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外…………○…………裝…………○…………訂…………○…………線…………○…………) (※※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 (…………○…………內…………○…………裝…………○…………訂…………○…………線…………○…………)登陸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臺州市椒江區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人文地理期中考試試卷一、選擇題(本大題有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請選出各題中最符合題意的一個正確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1.(2020七上·椒江期中)西漢宗室,洛陽稱帝。劉秀的貢獻是( )A. 匡扶漢室,建立蜀國 B. 隆中對策,三分天下 C. 建立東漢,光武中興 D. 輔佐吳國,春秋爭霸【答案】 C【考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公元25年,皇族劉秀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會安定,經濟狀況明顯好轉,史稱這個時期的統治為“光武中興”。ABD三項都不是劉秀的貢獻,不符合題意;C項建立東漢,光武中興是劉秀的貢獻,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劉秀的貢獻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東漢的建立和光武中興的相關知識。2.(2020七上·椒江期中)對如圖所反映歷史現象的準確理解是( )A. 諸侯強大威脅中央 B. 社會局面比較安定C. 母后主政皇帝無權 D. 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答案】 D【考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東漢中后期,皇帝即位時大多年幼,以致大權旁落,造成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現是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東漢中期以后,由于繼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這種惡性循環最終動搖了東漢的統治,東漢王朝走向了衰亡。故圖片反映的是外戚宦官交替專權。ABC三項和題干圖片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對題干圖片所反映歷史現象的理解準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及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的原因與影響。3.(2020七上·椒江期中)“然______鑿空,其后使往皆稱博望侯,以為質于外國,外國由是信之”。請判斷出橫線處的人物( )A. 衛青 B. 張騫 C. 霍去病 D. 班超【答案】 B【考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漢武帝為反擊匈奴,于公元前138年,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到過大宛、大月氏等國,獲得了前所未聞的西域資料,也向各國介紹了漢朝的情況。司馬遷將此行稱為“鑿空”。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諸國也紛紛派使者回訪,漢朝終于和西域各國建立了友好關系。張騫通西域促進了漢朝與西域各民族的友好關系;為漢朝對西域地區進行有效管轄創造了條件;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A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張騫是橫線處應填的人物,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張騫出使西域相關知識的掌握,重點識記內容與影響。4.(2020七上·椒江期中)下列城市中,是絲綢之路必經之路的有( )①樓蘭 ②杭州 ③敦煌 ④洛陽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答案】 C【考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今天的新疆地區,通過西亞,再到達歐洲,樓蘭和敦煌都是絲綢之路上的城市,故①③正確。杭州和洛陽不是絲綢之路必經之路的城市,故②④錯誤。C項①③是絲綢之路必經之路,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絲綢之路,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5.(2020七上·椒江期中)“2000多年前……我們先輩揚帆遠航,穿越驚濤駭浪,闖蕩出連接東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________已經形成了多條海上航線( )A. 漢代 B. 三國時期 C. 西晉 D. 東晉【答案】 A【考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漢武帝時期大力開辟海上交通,漢朝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A項漢代已經形成了多條海上航線,符合題意;B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海上絲綢之路,要求學生準確識記基礎知識。6.(2020七上·椒江期中)《史記》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可以從書中查閱的史實有( )①商湯滅夏 ②齊桓公稱霸 ③商鞅變法 ④赤壁之戰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答案】 C【考點】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史記》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約3000年的史事。商湯滅夏屬于時商朝初期;齊桓公稱霸屬于春秋時期;商鞅變法屬于戰國時期。故①②③符合題意。④赤壁之戰屬于東漢末年。C項①②③可以從《史記》中查閱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史記》的內容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準確識記《史記》的內容并靈活運用。7.(2020七上·椒江期中)郵票作為一種文化形式.既是歷史的記載.又是現實的紀念.方寸之間濃縮大千世界.對下面的兩張郵票的描述正確的是( )A. 圖一中的技術是由西漢蔡倫發明 B. “五禽戲”為圖2人物所創編C. 圖2人物擅長針灸和外科手術 D. 圖1中的技術為中國最早發明【答案】 D【考點】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圖1中的造紙術是中國最早發明,世界各國的造紙術大都是從中國輾轉流傳過去的。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A項圖一中的技術是由西漢蔡倫發明描述錯誤,蔡倫是東漢人,不符合題意;BC兩項描述錯誤,“五禽戲”,擅長針灸和外科手術的都是華佗,不是圖2的醫圣張仲景,不符合題意;D項圖1中的技術為中國最早發明描述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漢文化,要求具備解讀圖文信息的能力。8.(2020七上·椒江期中)西晉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短暫的統一政權,導致西晉王朝短命的根本原因是( )A. 封王各自為政,社會上層非常腐敗 B. 封王爭權奪利,連年混戰C. 統治者不重視發展生產,經濟衰退 D. 匈奴入侵,攻滅西晉【答案】 A【考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解析】【分析】隨著西晉社會經濟的恢復,以晉武帝為首的統治階級開始腐化、奢侈、浪費成風,加重了農民的負擔,破壞了社會經濟,是西晉王朝短命的根本原因。