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歷史)·人文地理·法治期中考試試卷(歷社部分)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歷史)·人文地理·法治期中考試試卷(歷社部分)

資源簡介

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歷史)·人文地理·法治期中考試試卷(歷社部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有20題,每題2分,共40分。)
1.(2020七上·吳興期中)比較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使你更好地理解問題。山頂洞人比北京人的進步表現在( ?。?br/>①結成群體生活在一起 ②模樣和現代人基本相似
③已經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 ④會磨制石器 ⑤懂得人工取火
A.①②⑤ B.①④ C.②③⑤ D.②④
【答案】C
【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解析】【分析】山頂洞人比北京人進步,其進步表現在模樣和現代人基本相似、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掌握了人工取火、會用骨針縫衣服,懂得愛美。
C項②③⑤是山頂洞人比北京人進步的表現,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山頂洞人比北京人進步的表現。要求識記基礎史實。
2.(2020七上·吳興期中)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芭芭拉·沙爾和紐約大學的邁克爾·普魯加南聯合開展了一項DNA研究,最終得出結論:栽培稻的確起源于中國。下列遺址中能找到水稻起源于中國的證據的是(  )
A.北京人遺址 B.河姆渡遺址
C.半坡遺址 D.龍山文化遺址
【答案】B
【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
【解析】【分析】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生活在距今約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欄式房屋,過著定居生活,種植水稻,所以從河姆渡遺址中能找到水稻起源于中國的證據。
ACD三項與題干信息不符合,不符合題意;
B項河姆渡遺址找到水稻起源于中國的證據,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要求識記基礎史實。
3.(2020七上·吳興期中)有學者認為,僅憑高大的宮殿臺基、宏偉的城墻、古老而龐大的水利工程以及那數以千計象征著權力與信仰的玉器,就足以讓人們相信,5000年前這里的社會發展高度已完全可與其他古老文明比肩。這位學者所說的“這里”是指( ?。?br/>A.河姆渡聚落 B.半坡聚落 C.良渚王城 D.二里頭宮殿
【答案】C
【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
【解析】【分析】據題干信息“5000年前這里的社會發展高度已完全可與其他古老文明比肩”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良渚王城遺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瓶窯鎮內,總占地面積3平方千米,始建于公元前3300年,良渚文化的年代為距今5300-4300年,持續發展約1000年,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考古學文化。分布于長江下游一帶,共發現了136個遺址。良渚王城遺址,是長江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城址,在陜西神木石峁遺址發現之前,是中國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譽為“中華第一城”。
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良渚王城是題干這位學者所說的“這里”所指的對象,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良渚王城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的分析能力。注意準確識記良渚王城的相關知識,題干關鍵信息“5000年前這里的社會發展高度已完全可與其他古老文明比肩”,良渚王城被譽為“中華第一城”。
4.(2020七上·吳興期中)考古發現是研究歷史的重要證據。以下能幫助我們了解中國原始農耕生活的文物是( ?。?br/>A.刻有甲骨文的牛骨 B.司母戊鼎
C.人面魚紋彩陶盆 D.鐵制農具
【答案】C
【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
【解析】【分析】生活在距今約五六千年陜西西安半坡村(黃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種植粟。他們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過著定居生活,還飼養豬狗等動物,打獵、捕魚,會制造彩陶和紡線、織布、制衣。選項C魚紋彩陶盆,這是半坡原始居民的制作的,是能幫助我們了解中國原始農耕生活的文物。
ABD三項都不能幫助我們了解中國原始農耕生活,不符合題意;
C項人面魚紋彩陶盆能幫助我們了解中國原始農耕生活,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半坡原始居民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半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
5.(2020七上·吳興期中)觀察下圖,對其中文字敘述正確的是( ?。?br/>A.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文字
B.體現了最原始的造字法
C.發現地集中在長江流域
D.主要記載了夏朝的歷史
【答案】B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圖片文字是甲骨文的人,反映了人的造字方法是象形,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法。故對其中文字敘述正確的是體現了最原始的造字法。
A項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文字錯誤,甲骨文不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文字,不符合題意;
B項體現了最原始的造字法敘述正確,符合題意;
C項發現地集中在長江流域錯誤,甲骨文發現地集中在黃河流域,不符合題意;
D項主要記載了夏朝的歷錯誤史,甲骨文主要記載了商朝的歷史,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甲骨文的造字方法,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圖片信息。
6.(2020七上·吳興期中)詩人岑參在《石犀》詩中說:“江水初蕩潏,蜀人幾為魚……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薄袄钐亍钡闹饕暙I是(  )
A.治理黃河 B.修筑都江堰 C.獎勵耕戰 D.發現甲骨文
【答案】B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期秦國蜀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故“李太守”的主要貢獻是修筑都江堰。
A項治理黃河的是王景,不符合題意;
B項修筑都江堰,符合題意;
C項獎勵耕戰是商鞅變法中的內容,不符合題意;
D項發現甲骨文的是杜詩,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都江堰,要求識記基礎史實。
7.(2020七上·吳興期中)我們稱自己是“炎黃子孫”,是因為 (  )
A.中華民族的團結友愛傳統
B.“炎黃”本是同一部落
C.華夏族主體是由黃帝和炎帝部落融合而成
D.從古至今就是這么流傳的
【答案】C
【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
