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臺州市椒江區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考試試卷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40分。)1.“古埃及位于非洲東北角,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尼羅河貫穿埃及南北,每年尼羅河定期泛濫,當洪水退去后,兩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于農業生產。因此,古埃及文明被認為是‘尼羅河的饋贈’。”對此材料理解最準確的是( )A.尼羅河定期泛濫,給沿岸人民帶來巨大災難B.自然地理環境對文明的產生有重要影響C.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D.人民群眾是古埃及文明的創造者【答案】B【知識點】大河文明---古代埃及【解析】【分析】在非洲東北部尼羅河,每年定期泛濫,水退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農業種植,約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河流兩岸陸續出現了幾十個奴隸制小國。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初步統一的古代埃及奴隸制國家建立。所以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說:“埃及是尼羅河的饋贈”,意思是尼羅河流域孕育了埃及文明。B項自然地理環境對文明的產生有重要影響對題干材料理解最準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埃及文明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2.(2020八上·椒江期中)復習課上,王老師收集了如下圖片,請你據此分析,王老師這節復習課的主題是( )甲骨文 《漢謨拉比法典》石柱金字塔 釋迦牟尼佛像A.早期亞非文明 B.歐洲古典文明C.中世紀的歐亞文明 D.亞非封建國家【答案】A【知識點】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亞國家;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甲骨文是研究商朝的資料,《漢謨拉比法典》是研究古達巴比倫的資料,金字塔是古代埃及的文明,釋迦牟尼是古代印度佛教的創始人。這是四大文明古國的文明代表。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古代亞非文明,難度較小。識記為主。3.(2020八上·椒江期中)據《史記》記載,禹年老時,推薦伯益作為繼承人,但禹的兒子啟卻舉兵殺死伯益,繼承了父親的位置。從材料中能得到的準確信息是( )A.伯益建立夏朝B.世襲制代替禪讓制C.夏朝的建立標志著我國封建社會的開始D.啟是夏朝第一代君主【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根據“ 繼承了父親的位置”可知天下為公被天下為家取代,世襲制取代禪讓制。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材料的分析能力,難度不大,理解材料的關鍵即可。4.(2020八上·椒江期中)下圖是西周分封的部分情況示意圖,書虞、康叔受封,因為他們的身份是( )A.宗親B.殷商貴族后代C.功臣D.外戚【答案】A【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根據圖示信息可知,書虞、康叔是“武王弟”。根據所學內容可知,西周受封諸侯有同姓子弟和少數功臣。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西周分封制,難度不大,識記受封對象即可。5.(2020八上·椒江期中)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學說構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體系,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其中,主張“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的學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答案】C【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和所學內容可知,“ 天下兼相愛則治”主張“兼愛”這是墨家墨子的觀點。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百家爭鳴的有關內容,難度不大,識記為主。6.(2020八上·椒江期中)安德魯是伯里克利時代的公民,和妻女一起居住在雅典郊外。作為一家之主的安德魯( )A.因家庭貧困沒有資格參加公民大會B.派奴隸代表他出席公民大會C.與妻子一起參加公民大會D.因擔任政府公職獲得津貼【答案】D【知識點】西方文明的搖籃【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內容可知,古達雅典的民主制度是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民主,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能享有民主的權利,婦女、外邦人和奴隸是沒有任何政治權利的。A安德魯有資格參加公民大會;B和C說法有誤,D是符合題意的。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古達雅典的民主制度,難度不大,理解雅典民主制的實質。7.(2020八上·椒江期中)英語中的八月“August”源自羅馬元老院授予屋大維的尊號“奧古斯都”(羅馬第一公民之意)。歷史上,屋大維( )A.領導了斯巴達克起義 B.建立了羅馬共和國C.征服了意大利 D.建立了羅馬帝國【答案】D【知識點】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內容可知,公元前27年屋大維自稱共和國的 元首,獨攬大權,成為實際上的皇帝。羅馬帝國取代了羅馬共和國。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古達羅馬的有關知識,難度不大,識記為主。8.(2020八上·椒江期中)恩格斯說:“沒有希臘文化和羅馬帝國所奠定的基礎,也就沒有現代的歐洲。”關于希臘羅馬古典文化下列理解正確的是( )A.孕育了現代西方文明 B.推動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大發展C.促進西歐城市的發展 D.成為西方現代民主政治的源頭【答案】A【知識點】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古代希臘和羅馬文化是西方文明之源。A符合題意;B和C說法有誤,故排除;D雅典民主政治是西方現代民主政治的源頭,故排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古代希臘羅馬文化,識記和理解希臘、羅馬文化對西方文明的貢獻的具體表現。9.(2020八上·椒江期中)解讀下邊的示意圖,你能得到的有效信息是( )A.封臣要直接承擔國家的賦稅兵役義務B.大小封建主通過血緣關系形成封君臣C.西歐封建等級制度通過層層分封形成D.西歐莊園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答案】C【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根據歐洲國家的封建制度可知:A封臣對封君承擔責任和義務,故排除;B封建主之間通過土地關系形成封君臣,故排除;C說法正確;D與題意無關,故排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西歐封建制度的有關內容,理解西歐復雜的關系形成的原因。