A項封王各自為政,社會上層非常腐敗是導致西晉王朝短命的根本原因,符合題意;BD兩項是西晉王朝短命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不符合題意;C項統治者不重視發展生產,經濟衰退錯誤,西晉的社會經濟有恢復和發展,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晉王朝短命的根本原因,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9.(2020七上·椒江期中)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與下列哪一事件有著直接的關系( )A.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 B. 三國互相交戰C. 西晉八王之亂 D. 西晉少數民族內遷【答案】 C【考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晉末年,晉惠帝昏庸無能,在位時手握重兵的八個封王為了爭奪中央政權,先后起兵,相互混戰,史稱八王之亂。八王之亂的破壞,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紛紛逃離,逃往南方數以萬計,形成我國古代第一次人口大遷徙的高潮。ABD三項與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沒有直接的關系,不符合題意;C項西晉八王之亂與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有直接的關系,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人口南遷和江南地區開發的相關知識以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人口南遷和江南地區開發的相關史實。10.(2020七上·椒江期中)“祖逖如不掃清中原,誓不再回江東”中夜半聞雞起舞的祖逖所在的朝代是( )A. 三國末年 B. 東漢末年 C. 西晉 D. 東晉【答案】 D【考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東晉軍事家祖逖年輕時胸懷大志,勤奮練武,夜半聞雞起舞,隨時準備報效國家。西晉末年,他流亡江南,親率親族、同鄉渡江北上。船到中流,他站立船頭,慷慨激昂地擊楫說:“祖逖如不掃清中原,誓不再回江東!”ABC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D項東晉是祖逖所在的朝代,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祖逖的相關知識,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11.(2020七上·椒江期中)“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這句話描述了哪個戰爭?什么成語?( )A. 淝水之戰;草木皆兵 B. 巨鹿之戰;投鞭斷流C. 牧野之戰;風聲鶴唳 D. 淝水之戰;風聲鶴唳【答案】 A【考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據題干中“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類人形……憮然有懼色”,結合所學可知,這句話反映的是383年前秦與東晉之間進行的淝水之戰,相關的成語是草木皆兵。A項淝水之戰;草木皆兵符合題干信息,符合題意;BC兩項巨鹿之戰是秦末項羽以少勝多打敗秦軍主力的戰爭,牧野之戰是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紂的戰爭,均與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淝水之戰;風聲鶴唳反映的是淝水之戰前秦軍隊大敗,苻堅狼狽逃跑時情景,與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淝水之戰,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12.(2020七上·椒江期中)東漢、魏、晉時期,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陸續內遷,其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哪兩個民族由北向南遷到山西一帶( )A. 氐族和羌族 B. 鮮卑族和匈奴族 C. 匈奴族和羯族 D. 羌族和鮮卑族【答案】 C【考點】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東漢、魏、晉使其,我國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斷內遷。原來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遷到山西一帶。A項氐族和羌族原來生活在西北,由西向東遷入陜西關中,不符合題意;B項鮮卑族一部分遷到遼寧,一部分遷到陜西及河套地區,不符合題意;C項匈奴族和羯族和題干描述相符,不符合題意;D項羌族和鮮卑族和題干描述不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匈奴族和羯族的相關知識,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13.(2020七上·椒江期中)王羲之的書法“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在他的名作中被號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是( )A. 《女史箴圖》 B. 《蘭亭集序》 C. 《水經注》 D. 《洛神賦圖》【答案】 B【考點】三國魏晉南北朝文化【解析】【分析】據題干并結合所學,東晉的王羲之刻苦學習書法,繼承各種書體的優點,所作楷、行、草書尤為精湛。當時的人稱贊他的書法為古今之冠,筆勢“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王羲之的代表作是《蘭亭集序》,達到收放自如、渾然天成的境界,享有“天下第一行書”美譽。王羲之由于在書法藝術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譽為“書圣”。ACD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蘭亭集序》被號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王羲之的成就。題干關鍵信息“天下第一行書”。14.(2020七上·椒江期中)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第7位數字的科學家是( )A. 酈道元 B. 賈思勰 C. 司馬遷 D. 祖沖之【答案】 D【考點】三國魏晉南北朝文化【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祖沖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學家,他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沖之設計制造指南車,運用劉徽的方法,在世界上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這項成果領先世界約1000年。ABC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祖沖之是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第7位數字的科學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祖沖之的成就,要求識記基礎知識。15.(2020七上·椒江期中)下面人物搭配不正確的是( )A. 張陵——太平道 B. 張仲景——坐堂醫生 C. 賈思勰——齊民要術 D. 扁鵲——望、聞、問、切【答案】 A【考點】三國魏晉南北朝文化【解析】【分析】太平道的創立者是張角。184年,經過精心策劃,太平道創立人張角領導的一場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大起義--黃巾起義爆發,起義軍在全國各地向東漢王朝發動猛烈進攻,腐敗的東漢政權迅速處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最終,由于東漢軍隊的殘酷鎮壓,黃巾起義被鎮壓下去,但起義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A項張陵——太平道搭配不正確,符合題意;BCD三項搭配都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張角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太平道的創立者是張角。16.(2020七上·椒江期中)下列四幅圖相同的地圖中,比例尺最大的是( )A. 