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嘉興市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期末模擬考試試卷(三)(歷社部分)一、選擇題。1.(2020八上·嘉興期末)圖示法是學習歷史的常用方法。下列圖示符合我國歷史上“三國鼎立”局面的是 ( )A. B.C. D.2.(2020八上·嘉興期末)李白的詩句“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提到了永嘉五年(311年),中原人民紛紛南遷江南的情況,從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遷主要是因為 ( )A.北方自然條件惡劣 B.北方統治者殘暴C.北方戰亂頻繁 D.南方經濟發達3.(2020八上·嘉興期末)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下列制度創新或科技創新按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 ( )①造紙術 ②行省制 ③活字印刷術 ④分封制A.②①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①③② D.③①②④4.(2020八上·嘉興期末)《史記·平準書》中記載:“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這是對哪一歷史時期的描述 ( )A.商鞅變法時的秦國 B.光武帝的“光武中興”C.西漢時的“文景之治” D.西漢漢武帝統治時期5.(2020八上·嘉興期末)《史記·陳涉世家》記載,陳勝在發動起義時說:“天下苦秦久矣。”以下最能反映秦朝之“苦”的表現是 ( )A.兇殘屠殺文武大臣 B.恣意揮霍、窮奢極欲C.統一文字、統一貨幣 D.法律嚴苛,徭役、兵役沉重6.(2020八上·嘉興期末)西漢人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從而 ( )①溝通了東西方之間的陸路交通 ②將西域歸入西漢版圖,維護了邊疆穩定③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 ④增進了東西方國家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2020八上·嘉興期末)《影響世界歷史的三個猶太人》這本書專門了介紹了愛因斯坦、馬克思和弗洛伊德。追根溯源,猶太人的祖先是 ( )A.以色列人 B.希伯來人 C.雅利安人 D.阿卡德人8.(2020八上·嘉興期末)印度電影《阿育王》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外國語片獎。按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劃分,阿育王應該屬于 ( )A.婆羅門 B.剎帝利 C.吠舍 D.首陀羅9.(2020八上·嘉興期末)下列朝代更替順序正確的是 ( )A.夏—商—西周(春秋)—東周(戰國)B.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C.夏—商—東周—西周(春秋戰國)D.夏—西周—東周—商10.(2020八上·嘉興期末)“公天下”變為“家天下”反映了我國古代的一項政治制度的出現。這一制度是 ( )A.禪讓制 B.分封制 C.王位世襲制 D.科舉制11.(2020八上·嘉興期末)下列對世界三大宗教產生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A.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 B.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C.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 D.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12.(2020八上·嘉興期末)假如你是8世紀的-名中國使者,到達日本后,不可能看到( )A.日本建立起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B.新都平城京的城市布局呈棋盤狀,有朱雀大街C.農田里從事勞作的多是奴隸D.日語的文字由漢字和假名兩套符號組成,混合使用二、非選擇題13.(2019八上·江山期中)人類經濟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經濟發展水平和特征明顯不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啊,尼羅河,我贊美你,你從大地涌流出來……一旦你的水流減少,人們就停止了呼吸。材料二:春耕夏耘,秋獲冬藏……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晁錯(西漢)《論貴粟疏》材料三:唐代生產技術創新,社會經濟繁榮,科舉重視詩賦,是我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當時才華橫溢的詩人層出不窮。材料四:①商鞅變法: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②漢初……③唐朝……④元世祖忽必烈:“國以民為本,民以衣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1)古埃及文明是亞非大河文明的代表之一。請你列舉亞非其他大河文明的名稱兩例。說說材料一反映出早期人類經濟發展主要的制約因素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漢代農民的艱辛生活,那時的“春耕”應用的是何種農業耕作方式?這種耕作方式在春秋戰國時期引發了社會變革,試舉出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革一例。(3)材料三中新型農具圖A是什么?圖B是什么?它們都促進了當時農業生產的發展。從經濟政治或文化任選兩個角度說明唐朝成為“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的原因?(4)請運用具體史實補充材料四中的②③,印證中國古代以農為本的思想。14.(2020八上·嘉興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制度的學習、模仿與創新,文化的傳播、溝通與交流,是國家走向富強,人類文明得以延綿不絕,不斷進步的重要條件。