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2020-2021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2020-2021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試卷(歷社部分)中試卷一、選擇題1.(2020九上·新昌期中)鴉片戰爭后,中華民族不斷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下列反映在思想層面向西方學習的是( )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2.(2020九上·新昌期中)建筑是濃縮的歷史,下列建筑中見證了國共第一次合作的是( )A.武昌楚望臺原址B.南昌起義指揮部C.黃埔軍校舊址D.中共一大會址3.(2020九上·新昌期中)假如你生活在1917年的中國,可能看到的情形有( )①陳獨秀在閱讀《新青年》雜志②青年學生在熱議巴黎和會的內容③報紙刊登倡導婚姻自由的文章④街上在傳唱打土豪分田地的歌謠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4.(2020九上·新昌期中)據《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記載:會議經過激烈的爭論后,委托張聞天起草《中共中央關于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決議》,并增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這次會議是( )A.中共一大 B.八七會議 C.遵義會議 D.中共八大5.(2020九上·新昌期中)有學者評價,“五四運動使中國走上了永不回頭的、光明的啟蒙之路”。關于五四運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維護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B.反對國民政府軟弱無能的外交C.愛國學生始終是運動的主力軍D.結束了兩千多年君主專制政體6.(2020九上·新昌期中)中國共產黨的歷史, 是一部堅持不懈武裝斗爭并取得勝利的歷史。以下事件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井岡山會師 ②南昌起義 ③長征勝利 ④秋收起義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③①②④ D.④①③②7.(2020九上·新昌期中)下列屬于孫中山的歷史功績的是( )①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②召開國民黨一大,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③領導北伐戰爭,沉重打擊了國內軍閥和帝國主義④創辦黃埔軍校,培養革命骨干力量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8.(2020九上·新昌期中)學者齊衛平認為,中共一大選擇在上海召開,有三個主導因素:第一,上海是中國工人階級的重要發源地;第二,上海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第三個主導因素應該是上海( )A.最早被開辟為通商口岸B.是辛亥革命爆發的地方C.是新文化運動的發源地D.是五四運動首先爆發的地方9.(2020九上·新昌期中)20世紀前期,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相繼成立,在歷史上,兩黨既有合作又有對抗,其中第一次合作共同進行了( )A.北伐戰爭 B.南昌起義C.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創建 D.抗日戰爭10.(2020九上·新昌期中)1912年成立的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是一個( )A. 實行民主共和的政府B.君主立憲式的政府C.封建君主專制的政府D.實行社會主義的政府11.(2020九上·新昌期中)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被迫長征,下列是紅軍在長征途中發生的重大事件,它們的時間先后順序是( )①遵義會議 ②強渡大渡河 ③爬雪山 ④巧渡金沙江 ⑤四渡赤水A.①②③④⑤ B.①⑤④②③ C.①②④⑤③ D.①④⑤③②12.(2020九上·新昌期中)毛澤東一生致力于革命,其早期主要革命活動有( )①建立了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②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③領導發動秋收起義④領導發動南昌起義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3.英國首相丘吉爾在《二戰回憶錄》中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悲劇本來是很容易避免的,善良的軟弱強化了邪惡的惡毒。”這表明了( )A.二戰的罪魁禍首是邪惡的德國法西斯B.英法的綏靖政策對二戰的爆發推波助瀾C.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直接導致了二戰的爆發D.捷克斯洛伐克的軟弱助長了希特勒的野心14.(2020九上·新昌期中)圖中甲地發生的戰役( )A.標志著歐洲戰事的結束 B.宣告了德國閃電戰破產C.標志著二戰的全面爆發 D.成為二戰的重要轉折點15.(2020九上·新昌期中)史論結合是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下表中結論符合史實的是( )選項 史 實 結 論A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B 新文化運動的開始 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的開端C 發動秋收起義 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正式形成D 第一次國共合作 掀起了國民革命運動A.A B.B C.C D.D二、非選擇題16.(2020九上·新昌期中) 20世紀初,不斷探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思想的閘門一經打開,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騰向前,不可阻擋了。辛亥革命后,人們又大膽地尋求新的救中國的出路了……十月革命炮聲一響和中國工人階級力量的發展,不久便迎來了“五四”運動,開始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近代歷史上的豐碑》材料二 有人說:1901年中國陷入無盡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閃電劃過,中國依舊黑暗;1921年中國終于迎來了曙光。(1)根據材料一,分析五四運動發生的歷史背景。(2)1911年,一道閃電劃過,這道 “閃電”指什么 為什么說“中國依舊黑暗”?(3)用史實說明“1921年中國終于迎來了曙光”。17.(2020九上·新昌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國一度照搬俄國十月革命城市武裝起義的經驗,中國革命遭到嚴重挫折……毛澤東同志創造性地解決了這一問題……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摘自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材料二 所謂割據,必須是武裝的。哪一處沒有武裝,或者武裝不夠,地方就立即被敵人占去了。黨的組織,現分連支部、營委、團委、軍委四級。連有支部,班有小組。紅軍所以艱難奮戰而不潰散,“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沒收一切土地重新分配,是能得到大多數人擁護的。材料三 抗日戰爭的勝利,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所占地位實在太重要了。它成為中華民族從衰敗走向復興的重要樞紐。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主要戰場之一,中國因抗日戰爭受到國際社會的肯定和尊重。——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1)根據材料一,分析毛澤東同志是如何“創造性地解決了這一問題”。