世界地圖 B. 亞洲地圖 C. 中國地圖 D. 臺州地圖【答案】 D【考點】比例尺【解析】【分析】相同圖幅,范圍越大比例尺越小,內容越簡略;范圍越小比例尺越大,內容越詳細.選項中的四幅地圖按照范圍從大到小排列為:世界地圖>亞洲地圖>中國地圖>臺州地圖.則比例尺從大到小依次是:臺州地圖>中國地圖>亞洲地圖>世界地圖.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在圖幅相同的情況下,比例尺越大,地圖所表示的范圍越小,圖內表示的內容越詳細,精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地圖上所表示的范圍越大,反映的內容越簡略,精確度越低。17.(2020七上·椒江期中)某社區辦“法律講堂”,為社區居民進行法律知識講座。這一做法體現了社區的( )A. 政治功能 B. 文化功能 C. 經濟功能 D. 娛樂功能【答案】 B【考點】社區功能【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某社區辦“法律講堂”,為社區居民進行法律知識講座。這一做法體現了社區的文化功能。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社區的主要功能有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和管理功能。社區政治功能包括選舉、落實政策等;經濟功能包括社區工廠,超市等;社區文化功能包括文體活動、娛樂活動等;社區管理功能包括組織社區居民進行自治管理,搞好社區衛生、社會保障、文化、計生和治安等各項管理。18.(2020七上·椒江期中)圖中甲表示的海洋是( ) A. 太平洋 B. 大西洋 C. 印度洋 D. 北冰洋 【答案】 A【考點】大洲和大洋【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四大洋中,面積最大的是太平洋。 圖中甲表示的海洋是太平洋。 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 故答案為:A。【點評】地球上的海洋分為四個大洋,主要是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太平洋的總面積達到了18134.4萬平方公里。地球海洋的總面積大約是36000萬平方公里,而地球的總面積大約是51000萬平方公里。太平洋的總面積占到地球海洋總面積的50%,地球總面積的36%。19.(2017七上·臺州期中)小明所在的學校操場的百米跑道在地圖上僅有0.5厘米,請你選出該地圖的比例尺( )A. 1:100 B. 圖上一厘米代表實地距離 200 米C. D. 1:200000【答案】 B【考點】比例尺【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比例尺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百米跑道在圖上只有0.5厘米,表示圖上1cm反映的是實際200m,因此該圖的比例尺是1:20000,即圖上一厘米代表實地距離200米。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比例尺換算的運用。20.(2017七上·臺州期中)杭州位于西安的東南方,則西安位于杭州的( )A. 東南方 B. 西北方 C. 東北方 D. 西南方【答案】 B【考點】方向【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一般定向法的有關知識。根據一般定向法,杭州位于西安的東南方,則西安位于杭州的西北方。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一般定向法的運用。二、非選擇題(本題共有5小題,共60分)21.(2020七上·椒江期中)根據地圖,回答問題。圖1圖2(1)赤道自西向東橫穿的大洲有________(填名稱)(2)海拔最高的大洲是________(填字母),⑧是________(填名稱),位于五大洲之間的大洋有大西洋、________。(3)圖2是⑨地的鄉村民居,⑨是________半島,該地區的鄉村民居具________,________的特點,以適應它白天炎熱、晝夜溫差大的氣候條件。【答案】 (1)南美洲;大洋洲;亞洲;非洲(2)①;格陵蘭島;太平洋(3)阿拉伯半島;墻厚;窗小【考點】大洲和大洋,地形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解析】【分析】(1)、據圖分析可知,赤道自西向東橫穿的大洲有南美洲;大洋洲;亞洲;非洲(2)、海拔最高的大洲是①,⑧是格陵蘭島,位于五大洲之間的大洋有大西洋、太平洋。(3)、圖2是⑨地的鄉村民居,⑨是阿拉伯半島,該地區的鄉村民居具墻厚,窗小的特點,以適應它白天炎熱、晝夜溫差大的氣候條件。【點評】地球上的陸地被海洋分割成六個大塊和許多小塊,面積較大的陸地叫大陸,面積較小的陸地叫島嶼,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稱大洲.全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積由大到小排列分別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和大洋洲。22.(2020七上·椒江期中)【地圖的奧秘】閱讀材料,回答問題。A地等高線地形圖(1)圖3甲乙丙中海拔最高的是________。(2)圖3的“甲”、“乙”、“L”、“a”屬于地圖“語言”中的________。如果將圖1繪制成分層設色地形圖,則綠色越淺的地方,海拔________。(3)甲、乙兩地的相對高度在________米范圍內。(4)圖3用的定向法是________,并判斷圖3河流a的流向________。【答案】 (1)甲(2)注記;高(3)300-400(4)指向標定向法;自東北向西南【考點】地形圖的判讀,方向,圖例和注記【解析】【分析】(1)、圖3甲乙丙中海拔最高的是甲。(2)、圖3的“甲”、“乙”、“L”、“a”屬于地圖“語言”中的注記。如果將圖1繪制成分層設色地形圖,則綠色越淺的地方,海拔高。(3)、甲、乙兩地的相對高度在300-400米范圍內。(4)、圖3用的定向法是指向標定向法,并判斷圖3河流a的流向是自東北向西南。【點評】在等高線分層設色地形上上,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平原,褐色表示高原,棕褐色表示高山,白色表示雪山.在不同上等深線之間,著上深淺不同上藍色,可以用來表示海底上深度.在不同上等高線之間,綠色越濃,表示地勢越低;棕褐色越深,表示地勢越高.23.(2020七上·椒江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赤壁烏巢 材料一:先帝戰士,不過他役,使春惟知農,秋惟收稻,江渚有事,責其死效。 ——(西晉)陳壽:《三國志》材料二:比年已來,復遠遣船,越渡大海,多持貨物,誑誘邊民。邊民無知,與之交關。…浮舟百艘,沉滯津岸,貿遷有無。 ——(西晉)陳壽:《三國志》材料三:(223年)劉備: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西晉)陳壽:《三國志》材料四:(1)填寫以下表格比較 左圖 右圖時間 ①________ ②________結果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作用 ⑤________ ⑥________ 共同點 以少勝多(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根據材料,填寫①________,②________并判斷材料二指________國,創立者是________,請用相關史實印證材料二,并說明該史實的意義。【答案】 (1)公元200年;公元208年;曹操勝利;曹操失敗(孫劉聯軍勝利);為曹操統一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奠定了基礎;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2)蜀;吳;吳;孫權;230年,孫權派將軍衛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大陸與臺灣的關系。【考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解析】【分析】(1)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展開決戰,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紹,官渡之戰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208年赤壁之戰是東漢末年孫劉聯軍抗擊曹操的著名戰爭。曹操統一北方后。孫權和劉備共同抗曹,派周瑜在赤壁與曹操決戰。孫劉聯軍利用曹軍不善于水戰,用火攻大敗曹操。