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0-2021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第一階段學習調研測試卷(2020.10)一、選擇題(請選出最符合題意的一個選項,每題1.5分,共30分)1.(2018九上·金華月考)最早在《新青年》上提倡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成為文學革命先聲的是( )A.魯迅 B.陳獨秀 C.李大釗 D.胡適2.20世紀初,面對列強的進一步侵略,為了救亡圖存,中國的先進分子所作的努力有( )①發展民族工業 ②宣傳革命思想 ③倡導維新變法 ④實施清末新政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2020九上·浙江月考)中華民國十四年十二月一日,如果按公元紀年換算應為( )A.1924年 B.1925年 C.1926年 D.1927年4.下圖這一歷史史實體現了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哪一思想的實現?( )A.民族主義 B.民權主義 C.民生主義 D.民主主義5.(2020九上·浙江月考)辛亥革命被認為是“中國民主進程的豐碑”,主要是因為這場革命 ( )A.掀起了“實業救國”的浪潮B.結束了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C.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D.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6.(2020九上·浙江月考)下圖為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偉大人物,以下簡短說明與圖片人物相吻合的是( )A.創辦《新青年》雜志,率先舉起“民主”、“科學”大旗B.率先提出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C.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宣傳馬克思主義D.創作《狂人日記》,批判封建禮教7.(2020九上·浙江月考)下列關于辛亥革命和戊戌變法的共同點,正確的( )①都發生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②都主張向學習西方③都為了挽救民族危機,但都沒完成歷史任務 ④都主張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統治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8.(2020九上·浙江月考)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刊物是( )A. B.C. D.9.(2017九上·鄞州月考)近代中國探索現代化道路的歷程依次是學習西方的( )A.軍事技術—政治制度—思想文化B.軍事技術—思想文化—政治制度C.政治制度—思想文化—軍事技術D.政治制度—軍事技術—思想文化10.(2020九上·浙江月考)1936年,毛澤東回憶說:“我在師范學校學習時,就開始讀這個雜志(指《青年雜志》)了,我非常欽佩胡適和陳獨秀的文章,他們代替了已經被我拋棄的梁啟超和康有為,一時成了我的楷模。”《青年雜志》對青年毛澤東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主要是因為它宣揚( )A. 三民主義 B.自強求富C.變法圖強 D.民主科學11.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是( )A.《中外紀聞》 B.《新青年》C.《民報》 D.《每周評論》12.“民國的創立并未帶來人們期望的和平與秩序,于是中國的知識分子逐漸相信,如果不進行一場徹底的思想變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社會”.在此背景下( )A.義和團運動興起 B.辛亥革命興起C.新文化運動興起 D.國民大革命興起13.1916年,《青年雜志》正式更名為《新青年》。下列最符合100年前中國新青年標準的是( )A.具有民主科學思想的青年 B.出國留學的青年C.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的青年 D.用白話文寫作的青年14.(2020九上·浙江月考)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911年10月10日,革命者的一家炸彈制造廠的意外爆炸,導致了附近帝國軍隊的兵變革命運動迅速傳遍全國。文中的“兵變”是指( )A.辛亥革命 B.武昌起義 C.戊戌變法 D.義和團運動15.(2020九上·浙江月考)“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剪發興,辮子滅;愛國帽興,瓜皮帽滅……鞠躬禮興,跪拜禮滅……”中國這一現象最早出現在哪一事件之后?( )A.洋務運動 B.辛亥革命 C.戊戌變法 D.新文化運動16.(2020九上·浙江月考)孫中山(1866年——1925年)曾回憶說:“28歲那年,我就與20多個華僑,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團體,決心用流血斗爭推翻滿清王朝。”孫中山所指的行動是 ( )A.上書李鴻章,提出改革建議B.開展革命活動,準備武昌起義C.成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D.成立興中會,提出“振興中華”17.(2020九上·浙江月考)歷年來的兩會上,人大代表都提到了“上學難、看病難、住房難”等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問題。孫中山在中國近代最早關注并提出“民生”,他的這一主張是 ( )A.驅除韃虜 B.恢復中華 C.創立民國 D.平均地權18.(2020九上·浙江月考)發生在一戰中,因為戰役極其慘烈,被稱為“絞肉機”、“屠宰場”的戰役是 ( )A.滑鐵盧戰役 B.凡爾登戰役C.凡爾登戰役 D.馬恩河戰役19.(2020九上·浙江月考)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交戰雙方都滿懷信心地期待著一場短時間內就能取得勝利的戰爭。但是,不久他們便發現自己被一場持久的、殘酷的戰爭所折磨。這場戰爭中損失的財富和傷亡的人數是前所未有的。對上述材料理解最準確的是 ( )A.戰爭帶來的災難超乎人們預想B.戰爭引起無產階級革命C.戰爭引起民族解放運動D.人們期待著戰爭的爆發20.(2020九上·浙江月考)“《狂人日記》這一本書,是在民國初年時,由魯迅先生所寫,這一本書以文言文寫成外,它可以說是中國新文化運動時期重要的書籍之一。”以上這段敘述中,以黑體、斜字標注起來的部分有一個錯誤,請問應該修改哪一個,這段敘述才完全正確( )A.民國初年改成清朝末年 B.魯迅改成胡適C.文言文改成白話文 D.新文化運動改成洋務運動二、非選擇題(共5題,共50分)21.(2020九上·浙江月考)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發生在歐洲卻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由于主要戰場在歐洲,故又稱為“歐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卷入了這場戰爭。【追根溯源】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歐洲主要資本主義 國家經濟發展與殖民地占有情況比較項目 英國 法國 美國 德國1860年世界工業產量 1 2 3 41910年世界工業產量 3 4 1 21910年殖民地面積位次 1 2 4 5材料二:一位美國歷史學家在談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歐洲形勢時曾說過:“歐洲變成了一只‘火藥桶’,只等一粒火星將它引爆。”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德國和奧匈帝國首先挑起的,在戰后應該審判的是它們;而英國、法國、俄國是世界秩序的保護者,應該肯定。(1)圖中的三角形和外圓分別代表的集團名稱是什么?(2)據材料一,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材料一中提到的引爆這個“火藥桶”的火星是哪一歷史事件?(4)材料三中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評價是否正確?請從一戰的性質和目的角度談談為什么?22.(2020九上·浙江月考)辛亥革命實現了近代中國第一次歷史巨變。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①清帝退位詔書 ②《民報》 ③大總統誓詞材料二: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眾生謀幸福,因不愿少數滿洲人專制, 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專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數富人專制,故要 社會革命。這三樣有一樣做不到,也不是我們的本意。達到了這三樣目的之后,我們中國當成為至完美的國家。——孫中山在東京《民報》創刊周年慶祝大會的演說材料三:辛亥革命.為2132年的歷史打了一個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只有漫長的歷史才能稱量出這個句號的真正意義和重量。它是一條分界線。——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1)材料一中的圖片是小明在研究辛亥革命歷史時搜集到的。按其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是 。(2)根據材料二概括孫中山的思想主張。該主張的提出有何意義?(3)請從政治和思想兩方面說明辛亥革命成為“分界線”的理由。23.(2020九上·浙江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專制主義和至尊的帝王被人們所唾棄,而民主、共和變成人人爭貼的時髦標簽。革命高潮帶來人們心理上的變化,甚至發生普通公民自薦當總統的新鮮、真實的例。 ——王文泉《中國近現代史》材料二:追本溯源只因為擁護那德謨克拉西(Democracy)和賽因斯(Science)兩位先生,才犯了這幾條滔天的大罪。西洋人因為擁護德、賽兩先生,鬧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賽兩先生才漸漸從黑暗中把他們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們現在認定只有這兩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陳獨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1)材料一反映了哪場革命后人們的心理?