解材料引文的含義,結合漢武帝的大一統措施得出答案。
21.【答案】A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秦的起止時間為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西漢的起止時間為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東漢的起止時間為25年-220年,西周起止時間為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A項西漢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橫跨公元前后的朝代,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跨公元前后的朝代”為切入點,考查西漢的建立和滅亡時間。
22.【答案】C
【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
【解析】【分析】《史記》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敘述了中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故在《史記》中有記載的有牧野之戰和楚漢之戰,②④在《史記》中有記載。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①赤壁之戰是東漢末年發生的戰爭,不在《史記》記載范圍之內,錯誤;③淝水之戰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發展的戰爭,不屬于不在《史記》記載范圍之內。
C項②④在《史記》中有記載,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史記》的內容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3.【答案】B
【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三國魏晉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南朝的祖沖之是著名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他在數學上的突出貢獻是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第七位,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九章算術》成書于東漢時期,其作者已不可考,與祖沖之無關。
ACD三項關聯都正確,不符合題意;
B項祖沖之——寫成《九章算術》關聯錯誤,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我國古代科學家及成就的搭配,要求具備對所學知識識記能力。
24.【答案】B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在秦國變法。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封建制度在秦國確立,促進封建經濟的發展,加強軍隊的戰斗力,使秦國很快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富強的國家,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北魏統一黃河流域以后,北方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順應歷史潮流,實行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加速了北方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民族融合。因而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共同作用是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AD兩項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不符合題意;
B項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共同作用,符合題意;
C項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正確把握兩次改革的相關內容。
25.【答案】C
【知識點】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出現了魏蜀吳、西晉、東晉、南北朝等割據分裂政權,這期間還出現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政權分立、民族融合是當時的突出特點。
ABD三項和 “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時代特征符合“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時代特征。解答本題需要全面分析相關時代特征,確定主題。
26.【答案】(1)古希臘;羅馬帝國。哲學一詞來自古希臘語;阿基米德杠桿定律;文學作品《荷馬史詩》;歐洲喜劇故鄉;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發祥地。
(2)《十二銅表法》是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發展起來的羅馬法是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古代法律體系,成為近代很多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
(3)“仁政”;儒家;主張“無為”;韓非子;有力促進了思想文化和社會的發展,提出的各種理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發展的重要源泉
【知識點】百家爭鳴;西方文明的搖籃;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古希臘古羅馬文化
【解析】【分析】(1)古代歐洲文明發源地是古希臘,羅馬是希臘的繼承者。圖一所指區域是古希臘,阿基米德有“古希臘杰出的科學家”之稱,提出了杠桿原理;歐幾里德寫成數學名著《幾何原本》;盲詩人荷馬留下了世界文學名著“荷馬史詩”;悲劇作家索福克勒斯留下了悲劇名著《俄狄浦斯王》等。
(2)《十二銅表法》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且成為后來的羅馬法典和歐洲法學的淵源。
(3)“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賦斂。”表明了施仁政于民。結合所學可知,這是儒家學派的思想。“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體現了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其代表學派是道家學派;“明法者強,慢法者弱” 強調“法治”,這是法家思想,其代表人物是韓非子。戰國時期,各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展開了激烈的辯論,相互抨擊,同時又相互影響,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故答案為:(1)古希臘;羅馬帝國。哲學一詞來自古希臘語;阿基米德杠桿定律;文學作品《荷馬史詩》;歐洲喜劇故鄉;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發祥地。
(2)《十二銅表法》是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發展起來的羅馬法是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古代法律體系,成為近代很多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
(3)“仁政”;儒家;主張“無為”;韓非子;有力促進了思想文化和社會的發展,提出的各種理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發展的重要源泉。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代歐洲文明、中國百家爭鳴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材料解析題需要首先讀懂材料,然后結合問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據所學和材料有效信息組織答案。
27.【答案】(1)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
(2)A長安;F古羅馬帝國(或者大秦)。
軍事:派衛青、霍去病攻打匈奴。政治:公元前121年漢朝占領河西走廊,設置郡縣(酒泉、張掖、武威、敦煌四郡);或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府,總管西域事務,保護往來商旅。
(3)絲綢之路溝通了亞歐兩大洲,是東西方貿易往來的重要通道,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對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和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中的“初,騫行時百余人”可判斷是張騫通西域。根據材料二地圖中的“河西走廊”“玉門關”“大月氏”等信息,聯系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中的地圖呈現的是絲綢之路。
(2)依據所學知識,我國古代陸上絲綢之路是從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中亞,到達西亞,最后到達歐洲的大秦。因此,A處填長安,F處填古羅馬帝國(或者大秦)。為了加強對西域地區的控制,西漢在公元前60年設置了西域都護管理西域的軍事、政治、保護往來商旅、管理西域事務。
(3)絲綢之路推進了人類文明進步,是促進沿線各國繁榮發展的重要紐帶,促進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對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和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故答案為:(1)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
(2)A長安;F古羅馬帝國(或者大秦)。
軍事:派衛青、霍去病攻打匈奴。政治:公元前121年漢朝占領河西走廊,設置郡縣(酒泉、張掖、武威、敦煌四郡);或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府,總管西域事務,保護往來商旅。
