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下)第一章基礎知識分析第1節 宇宙的起源1.宇宙:廣漠空間和存在的各種天體以及彌漫物質的總稱。是由大量不同層次的星系構成的。宇宙是均勻的、無邊的、膨脹的。宇宙中有上千億的星系,平均每個星系又有上千億的恒星和各類天體。運動著的物質將時間和空間結合在一起就成為我們所說的宇宙。2.美國天文學家哈勃發現星系運動有如下特點:所有的星系都在遠離我們而去;星系離我們越遠,運動的速度越快;星系間的距離在不斷地擴大。3.目前被人們廣為接受的一種宇宙起源學說是大爆炸宇宙理論(勒梅特于1931年創建)。其主要觀點----大約150億年前,我們所處的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極高的溫度和密度,被擠壓在一個“原始火球” 中。大爆炸使物質四散出擊,宇宙空間不斷膨脹,溫度也相應下降,后來相繼出現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4.宇宙的將來—兩種結局:永遠膨脹下去, 或者會塌縮而在大擠壓處終結。無論地球上觀察,還是在其它星球上觀察,都可以觀察到其它星球都在遠離觀察點而去,這是宇宙膨脹的結果。其實,大爆炸而產生宇宙的理論也不能確定起始爆炸中心。5.英國人史蒂芬·霍金提出的黑洞理論和宇宙無邊界的設想成了現代宇宙學的重要基石。他的宇宙無邊界設想是這樣的:第一,宇宙是無邊的;第二,宇宙不是一個可以任意賦予初始條件或邊界的一般系統。第2節 太陽系的形成與地球的誕生1. 托勒密的宇宙體系——地心說托勒密認為,地球處于宇宙中心靜止不動。從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陽、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圓軌道上繞地球運轉。2.哥白尼與“日心說”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在臨終時發表了一部具有歷史意義的著作——《天體運行論》,完整地提出了“日心說”理論。這個理論體系認為,太陽是行星系統的中心,一切行星都繞太陽旋轉。地球也是一顆行星,它上面像陀螺一樣自轉,一面又和其他行星一樣圍繞太陽轉動。3.人類認識太陽系的歷程①最早用肉眼觀測到的是金星、水星、火星、木星和土星。②公元1609年,意大利科學家加利略發明了天文望遠鏡后,人們才撩開太陽系神秘的面紗。③1781年,英國科學家威廉赫歇耳發現了天王星。④1846年法國的勒維耶與英國的亞當斯發現了海王星。⑤1930年,美國的湯博發現了冥王星。⑥20世紀50年代,航天探測器的運用,是人類對太陽系的認識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4.太陽系的行星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5.太陽系的形成:“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說” :太陽系是由一塊星云收縮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陽,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質進一步收縮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理論依據:太陽系的行星繞日運行的特征P7。同向性—公轉方向與自轉方向相同。共面性—公轉軌道平面大多接近于同一平面。軌道的近圓性。6.太陽系的形成——星云說星云:是由氣體和塵埃物質組成的巨大云霧狀天體。直徑大多十幾光年人們把宇宙中星際氣體、塵埃和粒子流等物質叫做“星際物質”。星際物質在宇宙空間的分布并不均勻。在引力作用下,某些地方的氣體和塵埃可能相互吸引而密集起來,形成云霧狀。人們形象地把它們叫做“星云”。7.太陽系家族的誕生50億年前原始太陽星云因萬有引力作用而收縮凝聚②凝聚的星云,繞著中軸旋轉,形成中間增厚的大園盤③繼續旋轉,盤面形成幾個同心圓的圓環④中心部份質量較大形成恒星----太陽,圓環部分形成一顆顆行星及衛星。第3節 恒星的一生1.恒星的演化紅巨星:表面溫度比太陽低,但體積比太陽大,亮度比太陽高。行星狀物質:質量體積比太陽大,但亮度較暗。超新星:亮光相當于十億顆太陽白矮星、中子星、黑洞:體積小、亮度低,但質量大、密度極高。 決定恒星壽命的因素只有一個——質量! 