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嘉興市經濟開發區七校聯考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階段性質量調研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1.(2020八上·嘉興期中)《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它出自下列哪一文明古國( ?。?br/>A.古代中國 B.古巴比倫 C.古代印度 D.古代埃及2.(2020八上·嘉興期中)如圖是某同學在探究性學習中使用的一幅圖片。據圖片的內容判斷,該同學探究的主題應是( ?。?br/>司母戊鼎A.商朝文字B.商朝青銅器C.西周文字D.西周青銅器3.(2020八上·嘉興期中)至于所謂“王臣”,在名義上諸侯確是周王的臣,事實上諸侯對王室只履行簡單的幾項義務,大致不過按期繳貢朝覲,出兵助王征伐,以及救濟王畿內的災患而已。上述材料描述分封制的( ?。?br/>A.目的 B.作用 C.內容 D.演變4.(2019八上·溫嶺期中)某班同學以話劇的形式再現了古代印度歷史,涉及“種姓制度”時,有一句臺詞是不正確的。它是( ?。?br/>A.“本國王把持軍政大權,國家唯我獨尊”B.“別看我只是一個武士,但我和國王同屬剎帝利”C.“我是一個擁有萬貫家財的大商人,卻屈居第三等級”D.“我很苦惱,我愛上了一個上一等級的姑娘,但我們不能步入婚姻的殿堂”5.(2017八上·常山期中)有學者在描述中世紀時說:“城市興起的過程中,我們第一次在歐洲歷史上寫了‘平民的傳記’,一個新社會集團出現了。”這個“新社會集團”指的是( )A.農民階級 B.封建貴族階層C.市民階層 D.工業無產階級6.(2020八上·嘉興期中)下列有關古代文明碰撞與融合的敘述,正確的是( ?。?br/>A.阿拉伯人充當了東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B.古代戰爭在客觀上阻礙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C.古代文明交流的方向單一,即西方學習東方D.阿拉伯數字是阿拉伯人發明的7.(2020八上·嘉興期中)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記載:“它試圖……將日本改變成中央集權制國家。按照中國的模式,日本也分為若干省和地區,由從天皇和國家議會那里取得權力的總督和地方行政官統治。此外,以天皇名義將所有土地收歸國有,分給農戶耕種?!边@表明( )A.改革廢除了貴族對部民的私有制B.改革頒行了租庸調制C.改革實行中央集權,中央和地方設置官僚機構進行管理D.改革使日本的土地歸農民私有8.(2020八上·嘉興期中)如圖是一位同學復習中國古代史時繪制的某朝代“疆域四至”示意圖,這個朝代是( ?。?br/>A.秦朝 B.漢朝 C.唐朝 D.清朝9.(2020八上·嘉興期中)如果你是漢武帝時期的一名丞相,可能會見到的歷史事件有( ?。?br/>①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②設立太學 ③將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④為防御匈奴進攻,修筑萬里長城 ⑤書同文,車同軌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⑤ D.②③④10.1916年,朝鮮平壤附近的古墓中出土了大批漢代文物,其中有一批蜀郡和廣漢郡的竹木漆器,其最早的印記為西漢紀年。這說明了( ?。?br/>①朝鮮在漢朝時和中國來往密切②漢朝的經濟和文化對朝鮮有重要影響③朝鮮和中國往來比日本要早④朝鮮和蜀郡有直接的貿易往來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11.(2020八上·嘉興期中)如圖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聯系秦朝的歷史,我們能夠得出的結論是( )①秦朝創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設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職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統一了文字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2020八上·嘉興期中)秦始皇、漢武帝都是我國歷史上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們采取的共同統治措施是( ?。?br/>A.“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B.中央統一鑄造貨幣C.抵御匈奴,鞏固邊防 D.統一度、量、衡二、非選擇題13.(2020八上·嘉興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應退田者,每至班年,即從收授。”材料二:廢除官職世襲的陋習,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的國家體制。(1)根據上述材料可以判斷這是哪一國家的哪一著名改革?(2)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這次改革經濟上的內容。(3)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一說改革給這一國家經濟、政治帶來怎樣的變化?(4)這次改革效仿的是哪一國家的制度?對我們有何啟示?14.(2020八上·嘉興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高帝七年(前200年),匈奴引兵南逾句注(山名,即今雁門山),進攻太原,以巧計誘帝于平城,縱精兵四十萬騎圍帝于白登。帝被圍七日,雖以使人厚遺閼氏(單于之妻)得脫,然受挫已不小。材料二 匈奴人失去河西,損失重大,唱道:“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意為生長繁殖)。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br/>材料三 昭君和親后,邊關的城門很晚才關閉,處處都是放牧和貿易的牛馬,好幾代人不再聽到報警的狗叫聲,老百姓再也沒有戰爭之苦。(1)材料一中的“高帝”指的是誰?西漢初年,西漢無力抵擋匈奴的原因是什么?在材料一所述事件之后,漢朝政府對匈奴采取了什么政策?(2)材料二中的歷史現象發生在漢朝哪一時期?為什么這一時期西漢有能力擊敗匈奴?(3)昭君出塞是在什么情況下發生的?產生了什么積極影響?(4)漢初對匈奴的政策看似與昭君出塞類似,但實際有很大區別,請你說說兩者的區別。(5)民族團結是我國民族關系發展的主旋律,作為中學生的你能為民族團結做些什么?