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高照實驗學校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科階段性質量檢測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2020七上·秀洲月考) 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一橋連三地,天塹變通途,樹立了中國橋梁建設史上的新標桿。讀圖回答下列小題。1.港珠澳大橋主體部分的甲段走向大致是( )A.東北—西南 B.西北—東南 C.正南—正北 D.正東—正西2.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實際距離約30千米,圖上距離5厘米,則該圖比例尺為( )A.1:6000 B.1:60000C.圖上一厘米代表實際距離600米 D.六十萬分之一3.小李打算寒假去港珠澳旅游,如果要準備地圖,他需要( )①中國地形圖 ②港珠澳旅游圖 ③港珠澳交通圖 ④世界地圖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1.A2.D3.B【知識點】方向;比例尺;選擇合適的地圖【解析】【點評】地圖的三要素是: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地圖中方向的判讀一般采用以下三種:一般定向法,指向標,經緯網。根據圖中給出的方向,即可判斷區某地需要朝那個方向走。比例尺是表示圖上一條線段的長度與地面相應線段的實際長度之比。公式為:比例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比例尺有三種表示方法:數值比例尺、線段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1.港珠澳大橋主體部分的甲段走向大致是東北--西南走向。 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2.比例尺是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用公式表示為: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實際距離約30千米,圖上距離5厘米,則該圖比例尺為六十萬分之一。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3.小李打算寒假去港珠澳旅游,如果要準備地圖,他需要參考 ②港珠澳旅游圖 ③港珠澳交通圖 ②③,正確。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4.(2020七上·秀洲月考)兩河流域是世界四大古文明發祥地之一,中東長期以來是世界關注的熱點地區。讀兩河流域聚落分布圖和當地民居圖(如圖),回答問題。下列關于兩河流域聚落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的沿岸地區 ②聚落分布區氣候適宜,降水豐沛③該地傳統民居具有墻厚、窗小的特點 ④石油資源也是影響該地聚落分布的重要因素A.①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B【知識點】鄉村聚落;地形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解析】【分析】兩河流域位于西亞地區,兩河流域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的沿岸地區,該地降水稀少,主要屬于熱帶沙漠氣候,其傳統民居具有墻厚、窗小的特點,西亞地區石油資源豐富,石油資源也是影響該地聚落分布的重要因素。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資源豐富、氣候適宜、交通便利、經濟發達的地區。地形崎嶇,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發展。B項①③④敘述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兩河流域聚落的分布特點,牢記知識點解答即可。5.(2020七上·秀洲月考)某同學暑假里參觀了一處遠古人類博物館,這是他保存的參觀券,請根據參觀券上面的信息,判斷他參觀的是哪一博物館( )A.元謀人博物館 B.北京人博物館C.山頂洞人博物館 D.半坡博物館【答案】A【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由“1700000年前”“元謀人博物館”判斷是元謀人。根據已學知識可知,在云南省元謀縣,我國科學家發現了兩顆門齒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小塊燒骨,經專家鑒定,證明他們已經會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這一遠古人類就是生活在距今約170萬年前的元謀人,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A項,符合題意;BCD三項均圖片信息不符合,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元謀人,要求具備讀圖識圖與分析能力。6.(2020七上·秀洲月考)下列圖片符合北京人生活特征的是( )A. B.C. D.【答案】B【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們會直立行走,使用打制石器,過群居生活,共同勞動,如采集、狩獵等,共同分享勞動成果,會使用火和保存火種。ACD三項錯誤北京人還不會建造房屋,不會種植作物,也不會制作陶器,不符合題意;B項B打制石器符合北京人生活特征,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京人,要求具備對歷史知識的準確識記能力。7.(2020七上·秀洲月考)在下列圖片中,反映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答案】D【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約7000年,是長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還用動物骨骼制作工具。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之一。河姆渡居民主要種植水稻,還飼養豬、狗、水牛等家畜。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欄式的,干欄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區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故①③ 項正確。②魚紋彩陶盆和④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均屬于陜西半坡原始居民的文化特征,故②④錯誤。