質量愈大,壽命愈短!2.太陽的光和熱是靠太陽內部的氫發生熱核反應而產生的。第4節 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誕生1.地球的演化。46億年前地球形成之初是一個由巖漿構成的熾熱的球。在距今約38億年前,最原始的生命體在海洋中誕生。①25億至6億年前,地球上開始出現大片陸地和山脈,海洋中的藻類釋放初氧氣,大氣中的氧氣含量逐漸增多:②6億至2.5億年前的古生代,地球上的陸地面積增加,原始的歐亞大陸和北美大陸露出海面,出現昆蟲、魚類、兩棲類、裸蕨類等生物;③2.5億至0.7億年前的中生代,大西洋和印度洋形成,中國大陸輪廓基本形成,裸子植物和爬行類動物出現;④0.7億年前至今,地球在第三紀經歷了大規模的造山運動,形成了喜馬拉雅山脈等許多世界上的高大山脈,奠定了現代地球地貌的基礎;鳥類、哺乳類動物和被子植物出現。2.生命的誕生。1953年美國生物學家米勒在實驗室用充有甲烷、氨氣、氫氣和水的密閉裝置,以加熱、放電來模擬原始地球的環境條件,合成了一些氨基酸、有機酸和尿素等。4.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假說。生命起源化學進化過程包括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從無機小分子生成有機小分子;第二階段,從有機小分子形成有機大分子;第三階段,從有機大分子組成能自我維持穩定和發展的多分子體系;第四階段,從多分子體系演變為原始生命。第5節 生物的進化1.神創論和進化論的斗爭。2.生物進化的有力證據——動植物化石。化石的形成P16。在地層中保留下來的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和遺跡,都稱為化石。支持生物進化的其它證據:自然選擇學說、比較解剖學證據、胚胎學證據。動物化石的形成:動物死后落入水中→尸體上的肌肉腐爛→水中泥沙掩埋骨骼→水進入無機鹽沉淀在里面(化石形成)→將化石保存在外圍泥沙堆積沉淀而形成的巖石中→某些化石隨地殼的運動露出水面回到地面,在風雨作用下露出化石。學說 祖先 進化原因 核心思想布豐進化學說 相同 環境的改變(氣候) 物種可變拉馬克學說 不同 用進廢退 物種可變 用進廢退 獲得性遺傳達爾文進化論 相同 自然選擇 物種可變(過度繁殖.適者生存,遺傳變異.生存斗爭)3.生物進化的順序和意義。越是古老的地層(深層)里化石生物越簡單、越原始,越是晚近的地層(淺層)里化石生物越復雜、越高級。進化順序:動物: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脊椎動物中,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植物:藻類→苔蘚類→蕨類→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人:森林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現代人意義:化石在地層按一定順序出現的事實是生物進化最可靠最直接的證據;化石在地層中的分布說明了生物是經過 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逐漸進化而來的,它反映了生物進化的順序是:簡單→復雜;低等→高等;水生→陸生。更先進更科學的推斷生物間的親緣關系的方法是通過分析比較DNA和蛋白質的差異。4.物種可變的進化觀點:世界是運動的,地球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星球,生物也是在變化的……。5.進化論的演變。最早較為系統地闡明生物如何進化的是法國博物學家喬治·布豐,他認為物種是可變的,現在活著的種類是從今天已經不存在的種類演變而來的。1809年,法國博物學家讓·拉馬克提出“用進廢退”觀點,認為現存的生物,包括人類都是由其他物種變化而來的,現在存活的生物都有各自的祖先,物種進化的原因是自身存在著一種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力量。對神創論造成致命打擊的是達爾文于1859年發表的《物種起源》,其中解釋物種進化原因的自然選擇理論被人們普遍接受。