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嘉興市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期末模擬考試試卷(四)(歷社部分)一、選擇題。1.(2020七上·嘉興期末) 2022 年第 24 屆冬季奧運會將由北京與張家界聯合舉辦,讀“世界滑雪場分布示意圖”,完成小題。圖:世界大洲大洋圖(局部)(1)AB 兩大洲的分界線是 ( )A.馬六甲海峽 B.蘇伊士運河 C.白令海峽 D.德雷克海峽(2)AB 兩大洲共同瀕臨的大洋是( )A.大西洋、太平洋 B.太平洋、北冰洋C.大西洋、北冰洋 D.印度洋、太平洋【答案】(1)C(2)C【知識點】大洲和大洋【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A是北美洲,B是亞洲,兩大洲的分界線是白令海峽。(2)據圖可知,兩大洲共同瀕臨的海洋是大西洋和北冰洋。故答案為:(1)C(2)C【點評】本題考查從圖中獲取信息的能力,難度不大,學會讀圖即可。2.(2020七上·嘉興期末)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發展水平的差異,下列屬于發達國家的有( )①美國 ②中國 ③日本 ④印度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③【答案】D【知識點】世界主要國家的區別(面積、人口、經濟水平)【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美國和日本是發達國家,中國和印度是發展中國家。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根據國家的分類,難度較小,能正確識記即可。3.(2020七上·嘉興期末)作為龍的傳人的中華民族,所尊奉的“人文初祖”是( )①盤古 ②黃帝 ③女媧 ④炎帝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答案】B【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是炎帝和黃帝。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中華先祖的有關知識,難度較小,正確識記即可。4.(2020七上·嘉興期末)《史記》記載,禹年老時推薦伯益為繼承人。禹的兒子啟卻舉兵殺死伯益,繼承了父親的位置,開始了“家天下”的歷史。材料所反映的事件發生在(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東周【答案】A【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禹建立了夏朝,啟繼位后,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故符合題意的是A。B、C、D排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中華早期文明,難度較小,正確識記即可。5.(2020七上·嘉興期末)觀察下面有關甲骨文的圖示,從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 )A.記錄中華文明的起源B.了解商周時期的歷史C.具備漢字的構成方法,是比較成熟的文字D.是世界上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答案】C【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甲骨文是研究商朝的重要資料,故A、B說法有誤。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故C說法正確。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楔形文字,故D說法有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甲骨文的有關知識,難度較小,正確識記有關信息即可。6.(2020七上·嘉興期末)西周時期,舉行儀式所用的舞隊和鼎的數量都有嚴格規定,低等級的貴族使用了高規格的禮器或樂器,會被視為挑戰等級秩序的“違禮”行為。這些規定( )A.形成了禪讓方式 B.穩定了社會秩序C.實現了土地分封 D.擴大了國人利益【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可知,該信息描述的是西周時期的禮樂制。它明確規定了貴賤長幼之間有明顯的界限,維護了社會穩定和秩序。故B說法正確。夏朝是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故A排除;C材料未涉及分封制,故排除;D與題意不符。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禮樂制的作用,難度較小,根據材料判斷所述內容即可。7.“夏桀本是亡國君,夏朝歷時四百七。商紂暴虐施酷刑,引來武王正義師。周王無道國人起,西周滅在前771。”這首歷史歌謠主要反映了( )A.奴隸制早期國家建立 B.社會等級制度的確立C.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 D.暴政導致亡國的規律【答案】D【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夏王桀在位時期,國力衰弱。桀不修德行,統治殘暴,用武力傷害人民;商紂王對外征伐,耗費國力,百姓賦稅繁重,受酷刑殘害;周厲王、周幽王與民爭利,朝政腐敗。題干中的歷史歌謠主要反映了暴政導致亡國的規律,故D符合題意;ABC表述錯誤,不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夏商周滅亡的共同原因。在了解歷史的過程中進行歸納總結是此類題的難點。8.(2020七上·嘉興期末)秦國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國家,主要原因是( )A.自然條件優越 B.實行商鞅變法C.牛耕得到推 D.重視水利工程的建設【答案】B【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商鞅變法使秦國富強起來,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故B符合題意,A、C、D說法排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商鞅變法的影響,難度較小,熟記其意義即可。9.(2020七上·嘉興期末)漢高祖和漢文帝、漢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訓,減輕農民的徭役、兵役和賦稅負擔。他們的根本目的是( )A.發展農業生產 B.穩固自己的統治C.改善民生 D.完善經濟制度【答案】B【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根據題意“根本目的”和所學知識可知,統治者采取的措施其共同目的是鞏固統治。