【解析】【分析】距今約四五千年,生活在黃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成聯盟,經過長期發展形成日后的華夏族,黃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至今,海外華人常稱自己為“炎黃子孫”。海外華人常自豪地稱自己為“炎黃子孫”,是因為中華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由炎黃部落聯盟發展而來的。
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C項華夏族主體是由黃帝和炎帝部落融合而成是我們稱自己是“炎黃子孫”的原因,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炎帝和黃帝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炎帝和黃帝的相關史實。
8.(2020七上·吳興期中)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有力地促進了當時思想文化和社會的發展。下列“諸子百家”及其思想對應正確的是 (  )
A.孟子——民貴君輕 B.韓非子——“兼愛”“非攻”
C.墨子——無為而治 D.莊子——以“法”治國
【答案】A
【知識點】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許多思想家發表各自的主張和見解,形成不同的學派,出現“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認為“民貴君輕”,要求統治者輕徭薄賦,實行“仁政”;提出“春秋無義戰”,反對一切戰爭;還主張不要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進山伐樹,這樣自然資源才能持續利用(具有今天的環境保護思想和“可持續發展”思想)。
A項孟子——民貴君輕對應正確,符合題意;
BCD三項“兼愛”“非攻”、無為而治和以“法”治國分別是墨家、道家和法家思想,與韓非子、墨子和莊子思想錯位,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百家爭鳴的識記能力。注意各家學派與觀點的一一對應,需要準確識記孟子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相關知識。
9.(2020七上·吳興期中)唐朝詩人胡曾的詠史詩句“七雄戈戟亂如麻,四海無人得坐家”直接反映了戰國時期 ( ?。?br/>A.周王室衰微 B.分封制崩潰
C.兼并戰爭不斷 D.注重興修水利
【答案】C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
【解析】【分析】唐朝詩人胡曾的詠史詩句反映的是我國戰國時期的社會現象,由“七雄戈戟亂如麻,四海無人得坐家”可知,戰國時期的主要階段特征是兼并戰爭不斷。
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C項兼并戰爭不斷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戰國紛爭及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知道戰國(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時期各國兼并戰爭不斷的局面。
10.(2020七上·吳興期中)下列四幅等高線地形圖的圖幅和等高距相同,水平比例尺不同。坡度最緩的是……( ?。?br/>A. B.
C. D.
【答案】D
【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比例尺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由于四圖的垂直高差相同,故坡度大小,看水平距離,即水平比例尺,水平距離越大,坡度越緩。而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實際距離越大,故D圖的水平實際距離最大,則坡度最緩。 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 本題考查比例尺運用。由于四圖的垂直高差相同,故坡度大小,看水平距離,即水平比例尺,水平距離越大,坡度越緩。而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實際距離越大,
11.(2020七上·吳興期中)讀下邊等高線地形圖,圖中河流的流向是( ?。?br/>A.自東北流向西南 B.自東南流向西北
C.自西南流向東北 D.自西北流向東南
【答案】B
【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方向
【解析】【分析】根據等高線的凸向可知,該地是山谷,河流的流向與等高線的凸向相反。根據給出的指向標,建立方向坐標,該河流的流向是由東南流向西北。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河流發育于山谷,山谷的等高線凸向高處,水往低處流,由此可以推斷河流的流向與等高線的凸向相反。河流發育于山谷,河流的流向是從高處流向低處。一般來說,地勢的高低決定了河流的流向,反過來,河流的流向也反映了地勢的高低狀況。
12.(2020七上·吳興期中)關于城市聚落和鄉村聚落的知識錯誤的是(  )
A.鄉村聚落的分布、形態等反映了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相互關系
B.鄉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幾乎同時出現的
C.生活在城市聚落的人們主要從事工業、商業和服務業
D.生活在農村的人們主要從事種植業
【答案】B
【知識點】鄉村聚落;城市聚落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聚落是人類聚居和生活的場所,分為城市聚落和鄉村聚落。聚落環境是人類有意識開發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創造出來的生存環境。先有鄉村,后有城市。城市是鄉村發展而來的。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鄉村聚落既成為人們居住、生活、休息和進行政治、文化活動的場所,也是從事生產勞動的場所,主要以從事農業活動為主;城市聚落即城市,指在原有鄉村聚落基礎上,達到了一定的人口數量、經濟水平、規模程度而建立的規模大于鄉村和集鎮的以非農業活動和非農業人口為主的更高級的聚落形式。
13.(2020七上·吳興期中)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后,社區在櫥窗進行了政策宣傳,這體現了社區的( ?。?br/>A.政治功能 B.管理功能 C.文化功能 D.經濟功能
【答案】A
【知識點】社區功能
【解析】【分析】根據題意,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后,社區在櫥窗進行了政策宣傳,這體現了社區的政治功能。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
故答案為:A。
【點評】社區是指聚居在一定范圍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社區有著相對獨立的社會管理體系和服務設施,是相對獨立的地域性社會。社區是宏觀社會的縮影,家庭是社區的基本單位。社區包含城市社區,又包含農村社區。社區的主要功能有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和管理功能。
14.(2020七上·吳興期中)以下從地圖上獲取信息的方法,錯誤的是( ?。?br/>A.去湖州中學,想知道怎么走,選擇城市交通圖
B.想知道美國在世界上的位置,選擇世界政區圖
C.想知道龍之夢動物園的布局情況,選擇小比例尺地圖
D.從湖州去北京旅游,想知道北京的位置,選擇小比例尺地圖
【答案】C
【知識點】選擇合適的地圖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動物園屬于小范圍地圖,應該選擇大比例尺地圖。其他說法均正確。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在圖幅相同的情況下,比例尺越大,地圖所表示的范圍越小,圖內表示的內容越詳細,精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地圖上所表示的范圍越大,反映的內容越簡略,精確度越低。
15.(2020七上·吳興期中)沿下圖中L線作以下四幅地形剖面圖,其中正確的是( ?。?br/>A. B.