(2)根據材料二,概括毛澤東“總結的井岡山斗爭的革命經驗”。(3)根據材料三,說明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中華民族從衰敗走向復興的重要樞紐”的理由。18.(2020九上·新昌期中)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一場場氣壯山河的斗爭,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史詩。材料一 剛剛成立了六年的中國共產黨經受住了這種考驗……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并沒有被嚇倒,被征服,被殺絕……他們又繼續戰斗了。——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第一卷材料二 盧溝橋事變的第二天,中國共產黨中央通電全國,疾呼:“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王檜林《中國現代史》上冊材料三 (解放戰爭時期)劉伯承說:“敵人是啞鈴戰略,把兩個鐵錘放在山東和陜北,我們要砍斷這個把……一年來敵我懸殊的情況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我們大膽地把敵人甩在后面,長驅直入地躍進敵人的深遠后方去。”——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第二卷(1)材料一“他們又繼續戰斗了”,其中的第一次“戰斗”指的是哪一事件?簡述該事件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地位。(2)材料二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的哪一主張?這一主張促成的結果是什么?(3)材料三“躍進敵人的深遠后方去”是指哪一事件?簡述其戰略意義。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洋務運動只局限于器物方面向西方學習,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在制度方面主張向西方學習,新文化運動主要在思想方面向西方學習。A項洋務運動反映在器物(技術)層面向西方學習,不符合題意;BC兩項反映在制度層面向西方學習,不符合題意;D項新文化運動反映在思想層面向西方學習,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探索的曲折歷程,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2.【答案】C【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解析】【分析】1924年,在國共兩黨首度攜手合作、國民革命風起云涌之際,孫中山創建了黃埔軍校,建立的目的是為國民革命訓練軍官,孫中山先生希望通過創建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ABD三項和國共第一次合作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黃埔軍校舊址見證了國共第一次合作,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一次國共合作,要求掌握基礎史實。3.【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解析】【分析】1915年陳獨秀創辦了《青年雜志》,所以①陳獨秀在閱讀《新青年》雜志可能看到。巴黎和會是一戰結束后的1919年,所以②青年學生在熱議巴黎和會的內容不可能看到。辛亥革命后,中國人婚姻家庭觀念的變革十分突出,婚姻觀念方面主張婚姻自由,所以③報紙刊登倡導婚姻自由的文章可能看到。打土豪分田地是在1927年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提出的,所以④街上在傳唱打土豪分田地的歌謠不可能看到。B項①③1917年的中國可能看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1917年前后中國歷史事件及社會生活,要求具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4.【答案】C【知識點】紅軍長征【解析】【分析】由于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1934年10月,紅軍從瑞金出發,開始長征,1935年1月,紅軍攻占遵義,召開的遵義會議增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ABD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遵義會議是題干描述的會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遵義會議及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掌握遵義會議的史實是解題的關鍵。5.【答案】A【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提出“外爭主權,內懲國賊”“誓死力爭,還我青島”“廢除二十條”“拒絕在合約上簽字”等口號,要求嚴懲親日派買過賊曹汝霖、陸宗輿和章宗祥;這是一場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它反對北洋政府外交上軟弱無能,維護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A項維護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說法正確,符合題意;B項反對國民政府軟弱無能的外交說法不正確,國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不符合題意;C項愛國學生始終是運動的主力軍說法不正確,五四運動后期無產階級成為了主力軍,不符合題意;D項結束了兩千多年君主專制政體的是辛亥革命,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五四運動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五四運動的相關史實。6.【答案】B【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紅軍長征【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①井岡山會師是在1928年4月;②南昌起義是1927年8月1日;③長征勝利是1936年10月;④秋收起義是1927年9月。所以正確的排列順序是②④①③。B項②④①③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井岡山會師、南昌起義、長征勝利、秋收起義。準確掌握歷史事件的時間。7.【答案】D【知識點】辛亥革命;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實現第一次合作。1924年5月,孫中山在中國共產黨的建議下,在廣州黃埔創辦“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 ②④屬于孫中山的歷史功績。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而不是封建制度,故①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說法錯誤。1925年孫中山逝世,北伐戰爭1926年,故③不符合史實。D項②④屬于孫中山的歷史功績,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孫中山的歷史功績。要求學生具備識記歷史基礎知識的能力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8.【答案】C【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依據材料“中共一大選擇在上海召開,有三個主導因素:第一,上海是中國工人階級的重要發源地;第二,上海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第三個主導因素應該是上海”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體現了中共一大選擇在上海召開的有利因素,除了階級、組織因素外,新文化運動后期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也是一個因素。