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2018-2019學年八年級下學期社道期中考試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1.(2019八下·長興期中)明朝時期,蘇州出現了“郡城之東,皆習機業,工匠各有專能,匠有常主,機戶出資,機工出力,計日受值”的現象。這種現象最早出現的行業是( )A.制瓷業 B.造船業C.冶鑄業 D.紡織業【答案】D【知識點】農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了對農耕文明的繁盛考點的掌握。根據八下《歷史與社會》書本第9頁,蘇州、松江等地的紡織業中,一些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機戶擁有了大量資金、幾臺甚至幾十臺織機,他們采用計時或計件方式向機工付酬。這樣,出現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雇傭關系。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點評】要求學生掌握我國資本主義萌芽最早出現的行業。2.為加強政府對邊疆的統治,明成祖時,改革土司制度,開始從中央派遣官員到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直接管理。這就是( )A.土司制 B.行省制 C.金瓶掣簽制 D.改土歸流【答案】D【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改土歸流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改土歸流”即中央派“流官”代替少數民族的“土司”、“土官”,實行與中原地區一樣的行政制度,加強了中央與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聯系,與題意相符。故選擇D。【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改土歸流的識記。3.(2017八下·鄞州期中)搜集和整理歷史資料,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劉明同學從圖書館借來了《康雍乾三朝實錄》、《論軍機處與極權政治》、《“文字獄”的研究》等書,準備寫一篇歷史小論文。下列論文題目最符合他想法的是( )A.淺議“焚書坑儒” B.敘說清朝的對外交往C.簡論“閉關鎖國” D.略談清朝的君主專制【答案】D【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皇權膨脹【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清朝君主加強專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康雍乾三朝實錄》《論軍機處與極權政治》《“文字獄”的研究》反映了清朝的政治和思想文化的相關內容,軍機處的設立、大興文字獄都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封建皇權,加強君主專制。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清朝君主加強專制的了解。4.(2019八下·長興期中)“讀書人,最不齊,爛時文,爛如泥。國家本為求才計,誰知道,變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擺尾搖頭,便道是圣門高弟……就教他騙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氣。”這段材料主要諷刺批判了( )A.焚書坑儒 B.八股取士C.獨尊儒術 D.清代的文字獄【答案】B【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題干材料出自清朝學者徐大椿的《道情》,材料中的“爛時文”指的是八股文,“三名承題,兩句破題”指的是八股文的格式,諷刺明清的八股取士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使讀書人脫離現實,國家也無法真正選拔人才。AC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八股取士是題干材料主要諷刺批判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八股取士相關知識,理解題干材料是解題關鍵。5.(2019八下·長興期中)有這樣一本神奇的書,法國著名的漢學教授儒蓮稱其為“技術百科全書”,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把它稱為“中國的狄德羅”——宋應星所作的“17世紀百藝百科全書”,它是( )A.《齊名要術》 B.《本草綱目》C.《資治通鑒》 D.《天工開物》【答案】D【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末宋應星《天工開物》,總結了明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反映了我國手工業的生產面貌,被外國學習者稱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A項《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不符合題意;B項《本草綱目》是一部具有總結性的藥物學巨著,被譯為多國文字,成為世界醫藥學的重要文獻,不符合題意;C項《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這部書按年代順序,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的歷史,不符合題意;D項《天工開物》是題干描述的著作,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解讀材料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對材料的解讀。6.(2019八下·長興期中)《復興之路·千年變局》中記載:在鴉片戰爭爆發之前,汪仲洋這樣描述西方人:“他們的長腿不能彎曲,因而他們不能奔跑和跳躍,他們碧藍的眼睛畏懼陽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睜開”。就連在廣東抗敵前線的林則徐也相信:“只要斷絕了對西方人茶葉和大黃的供應,他們就會因為消化不良而死。”這種荒謬認識的產生源于( )A.重農抑商政策 B.