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江省溫嶺市團隊六校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質量監測試卷(歷社部分)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江省溫嶺市團隊六校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質量監測試卷(歷社部分)

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浙江省溫嶺市團隊六校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質量監測試卷(歷社部分)
一、選擇題
1.人類早期文明大多興起于亞非地區的大河流域,下列大河流域主要文明成果歸屬錯誤的是( ?。?br/>A.尼羅河流域-金字塔 B.兩河流域-伊斯蘭教
C.印度河流域-種姓制度 D.黃河流域-甲骨文
2.(2020八上·溫嶺期中)下列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br/>A.夏-商-西周-春秋 B.夏-西周-商-春秋
C.夏-西周-戰國-春秋 D.夏-商-戰國-西周
3.(2020八上·溫嶺期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反映了西周的(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禮樂制 D.中央集權制
4.(2020八上·溫嶺期中)下列關于春秋時期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br/>A.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
B.齊桓公“尊王攘夷”最先稱霸
C.戰爭連綿不斷,分裂趨勢加劇,阻礙歷史發展
D.新興地主出現,社會結構發生變化
5.(2020八上·溫嶺期中)以下各帝國在歷史上曾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是( ?。?br/>①亞歷山大帝國 ②阿拉伯帝國 ③查理曼帝國 ④羅馬帝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2020八上·溫嶺期中)某同學要編寫一份“輝煌的古希臘文明”手抄報。下列素材屬于古希臘文明的是(  )
①凱撒與元老院 ②米隆與《擲鐵餅者》
③屋大維與羅馬法 ④阿基米德與浮力定律
A.②④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2020八上·溫嶺期中)下列關于中世紀西歐城市的敘述,正確的是( ?。?br/>①農業的發展和經濟的恢復,促使了原有城市的復蘇和新城市的涌現
②倫敦既是政治中心,也是商業中心,是西歐最大的城市
③城市的興起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早期資產階級出現
④西歐城市經濟上自給自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20八上·溫嶺期中)史論結合是歷史課學習中的常用方法,下列論述正確的是( ?。?br/>  史實 結論
A “哲學”一詞來自古希臘語,原意是“熱愛智慧” 古希臘是西方文明之源
B 穆罕默德說:“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 阿拉伯人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C 禹建立夏朝 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D 馬鐙傳入歐洲 東西方文明是相互影響的
A.A B.B C.C D.D
9.(2019八上·寧波期中)數學運算中使用的“0,1,2,3……”這十個阿拉伯數字的發明者和傳播者分別是( ?。?br/>A.古代印度人、巴比倫人 B.古代印度人、阿拉伯人
C.古代阿拉伯人、羅馬人 D.古代阿拉伯人、埃及人
10.(2020八上·溫嶺期中)在一部反映戰國時期的影片中可能出現的場景(  )
①農民用青銅農具 ②騎兵腳踩馬鐙嘶殺
③農民用牛耕田 ④步兵手握鐵制兵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非選擇題
11.(2020八上·溫嶺期中)觀察亞非古代文明和西方文明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
(1)根據文明發祥地的地理環境,對圖中所標注的A至F區域進行分類,并說明理由。
(2)概括亞非文明出現的共同點,從中悟出什么道理?
12.(2020八上·溫嶺期中)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也是人類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時期,東西方文明交相輝映,塑造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傳統。
材料一: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經常進行大規模的戰爭,引起了許多爭論,這天有一群學者就當前局勢發表自己的看法,下面摘錄了其中兩位的觀點:
A:“從春秋以來,戰爭就沒有什么正義和非正義的,大家應反對一切戰爭,統治者應以‘仁政’治理天下?!?br/>B:“先生此言差矣,我們應"兼愛","非攻"。反對戰爭,但也不能說所有的戰爭都是不對的,對那些正義的戰爭我們應該支持,而反對侵略戰爭?!?br/>材料二:洛克是個雅典郊區的農民,今年(公元前477年)三十歲,他是家庭中的男主人。今天是個艷陽高照的日子,他要去參加公民大會,這個公民大會雖然每十天就開一次,嚴重影響到洛克干農活,但他依然很愿意去參加。洛克的妻子艾倫和仆人也想跟在后面去公民大會瞧瞧熱鬧,卻被洛克臭罵了一頓,妻子只好作罷。
材料三:德國法學家說過:羅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
(1)請你判斷他們分別代表了哪家學派的觀點,并各舉一位代表人物。
(2)材料反應的是雅典的什么制度?根據材料簡要評價這一制度。
(3)材料中所說的“第三次征服世界”的是什么法律?對后世有何影響?
13.(2020八上·溫嶺期中)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戮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經商)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沒收其妻子為官奴婢)。——《史記 商君列傳》
材料二:廢除貴族對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農民為國有。國家計口授田,對六歲以上公民,每六年按人口班給分田一次,男子每人二段(約相當于35畝),女子為其2/3,奴婢授田相當于自由民的1/3。所班田地不得買賣,死后歸還政府。
(1)材料一、二分別描述的是什么歷史事件?