故B說法正確,A、C、D說法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統治者的統治目的,難度較小,需要明確的是統治者的任何措施其根本目的都是為鞏固統治。10.(2020七上·嘉興期末)下列關于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共同點的敘述,都是( )①以曹操的勝利而宣告結束 ②古代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③結果都形成南北對峙局面 ④都是統治階級內部的戰爭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答案】C【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赤壁之戰曹操戰敗,故①排除。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奠定基礎,故③說法有誤。②和④說法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比較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難度不大,采用排除法即可。11.(2020七上·嘉興期末)揭示歷史的因果聯系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下列因果搭配正確的是( )①鐵器、牛耕的使用——引發了巨大社會變革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經濟南移的步伐③漢朝設西域都護——成為今西藏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統轄的開始④蔡倫發明的造紙術術——為文化傳播的創造條件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C【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大一統的漢朝;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北方的民族融合,北方社會經濟發展,故②說法有誤。漢朝設置西域都護府,為今天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管轄的開始,故③說法有誤。①和④說法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史論結合的能力,難度不大,需要正確識記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二、非選擇題。12.(2020七上·嘉興期末)圖1為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圖2為該地氣候資料圖。閱讀材料, 回答問題。圖1:某地等高線地形圖 圖2:某地氣候資料圖(1)指出圖1河流甲乙段的流向。并根據圖1信息概括該地城鎮和村莊分布的共同特點。(2)結合圖2信息,簡要分析該地發展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3)運用圖中信息(如:地形、河流、氣溫、降水、村鎮等)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存在怎樣的聯系。【答案】(1)由西北流向東南;沿河分布(或河流沿岸)。(2)亞熱帶季風氣候 ;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3)該區域地勢西高東低,使河流自西向東流;或年降水豐沛,使當地河流水量豐富;或全年氣溫在 0℃以上,河流冬季不結冰;河流或地形影響村莊、城鎮分布等。【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地形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解析】【分析】(1)根據圖示信息可知,甲乙河段的流向是甲流向乙,該圖采用的一般定向法,因此流向是自西北流向東南。根據圖示信息可知,村莊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水源充足。(2)根據圖2信息可知,該圖是氣溫降水圖,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圍繞氣候角度展開。根據圖示信息可知,該區域年降水兩充足,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3)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地形影響河流的走向、氣溫影響了河流的特點,河流影響了村鎮的分布。說明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自然環境影響了人文環境。故答案為(1) 翻車;統治者重視發展農業或農業發展有政策支持;新型農具的發明與使用(2) 亞熱帶季風氣候 ;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3) 該區域地勢西高東低,使河流自西向東流;或年降水豐沛,使當地河流水量豐富;或全年氣溫在 0℃以上,河流冬季不結冰;河流或地形影響村莊、城鎮分布等。【點評】本題考查材料分析的能力,難度略大,在材料分析的基礎上得出有關結論,重視歸納概括能力。13.(2020七上·嘉興期末)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的政治、經濟、思想領域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革,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春秋時期,一些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做霸主,相互征戰,齊晉等一些諸侯國為了增強自己的實力,任用賢人,改革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到了戰國時期,魏、楚、秦等各個諸侯國為了富國強兵,紛紛對本國政治、經濟制度進行改革。——百度網材料二 (商鞅變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說(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史記商君列傳》材料三 各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聚眾講學,研討學術,著書立說。他們提出各種政治主張和治國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學說解決社會問題。學派之間展開激烈的辯論,相互抨擊;同時有相互影響,取長補短。——摘自部編七上《中國歷史》教材(1)據材料一,分析春秋、戰國時期的主要特征。(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商鞅變法導致“家給人足”、“勇于公戰”的措施。并據此分析商鞅變法的影響。