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2)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廢掉漢獻帝,建立魏,定都洛陽;221年劉備建立漢,定都成都,史稱蜀;229年孫權稱帝,建立吳,定都建業,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國時期,孫權派將軍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今臺灣),加強了內地與臺灣的關系。故答案為:(1)公元200年;公元208年;曹操勝利;曹操失敗(孫劉聯軍勝利);為曹操統一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奠定了基礎;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2)蜀;吳;吳;孫權;230年,孫權派將軍衛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大陸與臺灣的關系。【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鼎立的識記能力。準確記憶歷史知識是答題的關鍵。24.(2020七上·椒江期中)閱讀材料,回答以下問題。材料一: 孝文(帝)明知鮮卑游牧故習,萬不足統治中華,又兼自身深受漢化熏染,實對漢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將一個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氣呵成,使其整體的漢化。 ——錢穆《國史大綱》材料二: 魏主下詔,以為:“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諸功臣舊族自代(代地,北方地區)來者,姓或重復,皆改之。” ——《資治通鑒》(1)根據材料一概括魏主實行“漢化”的原因。(2)材料二與哪次改革有關?“魏主下詔”指的是哪項具體改革措施?該措施有何意義?(3)除了上述措施之外,魏主還采取了哪些措施?請列舉。【答案】 (1)深受漢族文化吸引,改變鮮卑落后面貌,提升自己的統治力(2)北魏孝文帝改革,改漢姓,有利于鮮卑族與少數民族民族融合(3)說漢話,穿漢服,通漢婚,改漢制,學漢禮。【考點】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的原因,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根據材料一“孝文(帝)明知鮮卑游牧故習,萬不足統治中華,又兼自身深受漢化熏染,實對漢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將一個塞北游牧的民族……使其整體的漢化”,結合所學概括得出孝文帝深受漢族文化吸引,改變鮮卑落后面貌,提升自己的統治力等原因。(2)本題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其意義,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依據材料二“改姓元氏。諸功臣舊族自代(代地,北方地區)來者,姓或重復,皆改之”,聯系材料一的相關信息及所學可知,材料二與北魏孝文帝改革相關;“魏主下詔”指的是改漢姓;其意義是有利于鮮卑族和少數民族的民族融合。(3)本題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體措施,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決問題。根據材料二信息的理解,結合相關所學,列舉得出其他措施有說漢話,穿漢服,通漢婚,改漢制,學漢禮等。故答案為:(1)深受漢族文化吸引,改變鮮卑落后面貌,提升自己的統治力。(2)北魏孝文帝改革,改漢姓,有利于鮮卑族與少數民族民族融合。(3)說漢話,穿漢服,通漢婚,改漢制,學漢禮。【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關知識,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決問題。25.(2020七上·椒江期中)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動蕩時期,又是一個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發展時期。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無積聚而多貧。 ——《史記·貨殖列傳》材料二: “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豐收),則數郡忘饑。魚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 ——沈約《宋書》材料三: 漢人胡食圖(甘肅出土)胡旋舞扇陶壺(河南出土) (1)材料一中,與《史記》的記載對比,《宋書》中描述的江南經濟發生了什么變化?(2)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這一時期的江南經濟發展發生了什么變化?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根據材料三,魏晉時期社會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一變化具有怎樣的意義?【答案】 (1)國家分裂,政權分立(2)窮困落后的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物產豐富。原因: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社會比較穩定,北方戰亂,北方人民大量南遷,帶來先進技術,南方統治者重視經濟發展。(3)漢族和北方少數民族在生產方式,生活習俗,文化藝術等方面相互交流學習,出現了民族大融合。意義: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生活,并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考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1)據材料一可知,江南尚未開發,地廣人稀,生產水平落后,商業不發達;據材料二可知,描述的是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物產豐富,糧食產量高,手工業發達。(2)與《史記》“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無積聚而多貧。”對比,《宋書》“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豐收之年),則數郡忘饑。……魚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中描述的江南經濟可以看出江南發生的變化體現在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物產豐富、糧食產量高、手工業商業進步。原因是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社會比較穩定;北方戰亂,北方人民大量南遷帶來先進技術;南方統治者重視經濟發展(如:開墾荒地;興修水利工程等)。(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和西北方少數民族大量進入中原,經過數百年的沖突與交往,他們與漢族逐漸匯聚,材料三中圖片反映了當時漢族和北方少數民族在生產方式,生活習俗,文化藝術等方面相互交流學習,出現了民族大融合。故答案為:(1)國家分裂,政權分立。(2)窮困落后的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物產豐富。原因: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社會比較穩定,北方戰亂,北方人民大量南遷,帶來先進技術,南方統治者重視經濟發展。(3)漢族和北方少數民族在生產方式,生活習俗,文化藝術等方面相互交流學習,出現了民族大融合。意義: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生活,并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江南地區的開發,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1 / 1(…………○…………外…………○…………裝…………○…………訂…………○…………線…………○…………) (※※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 (…………○…………內…………○…………裝…………○…………訂…………○…………線…………○…………)登陸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臺州市椒江區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人文地理期中考試試卷一、選擇題(本大題有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請選出各題中最符合題意的一個正確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1.