10.(2020八上·椒江期中)13世紀初,牛津大學形成。下圖為牛津大學校徽,校徽由三頂王冠和一本展開的書組成。書上用拉丁文寫著《圣經》的一句話“主照亮我”。據此可以推斷( )A. 國王兼任中世紀大學校長 B.中世紀大學脫離教會控制C.世俗文化的發展受到阻礙 D.基督教影響中世紀文化教育【答案】D【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可知,《圣經》指的是基督教,牛津大學代表的是“教育”。13世紀的歐洲,基督教占據了統治地位。從材料中可知,基督教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影響。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基督教的影響,難度不大,理解基督教在歐洲的影響表現在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領域。11.(2020八上·椒江期中)阿拉伯為世界文化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其文化發展的有利條件不包括( )A.伊斯蘭教的多神崇拜 B.國家與社會發展繁榮C.哈里發重視知識人才 D.吸收和消化外來文化【答案】A【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內容可知,伊斯蘭教主張信仰唯一的神“安拉”。故A說法有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阿拉伯文化的有關內容,難度較小。準確識記伊斯蘭教的教義。12.(2020八上·椒江期中)以下屬于阿拉伯人的貢獻的是( )A.發明阿拉伯數字,傳入歐洲 B.將馬鐙傳播到歐洲C.把歐洲的稻米傳到印度 D.創立佛教,并傳入中國【答案】B【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內容可知:A印度人發明了十個數字符號,故排除;B符合題意;C印度的稻米傳入歐洲,故排除;D印度釋迦牟尼創立佛教,故排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阿拉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難度不大,識記為主。13.(2020八上·椒江期中)比較是歷史學習和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日本大化改新與商鞅變法相比較,最主要的共同之處在于( )A.建立了封建等級制度 B.統治者自上而下推動改革C.廢除了土地國有制度 D.國家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答案】B【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大化改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內容可知:A秦始皇統一全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的 封建國家,故排除;B符合題意;C大化改新土地收歸國有,故排除;D商鞅變法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獎勵農耕,故排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大化改新和商鞅變法的有關內容,難度不大,識記有關內容,并學會比較。14.(2020八上·椒江期中)“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由此可見,漢初統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A.開疆拓土 B.文景之治 C.郡國并行 D.休養生息【答案】D【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根據提議可知,描述漢初統治者的措施及文景之治。根據“ 掃除煩苛,與民休息”可知,漢初統治者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漢初統治者的統治措施,難度不大,正確理解漢初統治者休養生息的政策。15.(2020八上·椒江期中)西漢時期,漢武帝為打破“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強而合以逆京師”的困局,采取的措施是( )A.獨尊儒術 B.實行鹽鐵專營C.頒布推恩令 D.設置西域都護府【答案】C【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解析】【分析】根據“ 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強而合以逆京師”可知,漢武帝的推恩令削弱了諸侯實力,加強了中央集權。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漢武帝時期的大一統,難度不大,理解材料即可。16.(2020八上·椒江期中)新疆地廣物豐,風景秀美,文化燦爛。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中央政府就在此設置了( )A.安西都護府 B.伊犁將軍 C.西域都護府 D.宣政院【答案】C【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府,今天新疆地區正式成為中央政府的管轄之地。A唐朝時,故排除;B清朝時,故排除;C符合題意;D元朝時在中央設置宣政院,負責管轄西藏事務。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古代邊疆治理,難度不大,識記為主。17.(2020八上·椒江期中)我國古代科技一直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其中,既在發明過程中體現了“變廢為寶“的環保理念,又對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條件的科技成就是( )A.印刷術 B.造紙術 C.指南針 D.火藥【答案】B【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 東漢蔡倫用樹皮、麻頭、敝布、魚網作原料,改進了造紙術,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傳播。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文化的有關知識,難度不大,緊扣“ 變廢為寶“的環保理念 。18.(2020八上·椒江期中)關于下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 )①以長安為中心 ②最早開鑿于春秋時期③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④加速了隋朝的滅亡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B【知識點】隋的興亡【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可知,該圖是京杭大運河,它以洛陽為中心,故①說法有誤。②③④說法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京杭大運河,難度不大,識記為主。19.(2020八上·椒江期中)把曹魏、北魏、西晉、前秦等幾個政權歸屬同一類的標準是( )A.都由少數民族建立B.都定都洛陽C.都曾統一過北方D.都實行過改革并取得成功【答案】C【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內容可知:A曹魏、西晉是漢族人建立,故排除;B前秦定都長安,故排除;C符合題意;D北魏實行過改革,其他沒有,故排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比較古代的政權,難度適中,需要準確識記有關知識。20.(2020八上·椒江期中)我國古代有很多德才兼備的人,他們通常被稱為“圣人”。