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2020-2021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第三次質量分析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1.(2020九上·江北月考)“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是指( )A.維新變法運動 B.辛亥革命C.中共一大召開 D.改革開放2.(2020九上·江北月考)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的重要原因在于( )A.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的舞臺 B.中國第一次武裝反抗帝國主義C.提出要徹底打倒孔家店的口號 D.使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開始傳播3.(2020九上·江北月考)《二十世紀中國的崛起》中指出:“一個民族的覺醒,通常有兩個條件:第一,這個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關頭,舊格局再也無法繼續保持下去。第二,還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奮起救亡,勇于變革,就可以改變目前的艱難處境。”下列符合20世紀初中國覺醒的條件是( )A.《馬關條約》和辛亥革命 B.光分狂潮和義和團運動C.《辛丑條約》和義和團運動 D.《辛丑條約》和辛亥革命4.(2020九上·江北月考)圖片是歷史的痕跡,請為下面四幅圖片按時間先后排序(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③①④ D.①③②④5.(2020九上·江北月考)1936年7月,內戰在西班牙爆發,美國國會修訂了中立法,要求不卷入戰爭。后來使美國改變這一態度的事件是( )A. 諾曼底登陸 B.莫斯科保衛戰C.日本偷襲珍珠港 D.中途島海戰6.(2020九上·江北月考)羅斯福新政是美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改革,因為新政( )①根治了美國的經濟危機 ②最低工資消除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③開創政府干預經濟模式 ④為美國政府在民眾中建立很高的信譽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7.(2020九上·江北月考)下列關于新文化運動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口號是“民主”、“共和” B.主陣地是《新青年》雜志C.李大釗等是主要代表人物 D.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8.(2020九上·江北月考)《我的抗戰》一書寫道:北平淪陷后,城門緊閉,教室里已沒有了《禮記·禮運》的讀書聲,取而代之的是學生們剛剛學會的日本國歌。與此現象相關的背景是( )A.“九一八”事變 B.“一二九”運動C.盧溝橋事變 D.平津戰役9.(2020九上·江北月考)年代吃是記錄歷史的工具。下面是某同學制作的簡單年代尺。年代尺上①②處可以填寫的內容分別是( )A.星火燎原;1931年 B.停止內戰;1931年C.星火燎原;1937年 D.停止內戰;1937年10.(2020九上·江北月考)以下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戰前有法西斯和反法西斯兩個軍事集團②凡爾登戰役是大戰中最慘烈的戰役之一③薩拉熱窩事件是一戰的導火線④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一戰轉折點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11.(2020九上·江北月考)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必要條件,只有堅持走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道路,才能為兩岸民眾謀福祉。兩岸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是( )A.堅持“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B.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C.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D.堅持一個中國原則12.(2020九上·江北月考)以下對解放戰爭時期重大戰役說法正確的是( )A.平津戰役揭開了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序幕B.遼沈戰役攻陷了國民黨經營的長江防線C.淮海戰役的勝利離不開人們群眾的支持D.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共殲敵人55萬余人二、非選擇題13.(2020九上·江北月考)判斷題。請大家運用所學知識對下列題目作出判斷并說明理由(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剝削制度在我國徹底廢除。判斷 理由 (2)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解放軍到達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判斷 理由 14.(2020九上·江北月考) 2019年是五四運動100周年。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到會的都是北京中等以上學校的青年學生,其中有許多北京大學的學生……每句話似乎都帶著爆發力,往往不等那段話說完,從最近的圓周起,齊拍的掌聲層層向外擴展。”——游行學生王統照材料二:對于五四運動的爆發——在巴黎的中國政治領袖、中國學生各組織、華僑代表等,每日必往中國代表團總部,不斷要求代表團明確保證,不允保留即予拒簽。他們還威脅道,如果代表團簽字,他們將不擇手段,加以制止。”——《顧維鈞回憶錄》材料三:雄偉的工人和學生的隊伍走上了街頭,全國范圍內激揚起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浪潮。……特別是一向被人輕視的工人群眾也發出了怒吼,這是一支真正能制一切反動派于死命的偉大生力軍。……處在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偉大時代,我的思想上不能不發生一種激烈的變化。——吳玉章《回憶五四前后的思想轉變》(1)五四運動中,為什么首先行動起來的是青年學生,特別是北京大學的學生?(2)五四運動的發生和發展蘊含著中國內政和外交深刻互動,請分別用史實說明五四運動前后這一深刻互動。(3)結合材料三,分析五四運動的影響。15.(2020九上·江北月考)下面是一節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專題復習課,請你幫忙完成相關內容。(1)【巧用圖表】將知識點列表歸納是復習課中常用的方法。下面是其中一張表格,請你填寫完整。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重要會議名稱 時間 地點 歷史意義總共一大 ① 上海 標志著② ③ 1935年 遵義 是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2)【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一種結構化思考的高效工具。下面是一張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國共兩黨關系演變思維導圖,請你將缺失的部分填寫完整。從國共兩黨關系的演變中,我們能得到什么啟示?(3)【探究史料】老照片是我們探究歷史中不可或缺的珍貴史料。請結合下面兩張老照片反映的史實,簡述中國共產黨為“光明前途”所作出的努力。“中國面臨光明還是黑暗的兩個命運和重大轉折關頭,中國共產黨的任務是竭盡全力去爭取光明的前途,反對黑暗的前途。”——中共七大《兩個中國之命運》16.(2020九上·江北月考)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抗擊外來侵略的第一次完全勝利。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 習近平認為,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抗戰勝利的“關鍵”。“全民族抗戰”是抗戰勝利的重要法寶。 ——蘇若群《中國共產黨對于抗戰勝利原因論述的演變——以抗戰勝利以來歷次紀念活動的論述為中心》材料三 我們謹代表日本天皇、日本政府及日本皇軍總將,茲此接受一九四五年七月廿六日由美利堅合眾國政府、中國政府及大不列顛政府于波茨坦協定所擬定的四個條款……我們茲此宣布日本皇軍總將,所有日本陸軍以及所有日本轄下地區的武裝部隊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書》(1)根據材料一,描述1928~1936年日本軍費開支變化情況,并指出其變化的原因。(2)列舉史實證明材料二中抗戰勝利的“關鍵”和“重要法寶”。