(3)絲綢之路溝通了亞歐兩大洲,是東西方貿易往來的重要通道,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對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和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的史實。
28.【答案】(1)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大增,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基礎。建立縣制。
(2)北魏孝文帝改革。
意義:孝文帝的改革,適應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交融的步伐。
(3)日本的大化改新。改革后,日本成為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
(4)改革使社會不斷進步,我們要順應時代的潮流進行革新變法;改革是強國之路。
【知識點】百家爭鳴;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1)材料中的“商君”指商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鞅變法使秦國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諸侯國,為以后兼并六國、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商鞅變法影響至今的一項法令是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材料中的“從今以后要禁絕鮮卑語和北方其他少數民族語言,一律使用漢語......”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加快了封建化進程,同時也使中原文化得到豐富和發展,推動了歷史的進步。
(3)材料中的“公元7世紀中期,日本仿效中國的制度推行改革......”反映的是日本歷史上的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是日本從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
(4)從變法的結果說說三次變法給我們的啟示,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使社會不斷進步,我們要順應時代的潮流進行革新變法;改革是強國之路。
故答案為:(1)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大增,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基礎。建立縣制。
(2)北魏孝文帝改革。
意義:孝文帝的改革,適應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交融的步伐。
(3)日本的大化改新。改革后,日本成為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
(4)改革使社會不斷進步,我們要順應時代的潮流進行革新變法;改革是強國之路。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商鞅變法、孝文帝改革、大化改新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分析能力。本題的關鍵點是分析材料,注意準確識記商鞅變法、孝文帝改革、大化改新的有關內容。
29.【答案】(1)雅典;秦
(2)圖一:民主制度。影響:雅典的民主制度是后世民主制度的典范,開啟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圖二:中央集權制度(君主專制制度)。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基礎。
(3)①頒布“推恩令”,王國逐漸被分成許多小國,再也沒有力量和中央對抗了。加強了中央集權。②為了加強中央對各地官員的監督,武帝建立了刺史制度。③武帝設立司隸校尉,以監督朝廷、都城和周邊地區的官員與皇族的舉止。
【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西方文明的搖籃
【解析】【分析】(1)根據圖一A中的“公民大會”“五百人會議”“陪審法庭”“十將軍委員”等信息可知,指的是古希臘的雅典的民主政治。圖二B中的“皇帝”“太尉”“丞相”“御史大夫”等信息可知,指的是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
(2)圖一和圖二分別代表古代西方的民主制度和中國的中央集權制度。雅典的民主制度開啟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對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的建立具有重要影響。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沿用并不斷加強。
(3)根據已學知識可知,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下令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漢武帝大力加強監察制度,在中央,設立司隸校尉,監督和檢舉京師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為;在地方,每個州郡刺史一人,負責監察地方官員。
故答案為:(1)雅典;秦。
(2)圖一:民主制度。影響:雅典的民主制度是后世民主制度的典范,開啟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圖二:中央集權制度(君主專制制度)。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基礎。
(3)①頒布“推恩令”,王國逐漸被分成許多小國,再也沒有力量和中央對抗了。加強了中央集權。②為了加強中央對各地官員的監督,武帝建立了刺史制度。③武帝設立司隸校尉,以監督朝廷、都城和周邊地區的官員與皇族的舉止。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雅典的民主制度、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掌握雅典的民主制度、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的相關內容。
30.【答案】(1)出現了鐵農具和牛耕技術。
(2)西漢初期,經濟蕭條,國家貧窮。休養生息。
(3)江南地區經濟得到開發,經濟迅速發展。
原因:①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相對和平穩定;②北方農民大批南移,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并補充了江南的勞動力;③江南統治者為發展實力,比較重視發展經濟;④南北方勞動人民共同辛勤勞動,開發了江南;⑤南方生產條件和自然環境比較優越。
(4)生產工具和技術的改進,統治者政策的支持,充足的勞動力,人民的辛勤勞動。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
【解析】【分析】(1)由材料一中的兩幅圖可知,這一時期在經濟領域出現了鐵農具和牛耕。
(2)據“民失作業,而大飽饑饉。……人相食,死者過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駟(四匹相同顏色的馬駕車),而將相或乘牛車。上于是約法省禁,輕田租,十五而稅一。”可知,材料反映了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到處一片荒涼景象,那時牲畜奇缺,皇帝的車馬都配不上毛色一樣的四匹馬,將相有的只能乘牛車;為了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漢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導致速亡的教訓,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
(3)材料三中反映了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經濟得到開發,經濟迅速發展。聯系所學可知,南朝時期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原因是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為江南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和技術;江南地區的戰亂比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江南地區有發展經濟的優越的自然條件;人民辛勤勞作等。
(4)本題考查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生產工具和技術的改進,統治者政策的支持,充足的勞動力,人民的辛勤勞動。
故答案為:(1)出現了鐵農具和牛耕技術。
(2)西漢初期,經濟蕭條,國家貧窮。休養生息。
(3)江南地區經濟得到開發,經濟迅速發展。
原因:①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相對和平穩定;②北方農民大批南移,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并補充了江南的勞動力;③江南統治者為發展實力,比較重視發展經濟;④南北方勞動人民共同辛勤勞動,開發了江南;⑤南方生產條件和自然環境比較優越。
(4)生產工具和技術的改進,統治者政策的支持,充足的勞動力,人民的辛勤勞動。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鐵器、牛耕的出現,西漢初期的休養生息,江南經濟的開發的相關知識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解答材料解析題需要首先讀懂材料,然后結合問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據所學和材料有效信息組織答案,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浦县| 庆元县| 香港 | 大石桥市| 来宾市| 衡阳县| 大田县| 木兰县| 富裕县| 林周县| 商河县| 宁河县| 平远县| 望奎县| 乐都县| 泰宁县| 文山县| 昌江| 大宁县| 双鸭山市| 漳平市| 浪卡子县| 永仁县| 寿阳县| 馆陶县| 南涧| 西青区| 玉树县| 沙田区| 阜平县| 开远市| 东乡| 宁阳县| 革吉县| 成武县| 石屏县| 靖边县| 青海省| 双辽市| 乌拉特前旗| 渝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