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嘉興市六校聯盟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素質檢測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1.威爾·杜蘭在描述某古代文明時說:“這里之所以成為傳說中的伊甸園,西亞的谷倉,除了人力之外,主要是靠河流的定期泛濫。“在“這里“能找到的文明遺跡是( )A. B.C. D.2.(2020八上·嘉興期中)文明是多元的,從文字角度可用下列史實說明多元文明的正確選項是( )①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②古印度的字母文字③中國的甲骨文 ④古代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2020八上·嘉興期中)北緯30度線貫穿四大文明古國,是一條神秘的緯線。在這條緯線附近有著名的金字塔、空中花園、三星堆等。此現象產生的最合理的原因應該是( )A.地理環境的影響 B.文化傳統相同所致C.文明交流的結果 D.生活方式相同所致4.(2020八上·嘉興期中)《禮記·禮運》認為,在“天下為公”的“大同”之世之后,社會進入“天下為家”的“小康”之世。中國最早具備以上“小康”之世特征的王朝是(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5.(2020八上·嘉興期中)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作出準確判斷是歷史學習的基本要求之一。下列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的判斷,不準確的是( )A.宗法制——周代分封制的基礎B.商鞅變法——戰國時期影響最大的變法C.孟子——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代表D.隸書——秦始皇時期頒行全國的標準文字6.(2019八上·蕭山期中)復旦大學的校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源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最可能出自下列那本書( )A.《韓非子》 B.《論語》C.《道德經》 D.《孫子兵法》7.(2020八上·嘉興期中)在古代雅典,人們可以看到這樣的情境:公民在公民大會入口處領取一塊陶片,寫下名字后,把陶片交給工作人員。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代雅典( )A.實行貴族統治 B.積極武力擴張C.實行民主制度 D.崇尚“無為而治”8.下列屬于古代羅馬政治體制的有( )①元首制 ②共和制 ③君主立憲制 ④城邦民主制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2020八上·嘉興期中)有史學家把歐洲從西羅馬帝國滅亡到 14、15 世紀稱為“黑暗的世紀”,下列能印證這一觀點的是( )①查理曼大帝接受教皇加冕 ②基督教會控制西歐的經濟和文化生活③封建莊園的經濟發展緩慢 ④城市居民通過起義、贖買等方式獲得自治權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①③10.(2020八上·嘉興期中)下列國家中,地跨亞非歐三洲的( )①古代埃及 ②亞歷山大帝國 ③羅馬帝國 ④阿拉伯帝國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11.(2020八上·嘉興期中)下列對阿拉伯帝國的敘述,正確的有( )①歷史上阿拉伯帝國與西漢政府交往密切,被稱之為“大秦”②阿拉伯帝國為東西方經濟、文化等交往作出了卓越的貢獻③8 世紀中葉,阿拉伯國家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④阿拉伯帝國首都麥加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商業大都市之一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2.(2020八上·嘉興期中)模仿和創新相結合是日本民族的兩大特色,主要體現為“漢化”和“歐化”。其中“漢化”是指( )A.《漢謨拉比法典》 B.大化改新C.奴隸制民主政治 D.種姓制度13.(2020八上·嘉興期中)如果開展一次以“古代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影響”為主題的研究性學習,下列可納入該主題的有( )①柱廊式建筑 ②羅馬法 ③馬鐙 ④胸戴挽具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二、非選擇題14.(2020八上·嘉興期中)【文明的交流】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是傳承文明、吸納文明的過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從公元前數千年起,生活在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印度河-恒河、黃河-長江等流域的人們,開始耕耘灌溉、鑄器造皿、建設家園。一代又一代亞洲先民歷經歲月洗禮,把生產生活實踐鐫刻成悠久歷史、積淀成深厚文明。——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材料二:希臘古典文明并非純粹的原始文明。它和其他的所有文明一樣,大量借用過去的文明——如中東文明。不過,希臘人所借用的,無論是埃及的藝術形式還是美索不達米亞的數學和天文學,都烙上了希臘人所獨有的智慧的特征。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三:①中國和意大利是東西方文明的杰出代表,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篇章。②中國和希臘分別是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代表,兩國共同發起了“文明古國論壇”。(1)材料一中提到了哪些亞洲文明?(2)根據材料二,你如何理解“希臘古典文明并非純粹的原始文明”這句話?(3)找出兩種說法中的共同結論,并舉一史實證明這個結論。(4)綜合上述三則材料,談談你對文明交流的認識。