(3)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指出“同盟國”對日戰爭最后階段所采取的一項重大軍事行動以及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對后人的啟示。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解析】【分析】1921年7月23日,中共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大會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奮斗目標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黨在當前的任務是組織工人階級、開展工人運動。大會選舉產生了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為書記。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黨的歷史上開天辟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面目煥然一新。AB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中共一大召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中共一大相關知識的識記能力。注意識記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標志及意義。2.【答案】A【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五四運動中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發揮了主力軍作用,因此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A項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的舞臺是五四運動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的重要原因,符合題意;B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五四運動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掌握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3.【答案】D【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辛亥革命【解析】【分析】依據材料“二十世紀”、“一個民族的覺醒,通常要有兩個條件:第一,這個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關頭,舊格局再也無法保持下去”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講述的是1901年簽署的《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根據材料“還要這個民族看到出路,燃燒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奮起救亡,勇于變革,就可以改變目前的艱難處境”可知,材料講述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綜上分析可知,能夠反映20世紀初中國覺醒的條件是《辛丑條約》和辛亥革命。ABC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D項《辛丑條約》和辛亥革命是符合20世紀初中國覺醒的條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丑條約》和辛亥革命的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材料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理解《辛丑條約》和辛亥革命的的相關知識是解題的關鍵。4.【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是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就職儀式上,宣讀的大總統誓詞;《革命軍》1903年5月由上海的大同書局印行;《民報》是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1905年在日本東京正式出版;《新青年》1915年在上海創刊。按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②③①④。C項②③①④排列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歷史大事的時間順序。要求識記基礎史實。5.【答案】C【知識點】二戰規模的擴大(德國進攻蘇聯和日軍偷襲珍珠港)【解析】【分析】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軍隊偷襲太平洋美軍基地珍珠港,重創美軍太平洋艦隊;日本偷襲珍珠港,揭開太平洋戰爭序幕。12月8日,美國對日宣戰,緊隨其后,對日宣戰的有中國、英國、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規模進一步擴大。ABD三項與題干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日本偷襲珍珠港使美國改變這一態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珍珠港事件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戰重大事件以及影響。6.【答案】D【知識點】羅斯福新政【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羅斯福新政是在不觸動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對美國經濟制度所進行的深刻改造,無法從根本上擺脫資本主義固有的經濟危機。為了盡快擺脫困境,實現經濟復興,羅斯福政府全面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它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調整,通過立法規定工人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恢復,緩和了社會矛盾,但并不能消除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①②說法錯誤。D項③④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羅斯福新政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7.【答案】A【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后改名《新青年》,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等領導的新文化運動提出“民主”和“科學”的口號,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A項口號是“民主”、“共和”說法不正確,符合題意;BCD三項說法都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新文化運動的相關史實。掌握相關基礎知識,建議學生重點掌握新文化運動的背景、代表人物、口號、及影響。8.【答案】C【知識點】“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解析】【分析】題干材料反映的是北平淪陷后的概況。1937年7月7日,日軍制造了盧溝橋事變,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7月底,平津相繼失陷。ABD三項與題干現象無關,不符合題意;C項盧溝橋事變與題干現象相關,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盧溝橋事變的影響及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關鍵信息有“北平淪陷后,城門緊閉”、“學生們剛剛學會的日本國歌”。9.【答案】A【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依據題干,可知年代尺上①處對應的是與“軍旗升起”同樣發生在1927年的事件,1927年,毛澤東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②處對應的是抗日戰爭的開始時間,應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A項星火燎原;1931年分別是年代尺上①②處可以填寫的內容,符合題意;BCD三項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開辟井岡山道路的意義和九一八事變,要求運用所學解讀年代尺信息。10.