閉關鎖國政策C.天朝上國思想 D.君主專制統治【答案】B【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他們的長腿不能彎曲,因而他們不能奔跑和跳躍,他們碧藍的眼睛畏懼陽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睜開”“只要斷絕了對西方人茶葉和大黃的供應,他們就會因為消化不良而死”反映了人們認識的局限性。聯系知識可知,當時出現這種現象是由于政府長期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阻礙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ACD三項屬于對內的政策或思想,說法明顯不符合題意;B項閉關鎖國政策是題干荒謬認識產生的根源,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清朝閉關政策的相關史實,旨在考查學生分析解讀材料能力。本題解答的關鍵是從“他們的長腿不能彎曲,因而他們不能奔跑和跳躍,他們碧藍的眼睛畏懼陽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睜開”“只要斷絕了對西方人茶葉和大黃的供應,他們就會因為消化不良而死”切入,結合閉關鎖國進行思考。7.(2019八下·長興期中)王同學在維基百科上查到如下歷史詞條定義。該歷史詞條反映的是( )盛行于14世紀到17世紀的一場文化運動,在中世紀晚期發源于佛羅倫薩、米蘭和威尼斯,后擴展至歐洲各國。……這場文化運動囊括了對古典文獻的重新學習。A.文藝復興 B.科學革命 C.啟蒙運動 D.工業革命【答案】A【知識點】文藝復興【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盛行于14世紀到17世紀的一場文化運動”“發源于佛羅倫薩......”等信息可知,這指的是14世紀從意大利開始的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是指發生在14世紀到17世紀的一場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A項文藝復興是題干歷史詞條反映的內容,符合題意;B項與材料信息不符合,不符合題意;C項啟蒙運動是17世紀開始,首先在英國,高潮在法國,不符合題意;D項工業革命是1765年開始,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文藝復興運動,要求具備材料信息的提取分析與知識運用的能力。8.(2019八下·長興期中)從唐、宋、元到明清,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主流表達形式分別由詩、詞轉變到曲再到小說,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由唐詩、宋詞、元曲到明清小說。這一變化過程適應了( )A.統治階級文化生活的需要B.商品經濟發展后壯大的市民階層文化生活的需要C.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的需要D.儒家思想正統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答案】B【知識點】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宋元社會生活與文化;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唐詩、宋詞、元曲到明清小說是各個歷史時期主要的文學表現形式,這一變化過程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后壯大的市民階層文化生活的需要。明清兩代,隨著工商業市鎮繁榮和書坊、刊刻印刷業迅速發展,適合廣大平民欣賞趣味的小說廣為流傳。A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商品經濟發展后壯大的市民階層文化生活的需要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注意理解各時期主要文學形式出現的原因。注意理解和把握古代各個歷史時期文學形式不同的原因。唐詩、宋詞、元曲到明清小說是各個歷史時期主要的文學表現形式,這一變化過程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后壯大的市民階層文化生活的需要。9.(2019八下·長興期中)法國大革命期間,國王路易十六被囚禁。在獄中閱讀了啟蒙思想家的著作,感嘆道:“原來是伏爾泰和盧梭毀了法國。”路易十六的話揭示了啟蒙思想( )A.謳歌了人性,動搖了天主教會的地位B.打擊了歐洲封建制度C.阻礙了法國社會的發展D.傳播了自然科學知識【答案】B【知識點】啟蒙運動【解析】【分析】材料中路易十六之所以說:“原來是伏爾泰和盧梭毀了法國!”,主要是因為在啟蒙思想的影響之下,法國爆發了大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起了共和國。啟蒙思想為法國大革命提供了理論依據,它沖破了封建思想的禁錮。ACD三項與啟蒙思想沒有關聯,不符合題意;B項打擊了歐洲封建制度是路易十六的話揭示的實質,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啟蒙思想的影響。本題要注意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實際考查的是啟蒙運動的影響,特別是對法國的影響。注意識記相關史實。10.(2019八下·長興期中)美國有許多航空母艦的名字都與該國的獨立戰爭有關,如“薩拉托加”號、“來克星頓”號、“邦克山”號等。其中“薩拉托加”號與戰爭中的哪一事件有關( )A.獨立戰爭的導火線 B.獨立戰爭的開始C.獨立戰爭的轉折 D.獨立戰爭的結束【答案】C【知識點】美國的誕生【解析】【分析】1777年,大陸軍取得了薩拉托加大捷,從而扭轉了戰爭的局面,薩拉托加大捷是美國獨立戰爭的轉折點。故題干中其中“薩拉托加”號與獨立戰爭的轉折點有關。A項獨立戰爭的導火線是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不符合題意;B項獨立戰爭的開始是1775年4月19日來克星頓的槍聲,不符合題意;C項獨立戰爭的轉折是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符合題意;D項獨立戰爭的結束是1783年英美代表在巴黎簽署的《巴黎條約》,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薩拉托加”號為切入點,主要考查獨立戰爭的轉折點。理解并識記美國獨立戰爭的相關史實。