15.(2020八上·嘉興期中)【改革的氣息】改革是一幕幕散發著時代氣息的話劇,也是一幅豐富多彩的畫卷。歷史上的重大改革,都是在時代呼喚下的偉大社會實踐活動。閱讀材料,完成表格,并回答問題。材料一: ① 世紀中期主要內容 經濟上 廢除皇室和貴族領地及部民,由政府給予養老津貼、食祿;獲得土地的農民必須向國家交谷,服勞役或納布代役,交地方土產。② 上 (注:改革后,使社會環境穩定,經濟得到發展,為以后的繁榮奠定了基礎。)材料二:“……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努)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收為孥(奴隸)。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史記·商君列傳》材料三:“……而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彊,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彊。”——《史記·商君列傳;李斯列傳》(1)結合材料一及所學知識完成表格,并推測這次改革最有可能是哪個國家什么改革?(2)材料二主要體現變法的哪些措施?(3)綜合上述三則材料,從改革內容角度,請說說兩次改革有何相似之處?(4)“學史可以鑒今”從上述史料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識點】古代西亞國家【解析】【分析】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統一了兩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為了維護奴隸主的利益,漢謨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稱《漢謨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故與“這里之所以成為傳說中的伊甸園、西亞的谷倉,主要即系靠河流的定期泛濫”相關的是《漢謨拉比法典》。A項《漢謨拉比法典》是西亞的文明遺跡,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兩河流域的成就。重點掌握《漢謨拉比法典》。2.【答案】C【知識點】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亞國家;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公元前1000年,腓尼基字母文字基本形成。腓尼基字母文字被認為是西方希臘和羅馬字母文字的源頭。公元前7世紀,這種字母傳給羅馬人,成為拉丁字母的基礎。拉丁字母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和基督教的傳播,成為歐洲各國的文字,今天世界上大部分地區使用的字母文字,首先產生于西亞地區,故②錯誤。C項①③④可以說明文明是多元的,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代文字,要求掌握基礎知識。3.【答案】A【知識點】探究早期區域文明的異同【解析】【分析】北緯30度附近的古老文化有埃及金字塔、中國三星堆、巴比倫空中花園等。從自然條件看,北緯30度這條溫度帶是處于亞熱帶和溫帶的過渡地帶,應該說是最適于人生存的地帶,它的降水相對比較豐沛,植物相對比較茂盛,溫度也比較適合人的生存,尤其是在生產力水平比較低的情況下,人可以靠自然的供給,就獲得一個比較良好的發展,所以在這里早期人類可以比較容易生存下去,在這種情況下,早期文明和社會就容易在這個地帶發展起來A項地理環境的影響應該是題干現象產生的最合理的原因,符合題意;BCD三項均與題干不符合,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代文明產生的原因,要求具備運用所學分析題干的能力。4.【答案】A【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結合題干和相關知識可知,中國最早具備以上“小康”之世特征的王朝是夏朝。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朝,我國漫長的原始社會到此結束,奴隸社會開始了。禹死后,啟繼承了王位,“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A項夏朝最早具備以上“小康”之世特征,符合題意;B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夏朝建立,要求具備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和熟記所學知識的能力。5.【答案】D【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秦始皇統一全國后統一了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規范文字,頒行天下,廢除原來六國的文字,后來又推廣筆畫更為簡單的隸書。ACD三項都正確,不符合題意;D項隸書――秦始皇時期頒行全國的標準文字,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能力。注意掌握分封制、商鞅變法、百家爭鳴、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等相關史實。6.【答案】B【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由題干“仁在其中矣”及所學知識可知,“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論語》是一本以記錄春秋時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言行為主的匯編,又被簡稱為論、語、傳、記,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之一。所以,此名句最有可能出自《論語》。A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論語》說法錯誤,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古代思想家的思想主張,要求具備結合所學知識準確獲取、解讀題干信息的能力。