【答案】B【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一戰前在歐洲形成了兩個軍事侵略集團: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它們瘋狂擴軍備戰,加劇了世界的緊張局勢;1914年,奧匈帝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借口,挑起戰爭,一戰爆發;1916年的凡爾登戰役后,德國再也無力大規模發動進攻,轉為戰略防御,法國從此由戰略防御轉為戰略進攻,所以凡爾登戰役是一戰的轉折點。B項②③敘述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知識及學生識記歷史知識能力。識記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有關史實是解題的關鍵。11.【答案】D【知識點】海峽兩岸交往【解析】【分析】實現“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是“一個中國”原則。1992年,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和海峽交流基金會就“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達成的共識,這是實現“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ABC三項都不是兩岸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不符合題意;D項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實現“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是“一個中國”原則。12.【答案】C【知識點】三大戰役;渡江戰役與占領南京【解析】【分析】A項平津戰役揭開了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序幕說法錯誤,1947年6月,劉鄧大軍挺進在大別山,打亂了敵人重點進攻陜北根據地和山東根據地的計劃,把戰場引入國民黨統治區,威脅國民黨的統治中心武漢和南京,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不符合題意;B項遼沈戰役攻陷了國民黨經營的長江防線說法錯誤,渡江戰役攻陷了國民黨經營的長江防線,不符合題意;C項淮海戰役的勝利離不開人們群眾的支持說法正確,淮海戰役中,華東解放區共組織出動民工150萬人,擔架30.5萬副,大小車88萬輛,牲畜6300頭,為淮海戰役的勝利提供了有力保障。陳毅司令員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符合題意;D項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共殲敵人55萬余人說法錯誤,淮海戰役共殲敵人55萬余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人民解放戰爭期間的重大戰役,要求識記基礎史實。13.【答案】(1)錯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偉大勝利。(或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標志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剝削制度在我國徹底廢除。)(2)錯誤;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紅軍到達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土地改革【解析】【分析】(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進行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廢除了在我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經濟上翻了身;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迅速走向恢復和發展。(2)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到達井岡山,建立第一個革命根據地。故答案為:(1)錯誤;理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偉大勝利。(或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標志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剝削制度在我國徹底廢除)。(2)錯誤;理由: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紅軍到達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點評】(1)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土地改革完成的意義。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本題需掌握土地改革完成的意義。(2)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及學生的識記能力。要求識記基礎史實。14.【答案】(1)新文化運動中民主科學等口號的提出,使人們的思想,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而北京大學是當時進步知識分子云集之地,在北京大學形成了一個以《新青年》編輯部為核心的新文化陣營,因此青年學生思想更為解放。(2)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推動了五四運動的爆發。在五四運動的巨大壓力下,中國代表團作出了拒絕在《凡爾賽條約》上簽字的決定。(3)①“全國激揚起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浪潮”說明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革命運動。②“工人群眾也發出了怒吼”說明中國的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③“我的思想上不能不發生一種激烈的變化”說明五四運動使人們的思想得到了極大的解放,開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國、看世界。【知識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解析】【分析】(1)新文化運動提出”民主”與“科學”等口號,向封建正統儒家學說猛烈開火使人們的思想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北京大學是當時進步知識分子云集之地,后來《新青年》雜志由上海遷往北京在北京大學形成了-個以《新青年》編輯部為核心的新文化陣營,因此青年學生思想更為解放。(2)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的消息傳到國內,長期積壓在中國人民心頭的怒火像火山一樣爆發了。由此引發了五四運動。在全國人民的壓力下,1919年6月28日,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取得了初步勝利。(3)材料三中的“全國激揚起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浪潮”說明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革命運動。“工人群眾也發出了怒吼”說明中國的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我的思想上不能不發生一種激烈的變化”說明五四運動使人們的思想得到了極大的解放,開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國、看世界。故答案為:(1)新文化運動中民主科學等口號的提出,使人們的思想,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而北京大學是當時進步知識分子云集之地,在北京大學形成了一個以《新青年》編輯部為核心的新文化陣營,因此青年學生思想更為解放。(2)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推動了五四運動的爆發。在五四運動的巨大壓力下,中國代表團作出了拒絕在《凡爾賽條約》上簽字的決定。(3)①“全國激揚起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浪潮”說明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革命運動。②“工人群眾也發出了怒吼”說明中國的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③“我的思想上不能不發生一種激烈的變化”說明五四運動使人們的思想得到了極大的解放,開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國、看世界。