縱觀中世紀的世界,東方與西方呈現給人類的是兩道迥異的風景,歐洲在基督教黑暗籠罩之下,人們的意識處于睡眠與半醒狀態;而在亞洲西部,這個沙漠廣布,缺少水源,生存環境十分惡劣的阿拉伯半島上,以伊斯蘭教為特點的阿拉伯文明格外璀璨;東部,中國的大唐王朝光照四鄰,于是東邊那個國土有限、資源匱乏的小小島國日本,掀起了學習和模仿中國隋唐制度的熱潮,為日后的繁榮奠定了基礎。(1)中世紀的歐洲“人們的意識處于睡眠與半醒狀態”的原因是?(2)請結合具體實施說說阿拉伯文明興盛的表現(至少兩項)。從民族特性上來講,阿拉伯民族能創造璀璨的文明得益于什么?(3)日本掀起的學習隋唐制度的歷史事件叫什么?對日本產生了什么影響?(4)從阿拉伯民族和日本的崛起中,我們可以獲得什么啟示?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解析】【分析】三國時期是中國東漢與西晉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主要有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中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丕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位于北方。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史稱蜀,位于四川地區。222年孫權在建業稱王,國號“吳”,史稱東吳,位于江南地區,至此三國正式鼎立。263年,曹魏滅蜀,266年司馬炎廢魏帝自立,國號“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ABC三項圖示都不符合我國歷史上“三國鼎立”局面,不符合題意;D項圖示符合我國歷史上“三國鼎立”局面,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國鼎立形勢圖。準確掌握三國的地理位置是解題的關鍵,識記各自的都城也可解答。2.【答案】C【知識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據題干可知,東漢末年,北方戰亂頻繁,而江南地區戰爭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許多人為了躲避北方戰亂,逃往江南地區。AB兩項題干沒有體現,不符合題意;C項北方戰亂頻繁是北方人民南遷的主要原因,符合題意;D項南方經濟發達不符合史實,西晉時期,經濟中心在北方,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方人民南遷的主要原因,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注意抓住題干中的關鍵信息“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中原人民紛紛南遷江南”。3.【答案】C【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解析】【分析】西漢是出現了紙,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元朝時為加強對全國的統治,實行行省制;北宋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節省印刷費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西周建立后,為了鞏固統治,周王實行分封制。故題干中制度創新或科技創新按時間先后排序應是④①③②。C項④①③②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代制度創新或科技創新的出現時間。熟記基礎知識是答題的關鍵。4.【答案】C【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文景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當時的國力有了很大的增強,國家積累了大量的錢糧,庫存的糧食和銅錢非常充盈。在這一時期的統治局面歷史上稱之為“文景之治”。“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這是對西漢時的文景之治歷史時期的描述。ABD三項和通過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西漢時的“文景之治”是通過描述的事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文景之治的相關史實以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文景之治的相關史實。5.【答案】D【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陳勝吳廣起義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秦的暴政。秦朝法律嚴苛,徭役,兵役沉重,階級矛盾激化,最終導致爆發農民起義。ABC三項都不是最能反映秦朝之“苦”的表現,不符合題意;D項法律嚴苛,徭役、兵役沉重是最能反映秦朝之“苦”的表現,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陳勝吳廣起義的史實及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陳勝吳廣起義的原因,掌握陳勝吳廣起義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6.【答案】C【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西域正式劃入漢朝版圖。②說法錯誤,排除含②的選項。C項①③④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張騫出使西域的影響及學生的理解能力。組合選擇題一般排除一個錯誤內容即可獲取正確答案,部分題目需要經過兩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題目所有內容都正確。7.【答案】B【知識點】古代西亞國家【解析】【分析】希伯來人是閃族語系的一支,他們最早出現于美索不達米亞,是現代猶太人的祖先。ACD三項都不是猶太人的祖先,不符合題意;B項希伯來人是猶太人的祖先,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猶太人的祖先,要求識記重要史實。8.