A項最早被開辟為通商口岸不符合材料主旨,不符合題意;B項是辛亥革命爆發的地方不符合史實,辛亥革命爆發的地方武昌,不符合題意;C項是新文化運動的發源地正確,符合題意;D項是五四運動首先爆發的地方不符合史實,五四運動首先爆發的地方北京,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知識的識記與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9.【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解析】【分析】1924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實現。在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中,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1924年5月,國民黨在廣州的黃埔創辦了黃埔軍校,為中國革命培養了大批的軍事政治人才。A項北伐戰爭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成果,符合題意;B項南昌起義是在國共第一次合作失敗后發動的,不符合題意;C項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是在國共第一次合作失敗后創建的,不符合題意;D項抗日戰爭是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成果,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國共第一次合作取得的成果,要求識記基礎史實。10.【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辛亥革命后成立的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實行的政體是和美國一樣的民主共和制,同時中華民國也是亞洲第一個建立民主共和制的國家,因此其政權的組織形式也被稱為美國的“仿制品”。A項實行民主共和的政府理解正確,符合題意;B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11.【答案】B【知識點】紅軍長征【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3年10月,蔣介石調集50萬軍隊,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圍剿”。由于中共臨時中央負責人博古和軍事顧問李德等人的錯誤指揮,雖然紅軍英勇奮戰一年,付出重大傷亡,但未能粉碎敵人的“圍剿”。黨中央被迫放棄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征。經過:江西瑞金出發→沖破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強渡烏江→攻克遵義→召開遵義會議→四渡赤水(打亂敵人追剿計劃)→巧渡金沙江(跳出敵人包圍圈)→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吳起鎮會師→會寧會師。所以④①②③符和題意。B項①⑤④②③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紅軍長征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紅軍長征的相關史實。12.【答案】C【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1920年8月,陳獨秀在上海建立中國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①不是毛澤東的早期革命活動;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領導了南昌起義,④不是毛澤東的早期革命活動。C項②③是毛澤東的早期主要革命活動,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毛澤東的早期主要革命活動。要求學生具備識記基礎知識的能力。13.【答案】B【知識點】法西斯勢力的猖獗與戰爭策源地的形成【解析】【分析】A二戰的罪魁禍首是邪惡的法西斯,除了德國還有意大利和日本等,故A說法錯誤;B根據題意可知,“善良的軟弱”指的是英法等國的綏靖政策,助長了法西斯的侵略活動,故B符合題意;C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故排除;D捷克的軟弱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故排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通過分析材料并獲取信息的能力,難度適中,重點理解“善良的軟弱”的實際指的是綏靖政策。14.【答案】D【知識點】大戰的轉折【解析】【分析】仔細觀察圖片可知,甲地是斯大林格勒;1942年7月,德軍開始集中力量進攻斯大林格勒。舉世聞名的斯大林格勒會戰由此開始。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會戰以蘇軍的勝利宣告結束。從此,蘇軍開始了全線反攻。這次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關鍵性戰役,極大地消耗了德軍的有生力量,斯大林格勒戰役不僅是蘇德戰場根本轉折的開始,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A項標志著歐洲戰事的結束的是德國的投降,不符合題意;B項宣告了德國閃電戰破產的是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不符合題意;C項標志著二戰的全面爆發的是1939年9月1日德軍閃擊波蘭,不符合題意;D項,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斯大林格勒會戰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戰重大事件以及影響。15.【答案】D【知識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A項A不符合史實,五四運動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不符合題意;B項B不符合史實,戊戌變法是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的開端,不符合題意;C項C不符合史實,秋收起義失敗后,毛澤東率領隊伍向井岡山進軍,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樣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正確道路,不符合題意;D項D符合史實,1924年,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展開合作,進行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運動,又稱“大革命”,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史實與結論的對應,要求具備知識準確識記和分析的能力。16.【答案】(1)①辛亥革命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②十月革命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③工人階級力量的發展(2)辛亥革命;①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②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凱竊取,之后北洋軍閥割據混戰,社會秩序一片混亂,人民生活困苦不堪。③辛亥革命后,多數中國人的精神面貌沒有改變。(3)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知識點】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的“辛亥革命后,人們又大膽地尋求新的救中國的出路了……”說明五四運動發生的歷史背景是辛亥革命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材料一中的“十月革命炮聲一響和中國工人階級力量的發展”說明五四運動發生的歷史背景是十月革命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工人階級力量的發展。