C. D.
【答案】B
【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
【解析】【分析】根據圖中信息可知,沿 L線作剖面圖,要經過一條河流,河流發育于山谷。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地形剖面圖,可以直觀地反映出沿剖面線地勢高低起伏的變化狀況和坡度大小的狀況。地形剖面圖的判讀,首先先弄清楚該剖面是沿那條線做出來的,這個剖面是如何延伸和起伏的。
二、非選擇題。
16.(2020七上·吳興期中) 2019年7月6日,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它是長江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城址。某校九年級開展了一次主題小報設計活動,請你一起參與。
第1版
第2版
(1)第1版中的圖文資料有多處錯誤,請找出并加以更正。
(2)請在第3版中空白處填寫正確的人物。從“史料實證”的角度來看,他們的傳說和良渚古城遺址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系和區別?
【答案】(1)圖甲是錯誤的,這是半坡居民的房屋。圖乙是錯誤的,圖乙的是打制石器,良渚先民用的是磨制石器。 “金黃粟黍”是錯誤的,良渚先民種植的是水稻。
(2)黃帝;大禹。聯系與區別:見精編p16
【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
【解析】【分析】(1)圖甲是我國黃河流域農耕時代的代表半坡人居住的干欄式房屋。良渚先民距今5300-4300年,用的是磨制石器,圖乙是打制石器。良渚先民依水而居,種水稻,圖文中“金黃粟黍”是錯誤的。
(2)相傳黃帝建造宮室,發明了車船。杭州良渚古城外圍發現的水利系統,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壩,距今已經有4700至5100年,比傳說中的“大禹治水”還要早1000年。他們的傳說和良渚古城遺址之間有先后的文化繼承關系。
故答案為:(1)圖甲是錯誤的,這是半坡居民的房屋。圖乙是錯誤的,圖乙的是打制石器,良渚先民用的是磨制石器?!敖瘘S粟黍”是錯誤的,良渚先民種植的是水稻。
(2)黃帝;大禹。聯系與區別:略。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良渚古城的相關知識,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地圖信息。
17.(2020七上·吳興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讎(同“仇”),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記》
材料三:盡管這一時期社會動蕩,兼并戰爭不斷,給人民生活帶來深重的災難,但也促進了中原各地區……與周邊族群的交流與融合,為秦漢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T子心系天下,百家新說迭出,匯聚成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
——《簡明中國歷史讀本》
(1)圖一王朝的建立者是誰?該王朝開創的哪一制度,為后代王朝所承襲?
(2)從圖一到圖二,早期國家的地域發生了什么變化?為鞏固疆土,圖二王朝建立了什么
制度?
(3)根據材料二說說“周天子弗能禁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材料三反映了“兼并戰爭”的影響有哪些?“源頭活水”的來源是什么?