【答案】B【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雅利安人在進入古代印度后,逐漸產生不同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第一等級婆羅門(祭司、貴族)掌握神權;第二等級剎帝利(國王、武士、官吏)把持國家軍事行政大權。第三等級吠舍(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商人)向國家納稅,向神廟上供,供養第一、第二等級;第四等級首陀羅(被征服者、貧困破產失去土地的人)幾乎沒有權利,受奴隸主階級的剝削,干最低賤的職業。國王屬于第二等級剎帝利。A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剎帝利是阿育王所屬的等級,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種姓制度及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種姓制度的等級劃分與分工。9.【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禹死后,啟繼承父位;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戰勝桀,夏朝滅亡,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領周軍在牧野之戰中打敗商軍,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周朝,歷史上稱為西周;西周滅亡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夏商周更替的順序是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ACD三項都不正確,不符合題意;B項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夏商周的更迭。要注意夏商周建立和滅亡的先后順序。10.【答案】C【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朝,我國漫長的原始社會到此結束,奴隸社會開始了。禹死后,啟繼承父位。從此,“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ABD三項和通過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王位世襲制和通過描述相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世襲制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識記世襲制的相關知識。11.【答案】A【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古代印度及佛教;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解析】【分析】公元前6世紀古印度的喬達摩 悉達多(釋迦牟尼)創立佛教,1世紀時產生于巴勒斯坦一帶的基督教,創始人是耶穌,他教導人們忍受苦難,死后可以升入“天堂”。7世紀時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的麥加創立了伊斯蘭教。世界三大宗教產生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A項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排列正確,符合題意;BCD三項排列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大宗教產生的時間順序及學生的識記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世界三大宗教的創始人、教義、經典以及建筑特色。12.【答案】C【知識點】大化改新【解析】【分析】645年6月19日,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國建立年號,定年號為“大化”。645年,即為大化元年。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頒布《改新之詔》,正式開始改革,史稱“大化改新”。大化改新的內容:廢除貴族對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改由國家管理;廢除世襲制度,實行中央集權,中央和地方設置官僚機構進行治理;仿照唐朝均田制和租庸調制,頒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調制。影響: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題干“8世紀時期的一名中國使者,到達日本”可知,日本已經是封建社會,不可能看到農田里從事勞作的奴隸。ABD三項8世紀的日本都可能看到,不符合題意;C項農田里從事勞作的多是奴隸8世紀的日本不可能看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日本大化改新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分析能力,重點掌握大化改新的相關內容。13.【答案】(1)亞洲的蘇美爾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國文明;自然環境或地理環境。(2)牛耕;春秋時期管仲改革,戰國時期商鞅變法。(3)A曲轅犁;B筒車。原因:經濟上:生產技術的創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政治上:沿襲和完善隋代的科舉制度。(4)②漢初,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來恢復經濟。漢高祖:讓士兵復員從事生產,免除若干年的徭役,將田租定為十五稅一;漢文帝:進一步減輕賦稅和覆,連續12年免除全部田稅;漢景帝:將田租定為三十稅一,重視發展耕織生產,減輕人民負擔。③唐朝唐太宗非常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和勞役。【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大一統的漢朝;開元盛世;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亞國家;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1)據所學知識可知,亞非其它三個大河文明是指亞洲的蘇美爾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國文明。