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2020-2021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考試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1.(2020九上·吳興期中)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興起了反抗西方列強、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運動。下列歷史事件符合這一主題的是( )①薩拉熱窩事件 ②十月革命 ③華夫脫運動 ④非暴力不合作運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十月革命;印度的覺醒;埃及的華夫脫運動【解析】【分析】一戰后,亞非拉地區掀起了實現民族獨立,捍衛國家主權的斗爭浪潮,亞非拉國家獲得新發展。埃及的華夫脫運動是一場以爭取民族獨立為目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華夫脫運動為埃及民族民主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甘地領導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沉重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③④符合題干主題。①薩拉熱窩事件是一戰前的事件,②十月革命發生在1917年的歐洲,①②不符合題意。D項③④符合題干主題,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亞非拉國家奮起的事件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亞非拉國家奮起以及影響。2.(2020九上·吳興期中)這次國際會議把“強權戰勝公理”和“弱國無外交”表現得淋漓盡致。盡管中國也在戰勝國之列,但因為貧弱,依然改變不了原有的處境。這次會議的主要內容是( )A.處置德國和對戰爭后的世界作出“安排”B.簽署關于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C.遏制日本,確立太平洋新秩序D.商定如何建立亞洲政治經濟新秩序【答案】A【知識點】凡爾賽體系【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 強權戰勝公理 ”“弱國無外交”“中國”“戰勝國”“改變不了”。聯系所學知識可知,一戰后戰勝國召開巴黎和會,商討戰后世界秩序的問題及處理德國的問題,中國作為一戰戰勝國之一,仍被大國強權左右,不但未收回主權,還嚴重損害了中國的利益。B項簽署關于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的是華盛頓會議,不符合題意;C項遏制日本,確立太平洋新秩序的是慕尼黑陰謀,不符合題意;D項商定如何建立亞洲政治經濟新秩序的是雅爾塔會議,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巴黎和會的相關知識。要求學生具備分析材料的能力。3.(2020九上·吳興期中)鐘南山院士在武漢抗疫時說:“武漢本來就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以下歷史事件能佐證該說法的是( )①國民革命運動北伐軍收回漢口英租界 ②臨時大總統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③陳獨秀建立了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 ④武昌起義后建立湖北軍政府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中國共產黨成立【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1926年底至1927年初,隨著北伐戰爭的勝利推進,中國工人運動以前所未有的聲勢蓬勃開展起來;在工人運動的高潮中,發生了震驚中外的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的斗爭,這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偉大壯舉,是中國近百年反帝斗爭史上的光輝一頁。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城內響起了激烈的槍炮聲。次日清晨,革命黨人起義成功。①④能佐證題干說法。②臨時大總統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在南京,③陳獨秀建立了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是在上海。B項①④能佐證題干說法,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發生于武漢的大事,要求識記相關史實。4.(2020九上·吳興期中)辜鴻銘在北京大學任教時,他梳著辮子走進課堂,學生們覺得很怪異,都在發笑。辜平靜地說:“你們笑我,無非是因為我的辮子。我的辮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諸位同學腦袋里的辮子就不是那么好剪呀!”聞聽此言,學生一片默然。后來促成“同學腦袋里的辮子”逐步被“剪掉”的是( )①戊戌變法 ②辛亥革命 ③新文化運動 ④五四運動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D【知識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解析】【分析】材料中“心中的辮子卻是無形的”是指傳統文化思想對人的束縛,結合史實可知近代新文化運動攻擊以孔子和儒學為代表的舊禮教,極大地解放了當時中國人的思想,之后的五四運動進一步促進思想的解放,故③④正確。①②兩項沒有否定中國傳統文化,故錯誤。D項③④促成“同學腦袋里的辮子”逐步被“剪掉”,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旨在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的能力。5.(2020九上·吳興期中)假如你生活在1916年的中國,不可能會看到的情景是( )①袁世凱宣布撤銷帝制 ②報紙上刊登北伐戰爭的消息③有人在閱讀《新青年》 ④青年學生熱議巴黎和會的情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知識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解析】【分析】袁世凱宣布撤銷帝制是1916年3月;1915年陳獨秀創辦了《青年雜志》,1916年《青年雜志》改為新青年,故①③可能看到。北伐戰爭開始于1926年,巴黎和會是一戰結束后的1919年、勝利的協約國集團為解決戰爭所造成的問題以及奠定戰后的和平而召開的會議,故②④不可能看到。