7.【答案】C【知識點】西方文明的搖籃【解析】【分析】題干反映的是“陶片放逐法”,這是古代雅典民主制度體現。AB兩項均與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實行民主制度和題干材料相符,符合題意;D項崇尚“無為而治”出現在古代中國,與題干中的“古代雅典”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制度,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8.【答案】A【知識點】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解析】【分析】古代羅馬實行共和制和元首制。羅馬共和國時期,制定了共和制法律,完善了共和制機構,公民享有參與政治活動的權利。國家沒有國王或皇帝,最重要的機構是元老院,最高的官職是執政官。公元前1世紀,羅馬發生嚴重的社會危機,共和制無力統治,奴隸主企圖建立獨裁統治,以穩固政權,公元前49年,凱撒奪取政權,后被羅馬元老貴族刺殺。公元前27年,屋大維獨攬國家大權,實行元首制,羅馬共和國被羅馬帝國取代。公元前27年,羅馬元老院授予屋大維“奧古斯都”和“大元帥”的尊號,從此他獨攬國家大權標志著羅馬從共和國轉變為羅馬帝國。A項①②屬于古代羅馬政治體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代羅馬,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古代羅馬實行共和制和元首制。9.【答案】A【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800年時,教皇在羅馬為查理舉行了加冕禮,稱查理為“羅馬人的皇帝”。 11-13世紀,西歐城市富裕起來的市民逐漸擺脫對封建領主的人身依附關系,不再向封建領主繳納賦稅,通過起義或贖買等取得城市的自治權。①④和題干材料時間“14、15 世紀”不符,排除。A項②③能印證題干觀點,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歐的社會狀況,要求具備識記與分析能力。10.【答案】C【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解析】【分析】公元前4世紀,希臘北部的馬其頓王國強大起來,于公元前4世紀后期打敗希臘聯軍,控制了希臘。亞歷山大大帝繼位后,出兵東征,掃蕩了小亞細亞,攻入埃及。然后回師占領兩河流域,滅掉波斯帝國,足跡遠達印度,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定都巴比倫。公元前27年以后,羅馬帝國在屋大維統治下,發動多次侵略戰爭,疆域不斷擴大,到2世紀達到最大規模,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廣袤的地中海成為它的內湖。伊斯蘭教的傳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到穆罕默德病逝時,阿拉伯半島已基本統一,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建立起來。他的繼承者們經過一系列大規模的征服和擴張,將穆罕默德創立的阿拉伯國家建成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國。古埃及王國的疆域未曾地跨亞歐非三洲。C項②③④地跨亞非歐三洲,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及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世界史上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11.【答案】C【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經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因此阿拉伯帝國為東西方經濟、文化等交往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穆罕默德的繼承人哈里發為了爭奪商路和土地發動了大規模的擴張戰爭,先后征服西亞、北非、西班牙和中亞等地,到8世紀中葉,阿拉伯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②③敘述正確。“大秦”是指古羅馬,阿拉伯帝國首都是巴格達,①④敘述錯誤。C項②③敘述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阿拉伯帝國,要求具備知識的識記和分析能力。12.【答案】B【知識點】大化改新【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日本是個善于學習和模仿的民族。7世紀時,為緩和統治危機,日本向中國隋唐學習,進行政治、經濟改革,使日本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屬于“漢化”。A項《漢謨拉比法典》為古巴比倫王國時期制定,不符合題意;B項大化改新屬于“漢化”,符合題意;C項奴隸制民主政治為古雅典時期實行,不符合題意;D項種姓制度為古代印度實行,不符合題意;,故排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大化改新,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13.【答案】D【知識點】探究文明起源的方法和途徑【解析】【分析】馬鐙最早在西漢以后由中國人發明,后不斷完善,傳入中亞、阿拉伯乃至歐洲,提高了游牧民族及中世紀騎士的戰斗力,對世界文明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胸帶挽具是從我國通過中亞傳到歐洲的。故③④是古代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影響。廊柱式建筑來源于古希臘的神廟,羅馬法的出現是在古羅馬,①②與古代中華文明無關。D項③④可納入該主題,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代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影響,要求識記重要史實。14.