主要觀點:①地球上的一切適于都起源共同的原始祖先,生物之間存在著或近或遠的親緣關系;②達爾文的進化論的核心:生物進化的根本原因是自然選擇,自然選擇的內因是不定向的遺傳和變異,外因是環境的選擇,結果是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③變異對生物個體來說分有利變異和不利變異,遺傳的作用是積累微小變異遺傳和變異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學說的四個要點: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變異、適者生存。第6節 進化與遺傳1.遺傳:生物體通過生殖產生子代,子代和親代、子代和子代之間的性狀都很相似,這種現象稱為遺傳。“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變異:子代與親代及子代不同個體間的性狀差異叫變異。“一母生九子,連母十個樣”⑼2.染色體:位于細胞核內(人類有23對46條染色體),染色體是由DNA(脫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質組成的,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由1953年美國沃森和英國克里克共同提出。脫氧核糖、堿基、磷酸組成DNA的基本單位----脫氧核苷酸。基因是起遺傳作用的DNA片斷。一個DNA分子上有成百上千個基因。基因控制性狀,蛋白質表現性狀。人類基因組計劃,計劃于1990年正式啟動。變異實質上是遺傳物質(基因、DNA、染色體)發生改變而導致生物體性狀的變化。例如白化病患者不能合成黑色素,就是因為控制黑色素合成的基因發生變異造成的;先天愚型是21號染色體多了一條。3.育種和優生。雜交優勢:雜交的生命力比雙親強的現象。如騾。基因工程:完全按照人的意愿重新組合基因的技術。轉基因技術、轉基因食品等。遺傳病與優生。我國的婚姻法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之內的旁系血親禁止結婚。4.新達爾文主義(綜合進化論)認為:親代的基因在傳遞給子代的過程中也存在著自然選擇。如含有體格強壯、反應敏捷的基因的動物往往能在擇偶競爭中獲勝,因此這些基因遺傳給子代的機會較大,相反,含有某些遺傳病基因的動物往往得不到配偶或過早死亡使這些不利基因傳給子代的機會減小。第二章基礎知識分析1.種群定義:生活在 一定區域內的同種生物個體 的 總和 ,稱為種群。 生物特征: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種群的特征具有種群密度、年齡結構、性別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生物種群中增加(或減少)生物個體的主要方式是繁殖(或死亡)。種群密度=生物個體數/種群生存的面積(或體積); 性別比(%)= 男性人數/女性人數 ×100% ; 出生率= 新個體數/種群個體總數×100‰ ;死亡率= 死亡個體數/種群個體總數×1000‰ 。2.群落定義:在 一定生活環境種的所有生物種群就組成了一個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簡稱為 群落 。生物特征:一定區域內的全部生物種群,即區域內的全部生物 。關系:群落中各生物間存在著直接 或 間接 的相互關系:有食物關系、棲息和寄生關系、繁殖關系等,其中 食物關系最主要。生物分布特點垂直分布: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苔蘚地衣層。3.植被定義:生活在 一定自然區域內的所有植物的總和,稱為植物群落。覆蓋在地球表面的 植物群落稱為植被。生物特征:一定區域內的全部植物。 類型: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作用:在群落中,起 主導作用的是植物, 動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間接地依賴于植物。4. 破壞植被的危害: 水土流失 、 氣候變化異常、動植物資源枯竭 、 等。5.生物不斷進化,以適應環境。現存的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如保護色、擬態等。生物間關系互惠,如花與蝴蝶;共生,如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地衣;競爭,如水稻與雜草;捕食,如鳥吃蟲;寄生,如蛔蟲寄生于人體內、莬絲子、細菌等;偏利、偏害。第2節 生態系統。1、非生物因素:陽光、溫度、空氣、水、土壤等。