(2)材料二中的“德、賽兩先生”分別指什么?為宣傳“德、賽兩先生”,陳獨秀等人發起了什么運動?(3)請你從思想解放的角度簡單評價這兩場運動的積極作用?(4)你覺得我們對待西方文化應持有怎樣的正確態度?24.(2020九上·浙江月考)中國近代史不僅是一部反侵略史,也是一部追求近代化的歷史。材料一:材料二:梁啟超說:“近五十年來,中國人漸漸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從機器上感覺不足,……第二期是從制度上感覺不足,……第三期便從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1)依據材料一的歷史事件發展進程圖,分別寫出A、B、C、D四處相對應的歷史事件的名稱。(2)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請分別從政治、思想二個方面各舉一例有關中國在近代化探索過程中所取得的成果。(3)根據材料二,說說中國近代化探索歷程的特點。25.(2020九上·浙江月考)陳忠實的長篇小說《白鹿原》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已被改編為同名電影。影片截取了幾十年動蕩變遷的史實,從白、鹿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中提示了深沉的民族歷史內涵。《白鹿原》中,有這樣一段對話:鹿三:皇糧被搶了。 嘉軒:被誰搶了?鹿三:當兵的。 子霖:皇帝都沒了,皇糧交給誰呀,清家完了!嘉軒:新皇帝年號叫啥? 子霖:叫大總統,年號民國。根據對話,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對話中的“皇帝”指的是哪位皇帝?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是誰?“清家”指的是哪個朝代?(2)對話中中的臨時“大總統”指的是誰?這年間發生的革命及其標志是什么?(3)這次革命的性質是什么?材料反映了這次革命有何重要意義?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發表題為《文學改良芻議》的文章,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首先掀起新文學的革命;這是白話文運動的公開信號。胡適的文章被認為是中國文學革命的第一聲進軍號令。A項魯迅1918年發表白話短篇小說《狂人日記》,魯迅把反封建的革命內容,同新文學形式結合起來,樹立了新文學的典范,不符合題意;B項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白話文逐漸普及開來,不符合題意;C項李大釗不是文學革命先聲,不符合題意;D項胡適1917年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被譽為“文學革命發難的第一聲”,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文化運動的相關知識。2.【答案】A【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解析】【分析】 本題考查的是20世紀中國的近代化探索。20世紀初,面對列強的進一步侵略,為了救亡圖存,中國的先進分子所作的努力有發展民族工業,如張謇興辦實業。1905年孫中山創立同盟會后,宣傳革命思想——三民主義。維新變法發生在1898年,不在20世紀初。清末新政是清政府為了維護清朝統治實施的,不屬于中國的先進分子的探索,BCD均不符合題意,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中國近代史的內容,很多愛國人士為了救亡圖存,紛紛進行變革, 以此來鞏固和發展統治,戊戌變法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3.【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正式成立。民國十四年,1912+14-1=1925。A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1925年即中華民國十四年,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華民國的建立和民國紀年法的相關史實。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本題需要注意民國紀年與公元紀年的換算,1912+( )-1,因1912年為民國1年,需減去這個1。4.【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內容。該圖是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第一屆內閣合影,這反映了中華民國實行的是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這是三民主義中民權主義思想的實現,即“創立民國”,ACD均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內容,分析題干中的圖片,即可掌握題干中的題目的論述。5.【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辛亥革命爆發后,清朝統治土崩瓦解,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被迫退位,清朝覆滅,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結束,辛亥革命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權利,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這是思想上的大解放,辛亥革命被認為是“中國民主進程的豐碑”,主要是因為這場革命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ABD三項都不是辛亥革命被認為是“中國民主進程的豐碑”的原因,不符合題意;C項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被認為是“中國民主進程的豐碑”的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功績,要求具備解讀信息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6.【答案】C【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中人物是李大釗。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李大釗相繼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講演和論文,闡述十月革命的重大意義,歌頌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熱情宣揚馬克思主義,成為最早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偉大先驅。題干簡短說明與圖片人物相吻合的是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傳播馬克思主義。A項創辦《新青年》雜志,率先舉起“民主”、“科學”大旗的是陳獨秀,不符合題意;B項率先提出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的是胡適,不符合題意;C項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宣傳馬克思主義與圖片人物相吻合,符合題意;D項創作《狂人日記》,批判封建禮教的是魯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李大釗的識記能力及對圖片的解讀能力。識記并掌握新文化運動的相關史實。7.【答案】D【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戊戌變法是在維護清朝統治的前提下進行的政治改良運動,而辛亥革命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主張推翻清朝的統治。④不是辛亥革命和戊戌變法的共同點,排除④。D項①②③是辛亥革命和戊戌變法的共同點,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和戊戌變法的共同點,要求具備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8.【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05年8月,孫中山聯合華興會、光復會和興中會的成員,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這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大會選舉孫中山為總理,創辦了機關刊物《民報》,作為宣傳革命的刊物。A項《民報》是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刊物,符合題意;BCD三項都不是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刊物,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刊物的相關史實。知道同盟會創辦的機關刊物是《民報》。9.【答案】A【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中國近代化的過程。洋務運動主張學習西方的器物,即軍事技術;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運動主張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近代化的過程。10.【答案】D【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依據題干“我在師范學校學習時,就開始讀這個雜志(指《青年雜志》)了。我非常欽佩胡適和陳獨秀的文章。他們代替了已經被我拋棄的梁啟超和康有為,一時成了我的楷模。”可知是對新文化運動的描述。新文化運動是由胡適、陳獨秀等人發起的一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提倡民主與科學。ABC三項都不是《青年雜志》對青年毛澤東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的原因,不符合題意;D項民主科學是《青年雜志》對青年毛澤東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的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文化運動內容。建議學生重點識記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內容與影響。