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識點】古代西亞國家【解析】【分析】公元前3500年以后,蘇美爾人在兩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隸制小國,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統一了兩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為了維護奴隸主的利益,漢謨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稱《漢謨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A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古巴比倫制定的《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古代巴比倫的相關知識,要求識記基礎史實。2.【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商朝的青銅器制造規模大,技藝精湛,品種多,其中司母戊鼎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A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商朝青銅器應是該同學探究的主題,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商朝青銅器,要求識記基礎史實。3.【答案】C【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周建立后,為了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周王實行分封制。即周王把土地、平民和奴隸分封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建立諸侯國。諸侯必須付出周王的命令,定期朝覲周王,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周王作戰。故材料描述分封制的內容。AB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內容是題干材料描述的對象,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4.【答案】A【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印度種姓制度規定:不同等級之間不可以通婚;商人屬于第三等級吠舍;武士和國王同屬于第二等級剎帝利;國王雖然把持軍政大權,但級別不是最高的,第一等級是婆羅門,掌管宗教的祭司,A項說法錯誤,符合題意;BCD三項都是正確的,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 種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國普遍存在的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其中以印度最為嚴重。5.【答案】C【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西歐封建社會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據“城市興起的過程中,我們第一次在歐洲歷史上寫了′平民的傳記‵,一個新社會集團出現了”可知,這個“新社會集團”指的是市民階層。在西歐城市重新興起和工商業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市民階層形成了。它進一步分化出手工業者和商人、銀行家等等。富裕的商人和銀行家發展成為早期的資產階級,他們的出現為資本主義的興起和文藝復興準備了條件。【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西歐封建社會的理解。6.【答案】A【知識點】古代世界的戰爭與征服【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人不但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伊斯蘭文化,還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被稱為東西方文明交流使者。A項阿拉伯人充當了東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正確,符合題意;B項古代戰爭在客觀上阻礙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錯誤,古代戰爭在客觀上促進了不同地區文化的交流,不符合題意;C項古代文明交流的方向單一,即西方學習東方錯誤,古代文明的交往是雙向的,東西方文明相互學習和借鑒,在一定程度上,東方文明對西方的影響更大一些,不符合題意;D項阿拉伯數字是阿拉伯人發明的錯誤,阿拉伯數字最初由古印度人發明,后來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從0到9的計數法,并創造了完整的代數學,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代文明的碰撞與融合。知道古代文明之間的交流有和平交往和暴力沖突兩種方式,不論哪種交流都是雙方的,最終使得文明之間相互融合、共同發展。7.【答案】C【知識點】大化改新【解析】【分析】7世紀中期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參照中國隋唐制度實行改革,史稱大化改新。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封建國家,廢除貴族世襲,以才選官。大化改新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AB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改革實行中央集權,中央和地方設置官僚機構進行管理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大化改新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8.【答案】A【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長城”“隴西”“東?!薄澳虾!?,結合所學知識:秦朝的疆域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達南海。A項秦朝的疆域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達南海,符合題意;BCD三項與題干信息不符合,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秦的疆域,要求具備知識的識記能力。解答本題需要熟記秦朝疆域四至點。9.【答案】B【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加強思想控制,漢武帝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舉辦太學,以儒家的經典為主要教材;經濟上實行鹽鐵官營,鑄造五銖錢。