據“材料一“啊,尼羅河,我贊美你,你從大地涌流出來,養活著埃及……一旦你的水流減少,人們就停止了呼吸。”可知,早期人類經濟發展主要的制約因素是自然環境(或地理環境)。(2)根據所學知識,漢代農業的耕作方式為牛耕。春秋戰國時期,牛耕進一步推廣,使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引發了由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變革。據所學知識可知,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使齊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顯著提高,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戰國時期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農民改進犁的構造,制成曲轅犁,還創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車。經濟上,唐朝社會經濟繁榮;政治上,科舉制度起導向作用(唐高宗以詩取士,玄宗時詩歌成為主要的考試內容) , 此時為庶族上升期,他們成為國家發展的動力;文化上,民族融合,中外文化交流;開明寬容的文化政策。(4)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的知識可以得出②漢初,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來恢復經濟。漢高祖:讓士兵復員從事生產,免除若干徭役,將田租定為十五稅一;漢文帝:進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連續12年免除全部田稅;漢景帝:將田租定為三十稅一,重視發展耕織生產,減輕人民負擔。③唐朝,唐太宗非常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和勞役。故答案為:(1)亞洲的蘇美爾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國文明;自然環境或地理環境。(2)牛耕;春秋時期管仲改革,戰國時期商鞅變法。(3)A曲轅犁;B筒車。原因:經濟上:生產技術的創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政治上:沿襲和完善隋代的科舉制度。(4)②漢初,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來恢復經濟。漢高祖:讓士兵復員從事生產,免除若干年的徭役,將田租定為十五稅一;漢文帝:進一步減輕賦稅和覆,連續12年免除全部田稅;漢景帝:將田租定為三十稅一,重視發展耕織生產,減輕人民負擔。③唐朝唐太宗非常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和勞役。【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四則材料為依托,綜合考查亞非文明、鐵器和牛耕的使用、商鞅變法、唐朝農業工具的革新、唐詩、漢朝和唐朝的農業發展的相關知識,題目設計既注重基礎性,又注重概括性和開放性,對學生答題能力要求較高。14.【答案】(1)基督教占據統治地位,教會壟斷了教育和文化。(2)建筑:清真寺是阿拉伯建筑藝術的典范。數學:阿拉伯人改造印度人發明的從0~9的計數法阿拉伯民族是一個善于學習、重視文化的民族。(3)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是日本歷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改革后的日本成為依靠“律令”實行統治的天皇制中央集權的國家。(4)①我們要有危機意識,要善于學習他過的先進制度和文化;②要具有改革創新精神;③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大化改新【解析】【分析】(1)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占統治地位教會壟斷了文化教育使人性和思想自由遭到扼殺。所以“人們的意識處于睡眠與半醒狀態”。(2)據所學知,阿拉伯人改造古印度人從0到9的計數法,形成阿拉伯數字;創造完整的代數學;編訂了《醫學集成》和《醫典》兩部被歐洲人奉為經典的醫學著作;《一千零-夜》又名《天方夜譚》是阿拉伯文學的代表,反映了阿拉伯帝國境內各族人民以及東方古國的風土人情和社會面貌。阿拉伯充分利用東西方文化交匯的地理優勢,廣泛吸納各民族先進的文化成果;再加上阿拉伯人開放、善于學習、勇于創新的性格等,所以阿拉伯民族能創造璀璨的文明。(3)646年開始,日本效仿中國唐朝的典章制度,進行改革,史稱“大化改新”。日本的大化改新使日本發展成為一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確立了一套當時十分先進的管理體制,推動了日本社會的發展,為以后的繁榮奠定了基礎。(4)本題是開放型題目,考查學生開放性思維的能力,只要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即可。如:我們要有危機意識,要善于學習他國的先進制度和文化;要具有改革創新精神;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故答案為:(1)基督教占據統治地位,教會壟斷了教育和文化。(2)建筑:清真寺是阿拉伯建筑藝術的典范。數學:阿拉伯人改造印度人發明的從0~9的計數法。阿拉伯民族是一個善于學習、重視文化的民族。(3)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是日本歷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改革后的日本成為依靠“律令”實行統治的天皇制中央集權的國家。(4)①我們要有危機意識,要善于學習他過的先進制度和文化;②要具有改革創新精神;③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世紀的歐洲阿拉伯文明和日本的大化政新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 / 1浙江省嘉興市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期末模擬考試試卷(三)(歷社部分)一、選擇題。