思想的閘門一經打開,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騰向前,不可阻擋了。不久便迎來了“五四”運動,開始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2)根據所學知識,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劃過了一道閃電,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后來建立了北洋軍閥的統治,中國的半殖民地半社會的性質沒有改變,國家和人民悲慘的命運仍在繼續。(3)根據所學知識,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一大在上海舉行,中國共產黨成立了,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中國迎來了曙光。故答案為:(1)①辛亥革命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②十月革命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③工人階級力量的發展。(2)辛亥革命;①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②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凱竊取,之后北洋軍閥割據混戰,社會秩序一片混亂,人民生活困苦不堪。③辛亥革命后,多數中國人的精神面貌沒有改變。(3)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五四運動、辛亥革命、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對材料的解讀。17.【答案】(1)秋收起義失敗,毛澤東率部轉戰千里到達井岡山,建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2)工農武裝割據;開展土地革命(3)抗日戰爭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爭中第一次取得的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大大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1)1927年,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失敗后,當即立斷,率部隊向井岡山進軍,開始創建中國革命史上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是中國共產黨探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一革命道路的開始。(2)根據材料“所謂割據,必須是武裝的”可知工農武裝割據;“沒收一切土地重新分配,是能得到大多數人擁護的”體現了開展土地革命。(3)依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中國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它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中共帶領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基礎。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故答案為:(1)秋收起義失敗,毛澤東率部轉戰千里到達井岡山,建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2)工農武裝割據;開展土地革命。(3)抗日戰爭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爭中第一次取得的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大大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工農武裝割據和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運用所學分析材料能力。18.【答案】(1)南昌起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創建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2)全民族抗戰。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或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3)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序幕。【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南昌起義,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由材料一“剛剛成立了六年的中國共產黨經受住了這種考驗,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并沒有被嚇倒,被征服,被殺絕,他們又繼續戰斗了”可知,“他們又繼續戰斗了”,其中的第一次“戰斗”是指南昌起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創建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2)本題考查七七事變和全民族抗戰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和知識的識記能力。根據“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實行全民族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中共抗日通電)”和所學知識可知,這是在日本發動對中國全面侵略時期,中共發表的抗日通電。中國共產黨在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是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在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現了全民族抗戰。該核心主張的實施促成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正式開始,為抗戰勝利奠定基礎。(3)本題考查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及意義。由材料材料三“躍進到敵人的深遠后方去”可知,與之相關的歷史事件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1947年夏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標志著人民解放軍開始轉入戰略反攻。故答案為:(1)南昌起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創建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2)全民族抗戰。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或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3)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序幕。【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南昌起義、抗日戰爭、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注意掌握南昌起義、抗日戰爭、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有關內容。1 / 1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2020-2021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2020-2021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試卷(歷社部分)中試卷一、選擇題1.