11.【答案】B【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學為主要陣地,掀起新文化運動。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12.【答案】C【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本題主要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根據題意可知運動興起的時間在辛亥革命以后,發起者為知識分子,性質是一次徹底的思想變革,由此可知是此運動是新文化運動。1915年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先進知識分子,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掀起了新文化運動。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13.【答案】A【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從第二卷起改稱《新青年》)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最符合當時中國新青年標準的是具有民主科學思想的青年.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了《青年雜志》.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新文化運動與《青年雜志》。14.【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據“1911年10月10日”可知,文中的“兵變”是指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湖北武昌發動起義;第二天清晨,起義軍完全占領武昌城.12日,起義軍完全控制武漢三鎮,史稱“武昌起義”。武昌起義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在武昌起義影響下清朝統治土崩瓦解。A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武昌起義是文中的“兵變”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武昌起義及學生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的成立的相關史實。15.【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法令,革除舊俗,做中華民國新國民。法令包括剪發辮、禁纏足、改稱呼、行鞠躬禮或握手禮、提倡穿西裝和中山裝等,符合題干材料內容的描述。A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辛亥革命后最早出現題干現象,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前后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掌握辛亥革命前后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16.【答案】D【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866+28=1894年,結合所學,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全,提出“振興中華”口號,走上了推翻清政府統治的革命道路。ABC三項都不是孫中山所指的行動,不符合題意;D項成立興中會,提出“振興中華”是孫中山所指的行動,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孫中山的主要活動事跡,旨在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的能力。理解與識記孫中山的革命活動的相關史實。17.【答案】D【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孫中山在中國同盟會機關刊物《民報》發刊詞中把其革命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它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所以孫中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關注并提出“民生”主張的人。ABC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D項平均地權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孫中山闡發三民主義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題需要準確識記孫中山闡發三民主義。18.【答案】C【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一戰中,1916年2月21日,德國在凡爾登向法國軍隊發起進攻,此戰雙方傷亡人數70多萬人,是一戰最殘酷的戰役,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德軍進攻被遏止,法軍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AB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凡爾登戰役被稱為“絞肉機”、“屠宰場”,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凡爾登戰役及學生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準確記憶課本基礎知識是答題的關鍵。19.【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據材料“歐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毀滅……它一直瘋狂地沿著這條災難的道路越走越遠”“損失的財富和傷亡的人數是前所未有的”可知,材料說明了戰爭的無比殘酷,帶來了巨大的人力傷亡和物質損失,戰爭帶來災難超乎人們預想。A項戰爭帶來的災難超乎人們預想理解最準確,符合題意;BCD三項理解不準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熟練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和啟示。20.【答案】C【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18年,魯迅發表了新文化運動中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ABD三項修改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文言文改成白話文修改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新文化運動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能力。解題關鍵是對知識的識記。21.【答案】(1)三角形代表三國同盟;外圓代表三國協約。(2)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3)薩拉熱窩事件。(4)不正確。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非正義的列強掠奪和侵略戰爭,參戰的大多數國家的目的是要求重新瓜分奪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1)觀察題干圖片及據所學知識可知,由于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加劇,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他們之間的斗爭愈演愈烈,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形成了兩大軍事集團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三國同盟由德國、意大利和奧匈帝國組成。三國協約由俄國、英國和法國組成。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侵略集團不斷擴軍備戰,最后引發了一戰。故三角形代表三國同盟(或同盟國);外圓代表三國協約(或協約國)。三國同盟以德國為核心國,三國協約以英國為核心國。(2)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由于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加劇,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他們之間的斗爭愈演愈烈,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形成了兩大軍事集團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故第一次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爭奪殖民地斗爭激烈。(3)材料二中提到的引爆這個“火藥桶”的火星是指薩拉熱窩事件。根據所學可知,20世紀初的巴爾干半島就象一個存滿了炸藥的火藥桶.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引發了長達四年的帝國主義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故成為“一粒火星”的是薩拉熱窩事件。(4)據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德國和奧匈帝國首先挑起的,在戰后應該審判的是它們;而英國、法國、俄國是世界秩序的保護者,應該肯定。”及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三中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評價不正確。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是非正義的戰爭,參戰的大多數國家的目的是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殖民地。故答案為:(1)三角形代表三國同盟;外圓代表三國協約。(2)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3)薩拉熱窩事件。(4)不正確。