【答案】(1)兩河流域文明、中華文明(中國文明)、印度文明(2)希臘文明吸納、借鑒了其他地區的文明,如中東文明,也保留了自己特點,體現自己的智慧。(3)中國是東方文明的杰出代表。古代中國造紙術、印刷術是對世界人類文明的貢獻。(4)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或文明多樣性,世界文明相互聯系相互影響,要多元共存,和平共處。【知識點】古希臘古羅馬文化;探究早期區域文明的異同【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亞洲文明,要求具備材料分析歸納與知識靈活運用的能力。由材料一“從公元前數千年起,生活在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印度河-恒河、黃河-長江等流域的人們,開始耕耘灌溉、鑄器造皿、建設家園。一代又一代亞洲先民歷經歲月洗禮,把生產生活實踐鐫刻成悠久歷史、積淀成深厚文明”可知,材料一中提到的亞洲文明有兩河流域文明、中華文明(中國文明)、印度文明。(2)本題考查希臘古典文明,要求具備材料分析歸納的能力。根據材料“它和其他的所有文明一樣,大量借用過去的文明——如中東文明”、'都烙上了希臘人所獨有的智慧的特征”和所學知識,希臘文明吸納、借鑒了其他地區的文明,也保留了自己特點,所以說“希臘古典文明并非純粹的原始文明”。(3)本題考查中國對世界的影響,要求具備材料理解的能力。兩種說法都認為中國是東方文明的杰出代表。造紙術傳播到世界各地,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推動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加速了世界文明的進程,為人類文化發展作出了貢獻;印刷術的出現,促進印刷技術的發展,使知識的傳播更加便捷,促進了人類文化、科學、藝術的巨大進步;傳入歐洲,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便利了文化的傳播;指南針對歐洲社會的影響是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為新航路的開辟提供了條件;火藥對歐洲的影響是對歐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戰方法產生巨大影響,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4)本題考查對文明交流的認識,要求具備綜合分析歸納的能力。綜合兩段材料反映的文明的多樣性和互相交流的兩個角度分析理解,從中得出相關認識,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為:(1)兩河流域文明、中華文明(中國文明)、印度文明。(2)希臘文明吸納、借鑒了其他地區的文明,如中東文明,也保留了自己特點,體現自己的智慧。(3)中國是東方文明的杰出代表。古代中國造紙術、印刷術是對世界人類文明的貢獻。(4)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或文明多樣性,世界文明相互聯系相互影響,要多元共存,和平共處。【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亞洲文明、希臘古典文明的相關史實及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與識記亞洲文明、希臘古典文明的相關史實。15.【答案】(1)①7;②政治上;日本;大化改新(2)獎勵軍功,立有軍功的人,按功勞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獎勵農耕,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3)改革內容:政治方面,都加強了中央集權;經濟方面都以重視農業生產;(4)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推動了歷史發展的進程。【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大化改新【解析】【分析】(1)六七世紀的日本非常混亂,7世紀中期,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仿效中國的隋唐制度,進行大化改新。日本的大化改新的內容是,在經濟方面,廢除部民制,建立班田收授法與租庸調制;在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權天皇制封建國家,廢除貴族世襲制,以才選官。(2)材料二“……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體現了商鞅變法獎勵軍功,立有軍功的人,按功勞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材料二“(努)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收為孥(奴隸)”體現了商鞅變法獎勵農耕,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3)從改革內容來看,商鞅變法和大化改新政治上都加強了中央集權;經濟上都重視農業生產。(4)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推動了歷史發展的進程。故答案為:(1)①7;②政治上;日本;大化改新。(2)獎勵軍功,立有軍功的人,按功勞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獎勵農耕,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3)改革內容:政治方面,都加強了中央集權;經濟方面都以重視農業生產。(4)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推動了歷史發展的進程。【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商鞅變法和大化改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分析歸納和綜合運用歷史史實的能力。掌握商鞅變法和大化改的史實。1 / 1浙江省嘉興市六校聯盟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素質檢測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1.