D項①③反映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長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要求具備題干分析與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8.(2020七上·秀洲月考)在距今約7000-6000年的原始聚落遺址中,我們發現了一些精美的磨制石器。歷史上,我們把使用磨制石器的時代稱為( )A.銅器時代 B.鐵器時代 C.舊石器時代 D.新石器時代【答案】D【知識點】中華文明的曙光【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使用打制的石器,在考古學上稱為舊石器時代,使用磨制石器的時代被稱為新石器時代。ABC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D項新石器時代是使用磨制石器的時代,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新石器時代的相關史實。理解并識記新石器時代的相關史實。9.(2020七上·秀洲月考)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有一組唯美的鏡頭:禾苗在春雨中茁壯成長,夏日里稻花香氣四溢,秋收時飽滿的稻穗“笑”彎了腰。此情此景,可能出現在下列哪一早期人類的勞作中( )A.半坡人 B.北京人 C.元謀人 D.河姆渡人【答案】D【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中的關鍵信息“夏日里稻花香四溢”。結合課本所學分析,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遺址位于在今天浙江河姆渡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種植糧食作物水稻,種植水稻。A項半坡人種植的是粟,不符合題意;BC兩項北京人和元謀人尚未掌握種植農作物的技術,不符合題意;D項河姆渡人最早種植水稻,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河姆渡居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知道距今約7000年的河姆渡(今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原始居民最早種植種植水稻。10.(2020七上·秀洲月考)考古挖掘發現,半坡遺址有密集的房屋、貯藏用的窖穴和飼養牲畜的圈欄。據此推斷半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是 ( )A.刀耕火種 B.游牧漁獵 C.農耕定居 D.鐵犁牛耕【答案】C【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距今約6000多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陜西西安半坡村,是黃河流域原始農耕聚落的代表。半坡居民種植粟、白菜或芥菜等農作物,他們在居住區內建起圈欄,飼養豬、狗等家畜,他們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所以據此推斷半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是已過著農耕定居生活。ABD三項都不是題干材料反映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不符合題意;C項農耕定居是題干材料反映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要求具備解讀題干信息及再認再現所學知識的能力。11.(2020七上·秀洲月考)“黃陵謁祖·祈福中華——2018全球華人新年祈福大典”在黃帝陵舉行。這表明黃帝陵已成為( )A.當地娛樂的活動場所 B.全球華人的旅游勝地C.炎黃子孫的精神家園 D.世界人民的心中圣地【答案】C【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黃陵謁祖 析福中華--2018全球華人新年祈福大典”在黃帝陵舉行。這表明黃帝陵已成為炎黃子孫的精神家園。黃帝即軒轅黃帝,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黃河流域的一位偉大的部落聯盟首領,在涿鹿戰役中,黃帝創造指南車,聯合炎帝起來打敗了蚩尤。黃帝被推為部落聯盟的首領。這一部落聯盟以后逐漸形成為華夏族,因此后人尊稱黃帝和炎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內外的華人也以炎黃子孫自稱。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炎黃子孫的精神家園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黃帝的主要貢獻,要求具備基礎知識的準確識記能力。12.(2020七上·秀洲月考)下列各項中,屬于學習、研究歷史最可靠的材料的是( )A.小說《封神榜》B.電影《荊軻刺秦王》C.“女媧造人”的傳說D.河姆渡考古出土的炭化“稻谷”“骨耜”“豬紋陶缽【答案】D【知識點】探究文明起源的方法和途徑【解析】【分析】依據題干和所學可知,考古挖掘是研究遠古人類的第一手資料,是研究遠古人類最直接,最有說服力的證據。河姆渡考古出土的“稻谷”、“骨耜”、“豬紋陶缽”屬于第一手資料,最可靠。ABC三項的小說、電影和傳說都不是第一手資料,不符合題意;D項河姆渡考古出土的炭化“稻谷”“骨耜”“豬紋陶缽” 屬于學習、研究歷史最可靠的材料,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史料的類型,要求掌握歷史學科的基本研究方法。二、非選擇題13.(2020七上·秀洲月考)讀下邊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回答問題。(1)圖中的等高距為 ;a處的海拔為 ;b、c間的相對高度為 。(2)寫出圖中字母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稱。B. ,C. 。(3)圖中河流的流向大致是 ,圖中虛線框內山脈走向為 ,判斷依據是 (填定向法)。(4)圖中①②③三條溪流中要開發漂流項目,哪條溪流最安全?并說明理由。【答案】(1)20米;120米;23米(2)鞍部;陡崖(3)自北向南流;西北一東南走向;指向標定向法(4)溪流②最安全。因為溪流②處等高線最稀疏,坡度最緩【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方向【解析】【分析】(1)、根據圖中信息可知,圖中的等高距為20米;a處的海拔為120米;b、c間的相對高度為23米。(2)、根據圖中信息可知,B.是鞍部,C是陡崖。(3)、圖中河流的流向大致是自北向南流,圖中虛線框內山脈走向為西北-東南走向,判斷依據是指向標定向法。(4)、圖中①②③三條溪流中要開發漂流項目,溪流②最安全。因為溪流②處等高線最稀疏,坡度最緩。