11.(2019八下·長興期中)拿破侖晚年說過:“我真正的光榮并非打了四十次勝仗:滑鐵盧之戰抹去了關于這一切的記憶。但有一樣東西是不會被人們忘卻的。”這“不會被人們忘卻”并讓他引以為豪的是( )A.頒布《權利法案》 B.發表《人權宣言》C.發表《獨立宣言》 D.制定《民法典》【答案】D【知識點】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解析】【分析】拿破侖在位期間,對內鞏固資產階級統治,頒布了《民法典》(又叫《拿破侖法典》)《商法典》《刑法典》。《拿破侖法典》第一次確認了民事權利平等、廢除貴族特權、財產所有權無限制和契約自由等資產階級民法的基本原則,是資產階級國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它的立法精神和原則為后來很多歐洲國家借鑒和效仿。A項頒布《權利法案》的是英國議會,不符合題意;B項發表《人權宣言》的是法國大革命期間的制憲會議,不符合題意;C項發表《獨立宣言》是美國獨立戰爭期間,不符合題意;D項制定《民法典》“不會被人們忘卻”并讓拿破侖引以為豪的,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拿破侖法典》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拿破侖法典》是資產階級國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它的立法精神和原則為后來很多歐洲國家借鑒和效仿。12.(2019八下·長興期中)下列杰出人物中,屬于17~18世紀啟蒙思想家的是( )A.伏爾泰、盧梭 B.孟德斯鳩、培根C.伽利略、伏爾泰 D.哥白尼、布魯諾、牛頓【答案】A【知識點】啟蒙運動【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啟蒙運動時期最著名的三位思想家分別是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啟蒙思想家對封建專制制度和天主教會的猛烈抨擊和對“自由”“平等”思想的宣傳,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A項伏爾泰、盧梭屬于17~18世紀啟蒙思想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啟蒙思想家的記憶能力。要求識記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二、非選擇題13.(2019八下·長興期中)世界歷史潮流波瀾壯闊,大國崛起伴隨政治文明發展。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一個民族要崛起,要有三個方面的改變;第一是人心的改變,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變;第三是器物和經濟的改變。——摘自報刊《大國崛起的文化準備》材料二:英國用光榮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種新的政治制度……制度營造出一種寬松,自由和開放的環境。否則,就難以想象,英國社會如何能在18、19世紀和平地實現現代化。——錢乘旦《世界現代化歷程》材料三:…...國民議會在主宰面前并在他的庇護之下確認并宣布下述人與公民的權利:第一條在權利方面,人們生來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第六條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現。……法律對所有的人,無論是施行保護或處罰都是一樣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第十七財產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利,……任何人的財產不得受到剝奪——《人權宣言》(1789年)(1)據材料一,舉出近代歐洲影響“人心改變”的兩個重要史實。(2)據材料二,英國“新的政治制度”指的是什么?哪一綱領性文件確立了這種新的政治制度。(3)綜合上述材料,歸納促成大國崛起的主要因素。【答案】(1)史實:文藝復興、啟蒙運動。(2)政治制度:君主立憲制;《權利法案》。(3)因素:思想解放;制度創新;法律保障(民主法制)。【知識點】啟蒙運動;文藝復興;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解析】【分析】(1)依據材料一中“人心的改變”,結合材料的出處《大國崛起的文化準備》可知,“人心的改變”是指人們的思想解放。結合所學知識,近代歐洲發生的思想解放運動有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等。(2)依據材料二“英國用‘光榮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種新的政治制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國光榮革命后頒布了《權利法案》,以法律的明確條文限制了國王的權力,確立了君主立憲制。(3)促成大國崛起的主要因素是:材料一體現思想解放;材料二體現制度創新;材料三體現法律保障(民主法制)。故答案為:(1)史實:文藝復興、啟蒙運動。(2)政治制度:君主立憲制;《權利法案》。(3)因素:思想解放;制度創新;法律保障(民主法制)。【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獲取解讀材料信息、知識遷移的能力。解答材料解析題需要首先讀懂材料,然后結合問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據所學和材料有效信息組織答案,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14.(2019八下·長興期中)閱讀下列地圖,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東方的航海之路】(圖1)【西方的認知之旅】(圖2)(1)圖1和圖2分別是哪兩個歷史事件?(2)根據以下兩段史料,分別說明上述兩個歷史事件的影響。(圖1)史料:“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回,于國家何益”!——《殊域周咨錄》史論1: (圖2)史料: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東南亞某地一部落首領)在此擊潰西班牙侵略者,擊斃其統帥麥哲倫。史論2: (3)綜上所述,你認為應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事件?