(2020七上·椒江期中)西漢宗室,洛陽稱帝。劉秀的貢獻是( )A. 匡扶漢室,建立蜀國 B. 隆中對策,三分天下 C. 建立東漢,光武中興 D. 輔佐吳國,春秋爭霸2.(2020七上·椒江期中)對如圖所反映歷史現象的準確理解是( )A. 諸侯強大威脅中央 B. 社會局面比較安定C. 母后主政皇帝無權 D. 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3.(2020七上·椒江期中)“然______鑿空,其后使往皆稱博望侯,以為質于外國,外國由是信之”。請判斷出橫線處的人物( )A. 衛青 B. 張騫 C. 霍去病 D. 班超4.(2020七上·椒江期中)下列城市中,是絲綢之路必經之路的有( )①樓蘭 ②杭州 ③敦煌 ④洛陽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5.(2020七上·椒江期中)“2000多年前……我們先輩揚帆遠航,穿越驚濤駭浪,闖蕩出連接東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________已經形成了多條海上航線( )A. 漢代 B. 三國時期 C. 西晉 D. 東晉6.(2020七上·椒江期中)《史記》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可以從書中查閱的史實有( )①商湯滅夏 ②齊桓公稱霸 ③商鞅變法 ④赤壁之戰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7.(2020七上·椒江期中)郵票作為一種文化形式.既是歷史的記載.又是現實的紀念.方寸之間濃縮大千世界.對下面的兩張郵票的描述正確的是( )A. 圖一中的技術是由西漢蔡倫發明 B. “五禽戲”為圖2人物所創編C. 圖2人物擅長針灸和外科手術 D. 圖1中的技術為中國最早發明8.(2020七上·椒江期中)西晉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短暫的統一政權,導致西晉王朝短命的根本原因是( )A. 封王各自為政,社會上層非常腐敗 B. 封王爭權奪利,連年混戰C. 統治者不重視發展生產,經濟衰退 D. 匈奴入侵,攻滅西晉9.(2020七上·椒江期中)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與下列哪一事件有著直接的關系( )A.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 B. 三國互相交戰C. 西晉八王之亂 D. 西晉少數民族內遷10.(2020七上·椒江期中)“祖逖如不掃清中原,誓不再回江東”中夜半聞雞起舞的祖逖所在的朝代是( )A. 三國末年 B. 東漢末年 C. 西晉 D. 東晉11.(2020七上·椒江期中)“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這句話描述了哪個戰爭?什么成語?( )A. 淝水之戰;草木皆兵 B. 巨鹿之戰;投鞭斷流C. 牧野之戰;風聲鶴唳 D. 淝水之戰;風聲鶴唳12.(2020七上·椒江期中)東漢、魏、晉時期,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陸續內遷,其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哪兩個民族由北向南遷到山西一帶( )A. 氐族和羌族 B. 鮮卑族和匈奴族 C. 匈奴族和羯族 D. 羌族和鮮卑族13.(2020七上·椒江期中)王羲之的書法“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在他的名作中被號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是( )A. 《女史箴圖》 B. 《蘭亭集序》 C. 《水經注》 D. 《洛神賦圖》14.(2020七上·椒江期中)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第7位數字的科學家是( )A. 酈道元 B. 賈思勰 C. 司馬遷 D. 祖沖之15.(2020七上·椒江期中)下面人物搭配不正確的是( )A. 張陵——太平道 B. 張仲景——坐堂醫生 C. 賈思勰——齊民要術 D. 扁鵲——望、聞、問、切16.(2020七上·椒江期中)下列四幅圖相同的地圖中,比例尺最大的是( )A. 世界地圖 B. 亞洲地圖 C. 中國地圖 D. 臺州地圖17.(2020七上·椒江期中)某社區辦“法律講堂”,為社區居民進行法律知識講座。這一做法體現了社區的( )A. 政治功能 B. 文化功能 C. 經濟功能 D. 娛樂功能18.(2020七上·椒江期中)圖中甲表示的海洋是( ) A. 太平洋 B. 大西洋 C. 印度洋 D. 北冰洋 19.(2017七上·臺州期中)小明所在的學校操場的百米跑道在地圖上僅有0.5厘米,請你選出該地圖的比例尺( )A. 1:100 B. 圖上一厘米代表實地距離 200 米C. D. 1:20000020.(2017七上·臺州期中)杭州位于西安的東南方,則西安位于杭州的( )A. 東南方 B. 西北方 C. 東北方 D. 西南方二、非選擇題(本題共有5小題,共60分)21.(2020七上·椒江期中)根據地圖,回答問題。圖1圖2(1)赤道自西向東橫穿的大洲有________(填名稱)(2)海拔最高的大洲是________(填字母),⑧是________(填名稱),位于五大洲之間的大洋有大西洋、________。(3)圖2是⑨地的鄉村民居,⑨是________半島,該地區的鄉村民居具________,________的特點,以適應它白天炎熱、晝夜溫差大的氣候條件。22.(2020七上·椒江期中)【地圖的奧秘】閱讀材料,回答問題。A地等高線地形圖(1)圖3甲乙丙中海拔最高的是________。(2)圖3的“甲”、“乙”、“L”、“a”屬于地圖“語言”中的________。如果將圖1繪制成分層設色地形圖,則綠色越淺的地方,海拔________。(3)甲、乙兩地的相對高度在________米范圍內。(4)圖3用的定向法是________,并判斷圖3河流a的流向________。23.(2020七上·椒江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赤壁烏巢 材料一:先帝戰士,不過他役,使春惟知農,秋惟收稻,江渚有事,責其死效。 ——(西晉)陳壽:《三國志》材料二:比年已來,復遠遣船,越渡大海,多持貨物,誑誘邊民。邊民無知,與之交關。…浮舟百艘,沉滯津岸,貿遷有無。 ——(西晉)陳壽:《三國志》材料三:(223年)劉備: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西晉)陳壽:《三國志》材料四:(1)填寫以下表格比較 左圖 右圖時間 ①________ ②________結果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作用 ⑤________ ⑥________ 共同點 以少勝多(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根據材料,填寫①________,②________并判斷材料二指________國,創立者是________,請用相關史實印證材料二,并說明該史實的意義。24.(2020七上·椒江期中)閱讀材料,回答以下問題。材料一: 孝文(帝)明知鮮卑游牧故習,萬不足統治中華,又兼自身深受漢化熏染,實對漢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將一個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氣呵成,使其整體的漢化。 ——錢穆《國史大綱》材料二: 魏主下詔,以為:“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諸功臣舊族自代(代地,北方地區)來者,姓或重復,皆改之。” ——《資治通鑒》(1)根據材料一概括魏主實行“漢化”的原因。(2)材料二與哪次改革有關?“魏主下詔”指的是哪項具體改革措施?該措施有何意義?(3)除了上述措施之外,魏主還采取了哪些措施?請列舉。25.(2020七上·椒江期中)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動蕩時期,又是一個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發展時期。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無積聚而多貧。 ——《史記·貨殖列傳》材料二: “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豐收),則數郡忘饑。