(5)綜上所述,概括夏商周時期在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的地位。
【答案】(1)禹。世襲制。
(2)地域擴大。分封制。
(3)王室衰微,無力控制諸侯。
(4)帶來了社會動蕩,給百姓帶來了巨大災難;促進了國家統一或民族交融。諸子百家學說或百家爭鳴。
(5)中華文明發展的奠基階段(早期國家的產生等言之有理都可以)。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夏朝的建立,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地圖信息。分析圖可知,是夏朝的疆域圖,約公元前2070,禹建立夏朝,都城在陽城,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禹死后,他的兒子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的第二任國王。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2)本題考查分封制和商周文明成就,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地圖信息。觀察地圖可知,從圖一到圖二,早期國家的地域擴大。圖二王朝是西周,為鞏固疆土,西周實現了分封制,西周通過分封制,加強了統治,開發了邊疆,使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3)本題考查春秋時期王室衰微的史實。由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可知:周武王分封的同宗親屬,后來由于關系日益疏遠,相互攻擊如同仇人一般。在加上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不再聽從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強大的諸侯,各個諸侯國更是相互侵略,連周天子都不能禁止。
(4)本題考查春秋戰國時期,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據材料三“盡管這一時期社會動蕩,兼并戰爭不斷,給人民生活帶來深重的災難,但也促進了中原各地區……與周邊族群的交流與融合,為秦漢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辈⒔Y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三中“這一時期”是春秋戰國時期,這一時期的兼并戰爭,給人民生活帶來深重的災難,使諸侯國數量不斷減少,各民族之間的交往日益增多,客觀上有利于國家走向統一?!霸搭^活水”的來源是諸子百家學說。
(5)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如:夏商周時期是中華文明發展的奠基階段。
故答案為:(1)禹。世襲制。
(2)地域擴大。分封制。
(3)王室衰微,無力控制諸侯。
(4)帶來了社會動蕩,給百姓帶來了巨大災難;促進了國家統一或民族交融。諸子百家學說或百家爭鳴。
(5)中華文明發展的奠基階段(早期國家的產生等言之有理都可以)。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禹建立夏朝、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西周分封制、百家爭鳴等知識。本題綜合性強,要仔細分析題目要求,確定答題方向和范圍,聯系課本知識分析材料要求組織答案。
18.(2020七上·吳興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免除徭役)……
宗宣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而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平斗桶權衡丈尺?!叹嗲厥?,宗室貴戚多怨望”。
——《史記商君列傳》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鞅,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侯。
——《漢書 食貨志》
(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戰國時期的主要特征并說說材料一、二之間的聯系。
(2)材料二說明商鞅變法觸犯了什么人的利益?與變法中的哪項措施直接有關?
(3)秦孝公去世后,商鞅慘遭車裂而死,這是否說明商鞅變法失敗了?請結合材料四加以分析。
【答案】(1)特征:鐵農具和牛耕技術的使用和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
改革變法。材料一反映的鐵農具和牛耕技術的使用和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是材料二反映的商鞅變法的根本原因。
(2)(舊)貴族。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
(3)否。 “傾鄰國而雄諸侯”說明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
【解析】【分析】(1)依據材料一“戰國時期的農具”可知,戰國時期經濟上,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依據材料二可知,戰國時期政治上,對本國政治經濟制度進行改革。鐵農具和牛耕技術的使用和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是商鞅變法的根本原因。
(2)商鞅變法變法內容之一“獎勵軍功”“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無軍功,就沒有爵位),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
(3)商鞅雖然遭車裂而死,但經過商鞅變法,秦國國力大增,軍隊戰斗力提高,發展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所以說商鞅變法變法成功了。
故答案為:(1)特征:鐵農具和牛耕技術的使用和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改革變法。材料一反映的鐵農具和牛耕技術的使用和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是材料二反映的商鞅變法的根本原因。
(2)(舊)貴族。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
(3)否?!皟A鄰國而雄諸侯”說明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春秋戰國時期的主要特征和商鞅變法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
19.(2020七上·吳興期中)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AD和BF是小溪流的是   ,理由是   。
(2)C處地形部位表示   ,E處地形部位表示   。圖中兩山峰的相對高度
范圍為   。
(3)沿AD爬到海拔420米的山頂比沿HD爬到山頂較   (吃力或省力),理由
是   。