【答案】(1)1鄭和下西洋;2新航路的開辟。(2)鄭和下西洋采取不計經濟效益的做法,給明政府造成了巨大財政負擔;麥哲倫航海的目的是為了殖民掠奪,給當地人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3)要用全面的視角、一分為二的觀點來評價歷史事件;要用史論結合的方法評價。【知識點】新航路開辟;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的比較【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開辟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圖片分析能力。根據圖一中的“西洋”等信息,聯系所學知識可知,1405——1433年間,鄭和帶領船隊從劉家航出發,先后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圖二是新航路開辟示意圖。(2)本題考查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開辟的相關知識及學生概括分析能力。根據材料一“所費白銀約為600萬兩”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朝的朝貢貿易,這種貿易主要以宣揚國威為目的,不計得失,故史論1為鄭和下西洋耗費大量財力,給明政府造成了巨大財政負擔。根據材料二“開始了對當地人民的血腥統治和瘋狂掠奪”可知,材料反映的哥倫布等人對印第安人的掠奪,是殖民者在美洲掠奪財富和資源,野蠻屠殺、奴役當地居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的體現,結論以此做答即可。(3)本題考查歷史事件的評價及學生概括分析能力。根據所學和材料可知,我們評價歷史事件要用全面的視角,一分為二地觀點來評價;要用史論結合的方法評價。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為:(1)鄭和下西洋;新航路的開辟。(2)鄭和下西洋采取不計經濟效益的做法,給明政府造成了巨大財政負擔;麥哲倫航海的目的是為了殖民掠奪,給當地人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3)要用全面的視角、一分為二的觀點來評價歷史事件;要用史論結合的方法評價。【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開辟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概括分析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5.(2019八下·長興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西藏和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材料二:2019年3月28日,西藏自治區境內一片歡騰,在城市,在鄉村,人們盡情地歡唱和舞蹈,以最熱烈的方式和最真摯的情感慶祝首個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材料三:2008年12月31日,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胡錦濤同志指出:我們要牢牢把握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主題,積極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實現全民族的團結、和諧、昌盛。(1)有人說,“明修長城清修廟”。請你說說明朝統治者大修長城的目的是什么?(2)清政府為了加強對西藏地區的管理,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意義?(3)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17世紀它曾經被哪個外國殖民者進行殖民統治?【答案】(1)為了防范北方民族南下侵擾。(2)確立達賴和班禪需經中央冊封;設置駐藏大臣;設立噶廈;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設立多瓶掣簽制度。有效地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鞏固和發展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3)荷蘭【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1)為了防御蒙古騎兵南下,明朝先后花了近二百年的時間修筑長城。(2)清政府為加強對西藏地區的管轄采取的措施有:順治冊封達賴喇嘛、康熙冊封班禪額爾德尼、雍正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乾隆金瓶掣簽制度、乾隆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規范了西藏地區行政體制和法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其意義是:有效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維護了祖國統一。(3)明朝后期,荷蘭殖民者侵占了我國寶島臺灣。故答案為:(1)為了防范北方民族南下侵擾。(2)確立達賴和班禪需經中央冊封;設置駐藏大臣;設立噶廈;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設立金瓶掣簽制度。有效地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鞏固和發展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3)荷蘭。【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明清時期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措施。掌握我國對邊疆地區的管轄的相關史實。1 / 1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2018-2019學年八年級下學期社道期中考試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1.