1.(2020八上·嘉興期末)圖示法是學習歷史的常用方法。下列圖示符合我國歷史上“三國鼎立”局面的是 ( )A. B.C. D.【答案】D【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解析】【分析】三國時期是中國東漢與西晉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主要有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中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丕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位于北方。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史稱蜀,位于四川地區。222年孫權在建業稱王,國號“吳”,史稱東吳,位于江南地區,至此三國正式鼎立。263年,曹魏滅蜀,266年司馬炎廢魏帝自立,國號“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ABC三項圖示都不符合我國歷史上“三國鼎立”局面,不符合題意;D項圖示符合我國歷史上“三國鼎立”局面,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國鼎立形勢圖。準確掌握三國的地理位置是解題的關鍵,識記各自的都城也可解答。2.(2020八上·嘉興期末)李白的詩句“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提到了永嘉五年(311年),中原人民紛紛南遷江南的情況,從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遷主要是因為 ( )A.北方自然條件惡劣 B.北方統治者殘暴C.北方戰亂頻繁 D.南方經濟發達【答案】C【知識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據題干可知,東漢末年,北方戰亂頻繁,而江南地區戰爭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許多人為了躲避北方戰亂,逃往江南地區。AB兩項題干沒有體現,不符合題意;C項北方戰亂頻繁是北方人民南遷的主要原因,符合題意;D項南方經濟發達不符合史實,西晉時期,經濟中心在北方,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方人民南遷的主要原因,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注意抓住題干中的關鍵信息“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中原人民紛紛南遷江南”。3.(2020八上·嘉興期末)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下列制度創新或科技創新按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 ( )①造紙術 ②行省制 ③活字印刷術 ④分封制A.②①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①③② D.③①②④【答案】C【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解析】【分析】西漢是出現了紙,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元朝時為加強對全國的統治,實行行省制;北宋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節省印刷費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西周建立后,為了鞏固統治,周王實行分封制。故題干中制度創新或科技創新按時間先后排序應是④①③②。C項④①③②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代制度創新或科技創新的出現時間。熟記基礎知識是答題的關鍵。4.(2020八上·嘉興期末)《史記·平準書》中記載:“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這是對哪一歷史時期的描述 ( )A.商鞅變法時的秦國 B.光武帝的“光武中興”C.西漢時的“文景之治” D.西漢漢武帝統治時期【答案】C【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文景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當時的國力有了很大的增強,國家積累了大量的錢糧,庫存的糧食和銅錢非常充盈。在這一時期的統治局面歷史上稱之為“文景之治”。“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這是對西漢時的文景之治歷史時期的描述。ABD三項和通過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西漢時的“文景之治”是通過描述的事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文景之治的相關史實以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文景之治的相關史實。5.(2020八上·嘉興期末)《史記·陳涉世家》記載,陳勝在發動起義時說:“天下苦秦久矣。”以下最能反映秦朝之“苦”的表現是 ( )A.兇殘屠殺文武大臣 B.恣意揮霍、窮奢極欲C.統一文字、統一貨幣 D.法律嚴苛,徭役、兵役沉重【答案】D【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陳勝吳廣起義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秦的暴政。秦朝法律嚴苛,徭役,兵役沉重,階級矛盾激化,最終導致爆發農民起義。ABC三項都不是最能反映秦朝之“苦”的表現,不符合題意;D項法律嚴苛,徭役、兵役沉重是最能反映秦朝之“苦”的表現,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陳勝吳廣起義的史實及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陳勝吳廣起義的原因,掌握陳勝吳廣起義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6.