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爭分奪秒15天 1經濟生活第一部分 經濟生活(一)貨幣1.貨幣的本質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貨幣的基本職能: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2.貨幣的種類與形式紙幣:由國家(或某些地區)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信用工具:信用卡(功能)、支票外匯和匯率外匯是用外幣表示的用于國際間結算的支付手段。匯率又稱匯價,是兩種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人民幣升值的利弊分析:人民幣升值,影響有:①不利于出口,有利于進口;②外資投資成本增加;③導致國內生產能力下降、失業增加;④本國外匯儲備貶值。(二)價格1.價格的決定與變動影響價格的因素:供求關系(其他間接因素)價值決定價格:價值決定價格,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值規律及其表現形式(1)內容: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2)表現形式:商品價格受供求關系的影響,圍繞價值上下波動。2.價格變動對經濟生活的影響價格變動對生活的影響(1)價格變動會引起需求量的變動。(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是不同的。(3)相關商品價格變動對需求量的影響。價格變動對生產經營的影響(1)調節生產規模。(2)提高勞動生產率。(3)生產適銷對路的高質量產品。(三)消費1.消費及其類型影響消費的因素主要因素:居民的收入和物價總體水平。根本因素:經濟發展水平。其他因素:商品的性能、質量、外觀以及消費心理等。消費類型(1)按對象分:有形商品消費和勞務消費。(2)按交易方式分:錢貨兩清的消費、貸款消費和租賃消費。(3)按目的分:生存資料消費、發展資料消費和享受資料消費。消費結構(1)消費結構指人們各類消費支出在消費總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消費結構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經濟的發展、收入的變化而不斷變化。(2)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占家庭總支出的比重。2.正確的消費觀影響消費行為的主要心理從眾心理、求異心理、攀比心理、求實心理理智消費①量入為出,適度消費。②避免盲從,理性消費。③保護環境,綠色消費。(聯系當前的熱門話題“低碳經濟”)倡導綠色消費的意義:(對消費者)有利于個人的生命健康;(對生產者)有利于促進商品生產者提高產品質量,增強環保意識;(對經濟)有利于促進綠色產業的發展,有利于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社會)也有利于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有利于全面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④勤儉節約,艱苦奮斗。(四)生產與經濟制度1.生產與消費生產決定消費生產決定消費的對象;生產決定消費的方式;生產決定消費的質量和水平;生產為消費創造動力。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消費是生產的目的和動力:(1)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生產發展。(2)對生產的調整和升級起著導向作用。(3)消費是生產的動力。(4)消費為生產創造出新的勞動力。發展生產力的意義(1)為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2)縮小歷史遺留下來的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充分顯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3)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4)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決定性意義。2.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為主體(1)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2)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1)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2)地位: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3)作用:非公有制經濟在利用分散資源、促進經濟發展、擴大就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原因和意義原因: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不平衡、多層次的狀況,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意義:實踐證明,它有利于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增強綜合國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五)企業與勞動者1.企業現代企業典型的組織形式:公司制公司的優點:具有獨立法人地位、有限責任制度和科學管理結構。公司形式: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機構:決策機構、執行機構和監督機構公司的經營與發展公司經營成功的主要因素:(1)制定正確的經營戰略;(2)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依靠科技進步、科學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3)要誠信經營,樹立良好的信譽和企業形象。企業兼并與企業破產(1)企業兼并的意義:①可以擴大優勢企業的規模,增強優勢企業的實力,實現以優帶劣的調整,把劣勢轉化為優勢,②提高企業和整個社會的資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進國家經濟發展。(2)企業破產的意義:①有利于強化企業的風險意識,促使企業在破產的壓力下改善經營管理,提高企業競爭力。②通過企業破產,及時淘汰落后的企業,有利于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2.勞動者勞動與就業(1)勞動的意義:勞動創造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勞動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源泉;勞動最光榮。(2)就業的意義:是民生之本,使得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相結合,生產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就業使社會勞動力能夠不斷再生產;就業有利于勞動者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就業對策:最根本的是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和第三產業。堅持“市場調節就業,國家促進就業,勞動者自主擇業”的方針,完善勞動力市場,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自主擇業觀、競爭就業觀、職業平等觀、多種方式就業觀。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1)有哪些權利:①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②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③休息、休假的權利;④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⑤接受職業技能培訓、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⑥法律規定的其他權利。(2)原因:①實現和維護勞動者權益,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②是保障勞動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調動和發揮勞動者的積極性、創造性的保證。(3)做法:①自覺地履行勞動者的義務,是獲得權利、維護權益的基礎。