(2020九上·新昌期中)鴉片戰爭后,中華民族不斷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下列反映在思想層面向西方學習的是( )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答案】D【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洋務運動只局限于器物方面向西方學習,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在制度方面主張向西方學習,新文化運動主要在思想方面向西方學習。A項洋務運動反映在器物(技術)層面向西方學習,不符合題意;BC兩項反映在制度層面向西方學習,不符合題意;D項新文化運動反映在思想層面向西方學習,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探索的曲折歷程,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2.(2020九上·新昌期中)建筑是濃縮的歷史,下列建筑中見證了國共第一次合作的是( )A.武昌楚望臺原址B.南昌起義指揮部C.黃埔軍校舊址D.中共一大會址【答案】C【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解析】【分析】1924年,在國共兩黨首度攜手合作、國民革命風起云涌之際,孫中山創建了黃埔軍校,建立的目的是為國民革命訓練軍官,孫中山先生希望通過創建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ABD三項和國共第一次合作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黃埔軍校舊址見證了國共第一次合作,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一次國共合作,要求掌握基礎史實。3.(2020九上·新昌期中)假如你生活在1917年的中國,可能看到的情形有( )①陳獨秀在閱讀《新青年》雜志②青年學生在熱議巴黎和會的內容③報紙刊登倡導婚姻自由的文章④街上在傳唱打土豪分田地的歌謠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解析】【分析】1915年陳獨秀創辦了《青年雜志》,所以①陳獨秀在閱讀《新青年》雜志可能看到。巴黎和會是一戰結束后的1919年,所以②青年學生在熱議巴黎和會的內容不可能看到。辛亥革命后,中國人婚姻家庭觀念的變革十分突出,婚姻觀念方面主張婚姻自由,所以③報紙刊登倡導婚姻自由的文章可能看到。打土豪分田地是在1927年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提出的,所以④街上在傳唱打土豪分田地的歌謠不可能看到。B項①③1917年的中國可能看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1917年前后中國歷史事件及社會生活,要求具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4.(2020九上·新昌期中)據《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記載:會議經過激烈的爭論后,委托張聞天起草《中共中央關于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決議》,并增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這次會議是( )A.中共一大 B.八七會議 C.遵義會議 D.中共八大【答案】C【知識點】紅軍長征【解析】【分析】由于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1934年10月,紅軍從瑞金出發,開始長征,1935年1月,紅軍攻占遵義,召開的遵義會議增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ABD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遵義會議是題干描述的會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遵義會議及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掌握遵義會議的史實是解題的關鍵。5.(2020九上·新昌期中)有學者評價,“五四運動使中國走上了永不回頭的、光明的啟蒙之路”。關于五四運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維護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B.反對國民政府軟弱無能的外交C.愛國學生始終是運動的主力軍D.結束了兩千多年君主專制政體【答案】A【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提出“外爭主權,內懲國賊”“誓死力爭,還我青島”“廢除二十條”“拒絕在合約上簽字”等口號,要求嚴懲親日派買過賊曹汝霖、陸宗輿和章宗祥;這是一場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它反對北洋政府外交上軟弱無能,維護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A項維護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說法正確,符合題意;B項反對國民政府軟弱無能的外交說法不正確,國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不符合題意;C項愛國學生始終是運動的主力軍說法不正確,五四運動后期無產階級成為了主力軍,不符合題意;D項結束了兩千多年君主專制政體的是辛亥革命,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五四運動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五四運動的相關史實。6.(2020九上·新昌期中)中國共產黨的歷史, 是一部堅持不懈武裝斗爭并取得勝利的歷史。以下事件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井岡山會師 ②南昌起義 ③長征勝利 ④秋收起義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③①②④ D.④①③②【答案】B【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紅軍長征【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①井岡山會師是在1928年4月;②南昌起義是1927年8月1日;③長征勝利是1936年10月;④秋收起義是1927年9月。所以正確的排列順序是②④①③。B項②④①③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井岡山會師、南昌起義、長征勝利、秋收起義。準確掌握歷史事件的時間。7.(2020九上·新昌期中)下列屬于孫中山的歷史功績的是( )①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②召開國民黨一大,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③領導北伐戰爭,沉重打擊了國內軍閥和帝國主義④創辦黃埔軍校,培養革命骨干力量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D【知識點】辛亥革命;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實現第一次合作。1924年5月,孫中山在中國共產黨的建議下,在廣州黃埔創辦“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 ②④屬于孫中山的歷史功績。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而不是封建制度,故①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說法錯誤。1925年孫中山逝世,北伐戰爭1926年,故③不符合史實。D項②④屬于孫中山的歷史功績,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孫中山的歷史功績。要求學生具備識記歷史基礎知識的能力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8.