【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相關知識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史實。15.【答案】(1)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遵義會議(2)①: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②: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啟示:國共兩黨合則兩利,分則兩敗。(3)1945年,毛澤東、周恩來等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簽訂了《雙十協定》;共產黨在解放區進行了土地改革,徹底消滅封建剝削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土地改革【解析】【分析】(1)結合所學可知,1921年7月23日,中共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1935年1月,黨中央在遵義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全力解決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取消了博古在軍事上的指揮權,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次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是中國共產黨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2)據所學知識可知,1924-1927年,第一次合作時,國共兩黨共同進行北伐戰爭,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1937~1945年第二次合作時,國共兩黨共同進抗日,打敗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從國共兩黨關系的變化中,使我們認識到:合則兩利,分則兩傷;兩黨合作符合中華民族的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等。(3)圖1反映的是重慶談判,聯系所學知識,1945年8月,蔣介石先后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面商國家大計。蔣介石的目的,一方面是為發動內戰爭取時間,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輿論上獲得主動,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強加到中國共產黨身上。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毛澤東高瞻遠矚,以驚人的膽魄親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經過談判,1945 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署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為爭取民主、和平做出最大努力。圖2反映的是解放區的土地改革,聯系所學知識,1947年,中國共產黨制定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大綱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土地改革使解放區一億多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分到土地,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翻身農民踴躍參軍,支援前線。故答案為:(1)①1921年;②中國共產黨誕生;③遵義會議。(2)①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②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啟示:國共兩黨合則兩利,分則兩敗。(3)1945年,毛澤東、周恩來等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簽訂了《雙十協定》;共產黨在解放區進行了土地改革,徹底消滅封建剝削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遵義會議、兩次國共合作、解放戰爭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掌握基礎知識是解題的關鍵。16.【答案】(1)變化:日本的軍費開支總量和日本軍費占政府開支的比重總體呈上升趨勢。原因:日本軍國勢力有侵占中國的野心;為了擺脫經濟危機。(2)“關鍵”:如1938年11月,八路軍在彭德懷的指揮下取得“百團大戰”的勝利,重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人后方,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重要法寶:1937年,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3)軍事行動:中國的抗日戰爭進入大反攻(或美國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擲兩枚原子彈;或蘇聯對日宣戰,派遣蘇聯紅軍進攻駐中國東北的日軍)。啟示:正義必然戰勝邪惡;我們應不忘國恥,珍愛和平;日本應該正視歷史,真誠向戰爭受害國道歉,與鄰國和睦相處、共享發展。(言之有理即可)【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1)仔細觀察材料一圖表,可以看出1928~1936年日本軍費開支總量和日本軍費占政府開支的比重總體呈上升趨勢。這主要是因為為了擺脫經濟危機,日本軍國勢力蓄謀侵占中國。(2)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堅持全面抗戰路線,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如領導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抗日武裝力量深入敵后,建立抗日根據地、發動在華北地域的百團大戰,戰果輝煌,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領導臺兒莊戰役取得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最大一場勝利是國民黨軍隊。七七事變后,面對空前的民族危機,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全民族的抗戰開始了。(3)據材料三“我們謹代表日本天皇、日本政府及日本皇軍總將,茲此接受一九四五年七月二十六日由美利堅合眾國政府、中國政府及大不列顛政府于波茨坦協定所擬定的四個條款,及后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提出的附款,上述四強下稱為同盟國。我們茲此宣布日本皇軍總將,所有日本陸軍部隊以及所有日本轄下地區的武裝部隊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可知,中國的抗日戰爭進入大反攻;美國向日本的廣島、長崎投擲兩枚原子彈;蘇聯對日宣戰,派遣蘇聯紅軍進攻駐東北的日軍。啟示:正義必然戰勝強權;日軍右翼勢力的種種劣行,注定要被歷史所唾棄;團結起來,壯大力量,才能堅守和平正義;應當不忘國恥,珍視和平,抵制戰爭,避免重蹈歷史覆轍;日本應該承認侵略歷史,真誠向戰爭受害國道歉,走和平之路,與鄰國和睦相處,共享發展。故答案為:(1)變化:日本的軍費開支總量和日本軍費占政府開支的比重總體呈上升趨勢。原因:日本軍國勢力有侵占中國的野心;為了擺脫經濟危機。(2)“關鍵”:如1938年11月,八路軍在彭德懷的指揮下取得“百團大戰”的勝利,重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人后方,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重要法寶:1937年,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3)軍事行動:中國的抗日戰爭進入大反攻(或美國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擲兩枚原子彈;或蘇聯對日宣戰,派遣蘇聯紅軍進攻駐中國東北的日軍)。啟示:正義必然戰勝邪惡;我們應不忘國恥,珍愛和平;日本應該正視歷史,真誠向戰爭受害國道歉,與鄰國和睦相處、共享發展。(言之有理即可)【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要求學生具備解讀材料和分析概括能力。1 / 1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2020-2021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第三次質量分析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1.