威爾·杜蘭在描述某古代文明時說:“這里之所以成為傳說中的伊甸園,西亞的谷倉,除了人力之外,主要是靠河流的定期泛濫。“在“這里“能找到的文明遺跡是( )A. B.C. D.【答案】A【知識點】古代西亞國家【解析】【分析】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統一了兩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為了維護奴隸主的利益,漢謨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稱《漢謨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故與“這里之所以成為傳說中的伊甸園、西亞的谷倉,主要即系靠河流的定期泛濫”相關的是《漢謨拉比法典》。A項《漢謨拉比法典》是西亞的文明遺跡,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兩河流域的成就。重點掌握《漢謨拉比法典》。2.(2020八上·嘉興期中)文明是多元的,從文字角度可用下列史實說明多元文明的正確選項是( )①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②古印度的字母文字③中國的甲骨文 ④古代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知識點】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亞國家;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公元前1000年,腓尼基字母文字基本形成。腓尼基字母文字被認為是西方希臘和羅馬字母文字的源頭。公元前7世紀,這種字母傳給羅馬人,成為拉丁字母的基礎。拉丁字母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和基督教的傳播,成為歐洲各國的文字,今天世界上大部分地區使用的字母文字,首先產生于西亞地區,故②錯誤。C項①③④可以說明文明是多元的,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代文字,要求掌握基礎知識。3.(2020八上·嘉興期中)北緯30度線貫穿四大文明古國,是一條神秘的緯線。在這條緯線附近有著名的金字塔、空中花園、三星堆等。此現象產生的最合理的原因應該是( )A.地理環境的影響 B.文化傳統相同所致C.文明交流的結果 D.生活方式相同所致【答案】A【知識點】探究早期區域文明的異同【解析】【分析】北緯30度附近的古老文化有埃及金字塔、中國三星堆、巴比倫空中花園等。從自然條件看,北緯30度這條溫度帶是處于亞熱帶和溫帶的過渡地帶,應該說是最適于人生存的地帶,它的降水相對比較豐沛,植物相對比較茂盛,溫度也比較適合人的生存,尤其是在生產力水平比較低的情況下,人可以靠自然的供給,就獲得一個比較良好的發展,所以在這里早期人類可以比較容易生存下去,在這種情況下,早期文明和社會就容易在這個地帶發展起來A項地理環境的影響應該是題干現象產生的最合理的原因,符合題意;BCD三項均與題干不符合,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代文明產生的原因,要求具備運用所學分析題干的能力。4.(2020八上·嘉興期中)《禮記·禮運》認為,在“天下為公”的“大同”之世之后,社會進入“天下為家”的“小康”之世。中國最早具備以上“小康”之世特征的王朝是(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答案】A【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結合題干和相關知識可知,中國最早具備以上“小康”之世特征的王朝是夏朝。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朝,我國漫長的原始社會到此結束,奴隸社會開始了。禹死后,啟繼承了王位,“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A項夏朝最早具備以上“小康”之世特征,符合題意;B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夏朝建立,要求具備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和熟記所學知識的能力。5.(2020八上·嘉興期中)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作出準確判斷是歷史學習的基本要求之一。下列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的判斷,不準確的是( )A.宗法制——周代分封制的基礎B.商鞅變法——戰國時期影響最大的變法C.孟子——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代表D.隸書——秦始皇時期頒行全國的標準文字【答案】D【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秦始皇統一全國后統一了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規范文字,頒行天下,廢除原來六國的文字,后來又推廣筆畫更為簡單的隸書。ACD三項都正確,不符合題意;D項隸書――秦始皇時期頒行全國的標準文字,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能力。注意掌握分封制、商鞅變法、百家爭鳴、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等相關史實。6.(2019八上·蕭山期中)復旦大學的校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源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最可能出自下列那本書( )A.《韓非子》 B.《論語》C.《道德經》 D.《孫子兵法》【答案】B【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由題干“仁在其中矣”及所學知識可知,“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論語》是一本以記錄春秋時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言行為主的匯編,又被簡稱為論、語、傳、記,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之一。