下列搭配有誤的是( )A.醫圣——張仲景 B.書圣——王羲之C.詩圣——杜甫 D.畫圣——顧愷之【答案】D【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三國魏晉南北朝文化;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畫圣指的是吳道子。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古代中國的文化,難度不大,識記為主。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5小題,共60分)21.(2020八上·椒江期中)儒家思想是我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基石。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儒家思想形成、發展演變過程:確立:春秋時期,孔子強調“①_________”的思想(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發展:戰國時期,②_________主張實行“民貴”“君輕”思想;挫折:秦朝時期,采納李斯建議,“③_______________”;推崇:西漢時期,漢武帝采納④_________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創新:宋朝時期,程朱理學材料二:余謂秦皇焚詩書,系禁私學,專任吏治;漢武帝黜百家,亦禁私學,雜行霸與王道,兩者雖有激烈和平之異,但目的皆為思想統一、帝王集權。為功為罪,互相伯仲。世人不察,每譽漢而毀秦,謬矣。 ——黃現璠(1)根據材料一,寫出①②③④的相應內容。(2)根據材料二,指出秦朝與漢朝治國措施的相同目的。請你從兩種措施的影響分析世人“譽漢而毀秦”的原因。【答案】(1)①仁;②孟子;③焚書坑儒;④董仲舒。(2)目的:統一思想,鞏固統治。原因:秦焚書坑儒摧殘了文化,鉗制了思想,對我國古代的文化造成重大損失。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朝所推崇,影響深遠【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解析】【分析】(1)根據教材內容回答儒家思想的演變即可。(2)根據“ 但目的皆為思想統一、帝王集權”可知,秦漢時期的治國措施均為統一思想,鞏固統治。“焚書坑儒”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影響根據教材內容回答即可。故答案為(1) ①仁;②孟子;③焚書坑儒;④董仲舒。(2) 目的:統一思想,鞏固統治。原因:秦焚書坑儒摧殘了文化,鉗制了思想,對我國古代的文化造成重大損失。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朝所推崇,影響深遠【點評】本題考查儒家思想的演變和發展,以識記為主,學會比較。22.(2020八上·椒江期中)讀圖,回答問題:圖一.春秋爭霸 圖二. ____________ 圖三.秦朝一統(1)圖一中,最先稱霸的是誰?結合圖一和所學知識,說說其首先稱霸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結合所學知識,請給圖二加個合適的標題。(3)圖二中,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形勢,各國紛紛變法,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哪場變法?說說其與圖三的關系?(4)根據圖三,說說秦朝為鞏固國家統一所采取的措施。(5)從圖一到圖三,體現了我國歷史發展的哪一趨勢?【答案】(1)齊桓公;原因:齊國臨近大海,物產豐富;齊桓公不計前嫌,善于用人;任用管仲為相,改革軍制和內政;“尊王攘夷”等2項措施即可。(2)戰國七雄(3)商鞅變法;關系: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大增,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圖三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4)措施:采用郡縣制;北擊匈奴修長城;開鑿靈渠。(5)從分裂到統一。【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內容可知,春秋五霸中最先稱霸的是齊桓公。根據圖一信息可知,齊國東臨大海,物產豐富,為稱霸提供了物質基礎。根據所學內容可知,齊桓公任不計前嫌,任用管仲改革,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為其稱霸創造了有利條件。(2)根據所學可知,圖二是戰國七雄形勢圖。(3)戰國時期變法主要有李悝變法、吳起變法,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商鞅變法。圖三反映的是秦滅六國,統一天下,與商鞅變法密切相關。(4)根據圖三可知,“郡”說明當時采取郡縣制;修建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城,抵御匈奴的入侵;南方開鑿了靈渠。(5)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再到圖三的秦統一全國,可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故答案為:(1) 齊桓公;原因:齊國臨近大海,物產豐富;齊桓公不計前嫌,善于用人;任用管仲為相,改革軍制和內政;“尊王攘夷”等2項措施即可。(2) 戰國七雄(3) 商鞅變法;關系: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大增,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圖三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4) 措施:采用郡縣制;北擊匈奴修長城;開鑿靈渠。(5) 從分裂到統一。【點評】本題考查春秋戰國到秦統一的有關內容,難度不大,識記為主,理解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23.(2020八上·椒江期中)仔細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口遷徙圖材料二 這一時期,擅長騎射的匈奴人,發展了冶鐵和制陶等手工業。山西的羯人,大部分從事農耕,善于織布。內遷各族領袖,大都仰慕中原文化。雜居地區的漢人,也學習經營畜牧業。材料三 江南“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晉書.食貨志》(1)結合地圖和所學知識,圖中的“北方民族”主要有哪些?請列舉2例。(2)根據材料二,概括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征。結合所學知識,例舉這一時期“內遷各族領袖,仰慕中原文化”的一場改革及其措施。(3)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概括這一時期江南的概況。并說說材料一中“中原漢族遷往江南”與材料三的關系。【答案】(1)匈奴、鮮卑、羯、氐、羌,任選2個(2)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略)(3)經濟發展,百姓富足。關系:材料一中原人民南遷,為江南地區帶去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材料三江南地區的開發【知識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內容可知,北方的少數民族主要有“五胡”,即 匈奴、鮮卑、羯、氐、羌 。(2)根據所學內容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時代特征是政權分立和民族融合。材料二反映的是民族融合。這一時期內遷民族學習中原文化的改革主要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其措施根據教材內容即可。