(4)若DG間的圖上距離是3.5厘米,則DG間的實際距離是   米。相同圖幅下,該
圖比例尺比浙江省政區圖的比例尺   (大或小)。
【答案】(1)BF;BF位于山谷,易發育成河流。
(2)陡崖;鞍部;70-120米
(3)省力;AD等高線稀疏,坡度較緩,較為省力
(4)1750;大
【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比例尺
【解析】【分析】(1)、圖中AD和BF是小溪流的是BF,理由是BF位于山谷,易發育成河流。
(2)、C處地形部位表示陡崖,E處地形部位表示鞍部。圖中兩山峰的相對高度范圍為70-120米。
(3)、沿AD爬到海拔420米的山頂比沿HD爬到山頂較省力,理由是AD等高線稀疏,坡度較緩,較為省力。
(4)、若DG間的圖上距離是3.5厘米,則DG間的實際距離是1750米。相同圖幅下,該圖比例尺比浙江省政區圖的比例尺大。
【點評】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則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則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等高線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線密集,坡度陡,等高線稀疏,坡度緩。
1 / 1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歷史)·人文地理·法治期中考試試卷(歷社部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有20題,每題2分,共40分。)
1.(2020七上·吳興期中)比較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使你更好地理解問題。山頂洞人比北京人的進步表現在( ?。?br/>①結成群體生活在一起 ②模樣和現代人基本相似
③已經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 ④會磨制石器 ⑤懂得人工取火
A.①②⑤ B.①④ C.②③⑤ D.②④
2.(2020七上·吳興期中)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芭芭拉·沙爾和紐約大學的邁克爾·普魯加南聯合開展了一項DNA研究,最終得出結論:栽培稻的確起源于中國。下列遺址中能找到水稻起源于中國的證據的是( ?。?br/>A.北京人遺址 B.河姆渡遺址
C.半坡遺址 D.龍山文化遺址
3.(2020七上·吳興期中)有學者認為,僅憑高大的宮殿臺基、宏偉的城墻、古老而龐大的水利工程以及那數以千計象征著權力與信仰的玉器,就足以讓人們相信,5000年前這里的社會發展高度已完全可與其他古老文明比肩。這位學者所說的“這里”是指( ?。?br/>A.河姆渡聚落 B.半坡聚落 C.良渚王城 D.二里頭宮殿
4.(2020七上·吳興期中)考古發現是研究歷史的重要證據。以下能幫助我們了解中國原始農耕生活的文物是( ?。?br/>A.刻有甲骨文的牛骨 B.司母戊鼎
C.人面魚紋彩陶盆 D.鐵制農具
5.(2020七上·吳興期中)觀察下圖,對其中文字敘述正確的是( ?。?br/>A.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文字
B.體現了最原始的造字法
C.發現地集中在長江流域
D.主要記載了夏朝的歷史
6.(2020七上·吳興期中)詩人岑參在《石犀》詩中說:“江水初蕩潏,蜀人幾為魚……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李太守”的主要貢獻是( ?。?br/>A.治理黃河 B.修筑都江堰 C.獎勵耕戰 D.發現甲骨文
7.(2020七上·吳興期中)我們稱自己是“炎黃子孫”,是因為 ( ?。?br/>A.中華民族的團結友愛傳統
B.“炎黃”本是同一部落
C.華夏族主體是由黃帝和炎帝部落融合而成
D.從古至今就是這么流傳的
8.(2020七上·吳興期中)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有力地促進了當時思想文化和社會的發展。下列“諸子百家”及其思想對應正確的是 ( ?。?br/>A.孟子——民貴君輕 B.韓非子——“兼愛”“非攻”
C.墨子——無為而治 D.莊子——以“法”治國
9.(2020七上·吳興期中)唐朝詩人胡曾的詠史詩句“七雄戈戟亂如麻,四海無人得坐家”直接反映了戰國時期 (  )
A.周王室衰微 B.分封制崩潰
C.兼并戰爭不斷 D.注重興修水利
10.(2020七上·吳興期中)下列四幅等高線地形圖的圖幅和等高距相同,水平比例尺不同。坡度最緩的是……(  )
A. B.
C. D.
11.(2020七上·吳興期中)讀下邊等高線地形圖,圖中河流的流向是( ?。?br/>A.自東北流向西南 B.自東南流向西北
C.自西南流向東北 D.自西北流向東南
12.(2020七上·吳興期中)關于城市聚落和鄉村聚落的知識錯誤的是(  )
A.鄉村聚落的分布、形態等反映了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相互關系
B.鄉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幾乎同時出現的
C.生活在城市聚落的人們主要從事工業、商業和服務業
D.生活在農村的人們主要從事種植業
13.(2020七上·吳興期中)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后,社區在櫥窗進行了政策宣傳,這體現了社區的( ?。?br/>A.政治功能 B.管理功能 C.文化功能 D.經濟功能
14.(2020七上·吳興期中)以下從地圖上獲取信息的方法,錯誤的是( ?。?br/>A.去湖州中學,想知道怎么走,選擇城市交通圖
B.想知道美國在世界上的位置,選擇世界政區圖
C.想知道龍之夢動物園的布局情況,選擇小比例尺地圖
D.從湖州去北京旅游,想知道北京的位置,選擇小比例尺地圖
15.(2020七上·吳興期中)沿下圖中L線作以下四幅地形剖面圖,其中正確的是( ?。?br/>A. B.
C. D.
二、非選擇題。
16.(2020七上·吳興期中) 2019年7月6日,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它是長江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城址。某校九年級開展了一次主題小報設計活動,請你一起參與。
第1版
第2版
(1)第1版中的圖文資料有多處錯誤,請找出并加以更正。
(2)請在第3版中空白處填寫正確的人物。從“史料實證”的角度來看,他們的傳說和良渚古城遺址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系和區別?
17.(2020七上·吳興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讎(同“仇”),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記》
材料三:盡管這一時期社會動蕩,兼并戰爭不斷,給人民生活帶來深重的災難,但也促進了中原各地區……與周邊族群的交流與融合,為秦漢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T子心系天下,百家新說迭出,匯聚成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
——《簡明中國歷史讀本》
(1)圖一王朝的建立者是誰?該王朝開創的哪一制度,為后代王朝所承襲?