魚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 ——沈約《宋書》材料三: 漢人胡食圖(甘肅出土)胡旋舞扇陶壺(河南出土) (1)材料一中,與《史記》的記載對比,《宋書》中描述的江南經濟發生了什么變化?(2)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這一時期的江南經濟發展發生了什么變化?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根據材料三,魏晉時期社會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一變化具有怎樣的意義?答案解析部分一、選擇題(本大題有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請選出各題中最符合題意的一個正確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1.【答案】 C【考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公元25年,皇族劉秀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會安定,經濟狀況明顯好轉,史稱這個時期的統治為“光武中興”。ABD三項都不是劉秀的貢獻,不符合題意;C項建立東漢,光武中興是劉秀的貢獻,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劉秀的貢獻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東漢的建立和光武中興的相關知識。2.【答案】 D【考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東漢中后期,皇帝即位時大多年幼,以致大權旁落,造成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現是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東漢中期以后,由于繼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這種惡性循環最終動搖了東漢的統治,東漢王朝走向了衰亡。故圖片反映的是外戚宦官交替專權。ABC三項和題干圖片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對題干圖片所反映歷史現象的理解準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及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的原因與影響。3.【答案】 B【考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漢武帝為反擊匈奴,于公元前138年,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到過大宛、大月氏等國,獲得了前所未聞的西域資料,也向各國介紹了漢朝的情況。司馬遷將此行稱為“鑿空”。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諸國也紛紛派使者回訪,漢朝終于和西域各國建立了友好關系。張騫通西域促進了漢朝與西域各民族的友好關系;為漢朝對西域地區進行有效管轄創造了條件;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A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張騫是橫線處應填的人物,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張騫出使西域相關知識的掌握,重點識記內容與影響。4.【答案】 C【考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今天的新疆地區,通過西亞,再到達歐洲,樓蘭和敦煌都是絲綢之路上的城市,故①③正確。杭州和洛陽不是絲綢之路必經之路的城市,故②④錯誤。C項①③是絲綢之路必經之路,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絲綢之路,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5.【答案】 A【考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漢武帝時期大力開辟海上交通,漢朝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A項漢代已經形成了多條海上航線,符合題意;B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海上絲綢之路,要求學生準確識記基礎知識。6.【答案】 C【考點】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史記》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約3000年的史事。商湯滅夏屬于時商朝初期;齊桓公稱霸屬于春秋時期;商鞅變法屬于戰國時期。故①②③符合題意。④赤壁之戰屬于東漢末年。C項①②③可以從《史記》中查閱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史記》的內容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準確識記《史記》的內容并靈活運用。7.【答案】 D【考點】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圖1中的造紙術是中國最早發明,世界各國的造紙術大都是從中國輾轉流傳過去的。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A項圖一中的技術是由西漢蔡倫發明描述錯誤,蔡倫是東漢人,不符合題意;BC兩項描述錯誤,“五禽戲”,擅長針灸和外科手術的都是華佗,不是圖2的醫圣張仲景,不符合題意;D項圖1中的技術為中國最早發明描述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漢文化,要求具備解讀圖文信息的能力。8.【答案】 A【考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解析】【分析】隨著西晉社會經濟的恢復,以晉武帝為首的統治階級開始腐化、奢侈、浪費成風,加重了農民的負擔,破壞了社會經濟,是西晉王朝短命的根本原因。A項封王各自為政,社會上層非常腐敗是導致西晉王朝短命的根本原因,符合題意;BD兩項是西晉王朝短命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不符合題意;C項統治者不重視發展生產,經濟衰退錯誤,西晉的社會經濟有恢復和發展,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晉王朝短命的根本原因,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9.【答案】 C【考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晉末年,晉惠帝昏庸無能,在位時手握重兵的八個封王為了爭奪中央政權,先后起兵,相互混戰,史稱八王之亂。八王之亂的破壞,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紛紛逃離,逃往南方數以萬計,形成我國古代第一次人口大遷徙的高潮。ABD三項與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沒有直接的關系,不符合題意;C項西晉八王之亂與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有直接的關系,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人口南遷和江南地區開發的相關知識以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人口南遷和江南地區開發的相關史實。10.【答案】 D【考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東晉軍事家祖逖年輕時胸懷大志,勤奮練武,夜半聞雞起舞,隨時準備報效國家。西晉末年,他流亡江南,親率親族、同鄉渡江北上。船到中流,他站立船頭,慷慨激昂地擊楫說:“祖逖如不掃清中原,誓不再回江東!”ABC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D項東晉是祖逖所在的朝代,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祖逖的相關知識,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11.