(2019八下·長興期中)明朝時期,蘇州出現了“郡城之東,皆習機業,工匠各有專能,匠有常主,機戶出資,機工出力,計日受值”的現象。這種現象最早出現的行業是( )A.制瓷業 B.造船業C.冶鑄業 D.紡織業2.為加強政府對邊疆的統治,明成祖時,改革土司制度,開始從中央派遣官員到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直接管理。這就是( )A.土司制 B.行省制 C.金瓶掣簽制 D.改土歸流3.(2017八下·鄞州期中)搜集和整理歷史資料,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劉明同學從圖書館借來了《康雍乾三朝實錄》、《論軍機處與極權政治》、《“文字獄”的研究》等書,準備寫一篇歷史小論文。下列論文題目最符合他想法的是( )A.淺議“焚書坑儒” B.敘說清朝的對外交往C.簡論“閉關鎖國” D.略談清朝的君主專制4.(2019八下·長興期中)“讀書人,最不齊,爛時文,爛如泥。國家本為求才計,誰知道,變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擺尾搖頭,便道是圣門高弟……就教他騙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氣。”這段材料主要諷刺批判了( )A.焚書坑儒 B.八股取士C.獨尊儒術 D.清代的文字獄5.(2019八下·長興期中)有這樣一本神奇的書,法國著名的漢學教授儒蓮稱其為“技術百科全書”,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把它稱為“中國的狄德羅”——宋應星所作的“17世紀百藝百科全書”,它是( )A.《齊名要術》 B.《本草綱目》C.《資治通鑒》 D.《天工開物》6.(2019八下·長興期中)《復興之路·千年變局》中記載:在鴉片戰爭爆發之前,汪仲洋這樣描述西方人:“他們的長腿不能彎曲,因而他們不能奔跑和跳躍,他們碧藍的眼睛畏懼陽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睜開”。就連在廣東抗敵前線的林則徐也相信:“只要斷絕了對西方人茶葉和大黃的供應,他們就會因為消化不良而死。”這種荒謬認識的產生源于( )A.重農抑商政策 B.閉關鎖國政策C.天朝上國思想 D.君主專制統治7.(2019八下·長興期中)王同學在維基百科上查到如下歷史詞條定義。該歷史詞條反映的是( )盛行于14世紀到17世紀的一場文化運動,在中世紀晚期發源于佛羅倫薩、米蘭和威尼斯,后擴展至歐洲各國。……這場文化運動囊括了對古典文獻的重新學習。A.文藝復興 B.科學革命 C.啟蒙運動 D.工業革命8.(2019八下·長興期中)從唐、宋、元到明清,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主流表達形式分別由詩、詞轉變到曲再到小說,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由唐詩、宋詞、元曲到明清小說。這一變化過程適應了( )A.統治階級文化生活的需要B.商品經濟發展后壯大的市民階層文化生活的需要C.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的需要D.儒家思想正統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9.(2019八下·長興期中)法國大革命期間,國王路易十六被囚禁。在獄中閱讀了啟蒙思想家的著作,感嘆道:“原來是伏爾泰和盧梭毀了法國。”路易十六的話揭示了啟蒙思想( )A.謳歌了人性,動搖了天主教會的地位B.打擊了歐洲封建制度C.阻礙了法國社會的發展D.傳播了自然科學知識10.(2019八下·長興期中)美國有許多航空母艦的名字都與該國的獨立戰爭有關,如“薩拉托加”號、“來克星頓”號、“邦克山”號等。其中“薩拉托加”號與戰爭中的哪一事件有關( )A.獨立戰爭的導火線 B.獨立戰爭的開始C.獨立戰爭的轉折 D.獨立戰爭的結束11.(2019八下·長興期中)拿破侖晚年說過:“我真正的光榮并非打了四十次勝仗:滑鐵盧之戰抹去了關于這一切的記憶。但有一樣東西是不會被人們忘卻的。”這“不會被人們忘卻”并讓他引以為豪的是( )A.頒布《權利法案》 B.發表《人權宣言》C.發表《獨立宣言》 D.制定《民法典》12.(2019八下·長興期中)下列杰出人物中,屬于17~18世紀啟蒙思想家的是( )A.伏爾泰、盧梭 B.孟德斯鳩、培根C.伽利略、伏爾泰 D.哥白尼、布魯諾、牛頓二、非選擇題13.(2019八下·長興期中)世界歷史潮流波瀾壯闊,大國崛起伴隨政治文明發展。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一個民族要崛起,要有三個方面的改變;第一是人心的改變,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變;第三是器物和經濟的改變。——摘自報刊《大國崛起的文化準備》材料二:英國用光榮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種新的政治制度……制度營造出一種寬松,自由和開放的環境。否則,就難以想象,英國社會如何能在18、19世紀和平地實現現代化。——錢乘旦《世界現代化歷程》材料三:…...國民議會在主宰面前并在他的庇護之下確認并宣布下述人與公民的權利:第一條在權利方面,人們生來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第六條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現。……法律對所有的人,無論是施行保護或處罰都是一樣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第十七財產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利,……任何人的財產不得受到剝奪——《人權宣言》(1789年)(1)據材料一,舉出近代歐洲影響“人心改變”的兩個重要史實。(2)據材料二,英國“新的政治制度”指的是什么?哪一綱領性文件確立了這種新的政治制度。(3)綜合上述材料,歸納促成大國崛起的主要因素。14.(2019八下·長興期中)閱讀下列地圖,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東方的航海之路】(圖1)【西方的認知之旅】(圖2)(1)圖1和圖2分別是哪兩個歷史事件?(2)根據以下兩段史料,分別說明上述兩個歷史事件的影響。(圖1)史料:“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回,于國家何益”!——《殊域周咨錄》史論1: (圖2)史料: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東南亞某地一部落首領)在此擊潰西班牙侵略者,擊斃其統帥麥哲倫。