(2)從圖一到圖二,早期國家的地域發生了什么變化?為鞏固疆土,圖二王朝建立了什么
制度?
(3)根據材料二說說“周天子弗能禁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材料三反映了“兼并戰爭”的影響有哪些?“源頭活水”的來源是什么?
(5)綜上所述,概括夏商周時期在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的地位。
18.(2020七上·吳興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免除徭役)……
宗宣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而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平斗桶權衡丈尺。……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
——《史記商君列傳》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鞅,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侯。
——《漢書 食貨志》
(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戰國時期的主要特征并說說材料一、二之間的聯系。
(2)材料二說明商鞅變法觸犯了什么人的利益?與變法中的哪項措施直接有關?
(3)秦孝公去世后,商鞅慘遭車裂而死,這是否說明商鞅變法失敗了?請結合材料四加以分析。
19.(2020七上·吳興期中)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AD和BF是小溪流的是   ,理由是   。
(2)C處地形部位表示   ,E處地形部位表示   。圖中兩山峰的相對高度
范圍為   。
(3)沿AD爬到海拔420米的山頂比沿HD爬到山頂較   (吃力或省力),理由
是   。
(4)若DG間的圖上距離是3.5厘米,則DG間的實際距離是   米。相同圖幅下,該
圖比例尺比浙江省政區圖的比例尺   (大或小)。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解析】【分析】山頂洞人比北京人進步,其進步表現在模樣和現代人基本相似、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掌握了人工取火、會用骨針縫衣服,懂得愛美。
C項②③⑤是山頂洞人比北京人進步的表現,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山頂洞人比北京人進步的表現。要求識記基礎史實。
2.【答案】B
【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
【解析】【分析】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生活在距今約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欄式房屋,過著定居生活,種植水稻,所以從河姆渡遺址中能找到水稻起源于中國的證據。
ACD三項與題干信息不符合,不符合題意;
B項河姆渡遺址找到水稻起源于中國的證據,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要求識記基礎史實。
3.【答案】C
【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
【解析】【分析】據題干信息“5000年前這里的社會發展高度已完全可與其他古老文明比肩”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良渚王城遺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瓶窯鎮內,總占地面積3平方千米,始建于公元前3300年,良渚文化的年代為距今5300-4300年,持續發展約1000年,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考古學文化。分布于長江下游一帶,共發現了136個遺址。良渚王城遺址,是長江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城址,在陜西神木石峁遺址發現之前,是中國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譽為“中華第一城”。
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良渚王城是題干這位學者所說的“這里”所指的對象,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良渚王城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的分析能力。注意準確識記良渚王城的相關知識,題干關鍵信息“5000年前這里的社會發展高度已完全可與其他古老文明比肩”,良渚王城被譽為“中華第一城”。
4.【答案】C
【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
【解析】【分析】生活在距今約五六千年陜西西安半坡村(黃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種植粟。他們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過著定居生活,還飼養豬狗等動物,打獵、捕魚,會制造彩陶和紡線、織布、制衣。選項C魚紋彩陶盆,這是半坡原始居民的制作的,是能幫助我們了解中國原始農耕生活的文物。
ABD三項都不能幫助我們了解中國原始農耕生活,不符合題意;
C項人面魚紋彩陶盆能幫助我們了解中國原始農耕生活,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半坡原始居民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半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
5.【答案】B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圖片文字是甲骨文的人,反映了人的造字方法是象形,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法。故對其中文字敘述正確的是體現了最原始的造字法。
A項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文字錯誤,甲骨文不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文字,不符合題意;
B項體現了最原始的造字法敘述正確,符合題意;
C項發現地集中在長江流域錯誤,甲骨文發現地集中在黃河流域,不符合題意;
D項主要記載了夏朝的歷錯誤史,甲骨文主要記載了商朝的歷史,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甲骨文的造字方法,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圖片信息。
6.【答案】B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期秦國蜀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故“李太守”的主要貢獻是修筑都江堰。
A項治理黃河的是王景,不符合題意;
B項修筑都江堰,符合題意;
C項獎勵耕戰是商鞅變法中的內容,不符合題意;
D項發現甲骨文的是杜詩,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都江堰,要求識記基礎史實。
7.【答案】C
【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