故①②③正確。④⑤是秦始皇時期的措施。B項①②③漢武帝時期可能會見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措施的相關歷史史實。10.【答案】A【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題干材料說明朝鮮在漢朝時和中國來往密切,漢朝的經濟和文化對朝鮮有重要影響,①②理解正確。③④不能體現。A項①②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朝的對外交往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11.【答案】B【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依據已學知識可知,秦朝統一全國后,為加強封建統治,鞏固統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政治上: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秦朝統一使用小篆作為全國規范文字。①②④在圖片中能體現出來。③秦朝在地方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故③錯誤。B項①②④從題干四方古印文能夠得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注意準確識記秦朝鞏固統一的有關內容。12.【答案】C【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解析】【分析】秦朝統一后,秦始皇派將軍蒙恬北伐匈奴,為抵御匈奴,修筑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城。 漢武帝時,對匈奴采取攻勢力,派衛青、霍去病攻打匈奴。A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符合漢武帝而不符合秦始皇,不符合題意;B項中央統一鑄造貨幣符合漢武帝而不符合秦始皇,漢武帝將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不符合題意;C項抵御匈奴,鞏固邊防是秦始皇、漢武帝采取的共同統治措施,符合題意;D項統一度、量、衡符合秦始皇而不符合漢武帝,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始皇鞏固統一措施、漢武帝的大一統措施。解答本題需掌握秦始皇、漢武帝鞏固統一措施。13.【答案】(1)日本的大化改新(2)土地收歸國有,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2分)原來被貴族控制的農民轉為國家公民。(3)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農工商業繁榮;形成天皇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4)改革內容大部分是對中國隋唐政治、經濟的模仿。啟示示例:我們應該善于學習別人的長處,以發展自己;適時改革,大膽創新;作為青少年要樹立憂患意識,對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有強大的責任感等。【知識點】大化改新【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日本大化改新,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依據材料一“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應退田者,每至班年,即從收授。”可知,這是班田收授法,班田收授法是日本大化改新的內容。(2)本題考查日本大化改新內容,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依據材料一可知,日本大化改新經濟:廢除一切私地、私民,將土地、部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國家將土地分給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終生使用,也不能買賣;統一賦稅;(3)本題考查日本大化改新影響,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依據材料二“廢除官職世襲的陋習,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的國家體制“可知,大化改新的內容中對土地的改革措施是:把貴族土地收歸國有;國家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農工商業繁榮;政治上廢除貴族世襲制,以才選官;大化革新部分地解放了生產力,完善了日本的統治制度,形成天皇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4)本題考查日本大化改新,要求運用所學分析理解材料信息。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大化改新是效仿我國唐朝的典章制度。啟示:我們應該善于學習別人的長處,以發展自己;適時改革,大膽創新;改革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應該堅持改革開放,引進外來先進的文化和技術,不斷創新,推動我國社會的發展。故答案為:(1)日本的大化改新。(2)土地收歸國有,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2分)原來被貴族控制的農民轉為國家公民。(3)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農工商業繁榮;形成天皇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4)改革內容大部分是對中國隋唐政治、經濟的模仿。啟示示例:我們應該善于學習別人的長處,以發展自己;適時改革,大膽創新;作為青少年要樹立憂患意識,對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有強大的責任感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日本大化改新。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14.【答案】(1)漢高祖劉邦。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國家貧窮。和親政策。(2)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具備了反擊匈奴的條件,大將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使匈奴無力與西漢抗衡。(3)匈奴分裂后,匈奴一部首領呼韓邪單于向漢稱臣,并向漢朝請求和親,漢朝將王昭君嫁給他。