(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戰國時期出現了什么局面?并簡要概括其影響。為秦建立統一的封建國家提供理論依據的是哪家思想?(4)據材料一、三并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兩則材料反映的事件之間有何內在聯系?【答案】(1)春秋:諸侯爭霸;戰國:社會變革。(2)家給人足: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勇于公戰∶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子爵位并堂賜土地;影響:使奏國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3)百家爭鳴;影響: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法家思想。(4)社會急劇變化(變革)引發思想領域活躍的局面(或舊的社會制度進一步瓦解,新的社會制度逐步確立,這一變化過程引發思想領域的活躍局面)。【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百家爭鳴【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信息可知,“ 春秋時期,一些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做霸主,相互征戰”說明這一時期諸侯爭霸。“ 為了富國強兵,紛紛對本國政治、經濟制度進行改革”說明戰國時期社會變革。(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商鞅變法中對經濟、軍事實力的增強的舉措有獎勵農耕和獎勵軍功。商鞅變法的影響根據教材知識回答即可。(3)“ 各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聚眾講學,研討學術,著書立說 ”體現的是百家爭鳴的現象。其影響根據教材知識回答即可。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國采納了法家的思想。(4)材料一反映的是諸侯爭霸,材料三反映的是百家爭鳴。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社會背景是諸侯爭霸與社會變革。故答案為:(1) 春秋:諸侯爭霸;戰國:社會變革(2) 家給人足: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勇于公戰∶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子爵位并堂賜土地;影響:使奏國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3) 百家爭鳴;影響: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法家思想。(4) 社會急劇變化(變革)引發思想領域活躍的局面(或舊的社會制度進一步瓦解,新的社會制度逐步確立,這一變化過程引發思想領域的活躍局面)。【點評】本題考查春秋戰國時期的特征,難度略大,涉及政治、經濟、思想等不同領域,且需要準確把握相互之間的聯系。1 / 1浙江省嘉興市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期末模擬考試試卷(四)(歷社部分)一、選擇題。1.(2020七上·嘉興期末) 2022 年第 24 屆冬季奧運會將由北京與張家界聯合舉辦,讀“世界滑雪場分布示意圖”,完成小題。圖:世界大洲大洋圖(局部)(1)AB 兩大洲的分界線是 ( )A.馬六甲海峽 B.蘇伊士運河 C.白令海峽 D.德雷克海峽(2)AB 兩大洲共同瀕臨的大洋是( )A.大西洋、太平洋 B.太平洋、北冰洋C.大西洋、北冰洋 D.印度洋、太平洋2.(2020七上·嘉興期末)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發展水平的差異,下列屬于發達國家的有( )①美國 ②中國 ③日本 ④印度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③3.(2020七上·嘉興期末)作為龍的傳人的中華民族,所尊奉的“人文初祖”是( )①盤古 ②黃帝 ③女媧 ④炎帝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4.(2020七上·嘉興期末)《史記》記載,禹年老時推薦伯益為繼承人。禹的兒子啟卻舉兵殺死伯益,繼承了父親的位置,開始了“家天下”的歷史。材料所反映的事件發生在(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東周5.(2020七上·嘉興期末)觀察下面有關甲骨文的圖示,從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 )A.記錄中華文明的起源B.了解商周時期的歷史C.具備漢字的構成方法,是比較成熟的文字D.是世界上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6.(2020七上·嘉興期末)西周時期,舉行儀式所用的舞隊和鼎的數量都有嚴格規定,低等級的貴族使用了高規格的禮器或樂器,會被視為挑戰等級秩序的“違禮”行為。這些規定( )A.形成了禪讓方式 B.穩定了社會秩序C.實現了土地分封 D.擴大了國人利益7.“夏桀本是亡國君,夏朝歷時四百七。商紂暴虐施酷刑,引來武王正義師。周王無道國人起,西周滅在前771。”這首歷史歌謠主要反映了( )A.奴隸制早期國家建立 B.社會等級制度的確立C.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 D.暴政導致亡國的規律8.(2020七上·嘉興期末)秦國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國家,主要原因是( )A.自然條件優越 B.實行商鞅變法C.牛耕得到推 D.重視水利工程的建設9.(2020七上·嘉興期末)漢高祖和漢文帝、漢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訓,減輕農民的徭役、兵役和賦稅負擔。他們的根本目的是( )A.發展農業生產 B.穩固自己的統治C.改善民生 D.完善經濟制度10.(2020七上·嘉興期末)下列關于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共同點的敘述,都是( )①以曹操的勝利而宣告結束 ②古代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③結果都形成南北對峙局面 ④都是統治階級內部的戰爭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11.(2020七上·嘉興期末)揭示歷史的因果聯系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下列因果搭配正確的是( )①鐵器、牛耕的使用——引發了巨大社會變革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經濟南移的步伐③漢朝設西域都護——成為今西藏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統轄的開始④蔡倫發明的造紙術術——為文化傳播的創造條件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二、非選擇題。