【解析】【分析】距今約四五千年,生活在黃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成聯盟,經過長期發展形成日后的華夏族,黃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至今,海外華人常稱自己為“炎黃子孫”。海外華人常自豪地稱自己為“炎黃子孫”,是因為中華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由炎黃部落聯盟發展而來的。
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C項華夏族主體是由黃帝和炎帝部落融合而成是我們稱自己是“炎黃子孫”的原因,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炎帝和黃帝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炎帝和黃帝的相關史實。
8.【答案】A
【知識點】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許多思想家發表各自的主張和見解,形成不同的學派,出現“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認為“民貴君輕”,要求統治者輕徭薄賦,實行“仁政”;提出“春秋無義戰”,反對一切戰爭;還主張不要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進山伐樹,這樣自然資源才能持續利用(具有今天的環境保護思想和“可持續發展”思想)。
A項孟子——民貴君輕對應正確,符合題意;
BCD三項“兼愛”“非攻”、無為而治和以“法”治國分別是墨家、道家和法家思想,與韓非子、墨子和莊子思想錯位,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百家爭鳴的識記能力。注意各家學派與觀點的一一對應,需要準確識記孟子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相關知識。
9.【答案】C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
【解析】【分析】唐朝詩人胡曾的詠史詩句反映的是我國戰國時期的社會現象,由“七雄戈戟亂如麻,四海無人得坐家”可知,戰國時期的主要階段特征是兼并戰爭不斷。
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C項兼并戰爭不斷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戰國紛爭及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知道戰國(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時期各國兼并戰爭不斷的局面。
10.【答案】D
【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比例尺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由于四圖的垂直高差相同,故坡度大小,看水平距離,即水平比例尺,水平距離越大,坡度越緩。而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實際距離越大,故D圖的水平實際距離最大,則坡度最緩。 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 本題考查比例尺運用。由于四圖的垂直高差相同,故坡度大小,看水平距離,即水平比例尺,水平距離越大,坡度越緩。而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實際距離越大,
11.【答案】B
【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方向
【解析】【分析】根據等高線的凸向可知,該地是山谷,河流的流向與等高線的凸向相反。根據給出的指向標,建立方向坐標,該河流的流向是由東南流向西北。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河流發育于山谷,山谷的等高線凸向高處,水往低處流,由此可以推斷河流的流向與等高線的凸向相反。河流發育于山谷,河流的流向是從高處流向低處。一般來說,地勢的高低決定了河流的流向,反過來,河流的流向也反映了地勢的高低狀況。
12.【答案】B
【知識點】鄉村聚落;城市聚落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聚落是人類聚居和生活的場所,分為城市聚落和鄉村聚落。聚落環境是人類有意識開發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創造出來的生存環境。先有鄉村,后有城市。城市是鄉村發展而來的。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鄉村聚落既成為人們居住、生活、休息和進行政治、文化活動的場所,也是從事生產勞動的場所,主要以從事農業活動為主;城市聚落即城市,指在原有鄉村聚落基礎上,達到了一定的人口數量、經濟水平、規模程度而建立的規模大于鄉村和集鎮的以非農業活動和非農業人口為主的更高級的聚落形式。
13.【答案】A
【知識點】社區功能
【解析】【分析】根據題意,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后,社區在櫥窗進行了政策宣傳,這體現了社區的政治功能。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
故答案為:A。
【點評】社區是指聚居在一定范圍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社區有著相對獨立的社會管理體系和服務設施,是相對獨立的地域性社會。社區是宏觀社會的縮影,家庭是社區的基本單位。社區包含城市社區,又包含農村社區。社區的主要功能有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和管理功能。
14.【答案】C
【知識點】選擇合適的地圖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動物園屬于小范圍地圖,應該選擇大比例尺地圖。其他說法均正確。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在圖幅相同的情況下,比例尺越大,地圖所表示的范圍越小,圖內表示的內容越詳細,精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地圖上所表示的范圍越大,反映的內容越簡略,精確度越低。
15.【答案】B
【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
【解析】【分析】根據圖中信息可知,沿 L線作剖面圖,要經過一條河流,河流發育于山谷。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地形剖面圖,可以直觀地反映出沿剖面線地勢高低起伏的變化狀況和坡度大小的狀況。地形剖面圖的判讀,首先先弄清楚該剖面是沿那條線做出來的,這個剖面是如何延伸和起伏的。
16.【答案】(1)圖甲是錯誤的,這是半坡居民的房屋。圖乙是錯誤的,圖乙的是打制石器,良渚先民用的是磨制石器。 “金黃粟黍”是錯誤的,良渚先民種植的是水稻。
(2)黃帝;大禹。聯系與區別:見精編p16
【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
【解析】【分析】(1)圖甲是我國黃河流域農耕時代的代表半坡人居住的干欄式房屋。良渚先民距今5300-4300年,用的是磨制石器,圖乙是打制石器。良渚先民依水而居,種水稻,圖文中“金黃粟黍”是錯誤的。
(2)相傳黃帝建造宮室,發明了車船。杭州良渚古城外圍發現的水利系統,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壩,距今已經有4700至5100年,比傳說中的“大禹治水”還要早1000年。他們的傳說和良渚古城遺址之間有先后的文化繼承關系。