【答案】 A【考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據題干中“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類人形……憮然有懼色”,結合所學可知,這句話反映的是383年前秦與東晉之間進行的淝水之戰,相關的成語是草木皆兵。A項淝水之戰;草木皆兵符合題干信息,符合題意;BC兩項巨鹿之戰是秦末項羽以少勝多打敗秦軍主力的戰爭,牧野之戰是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紂的戰爭,均與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淝水之戰;風聲鶴唳反映的是淝水之戰前秦軍隊大敗,苻堅狼狽逃跑時情景,與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淝水之戰,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12.【答案】 C【考點】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東漢、魏、晉使其,我國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斷內遷。原來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遷到山西一帶。A項氐族和羌族原來生活在西北,由西向東遷入陜西關中,不符合題意;B項鮮卑族一部分遷到遼寧,一部分遷到陜西及河套地區,不符合題意;C項匈奴族和羯族和題干描述相符,不符合題意;D項羌族和鮮卑族和題干描述不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匈奴族和羯族的相關知識,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13.【答案】 B【考點】三國魏晉南北朝文化【解析】【分析】據題干并結合所學,東晉的王羲之刻苦學習書法,繼承各種書體的優點,所作楷、行、草書尤為精湛。當時的人稱贊他的書法為古今之冠,筆勢“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王羲之的代表作是《蘭亭集序》,達到收放自如、渾然天成的境界,享有“天下第一行書”美譽。王羲之由于在書法藝術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譽為“書圣”。ACD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蘭亭集序》被號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王羲之的成就。題干關鍵信息“天下第一行書”。14.【答案】 D【考點】三國魏晉南北朝文化【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祖沖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學家,他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沖之設計制造指南車,運用劉徽的方法,在世界上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這項成果領先世界約1000年。ABC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祖沖之是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第7位數字的科學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祖沖之的成就,要求識記基礎知識。15.【答案】 A【考點】三國魏晉南北朝文化【解析】【分析】太平道的創立者是張角。184年,經過精心策劃,太平道創立人張角領導的一場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大起義--黃巾起義爆發,起義軍在全國各地向東漢王朝發動猛烈進攻,腐敗的東漢政權迅速處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最終,由于東漢軍隊的殘酷鎮壓,黃巾起義被鎮壓下去,但起義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A項張陵——太平道搭配不正確,符合題意;BCD三項搭配都正確,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張角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太平道的創立者是張角。16.【答案】 D【考點】比例尺【解析】【分析】相同圖幅,范圍越大比例尺越小,內容越簡略;范圍越小比例尺越大,內容越詳細.選項中的四幅地圖按照范圍從大到小排列為:世界地圖>亞洲地圖>中國地圖>臺州地圖.則比例尺從大到小依次是:臺州地圖>中國地圖>亞洲地圖>世界地圖.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在圖幅相同的情況下,比例尺越大,地圖所表示的范圍越小,圖內表示的內容越詳細,精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地圖上所表示的范圍越大,反映的內容越簡略,精確度越低。17.【答案】 B【考點】社區功能【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某社區辦“法律講堂”,為社區居民進行法律知識講座。這一做法體現了社區的文化功能。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社區的主要功能有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和管理功能。社區政治功能包括選舉、落實政策等;經濟功能包括社區工廠,超市等;社區文化功能包括文體活動、娛樂活動等;社區管理功能包括組織社區居民進行自治管理,搞好社區衛生、社會保障、文化、計生和治安等各項管理。18.【答案】 A【考點】大洲和大洋【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四大洋中,面積最大的是太平洋。 圖中甲表示的海洋是太平洋。 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 故答案為:A。【點評】地球上的海洋分為四個大洋,主要是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太平洋的總面積達到了18134.4萬平方公里。地球海洋的總面積大約是36000萬平方公里,而地球的總面積大約是51000萬平方公里。太平洋的總面積占到地球海洋總面積的50%,地球總面積的36%。19.【答案】 B【考點】比例尺【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比例尺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百米跑道在圖上只有0.5厘米,表示圖上1cm反映的是實際200m,因此該圖的比例尺是1:20000,即圖上一厘米代表實地距離200米。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比例尺換算的運用。20.【答案】 B【考點】方向【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一般定向法的有關知識。根據一般定向法,杭州位于西安的東南方,則西安位于杭州的西北方。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一般定向法的運用。二、非選擇題(本題共有5小題,共60分)21.【答案】 (1)南美洲;大洋洲;亞洲;非洲(2)①;格陵蘭島;太平洋(3)阿拉伯半島;墻厚;窗小【考點】大洲和大洋,地形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解析】【分析】(1)、據圖分析可知,赤道自西向東橫穿的大洲有南美洲;大洋洲;亞洲;非洲(2)、海拔最高的大洲是①,⑧是格陵蘭島,位于五大洲之間的大洋有大西洋、太平洋。(3)、圖2是⑨地的鄉村民居,⑨是阿拉伯半島,該地區的鄉村民居具墻厚,窗小的特點,以適應它白天炎熱、晝夜溫差大的氣候條件。【點評】地球上的陸地被海洋分割成六個大塊和許多小塊,面積較大的陸地叫大陸,面積較小的陸地叫島嶼,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稱大洲.全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積由大到小排列分別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和大洋洲。22.