(2020九上·新昌期中)學者齊衛平認為,中共一大選擇在上海召開,有三個主導因素:第一,上海是中國工人階級的重要發源地;第二,上海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第三個主導因素應該是上海( )A.最早被開辟為通商口岸B.是辛亥革命爆發的地方C.是新文化運動的發源地D.是五四運動首先爆發的地方【答案】C【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依據材料“中共一大選擇在上海召開,有三個主導因素:第一,上海是中國工人階級的重要發源地;第二,上海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第三個主導因素應該是上海”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體現了中共一大選擇在上海召開的有利因素,除了階級、組織因素外,新文化運動后期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也是一個因素。A項最早被開辟為通商口岸不符合材料主旨,不符合題意;B項是辛亥革命爆發的地方不符合史實,辛亥革命爆發的地方武昌,不符合題意;C項是新文化運動的發源地正確,符合題意;D項是五四運動首先爆發的地方不符合史實,五四運動首先爆發的地方北京,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知識的識記與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9.(2020九上·新昌期中)20世紀前期,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相繼成立,在歷史上,兩黨既有合作又有對抗,其中第一次合作共同進行了( )A.北伐戰爭 B.南昌起義C.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創建 D.抗日戰爭【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解析】【分析】1924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實現。在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中,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1924年5月,國民黨在廣州的黃埔創辦了黃埔軍校,為中國革命培養了大批的軍事政治人才。A項北伐戰爭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成果,符合題意;B項南昌起義是在國共第一次合作失敗后發動的,不符合題意;C項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是在國共第一次合作失敗后創建的,不符合題意;D項抗日戰爭是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成果,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國共第一次合作取得的成果,要求識記基礎史實。10.(2020九上·新昌期中)1912年成立的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是一個( )A. 實行民主共和的政府B.君主立憲式的政府C.封建君主專制的政府D.實行社會主義的政府【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辛亥革命后成立的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實行的政體是和美國一樣的民主共和制,同時中華民國也是亞洲第一個建立民主共和制的國家,因此其政權的組織形式也被稱為美國的“仿制品”。A項實行民主共和的政府理解正確,符合題意;B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11.(2020九上·新昌期中)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被迫長征,下列是紅軍在長征途中發生的重大事件,它們的時間先后順序是( )①遵義會議 ②強渡大渡河 ③爬雪山 ④巧渡金沙江 ⑤四渡赤水A.①②③④⑤ B.①⑤④②③ C.①②④⑤③ D.①④⑤③②【答案】B【知識點】紅軍長征【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3年10月,蔣介石調集50萬軍隊,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圍剿”。由于中共臨時中央負責人博古和軍事顧問李德等人的錯誤指揮,雖然紅軍英勇奮戰一年,付出重大傷亡,但未能粉碎敵人的“圍剿”。黨中央被迫放棄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征。經過:江西瑞金出發→沖破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強渡烏江→攻克遵義→召開遵義會議→四渡赤水(打亂敵人追剿計劃)→巧渡金沙江(跳出敵人包圍圈)→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吳起鎮會師→會寧會師。所以④①②③符和題意。B項①⑤④②③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紅軍長征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紅軍長征的相關史實。12.(2020九上·新昌期中)毛澤東一生致力于革命,其早期主要革命活動有( )①建立了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②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③領導發動秋收起義④領導發動南昌起義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C【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1920年8月,陳獨秀在上海建立中國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①不是毛澤東的早期革命活動;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領導了南昌起義,④不是毛澤東的早期革命活動。C項②③是毛澤東的早期主要革命活動,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毛澤東的早期主要革命活動。要求學生具備識記基礎知識的能力。13.英國首相丘吉爾在《二戰回憶錄》中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悲劇本來是很容易避免的,善良的軟弱強化了邪惡的惡毒。”這表明了( )A.二戰的罪魁禍首是邪惡的德國法西斯B.英法的綏靖政策對二戰的爆發推波助瀾C.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直接導致了二戰的爆發D.捷克斯洛伐克的軟弱助長了希特勒的野心【答案】B【知識點】法西斯勢力的猖獗與戰爭策源地的形成【解析】【分析】A二戰的罪魁禍首是邪惡的法西斯,除了德國還有意大利和日本等,故A說法錯誤;B根據題意可知,“善良的軟弱”指的是英法等國的綏靖政策,助長了法西斯的侵略活動,故B符合題意;C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故排除;D捷克的軟弱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故排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通過分析材料并獲取信息的能力,難度適中,重點理解“善良的軟弱”的實際指的是綏靖政策。14.(2020九上·新昌期中)圖中甲地發生的戰役( )A.標志著歐洲戰事的結束 B.宣告了德國閃電戰破產C.標志著二戰的全面爆發 D.成為二戰的重要轉折點【答案】D【知識點】大戰的轉折【解析】【分析】仔細觀察圖片可知,甲地是斯大林格勒;1942年7月,德軍開始集中力量進攻斯大林格勒。舉世聞名的斯大林格勒會戰由此開始。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會戰以蘇軍的勝利宣告結束。從此,蘇軍開始了全線反攻。