C項②④1916年的中國不可能看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1916年的中國相關史實,要求識記基礎史實。6.(2020九上·吳興期中)下列對北伐戰爭的總結,正確的是( )①基本消滅了孫傳芳、吳佩孚、張作霖三大軍閥的主力②勝利進軍的最主要原因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成③葉挺領導的第四軍獨立團作戰勇猛,為獨立團贏得了“鐵軍”的稱號④由于軍隊不斷取得勝利,國民政府的政治中心從廣州遷到了武漢A.②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解析】【分析】北伐僅僅一年時間,基本消滅了孫傳芳、吳佩孚的軍隊,重創了張作霖的軍隊。沉重打擊了北洋軍閥的統治。張作霖的勢力沒有被消滅。①不正確;勝利進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成;葉挺領導的第四軍獨立團作戰勇猛,為第四軍贏得了“鐵軍”的稱號;由于軍隊不斷取得勝利,國民政府的政治中心從廣州遷到武漢。A項②④總結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伐戰爭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分析能力。7.(2020九上·吳興期中)下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某一時期戴過的帽子,它最有可能見證( )A.北伐戰爭 B.南昌起義 C.湘江戰役 D.賀勝橋戰役【答案】C【知識點】紅軍長征【解析】【分析】由圖中“中國工農紅軍”可知,此時處于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根據紅軍長征路線“江西瑞金--四道封鎖線(湘江戰役)--強渡烏江--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過雪山(夾金山)--四川懋功(一、四方面軍會師)--毛兒蓋--過草地--臘子口--吳起鎮(同陜北紅軍會師)--會寧”可知,湘江戰役屬于紅軍長征中的一個事件。ABD三項和“中國工農紅軍”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湘江戰役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隊某一時期戴過的帽子為切入點考查國共十年對峙,考查紅軍長征中的湘江戰役及學生抓住關鍵信息、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對紅軍長征相關知識的掌握。本題的關鍵是圖片中的文字敘述“中國工農紅軍”。8.(2020九上·吳興期中)某同學在自己編寫《偉大長征》劇本時,設計了以下幾個歷史場景,其中與史實不相符的是( )①第四次反“圍剿”失利使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②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擺脫了敵人的圍追堵截③1936年10月,甘肅會寧會師是長征勝利結束的標志④八七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成為生死攸關的轉折點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知識點】紅軍長征【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共八萬多人離開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長征。之后,渡過了湘江。1935年1月,黨中央召開遵義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成為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遵義會議后,紅軍聲東擊西,四渡赤水河,打亂了敵人的追剿計劃,然后急行軍渡過金沙江,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又翻過大雪山,通過草地,1935年10月,吳起鎮會師。1936年10月,進行戰略轉移的紅二、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宣告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B項①②④與史實不相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紅軍長征相關知識,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準確識記能力。9.(2020九上·柯橋月考)徐中約在《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斗》中寫道:“盡管中國告別了過時的政治體制,往昔的陰影卻繼續沉重的支配著社會習俗和思想生活。政府改頭換面了,但它的精神實質與過去一樣。”這意在說明A.洋務運動的局限性 B.戊戌變法的進步性C.辛亥革命的意義 D.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答案】D【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題干信息表明:民國的創立并未帶來人們期望的和平與秩序。結合所學可知,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但是袁世凱倒行逆施,妄圖恢復帝制,新生的中華民國很快陷入政治混亂的局面之中,以陳獨秀為首的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國,必須啟發國民新的倫理道德意識,從而掀起了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即新文化運動。ABC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D項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文化運動的背景,要求具備對題干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10.(2020九上·吳興期中)近代社會的政治革新與風俗變遷是緊密相連的。辛亥革命后,哪種社會風尚慢慢消失不見了( )A.結婚證書當堂讀,請個前輩來證婚B.大腳姑娘長統襪,走出家庭謀自強C.斜拖辮線三尺短,作揖跪拜大人前D.先生女士西式裝,讀報聽戲看電影【答案】C【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辛亥革命在對舊制度進行改造的同時,也沖擊了與封建制度相伴隨的一些陳規陋習,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法令,革除舊俗,做中華民國新國民。