(2020九上·江北月考)“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是指( )A.維新變法運動 B.辛亥革命C.中共一大召開 D.改革開放【答案】C【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解析】【分析】1921年7月23日,中共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大會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奮斗目標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黨在當前的任務是組織工人階級、開展工人運動。大會選舉產生了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為書記。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黨的歷史上開天辟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面目煥然一新。AB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中共一大召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中共一大相關知識的識記能力。注意識記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標志及意義。2.(2020九上·江北月考)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的重要原因在于( )A.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的舞臺 B.中國第一次武裝反抗帝國主義C.提出要徹底打倒孔家店的口號 D.使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開始傳播【答案】A【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五四運動中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發揮了主力軍作用,因此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A項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的舞臺是五四運動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的重要原因,符合題意;B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五四運動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掌握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3.(2020九上·江北月考)《二十世紀中國的崛起》中指出:“一個民族的覺醒,通常有兩個條件:第一,這個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關頭,舊格局再也無法繼續保持下去。第二,還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奮起救亡,勇于變革,就可以改變目前的艱難處境。”下列符合20世紀初中國覺醒的條件是( )A.《馬關條約》和辛亥革命 B.光分狂潮和義和團運動C.《辛丑條約》和義和團運動 D.《辛丑條約》和辛亥革命【答案】D【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辛亥革命【解析】【分析】依據材料“二十世紀”、“一個民族的覺醒,通常要有兩個條件:第一,這個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關頭,舊格局再也無法保持下去”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講述的是1901年簽署的《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根據材料“還要這個民族看到出路,燃燒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奮起救亡,勇于變革,就可以改變目前的艱難處境”可知,材料講述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綜上分析可知,能夠反映20世紀初中國覺醒的條件是《辛丑條約》和辛亥革命。ABC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D項《辛丑條約》和辛亥革命是符合20世紀初中國覺醒的條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丑條約》和辛亥革命的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材料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理解《辛丑條約》和辛亥革命的的相關知識是解題的關鍵。4.(2020九上·江北月考)圖片是歷史的痕跡,請為下面四幅圖片按時間先后排序(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③①④ D.①③②④【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是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就職儀式上,宣讀的大總統誓詞;《革命軍》1903年5月由上海的大同書局印行;《民報》是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1905年在日本東京正式出版;《新青年》1915年在上海創刊。按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②③①④。C項②③①④排列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歷史大事的時間順序。要求識記基礎史實。5.(2020九上·江北月考)1936年7月,內戰在西班牙爆發,美國國會修訂了中立法,要求不卷入戰爭。后來使美國改變這一態度的事件是( )A. 諾曼底登陸 B.莫斯科保衛戰C.日本偷襲珍珠港 D.中途島海戰【答案】C【知識點】二戰規模的擴大(德國進攻蘇聯和日軍偷襲珍珠港)【解析】【分析】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軍隊偷襲太平洋美軍基地珍珠港,重創美軍太平洋艦隊;日本偷襲珍珠港,揭開太平洋戰爭序幕。12月8日,美國對日宣戰,緊隨其后,對日宣戰的有中國、英國、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規模進一步擴大。ABD三項與題干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日本偷襲珍珠港使美國改變這一態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珍珠港事件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戰重大事件以及影響。6.(2020九上·江北月考)羅斯福新政是美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改革,因為新政( )①根治了美國的經濟危機 ②最低工資消除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③開創政府干預經濟模式 ④為美國政府在民眾中建立很高的信譽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答案】D【知識點】羅斯福新政【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羅斯福新政是在不觸動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對美國經濟制度所進行的深刻改造,無法從根本上擺脫資本主義固有的經濟危機。為了盡快擺脫困境,實現經濟復興,羅斯福政府全面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它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調整,通過立法規定工人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恢復,緩和了社會矛盾,但并不能消除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①②說法錯誤。D項③④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羅斯福新政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7.(2020九上·江北月考)下列關于新文化運動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口號是“民主”、“共和” B.主陣地是《新青年》雜志C.李大釗等是主要代表人物 D.