(2020八上·嘉興期末)西漢人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從而 ( )①溝通了東西方之間的陸路交通 ②將西域歸入西漢版圖,維護了邊疆穩定③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 ④增進了東西方國家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西域正式劃入漢朝版圖。②說法錯誤,排除含②的選項。C項①③④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張騫出使西域的影響及學生的理解能力。組合選擇題一般排除一個錯誤內容即可獲取正確答案,部分題目需要經過兩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題目所有內容都正確。7.(2020八上·嘉興期末)《影響世界歷史的三個猶太人》這本書專門了介紹了愛因斯坦、馬克思和弗洛伊德。追根溯源,猶太人的祖先是 ( )A.以色列人 B.希伯來人 C.雅利安人 D.阿卡德人【答案】B【知識點】古代西亞國家【解析】【分析】希伯來人是閃族語系的一支,他們最早出現于美索不達米亞,是現代猶太人的祖先。ACD三項都不是猶太人的祖先,不符合題意;B項希伯來人是猶太人的祖先,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猶太人的祖先,要求識記重要史實。8.(2020八上·嘉興期末)印度電影《阿育王》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外國語片獎。按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劃分,阿育王應該屬于 ( )A.婆羅門 B.剎帝利 C.吠舍 D.首陀羅【答案】B【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雅利安人在進入古代印度后,逐漸產生不同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第一等級婆羅門(祭司、貴族)掌握神權;第二等級剎帝利(國王、武士、官吏)把持國家軍事行政大權。第三等級吠舍(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商人)向國家納稅,向神廟上供,供養第一、第二等級;第四等級首陀羅(被征服者、貧困破產失去土地的人)幾乎沒有權利,受奴隸主階級的剝削,干最低賤的職業。國王屬于第二等級剎帝利。A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剎帝利是阿育王所屬的等級,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種姓制度及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種姓制度的等級劃分與分工。9.(2020八上·嘉興期末)下列朝代更替順序正確的是 ( )A.夏—商—西周(春秋)—東周(戰國)B.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C.夏—商—東周—西周(春秋戰國)D.夏—西周—東周—商【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禹死后,啟繼承父位;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戰勝桀,夏朝滅亡,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領周軍在牧野之戰中打敗商軍,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周朝,歷史上稱為西周;西周滅亡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夏商周更替的順序是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ACD三項都不正確,不符合題意;B項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夏商周的更迭。要注意夏商周建立和滅亡的先后順序。10.(2020八上·嘉興期末)“公天下”變為“家天下”反映了我國古代的一項政治制度的出現。這一制度是 ( )A.禪讓制 B.分封制 C.王位世襲制 D.科舉制【答案】C【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朝,我國漫長的原始社會到此結束,奴隸社會開始了。禹死后,啟繼承父位。從此,“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ABD三項和通過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王位世襲制和通過描述相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世襲制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識記世襲制的相關知識。11.(2020八上·嘉興期末)下列對世界三大宗教產生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A.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 B.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C.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 D.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答案】A【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古代印度及佛教;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解析】【分析】公元前6世紀古印度的喬達摩 悉達多(釋迦牟尼)創立佛教,1世紀時產生于巴勒斯坦一帶的基督教,創始人是耶穌,他教導人們忍受苦難,死后可以升入“天堂”。7世紀時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的麥加創立了伊斯蘭教。