昭君出塞為漢匈之間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4)漢初是在國力明顯不足的情況下與匈奴和親,帶有屈辱性和被迫性,實際也沒擋住匈奴的繼續南下;昭君出塞是匈奴主動“和親”,希望恢復漢匈之間的友好關系,昭君出塞后漢匈邊境也安定了較長一段時間。(5)積極宣傳民族政策,維護民族團結;勇于和分裂行為作斗爭;等等。【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1)結合材料“高帝”“匈奴”“白登”等信息判斷是漢高祖劉邦。由于長期戰爭的破壞,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國家貧窮,人民流離失所,無力抵擋匈奴。白登之圍以后,漢高祖劉邦吸取了白登之圍的教訓,覺得不能用武力同匈奴抗爭,轉而采取和親的政策,并與匈奴簽訂互不侵犯的條約。(2)材料二描述的是漢武帝大規模出擊匈奴,匈奴失去河西時的歷史。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漢朝轉而對匈奴采取攻勢。派衛青、霍去病先后三次出擊匈奴,取得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鞏固了西漢的政權,確保了北部邊疆的安寧,使匈奴無力與西漢抗衡。(3)根據已學知識可知,公元前1世紀中期,匈奴分裂為幾部,彼此攻殺不休。其中一部的首領呼韓邪單于向漢稱臣,南遷到長城附近,同西漢訂立了和好盟約。漢元帝把宮女王昭君嫁給了呼韓邪單于,結束了百余年來漢、匈之間的武裝沖突,此后約半個世紀,在北部邊境出現了“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的和平局面。昭君出塞為漢匈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4)西漢初年的和親是因為漢國力弱,無法與匈奴對抗,便采取和親政策,這是在漢弱匈強的情況下發生的;到漢武帝時國力強盛,發動大規模對匈戰役,極大打擊了匈奴政權,而后匈奴分裂為三部,漠南匈奴歸順漢朝,而后呼韓邪單于上書求親,便有了昭君出塞,這是在漢強匈弱的情況下發生的。(5)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積極宣傳民族政策,維護民族團結;勇于和分裂行為作斗爭等。故答案為:(1)漢高祖劉邦。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國家貧窮。和親政策。(2)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具備了反擊匈奴的條件,大將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使匈奴無力與西漢抗衡。(3)匈奴分裂后,匈奴一部首領呼韓邪單于向漢稱臣,并向漢朝請求和親,漢朝將王昭君嫁給他。昭君出塞為漢匈之間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4)漢初是在國力明顯不足的情況下與匈奴和親,帶有屈辱性和被迫性,實際也沒擋住匈奴的繼續南下;昭君出塞是匈奴主動“和親”,希望恢復漢匈之間的友好關系,昭君出塞后漢匈邊境也安定了較長一段時間。(5)積極宣傳民族政策,維護民族團結;勇于和分裂行為作斗爭;等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朝與匈奴的關系。要求具備解讀材料和運用所學知識解答問題的能力。1 / 1浙江省嘉興市經濟開發區七校聯考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階段性質量調研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1.(2020八上·嘉興期中)《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它出自下列哪一文明古國( ?。?br/>A.古代中國 B.古巴比倫 C.古代印度 D.古代埃及【答案】B【知識點】古代西亞國家【解析】【分析】公元前3500年以后,蘇美爾人在兩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隸制小國,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統一了兩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為了維護奴隸主的利益,漢謨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稱《漢謨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A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古巴比倫制定的《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古代巴比倫的相關知識,要求識記基礎史實。2.(2020八上·嘉興期中)如圖是某同學在探究性學習中使用的一幅圖片。據圖片的內容判斷,該同學探究的主題應是( ?。?br/>司母戊鼎A.商朝文字B.商朝青銅器C.西周文字D.西周青銅器【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商朝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商朝的青銅器制造規模大,技藝精湛,品種多,其中司母戊鼎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A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商朝青銅器應是該同學探究的主題,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商朝青銅器,要求識記基礎史實。3.(2020八上·嘉興期中)至于所謂“王臣”,在名義上諸侯確是周王的臣,事實上諸侯對王室只履行簡單的幾項義務,大致不過按期繳貢朝覲,出兵助王征伐,以及救濟王畿內的災患而已。上述材料描述分封制的( )A.目的 B.作用 C.內容 D.演變【答案】C【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周建立后,為了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周王實行分封制。即周王把土地、平民和奴隸分封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建立諸侯國。諸侯必須付出周王的命令,定期朝覲周王,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周王作戰。故材料描述分封制的內容。AB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內容是題干材料描述的對象,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4.(2019八上·溫嶺期中)某班同學以話劇的形式再現了古代印度歷史,涉及“種姓制度”時,有一句臺詞是不正確的。它是( ?。?br/>A.