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答案】A【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后改名《新青年》,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等領導的新文化運動提出“民主”和“科學”的口號,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A項口號是“民主”、“共和”說法不正確,符合題意;BCD三項說法都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新文化運動的相關史實。掌握相關基礎知識,建議學生重點掌握新文化運動的背景、代表人物、口號、及影響。8.(2020九上·江北月考)《我的抗戰》一書寫道:北平淪陷后,城門緊閉,教室里已沒有了《禮記·禮運》的讀書聲,取而代之的是學生們剛剛學會的日本國歌。與此現象相關的背景是( )A.“九一八”事變 B.“一二九”運動C.盧溝橋事變 D.平津戰役【答案】C【知識點】“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解析】【分析】題干材料反映的是北平淪陷后的概況。1937年7月7日,日軍制造了盧溝橋事變,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7月底,平津相繼失陷。ABD三項與題干現象無關,不符合題意;C項盧溝橋事變與題干現象相關,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盧溝橋事變的影響及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關鍵信息有“北平淪陷后,城門緊閉”、“學生們剛剛學會的日本國歌”。9.(2020九上·江北月考)年代吃是記錄歷史的工具。下面是某同學制作的簡單年代尺。年代尺上①②處可以填寫的內容分別是( )A.星火燎原;1931年 B.停止內戰;1931年C.星火燎原;1937年 D.停止內戰;1937年【答案】A【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依據題干,可知年代尺上①處對應的是與“軍旗升起”同樣發生在1927年的事件,1927年,毛澤東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②處對應的是抗日戰爭的開始時間,應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A項星火燎原;1931年分別是年代尺上①②處可以填寫的內容,符合題意;BCD三項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開辟井岡山道路的意義和九一八事變,要求運用所學解讀年代尺信息。10.(2020九上·江北月考)以下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戰前有法西斯和反法西斯兩個軍事集團②凡爾登戰役是大戰中最慘烈的戰役之一③薩拉熱窩事件是一戰的導火線④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一戰轉折點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答案】B【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一戰前在歐洲形成了兩個軍事侵略集團: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它們瘋狂擴軍備戰,加劇了世界的緊張局勢;1914年,奧匈帝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借口,挑起戰爭,一戰爆發;1916年的凡爾登戰役后,德國再也無力大規模發動進攻,轉為戰略防御,法國從此由戰略防御轉為戰略進攻,所以凡爾登戰役是一戰的轉折點。B項②③敘述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知識及學生識記歷史知識能力。識記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有關史實是解題的關鍵。11.(2020九上·江北月考)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必要條件,只有堅持走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道路,才能為兩岸民眾謀福祉。兩岸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是( )A.堅持“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B.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C.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D.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答案】D【知識點】海峽兩岸交往【解析】【分析】實現“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是“一個中國”原則。1992年,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和海峽交流基金會就“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達成的共識,這是實現“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ABC三項都不是兩岸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不符合題意;D項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實現“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是“一個中國”原則。12.(2020九上·江北月考)以下對解放戰爭時期重大戰役說法正確的是( )A.平津戰役揭開了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序幕B.遼沈戰役攻陷了國民黨經營的長江防線C.淮海戰役的勝利離不開人們群眾的支持D.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共殲敵人55萬余人【答案】C【知識點】三大戰役;渡江戰役與占領南京【解析】【分析】A項平津戰役揭開了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序幕說法錯誤,1947年6月,劉鄧大軍挺進在大別山,打亂了敵人重點進攻陜北根據地和山東根據地的計劃,把戰場引入國民黨統治區,威脅國民黨的統治中心武漢和南京,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不符合題意;B項遼沈戰役攻陷了國民黨經營的長江防線說法錯誤,渡江戰役攻陷了國民黨經營的長江防線,不符合題意;C項淮海戰役的勝利離不開人們群眾的支持說法正確,淮海戰役中,華東解放區共組織出動民工150萬人,擔架30.5萬副,大小車88萬輛,牲畜6300頭,為淮海戰役的勝利提供了有力保障。陳毅司令員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符合題意;D項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共殲敵人55萬余人說法錯誤,淮海戰役共殲敵人55萬余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人民解放戰爭期間的重大戰役,要求識記基礎史實。二、非選擇題13.(2020九上·江北月考)判斷題。請大家運用所學知識對下列題目作出判斷并說明理由(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剝削制度在我國徹底廢除。判斷 理由 (2)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解放軍到達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判斷 理由 【答案】(1)錯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偉大勝利。(或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標志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剝削制度在我國徹底廢除。)(2)錯誤;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紅軍到達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土地改革【解析】【分析】(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進行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廢除了在我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經濟上翻了身;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迅速走向恢復和發展。