②依法簽訂勞動合同,是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重要依據。③當自己的權益受到侵犯時,可以通過投訴、協商、申請調解、申請仲裁、向法院起訴等正當途徑加以維護。④勞動者要增強權利意識和法律意識。當權益受到侵害時,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維護權益。(六)銀行與投資1.商業銀行儲蓄存款儲蓄存款比較安全,風險較低,也存在通貨膨脹下存款貶值及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損失利息的風險。存款利息及其計算利息計算公式: 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1)存款業務:這是商業銀行的基礎業務。(2)貸款業務:它是我國商業銀行的主體業務,是銀行利潤的主要來源。(3)結算業務:銀行要收取一定的服務費用。2.投資股票股票投資的收入:一部分是股息和紅利收入,它來源于企業的利潤;另一部分來源于股票價格上升帶來的差價。股票價格受到公司經營狀況、供求關系、銀行利率、大眾心理等因素的影響,其波動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這使股票投資者有可能遭受損失。因此股票是一種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方式。債券債券是一種債務證書,即籌資者給投資者的債務憑證,承諾在一定時期支付約定利息,并到期償還本金。商業保險是規避風險的投資,分為人身保險和財產保險。(七)個人收入的分配1.分配制度按勞分配為主體在公有制經濟中,在對社會總產品作了各項必要扣除之后,以勞動者向社會提供的勞動(包括勞動數量和質量)為尺度分配個人消費品,多勞多得,少勞少得。多種分配方式并存(1)按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2)按生產要素分配:就是生產要素所有者憑借對生產要素的所有權參與受益分配。(生產要素有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2.實現收入分配公平收入分配公平的制度保證和重要舉措(此為新增知識點)(1)制度保證: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重要舉措:①保證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舉措。②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實現社會公平的另一重要舉措。為此,要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通過加強稅收調節,整頓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防止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實現公平分配。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1)效率指經濟活中產出與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資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意味著資源的節約和社會財富的增加。效率是人類經濟活動追求的基本目標之一。(2)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現為收入分配的相對平等,即要求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不能過于懸殊,要求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3)效率與公平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效率與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效率與公平分別強調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4)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懸殊;既要落實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獻精神;在鼓勵人們創業致富的同時,倡導回報社會和先富幫后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進公平。(八)財政與稅收1.國家財政財政及其作用(1)財政財政是國家的收入和支出。是國家參與社會分配的兩個方面。是通過國家預算實現的。(2)財政的作用①支持基礎設施和工程的建設國家財政支持基礎設施和工程的建設,能促進資源合理配。如“舟山跨海大橋建設”“上海世博會場館建設”等。②促使經濟平穩運行運用擴張性財政政策或緊縮性財政政策,使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現大起大落。③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通過對財政收支方向、結構的調整,促進經濟結構優化;通過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支持高科技研究開發,發展科教事業。④保障人民生活財政鞏固國家政權; 完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促進社會公平、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改善人民生活。財政收入與支出(1)財政收入的渠道稅收收入、利潤收入、債務收入和其他收入。(2)影響財政收入的主要因素財政收入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其中經濟發展水平和分配政策是主要因素。(3)財政支出的具體用途①經濟建設支出;②科學、教育、文化、衛生事業支出;③行政管理和國防支出;④社會保障支出;⑤債務支出。(4)財政收入和支出關系的三種情況:財政收支平衡、財政赤字、財政盈余。2.征稅和納稅稅收及其種類(1)稅收及其基本特征稅收是國家為實現其職能,憑借其政治權力,依法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稅收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的特征。(2)稅收的種類流轉稅、所得稅、資源稅、財產稅和行為稅五大類,共二十多種。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的作用①增值稅的作用:增值稅可避免對一個經營額重復征稅,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產經營環節偷漏稅行為。有利于促進生產的專業化和體現公平競爭,也有利于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②個人所得稅的作用:個人所得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也是調節個人收入分配、實現社會公平的有效手段。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1)在我國,國家利益、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每個公民在享受國家提供的各種服務的同時,必須承擔義務,自覺誠信納稅。(2)違反稅法的行為:①偷稅;②欠稅;③騙稅;④抗稅。(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1.市場配置資源資源配置的基本手段:計劃和市場。市場調節的優點和局限性優點:①市場能夠及時、準確、靈活地反映出市場供求變化,傳遞市場供求信息,實現資源合理配置;②面對市場競爭,商品生產者、經營者在利益杠桿的作用下,積極調整生產經營活動,從而推動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的進步,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局限性:①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②市場調節存在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等固有的弊端。市場秩序必要性:只有具備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市場才能合理配置資源。措施:第一、遵守市場規則。第二、建立健全社會信用制度:形成以道德為支撐,以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是規范市場秩序的治本之策;當前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監督和失信懲戒制度。