法令包括剪發辮,禁纏足,廢除了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大人”、“老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稱呼,提倡穿西裝和中山裝等。作揖跪拜大人前是民國前的社會風尚。ABD三項都是辛亥革命后的新風尚,不符合題意;C項斜拖辮線三尺短,作揖跪拜大人前慢慢消失不見了,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社會生活變遷和社會習俗變化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社會生活變遷和社會習俗變化的相關史實。二、非選擇題11.(2020九上·吳興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幾位同學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原因的探討:甲:一戰的爆發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假如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不打死奧匈帝國皇儲夫婦,一戰或許不會爆發。乙:一戰前德國人認為自己是歐洲最勤勞、最誠摯、最有教養的民族。俄國代表反動,英國代表自私和背信棄義,法國代表墮落,只有德國代表進步。德國文化將照耀全球,戰后不會再有其他文化了。這種思想是加速戰爭的爆發重要原因。丙:戰爭是各方矛盾糾紛不斷發展的結果。戰爭是國家之間、民族之間、階級之間或軍事集團之間的武裝斗爭,為的只是維護各自的利益……材料二: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關系示意圖(1)材料一中甲、乙兩位同學的觀點是否正確?為什么?(2)結合材料二說明材料一中丙同學觀點的合理性。【答案】(1)甲同學的觀點是錯誤的。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薩拉熱窩事件僅僅是一戰爆發的直接原因(導火線)。乙:甲同學的觀點是正確,這是極端民族主義該思想,使歐洲陷入戰爭的狂熱中,推動了一戰的爆發和擴大。(2)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洲列強在瓜分世界和爭奪霸權中的矛盾錯綜復雜、日益尖銳,其中英德矛盾最為突出(是最主要的矛盾)。隨著錯綜復雜的博弈,歐洲列強逐步形成了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敵對的軍事集團,并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1)據所學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薩拉熱窩事件只是一戰的導火線,因此甲同學的觀點是不正確的。乙同學的觀點是極端民族主義思想,該思想使歐洲陷入戰爭的狂熱中,推動了一戰的爆發和擴大(歐洲民眾支持戰爭,促使一戰范圍和規模的擴大)。(2)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洲列強之間存在著法德矛盾、英德矛盾、俄奧矛盾三對主要矛盾,其中英德矛盾是最主要矛盾。隨著矛盾的發展,先后形成了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并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故答案為:(1)甲同學的觀點是錯誤的。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薩拉熱窩事件僅僅是一戰爆發的直接原因(導火線)。乙:甲同學的觀點是正確,這是極端民族主義該思想,使歐洲陷入戰爭的狂熱中,推動了一戰的爆發和擴大。(2)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洲列強在瓜分世界和爭奪霸權中的矛盾錯綜復雜、日益尖銳,其中英德矛盾最為突出(是最主要的矛盾)。隨著錯綜復雜的博弈,歐洲列強逐步形成了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敵對的軍事集團,并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知識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2.(2020九上·吳興期中)追尋歷史足跡,傾聽歲月回音。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20年,來華訪問的美國哲學家杜威在演講中指出:“ (如果)沒有一場基于理念轉變的社會轉型,中國是不可能改變的。”引發中國青年學生的強烈共鳴。同年,英國哲學家羅素也來到中國,他高度贊揚了儒家思想的孝親觀念,并稱社會改造問題求之古人,中國老子的思想最有價值。他的演講并未在中國知識分子中引起太大反響。——摘編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斗》等材料二:中國如何實現國家獨立富強,完成社會轉型,兩次民主主義革命歷程進行了不同的探索和回答。中國的近代化受西方影響較大,19世紀末的維新變法運動,20世紀初的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動八一南昌起義、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在艱難探索中,中華民族最終選擇了新的發展道路。(1)聯系所學知識,分析兩位哲學家的演講在中國知識界反響不同的原因。(2)闡述中國在兩次民主主義革命中為解決“向何處去”進行了怎樣的不同道路探索 (3)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說出中國對近代化轉型的探索帶給你的歷史啟示【答案】(1)杜威提倡社會轉型需要理念轉變,符合當時中國知識分子愛國、救國,積極改造社會的需求;羅素強調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不符合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舊道德、舊禮制的社會思潮(2)第一種是主張向西方學習,走資本主義道路。這種探索是從制度層面再到思想層面的深入。第二種是學習俄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種探索經歷了“城市暴動”到“農村包圍城市”,最終走了在農村建立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道路。(3)我們制定方針、政策以及選擇何種發展道路,必須依據本國的國情。【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1)據所學知識可知,杜威提倡社會轉型需理念轉變,符合當時中國知識分子愛國、救國,積極改造社會的需求;羅素強調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不符合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舊道德、舊札制的社會思潮。