(2)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到達井岡山,建立第一個革命根據地。故答案為:(1)錯誤;理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偉大勝利。(或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標志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剝削制度在我國徹底廢除)。(2)錯誤;理由: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紅軍到達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點評】(1)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土地改革完成的意義。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本題需掌握土地改革完成的意義。(2)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及學生的識記能力。要求識記基礎史實。14.(2020九上·江北月考) 2019年是五四運動100周年。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到會的都是北京中等以上學校的青年學生,其中有許多北京大學的學生……每句話似乎都帶著爆發力,往往不等那段話說完,從最近的圓周起,齊拍的掌聲層層向外擴展。”——游行學生王統照材料二:對于五四運動的爆發——在巴黎的中國政治領袖、中國學生各組織、華僑代表等,每日必往中國代表團總部,不斷要求代表團明確保證,不允保留即予拒簽。他們還威脅道,如果代表團簽字,他們將不擇手段,加以制止。”——《顧維鈞回憶錄》材料三:雄偉的工人和學生的隊伍走上了街頭,全國范圍內激揚起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浪潮。……特別是一向被人輕視的工人群眾也發出了怒吼,這是一支真正能制一切反動派于死命的偉大生力軍。……處在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偉大時代,我的思想上不能不發生一種激烈的變化。——吳玉章《回憶五四前后的思想轉變》(1)五四運動中,為什么首先行動起來的是青年學生,特別是北京大學的學生?(2)五四運動的發生和發展蘊含著中國內政和外交深刻互動,請分別用史實說明五四運動前后這一深刻互動。(3)結合材料三,分析五四運動的影響。【答案】(1)新文化運動中民主科學等口號的提出,使人們的思想,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而北京大學是當時進步知識分子云集之地,在北京大學形成了一個以《新青年》編輯部為核心的新文化陣營,因此青年學生思想更為解放。(2)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推動了五四運動的爆發。在五四運動的巨大壓力下,中國代表團作出了拒絕在《凡爾賽條約》上簽字的決定。(3)①“全國激揚起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浪潮”說明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革命運動。②“工人群眾也發出了怒吼”說明中國的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③“我的思想上不能不發生一種激烈的變化”說明五四運動使人們的思想得到了極大的解放,開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國、看世界。【知識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解析】【分析】(1)新文化運動提出”民主”與“科學”等口號,向封建正統儒家學說猛烈開火使人們的思想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北京大學是當時進步知識分子云集之地,后來《新青年》雜志由上海遷往北京在北京大學形成了-個以《新青年》編輯部為核心的新文化陣營,因此青年學生思想更為解放。(2)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的消息傳到國內,長期積壓在中國人民心頭的怒火像火山一樣爆發了。由此引發了五四運動。在全國人民的壓力下,1919年6月28日,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取得了初步勝利。(3)材料三中的“全國激揚起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浪潮”說明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革命運動。“工人群眾也發出了怒吼”說明中國的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我的思想上不能不發生一種激烈的變化”說明五四運動使人們的思想得到了極大的解放,開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國、看世界。故答案為:(1)新文化運動中民主科學等口號的提出,使人們的思想,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而北京大學是當時進步知識分子云集之地,在北京大學形成了一個以《新青年》編輯部為核心的新文化陣營,因此青年學生思想更為解放。(2)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推動了五四運動的爆發。在五四運動的巨大壓力下,中國代表團作出了拒絕在《凡爾賽條約》上簽字的決定。(3)①“全國激揚起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浪潮”說明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革命運動。②“工人群眾也發出了怒吼”說明中國的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③“我的思想上不能不發生一種激烈的變化”說明五四運動使人們的思想得到了極大的解放,開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國、看世界。【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相關知識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史實。15.(2020九上·江北月考)下面是一節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專題復習課,請你幫忙完成相關內容。(1)【巧用圖表】將知識點列表歸納是復習課中常用的方法。下面是其中一張表格,請你填寫完整。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重要會議名稱 時間 地點 歷史意義總共一大 ① 上海 標志著② ③ 1935年 遵義 是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2)【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一種結構化思考的高效工具。下面是一張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國共兩黨關系演變思維導圖,請你將缺失的部分填寫完整。從國共兩黨關系的演變中,我們能得到什么啟示?(3)【探究史料】老照片是我們探究歷史中不可或缺的珍貴史料。請結合下面兩張老照片反映的史實,簡述中國共產黨為“光明前途”所作出的努力。“中國面臨光明還是黑暗的兩個命運和重大轉折關頭,中國共產黨的任務是竭盡全力去爭取光明的前途,反對黑暗的前途。”——中共七大《兩個中國之命運》【答案】(1)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遵義會議(2)①: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②: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啟示:國共兩黨合則兩利,分則兩敗。(3)1945年,毛澤東、周恩來等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簽訂了《雙十協定》;共產黨在解放區進行了土地改革,徹底消滅封建剝削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土地改革【解析】【分析】(1)結合所學可知,1921年7月23日,中共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1935年1月,黨中央在遵義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全力解決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取消了博古在軍事上的指揮權,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次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是中國共產黨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2)據所學知識可知,1924-1927年,第一次合作時,國共兩黨共同進行北伐戰爭,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1937~1945年第二次合作時,國共兩黨共同進抗日,打敗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從國共兩黨關系的變化中,使我們認識到:合則兩利,分則兩傷;兩黨合作符合中華民族的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等。