【點評】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則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則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等高線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線密集,坡度陡,等高線稀疏,坡度緩。14.(2020七上·秀洲月考)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于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勞作。——《白虎通》材料二: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周易》材料三:“彩陶精美,畫紋亦多珠。或則呈人面,或則呈雙魚。農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護壕深二丈,其廣亦相如。何奈遺址中,獨不見文書。”——郭沫若(1)材料一中神農氏為什么“教民農作”?“因天之時,分地之利”說明神農氏是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的?(2)材料二說明人類的居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請你舉例說明。(3)材料三是郭沫若對哪一原始聚落生活的描述?并說出判斷的理由。“農耕既普及”中描繪的原始居民耕種的是什么農作物?(4)結合三則材料說一說,在原始聚落形成過程中,起重要推動作用的有哪些因素。【答案】(1)因為“人民眾多,禽獸不足”;說明他能夠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地利用自然。(2)人類由居住野外洞穴到蓋房定居;如半坡人的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欄式房屋。(3)半坡人;依據是材料中提到了“彩陶”;粟。(4)原始農耕的出現;人們過上定居生活等。【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中信息可知,神農氏“教民農作”因為“人民眾多,禽獸不足”。“因天之時,分地之利”說明神農氏能夠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地利用自然。(2)、材料二說明人類由居住野外洞穴到蓋房定居;如半坡人的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欄式房屋。(3)、材料三是郭沫若對半坡人原始聚落生活的描述 。理由是材料中提到了彩陶。“農耕既普及”中描繪的原始居民耕種的是粟。(4)、結合三則材料說一說,在原始聚落形成過程中,起重要推動作用的有原始農耕的出現;人們過上定居生活等。【點評】河姆渡遺址與半坡遺址的區別:糧食作物不同:河姆渡部落主要種植水稻,半坡部落主要種植粟。房屋的結構不同:河姆渡部落為干欄式房屋,半坡部落為半地穴式房屋。二者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河姆渡部落位于長江流域,半坡部落位于黃河流域。1 / 1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高照實驗學校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科階段性質量檢測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2020七上·秀洲月考) 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一橋連三地,天塹變通途,樹立了中國橋梁建設史上的新標桿。讀圖回答下列小題。1.港珠澳大橋主體部分的甲段走向大致是( )A.東北—西南 B.西北—東南 C.正南—正北 D.正東—正西2.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實際距離約30千米,圖上距離5厘米,則該圖比例尺為( )A.1:6000 B.1:60000C.圖上一厘米代表實際距離600米 D.六十萬分之一3.小李打算寒假去港珠澳旅游,如果要準備地圖,他需要( )①中國地形圖 ②港珠澳旅游圖 ③港珠澳交通圖 ④世界地圖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4.(2020七上·秀洲月考)兩河流域是世界四大古文明發祥地之一,中東長期以來是世界關注的熱點地區。讀兩河流域聚落分布圖和當地民居圖(如圖),回答問題。下列關于兩河流域聚落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的沿岸地區 ②聚落分布區氣候適宜,降水豐沛③該地傳統民居具有墻厚、窗小的特點 ④石油資源也是影響該地聚落分布的重要因素A.①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5.(2020七上·秀洲月考)某同學暑假里參觀了一處遠古人類博物館,這是他保存的參觀券,請根據參觀券上面的信息,判斷他參觀的是哪一博物館( )A.元謀人博物館 B.北京人博物館C.山頂洞人博物館 D.半坡博物館6.(2020七上·秀洲月考)下列圖片符合北京人生活特征的是( )A. B.C. D.7.(2020七上·秀洲月考)在下列圖片中,反映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8.(2020七上·秀洲月考)在距今約7000-6000年的原始聚落遺址中,我們發現了一些精美的磨制石器。歷史上,我們把使用磨制石器的時代稱為( )A.銅器時代 B.鐵器時代 C.舊石器時代 D.新石器時代9.(2020七上·秀洲月考)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有一組唯美的鏡頭:禾苗在春雨中茁壯成長,夏日里稻花香氣四溢,秋收時飽滿的稻穗“笑”彎了腰。此情此景,可能出現在下列哪一早期人類的勞作中( )A.半坡人 B.北京人 C.元謀人 D.河姆渡人10.(2020七上·秀洲月考)考古挖掘發現,半坡遺址有密集的房屋、貯藏用的窖穴和飼養牲畜的圈欄。據此推斷半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是 ( )A.刀耕火種 B.游牧漁獵 C.農耕定居 D.鐵犁牛耕11.(2020七上·秀洲月考)“黃陵謁祖·祈福中華——2018全球華人新年祈福大典”在黃帝陵舉行。這表明黃帝陵已成為( )A.當地娛樂的活動場所 B.全球華人的旅游勝地C.炎黃子孫的精神家園 D.世界人民的心中圣地12.(2020七上·秀洲月考)下列各項中,屬于學習、研究歷史最可靠的材料的是( )A.小說《封神榜》B.電影《荊軻刺秦王》C.“女媧造人”的傳說D.河姆渡考古出土的炭化“稻谷”“骨耜”“豬紋陶缽二、非選擇題13.(2020七上·秀洲月考)讀下邊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回答問題。(1)圖中的等高距為 ;a處的海拔為 ;b、c間的相對高度為 。(2)寫出圖中字母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稱。B. ,C. 。(3)圖中河流的流向大致是 ,圖中虛線框內山脈走向為 ,判斷依據是 (填定向法)。