【答案】 (1)甲(2)注記;高(3)300-400(4)指向標定向法;自東北向西南【考點】地形圖的判讀,方向,圖例和注記【解析】【分析】(1)、圖3甲乙丙中海拔最高的是甲。(2)、圖3的“甲”、“乙”、“L”、“a”屬于地圖“語言”中的注記。如果將圖1繪制成分層設色地形圖,則綠色越淺的地方,海拔高。(3)、甲、乙兩地的相對高度在300-400米范圍內。(4)、圖3用的定向法是指向標定向法,并判斷圖3河流a的流向是自東北向西南。【點評】在等高線分層設色地形上上,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平原,褐色表示高原,棕褐色表示高山,白色表示雪山.在不同上等深線之間,著上深淺不同上藍色,可以用來表示海底上深度.在不同上等高線之間,綠色越濃,表示地勢越低;棕褐色越深,表示地勢越高.23.【答案】 (1)公元200年;公元208年;曹操勝利;曹操失敗(孫劉聯軍勝利);為曹操統一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奠定了基礎;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2)蜀;吳;吳;孫權;230年,孫權派將軍衛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大陸與臺灣的關系。【考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解析】【分析】(1)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展開決戰,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紹,官渡之戰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208年赤壁之戰是東漢末年孫劉聯軍抗擊曹操的著名戰爭。曹操統一北方后。孫權和劉備共同抗曹,派周瑜在赤壁與曹操決戰。孫劉聯軍利用曹軍不善于水戰,用火攻大敗曹操。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2)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廢掉漢獻帝,建立魏,定都洛陽;221年劉備建立漢,定都成都,史稱蜀;229年孫權稱帝,建立吳,定都建業,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國時期,孫權派將軍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今臺灣),加強了內地與臺灣的關系。故答案為:(1)公元200年;公元208年;曹操勝利;曹操失敗(孫劉聯軍勝利);為曹操統一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奠定了基礎;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2)蜀;吳;吳;孫權;230年,孫權派將軍衛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大陸與臺灣的關系。【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鼎立的識記能力。準確記憶歷史知識是答題的關鍵。24.【答案】 (1)深受漢族文化吸引,改變鮮卑落后面貌,提升自己的統治力(2)北魏孝文帝改革,改漢姓,有利于鮮卑族與少數民族民族融合(3)說漢話,穿漢服,通漢婚,改漢制,學漢禮。【考點】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的原因,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根據材料一“孝文(帝)明知鮮卑游牧故習,萬不足統治中華,又兼自身深受漢化熏染,實對漢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將一個塞北游牧的民族……使其整體的漢化”,結合所學概括得出孝文帝深受漢族文化吸引,改變鮮卑落后面貌,提升自己的統治力等原因。(2)本題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其意義,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依據材料二“改姓元氏。諸功臣舊族自代(代地,北方地區)來者,姓或重復,皆改之”,聯系材料一的相關信息及所學可知,材料二與北魏孝文帝改革相關;“魏主下詔”指的是改漢姓;其意義是有利于鮮卑族和少數民族的民族融合。(3)本題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體措施,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決問題。根據材料二信息的理解,結合相關所學,列舉得出其他措施有說漢話,穿漢服,通漢婚,改漢制,學漢禮等。故答案為:(1)深受漢族文化吸引,改變鮮卑落后面貌,提升自己的統治力。(2)北魏孝文帝改革,改漢姓,有利于鮮卑族與少數民族民族融合。(3)說漢話,穿漢服,通漢婚,改漢制,學漢禮。【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關知識,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決問題。25.【答案】 (1)國家分裂,政權分立(2)窮困落后的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物產豐富。原因: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社會比較穩定,北方戰亂,北方人民大量南遷,帶來先進技術,南方統治者重視經濟發展。(3)漢族和北方少數民族在生產方式,生活習俗,文化藝術等方面相互交流學習,出現了民族大融合。意義: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生活,并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考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1)據材料一可知,江南尚未開發,地廣人稀,生產水平落后,商業不發達;據材料二可知,描述的是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物產豐富,糧食產量高,手工業發達。(2)與《史記》“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無積聚而多貧。”對比,《宋書》“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豐收之年),則數郡忘饑。……魚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中描述的江南經濟可以看出江南發生的變化體現在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物產豐富、糧食產量高、手工業商業進步。原因是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社會比較穩定;北方戰亂,北方人民大量南遷帶來先進技術;南方統治者重視經濟發展(如:開墾荒地;興修水利工程等)。(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和西北方少數民族大量進入中原,經過數百年的沖突與交往,他們與漢族逐漸匯聚,材料三中圖片反映了當時漢族和北方少數民族在生產方式,生活習俗,文化藝術等方面相互交流學習,出現了民族大融合。故答案為:(1)國家分裂,政權分立。(2)窮困落后的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物產豐富。原因: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社會比較穩定,北方戰亂,北方人民大量南遷,帶來先進技術,南方統治者重視經濟發展。(3)漢族和北方少數民族在生產方式,生活習俗,文化藝術等方面相互交流學習,出現了民族大融合。意義: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生活,并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江南地區的開發,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臺州市椒江區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人文地理期中考試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臺州市椒江區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人文地理期中考試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