“本國王把持軍政大權,國家唯我獨尊”B.“別看我只是一個武士,但我和國王同屬剎帝利”C.“我是一個擁有萬貫家財的大商人,卻屈居第三等級”D.“我很苦惱,我愛上了一個上一等級的姑娘,但我們不能步入婚姻的殿堂”【答案】A【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印度種姓制度規定:不同等級之間不可以通婚;商人屬于第三等級吠舍;武士和國王同屬于第二等級剎帝利;國王雖然把持軍政大權,但級別不是最高的,第一等級是婆羅門,掌管宗教的祭司,A項說法錯誤,符合題意;BCD三項都是正確的,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 種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國普遍存在的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其中以印度最為嚴重。5.(2017八上·常山期中)有學者在描述中世紀時說:“城市興起的過程中,我們第一次在歐洲歷史上寫了‘平民的傳記’,一個新社會集團出現了?!边@個“新社會集團”指的是( ?。?br/>A.農民階級 B.封建貴族階層C.市民階層 D.工業無產階級【答案】C【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西歐封建社會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據“城市興起的過程中,我們第一次在歐洲歷史上寫了′平民的傳記‵,一個新社會集團出現了”可知,這個“新社會集團”指的是市民階層。在西歐城市重新興起和工商業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市民階層形成了。它進一步分化出手工業者和商人、銀行家等等。富裕的商人和銀行家發展成為早期的資產階級,他們的出現為資本主義的興起和文藝復興準備了條件。【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西歐封建社會的理解。6.(2020八上·嘉興期中)下列有關古代文明碰撞與融合的敘述,正確的是( ?。?br/>A.阿拉伯人充當了東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B.古代戰爭在客觀上阻礙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C.古代文明交流的方向單一,即西方學習東方D.阿拉伯數字是阿拉伯人發明的【答案】A【知識點】古代世界的戰爭與征服【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人不但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伊斯蘭文化,還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被稱為東西方文明交流使者。A項阿拉伯人充當了東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正確,符合題意;B項古代戰爭在客觀上阻礙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錯誤,古代戰爭在客觀上促進了不同地區文化的交流,不符合題意;C項古代文明交流的方向單一,即西方學習東方錯誤,古代文明的交往是雙向的,東西方文明相互學習和借鑒,在一定程度上,東方文明對西方的影響更大一些,不符合題意;D項阿拉伯數字是阿拉伯人發明的錯誤,阿拉伯數字最初由古印度人發明,后來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從0到9的計數法,并創造了完整的代數學,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代文明的碰撞與融合。知道古代文明之間的交流有和平交往和暴力沖突兩種方式,不論哪種交流都是雙方的,最終使得文明之間相互融合、共同發展。7.(2020八上·嘉興期中)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記載:“它試圖……將日本改變成中央集權制國家。按照中國的模式,日本也分為若干省和地區,由從天皇和國家議會那里取得權力的總督和地方行政官統治。此外,以天皇名義將所有土地收歸國有,分給農戶耕種?!边@表明( )A.改革廢除了貴族對部民的私有制B.改革頒行了租庸調制C.改革實行中央集權,中央和地方設置官僚機構進行管理D.改革使日本的土地歸農民私有【答案】C【知識點】大化改新【解析】【分析】7世紀中期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參照中國隋唐制度實行改革,史稱大化改新。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封建國家,廢除貴族世襲,以才選官。大化改新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AB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改革實行中央集權,中央和地方設置官僚機構進行管理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大化改新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8.(2020八上·嘉興期中)如圖是一位同學復習中國古代史時繪制的某朝代“疆域四至”示意圖,這個朝代是( ?。?br/>A.秦朝 B.漢朝 C.唐朝 D.清朝【答案】A【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長城”“隴西”“東海”“南?!?,結合所學知識:秦朝的疆域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達南海。A項秦朝的疆域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達南海,符合題意;BCD三項與題干信息不符合,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秦的疆域,要求具備知識的識記能力。解答本題需要熟記秦朝疆域四至點。9.(2020八上·嘉興期中)如果你是漢武帝時期的一名丞相,可能會見到的歷史事件有( ?。?br/>①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②設立太學 ③將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④為防御匈奴進攻,修筑萬里長城 ⑤書同文,車同軌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⑤ D.②③④【答案】B【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加強思想控制,漢武帝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舉辦太學,以儒家的經典為主要教材;經濟上實行鹽鐵官營,鑄造五銖錢。故①②③正確。④⑤是秦始皇時期的措施。