(4)圖中①②③三條溪流中要開發漂流項目,哪條溪流最安全?并說明理由。14.(2020七上·秀洲月考)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于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勞作。——《白虎通》材料二: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周易》材料三:“彩陶精美,畫紋亦多珠。或則呈人面,或則呈雙魚。農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護壕深二丈,其廣亦相如。何奈遺址中,獨不見文書。”——郭沫若(1)材料一中神農氏為什么“教民農作”?“因天之時,分地之利”說明神農氏是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的?(2)材料二說明人類的居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請你舉例說明。(3)材料三是郭沫若對哪一原始聚落生活的描述?并說出判斷的理由。“農耕既普及”中描繪的原始居民耕種的是什么農作物?(4)結合三則材料說一說,在原始聚落形成過程中,起重要推動作用的有哪些因素。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A2.D3.B【知識點】方向;比例尺;選擇合適的地圖【解析】【點評】地圖的三要素是: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地圖中方向的判讀一般采用以下三種:一般定向法,指向標,經緯網。根據圖中給出的方向,即可判斷區某地需要朝那個方向走。比例尺是表示圖上一條線段的長度與地面相應線段的實際長度之比。公式為:比例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比例尺有三種表示方法:數值比例尺、線段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1.港珠澳大橋主體部分的甲段走向大致是東北--西南走向。 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2.比例尺是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用公式表示為: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實際距離約30千米,圖上距離5厘米,則該圖比例尺為六十萬分之一。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3.小李打算寒假去港珠澳旅游,如果要準備地圖,他需要參考 ②港珠澳旅游圖 ③港珠澳交通圖 ②③,正確。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4.【答案】B【知識點】鄉村聚落;地形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解析】【分析】兩河流域位于西亞地區,兩河流域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的沿岸地區,該地降水稀少,主要屬于熱帶沙漠氣候,其傳統民居具有墻厚、窗小的特點,西亞地區石油資源豐富,石油資源也是影響該地聚落分布的重要因素。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資源豐富、氣候適宜、交通便利、經濟發達的地區。地形崎嶇,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發展。B項①③④敘述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兩河流域聚落的分布特點,牢記知識點解答即可。5.【答案】A【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由“1700000年前”“元謀人博物館”判斷是元謀人。根據已學知識可知,在云南省元謀縣,我國科學家發現了兩顆門齒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小塊燒骨,經專家鑒定,證明他們已經會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這一遠古人類就是生活在距今約170萬年前的元謀人,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A項,符合題意;BCD三項均圖片信息不符合,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元謀人,要求具備讀圖識圖與分析能力。6.【答案】B【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們會直立行走,使用打制石器,過群居生活,共同勞動,如采集、狩獵等,共同分享勞動成果,會使用火和保存火種。ACD三項錯誤北京人還不會建造房屋,不會種植作物,也不會制作陶器,不符合題意;B項B打制石器符合北京人生活特征,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京人,要求具備對歷史知識的準確識記能力。7.【答案】D【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約7000年,是長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還用動物骨骼制作工具。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之一。河姆渡居民主要種植水稻,還飼養豬、狗、水牛等家畜。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欄式的,干欄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區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故①③ 項正確。②魚紋彩陶盆和④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均屬于陜西半坡原始居民的文化特征,故②④錯誤。D項①③反映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長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要求具備題干分析與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8.【答案】D【知識點】中華文明的曙光【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使用打制的石器,在考古學上稱為舊石器時代,使用磨制石器的時代被稱為新石器時代。ABC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D項新石器時代是使用磨制石器的時代,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新石器時代的相關史實。