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非正義的列強掠奪和侵略戰爭,參戰的大多數國家的目的是要求重新瓜分奪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史實及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重點掌握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相關的史實。22.【答案】(1)②③①(2)三民主義;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3)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宣告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思想: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1905年8月,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綱領,后來孫中山在《民報》的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這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1911年12月,宣布獨立的各省代表齊集南京開會,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詔退位,清朝滅亡。故題干中搜集到的辛亥革命時期的幾張圖片,按其出現的時間先后排序應該是②③①。(2)通過材料一中的關鍵句:“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眾生謀幸福“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的表述,可以判斷出孫中山的思想主張是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提出的意義是:成為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3)結合教材所學知識得知,政治方面指的是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思想方面是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故答案為:(1)②③①。(2)三民主義;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3)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宣告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思想: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辛亥革命等知識的掌握。重點識記辛亥革命的內容、影響、三民主義的相關史實。23.【答案】(1)辛亥革命(2)民主、科學;新文化運動(3)極大地推動了中國人民的思想解放(4)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知識點】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1)本題以王文泉《中國近現代史》的內容為切入點,主要考查辛亥革命后人們的心理。據材料一“專制主義和至尊的帝王被人們所唾棄,而民主、共和變成人人爭貼的時髦標簽。革命高潮帶來人們心理上的變化,甚至發生普通公民自薦當總統的新鮮、真實的事例。”可知,材料一反映了辛亥革命人們的心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1911年12月,宣布獨立的各省代表齊集南京開會,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2)本題以“德、賽兩先生”為切入點,主要考查民主、科學及新文化運動。材料二中的“德、賽兩先生”分別指民主、科學;為宣傳“德、賽兩先生”,陳獨秀等人創立了《新青年》。1915年,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3)本題考查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的積極作用。根據所學可知,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它促使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創造了條件。(4)本題以新文化運動為切入點,主要考查我們對待西方文化應持的正確態度。我們對西方文化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習西方優秀文化,不能全盤西化,應洋為中用等。故答案為:(1)辛亥革命。(2)民主、科學;新文化運動。(3)極大地推動了中國人民的思想解放。(4)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的相關知識。掌握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的過程和影響。24.【答案】(1)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百日維新)、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2)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宣告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思想:新文化運動使人們思想獲得空前大解放。(3)特點:從學習西方的技術到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1)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中恭親王奕 和地方官員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和練兵方法,建設近代化國防。這些人被叫做洋務派。19世紀60-90年代,洋務派掀起了一場“師夷長技”的洋務運動。所以A處填洋務運動。1895年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在民族危機和康有為屢次上書警示之下,1898年6月,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這一年是農歷戊戌年,又稱戊戌變法。所以B處填戊戌變法。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軍中的革命黨人和士兵打響起義的第一槍。起義軍經過一夜血戰,占領武昌城,取得武昌起義勝利。1911年是農歷辛亥年,這次革命又稱辛亥革命。所以C處填辛亥革命。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雜志,在陳獨秀的率先倡導下,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一批知識分子,以《新青年》雜志和北京大學為主要陣地,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發起新文化運動。所以D處填新文化運動。(2)近代化的探索主要是從經濟、政治、思想三個方面向西方學習,辛亥革命在政治上的成果: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新文化運動學習西方思想文化,成果有: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3)洋務運動學技術,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學政治制度,新文化運動學思想文化,可知近代化探索的特點:從學習西方的技術到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故答案為:(1)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百日維新)、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2)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宣告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思想:新文化運動使人們思想獲得空前大解放。(3)特點:從學習西方的技術到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歷程和近代化探索的特點,感悟近代中國追求“近代化”歷程的艱難與曲折,培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分析和歸納能力。應重點掌握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的史實。25.【答案】(1)溥儀(宣統帝);秦始皇(嬴政);清王朝(2)孫中山;辛亥革命;武昌起義(3)性質:這是一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材料體現的意義: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中華民國。【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本題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背景知識。分析材料得知,此對話發生在辛亥革命后,所以,當時的皇帝是溥儀(宣統帝)。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辛亥革命前是清朝,“清家”指的是清朝。(2)本題考查辛亥革命相關知識。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的標志性事件。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3)本題考查對辛亥革命性質及意義的理解。性質:資產階級革命。意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故答案為:(1)溥儀(宣統帝);秦始皇(嬴政);清王朝。(2)孫中山;辛亥革命;武昌起義。(3)性質:這是一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材料體現的意義: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中華民國。【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辛亥革命的史實。