B項①②③漢武帝時期可能會見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措施的相關歷史史實。10.1916年,朝鮮平壤附近的古墓中出土了大批漢代文物,其中有一批蜀郡和廣漢郡的竹木漆器,其最早的印記為西漢紀年。這說明了( )①朝鮮在漢朝時和中國來往密切②漢朝的經濟和文化對朝鮮有重要影響③朝鮮和中國往來比日本要早④朝鮮和蜀郡有直接的貿易往來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答案】A【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題干材料說明朝鮮在漢朝時和中國來往密切,漢朝的經濟和文化對朝鮮有重要影響,①②理解正確。③④不能體現。A項①②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朝的對外交往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11.(2020八上·嘉興期中)如圖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聯系秦朝的歷史,我們能夠得出的結論是( )①秦朝創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設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職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統一了文字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依據已學知識可知,秦朝統一全國后,為加強封建統治,鞏固統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政治上: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秦朝統一使用小篆作為全國規范文字。①②④在圖片中能體現出來。③秦朝在地方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故③錯誤。B項①②④從題干四方古印文能夠得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注意準確識記秦朝鞏固統一的有關內容。12.(2020八上·嘉興期中)秦始皇、漢武帝都是我國歷史上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們采取的共同統治措施是( ?。?br/>A.“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B.中央統一鑄造貨幣C.抵御匈奴,鞏固邊防 D.統一度、量、衡【答案】C【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解析】【分析】秦朝統一后,秦始皇派將軍蒙恬北伐匈奴,為抵御匈奴,修筑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城。 漢武帝時,對匈奴采取攻勢力,派衛青、霍去病攻打匈奴。A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符合漢武帝而不符合秦始皇,不符合題意;B項中央統一鑄造貨幣符合漢武帝而不符合秦始皇,漢武帝將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不符合題意;C項抵御匈奴,鞏固邊防是秦始皇、漢武帝采取的共同統治措施,符合題意;D項統一度、量、衡符合秦始皇而不符合漢武帝,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始皇鞏固統一措施、漢武帝的大一統措施。解答本題需掌握秦始皇、漢武帝鞏固統一措施。二、非選擇題13.(2020八上·嘉興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應退田者,每至班年,即從收授?!?br/>材料二:廢除官職世襲的陋習,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的國家體制。(1)根據上述材料可以判斷這是哪一國家的哪一著名改革?(2)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這次改革經濟上的內容。(3)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一說改革給這一國家經濟、政治帶來怎樣的變化?(4)這次改革效仿的是哪一國家的制度?對我們有何啟示?【答案】(1)日本的大化改新(2)土地收歸國有,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2分)原來被貴族控制的農民轉為國家公民。(3)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農工商業繁榮;形成天皇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4)改革內容大部分是對中國隋唐政治、經濟的模仿。啟示示例:我們應該善于學習別人的長處,以發展自己;適時改革,大膽創新;作為青少年要樹立憂患意識,對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有強大的責任感等。【知識點】大化改新【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日本大化改新,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依據材料一“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應退田者,每至班年,即從收授?!笨芍?,這是班田收授法,班田收授法是日本大化改新的內容。(2)本題考查日本大化改新內容,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依據材料一可知,日本大化改新經濟:廢除一切私地、私民,將土地、部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國家將土地分給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終生使用,也不能買賣;統一賦稅;(3)本題考查日本大化改新影響,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依據材料二“廢除官職世襲的陋習,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的國家體制“可知,大化改新的內容中對土地的改革措施是:把貴族土地收歸國有;國家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農工商業繁榮;政治上廢除貴族世襲制,以才選官;大化革新部分地解放了生產力,完善了日本的統治制度,形成天皇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4)本題考查日本大化改新,要求運用所學分析理解材料信息。