2.各種生物對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例:(1)松、杉、一般農作物在強光下生長良好——— 陽光(2)蘋果不宜熱帶種植 ———— 溫度荔枝等不宜在寒帶種植(3)沙漠區一般植物難生長但沙拐棗生長良好——----水分3、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生物既要適應 環境,又通過各自的活動 影響 環境4.涵義:一個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環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組成了一個生態系統。生態系統成分包括 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和 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不可缺少的成分①生產者合成的有機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間接的能量來源;②分解者:物質、能量循環中起著轉化的作用。(把有機物轉化成無機物 ,為生產者提供原料)。區域大小:可根據實際需要,自由選定。故種群,群落,生態系統區域大小 不可直接比較。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它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上部,總厚度大約20千米,但是,絕大多數的生物都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這一薄層當中。5.食物鏈和食物網。食物鏈涵義:一個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生物通過 食物 形成聯系——食物鏈。舉例:舉例: 草 → 鼠 → 蛇 → 鷹 。功能:生態系統中物質和 能量流通的渠道。功能:生態系統中流通的渠道。變化規律 : 能量 按箭頭方向逐級遞減。食物網涵義:一個生態系統中的很多條 食物鏈 連接交叉,形成一種網狀聯系——叫 食物網。功能:生態系統中 物質循環 和 能量流動 的渠道。在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是單向的、逐漸減少的,即食物網中下一級的生物只能獲得上一級生物的一部分能量。注意:①生態系統中消費者和分解者需要的能量直接或間接來自綠色植物—— 生產者 。②生態系統中所需的能量最終來源于 太陽能 。6.固氮途徑有:雷電固氮、人工固氮和生物固氮。第3節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1.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保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的原因:生態系統具有 自動調節能力 。一般來說,生態系統的成分越 復雜 ,生物種類 越多 ,自動調節平衡的能力就 越強 。2.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的破壞:破壞原因: 超過 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生態平衡遭破壞。破壞因素: 自然因素 和 人為因素 。①自然因素:自然災害。如地震、 火山、 臺風 等。②人為因素: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利用,以及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污染等。③ 人為因素 可以導致 自然因素 的強化或弱化。3.設立自然保護區,對于保護自然資源,特別是保護珍貴、稀有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是十分有效的手段。4.為了實現環境保護的目標,必須貫徹實行“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第三章基礎知識分析第1節 健康1.人類的健康人的健康包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關系健康三個相互聯系的部分。