(2)兩次民主主義革命指的是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以五四運動為分界線。舊民主主義革命受西方影響較大,從制度上學習西方的民主政治,思想上學習西方的民主科學。新民主主義學習俄國走社會主義道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3)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我們制定方針、政策以及選擇何種發展道路,必須依據本國的國情。故答案為:(1)杜威提倡社會轉型需要理念轉變,符合當時中國知識分子愛國、救國,積極改造社會的需求;羅素強調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不符合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舊道德、舊禮制的社會思潮。(2)第一種是主張向西方學習,走資本主義道路。這種探索是從制度層面再到思想層面的深入。第二種是學習俄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種探索經歷了“城市暴動”到“農村包圍城市”,最終走了在農村建立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道路。(3)我們制定方針、政策以及選擇何種發展道路,必須依據本國的國情。【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杜威、羅素的演講在中國知識界反響不同的原因、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的相關史實。要求具備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重點掌握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的相關史實。13.(2020九上·吳興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此次我們通過宣言就是重新負擔革命的責任,就是計劃徹底地革命,終要把軍閥來推翻,把受壓迫的人民完全來解放,這是關于對內的責任。至于對外的責任,又要反抗帝國主義,將世界受帝國主義所壓迫的人民來聯絡一致,共同協作,互相扶助,將全世界受壓迫的人民都來解放。---孫中山在國民黨一大上的講話(1)至1925年孫中山逝世,請結合史實證明卡片一的 “大總統誓詞”中什么內容已經實現?根據材料一中的卡片二,請列舉史實說明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人是如何實現“大總統誓詞”中“圖謀民生之幸福”的?(2)材料二中孫中山提出哪些革命目標(責任)?與以往革命相比,這些目標有什么不同?(3)結合所學知識,材料二中孫中山革命思想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答案】(1)實現:傾覆滿洲專制政府;史實:①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建立。②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儀下詔退位,清朝覆亡。中共在農村革命根據地廣泛開展土地革命,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農民。(2)打倒封建軍閥,推翻帝國主義,解放受壓迫人民。與以往的革命相比,孫中山明確提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思想。(3)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在維護共和的道路上屢遭挫折;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結束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1912年元旦在南京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1912年2月12日,清朝的宣統皇帝下詔書退位,結束了清朝268年的統治,說明卡片一的 “大總統誓詞”中的“傾覆滿洲專制政府”已經實現。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進行了土地改革,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至1948年底,解放區有一億多農民分到了土地。(2)依據二“……終要把軍閥來推倒,把受壓迫的人民完全來解放,這是關于對內的責任。至于對外的責任,要有反抗帝國侵略主義……”及所學可知,國民大革命的任務:對內,推翻軍閥統治;對外,反抗帝國主義侵略。以往的革命只提出推翻封建主義,孫中山明確提出對外反對帝國主義的思想。(3)孫中山革命思想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有:國民黨在維護共和的道路上屢遭挫折;孫中山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取得的經驗教訓;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故答案為:(1)實現:傾覆滿洲專制政府;史實:①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建立。②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儀下詔退位,清朝覆亡。中共在農村革命根據地廣泛開展土地革命,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農民。(2)打倒封建軍閥,推翻帝國主義,解放受壓迫人民。與以往的革命相比,孫中山明確提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思想。(3)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在維護共和的道路上屢遭挫折;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理解問題的能力。注意基礎知識的理解與識記。1 / 1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2020-2021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考試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1.(2020九上·吳興期中)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興起了反抗西方列強、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運動。