(3)根據材料江南“家給人足”可知,江南經濟的發展。材料一反映的是北方少數民族的南遷,為江南經濟的開發提供了勞動力和先進的技術。故答案為:(1) 匈奴、鮮卑、羯、氐、羌(2) 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略)(3) 經濟發展,百姓富足。關系:材料一中原人民南遷,為江南地區帶去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材料三江南地區的開發【點評】本題考查魏晉時期的民族融合,難度適中,以識記為主。24.(2020八上·椒江期中)閱讀下列材料,探究問題。【經濟繁榮】材料一:圖1.中國古代經濟發展趨勢圖 圖2. 圖3.【制度建設】材料二 隋唐時重新建立起大一統的帝國并且使之更為完善,接下來100年間的和平與繁榮使唐時國力大大超過了漢朝,同時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而這一進展反過來又推動了國家的全面發展。 ——費正清《中國:傳統與變遷》(1)根據圖1,說說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第一個高峰出現在哪一朝代?結合圖2、圖3和所學知識,說說這一時期經濟發展的表現。(2)根據材料二,舉例說明唐朝在制度和文化方面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其對唐朝發展有何影響?(3)綜合上述材料,歸納國家興盛所需具備的因素。【答案】(1)唐朝;經濟發展的表現:農業發展或生產工具的改進,曲轅犁、筒車的使用,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手工業發展或唐三彩是唐代陶瓷制造中極富特色的一種;商業繁榮;對外交流活躍等等(2)說明:制度: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科舉制、三省六部制;文化:唐詩繁榮。影響:推動了唐朝的全面發展,使唐朝出現興盛局面(3)因素:國家統一,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發展,對外開放等。【知識點】貞觀之治;開元盛世【解析】【分析】(1)根據圖1信息可知,第一個高峰的時間約雜公元754,這正處于我國唐朝時期。圖2是筒車,表明當時生產工具的 改進,圖3是唐三彩,反映了當時的手工業,對外貿易活躍和商業的繁榮。(3)根據題干信息“制度”和“文化”領域的發展,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在制度上沿襲并完善了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文化上表現在唐詩。制度創新和文化發展推動了唐朝的發展。(4)根據材料可知,國家發展繁榮需要國家的穩定統一、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對外開放的政策。故答案為:(1) 唐朝;經濟發展的表現:農業發展或生產工具的改進,曲轅犁、筒車的使用,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手工業發展或唐三彩是唐代陶瓷制造中極富特色的一種;商業繁榮;對外交流活躍等等(2) 說明:制度: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科舉制、三省六部制;文化:唐詩繁榮。影響:推動了唐朝的全面發展,使唐朝出現興盛局面(3) 因素:國家統一,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發展,對外開放等。【點評】本題考查唐朝的有關內容,難度偏大,尤其是(3)問,綜合性強。25.(2020八上·椒江期中)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交相輝映并相互影響。讀圖,回答問題。材料二 唐朝的對外開放具有“大出大進”的特點,“大進”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來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廣泛影響到周邊國家和地區,其表現在朝鮮和日本的變化。——《開放與興盛的唐朝》材料三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倡議,順應了時代要求和各國尤其是東西方各國加快發展的愿望,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人文基礎。”材料四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不論是中華文明,還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類文明創造的成果。(1)根據上圖判斷,圖中甲區域是哪一國家?乙區域是我國的哪一朝代?聯系兩國的重要商道是什么?(2)根據材料二,運用史實,舉例說明唐朝文化“大出大進”的特點。(3)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結合史實論證“絲綢之路經濟帶”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4)結合上述四則材料及所學知識,談談對待不同文明,我們應該持的正確態度。【答案】(1)甲:羅馬帝國或大秦;乙:東漢。絲綢之路(2)說明:“大進”:唐代流行的打馬球游戲,是從波斯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經,吸收外域文化;“大出”:日本派遣唐使來華學習唐朝文化;鑒真東渡日本,傳播唐朝文化;日本以唐朝制度模式進行大化改新等(3)歷史淵源:兩千多年前,西漢張騫出使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4)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尊重差異、和平交流等。【知識點】探究絲綢之路【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內容可知,公元2世紀時甲是古代的羅馬,乙是當時的東漢。西漢時絲綢之路的開通,連接了歐亞國家。(2)根據題意“大進大出”的解釋可知,“大進”唐朝時向其他國家學習的史實,如唐朝時引進打馬球的游戲,玄奘西行。“大出”指唐朝的文化向外傳播,如鑒真東渡傳播唐朝文化,日本效仿唐朝制度進行改革等。(3)根據所學內容可知,“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歷史淵源源于西漢時期開辟的絲綢之路。(4)根據所學內容可知,應該尊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明,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故答案為(1) 甲:羅馬帝國或大秦;乙:東漢。絲綢之路(2) 說明:“大進”:唐代流行的打馬球游戲,是從波斯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經,吸收外域文化;“大出”:日本派遣唐使來華學習唐朝文化;鑒真東渡日本,傳播唐朝文化;日本以唐朝制度模式進行大化改新等(3) 歷史淵源:兩千多年前,西漢張騫出使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4) 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尊重差異、和平交流等。【點評】本題考查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內容,難度適中,綜合性強,以識記為主。1 / 1浙江省臺州市椒江區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考試試卷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40分。)1.