2.做一個健康的人,必須具備的條件:健康的生活方式;對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保持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第2節 來自微生物的威脅1. 19世紀60年代,法國科學家巴斯德提出,微生物是引起某種疾病的根源,殺死這些微生物能避免疾病的傳染。2. 什么是細菌:①一種單細胞的原核生物;②在顯微鏡下才能觀察到;③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核質;無成形的細胞核。④種類:桿菌、球菌、螺旋菌細菌危害人體健康的途徑:①有些細菌能侵入并破壞人體細胞。②有些細菌不侵入細胞內,但能產生一種能破壞細胞的毒素。3.炭疽:由炭疽桿菌引起的疾病。人類感染炭疽病的3種途徑:①因食用被炭疽桿菌污染的食物,引起人的腸炭疽---飲食傳播;②因擦傷或割傷人的皮膚,感染了炭疽桿菌,引起皮膚炭疽---接觸傷口傳播;③因吸入漂浮在空氣中的炭疽桿菌孢子而感染,引起肺炭疽---空氣和飛沫傳播3.抗生素是一種能夠在不損傷人體細胞的條件下殺死細菌的化合物,它由一些細菌或真菌自然合成。青霉素(英國微生物學家弗來明在1928年發現)作用:青霉素可以使細菌的細胞壁變薄,并使細菌破裂。4.細菌引起的常見疾病疾病 致病細菌 感染途徑 疾病 致病細菌 感染途徑細菌性痢疾 痢疾桿菌 糞—口傳播 肺結核 結核桿菌 飛沫傳播破傷風 破傷風桿菌 接觸傳播 霍亂 霍亂桿菌 水、食物、蒼蠅傳播淋病 淋病雙球菌 性接觸5.右圖顯示了實驗結果,仔細觀察,浸有不同濃度青霉素的圓紙片周圍的清晰區無細菌,清晰區面積與青霉素濃度成正比。出現以上實驗結果的原因是:青霉素能殺死細菌,濃度越高效果越好。青霉素可以使細菌的細胞壁變薄,并使細菌破裂。青霉素是世界上第一種抗生素(1943年開始投入使用)。6. 病毒:個體微小,不能獨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細胞內,沒有細胞結構。7.活動(見P70):什么時候流感(或當地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發病率最高?(調查)①明確調查目的;②確定調查對象;③編制調查表;④實施調查;⑤統計原數據進行分析。8. 流感的流行必須具備什么條件?(流感的流行的三環節)病原體:是指使人或動物發生傳染病的生物。易感人群:對某種傳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該病的人群。傳染源:能夠散播病原體的人和動物。傳播途徑: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到健康人所經過的途徑。預防的方法:①早診斷,早治療,早隔離②流感流行期間,盡量少到公共場所。③進行流感病毒疫苗接種。傳播途徑:①空氣傳播:(流感等)②水傳播:(甲肝等)③土壤傳播:(蛔蟲病等)④飲食傳播:(腸道傳染病等)⑤蟲媒傳播:(乙型腦炎等)⑥接觸傳播:(狂犬病等)9. 病毒引起的常見疾病: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簡稱。是由A型禽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一種禽類(家禽和野禽)傳染病。禽流感病毒感染后可以表現為輕度的呼吸道癥狀、消化道癥狀,死亡率較低;或表現為較嚴重的全身性、出血性、敗血性癥狀,死亡率較高。這種癥狀上的不同,主要是由禽流感的毒型決定的。第3節 身體的防衛1. 讀圖:找出人體防御病原體入侵的防線有哪些 (1)皮膚:起屏障作用,防止病原體進入人體(2)皮膚、呼吸道分泌物有殺菌作用(3)呼吸道:黏膜上的纖毛擺動,清除異物和病菌(4)淚液中溶菌酶,胃液中胃酸能殺死病菌2. 人體的第一道防線組成:皮膚、胃壁的黏膜、呼吸道黏膜上的纖毛。功能:阻擋或殺死病原體,不讓病原體侵入人體。保護自身免受病患的兩種方法:一是防止病體侵入體內;二是抵抗已侵入人體內的病原體。第二道防線是血液中的吞噬細胞、吞噬細胞在組織中吞食和消化病原體功能:溶解、吞噬和消滅病原體。(第一道防線和第二道防線組成有:皮膚屏障作用;吞噬細胞和體液(淚液、唾液中所含的溶菌酶)的殺菌作用;干擾素對病毒的抑制作用。)