世界三大宗教產生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A項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排列正確,符合題意;BCD三項排列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大宗教產生的時間順序及學生的識記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世界三大宗教的創始人、教義、經典以及建筑特色。12.(2020八上·嘉興期末)假如你是8世紀的-名中國使者,到達日本后,不可能看到( )A.日本建立起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B.新都平城京的城市布局呈棋盤狀,有朱雀大街C.農田里從事勞作的多是奴隸D.日語的文字由漢字和假名兩套符號組成,混合使用【答案】C【知識點】大化改新【解析】【分析】645年6月19日,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國建立年號,定年號為“大化”。645年,即為大化元年。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頒布《改新之詔》,正式開始改革,史稱“大化改新”。大化改新的內容:廢除貴族對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改由國家管理;廢除世襲制度,實行中央集權,中央和地方設置官僚機構進行治理;仿照唐朝均田制和租庸調制,頒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調制。影響: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題干“8世紀時期的一名中國使者,到達日本”可知,日本已經是封建社會,不可能看到農田里從事勞作的奴隸。ABD三項8世紀的日本都可能看到,不符合題意;C項農田里從事勞作的多是奴隸8世紀的日本不可能看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日本大化改新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分析能力,重點掌握大化改新的相關內容。二、非選擇題13.(2019八上·江山期中)人類經濟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經濟發展水平和特征明顯不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啊,尼羅河,我贊美你,你從大地涌流出來……一旦你的水流減少,人們就停止了呼吸。材料二:春耕夏耘,秋獲冬藏……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晁錯(西漢)《論貴粟疏》材料三:唐代生產技術創新,社會經濟繁榮,科舉重視詩賦,是我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當時才華橫溢的詩人層出不窮。材料四:①商鞅變法: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②漢初……③唐朝……④元世祖忽必烈:“國以民為本,民以衣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1)古埃及文明是亞非大河文明的代表之一。請你列舉亞非其他大河文明的名稱兩例。說說材料一反映出早期人類經濟發展主要的制約因素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漢代農民的艱辛生活,那時的“春耕”應用的是何種農業耕作方式?這種耕作方式在春秋戰國時期引發了社會變革,試舉出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革一例。(3)材料三中新型農具圖A是什么?圖B是什么?它們都促進了當時農業生產的發展。從經濟政治或文化任選兩個角度說明唐朝成為“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的原因?(4)請運用具體史實補充材料四中的②③,印證中國古代以農為本的思想。【答案】(1)亞洲的蘇美爾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國文明;自然環境或地理環境。(2)牛耕;春秋時期管仲改革,戰國時期商鞅變法。(3)A曲轅犁;B筒車。原因:經濟上:生產技術的創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政治上:沿襲和完善隋代的科舉制度。(4)②漢初,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來恢復經濟。漢高祖:讓士兵復員從事生產,免除若干年的徭役,將田租定為十五稅一;漢文帝:進一步減輕賦稅和覆,連續12年免除全部田稅;漢景帝:將田租定為三十稅一,重視發展耕織生產,減輕人民負擔。③唐朝唐太宗非常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和勞役。【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大一統的漢朝;開元盛世;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亞國家;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1)據所學知識可知,亞非其它三個大河文明是指亞洲的蘇美爾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國文明。據“材料一“啊,尼羅河,我贊美你,你從大地涌流出來,養活著埃及……一旦你的水流減少,人們就停止了呼吸。”可知,早期人類經濟發展主要的制約因素是自然環境(或地理環境)。(2)根據所學知識,漢代農業的耕作方式為牛耕。春秋戰國時期,牛耕進一步推廣,使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引發了由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變革。據所學知識可知,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使齊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顯著提高,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戰國時期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農民改進犁的構造,制成曲轅犁,還創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車。