這次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關鍵性戰役,極大地消耗了德軍的有生力量,斯大林格勒戰役不僅是蘇德戰場根本轉折的開始,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A項標志著歐洲戰事的結束的是德國的投降,不符合題意;B項宣告了德國閃電戰破產的是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不符合題意;C項標志著二戰的全面爆發的是1939年9月1日德軍閃擊波蘭,不符合題意;D項,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斯大林格勒會戰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戰重大事件以及影響。15.(2020九上·新昌期中)史論結合是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下表中結論符合史實的是( )選項 史 實 結 論A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B 新文化運動的開始 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的開端C 發動秋收起義 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正式形成D 第一次國共合作 掀起了國民革命運動A.A B.B C.C D.D【答案】D【知識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A項A不符合史實,五四運動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不符合題意;B項B不符合史實,戊戌變法是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的開端,不符合題意;C項C不符合史實,秋收起義失敗后,毛澤東率領隊伍向井岡山進軍,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樣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正確道路,不符合題意;D項D符合史實,1924年,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展開合作,進行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運動,又稱“大革命”,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史實與結論的對應,要求具備知識準確識記和分析的能力。二、非選擇題16.(2020九上·新昌期中) 20世紀初,不斷探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思想的閘門一經打開,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騰向前,不可阻擋了。辛亥革命后,人們又大膽地尋求新的救中國的出路了……十月革命炮聲一響和中國工人階級力量的發展,不久便迎來了“五四”運動,開始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近代歷史上的豐碑》材料二 有人說:1901年中國陷入無盡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閃電劃過,中國依舊黑暗;1921年中國終于迎來了曙光。(1)根據材料一,分析五四運動發生的歷史背景。(2)1911年,一道閃電劃過,這道 “閃電”指什么 為什么說“中國依舊黑暗”?(3)用史實說明“1921年中國終于迎來了曙光”。【答案】(1)①辛亥革命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②十月革命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③工人階級力量的發展(2)辛亥革命;①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②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凱竊取,之后北洋軍閥割據混戰,社會秩序一片混亂,人民生活困苦不堪。③辛亥革命后,多數中國人的精神面貌沒有改變。(3)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知識點】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的“辛亥革命后,人們又大膽地尋求新的救中國的出路了……”說明五四運動發生的歷史背景是辛亥革命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材料一中的“十月革命炮聲一響和中國工人階級力量的發展”說明五四運動發生的歷史背景是十月革命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工人階級力量的發展。思想的閘門一經打開,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騰向前,不可阻擋了。不久便迎來了“五四”運動,開始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2)根據所學知識,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劃過了一道閃電,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后來建立了北洋軍閥的統治,中國的半殖民地半社會的性質沒有改變,國家和人民悲慘的命運仍在繼續。(3)根據所學知識,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一大在上海舉行,中國共產黨成立了,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中國迎來了曙光。故答案為:(1)①辛亥革命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②十月革命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③工人階級力量的發展。(2)辛亥革命;①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②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凱竊取,之后北洋軍閥割據混戰,社會秩序一片混亂,人民生活困苦不堪。③辛亥革命后,多數中國人的精神面貌沒有改變。(3)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五四運動、辛亥革命、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對材料的解讀。17.(2020九上·新昌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國一度照搬俄國十月革命城市武裝起義的經驗,中國革命遭到嚴重挫折……毛澤東同志創造性地解決了這一問題……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摘自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材料二 所謂割據,必須是武裝的。哪一處沒有武裝,或者武裝不夠,地方就立即被敵人占去了。黨的組織,現分連支部、營委、團委、軍委四級。連有支部,班有小組。紅軍所以艱難奮戰而不潰散,“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沒收一切土地重新分配,是能得到大多數人擁護的。材料三 抗日戰爭的勝利,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所占地位實在太重要了。它成為中華民族從衰敗走向復興的重要樞紐。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主要戰場之一,中國因抗日戰爭受到國際社會的肯定和尊重。——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1)根據材料一,分析毛澤東同志是如何“創造性地解決了這一問題”。(2)根據材料二,概括毛澤東“總結的井岡山斗爭的革命經驗”。(3)根據材料三,說明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中華民族從衰敗走向復興的重要樞紐”的理由。