1 / 12020-2021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第一階段學習調研測試卷(2020.10)一、選擇題(請選出最符合題意的一個選項,每題1.5分,共30分)1.(2018九上·金華月考)最早在《新青年》上提倡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成為文學革命先聲的是( )A.魯迅 B.陳獨秀 C.李大釗 D.胡適【答案】D【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發表題為《文學改良芻議》的文章,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首先掀起新文學的革命;這是白話文運動的公開信號。胡適的文章被認為是中國文學革命的第一聲進軍號令。A項魯迅1918年發表白話短篇小說《狂人日記》,魯迅把反封建的革命內容,同新文學形式結合起來,樹立了新文學的典范,不符合題意;B項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白話文逐漸普及開來,不符合題意;C項李大釗不是文學革命先聲,不符合題意;D項胡適1917年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被譽為“文學革命發難的第一聲”,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文化運動的相關知識。2.20世紀初,面對列強的進一步侵略,為了救亡圖存,中國的先進分子所作的努力有( )①發展民族工業 ②宣傳革命思想 ③倡導維新變法 ④實施清末新政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A【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解析】【分析】 本題考查的是20世紀中國的近代化探索。20世紀初,面對列強的進一步侵略,為了救亡圖存,中國的先進分子所作的努力有發展民族工業,如張謇興辦實業。1905年孫中山創立同盟會后,宣傳革命思想——三民主義。維新變法發生在1898年,不在20世紀初。清末新政是清政府為了維護清朝統治實施的,不屬于中國的先進分子的探索,BCD均不符合題意,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中國近代史的內容,很多愛國人士為了救亡圖存,紛紛進行變革, 以此來鞏固和發展統治,戊戌變法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3.(2020九上·浙江月考)中華民國十四年十二月一日,如果按公元紀年換算應為( )A.1924年 B.1925年 C.1926年 D.1927年【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正式成立。民國十四年,1912+14-1=1925。A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1925年即中華民國十四年,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華民國的建立和民國紀年法的相關史實。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本題需要注意民國紀年與公元紀年的換算,1912+( )-1,因1912年為民國1年,需減去這個1。4.下圖這一歷史史實體現了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哪一思想的實現?( )A.民族主義 B.民權主義 C.民生主義 D.民主主義【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內容。該圖是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第一屆內閣合影,這反映了中華民國實行的是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這是三民主義中民權主義思想的實現,即“創立民國”,ACD均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內容,分析題干中的圖片,即可掌握題干中的題目的論述。5.(2020九上·浙江月考)辛亥革命被認為是“中國民主進程的豐碑”,主要是因為這場革命 ( )A.掀起了“實業救國”的浪潮B.結束了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C.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D.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辛亥革命爆發后,清朝統治土崩瓦解,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被迫退位,清朝覆滅,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結束,辛亥革命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權利,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這是思想上的大解放,辛亥革命被認為是“中國民主進程的豐碑”,主要是因為這場革命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ABD三項都不是辛亥革命被認為是“中國民主進程的豐碑”的原因,不符合題意;C項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被認為是“中國民主進程的豐碑”的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功績,要求具備解讀信息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6.(2020九上·浙江月考)下圖為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偉大人物,以下簡短說明與圖片人物相吻合的是( )A.創辦《新青年》雜志,率先舉起“民主”、“科學”大旗B.率先提出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C.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宣傳馬克思主義D.創作《狂人日記》,批判封建禮教【答案】C【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中人物是李大釗。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李大釗相繼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講演和論文,闡述十月革命的重大意義,歌頌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熱情宣揚馬克思主義,成為最早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偉大先驅。題干簡短說明與圖片人物相吻合的是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傳播馬克思主義。A項創辦《新青年》雜志,率先舉起“民主”、“科學”大旗的是陳獨秀,不符合題意;B項率先提出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的是胡適,不符合題意;C項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宣傳馬克思主義與圖片人物相吻合,符合題意;D項創作《狂人日記》,批判封建禮教的是魯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李大釗的識記能力及對圖片的解讀能力。識記并掌握新文化運動的相關史實。7.(2020九上·浙江月考)下列關于辛亥革命和戊戌變法的共同點,正確的( )①都發生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②都主張向學習西方③都為了挽救民族危機,但都沒完成歷史任務 ④都主張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統治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答案】D【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戊戌變法是在維護清朝統治的前提下進行的政治改良運動,而辛亥革命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主張推翻清朝的統治。④不是辛亥革命和戊戌變法的共同點,排除④。D項①②③是辛亥革命和戊戌變法的共同點,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和戊戌變法的共同點,要求具備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8.(2020九上·浙江月考)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刊物是( )A. B.C. D.【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05年8月,孫中山聯合華興會、光復會和興中會的成員,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這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大會選舉孫中山為總理,創辦了機關刊物《民報》,作為宣傳革命的刊物。A項《民報》是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刊物,符合題意;BCD三項都不是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刊物,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刊物的相關史實。知道同盟會創辦的機關刊物是《民報》。9.(2017九上·鄞州月考)近代中國探索現代化道路的歷程依次是學習西方的( )A.軍事技術—政治制度—思想文化B.軍事技術—思想文化—政治制度C.政治制度—思想文化—軍事技術D.政治制度—軍事技術—思想文化【答案】A【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中國近代化的過程。洋務運動主張學習西方的器物,即軍事技術;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運動主張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近代化的過程。10.(2020九上·浙江月考)1936年,毛澤東回憶說:“我在師范學校學習時,就開始讀這個雜志(指《青年雜志》)了,我非常欽佩胡適和陳獨秀的文章,他們代替了已經被我拋棄的梁啟超和康有為,一時成了我的楷模。”