下列歷史事件符合這一主題的是( )①薩拉熱窩事件 ②十月革命 ③華夫脫運動 ④非暴力不合作運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020九上·吳興期中)這次國際會議把“強權戰勝公理”和“弱國無外交”表現得淋漓盡致。盡管中國也在戰勝國之列,但因為貧弱,依然改變不了原有的處境。這次會議的主要內容是( )A.處置德國和對戰爭后的世界作出“安排”B.簽署關于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C.遏制日本,確立太平洋新秩序D.商定如何建立亞洲政治經濟新秩序3.(2020九上·吳興期中)鐘南山院士在武漢抗疫時說:“武漢本來就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以下歷史事件能佐證該說法的是( )①國民革命運動北伐軍收回漢口英租界 ②臨時大總統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③陳獨秀建立了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 ④武昌起義后建立湖北軍政府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2020九上·吳興期中)辜鴻銘在北京大學任教時,他梳著辮子走進課堂,學生們覺得很怪異,都在發笑。辜平靜地說:“你們笑我,無非是因為我的辮子。我的辮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諸位同學腦袋里的辮子就不是那么好剪呀!”聞聽此言,學生一片默然。后來促成“同學腦袋里的辮子”逐步被“剪掉”的是( )①戊戌變法 ②辛亥革命 ③新文化運動 ④五四運動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5.(2020九上·吳興期中)假如你生活在1916年的中國,不可能會看到的情景是( )①袁世凱宣布撤銷帝制 ②報紙上刊登北伐戰爭的消息③有人在閱讀《新青年》 ④青年學生熱議巴黎和會的情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2020九上·吳興期中)下列對北伐戰爭的總結,正確的是( )①基本消滅了孫傳芳、吳佩孚、張作霖三大軍閥的主力②勝利進軍的最主要原因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成③葉挺領導的第四軍獨立團作戰勇猛,為獨立團贏得了“鐵軍”的稱號④由于軍隊不斷取得勝利,國民政府的政治中心從廣州遷到了武漢A.②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7.(2020九上·吳興期中)下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某一時期戴過的帽子,它最有可能見證( )A.北伐戰爭 B.南昌起義 C.湘江戰役 D.賀勝橋戰役8.(2020九上·吳興期中)某同學在自己編寫《偉大長征》劇本時,設計了以下幾個歷史場景,其中與史實不相符的是( )①第四次反“圍剿”失利使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②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擺脫了敵人的圍追堵截③1936年10月,甘肅會寧會師是長征勝利結束的標志④八七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成為生死攸關的轉折點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9.(2020九上·柯橋月考)徐中約在《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斗》中寫道:“盡管中國告別了過時的政治體制,往昔的陰影卻繼續沉重的支配著社會習俗和思想生活。政府改頭換面了,但它的精神實質與過去一樣。”這意在說明A.洋務運動的局限性 B.戊戌變法的進步性C.辛亥革命的意義 D.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10.(2020九上·吳興期中)近代社會的政治革新與風俗變遷是緊密相連的。辛亥革命后,哪種社會風尚慢慢消失不見了( )A.結婚證書當堂讀,請個前輩來證婚B.大腳姑娘長統襪,走出家庭謀自強C.斜拖辮線三尺短,作揖跪拜大人前D.先生女士西式裝,讀報聽戲看電影二、非選擇題11.(2020九上·吳興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幾位同學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原因的探討:甲:一戰的爆發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假如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不打死奧匈帝國皇儲夫婦,一戰或許不會爆發。乙:一戰前德國人認為自己是歐洲最勤勞、最誠摯、最有教養的民族。俄國代表反動,英國代表自私和背信棄義,法國代表墮落,只有德國代表進步。德國文化將照耀全球,戰后不會再有其他文化了。這種思想是加速戰爭的爆發重要原因。丙:戰爭是各方矛盾糾紛不斷發展的結果。戰爭是國家之間、民族之間、階級之間或軍事集團之間的武裝斗爭,為的只是維護各自的利益……材料二: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關系示意圖(1)材料一中甲、乙兩位同學的觀點是否正確?為什么?(2)結合材料二說明材料一中丙同學觀點的合理性。12.(2020九上·吳興期中)追尋歷史足跡,傾聽歲月回音。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20年,來華訪問的美國哲學家杜威在演講中指出:“ (如果)沒有一場基于理念轉變的社會轉型,中國是不可能改變的。”引發中國青年學生的強烈共鳴。同年,英國哲學家羅素也來到中國,他高度贊揚了儒家思想的孝親觀念,并稱社會改造問題求之古人,中國老子的思想最有價值。他的演講并未在中國知識分子中引起太大反響。——摘編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斗》等材料二:中國如何實現國家獨立富強,完成社會轉型,兩次民主主義革命歷程進行了不同的探索和回答。中國的近代化受西方影響較大,19世紀末的維新變法運動,20世紀初的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動八一南昌起義、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在艱難探索中,中華民族最終選擇了新的發展道路。(1)聯系所學知識,分析兩位哲學家的演講在中國知識界反響不同的原因。(2)闡述中國在兩次民主主義革命中為解決“向何處去”進行了怎樣的不同道路探索 (3)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說出中國對近代化轉型的探索帶給你的歷史啟示13.