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爭分奪秒15天 11高考政治辯證法要點1.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有利于經濟的發展,但與社會主義本質相違背。2.商品降價意味著商品價值量變小。3.商品價廉物美就能占領市場。4.國家財政收入越多,對經濟發展越有利。5.發展就是GDP的增長。6.建立誠信社會,關鍵是國家要實施以德治國的方略。7.沒有理性,眼睛是最壞的見證人。8.十六大報告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 辨題:據此有人主張,必須大力推進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擴大直接選舉的范圍,讓人民群眾直接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的管理。9.塑料袋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但由于它造成的污染一直是環境治理的一大難題。在2004年歐洲環保組織開展的環保產品評選活動中,塑料袋被評為20世紀最糟糕的發明。 辨題:矛盾的普遍性就是指利和弊的統一。10.長期以來,在政府與企業的關系上,政府總是在扮演著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角色,致使企業缺乏應有的壓力、動力和活力,經濟效益低下。 辨題:在市場經濟下,政府只是“裁判員”,企業才是“運動員”。11.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是就事論事。12.隨著學習、就業競爭等壓力加劇,少數青少年出現了精神負擔過重,甚至誘發了一些心理疾病。有關教育專家指出:出現這種情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優越,所受挫折太少。 辨題:失敗是成功之母,挫折越多越有利于青少年走向成功。參考答案1.(1)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有利于經濟的發展。(2)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和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因而與社會主義本質是一致的。(3)因此,題中的觀點肯定了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有利于經濟發展是對的,但認為與社會主義本質相違背的觀點是錯誤的。2.(1)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值是價格的基礎。一般來說,商品價格的高低與商品價值的大小成正比,但不能絕對地說,價格只受價值的左右,比如有的藥品降價,是為了解決暴利問題。(2)商品價格的變化還受以下因素的影響:①供求關系:供不應求,價格上漲,供過于求,價格下跌。②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通貨膨脹價格上漲,通貨緊縮價格下跌。③貨幣價值:商品價格一般來說與貨幣價值成反比。④國家宏觀調控、消費者的購買力等因素也會引起商品價格的變化。另外,市場競爭,商家銷售行為等因素也可能影響商品的價格。(3)因此,題目的觀點是不科學的。3.(1)商品價廉物美意味著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實現了完美統一。這樣的商品深受消費者青睞,市場的占有率也比較高。(2)另一方面,盡管商品價廉物美,可如果缺乏研發、品牌創立等方面的戰略構想,在競爭中很快就會被市場淘汰,失去市場份額。(3)所以,必須堅持以質取勝和市場多元化戰略,在國際競爭中,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產品的附加值,避免進口國家對商品的反傾銷。4.(1)籠統地說“國家財政收入越多,對經濟發展越有利”是不科學的。(2)國家通過財政可以促進經濟發展。財政收入太少,會降低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能力,最終不利于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但財政收人太多,會直接減少企業和個人的收人,對企業生產的擴大和個人購買力的增加產生不利影響,最終將阻礙經濟的發展。(3)財政對經濟發展是否有利,還要看財政資金是否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財政收入太少,收小于支,需要靠借債來維持財政平衡,容易引發通貨膨脹,對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不利。相反,財政節余太多,則意味著財政資金沒有得到有效利用,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也不利。5.(1)上述觀點是片面的,要具體分析。(2)GDP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宏觀經濟情況的綜合反映,其增長成 為衡量發展的一項重要經濟指標。但是一個國家是由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個方面組成的,國家的發展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以及和諧社會的協調發展。把發展等同于GDP的增長是片面的。(3)發展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觀。GDP的增長歸根到底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是人的全面發展。(4)要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統籌人與自然的關系,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實現人與社會的全面進步。(5)GDP的增長有利于發展,但是如果一味片面地追求GDP的增長而忽視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忽視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必然受到自然的懲罰,不僅不利于發展,最終也損害了GDP的增長。6.(1)要建立誠信社會,國家必須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一方面,要履行組織和領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職能,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另一方面,還要加大實施依法治國的力度,做好普法工作,形成人人學法、懂法、守法、護法的良好風尚,依法處理、打擊各種經濟違法犯罪行為,維護市場經濟秩序。(2)另外,誠信社會的建立也離不開企業和公民個人的支持。作為企業,應樹立質量第一、信譽至上的觀念;加強企業內部信用管理,提高經營者素質;注重產品質量,生產優質產品,為構建企業良好信譽奠定基礎;在商品交易活動中,應遵紀守法,公平競爭,誠實守信。(3)誠信是每個人應有的道德素質,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每個人都要樹立誠信的道德觀念,不斷提高自身道德素質,以“五愛”為基本要求,自覺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言必信,行必果。(4)總之,只有多方形成合力,才能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誠信社會。7.(1)上述觀點是片面的,要具體分析。(2)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辯證統一的。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到理性認識。感性認識只是對事物現象的反映,理性認識才是對事物本質的反映。 (3)上述觀點強調了理性認識的重要作用,指出離開理性認識的感性認識是盲目的,甚至會歪曲事物的真相,這是有合理之處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認識的作用。8.(1)我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但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絕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2)在我國,縣級以下人大代表是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的,人民通過人民代表行使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權力,而不是由選民直接行使這種管理權力,這是符合我國國情的民主政治制度,同時也是對人類政治文明成果的借鑒。在基層,我們要健全基層民主自治組織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開辦事制度,保證人民群眾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管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對干部實行民主監督。(3)在我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要進一步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擴大基層民主,豐富民主形式;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著重加強制度建設,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4)因此,上述說法是不正確的。9.(1)這種說法不科學。(2)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貫穿于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矛盾是對立統一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利弊是矛盾的雙方,二者是對立統一的,但不能說任何事物都是利和弊兩方面的統一。(3)我們應該用矛盾普遍性原理分析塑料袋的利弊,但不能利用利弊的統一去看待任何事物。lO.(1)上述觀點是片面的,要具體分析。(2)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不僅是“裁判員”,即加強市場監管,規范市場秩序,保證市場主體的公平競爭,它還是“服務員”,即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同時,它又是“管理員”,即行使公共管理職能和宏觀調控職能,主要是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通過經濟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3)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堅持政企分開,政府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做法是不對的。(4)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其充當“運動員”的角色是正確的。企業既要面向市場生產,又要自覺服從國家的宏觀調控。11.(1)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是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反對用同一種方法去解決所有問題。(2)就事論事也強調問題的具體性,但它用孤立的觀點而不是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是形而上學的觀點,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根本不同的。(3)就事論事只論事不論理,不觸及事物的本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則要分析由矛盾特殊性決定的事物的本質。12.(1)失敗和成功是相輔相成的,在一定條件下,失敗可以轉化為成功。(2)在人生道路上,失敗和挫折是難免的,它是否有利于青少年走向成功關鍵是看人們如何認識、對待失敗和挫折。(3)如果人們能吸取失敗和挫折的教訓,從中找出原因,在失敗和挫折中磨練自己的意志,并能尊重規律、利用客觀條件,積極進取,這樣的失敗和挫折有利于青少年走向成功。反之,如果不能正確認識和對待失敗和挫折,即使失敗和挫折再多,也不能走向成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