“古埃及位于非洲東北角,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尼羅河貫穿埃及南北,每年尼羅河定期泛濫,當洪水退去后,兩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于農業生產。因此,古埃及文明被認為是‘尼羅河的饋贈’。”對此材料理解最準確的是( )A.尼羅河定期泛濫,給沿岸人民帶來巨大災難B.自然地理環境對文明的產生有重要影響C.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D.人民群眾是古埃及文明的創造者2.(2020八上·椒江期中)復習課上,王老師收集了如下圖片,請你據此分析,王老師這節復習課的主題是( )甲骨文 《漢謨拉比法典》石柱金字塔 釋迦牟尼佛像A.早期亞非文明 B.歐洲古典文明C.中世紀的歐亞文明 D.亞非封建國家3.(2020八上·椒江期中)據《史記》記載,禹年老時,推薦伯益作為繼承人,但禹的兒子啟卻舉兵殺死伯益,繼承了父親的位置。從材料中能得到的準確信息是( )A.伯益建立夏朝B.世襲制代替禪讓制C.夏朝的建立標志著我國封建社會的開始D.啟是夏朝第一代君主4.(2020八上·椒江期中)下圖是西周分封的部分情況示意圖,書虞、康叔受封,因為他們的身份是( )A.宗親B.殷商貴族后代C.功臣D.外戚5.(2020八上·椒江期中)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學說構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體系,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其中,主張“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的學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6.(2020八上·椒江期中)安德魯是伯里克利時代的公民,和妻女一起居住在雅典郊外。作為一家之主的安德魯( )A.因家庭貧困沒有資格參加公民大會B.派奴隸代表他出席公民大會C.與妻子一起參加公民大會D.因擔任政府公職獲得津貼7.(2020八上·椒江期中)英語中的八月“August”源自羅馬元老院授予屋大維的尊號“奧古斯都”(羅馬第一公民之意)。歷史上,屋大維( )A.領導了斯巴達克起義 B.建立了羅馬共和國C.征服了意大利 D.建立了羅馬帝國8.(2020八上·椒江期中)恩格斯說:“沒有希臘文化和羅馬帝國所奠定的基礎,也就沒有現代的歐洲。”關于希臘羅馬古典文化下列理解正確的是( )A.孕育了現代西方文明 B.推動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大發展C.促進西歐城市的發展 D.成為西方現代民主政治的源頭9.(2020八上·椒江期中)解讀下邊的示意圖,你能得到的有效信息是( )A.封臣要直接承擔國家的賦稅兵役義務B.大小封建主通過血緣關系形成封君臣C.西歐封建等級制度通過層層分封形成D.西歐莊園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10.(2020八上·椒江期中)13世紀初,牛津大學形成。下圖為牛津大學校徽,校徽由三頂王冠和一本展開的書組成。書上用拉丁文寫著《圣經》的一句話“主照亮我”。據此可以推斷( )A. 國王兼任中世紀大學校長 B.中世紀大學脫離教會控制C.世俗文化的發展受到阻礙 D.基督教影響中世紀文化教育11.(2020八上·椒江期中)阿拉伯為世界文化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其文化發展的有利條件不包括( )A.伊斯蘭教的多神崇拜 B.國家與社會發展繁榮C.哈里發重視知識人才 D.吸收和消化外來文化12.(2020八上·椒江期中)以下屬于阿拉伯人的貢獻的是( )A.發明阿拉伯數字,傳入歐洲 B.將馬鐙傳播到歐洲C.把歐洲的稻米傳到印度 D.創立佛教,并傳入中國13.(2020八上·椒江期中)比較是歷史學習和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日本大化改新與商鞅變法相比較,最主要的共同之處在于( )A.建立了封建等級制度 B.統治者自上而下推動改革C.廢除了土地國有制度 D.國家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14.(2020八上·椒江期中)“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由此可見,漢初統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A.開疆拓土 B.文景之治 C.郡國并行 D.休養生息15.(2020八上·椒江期中)西漢時期,漢武帝為打破“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強而合以逆京師”的困局,采取的措施是( )A.獨尊儒術 B.實行鹽鐵專營C.頒布推恩令 D.設置西域都護府16.(2020八上·椒江期中)新疆地廣物豐,風景秀美,文化燦爛。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中央政府就在此設置了( )A.安西都護府 B.伊犁將軍 C.西域都護府 D.宣政院17.(2020八上·椒江期中)我國古代科技一直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其中,既在發明過程中體現了“變廢為寶“的環保理念,又對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條件的科技成就是( )A.印刷術 B.造紙術 C.指南針 D.火藥18.(2020八上·椒江期中)關于下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 )①以長安為中心 ②最早開鑿于春秋時期③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④加速了隋朝的滅亡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19.(2020八上·椒江期中)把曹魏、北魏、西晉、前秦等幾個政權歸屬同一類的標準是( )A.都由少數民族建立B.都定都洛陽C.都曾統一過北方D.都實行過改革并取得成功20.(2020八上·椒江期中)我國古代有很多德才兼備的人,他們通常被稱為“圣人”。下列搭配有誤的是( )A.醫圣——張仲景 B.書圣——王羲之C.詩圣——杜甫 D.畫圣——顧愷之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5小題,共60分)21.(2020八上·椒江期中)儒家思想是我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基石。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儒家思想形成、發展演變過程:確立:春秋時期,孔子強調“①_________”的思想(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發展:戰國時期,②_________主張實行“民貴”“君輕”思想;挫折:秦朝時期,采納李斯建議,“③_______________”;推崇:西漢時期,漢武帝采納④_________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創新:宋朝時期,程朱理學材料二:余謂秦皇焚詩書,系禁私學,專任吏治;漢武帝黜百家,亦禁私學,雜行霸與王道,兩者雖有激烈和平之異,但目的皆為思想統一、帝王集權。為功為罪,互相伯仲。世人不察,每譽漢而毀秦,謬矣。 ——黃現璠(1)根據材料一,寫出①②③④的相應內容。(2)根據材料二,指出秦朝與漢朝治國措施的相同目的。請你從兩種措施的影響分析世人“譽漢而毀秦”的原因。22.(2020八上·椒江期中)讀圖,回答問題:圖一.春秋爭霸 圖二. ____________ 圖三.秦朝一統(1)圖一中,最先稱霸的是誰?結合圖一和所學知識,說說其首先稱霸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結合所學知識,請給圖二加個合適的標題。(3)圖二中,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形勢,各國紛紛變法,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哪場變法?