所以,此名句最有可能出自《論語》。A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論語》說法錯誤,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古代思想家的思想主張,要求具備結合所學知識準確獲取、解讀題干信息的能力。7.(2020八上·嘉興期中)在古代雅典,人們可以看到這樣的情境:公民在公民大會入口處領取一塊陶片,寫下名字后,把陶片交給工作人員。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代雅典( )A.實行貴族統治 B.積極武力擴張C.實行民主制度 D.崇尚“無為而治”【答案】C【知識點】西方文明的搖籃【解析】【分析】題干反映的是“陶片放逐法”,這是古代雅典民主制度體現。AB兩項均與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實行民主制度和題干材料相符,符合題意;D項崇尚“無為而治”出現在古代中國,與題干中的“古代雅典”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制度,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8.下列屬于古代羅馬政治體制的有( )①元首制 ②共和制 ③君主立憲制 ④城邦民主制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知識點】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解析】【分析】古代羅馬實行共和制和元首制。羅馬共和國時期,制定了共和制法律,完善了共和制機構,公民享有參與政治活動的權利。國家沒有國王或皇帝,最重要的機構是元老院,最高的官職是執政官。公元前1世紀,羅馬發生嚴重的社會危機,共和制無力統治,奴隸主企圖建立獨裁統治,以穩固政權,公元前49年,凱撒奪取政權,后被羅馬元老貴族刺殺。公元前27年,屋大維獨攬國家大權,實行元首制,羅馬共和國被羅馬帝國取代。公元前27年,羅馬元老院授予屋大維“奧古斯都”和“大元帥”的尊號,從此他獨攬國家大權標志著羅馬從共和國轉變為羅馬帝國。A項①②屬于古代羅馬政治體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代羅馬,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古代羅馬實行共和制和元首制。9.(2020八上·嘉興期中)有史學家把歐洲從西羅馬帝國滅亡到 14、15 世紀稱為“黑暗的世紀”,下列能印證這一觀點的是( )①查理曼大帝接受教皇加冕 ②基督教會控制西歐的經濟和文化生活③封建莊園的經濟發展緩慢 ④城市居民通過起義、贖買等方式獲得自治權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①③【答案】A【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800年時,教皇在羅馬為查理舉行了加冕禮,稱查理為“羅馬人的皇帝”。 11-13世紀,西歐城市富裕起來的市民逐漸擺脫對封建領主的人身依附關系,不再向封建領主繳納賦稅,通過起義或贖買等取得城市的自治權。①④和題干材料時間“14、15 世紀”不符,排除。A項②③能印證題干觀點,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歐的社會狀況,要求具備識記與分析能力。10.(2020八上·嘉興期中)下列國家中,地跨亞非歐三洲的( )①古代埃及 ②亞歷山大帝國 ③羅馬帝國 ④阿拉伯帝國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答案】C【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解析】【分析】公元前4世紀,希臘北部的馬其頓王國強大起來,于公元前4世紀后期打敗希臘聯軍,控制了希臘。亞歷山大大帝繼位后,出兵東征,掃蕩了小亞細亞,攻入埃及。然后回師占領兩河流域,滅掉波斯帝國,足跡遠達印度,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定都巴比倫。公元前27年以后,羅馬帝國在屋大維統治下,發動多次侵略戰爭,疆域不斷擴大,到2世紀達到最大規模,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廣袤的地中海成為它的內湖。伊斯蘭教的傳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到穆罕默德病逝時,阿拉伯半島已基本統一,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建立起來。他的繼承者們經過一系列大規模的征服和擴張,將穆罕默德創立的阿拉伯國家建成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國。古埃及王國的疆域未曾地跨亞歐非三洲。C項②③④地跨亞非歐三洲,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及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世界史上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11.(2020八上·嘉興期中)下列對阿拉伯帝國的敘述,正確的有( )①歷史上阿拉伯帝國與西漢政府交往密切,被稱之為“大秦”②阿拉伯帝國為東西方經濟、文化等交往作出了卓越的貢獻③8 世紀中葉,阿拉伯國家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④阿拉伯帝國首都麥加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商業大都市之一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C【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經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因此阿拉伯帝國為東西方經濟、文化等交往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穆罕默德的繼承人哈里發為了爭奪商路和土地發動了大規模的擴張戰爭,先后征服西亞、北非、西班牙和中亞等地,到8世紀中葉,阿拉伯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②③敘述正確。