12.(2020七上·嘉興期末)圖1為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圖2為該地氣候資料圖。閱讀材料, 回答問題。圖1:某地等高線地形圖 圖2:某地氣候資料圖(1)指出圖1河流甲乙段的流向。并根據圖1信息概括該地城鎮和村莊分布的共同特點。(2)結合圖2信息,簡要分析該地發展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3)運用圖中信息(如:地形、河流、氣溫、降水、村鎮等)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存在怎樣的聯系。13.(2020七上·嘉興期末)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的政治、經濟、思想領域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革,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春秋時期,一些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做霸主,相互征戰,齊晉等一些諸侯國為了增強自己的實力,任用賢人,改革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到了戰國時期,魏、楚、秦等各個諸侯國為了富國強兵,紛紛對本國政治、經濟制度進行改革。——百度網材料二 (商鞅變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說(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史記商君列傳》材料三 各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聚眾講學,研討學術,著書立說。他們提出各種政治主張和治國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學說解決社會問題。學派之間展開激烈的辯論,相互抨擊;同時有相互影響,取長補短。——摘自部編七上《中國歷史》教材(1)據材料一,分析春秋、戰國時期的主要特征。(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商鞅變法導致“家給人足”、“勇于公戰”的措施。并據此分析商鞅變法的影響。(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戰國時期出現了什么局面?并簡要概括其影響。為秦建立統一的封建國家提供理論依據的是哪家思想?(4)據材料一、三并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兩則材料反映的事件之間有何內在聯系?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1)C(2)C【知識點】大洲和大洋【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A是北美洲,B是亞洲,兩大洲的分界線是白令海峽。(2)據圖可知,兩大洲共同瀕臨的海洋是大西洋和北冰洋。故答案為:(1)C(2)C【點評】本題考查從圖中獲取信息的能力,難度不大,學會讀圖即可。2.【答案】D【知識點】世界主要國家的區別(面積、人口、經濟水平)【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美國和日本是發達國家,中國和印度是發展中國家。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根據國家的分類,難度較小,能正確識記即可。3.【答案】B【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是炎帝和黃帝。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中華先祖的有關知識,難度較小,正確識記即可。4.【答案】A【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禹建立了夏朝,啟繼位后,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故符合題意的是A。B、C、D排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中華早期文明,難度較小,正確識記即可。5.【答案】C【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甲骨文是研究商朝的重要資料,故A、B說法有誤。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故C說法正確。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楔形文字,故D說法有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甲骨文的有關知識,難度較小,正確識記有關信息即可。6.【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可知,該信息描述的是西周時期的禮樂制。它明確規定了貴賤長幼之間有明顯的界限,維護了社會穩定和秩序。故B說法正確。夏朝是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故A排除;C材料未涉及分封制,故排除;D與題意不符。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禮樂制的作用,難度較小,根據材料判斷所述內容即可。7.【答案】D【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夏王桀在位時期,國力衰弱。桀不修德行,統治殘暴,用武力傷害人民;商紂王對外征伐,耗費國力,百姓賦稅繁重,受酷刑殘害;周厲王、周幽王與民爭利,朝政腐敗。題干中的歷史歌謠主要反映了暴政導致亡國的規律,故D符合題意;ABC表述錯誤,不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夏商周滅亡的共同原因。在了解歷史的過程中進行歸納總結是此類題的難點。8.【答案】B【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商鞅變法使秦國富強起來,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故B符合題意,A、C、D說法排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商鞅變法的影響,難度較小,熟記其意義即可。9.【答案】B【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根據題意“根本目的”和所學知識可知,統治者采取的措施其共同目的是鞏固統治。