第三、公民要學法、懂法、守法、用法,樹立誠信觀念等。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①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標志;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實現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能夠實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加強宏觀調控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宏觀調控的目標和手段目標: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手段:①經濟手段:主要是利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也可以通過制定和實施經濟計劃進行引導。是一種間接調控;②法律手段:國家制定和運用經濟法規進行間接調控;③行政手段:通過行政機構,采取強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規定調控。④三種手段各有所長,要綜合運用,以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為主,行政手段為輔。(十)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1.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①綜合國力顯著增強,②基本實現工業化,③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④城鄉、區域協調發展,⑤社會保障體系健全,⑥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⑦生態環境更加良好。2.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1)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2)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3)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4)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做到(1)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2)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全面提高農業、工業、服務業的水平和效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十一)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1.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及其表現經濟全球化的含義:商品、勞務、技術、資金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和配置,使各國經濟日益相互依賴、相互聯系的趨勢。經濟全球化的表現:(1)生產全球化(2)貿易全球化(3)資本全球化。其他還有市場、技術等全球化。跨國公司在經濟全球化中的作用①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強有力的載體。②跨國公司全球化的生產經營方式大大促進了資金、技術、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推動了國際分工水平的提高。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有利影響:(1)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它又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2)促進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國際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3)推動了世界范圍內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國生產力的發展,為各國經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不利影響(挑戰):(1)使世界經濟發展更加不平衡,兩極分化更加嚴重,擴大了世界各國的貧富差距;(2)經濟全球化加劇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補充: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國或者浙江省要:A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機遇和條件,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B深化改革,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健全市場經濟法律法規;C進行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科技進步和創新,提高國際競爭力;D堅持獨立自主,加強防范工作,維護我國經濟安全;E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對外開放戰略。等等)2.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世界貿易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是世界上最大的多邊貿易組織。與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并稱為世界三大經濟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在國際經貿領域發揮的作用:(1)積極組織多邊貿易談判(2)為國際貿易制定基本原則和協定(3)為成員國提供解決貿易摩擦沖突的場所。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原則:非歧視原則(最重要的原則,包括最惠國待遇原則與國民待遇原則)、市場準入原則、互惠原則、公平競爭與公平貿易原則,以及貿易政策法規透明原則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我國的影響(1)有利影響:①加入世貿組織是我國應對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戰略決策,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階段;②有利于擴大對外開放,為我國經濟發展贏得更好的國際環境;③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健全;④推動開放型經濟水平的提高;⑤帶動國內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⑥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⑦提高人民群眾的收入與生活水平。(2)不利影響:國際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深入地與國內市場的競爭結合在一起,面臨的經濟風險也會顯著增加。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目的:在更大范圍、廣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優化資源配置,拓展發展空間,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基本戰略: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對外開放戰略。“走出去”的對策: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支持企業在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開展國際化經營,加快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原則: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則。(是對外開放的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