《青年雜志》對青年毛澤東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主要是因為它宣揚( )A. 三民主義 B.自強求富C.變法圖強 D.民主科學【答案】D【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依據題干“我在師范學校學習時,就開始讀這個雜志(指《青年雜志》)了。我非常欽佩胡適和陳獨秀的文章。他們代替了已經被我拋棄的梁啟超和康有為,一時成了我的楷模。”可知是對新文化運動的描述。新文化運動是由胡適、陳獨秀等人發起的一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提倡民主與科學。ABC三項都不是《青年雜志》對青年毛澤東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的原因,不符合題意;D項民主科學是《青年雜志》對青年毛澤東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的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文化運動內容。建議學生重點識記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內容與影響。11.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是( )A.《中外紀聞》 B.《新青年》C.《民報》 D.《每周評論》【答案】B【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學為主要陣地,掀起新文化運動。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12.“民國的創立并未帶來人們期望的和平與秩序,于是中國的知識分子逐漸相信,如果不進行一場徹底的思想變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社會”.在此背景下( )A.義和團運動興起 B.辛亥革命興起C.新文化運動興起 D.國民大革命興起【答案】C【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本題主要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根據題意可知運動興起的時間在辛亥革命以后,發起者為知識分子,性質是一次徹底的思想變革,由此可知是此運動是新文化運動。1915年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先進知識分子,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掀起了新文化運動。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13.1916年,《青年雜志》正式更名為《新青年》。下列最符合100年前中國新青年標準的是( )A.具有民主科學思想的青年 B.出國留學的青年C.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的青年 D.用白話文寫作的青年【答案】A【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從第二卷起改稱《新青年》)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最符合當時中國新青年標準的是具有民主科學思想的青年.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了《青年雜志》.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新文化運動與《青年雜志》。14.(2020九上·浙江月考)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911年10月10日,革命者的一家炸彈制造廠的意外爆炸,導致了附近帝國軍隊的兵變革命運動迅速傳遍全國。文中的“兵變”是指( )A.辛亥革命 B.武昌起義 C.戊戌變法 D.義和團運動【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據“1911年10月10日”可知,文中的“兵變”是指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湖北武昌發動起義;第二天清晨,起義軍完全占領武昌城.12日,起義軍完全控制武漢三鎮,史稱“武昌起義”。武昌起義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在武昌起義影響下清朝統治土崩瓦解。A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武昌起義是文中的“兵變”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武昌起義及學生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的成立的相關史實。15.(2020九上·浙江月考)“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剪發興,辮子滅;愛國帽興,瓜皮帽滅……鞠躬禮興,跪拜禮滅……”中國這一現象最早出現在哪一事件之后?( )A.洋務運動 B.辛亥革命 C.戊戌變法 D.新文化運動【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法令,革除舊俗,做中華民國新國民。法令包括剪發辮、禁纏足、改稱呼、行鞠躬禮或握手禮、提倡穿西裝和中山裝等,符合題干材料內容的描述。A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辛亥革命后最早出現題干現象,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前后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掌握辛亥革命前后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16.(2020九上·浙江月考)孫中山(1866年——1925年)曾回憶說:“28歲那年,我就與20多個華僑,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團體,決心用流血斗爭推翻滿清王朝。”孫中山所指的行動是 ( )A.上書李鴻章,提出改革建議B.開展革命活動,準備武昌起義C.成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D.成立興中會,提出“振興中華”【答案】D【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866+28=1894年,結合所學,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全,提出“振興中華”口號,走上了推翻清政府統治的革命道路。ABC三項都不是孫中山所指的行動,不符合題意;D項成立興中會,提出“振興中華”是孫中山所指的行動,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孫中山的主要活動事跡,旨在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的能力。理解與識記孫中山的革命活動的相關史實。17.(2020九上·浙江月考)歷年來的兩會上,人大代表都提到了“上學難、看病難、住房難”等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問題。孫中山在中國近代最早關注并提出“民生”,他的這一主張是 ( )A.驅除韃虜 B.恢復中華 C.創立民國 D.平均地權【答案】D【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孫中山在中國同盟會機關刊物《民報》發刊詞中把其革命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它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所以孫中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關注并提出“民生”主張的人。ABC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D項平均地權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孫中山闡發三民主義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題需要準確識記孫中山闡發三民主義。18.(2020九上·浙江月考)發生在一戰中,因為戰役極其慘烈,被稱為“絞肉機”、“屠宰場”的戰役是 ( )A.滑鐵盧戰役 B.凡爾登戰役C.凡爾登戰役 D.馬恩河戰役【答案】C【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一戰中,1916年2月21日,德國在凡爾登向法國軍隊發起進攻,此戰雙方傷亡人數70多萬人,是一戰最殘酷的戰役,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德軍進攻被遏止,法軍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AB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凡爾登戰役被稱為“絞肉機”、“屠宰場”,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凡爾登戰役及學生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準確記憶課本基礎知識是答題的關鍵。19.(2020九上·浙江月考)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交戰雙方都滿懷信心地期待著一場短時間內就能取得勝利的戰爭。但是,不久他們便發現自己被一場持久的、殘酷的戰爭所折磨。這場戰爭中損失的財富和傷亡的人數是前所未有的。對上述材料理解最準確的是 ( )A.戰爭帶來的災難超乎人們預想B.戰爭引起無產階級革命C.戰爭引起民族解放運動D.人們期待著戰爭的爆發【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據材料“歐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毀滅……它一直瘋狂地沿著這條災難的道路越走越遠”“損失的財富和傷亡的人數是前所未有的”可知,材料說明了戰爭的無比殘酷,帶來了巨大的人力傷亡和物質損失,戰爭帶來災難超乎人們預想。A項戰爭帶來的災難超乎人們預想理解最準確,符合題意;BCD三項理解不準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熟練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和啟示。20.(2020九上·浙江月考)“《狂人日記》這一本書,是在民國初年時,由魯迅先生所寫,這一本書以文言文寫成外,它可以說是中國新文化運動時期重要的書籍之一。”