史論2: (3)綜上所述,你認為應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事件?15.(2019八下·長興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西藏和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材料二:2019年3月28日,西藏自治區境內一片歡騰,在城市,在鄉村,人們盡情地歡唱和舞蹈,以最熱烈的方式和最真摯的情感慶祝首個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材料三:2008年12月31日,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胡錦濤同志指出:我們要牢牢把握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主題,積極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實現全民族的團結、和諧、昌盛。(1)有人說,“明修長城清修廟”。請你說說明朝統治者大修長城的目的是什么?(2)清政府為了加強對西藏地區的管理,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意義?(3)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17世紀它曾經被哪個外國殖民者進行殖民統治?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農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了對農耕文明的繁盛考點的掌握。根據八下《歷史與社會》書本第9頁,蘇州、松江等地的紡織業中,一些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機戶擁有了大量資金、幾臺甚至幾十臺織機,他們采用計時或計件方式向機工付酬。這樣,出現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雇傭關系。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D。【點評】要求學生掌握我國資本主義萌芽最早出現的行業。2.【答案】D【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改土歸流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改土歸流”即中央派“流官”代替少數民族的“土司”、“土官”,實行與中原地區一樣的行政制度,加強了中央與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聯系,與題意相符。故選擇D。【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改土歸流的識記。3.【答案】D【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皇權膨脹【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清朝君主加強專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康雍乾三朝實錄》《論軍機處與極權政治》《“文字獄”的研究》反映了清朝的政治和思想文化的相關內容,軍機處的設立、大興文字獄都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封建皇權,加強君主專制。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清朝君主加強專制的了解。4.【答案】B【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題干材料出自清朝學者徐大椿的《道情》,材料中的“爛時文”指的是八股文,“三名承題,兩句破題”指的是八股文的格式,諷刺明清的八股取士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使讀書人脫離現實,國家也無法真正選拔人才。AC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八股取士是題干材料主要諷刺批判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八股取士相關知識,理解題干材料是解題關鍵。5.【答案】D【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末宋應星《天工開物》,總結了明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反映了我國手工業的生產面貌,被外國學習者稱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A項《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不符合題意;B項《本草綱目》是一部具有總結性的藥物學巨著,被譯為多國文字,成為世界醫藥學的重要文獻,不符合題意;C項《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這部書按年代順序,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的歷史,不符合題意;D項《天工開物》是題干描述的著作,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解讀材料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對材料的解讀。6.【答案】B【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他們的長腿不能彎曲,因而他們不能奔跑和跳躍,他們碧藍的眼睛畏懼陽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睜開”“只要斷絕了對西方人茶葉和大黃的供應,他們就會因為消化不良而死”反映了人們認識的局限性。聯系知識可知,當時出現這種現象是由于政府長期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阻礙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ACD三項屬于對內的政策或思想,說法明顯不符合題意;B項閉關鎖國政策是題干荒謬認識產生的根源,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清朝閉關政策的相關史實,旨在考查學生分析解讀材料能力。