根據材料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大化改新是效仿我國唐朝的典章制度。啟示:我們應該善于學習別人的長處,以發展自己;適時改革,大膽創新;改革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應該堅持改革開放,引進外來先進的文化和技術,不斷創新,推動我國社會的發展。故答案為:(1)日本的大化改新。(2)土地收歸國有,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2分)原來被貴族控制的農民轉為國家公民。(3)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農工商業繁榮;形成天皇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4)改革內容大部分是對中國隋唐政治、經濟的模仿。啟示示例:我們應該善于學習別人的長處,以發展自己;適時改革,大膽創新;作為青少年要樹立憂患意識,對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有強大的責任感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日本大化改新。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14.(2020八上·嘉興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高帝七年(前200年),匈奴引兵南逾句注(山名,即今雁門山),進攻太原,以巧計誘帝于平城,縱精兵四十萬騎圍帝于白登。帝被圍七日,雖以使人厚遺閼氏(單于之妻)得脫,然受挫已不小。材料二 匈奴人失去河西,損失重大,唱道:“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意為生長繁殖)。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br/>材料三 昭君和親后,邊關的城門很晚才關閉,處處都是放牧和貿易的牛馬,好幾代人不再聽到報警的狗叫聲,老百姓再也沒有戰爭之苦。(1)材料一中的“高帝”指的是誰?西漢初年,西漢無力抵擋匈奴的原因是什么?在材料一所述事件之后,漢朝政府對匈奴采取了什么政策?(2)材料二中的歷史現象發生在漢朝哪一時期?為什么這一時期西漢有能力擊敗匈奴?(3)昭君出塞是在什么情況下發生的?產生了什么積極影響?(4)漢初對匈奴的政策看似與昭君出塞類似,但實際有很大區別,請你說說兩者的區別。(5)民族團結是我國民族關系發展的主旋律,作為中學生的你能為民族團結做些什么?【答案】(1)漢高祖劉邦。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國家貧窮。和親政策。(2)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具備了反擊匈奴的條件,大將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使匈奴無力與西漢抗衡。(3)匈奴分裂后,匈奴一部首領呼韓邪單于向漢稱臣,并向漢朝請求和親,漢朝將王昭君嫁給他。昭君出塞為漢匈之間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4)漢初是在國力明顯不足的情況下與匈奴和親,帶有屈辱性和被迫性,實際也沒擋住匈奴的繼續南下;昭君出塞是匈奴主動“和親”,希望恢復漢匈之間的友好關系,昭君出塞后漢匈邊境也安定了較長一段時間。(5)積極宣傳民族政策,維護民族團結;勇于和分裂行為作斗爭;等等。【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1)結合材料“高帝”“匈奴”“白登”等信息判斷是漢高祖劉邦。由于長期戰爭的破壞,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國家貧窮,人民流離失所,無力抵擋匈奴。白登之圍以后,漢高祖劉邦吸取了白登之圍的教訓,覺得不能用武力同匈奴抗爭,轉而采取和親的政策,并與匈奴簽訂互不侵犯的條約。(2)材料二描述的是漢武帝大規模出擊匈奴,匈奴失去河西時的歷史。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漢朝轉而對匈奴采取攻勢。派衛青、霍去病先后三次出擊匈奴,取得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鞏固了西漢的政權,確保了北部邊疆的安寧,使匈奴無力與西漢抗衡。(3)根據已學知識可知,公元前1世紀中期,匈奴分裂為幾部,彼此攻殺不休。其中一部的首領呼韓邪單于向漢稱臣,南遷到長城附近,同西漢訂立了和好盟約。漢元帝把宮女王昭君嫁給了呼韓邪單于,結束了百余年來漢、匈之間的武裝沖突,此后約半個世紀,在北部邊境出現了“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的和平局面。昭君出塞為漢匈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4)西漢初年的和親是因為漢國力弱,無法與匈奴對抗,便采取和親政策,這是在漢弱匈強的情況下發生的;到漢武帝時國力強盛,發動大規模對匈戰役,極大打擊了匈奴政權,而后匈奴分裂為三部,漠南匈奴歸順漢朝,而后呼韓邪單于上書求親,便有了昭君出塞,這是在漢強匈弱的情況下發生的。(5)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積極宣傳民族政策,維護民族團結;勇于和分裂行為作斗爭等。故答案為:(1)漢高祖劉邦。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國家貧窮。和親政策。(2)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具備了反擊匈奴的條件,大將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使匈奴無力與西漢抗衡。(3)匈奴分裂后,匈奴一部首領呼韓邪單于向漢稱臣,并向漢朝請求和親,漢朝將王昭君嫁給他。昭君出塞為漢匈之間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4)漢初是在國力明顯不足的情況下與匈奴和親,帶有屈辱性和被迫性,實際也沒擋住匈奴的繼續南下;昭君出塞是匈奴主動“和親”,希望恢復漢匈之間的友好關系,昭君出塞后漢匈邊境也安定了較長一段時間。(5)積極宣傳民族政策,維護民族團結;勇于和分裂行為作斗爭;等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朝與匈奴的關系。要求具備解讀材料和運用所學知識解答問題的能力。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嘉興市經濟開發區七校聯考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階段性質量調研試卷(歷社部分)(學生版).docx 浙江省嘉興市經濟開發區七校聯考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階段性質量調研試卷(歷社部分)(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