說說其與圖三的關系?(4)根據圖三,說說秦朝為鞏固國家統一所采取的措施。(5)從圖一到圖三,體現了我國歷史發展的哪一趨勢?23.(2020八上·椒江期中)仔細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口遷徙圖材料二 這一時期,擅長騎射的匈奴人,發展了冶鐵和制陶等手工業。山西的羯人,大部分從事農耕,善于織布。內遷各族領袖,大都仰慕中原文化。雜居地區的漢人,也學習經營畜牧業。材料三 江南“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晉書.食貨志》(1)結合地圖和所學知識,圖中的“北方民族”主要有哪些?請列舉2例。(2)根據材料二,概括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征。結合所學知識,例舉這一時期“內遷各族領袖,仰慕中原文化”的一場改革及其措施。(3)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概括這一時期江南的概況。并說說材料一中“中原漢族遷往江南”與材料三的關系。24.(2020八上·椒江期中)閱讀下列材料,探究問題。【經濟繁榮】材料一:圖1.中國古代經濟發展趨勢圖 圖2. 圖3.【制度建設】材料二 隋唐時重新建立起大一統的帝國并且使之更為完善,接下來100年間的和平與繁榮使唐時國力大大超過了漢朝,同時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而這一進展反過來又推動了國家的全面發展。 ——費正清《中國:傳統與變遷》(1)根據圖1,說說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第一個高峰出現在哪一朝代?結合圖2、圖3和所學知識,說說這一時期經濟發展的表現。(2)根據材料二,舉例說明唐朝在制度和文化方面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其對唐朝發展有何影響?(3)綜合上述材料,歸納國家興盛所需具備的因素。25.(2020八上·椒江期中)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交相輝映并相互影響。讀圖,回答問題。材料二 唐朝的對外開放具有“大出大進”的特點,“大進”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來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廣泛影響到周邊國家和地區,其表現在朝鮮和日本的變化。——《開放與興盛的唐朝》材料三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倡議,順應了時代要求和各國尤其是東西方各國加快發展的愿望,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人文基礎。”材料四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不論是中華文明,還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類文明創造的成果。(1)根據上圖判斷,圖中甲區域是哪一國家?乙區域是我國的哪一朝代?聯系兩國的重要商道是什么?(2)根據材料二,運用史實,舉例說明唐朝文化“大出大進”的特點。(3)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結合史實論證“絲綢之路經濟帶”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4)結合上述四則材料及所學知識,談談對待不同文明,我們應該持的正確態度。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識點】大河文明---古代埃及【解析】【分析】在非洲東北部尼羅河,每年定期泛濫,水退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農業種植,約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河流兩岸陸續出現了幾十個奴隸制小國。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初步統一的古代埃及奴隸制國家建立。所以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說:“埃及是尼羅河的饋贈”,意思是尼羅河流域孕育了埃及文明。B項自然地理環境對文明的產生有重要影響對題干材料理解最準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埃及文明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2.【答案】A【知識點】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亞國家;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甲骨文是研究商朝的資料,《漢謨拉比法典》是研究古達巴比倫的資料,金字塔是古代埃及的文明,釋迦牟尼是古代印度佛教的創始人。這是四大文明古國的文明代表。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古代亞非文明,難度較小。識記為主。3.【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根據“ 繼承了父親的位置”可知天下為公被天下為家取代,世襲制取代禪讓制。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材料的分析能力,難度不大,理解材料的關鍵即可。4.【答案】A【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根據圖示信息可知,書虞、康叔是“武王弟”。根據所學內容可知,西周受封諸侯有同姓子弟和少數功臣。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西周分封制,難度不大,識記受封對象即可。5.【答案】C【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和所學內容可知,“ 天下兼相愛則治”主張“兼愛”這是墨家墨子的觀點。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百家爭鳴的有關內容,難度不大,識記為主。6.【答案】D【知識點】西方文明的搖籃【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內容可知,古達雅典的民主制度是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民主,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能享有民主的權利,婦女、外邦人和奴隸是沒有任何政治權利的。A安德魯有資格參加公民大會;B和C說法有誤,D是符合題意的。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古達雅典的民主制度,難度不大,理解雅典民主制的實質。7.【答案】D【知識點】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內容可知,公元前27年屋大維自稱共和國的 元首,獨攬大權,成為實際上的皇帝。羅馬帝國取代了羅馬共和國。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古達羅馬的有關知識,難度不大,識記為主。8.【答案】A【知識點】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古代希臘和羅馬文化是西方文明之源。A符合題意;B和C說法有誤,故排除;D雅典民主政治是西方現代民主政治的源頭,故排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古代希臘羅馬文化,識記和理解希臘、羅馬文化對西方文明的貢獻的具體表現。