本題解答的關鍵是從“他們的長腿不能彎曲,因而他們不能奔跑和跳躍,他們碧藍的眼睛畏懼陽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睜開”“只要斷絕了對西方人茶葉和大黃的供應,他們就會因為消化不良而死”切入,結合閉關鎖國進行思考。7.【答案】A【知識點】文藝復興【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盛行于14世紀到17世紀的一場文化運動”“發源于佛羅倫薩......”等信息可知,這指的是14世紀從意大利開始的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是指發生在14世紀到17世紀的一場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A項文藝復興是題干歷史詞條反映的內容,符合題意;B項與材料信息不符合,不符合題意;C項啟蒙運動是17世紀開始,首先在英國,高潮在法國,不符合題意;D項工業革命是1765年開始,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文藝復興運動,要求具備材料信息的提取分析與知識運用的能力。8.【答案】B【知識點】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宋元社會生活與文化;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唐詩、宋詞、元曲到明清小說是各個歷史時期主要的文學表現形式,這一變化過程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后壯大的市民階層文化生活的需要。明清兩代,隨著工商業市鎮繁榮和書坊、刊刻印刷業迅速發展,適合廣大平民欣賞趣味的小說廣為流傳。A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商品經濟發展后壯大的市民階層文化生活的需要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注意理解各時期主要文學形式出現的原因。注意理解和把握古代各個歷史時期文學形式不同的原因。唐詩、宋詞、元曲到明清小說是各個歷史時期主要的文學表現形式,這一變化過程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后壯大的市民階層文化生活的需要。9.【答案】B【知識點】啟蒙運動【解析】【分析】材料中路易十六之所以說:“原來是伏爾泰和盧梭毀了法國!”,主要是因為在啟蒙思想的影響之下,法國爆發了大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起了共和國。啟蒙思想為法國大革命提供了理論依據,它沖破了封建思想的禁錮。ACD三項與啟蒙思想沒有關聯,不符合題意;B項打擊了歐洲封建制度是路易十六的話揭示的實質,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啟蒙思想的影響。本題要注意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實際考查的是啟蒙運動的影響,特別是對法國的影響。注意識記相關史實。10.【答案】C【知識點】美國的誕生【解析】【分析】1777年,大陸軍取得了薩拉托加大捷,從而扭轉了戰爭的局面,薩拉托加大捷是美國獨立戰爭的轉折點。故題干中其中“薩拉托加”號與獨立戰爭的轉折點有關。A項獨立戰爭的導火線是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不符合題意;B項獨立戰爭的開始是1775年4月19日來克星頓的槍聲,不符合題意;C項獨立戰爭的轉折是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符合題意;D項獨立戰爭的結束是1783年英美代表在巴黎簽署的《巴黎條約》,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薩拉托加”號為切入點,主要考查獨立戰爭的轉折點。理解并識記美國獨立戰爭的相關史實。11.【答案】D【知識點】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解析】【分析】拿破侖在位期間,對內鞏固資產階級統治,頒布了《民法典》(又叫《拿破侖法典》)《商法典》《刑法典》。《拿破侖法典》第一次確認了民事權利平等、廢除貴族特權、財產所有權無限制和契約自由等資產階級民法的基本原則,是資產階級國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它的立法精神和原則為后來很多歐洲國家借鑒和效仿。A項頒布《權利法案》的是英國議會,不符合題意;B項發表《人權宣言》的是法國大革命期間的制憲會議,不符合題意;C項發表《獨立宣言》是美國獨立戰爭期間,不符合題意;D項制定《民法典》“不會被人們忘卻”并讓拿破侖引以為豪的,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拿破侖法典》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拿破侖法典》是資產階級國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它的立法精神和原則為后來很多歐洲國家借鑒和效仿。12.【答案】A【知識點】啟蒙運動【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啟蒙運動時期最著名的三位思想家分別是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啟蒙思想家對封建專制制度和天主教會的猛烈抨擊和對“自由”“平等”思想的宣傳,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A項伏爾泰、盧梭屬于17~18世紀啟蒙思想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啟蒙思想家的記憶能力。要求識記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13.【答案】(1)史實:文藝復興、啟蒙運動。(2)政治制度:君主立憲制;《權利法案》。(3)因素:思想解放;制度創新;法律保障(民主法制)。【知識點】啟蒙運動;文藝復興;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解析】【分析】(1)依據材料一中“人心的改變”,結合材料的出處《大國崛起的文化準備》可知,“人心的改變”是指人們的思想解放。