(2020九上·吳興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此次我們通過宣言就是重新負擔革命的責任,就是計劃徹底地革命,終要把軍閥來推翻,把受壓迫的人民完全來解放,這是關于對內的責任。至于對外的責任,又要反抗帝國主義,將世界受帝國主義所壓迫的人民來聯絡一致,共同協作,互相扶助,將全世界受壓迫的人民都來解放。---孫中山在國民黨一大上的講話(1)至1925年孫中山逝世,請結合史實證明卡片一的 “大總統誓詞”中什么內容已經實現?根據材料一中的卡片二,請列舉史實說明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人是如何實現“大總統誓詞”中“圖謀民生之幸福”的?(2)材料二中孫中山提出哪些革命目標(責任)?與以往革命相比,這些目標有什么不同?(3)結合所學知識,材料二中孫中山革命思想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十月革命;印度的覺醒;埃及的華夫脫運動【解析】【分析】一戰后,亞非拉地區掀起了實現民族獨立,捍衛國家主權的斗爭浪潮,亞非拉國家獲得新發展。埃及的華夫脫運動是一場以爭取民族獨立為目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華夫脫運動為埃及民族民主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甘地領導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沉重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③④符合題干主題。①薩拉熱窩事件是一戰前的事件,②十月革命發生在1917年的歐洲,①②不符合題意。D項③④符合題干主題,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亞非拉國家奮起的事件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亞非拉國家奮起以及影響。2.【答案】A【知識點】凡爾賽體系【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 強權戰勝公理 ”“弱國無外交”“中國”“戰勝國”“改變不了”。聯系所學知識可知,一戰后戰勝國召開巴黎和會,商討戰后世界秩序的問題及處理德國的問題,中國作為一戰戰勝國之一,仍被大國強權左右,不但未收回主權,還嚴重損害了中國的利益。B項簽署關于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的是華盛頓會議,不符合題意;C項遏制日本,確立太平洋新秩序的是慕尼黑陰謀,不符合題意;D項商定如何建立亞洲政治經濟新秩序的是雅爾塔會議,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巴黎和會的相關知識。要求學生具備分析材料的能力。3.【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中國共產黨成立【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1926年底至1927年初,隨著北伐戰爭的勝利推進,中國工人運動以前所未有的聲勢蓬勃開展起來;在工人運動的高潮中,發生了震驚中外的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的斗爭,這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偉大壯舉,是中國近百年反帝斗爭史上的光輝一頁。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城內響起了激烈的槍炮聲。次日清晨,革命黨人起義成功。①④能佐證題干說法。②臨時大總統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在南京,③陳獨秀建立了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是在上海。B項①④能佐證題干說法,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發生于武漢的大事,要求識記相關史實。4.【答案】D【知識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解析】【分析】材料中“心中的辮子卻是無形的”是指傳統文化思想對人的束縛,結合史實可知近代新文化運動攻擊以孔子和儒學為代表的舊禮教,極大地解放了當時中國人的思想,之后的五四運動進一步促進思想的解放,故③④正確。①②兩項沒有否定中國傳統文化,故錯誤。D項③④促成“同學腦袋里的辮子”逐步被“剪掉”,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旨在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的能力。5.【答案】C【知識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解析】【分析】袁世凱宣布撤銷帝制是1916年3月;1915年陳獨秀創辦了《青年雜志》,1916年《青年雜志》改為新青年,故①③可能看到。北伐戰爭開始于1926年,巴黎和會是一戰結束后的1919年、勝利的協約國集團為解決戰爭所造成的問題以及奠定戰后的和平而召開的會議,故②④不可能看到。C項②④1916年的中國不可能看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1916年的中國相關史實,要求識記基礎史實。6.【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解析】【分析】北伐僅僅一年時間,基本消滅了孫傳芳、吳佩孚的軍隊,重創了張作霖的軍隊。沉重打擊了北洋軍閥的統治。張作霖的勢力沒有被消滅。①不正確;勝利進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成;葉挺領導的第四軍獨立團作戰勇猛,為第四軍贏得了“鐵軍”的稱號;由于軍隊不斷取得勝利,國民政府的政治中心從廣州遷到武漢。A項②④總結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伐戰爭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分析能力。7.【答案】C【知識點】紅軍長征【解析】【分析】由圖中“中國工農紅軍”可知,此時處于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根據紅軍長征路線“江西瑞金--四道封鎖線(湘江戰役)--強渡烏江--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過雪山(夾金山)--四川懋功(一、四方面軍會師)--毛兒蓋--過草地--臘子口--吳起鎮(同陜北紅軍會師)--會寧”可知,湘江戰役屬于紅軍長征中的一個事件。