9.【答案】C【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根據歐洲國家的封建制度可知:A封臣對封君承擔責任和義務,故排除;B封建主之間通過土地關系形成封君臣,故排除;C說法正確;D與題意無關,故排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西歐封建制度的有關內容,理解西歐復雜的關系形成的原因。10.【答案】D【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可知,《圣經》指的是基督教,牛津大學代表的是“教育”。13世紀的歐洲,基督教占據了統治地位。從材料中可知,基督教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影響。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基督教的影響,難度不大,理解基督教在歐洲的影響表現在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領域。11.【答案】A【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內容可知,伊斯蘭教主張信仰唯一的神“安拉”。故A說法有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阿拉伯文化的有關內容,難度較小。準確識記伊斯蘭教的教義。12.【答案】B【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內容可知:A印度人發明了十個數字符號,故排除;B符合題意;C印度的稻米傳入歐洲,故排除;D印度釋迦牟尼創立佛教,故排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阿拉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難度不大,識記為主。13.【答案】B【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大化改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內容可知:A秦始皇統一全國,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的 封建國家,故排除;B符合題意;C大化改新土地收歸國有,故排除;D商鞅變法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獎勵農耕,故排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大化改新和商鞅變法的有關內容,難度不大,識記有關內容,并學會比較。14.【答案】D【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根據提議可知,描述漢初統治者的措施及文景之治。根據“ 掃除煩苛,與民休息”可知,漢初統治者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漢初統治者的統治措施,難度不大,正確理解漢初統治者休養生息的政策。15.【答案】C【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解析】【分析】根據“ 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強而合以逆京師”可知,漢武帝的推恩令削弱了諸侯實力,加強了中央集權。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漢武帝時期的大一統,難度不大,理解材料即可。16.【答案】C【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府,今天新疆地區正式成為中央政府的管轄之地。A唐朝時,故排除;B清朝時,故排除;C符合題意;D元朝時在中央設置宣政院,負責管轄西藏事務。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古代邊疆治理,難度不大,識記為主。17.【答案】B【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 東漢蔡倫用樹皮、麻頭、敝布、魚網作原料,改進了造紙術,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傳播。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文化的有關知識,難度不大,緊扣“ 變廢為寶“的環保理念 。18.【答案】B【知識點】隋的興亡【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可知,該圖是京杭大運河,它以洛陽為中心,故①說法有誤。②③④說法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京杭大運河,難度不大,識記為主。19.【答案】C【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內容可知:A曹魏、西晉是漢族人建立,故排除;B前秦定都長安,故排除;C符合題意;D北魏實行過改革,其他沒有,故排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比較古代的政權,難度適中,需要準確識記有關知識。20.【答案】D【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三國魏晉南北朝文化;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畫圣指的是吳道子。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古代中國的文化,難度不大,識記為主。21.【答案】(1)①仁;②孟子;③焚書坑儒;④董仲舒。(2)目的:統一思想,鞏固統治。原因:秦焚書坑儒摧殘了文化,鉗制了思想,對我國古代的文化造成重大損失。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朝所推崇,影響深遠【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解析】【分析】(1)根據教材內容回答儒家思想的演變即可。(2)根據“ 但目的皆為思想統一、帝王集權”可知,秦漢時期的治國措施均為統一思想,鞏固統治。“焚書坑儒”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影響根據教材內容回答即可。故答案為(1) ①仁;②孟子;③焚書坑儒;④董仲舒。(2) 目的:統一思想,鞏固統治。原因:秦焚書坑儒摧殘了文化,鉗制了思想,對我國古代的文化造成重大損失。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朝所推崇,影響深遠【點評】本題考查儒家思想的演變和發展,以識記為主,學會比較。22.【答案】(1)齊桓公;原因:齊國臨近大海,物產豐富;齊桓公不計前嫌,善于用人;任用管仲為相,改革軍制和內政;“尊王攘夷”等2項措施即可。(2)戰國七雄(3)商鞅變法;關系: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大增,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圖三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4)措施:采用郡縣制;北擊匈奴修長城;開鑿靈渠。(5)從分裂到統一。【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內容可知,春秋五霸中最先稱霸的是齊桓公。根據圖一信息可知,齊國東臨大海,物產豐富,為稱霸提供了物質基礎。根據所學內容可知,齊桓公任不計前嫌,任用管仲改革,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為其稱霸創造了有利條件。(2)根據所學可知,圖二是戰國七雄形勢圖。