結合所學知識,近代歐洲發生的思想解放運動有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等。(2)依據材料二“英國用‘光榮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種新的政治制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國光榮革命后頒布了《權利法案》,以法律的明確條文限制了國王的權力,確立了君主立憲制。(3)促成大國崛起的主要因素是:材料一體現思想解放;材料二體現制度創新;材料三體現法律保障(民主法制)。故答案為:(1)史實:文藝復興、啟蒙運動。(2)政治制度:君主立憲制;《權利法案》。(3)因素:思想解放;制度創新;法律保障(民主法制)。【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獲取解讀材料信息、知識遷移的能力。解答材料解析題需要首先讀懂材料,然后結合問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據所學和材料有效信息組織答案,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14.【答案】(1)1鄭和下西洋;2新航路的開辟。(2)鄭和下西洋采取不計經濟效益的做法,給明政府造成了巨大財政負擔;麥哲倫航海的目的是為了殖民掠奪,給當地人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3)要用全面的視角、一分為二的觀點來評價歷史事件;要用史論結合的方法評價。【知識點】新航路開辟;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的比較【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開辟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圖片分析能力。根據圖一中的“西洋”等信息,聯系所學知識可知,1405——1433年間,鄭和帶領船隊從劉家航出發,先后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圖二是新航路開辟示意圖。(2)本題考查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開辟的相關知識及學生概括分析能力。根據材料一“所費白銀約為600萬兩”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朝的朝貢貿易,這種貿易主要以宣揚國威為目的,不計得失,故史論1為鄭和下西洋耗費大量財力,給明政府造成了巨大財政負擔。根據材料二“開始了對當地人民的血腥統治和瘋狂掠奪”可知,材料反映的哥倫布等人對印第安人的掠奪,是殖民者在美洲掠奪財富和資源,野蠻屠殺、奴役當地居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的體現,結論以此做答即可。(3)本題考查歷史事件的評價及學生概括分析能力。根據所學和材料可知,我們評價歷史事件要用全面的視角,一分為二地觀點來評價;要用史論結合的方法評價。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為:(1)鄭和下西洋;新航路的開辟。(2)鄭和下西洋采取不計經濟效益的做法,給明政府造成了巨大財政負擔;麥哲倫航海的目的是為了殖民掠奪,給當地人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3)要用全面的視角、一分為二的觀點來評價歷史事件;要用史論結合的方法評價。【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開辟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概括分析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5.【答案】(1)為了防范北方民族南下侵擾。(2)確立達賴和班禪需經中央冊封;設置駐藏大臣;設立噶廈;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設立多瓶掣簽制度。有效地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鞏固和發展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3)荷蘭【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1)為了防御蒙古騎兵南下,明朝先后花了近二百年的時間修筑長城。(2)清政府為加強對西藏地區的管轄采取的措施有:順治冊封達賴喇嘛、康熙冊封班禪額爾德尼、雍正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乾隆金瓶掣簽制度、乾隆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規范了西藏地區行政體制和法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其意義是:有效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維護了祖國統一。(3)明朝后期,荷蘭殖民者侵占了我國寶島臺灣。故答案為:(1)為了防范北方民族南下侵擾。(2)確立達賴和班禪需經中央冊封;設置駐藏大臣;設立噶廈;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設立金瓶掣簽制度。有效地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鞏固和發展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3)荷蘭。【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明清時期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措施。掌握我國對邊疆地區的管轄的相關史實。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2018-2019學年八年級下學期社道期中考試試卷(歷社部分)(學生版).docx 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2018-2019學年八年級下學期社道期中考試試卷(歷社部分)(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