故B說法正確,A、C、D說法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統治者的統治目的,難度較小,需要明確的是統治者的任何措施其根本目的都是為鞏固統治。10.【答案】C【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赤壁之戰曹操戰敗,故①排除。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奠定基礎,故③說法有誤。②和④說法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比較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難度不大,采用排除法即可。11.【答案】C【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大一統的漢朝;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北方的民族融合,北方社會經濟發展,故②說法有誤。漢朝設置西域都護府,為今天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管轄的開始,故③說法有誤。①和④說法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史論結合的能力,難度不大,需要正確識記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12.【答案】(1)由西北流向東南;沿河分布(或河流沿岸)。(2)亞熱帶季風氣候 ;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3)該區域地勢西高東低,使河流自西向東流;或年降水豐沛,使當地河流水量豐富;或全年氣溫在 0℃以上,河流冬季不結冰;河流或地形影響村莊、城鎮分布等。【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地形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解析】【分析】(1)根據圖示信息可知,甲乙河段的流向是甲流向乙,該圖采用的一般定向法,因此流向是自西北流向東南。根據圖示信息可知,村莊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水源充足。(2)根據圖2信息可知,該圖是氣溫降水圖,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圍繞氣候角度展開。根據圖示信息可知,該區域年降水兩充足,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3)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地形影響河流的走向、氣溫影響了河流的特點,河流影響了村鎮的分布。說明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自然環境影響了人文環境。故答案為(1) 翻車;統治者重視發展農業或農業發展有政策支持;新型農具的發明與使用(2) 亞熱帶季風氣候 ;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3) 該區域地勢西高東低,使河流自西向東流;或年降水豐沛,使當地河流水量豐富;或全年氣溫在 0℃以上,河流冬季不結冰;河流或地形影響村莊、城鎮分布等。【點評】本題考查材料分析的能力,難度略大,在材料分析的基礎上得出有關結論,重視歸納概括能力。13.【答案】(1)春秋:諸侯爭霸;戰國:社會變革。(2)家給人足: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勇于公戰∶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子爵位并堂賜土地;影響:使奏國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3)百家爭鳴;影響: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法家思想。(4)社會急劇變化(變革)引發思想領域活躍的局面(或舊的社會制度進一步瓦解,新的社會制度逐步確立,這一變化過程引發思想領域的活躍局面)。【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百家爭鳴【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信息可知,“ 春秋時期,一些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做霸主,相互征戰”說明這一時期諸侯爭霸。“ 為了富國強兵,紛紛對本國政治、經濟制度進行改革”說明戰國時期社會變革。(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商鞅變法中對經濟、軍事實力的增強的舉措有獎勵農耕和獎勵軍功。商鞅變法的影響根據教材知識回答即可。(3)“ 各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聚眾講學,研討學術,著書立說 ”體現的是百家爭鳴的現象。其影響根據教材知識回答即可。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國采納了法家的思想。(4)材料一反映的是諸侯爭霸,材料三反映的是百家爭鳴。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社會背景是諸侯爭霸與社會變革。故答案為:(1) 春秋:諸侯爭霸;戰國:社會變革(2) 家給人足: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勇于公戰∶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子爵位并堂賜土地;影響:使奏國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3) 百家爭鳴;影響: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法家思想。(4) 社會急劇變化(變革)引發思想領域活躍的局面(或舊的社會制度進一步瓦解,新的社會制度逐步確立,這一變化過程引發思想領域的活躍局面)。【點評】本題考查春秋戰國時期的特征,難度略大,涉及政治、經濟、思想等不同領域,且需要準確把握相互之間的聯系。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嘉興市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期末模擬考試試卷(四)(歷社部分)(學生版).docx 浙江省嘉興市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期末模擬考試試卷(四)(歷社部分)(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