(3)戰國時期變法主要有李悝變法、吳起變法,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商鞅變法。圖三反映的是秦滅六國,統一天下,與商鞅變法密切相關。(4)根據圖三可知,“郡”說明當時采取郡縣制;修建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城,抵御匈奴的入侵;南方開鑿了靈渠。(5)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再到圖三的秦統一全國,可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故答案為:(1) 齊桓公;原因:齊國臨近大海,物產豐富;齊桓公不計前嫌,善于用人;任用管仲為相,改革軍制和內政;“尊王攘夷”等2項措施即可。(2) 戰國七雄(3) 商鞅變法;關系: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大增,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圖三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4) 措施:采用郡縣制;北擊匈奴修長城;開鑿靈渠。(5) 從分裂到統一。【點評】本題考查春秋戰國到秦統一的有關內容,難度不大,識記為主,理解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23.【答案】(1)匈奴、鮮卑、羯、氐、羌,任選2個(2)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略)(3)經濟發展,百姓富足。關系:材料一中原人民南遷,為江南地區帶去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材料三江南地區的開發【知識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內容可知,北方的少數民族主要有“五胡”,即 匈奴、鮮卑、羯、氐、羌 。(2)根據所學內容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時代特征是政權分立和民族融合。材料二反映的是民族融合。這一時期內遷民族學習中原文化的改革主要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其措施根據教材內容即可。(3)根據材料江南“家給人足”可知,江南經濟的發展。材料一反映的是北方少數民族的南遷,為江南經濟的開發提供了勞動力和先進的技術。故答案為:(1) 匈奴、鮮卑、羯、氐、羌(2) 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略)(3) 經濟發展,百姓富足。關系:材料一中原人民南遷,為江南地區帶去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材料三江南地區的開發【點評】本題考查魏晉時期的民族融合,難度適中,以識記為主。24.【答案】(1)唐朝;經濟發展的表現:農業發展或生產工具的改進,曲轅犁、筒車的使用,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手工業發展或唐三彩是唐代陶瓷制造中極富特色的一種;商業繁榮;對外交流活躍等等(2)說明:制度: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科舉制、三省六部制;文化:唐詩繁榮。影響:推動了唐朝的全面發展,使唐朝出現興盛局面(3)因素:國家統一,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發展,對外開放等。【知識點】貞觀之治;開元盛世【解析】【分析】(1)根據圖1信息可知,第一個高峰的時間約雜公元754,這正處于我國唐朝時期。圖2是筒車,表明當時生產工具的 改進,圖3是唐三彩,反映了當時的手工業,對外貿易活躍和商業的繁榮。(3)根據題干信息“制度”和“文化”領域的發展,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在制度上沿襲并完善了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文化上表現在唐詩。制度創新和文化發展推動了唐朝的發展。(4)根據材料可知,國家發展繁榮需要國家的穩定統一、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對外開放的政策。故答案為:(1) 唐朝;經濟發展的表現:農業發展或生產工具的改進,曲轅犁、筒車的使用,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手工業發展或唐三彩是唐代陶瓷制造中極富特色的一種;商業繁榮;對外交流活躍等等(2) 說明:制度: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科舉制、三省六部制;文化:唐詩繁榮。影響:推動了唐朝的全面發展,使唐朝出現興盛局面(3) 因素:國家統一,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發展,對外開放等。【點評】本題考查唐朝的有關內容,難度偏大,尤其是(3)問,綜合性強。25.【答案】(1)甲:羅馬帝國或大秦;乙:東漢。絲綢之路(2)說明:“大進”:唐代流行的打馬球游戲,是從波斯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經,吸收外域文化;“大出”:日本派遣唐使來華學習唐朝文化;鑒真東渡日本,傳播唐朝文化;日本以唐朝制度模式進行大化改新等(3)歷史淵源:兩千多年前,西漢張騫出使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4)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尊重差異、和平交流等。【知識點】探究絲綢之路【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內容可知,公元2世紀時甲是古代的羅馬,乙是當時的東漢。西漢時絲綢之路的開通,連接了歐亞國家。(2)根據題意“大進大出”的解釋可知,“大進”唐朝時向其他國家學習的史實,如唐朝時引進打馬球的游戲,玄奘西行。“大出”指唐朝的文化向外傳播,如鑒真東渡傳播唐朝文化,日本效仿唐朝制度進行改革等。(3)根據所學內容可知,“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歷史淵源源于西漢時期開辟的絲綢之路。(4)根據所學內容可知,應該尊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明,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故答案為(1) 甲:羅馬帝國或大秦;乙:東漢。絲綢之路(2) 說明:“大進”:唐代流行的打馬球游戲,是從波斯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經,吸收外域文化;“大出”:日本派遣唐使來華學習唐朝文化;鑒真東渡日本,傳播唐朝文化;日本以唐朝制度模式進行大化改新等(3) 歷史淵源:兩千多年前,西漢張騫出使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4) 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尊重差異、和平交流等。【點評】本題考查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內容,難度適中,綜合性強,以識記為主。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臺州市椒江區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考試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臺州市椒江區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考試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