第三道防線是后天獲得的,只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抗原:進入人體后能和淋巴細胞產生免疫反應的任何體外物質,包括:細菌、病毒、移植器官、花粉、自身組織(癌細胞)等抗體:B淋巴細胞產生的一種抵抗抗原的特殊蛋白質。人們通常也稱為免疫球蛋白。可使病原菌凝集,中和病原體產生的毒素。①抗體附在病原體上,病原體被溶解及殺死;②抗體附在病原體表面,使病原體更易被吞噬細胞吞噬;③病原體被抗體粘結在一起,以致不能進入細胞或繁殖。類型 淋巴細胞 病原體所在 產生免疫物質 防御方式體液免疫 B淋巴細胞 細胞外 抗體 產生抗體,消滅抗原細胞免疫 T淋巴細胞 細胞內 直接作用或釋放淋巴因子 消滅和清除異物3.人工免疫:人體通過接種疫苗獲得的免疫分類:人工自動免疫:接種抗原,人體產生相應抗體;人工被動免疫:注入特異性抗體或淋巴因子計劃免疫:衛生防疫部門有計劃地對易感人群進行預防接種,使他們獲得免疫, 來控制和消滅某種傳染病。如:乙腦疫苗:預防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腦菌苗:預防流行性腦脊髓膜炎4.人體的免疫功能:(1)抗傳染免疫功能(防御感染) :皮膚的屏障作用等 ;(2) 免疫監視的功能:識別清除異常細胞;(3)保持自我穩定的功能 消除衰老死亡細胞。免疫功能失調:過敏反應---免疫功能過強;自身免疫病—風濕性心臟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免疫缺陷病--艾滋病(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其主要傳播途徑:性接觸;血液和精液傳播;母嬰傳播。第4節 非傳染性疾病1. 當前,非傳染性疾病已成為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腦血管意外和冠心病更是號稱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2.腫瘤是一種細胞性疾病,其腫瘤細胞由正常細胞轉變而來。腫瘤細胞特點:能不間斷地進行分裂,形成腫瘤。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相同點:都能不間斷的分裂。不同點:前者局限于原發部位,后者能轉移并侵犯新組織,從而在病人體內廣泛播散。由上皮細胞形成的惡性腫瘤叫做癌。癌癥致死的原因:在體內廣泛擴散,耗盡患者的營養,使病人消瘦衰弱,或影響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最終導致患者死亡。引起癌癥的主要因素有(1)不良的飲食習慣和吸煙是致癌的一個因素。(2)腌制食品中的亞硝酸鹽,霉變食品中黃曲霉素,熏烤食品中的苯并芘等都是致癌物質。(3)喜食高脂肪、高鹽的食物及偏食,都容易使人患癌。3. 心血管疾病。動脈硬化是由于膽固醇和其他脂肪類物質在動脈管腔內堆積,動脈管壁失去彈性而變硬,同時引起管腔狹窄。(1)動脈硬化發生在冠狀動脈:得冠心病。輕者:腦悶氣喘。心肌暫時性缺血-心絞痛;冠狀動脈栓塞或痙摩――心肌梗塞。(2)發生在腦動脈:凝血塊堵塞――腦血栓;加高血壓――腦血管破裂,腦血管痙攣。以上引起各種病變,俗稱中風,醫學上稱腦血管意外。4.實驗:血管阻塞對血液流動的影響。該實驗中,大玻璃管模擬血管,水模擬血液,橡皮泥模擬膽固醇等脂類物質。該實驗說明:如果膽固醇等脂類物質堆積在血管內,血液的流動會減緩。如果血管已經變狹窄了,血流仍要維持原來的速度,就必然要引起血管堵塞或破裂。5.目前我國高血壓的診斷標準為收縮壓持續大于18.7千帕或舒張壓大于12.0千帕。6.糖尿病是由于胰島素缺乏,引起血糖濃度升高,以致腎臟無法將經過腎臟血液中的葡萄糖全部吸收,于是葡萄糖隨尿液排出。糖尿病難以根治,一般控制病情的辦法有:注射胰島素,控制和調節飲食,適當鍛煉等。第5節 照顧好你的身體1.環境毒物:環境中某些破壞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使人致病的化學物質。中毒:由環境毒物引起的疾病2.平衡膳食:食物中的所含的營養素種類齊全,數量充足,比例適當,與機體的需要能保持平衡。食譜制定原則:食物要多樣化,饑飽要適當,油脂要適量,粗細要搭配,食鹽要限量,甜食要少吃,飲酒要節制,三餐要合理。3.毒品的種類:危害最大的是鴉片類、可卡因類、大麻類等。毒品的危害:①毒品有成癮性②嚴重危害身心健康(損害免疫系統、神經系統、分泌系統和生殖系統、呼吸系統等)③毒品使吸毒者傾家蕩產,走上犯罪道路④吸毒、販毒破壞國家的安寧和經濟發展。6月26日-----國際禁毒日4.香煙煙霧主要成分:焦油:致癌物(苯并芘)誘發肺癌。