ABD三項和“中國工農紅軍”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湘江戰役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隊某一時期戴過的帽子為切入點考查國共十年對峙,考查紅軍長征中的湘江戰役及學生抓住關鍵信息、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對紅軍長征相關知識的掌握。本題的關鍵是圖片中的文字敘述“中國工農紅軍”。8.【答案】B【知識點】紅軍長征【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共八萬多人離開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長征。之后,渡過了湘江。1935年1月,黨中央召開遵義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成為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遵義會議后,紅軍聲東擊西,四渡赤水河,打亂了敵人的追剿計劃,然后急行軍渡過金沙江,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又翻過大雪山,通過草地,1935年10月,吳起鎮會師。1936年10月,進行戰略轉移的紅二、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宣告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B項①②④與史實不相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紅軍長征相關知識,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準確識記能力。9.【答案】D【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題干信息表明:民國的創立并未帶來人們期望的和平與秩序。結合所學可知,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但是袁世凱倒行逆施,妄圖恢復帝制,新生的中華民國很快陷入政治混亂的局面之中,以陳獨秀為首的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國,必須啟發國民新的倫理道德意識,從而掀起了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即新文化運動。ABC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D項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文化運動的背景,要求具備對題干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10.【答案】C【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辛亥革命在對舊制度進行改造的同時,也沖擊了與封建制度相伴隨的一些陳規陋習,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法令,革除舊俗,做中華民國新國民。法令包括剪發辮,禁纏足,廢除了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文明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大人”、“老爺”之類的稱謂,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稱呼,提倡穿西裝和中山裝等。作揖跪拜大人前是民國前的社會風尚。ABD三項都是辛亥革命后的新風尚,不符合題意;C項斜拖辮線三尺短,作揖跪拜大人前慢慢消失不見了,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社會生活變遷和社會習俗變化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社會生活變遷和社會習俗變化的相關史實。11.【答案】(1)甲同學的觀點是錯誤的。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薩拉熱窩事件僅僅是一戰爆發的直接原因(導火線)。乙:甲同學的觀點是正確,這是極端民族主義該思想,使歐洲陷入戰爭的狂熱中,推動了一戰的爆發和擴大。(2)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洲列強在瓜分世界和爭奪霸權中的矛盾錯綜復雜、日益尖銳,其中英德矛盾最為突出(是最主要的矛盾)。隨著錯綜復雜的博弈,歐洲列強逐步形成了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敵對的軍事集團,并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1)據所學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薩拉熱窩事件只是一戰的導火線,因此甲同學的觀點是不正確的。乙同學的觀點是極端民族主義思想,該思想使歐洲陷入戰爭的狂熱中,推動了一戰的爆發和擴大(歐洲民眾支持戰爭,促使一戰范圍和規模的擴大)。(2)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洲列強之間存在著法德矛盾、英德矛盾、俄奧矛盾三對主要矛盾,其中英德矛盾是最主要矛盾。隨著矛盾的發展,先后形成了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并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故答案為:(1)甲同學的觀點是錯誤的。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薩拉熱窩事件僅僅是一戰爆發的直接原因(導火線)。乙:甲同學的觀點是正確,這是極端民族主義該思想,使歐洲陷入戰爭的狂熱中,推動了一戰的爆發和擴大。(2)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洲列強在瓜分世界和爭奪霸權中的矛盾錯綜復雜、日益尖銳,其中英德矛盾最為突出(是最主要的矛盾)。隨著錯綜復雜的博弈,歐洲列強逐步形成了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敵對的軍事集團,并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知識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2.【答案】(1)杜威提倡社會轉型需要理念轉變,符合當時中國知識分子愛國、救國,積極改造社會的需求;羅素強調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不符合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舊道德、舊禮制的社會思潮(2)第一種是主張向西方學習,走資本主義道路。