“大秦”是指古羅馬,阿拉伯帝國首都是巴格達,①④敘述錯誤。C項②③敘述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阿拉伯帝國,要求具備知識的識記和分析能力。12.(2020八上·嘉興期中)模仿和創新相結合是日本民族的兩大特色,主要體現為“漢化”和“歐化”。其中“漢化”是指( )A.《漢謨拉比法典》 B.大化改新C.奴隸制民主政治 D.種姓制度【答案】B【知識點】大化改新【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日本是個善于學習和模仿的民族。7世紀時,為緩和統治危機,日本向中國隋唐學習,進行政治、經濟改革,使日本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屬于“漢化”。A項《漢謨拉比法典》為古巴比倫王國時期制定,不符合題意;B項大化改新屬于“漢化”,符合題意;C項奴隸制民主政治為古雅典時期實行,不符合題意;D項種姓制度為古代印度實行,不符合題意;,故排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大化改新,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13.(2020八上·嘉興期中)如果開展一次以“古代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影響”為主題的研究性學習,下列可納入該主題的有( )①柱廊式建筑 ②羅馬法 ③馬鐙 ④胸戴挽具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D【知識點】探究文明起源的方法和途徑【解析】【分析】馬鐙最早在西漢以后由中國人發明,后不斷完善,傳入中亞、阿拉伯乃至歐洲,提高了游牧民族及中世紀騎士的戰斗力,對世界文明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胸帶挽具是從我國通過中亞傳到歐洲的。故③④是古代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影響。廊柱式建筑來源于古希臘的神廟,羅馬法的出現是在古羅馬,①②與古代中華文明無關。D項③④可納入該主題,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代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影響,要求識記重要史實。二、非選擇題14.(2020八上·嘉興期中)【文明的交流】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是傳承文明、吸納文明的過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從公元前數千年起,生活在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印度河-恒河、黃河-長江等流域的人們,開始耕耘灌溉、鑄器造皿、建設家園。一代又一代亞洲先民歷經歲月洗禮,把生產生活實踐鐫刻成悠久歷史、積淀成深厚文明。——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材料二:希臘古典文明并非純粹的原始文明。它和其他的所有文明一樣,大量借用過去的文明——如中東文明。不過,希臘人所借用的,無論是埃及的藝術形式還是美索不達米亞的數學和天文學,都烙上了希臘人所獨有的智慧的特征。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三:①中國和意大利是東西方文明的杰出代表,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篇章。②中國和希臘分別是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代表,兩國共同發起了“文明古國論壇”。(1)材料一中提到了哪些亞洲文明?(2)根據材料二,你如何理解“希臘古典文明并非純粹的原始文明”這句話?(3)找出兩種說法中的共同結論,并舉一史實證明這個結論。(4)綜合上述三則材料,談談你對文明交流的認識。【答案】(1)兩河流域文明、中華文明(中國文明)、印度文明(2)希臘文明吸納、借鑒了其他地區的文明,如中東文明,也保留了自己特點,體現自己的智慧。(3)中國是東方文明的杰出代表。古代中國造紙術、印刷術是對世界人類文明的貢獻。(4)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或文明多樣性,世界文明相互聯系相互影響,要多元共存,和平共處。【知識點】古希臘古羅馬文化;探究早期區域文明的異同【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亞洲文明,要求具備材料分析歸納與知識靈活運用的能力。由材料一“從公元前數千年起,生活在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印度河-恒河、黃河-長江等流域的人們,開始耕耘灌溉、鑄器造皿、建設家園。一代又一代亞洲先民歷經歲月洗禮,把生產生活實踐鐫刻成悠久歷史、積淀成深厚文明”可知,材料一中提到的亞洲文明有兩河流域文明、中華文明(中國文明)、印度文明。(2)本題考查希臘古典文明,要求具備材料分析歸納的能力。根據材料“它和其他的所有文明一樣,大量借用過去的文明——如中東文明”、'都烙上了希臘人所獨有的智慧的特征”和所學知識,希臘文明吸納、借鑒了其他地區的文明,也保留了自己特點,所以說“希臘古典文明并非純粹的原始文明”。(3)本題考查中國對世界的影響,要求具備材料理解的能力。兩種說法都認為中國是東方文明的杰出代表。