煙堿(尼古丁):(1)影響神經系統,易得胃潰瘍等;(2)促使動脈硬化、誘發心臟病。(3)讓吸煙者上癮一氧化碳:減慢血液中氧的運送速度,誘發冠心病。5 月31日定為“世界無煙日”。5.過量飲酒(酗酒)對人體有危害:神經衰弱和智力減退等;心血管系統的疾病;急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肝硬化等;胃酸過多、胃出血和消化道腫瘤等;消化不良、腹瀉和便秘等。酒精中毒:急性中毒:酒醉狀態,酒精中毒量70-80克,酒精致死量250-500克;慢性中毒:損害:循環系統、神經系統、消化系統6.急救時,第一位的工作是搶救生命,首要的行動是排除致死因素 (1)對溺水者——首先要將他救上岸;(2)對觸電者——首先要切斷電源;(3)對氣體中毒病人——首先要轉移到空氣新鮮.通風良好的地方;(4)對誤服農藥中毒者——立即催吐。判別是否死亡的依據:(1)呼吸情況:感知氣流或借助棉絮(2)脈搏情況: 摸橈動脈、頸動脈,或聽心音(3)瞳孔的改變: (瞳孔左右不對稱是大腦異常的重要特征)(4)有無意識:昏厥(暈厥)和昏迷。死亡的標準 日常(習慣):呼吸停止、心跳停止;目前醫學界:——腦死亡。當呼吸和心跳都停止時,應立即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使其心肺復蘇。在進行人工呼吸前,應確保呼吸道暢通,若有異物,應將異物清除干凈。人工呼吸頻率為16-20次/分鐘,胸外心臟按壓頻率為80-100次/分鐘。7.毒蛇咬傷的急救(1)我國的毒蛇種類較多,如眼鏡蛇、五步蛇、竹葉青蛇、蝮蛇等都是毒蛇。毒蛇咬傷的急救:被毒蛇咬傷后,應盡可能在傷口的近心端5~10厘米處,用帶、繩、手帕或止血帶結扎,防止毒液蔓延。然后可用清水或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傷口,將毒液排出。必要時,應及時送醫院。8.腦血管意外時特點和正確處理:①體位保持合適:使病人絕對臥床。②保持呼吸道通暢。③控制適當血壓。④病人心理安慰。⑤呼叫急救中心或及時送醫院檢查、搶救。血型 紅細胞上的凝集原 血清中的凝集素A型 A 抗BB型 B 抗AAB型 A和B 無O型 無 抗A和抗B9.血型特點:人有多種血型系統,臨床上常用的是ABO血型系統 ①ABO血型由紅細胞上的凝集原決定 ②ABO血型系統四種血型:(A型、B型、AB型、O型)③每個人的血清中都不含有與他本身紅細胞的凝集原相對抗的凝集素。人的血型是由遺傳決定的,且終身保持不變。輸血原則:輸同型血,異型間輸血只在一定血型間可以進行,且在緊急情況下才采用,要輸得少輸得慢。第四章 基礎知識分析第1節 人類發展與環境問題1. 人類的生存依賴于生物圈的資源與環境,人類的活動則影響和改變生物圈。環境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各種資源,同時也要接納人類生存和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廢棄物。人類在發展過程中,通過生活和生產等活動不斷地影響和改變著環境。即人地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但在一定的時期內,地球上的空間、資源、環境的承載量是有限的,人類發展必須與環境相適應。2.人類現在面臨的環境問題:①不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所造成的環境破壞和資源浪費而形成的生態破壞類環境問題。如由于盲目開耕荒地、濫伐森林、過度放牧、掠奪性捕撈、亂挖濫采、過量抽取地下液體資源等而引起的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地面沉降、土壤沙漠化、鹽堿化、沼澤化、森林面積急劇縮小,礦藏資源遭破壞,水源枯竭,野生動植物資源和水生生物資源日益減少,旱澇災害頻繁,以至流行性、地方性疾病蔓延等問題。②城市化和工農業生產中產生的“三廢”污染、噪聲污染、放射性和農藥污染等污染如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酸雨等。如何解決及人類所做的工作?①計劃生育②環境保護③我們的行動(宣傳、減少能源消耗搭車或公交車減少大氣污染及溫室將就;使用無磷洗衣粉;不將化學品廢物(如油漆、油漆稀釋劑等隨意倒入下水道);電池回收等。第2節 能源的開發和利用1.礦物能源:煤、石油、天然氣等都是埋藏在地底下能夠提供能量的物質,通常被稱為礦物能源。2.煤,煤的成分(主要是碳)、形成及分布。