【答案】(1)秋收起義失敗,毛澤東率部轉戰千里到達井岡山,建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2)工農武裝割據;開展土地革命(3)抗日戰爭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爭中第一次取得的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大大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1)1927年,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失敗后,當即立斷,率部隊向井岡山進軍,開始創建中國革命史上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是中國共產黨探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一革命道路的開始。(2)根據材料“所謂割據,必須是武裝的”可知工農武裝割據;“沒收一切土地重新分配,是能得到大多數人擁護的”體現了開展土地革命。(3)依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中國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它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中共帶領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基礎。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故答案為:(1)秋收起義失敗,毛澤東率部轉戰千里到達井岡山,建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2)工農武裝割據;開展土地革命。(3)抗日戰爭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爭中第一次取得的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大大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工農武裝割據和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運用所學分析材料能力。18.(2020九上·新昌期中)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一場場氣壯山河的斗爭,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史詩。材料一 剛剛成立了六年的中國共產黨經受住了這種考驗……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并沒有被嚇倒,被征服,被殺絕……他們又繼續戰斗了。——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第一卷材料二 盧溝橋事變的第二天,中國共產黨中央通電全國,疾呼:“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王檜林《中國現代史》上冊材料三 (解放戰爭時期)劉伯承說:“敵人是啞鈴戰略,把兩個鐵錘放在山東和陜北,我們要砍斷這個把……一年來敵我懸殊的情況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我們大膽地把敵人甩在后面,長驅直入地躍進敵人的深遠后方去。”——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第二卷(1)材料一“他們又繼續戰斗了”,其中的第一次“戰斗”指的是哪一事件?簡述該事件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地位。(2)材料二反映了中國共產黨的哪一主張?這一主張促成的結果是什么?(3)材料三“躍進敵人的深遠后方去”是指哪一事件?簡述其戰略意義。【答案】(1)南昌起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創建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2)全民族抗戰。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或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3)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序幕。【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南昌起義,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由材料一“剛剛成立了六年的中國共產黨經受住了這種考驗,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并沒有被嚇倒,被征服,被殺絕,他們又繼續戰斗了”可知,“他們又繼續戰斗了”,其中的第一次“戰斗”是指南昌起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創建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2)本題考查七七事變和全民族抗戰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和知識的識記能力。根據“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實行全民族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中共抗日通電)”和所學知識可知,這是在日本發動對中國全面侵略時期,中共發表的抗日通電。中國共產黨在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是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在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現了全民族抗戰。該核心主張的實施促成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正式開始,為抗戰勝利奠定基礎。(3)本題考查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及意義。由材料材料三“躍進到敵人的深遠后方去”可知,與之相關的歷史事件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1947年夏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標志著人民解放軍開始轉入戰略反攻。故答案為:(1)南昌起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創建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2)全民族抗戰。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或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3)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序幕。【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南昌起義、抗日戰爭、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注意掌握南昌起義、抗日戰爭、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有關內容。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2020-2021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2020-2021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試卷(歷社部分)中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2020-2021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2020-2021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試卷(歷社部分)中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