經濟上,唐朝社會經濟繁榮;政治上,科舉制度起導向作用(唐高宗以詩取士,玄宗時詩歌成為主要的考試內容) , 此時為庶族上升期,他們成為國家發展的動力;文化上,民族融合,中外文化交流;開明寬容的文化政策。(4)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的知識可以得出②漢初,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來恢復經濟。漢高祖:讓士兵復員從事生產,免除若干徭役,將田租定為十五稅一;漢文帝:進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連續12年免除全部田稅;漢景帝:將田租定為三十稅一,重視發展耕織生產,減輕人民負擔。③唐朝,唐太宗非常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和勞役。故答案為:(1)亞洲的蘇美爾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國文明;自然環境或地理環境。(2)牛耕;春秋時期管仲改革,戰國時期商鞅變法。(3)A曲轅犁;B筒車。原因:經濟上:生產技術的創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政治上:沿襲和完善隋代的科舉制度。(4)②漢初,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來恢復經濟。漢高祖:讓士兵復員從事生產,免除若干年的徭役,將田租定為十五稅一;漢文帝:進一步減輕賦稅和覆,連續12年免除全部田稅;漢景帝:將田租定為三十稅一,重視發展耕織生產,減輕人民負擔。③唐朝唐太宗非常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和勞役。【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四則材料為依托,綜合考查亞非文明、鐵器和牛耕的使用、商鞅變法、唐朝農業工具的革新、唐詩、漢朝和唐朝的農業發展的相關知識,題目設計既注重基礎性,又注重概括性和開放性,對學生答題能力要求較高。14.(2020八上·嘉興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制度的學習、模仿與創新,文化的傳播、溝通與交流,是國家走向富強,人類文明得以延綿不絕,不斷進步的重要條件。縱觀中世紀的世界,東方與西方呈現給人類的是兩道迥異的風景,歐洲在基督教黑暗籠罩之下,人們的意識處于睡眠與半醒狀態;而在亞洲西部,這個沙漠廣布,缺少水源,生存環境十分惡劣的阿拉伯半島上,以伊斯蘭教為特點的阿拉伯文明格外璀璨;東部,中國的大唐王朝光照四鄰,于是東邊那個國土有限、資源匱乏的小小島國日本,掀起了學習和模仿中國隋唐制度的熱潮,為日后的繁榮奠定了基礎。(1)中世紀的歐洲“人們的意識處于睡眠與半醒狀態”的原因是?(2)請結合具體實施說說阿拉伯文明興盛的表現(至少兩項)。從民族特性上來講,阿拉伯民族能創造璀璨的文明得益于什么?(3)日本掀起的學習隋唐制度的歷史事件叫什么?對日本產生了什么影響?(4)從阿拉伯民族和日本的崛起中,我們可以獲得什么啟示?【答案】(1)基督教占據統治地位,教會壟斷了教育和文化。(2)建筑:清真寺是阿拉伯建筑藝術的典范。數學:阿拉伯人改造印度人發明的從0~9的計數法阿拉伯民族是一個善于學習、重視文化的民族。(3)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是日本歷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改革后的日本成為依靠“律令”實行統治的天皇制中央集權的國家。(4)①我們要有危機意識,要善于學習他過的先進制度和文化;②要具有改革創新精神;③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大化改新【解析】【分析】(1)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占統治地位教會壟斷了文化教育使人性和思想自由遭到扼殺。所以“人們的意識處于睡眠與半醒狀態”。(2)據所學知,阿拉伯人改造古印度人從0到9的計數法,形成阿拉伯數字;創造完整的代數學;編訂了《醫學集成》和《醫典》兩部被歐洲人奉為經典的醫學著作;《一千零-夜》又名《天方夜譚》是阿拉伯文學的代表,反映了阿拉伯帝國境內各族人民以及東方古國的風土人情和社會面貌。阿拉伯充分利用東西方文化交匯的地理優勢,廣泛吸納各民族先進的文化成果;再加上阿拉伯人開放、善于學習、勇于創新的性格等,所以阿拉伯民族能創造璀璨的文明。(3)646年開始,日本效仿中國唐朝的典章制度,進行改革,史稱“大化改新”。日本的大化改新使日本發展成為一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確立了一套當時十分先進的管理體制,推動了日本社會的發展,為以后的繁榮奠定了基礎。(4)本題是開放型題目,考查學生開放性思維的能力,只要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即可。如:我們要有危機意識,要善于學習他國的先進制度和文化;要具有改革創新精神;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故答案為:(1)基督教占據統治地位,教會壟斷了教育和文化。(2)建筑:清真寺是阿拉伯建筑藝術的典范。數學:阿拉伯人改造印度人發明的從0~9的計數法。阿拉伯民族是一個善于學習、重視文化的民族。(3)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是日本歷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改革后的日本成為依靠“律令”實行統治的天皇制中央集權的國家。(4)①我們要有危機意識,要善于學習他過的先進制度和文化;②要具有改革創新精神;③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世紀的歐洲阿拉伯文明和日本的大化政新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嘉興市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期末模擬考試試卷(三)(歷社部分)(學生版).docx 浙江省嘉興市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期末模擬考試試卷(三)(歷社部分)(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