(3)圖1反映的是重慶談判,聯系所學知識,1945年8月,蔣介石先后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面商國家大計。蔣介石的目的,一方面是為發動內戰爭取時間,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輿論上獲得主動,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強加到中國共產黨身上。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毛澤東高瞻遠矚,以驚人的膽魄親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經過談判,1945 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署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為爭取民主、和平做出最大努力。圖2反映的是解放區的土地改革,聯系所學知識,1947年,中國共產黨制定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大綱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土地改革使解放區一億多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分到土地,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翻身農民踴躍參軍,支援前線。故答案為:(1)①1921年;②中國共產黨誕生;③遵義會議。(2)①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②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啟示:國共兩黨合則兩利,分則兩敗。(3)1945年,毛澤東、周恩來等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簽訂了《雙十協定》;共產黨在解放區進行了土地改革,徹底消滅封建剝削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遵義會議、兩次國共合作、解放戰爭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掌握基礎知識是解題的關鍵。16.(2020九上·江北月考)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抗擊外來侵略的第一次完全勝利。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 習近平認為,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抗戰勝利的“關鍵”。“全民族抗戰”是抗戰勝利的重要法寶。 ——蘇若群《中國共產黨對于抗戰勝利原因論述的演變——以抗戰勝利以來歷次紀念活動的論述為中心》材料三 我們謹代表日本天皇、日本政府及日本皇軍總將,茲此接受一九四五年七月廿六日由美利堅合眾國政府、中國政府及大不列顛政府于波茨坦協定所擬定的四個條款……我們茲此宣布日本皇軍總將,所有日本陸軍以及所有日本轄下地區的武裝部隊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書》(1)根據材料一,描述1928~1936年日本軍費開支變化情況,并指出其變化的原因。(2)列舉史實證明材料二中抗戰勝利的“關鍵”和“重要法寶”。(3)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指出“同盟國”對日戰爭最后階段所采取的一項重大軍事行動以及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對后人的啟示。【答案】(1)變化:日本的軍費開支總量和日本軍費占政府開支的比重總體呈上升趨勢。原因:日本軍國勢力有侵占中國的野心;為了擺脫經濟危機。(2)“關鍵”:如1938年11月,八路軍在彭德懷的指揮下取得“百團大戰”的勝利,重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人后方,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重要法寶:1937年,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3)軍事行動:中國的抗日戰爭進入大反攻(或美國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擲兩枚原子彈;或蘇聯對日宣戰,派遣蘇聯紅軍進攻駐中國東北的日軍)。啟示:正義必然戰勝邪惡;我們應不忘國恥,珍愛和平;日本應該正視歷史,真誠向戰爭受害國道歉,與鄰國和睦相處、共享發展。(言之有理即可)【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1)仔細觀察材料一圖表,可以看出1928~1936年日本軍費開支總量和日本軍費占政府開支的比重總體呈上升趨勢。這主要是因為為了擺脫經濟危機,日本軍國勢力蓄謀侵占中國。(2)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堅持全面抗戰路線,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如領導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抗日武裝力量深入敵后,建立抗日根據地、發動在華北地域的百團大戰,戰果輝煌,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領導臺兒莊戰役取得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最大一場勝利是國民黨軍隊。七七事變后,面對空前的民族危機,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全民族的抗戰開始了。(3)據材料三“我們謹代表日本天皇、日本政府及日本皇軍總將,茲此接受一九四五年七月二十六日由美利堅合眾國政府、中國政府及大不列顛政府于波茨坦協定所擬定的四個條款,及后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提出的附款,上述四強下稱為同盟國。我們茲此宣布日本皇軍總將,所有日本陸軍部隊以及所有日本轄下地區的武裝部隊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可知,中國的抗日戰爭進入大反攻;美國向日本的廣島、長崎投擲兩枚原子彈;蘇聯對日宣戰,派遣蘇聯紅軍進攻駐東北的日軍。啟示:正義必然戰勝強權;日軍右翼勢力的種種劣行,注定要被歷史所唾棄;團結起來,壯大力量,才能堅守和平正義;應當不忘國恥,珍視和平,抵制戰爭,避免重蹈歷史覆轍;日本應該承認侵略歷史,真誠向戰爭受害國道歉,走和平之路,與鄰國和睦相處,共享發展。故答案為:(1)變化:日本的軍費開支總量和日本軍費占政府開支的比重總體呈上升趨勢。原因:日本軍國勢力有侵占中國的野心;為了擺脫經濟危機。(2)“關鍵”:如1938年11月,八路軍在彭德懷的指揮下取得“百團大戰”的勝利,重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人后方,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重要法寶:1937年,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3)軍事行動:中國的抗日戰爭進入大反攻(或美國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擲兩枚原子彈;或蘇聯對日宣戰,派遣蘇聯紅軍進攻駐中國東北的日軍)。啟示:正義必然戰勝邪惡;我們應不忘國恥,珍愛和平;日本應該正視歷史,真誠向戰爭受害國道歉,與鄰國和睦相處、共享發展。(言之有理即可)【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要求學生具備解讀材料和分析概括能力。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2020-2021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第三次質量分析試卷(歷社部分)(學生版).docx 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2020-2021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第三次質量分析試卷(歷社部分)(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