故答案為:(1)圖甲是錯誤的,這是半坡居民的房屋。圖乙是錯誤的,圖乙的是打制石器,良渚先民用的是磨制石器。“金黃粟黍”是錯誤的,良渚先民種植的是水稻。
(2)黃帝;大禹。聯系與區別:略。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良渚古城的相關知識,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地圖信息。
17.【答案】(1)禹。世襲制。
(2)地域擴大。分封制。
(3)王室衰微,無力控制諸侯。
(4)帶來了社會動蕩,給百姓帶來了巨大災難;促進了國家統一或民族交融。諸子百家學說或百家爭鳴。
(5)中華文明發展的奠基階段(早期國家的產生等言之有理都可以)。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夏朝的建立,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地圖信息。分析圖可知,是夏朝的疆域圖,約公元前2070,禹建立夏朝,都城在陽城,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禹死后,他的兒子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的第二任國王。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2)本題考查分封制和商周文明成就,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地圖信息。觀察地圖可知,從圖一到圖二,早期國家的地域擴大。圖二王朝是西周,為鞏固疆土,西周實現了分封制,西周通過分封制,加強了統治,開發了邊疆,使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3)本題考查春秋時期王室衰微的史實。由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可知:周武王分封的同宗親屬,后來由于關系日益疏遠,相互攻擊如同仇人一般。在加上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不再聽從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強大的諸侯,各個諸侯國更是相互侵略,連周天子都不能禁止。
(4)本題考查春秋戰國時期,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據材料三“盡管這一時期社會動蕩,兼并戰爭不斷,給人民生活帶來深重的災難,但也促進了中原各地區……與周邊族群的交流與融合,為秦漢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三中“這一時期”是春秋戰國時期,這一時期的兼并戰爭,給人民生活帶來深重的災難,使諸侯國數量不斷減少,各民族之間的交往日益增多,客觀上有利于國家走向統一?!霸搭^活水”的來源是諸子百家學說。
(5)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如:夏商周時期是中華文明發展的奠基階段。
故答案為:(1)禹。世襲制。
(2)地域擴大。分封制。
(3)王室衰微,無力控制諸侯。
(4)帶來了社會動蕩,給百姓帶來了巨大災難;促進了國家統一或民族交融。諸子百家學說或百家爭鳴。
(5)中華文明發展的奠基階段(早期國家的產生等言之有理都可以)。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禹建立夏朝、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西周分封制、百家爭鳴等知識。本題綜合性強,要仔細分析題目要求,確定答題方向和范圍,聯系課本知識分析材料要求組織答案。
18.【答案】(1)特征:鐵農具和牛耕技術的使用和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
改革變法。材料一反映的鐵農具和牛耕技術的使用和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是材料二反映的商鞅變法的根本原因。
(2)(舊)貴族。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
(3)否。 “傾鄰國而雄諸侯”說明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
【解析】【分析】(1)依據材料一“戰國時期的農具”可知,戰國時期經濟上,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依據材料二可知,戰國時期政治上,對本國政治經濟制度進行改革。鐵農具和牛耕技術的使用和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是商鞅變法的根本原因。
(2)商鞅變法變法內容之一“獎勵軍功”“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無軍功,就沒有爵位),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
(3)商鞅雖然遭車裂而死,但經過商鞅變法,秦國國力大增,軍隊戰斗力提高,發展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所以說商鞅變法變法成功了。
故答案為:(1)特征:鐵農具和牛耕技術的使用和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改革變法。材料一反映的鐵農具和牛耕技術的使用和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是材料二反映的商鞅變法的根本原因。
(2)(舊)貴族。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
(3)否?!皟A鄰國而雄諸侯”說明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春秋戰國時期的主要特征和商鞅變法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
19.【答案】(1)BF;BF位于山谷,易發育成河流。
(2)陡崖;鞍部;70-120米
(3)省力;AD等高線稀疏,坡度較緩,較為省力
(4)1750;大
【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比例尺
【解析】【分析】(1)、圖中AD和BF是小溪流的是BF,理由是BF位于山谷,易發育成河流。
(2)、C處地形部位表示陡崖,E處地形部位表示鞍部。圖中兩山峰的相對高度范圍為70-120米。
(3)、沿AD爬到海拔420米的山頂比沿HD爬到山頂較省力,理由是AD等高線稀疏,坡度較緩,較為省力。
(4)、若DG間的圖上距離是3.5厘米,則DG間的實際距離是1750米。相同圖幅下,該圖比例尺比浙江省政區圖的比例尺大。
【點評】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則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則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等高線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線密集,坡度陡,等高線稀疏,坡度緩。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赞皇县| 丘北县| 葵青区| 永善县| 仁寿县| 甘南县| 福泉市| 磐石市| 黑龙江省| 岳阳市| 蒲江县| 县级市| 威宁| 舟曲县| 巴塘县| 嘉黎县| 濉溪县| 修水县| 运城市| 新乡县| 双辽市| 沾益县| 永泰县| 青铜峡市| 兴山县| 凤凰县| 衡水市| 鹤壁市| 曲靖市| 南江县| 应城市| 富阳市| 怀集县| 江山市| 克什克腾旗| 富顺县| 贵州省| 岳普湖县| 昌黎县| 青海省|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