理解并識記新石器時代的相關史實。9.【答案】D【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中的關鍵信息“夏日里稻花香四溢”。結合課本所學分析,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遺址位于在今天浙江河姆渡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種植糧食作物水稻,種植水稻。A項半坡人種植的是粟,不符合題意;BC兩項北京人和元謀人尚未掌握種植農作物的技術,不符合題意;D項河姆渡人最早種植水稻,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河姆渡居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知道距今約7000年的河姆渡(今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原始居民最早種植種植水稻。10.【答案】C【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距今約6000多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陜西西安半坡村,是黃河流域原始農耕聚落的代表。半坡居民種植粟、白菜或芥菜等農作物,他們在居住區內建起圈欄,飼養豬、狗等家畜,他們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所以據此推斷半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是已過著農耕定居生活。ABD三項都不是題干材料反映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不符合題意;C項農耕定居是題干材料反映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要求具備解讀題干信息及再認再現所學知識的能力。11.【答案】C【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黃陵謁祖 析福中華--2018全球華人新年祈福大典”在黃帝陵舉行。這表明黃帝陵已成為炎黃子孫的精神家園。黃帝即軒轅黃帝,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黃河流域的一位偉大的部落聯盟首領,在涿鹿戰役中,黃帝創造指南車,聯合炎帝起來打敗了蚩尤。黃帝被推為部落聯盟的首領。這一部落聯盟以后逐漸形成為華夏族,因此后人尊稱黃帝和炎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內外的華人也以炎黃子孫自稱。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炎黃子孫的精神家園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黃帝的主要貢獻,要求具備基礎知識的準確識記能力。12.【答案】D【知識點】探究文明起源的方法和途徑【解析】【分析】依據題干和所學可知,考古挖掘是研究遠古人類的第一手資料,是研究遠古人類最直接,最有說服力的證據。河姆渡考古出土的“稻谷”、“骨耜”、“豬紋陶缽”屬于第一手資料,最可靠。ABC三項的小說、電影和傳說都不是第一手資料,不符合題意;D項河姆渡考古出土的炭化“稻谷”“骨耜”“豬紋陶缽” 屬于學習、研究歷史最可靠的材料,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史料的類型,要求掌握歷史學科的基本研究方法。13.【答案】(1)20米;120米;23米(2)鞍部;陡崖(3)自北向南流;西北一東南走向;指向標定向法(4)溪流②最安全。因為溪流②處等高線最稀疏,坡度最緩【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方向【解析】【分析】(1)、根據圖中信息可知,圖中的等高距為20米;a處的海拔為120米;b、c間的相對高度為23米。(2)、根據圖中信息可知,B.是鞍部,C是陡崖。(3)、圖中河流的流向大致是自北向南流,圖中虛線框內山脈走向為西北-東南走向,判斷依據是指向標定向法。(4)、圖中①②③三條溪流中要開發漂流項目,溪流②最安全。因為溪流②處等高線最稀疏,坡度最緩。【點評】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則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則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等高線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線密集,坡度陡,等高線稀疏,坡度緩。14.【答案】(1)因為“人民眾多,禽獸不足”;說明他能夠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地利用自然。(2)人類由居住野外洞穴到蓋房定居;如半坡人的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欄式房屋。(3)半坡人;依據是材料中提到了“彩陶”;粟。(4)原始農耕的出現;人們過上定居生活等。【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中信息可知,神農氏“教民農作”因為“人民眾多,禽獸不足”。“因天之時,分地之利”說明神農氏能夠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地利用自然。(2)、材料二說明人類由居住野外洞穴到蓋房定居;如半坡人的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欄式房屋。(3)、材料三是郭沫若對半坡人原始聚落生活的描述 。理由是材料中提到了彩陶。“農耕既普及”中描繪的原始居民耕種的是粟。(4)、結合三則材料說一說,在原始聚落形成過程中,起重要推動作用的有原始農耕的出現;人們過上定居生活等。【點評】河姆渡遺址與半坡遺址的區別:糧食作物不同:河姆渡部落主要種植水稻,半坡部落主要種植粟。房屋的結構不同:河姆渡部落為干欄式房屋,半坡部落為半地穴式房屋。二者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河姆渡部落位于長江流域,半坡部落位于黃河流域。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高照實驗學校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科階段性質量檢測試卷(歷社部分)(學生版).docx 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高照實驗學校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科階段性質量檢測試卷(歷社部分)(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