以上這段敘述中,以黑體、斜字標注起來的部分有一個錯誤,請問應該修改哪一個,這段敘述才完全正確( )A.民國初年改成清朝末年 B.魯迅改成胡適C.文言文改成白話文 D.新文化運動改成洋務運動【答案】C【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18年,魯迅發表了新文化運動中的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ABD三項修改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文言文改成白話文修改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新文化運動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能力。解題關鍵是對知識的識記。二、非選擇題(共5題,共50分)21.(2020九上·浙江月考)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發生在歐洲卻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由于主要戰場在歐洲,故又稱為“歐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卷入了這場戰爭。【追根溯源】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歐洲主要資本主義 國家經濟發展與殖民地占有情況比較項目 英國 法國 美國 德國1860年世界工業產量 1 2 3 41910年世界工業產量 3 4 1 21910年殖民地面積位次 1 2 4 5材料二:一位美國歷史學家在談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歐洲形勢時曾說過:“歐洲變成了一只‘火藥桶’,只等一粒火星將它引爆。”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德國和奧匈帝國首先挑起的,在戰后應該審判的是它們;而英國、法國、俄國是世界秩序的保護者,應該肯定。(1)圖中的三角形和外圓分別代表的集團名稱是什么?(2)據材料一,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材料一中提到的引爆這個“火藥桶”的火星是哪一歷史事件?(4)材料三中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評價是否正確?請從一戰的性質和目的角度談談為什么?【答案】(1)三角形代表三國同盟;外圓代表三國協約。(2)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3)薩拉熱窩事件。(4)不正確。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非正義的列強掠奪和侵略戰爭,參戰的大多數國家的目的是要求重新瓜分奪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1)觀察題干圖片及據所學知識可知,由于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加劇,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他們之間的斗爭愈演愈烈,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形成了兩大軍事集團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三國同盟由德國、意大利和奧匈帝國組成。三國協約由俄國、英國和法國組成。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侵略集團不斷擴軍備戰,最后引發了一戰。故三角形代表三國同盟(或同盟國);外圓代表三國協約(或協約國)。三國同盟以德國為核心國,三國協約以英國為核心國。(2)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由于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加劇,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他們之間的斗爭愈演愈烈,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形成了兩大軍事集團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故第一次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爭奪殖民地斗爭激烈。(3)材料二中提到的引爆這個“火藥桶”的火星是指薩拉熱窩事件。根據所學可知,20世紀初的巴爾干半島就象一個存滿了炸藥的火藥桶.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引發了長達四年的帝國主義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故成為“一粒火星”的是薩拉熱窩事件。(4)據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德國和奧匈帝國首先挑起的,在戰后應該審判的是它們;而英國、法國、俄國是世界秩序的保護者,應該肯定。”及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三中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評價不正確。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是非正義的戰爭,參戰的大多數國家的目的是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殖民地。故答案為:(1)三角形代表三國同盟;外圓代表三國協約。(2)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3)薩拉熱窩事件。(4)不正確。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非正義的列強掠奪和侵略戰爭,參戰的大多數國家的目的是要求重新瓜分奪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史實及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重點掌握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相關的史實。22.(2020九上·浙江月考)辛亥革命實現了近代中國第一次歷史巨變。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①清帝退位詔書 ②《民報》 ③大總統誓詞材料二: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眾生謀幸福,因不愿少數滿洲人專制, 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專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數富人專制,故要 社會革命。這三樣有一樣做不到,也不是我們的本意。達到了這三樣目的之后,我們中國當成為至完美的國家。——孫中山在東京《民報》創刊周年慶祝大會的演說材料三:辛亥革命.為2132年的歷史打了一個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只有漫長的歷史才能稱量出這個句號的真正意義和重量。它是一條分界線。——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1)材料一中的圖片是小明在研究辛亥革命歷史時搜集到的。按其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是 。(2)根據材料二概括孫中山的思想主張。該主張的提出有何意義?(3)請從政治和思想兩方面說明辛亥革命成為“分界線”的理由。【答案】(1)②③①(2)三民主義;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3)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宣告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思想: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1905年8月,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綱領,后來孫中山在《民報》的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這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1911年12月,宣布獨立的各省代表齊集南京開會,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詔退位,清朝滅亡。故題干中搜集到的辛亥革命時期的幾張圖片,按其出現的時間先后排序應該是②③①。(2)通過材料一中的關鍵句:“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眾生謀幸福“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的表述,可以判斷出孫中山的思想主張是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提出的意義是:成為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3)結合教材所學知識得知,政治方面指的是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思想方面是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故答案為:(1)②③①。(2)三民主義;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3)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宣告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思想: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辛亥革命等知識的掌握。重點識記辛亥革命的內容、影響、三民主義的相關史實。23.(2020九上·浙江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專制主義和至尊的帝王被人們所唾棄,而民主、共和變成人人爭貼的時髦標簽。革命高潮帶來人們心理上的變化,甚至發生普通公民自薦當總統的新鮮、真實的例。 ——王文泉《中國近現代史》材料二:追本溯源只因為擁護那德謨克拉西(Democracy)和賽因斯(Science)兩位先生,才犯了這幾條滔天的大罪。