這種探索是從制度層面再到思想層面的深入。第二種是學習俄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種探索經歷了“城市暴動”到“農村包圍城市”,最終走了在農村建立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道路。(3)我們制定方針、政策以及選擇何種發展道路,必須依據本國的國情。【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1)據所學知識可知,杜威提倡社會轉型需理念轉變,符合當時中國知識分子愛國、救國,積極改造社會的需求;羅素強調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不符合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舊道德、舊札制的社會思潮。(2)兩次民主主義革命指的是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以五四運動為分界線。舊民主主義革命受西方影響較大,從制度上學習西方的民主政治,思想上學習西方的民主科學。新民主主義學習俄國走社會主義道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3)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我們制定方針、政策以及選擇何種發展道路,必須依據本國的國情。故答案為:(1)杜威提倡社會轉型需要理念轉變,符合當時中國知識分子愛國、救國,積極改造社會的需求;羅素強調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不符合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舊道德、舊禮制的社會思潮。(2)第一種是主張向西方學習,走資本主義道路。這種探索是從制度層面再到思想層面的深入。第二種是學習俄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種探索經歷了“城市暴動”到“農村包圍城市”,最終走了在農村建立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道路。(3)我們制定方針、政策以及選擇何種發展道路,必須依據本國的國情。【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杜威、羅素的演講在中國知識界反響不同的原因、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的相關史實。要求具備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重點掌握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的相關史實。13.【答案】(1)實現:傾覆滿洲專制政府;史實:①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建立。②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儀下詔退位,清朝覆亡。中共在農村革命根據地廣泛開展土地革命,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農民。(2)打倒封建軍閥,推翻帝國主義,解放受壓迫人民。與以往的革命相比,孫中山明確提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思想。(3)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在維護共和的道路上屢遭挫折;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結束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1912年元旦在南京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1912年2月12日,清朝的宣統皇帝下詔書退位,結束了清朝268年的統治,說明卡片一的 “大總統誓詞”中的“傾覆滿洲專制政府”已經實現。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進行了土地改革,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至1948年底,解放區有一億多農民分到了土地。(2)依據二“……終要把軍閥來推倒,把受壓迫的人民完全來解放,這是關于對內的責任。至于對外的責任,要有反抗帝國侵略主義……”及所學可知,國民大革命的任務:對內,推翻軍閥統治;對外,反抗帝國主義侵略。以往的革命只提出推翻封建主義,孫中山明確提出對外反對帝國主義的思想。(3)孫中山革命思想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有:國民黨在維護共和的道路上屢遭挫折;孫中山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取得的經驗教訓;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故答案為:(1)實現:傾覆滿洲專制政府;史實:①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建立。②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儀下詔退位,清朝覆亡。中共在農村革命根據地廣泛開展土地革命,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農民。(2)打倒封建軍閥,推翻帝國主義,解放受壓迫人民。與以往的革命相比,孫中山明確提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思想。(3)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在維護共和的道路上屢遭挫折;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理解問題的能力。注意基礎知識的理解與識記。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2020-2021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考試試卷(歷社部分)(學生版).docx 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2020-2021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考試試卷(歷社部分)(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