造紙術傳播到世界各地,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推動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加速了世界文明的進程,為人類文化發展作出了貢獻;印刷術的出現,促進印刷技術的發展,使知識的傳播更加便捷,促進了人類文化、科學、藝術的巨大進步;傳入歐洲,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便利了文化的傳播;指南針對歐洲社會的影響是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為新航路的開辟提供了條件;火藥對歐洲的影響是對歐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戰方法產生巨大影響,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4)本題考查對文明交流的認識,要求具備綜合分析歸納的能力。綜合兩段材料反映的文明的多樣性和互相交流的兩個角度分析理解,從中得出相關認識,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為:(1)兩河流域文明、中華文明(中國文明)、印度文明。(2)希臘文明吸納、借鑒了其他地區的文明,如中東文明,也保留了自己特點,體現自己的智慧。(3)中國是東方文明的杰出代表。古代中國造紙術、印刷術是對世界人類文明的貢獻。(4)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或文明多樣性,世界文明相互聯系相互影響,要多元共存,和平共處。【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亞洲文明、希臘古典文明的相關史實及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與識記亞洲文明、希臘古典文明的相關史實。15.(2020八上·嘉興期中)【改革的氣息】改革是一幕幕散發著時代氣息的話劇,也是一幅豐富多彩的畫卷。歷史上的重大改革,都是在時代呼喚下的偉大社會實踐活動。閱讀材料,完成表格,并回答問題。材料一: ① 世紀中期主要內容 經濟上 廢除皇室和貴族領地及部民,由政府給予養老津貼、食祿;獲得土地的農民必須向國家交谷,服勞役或納布代役,交地方土產。② 上 (注:改革后,使社會環境穩定,經濟得到發展,為以后的繁榮奠定了基礎。)材料二:“……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努)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收為孥(奴隸)。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史記·商君列傳》材料三:“……而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彊,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彊。”——《史記·商君列傳;李斯列傳》(1)結合材料一及所學知識完成表格,并推測這次改革最有可能是哪個國家什么改革?(2)材料二主要體現變法的哪些措施?(3)綜合上述三則材料,從改革內容角度,請說說兩次改革有何相似之處?(4)“學史可以鑒今”從上述史料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答案】(1)①7;②政治上;日本;大化改新(2)獎勵軍功,立有軍功的人,按功勞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獎勵農耕,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3)改革內容:政治方面,都加強了中央集權;經濟方面都以重視農業生產;(4)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推動了歷史發展的進程。【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大化改新【解析】【分析】(1)六七世紀的日本非常混亂,7世紀中期,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仿效中國的隋唐制度,進行大化改新。日本的大化改新的內容是,在經濟方面,廢除部民制,建立班田收授法與租庸調制;在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權天皇制封建國家,廢除貴族世襲制,以才選官。(2)材料二“……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體現了商鞅變法獎勵軍功,立有軍功的人,按功勞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材料二“(努)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收為孥(奴隸)”體現了商鞅變法獎勵農耕,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3)從改革內容來看,商鞅變法和大化改新政治上都加強了中央集權;經濟上都重視農業生產。(4)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推動了歷史發展的進程。故答案為:(1)①7;②政治上;日本;大化改新。(2)獎勵軍功,立有軍功的人,按功勞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獎勵農耕,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3)改革內容:政治方面,都加強了中央集權;經濟方面都以重視農業生產。(4)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推動了歷史發展的進程。【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商鞅變法和大化改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分析歸納和綜合運用歷史史實的能力。掌握商鞅變法和大化改的史實。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嘉興市六校聯盟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素質檢測試卷(歷社部分)(學生版).docx 浙江省嘉興市六校聯盟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素質檢測試卷(歷社部分)(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