西洋人因為擁護德、賽兩先生,鬧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賽兩先生才漸漸從黑暗中把他們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們現在認定只有這兩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陳獨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1)材料一反映了哪場革命后人們的心理?(2)材料二中的“德、賽兩先生”分別指什么?為宣傳“德、賽兩先生”,陳獨秀等人發起了什么運動?(3)請你從思想解放的角度簡單評價這兩場運動的積極作用?(4)你覺得我們對待西方文化應持有怎樣的正確態度?【答案】(1)辛亥革命(2)民主、科學;新文化運動(3)極大地推動了中國人民的思想解放(4)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知識點】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1)本題以王文泉《中國近現代史》的內容為切入點,主要考查辛亥革命后人們的心理。據材料一“專制主義和至尊的帝王被人們所唾棄,而民主、共和變成人人爭貼的時髦標簽。革命高潮帶來人們心理上的變化,甚至發生普通公民自薦當總統的新鮮、真實的事例。”可知,材料一反映了辛亥革命人們的心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1911年12月,宣布獨立的各省代表齊集南京開會,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2)本題以“德、賽兩先生”為切入點,主要考查民主、科學及新文化運動。材料二中的“德、賽兩先生”分別指民主、科學;為宣傳“德、賽兩先生”,陳獨秀等人創立了《新青年》。1915年,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3)本題考查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的積極作用。根據所學可知,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它促使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創造了條件。(4)本題以新文化運動為切入點,主要考查我們對待西方文化應持的正確態度。我們對西方文化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習西方優秀文化,不能全盤西化,應洋為中用等。故答案為:(1)辛亥革命。(2)民主、科學;新文化運動。(3)極大地推動了中國人民的思想解放。(4)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的相關知識。掌握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的過程和影響。24.(2020九上·浙江月考)中國近代史不僅是一部反侵略史,也是一部追求近代化的歷史。材料一:材料二:梁啟超說:“近五十年來,中國人漸漸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從機器上感覺不足,……第二期是從制度上感覺不足,……第三期便從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1)依據材料一的歷史事件發展進程圖,分別寫出A、B、C、D四處相對應的歷史事件的名稱。(2)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請分別從政治、思想二個方面各舉一例有關中國在近代化探索過程中所取得的成果。(3)根據材料二,說說中國近代化探索歷程的特點。【答案】(1)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百日維新)、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2)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宣告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思想:新文化運動使人們思想獲得空前大解放。(3)特點:從學習西方的技術到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1)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中恭親王奕 和地方官員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和練兵方法,建設近代化國防。這些人被叫做洋務派。19世紀60-90年代,洋務派掀起了一場“師夷長技”的洋務運動。所以A處填洋務運動。1895年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在民族危機和康有為屢次上書警示之下,1898年6月,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這一年是農歷戊戌年,又稱戊戌變法。所以B處填戊戌變法。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軍中的革命黨人和士兵打響起義的第一槍。起義軍經過一夜血戰,占領武昌城,取得武昌起義勝利。1911年是農歷辛亥年,這次革命又稱辛亥革命。所以C處填辛亥革命。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雜志,在陳獨秀的率先倡導下,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一批知識分子,以《新青年》雜志和北京大學為主要陣地,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發起新文化運動。所以D處填新文化運動。(2)近代化的探索主要是從經濟、政治、思想三個方面向西方學習,辛亥革命在政治上的成果: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新文化運動學習西方思想文化,成果有: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3)洋務運動學技術,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學政治制度,新文化運動學思想文化,可知近代化探索的特點:從學習西方的技術到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故答案為:(1)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百日維新)、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2)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宣告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思想:新文化運動使人們思想獲得空前大解放。(3)特點:從學習西方的技術到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歷程和近代化探索的特點,感悟近代中國追求“近代化”歷程的艱難與曲折,培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分析和歸納能力。應重點掌握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的史實。25.(2020九上·浙江月考)陳忠實的長篇小說《白鹿原》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已被改編為同名電影。影片截取了幾十年動蕩變遷的史實,從白、鹿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中提示了深沉的民族歷史內涵。《白鹿原》中,有這樣一段對話:鹿三:皇糧被搶了。 嘉軒:被誰搶了?鹿三:當兵的。 子霖:皇帝都沒了,皇糧交給誰呀,清家完了!嘉軒:新皇帝年號叫啥? 子霖:叫大總統,年號民國。根據對話,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對話中的“皇帝”指的是哪位皇帝?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是誰?“清家”指的是哪個朝代?(2)對話中中的臨時“大總統”指的是誰?這年間發生的革命及其標志是什么?(3)這次革命的性質是什么?材料反映了這次革命有何重要意義?【答案】(1)溥儀(宣統帝);秦始皇(嬴政);清王朝(2)孫中山;辛亥革命;武昌起義(3)性質:這是一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材料體現的意義: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中華民國。【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本題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背景知識。分析材料得知,此對話發生在辛亥革命后,所以,當時的皇帝是溥儀(宣統帝)。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辛亥革命前是清朝,“清家”指的是清朝。(2)本題考查辛亥革命相關知識。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的標志性事件。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3)本題考查對辛亥革命性質及意義的理解。性質:資產階級革命。意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故答案為:(1)溥儀(宣統帝);秦始皇(嬴政);清王朝。(2)孫中山;辛亥革命;武昌起義。(3)性質:這是一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材料體現的意義: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中華民國。【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辛亥革命的史實。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0-2021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第一階段學習調研測試卷(2020.10)(學生版).docx 2020-2021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第一階段學習調研測試卷(2020.10)(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