石油,石油的成分(主要是碳)、形成及分布。世界能源消費總量的變化及能源結構的變化:消費總費逐年上升,消費結構不斷改變。為什么有這些變化?(1)生產技術與消費技術變化(2)可再生性與不可再生性影響(3)環境污染的制約。存在的問題:環境污染及不可持續發展(存量有限)3.核能是通過原子核的裂變或聚變而釋放出能量。1千克鈾235通過裂變反應釋放的能量相當于2500噸標準煤所釋放的能量。4.太陽能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而且不會污染環境。太陽每秒鐘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相當于600萬噸標準煤釋放的能量。5.人類社會的發展與能源利用的變化,從而體會到能源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是同步的,能源的問題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如中國現階段的石油危機與應對策略)(1)古代 生物質能和水力、畜力;(2)第一次工業革命 “煤炭時代”;(3)第二次工業革命 “石油時代”、電能大量使用;(4)21世紀 核能的大量使用。面對能源問題,人類該怎么辦?(1)開發新能源。(沼氣、原子核能、太陽能、風能、氫能、乙醇等);(2)改進現有能源的使用方式(如20世紀70年代世界石油危機后,煤碳開采、運輸和利用技術獲得重大突破,使得煤炭又作為石油的重要能源,重居世界能源的重要地位。世界各國提出“擺脫石油、轉向煤炭”;(3)公眾層面的能源節約。從我們個體來說,應該如何應對能源危機?多走路或騎自修車;盡量使用公交車;搭車上學及時關燈;不要讓家用電器處于待機狀態;調節空調的溫度;回收廢品如玻璃瓶、鋁罐等。如何保障人類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尋找新能源替代石油、煤等礦物能源,避免由于使用能源造成的污染,已成為人們共同關心的問題。改變現有能源利用的不合理結構和能源利用方式,探究能源利用新途徑,是解決當前人類能源問題的又一重要出路。第3節 實現可持續發展1.自然資源:存在于自然環境中的可被人們利用的物質和能量。不可再生資源:不能被恢復或再生的資源,如煤、石油、天然氣等。可再生資源:能在一個相對比較短的時間內自然地恢復或再生地資源。如風、水、陽光和生物等。2.森林與草原掠奪性的破壞與危害。對策:森林的可持續發展:①砍伐的方式(完全砍伐、邊砍邊種、選擇砍伐);②森林管理:把森林分割成許多小的區域,每年在不同的區域砍伐。如松樹區每20—30年砍伐一次,而一些硬木森林只能每40—100年才砍伐一次。③鑒定樹木:鼓勵公眾選擇經鑒定為可持續發展管理模式下培育出的木材。④少用一次性筷子或紙盒⑤紙制品的重復使用。3.海洋資源的破壞及危害。海洋(漁場)的可持續發展:①限量捕撈 ②建立禁漁期③改變捕魚方式(網格大小、炸魚、毒魚違法)④發展水產養殖技術 ⑤開發的新資源(科學家和廚師共同向人們推薦其他的美味魚等。4.淡水及土地資源的匱乏等。淡水資源與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如南水北調、海水淡化、回收水利用、節約用水等)5.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珠三角的桑基魚塘、北京的城交生態農業等)6.體會可持續發展。實質是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要把控制人口數量、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以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與統一。即在不減少未來供應的前提下,定期獲取一定數量的可再生資源。飛沫等傳播沫等傳播冠狀病毒狀病毒SARS性接觸性接觸皰皰疹病毒Ⅱ型疹病毒Ⅱ型生殖器皰疹飛沫傳播飛沫傳播腮腺炎病毒腮腺炎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糞—口傳播糞口傳播脊髓灰質炎病毒炎病毒脊髓灰質炎甲:糞—口傳播乙:血液、性接觸和母嬰傳播乙:血液、性接觸和母嬰傳播肝炎病毒肝炎病毒病毒性肝炎主要感染途徑致病細菌疾病浸有不同濃度青霉素的圓紙片營養瓊脂浸有蒸餾水的圓紙片細菌滋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