(2)根據材料一、二分別概括這兩次改革內容?
(3)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一、二所涉及的改革內容對兩國產生了什么共同的影響?從中得出什么啟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亞國家;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兩河流域文明的代表是公元前18世紀巴比倫國王制定的《漢謨拉比法典》.伊斯蘭教是七世紀由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創立的.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古代文明的有關內容.注意準確識記伊斯蘭教創立的有關內容.
2.【答案】A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根據我國古代朝代更替先后順序的口訣“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西漢和東漢)……”可知,夏-商-西周-春秋排列正確。
A項夏-商-西周-春秋排列正確,符合題意;
BCD三項排列都不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夏、商、周的更替及學生的識記能力。
3.【答案】B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浦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狈从沉宋髦艿姆址庵?。為了鞏固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
ACD三項和題干不符,不符合題意;
B項分封制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反映的制度,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即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答本題需要靈活運用西周分封制的內容與影響。
4.【答案】C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
【解析】【分析】春秋時期,由于周王室衰落,諸侯不再聽從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強大的諸侯。為了爭奪領土和人民,各諸侯國之間不斷進行戰爭。強大的諸侯,迫使各國承認他的首領地位,成為“霸主”,這些促進了各國軍事的發展。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給社會帶來種種災難,有些諸侯國被消滅,出現了一些疆域較大的國家,客觀上有利于國家統一。
ABD三項表述都正確,不符合題意;
C項戰爭連綿不斷,分裂趨勢加劇,阻礙歷史發展表述不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春秋爭霸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春秋爭霸的相關史實。
5.【答案】C
【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
【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①亞歷山大帝國由希臘北部的馬其頓發展起來,公元前338年控制希臘。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開始東侵,他掃蕩了小亞細亞和埃及,然后回師占領兩河流域,滅波斯,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首都巴比倫。②阿拉伯帝國公元七世紀崛起于阿拉伯半島。在穆罕默德領導下創立了政教合一的“哈里發”國家。到八世紀中葉,疆域東起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南至撒哈拉,北迄高加索山,形成橫跨亞、非、歐三洲的封建大帝國。奧斯曼帝國,為土耳其人所創立之國。始王奧斯曼一世,初居中亞,并奉伊斯蘭教為國教,后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歐亞非三大洲。④公元前27年,屋大維獨攬國家大權,羅馬共和國被羅馬帝國取代。公元前27年以后,羅馬帝國在屋大維統治下,發動多次侵略戰爭,疆域不斷擴大,到2世紀達到最大規模,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廣袤的地中海成為它的內湖。故地跨歐亞非三洲是①②③。③查理曼帝國的疆域都在歐洲地區,不屬于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C項①②④曾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需要準確識記世界史上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6.【答案】A
【知識點】古希臘古羅馬文化
【解析】【分析】①凱撒與元老院和③屋大維與羅馬法均與古羅馬文明相關,故①③錯誤。米隆是古希臘著名雕刻家,代表作有《擲鐵餅者》,故②米隆與《擲鐵餅者》正確,阿基米德是古希臘著名科學家,以發現杠桿定律和浮力定律而聞名,故④阿基米德與浮力定律正確。
A項②④屬于古希臘文明,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希臘文明,要求識記重要史實。
7.【答案】B
【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西歐中世紀,隨著農業的發展和經濟的恢復,促使原有城市的復蘇和新城市的涌現;巴黎和倫敦是新興的城市,既是政治中心,也是著名的商業中心,其中巴黎是西歐最大的城市;城市的興起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早期資產階級出現,促進了商品貿易的發展。綜上,①③正確。西歐莊園經濟才是自給自足的,故②④錯誤。
B項①③敘述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世紀西歐城市,要求識記基礎史實。
8.【答案】A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古希臘古羅馬文化
【解析】【分析】A項A論述正確,希臘是西方哲學的故鄉,“哲學”一詞來自古希臘,符合題意;
B項B史實和結論不搭配,伊斯蘭教創始人默罕默德說:“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斑@充分說明了阿拉伯帝國創造了輝煌的文化的動力在于學習和創新,不符合題意;
C項C史實和結論不搭配,禹死后,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第二代國王;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不符合題意;
D項D史實和結論不搭配,馬鐙的傳播歷程見證了東西方文明的交融,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相關史實和史論,要求具備知識的識記和運用能力。
9.【答案】B
【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
【解析】【分析】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頭表示數字,創造了從0到9十個數字的計數法;阿拉伯人學會這一方法,對它加以改造,12世紀初,這一簡便的計數法傳到歐洲,被稱為“阿拉伯數字”。
A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B項古代印度人、阿拉伯人分別是阿拉伯數字的發明者和傳播者,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阿拉伯數字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阿拉伯數字的發明與傳播的史實。
10.【答案】D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根據目前的實物考古發現,中國最遲在西漢時期就出現了馬鐙,從西漢壁畫中可見一斑。②騎兵腳踩馬鐙嘶殺戰國時期不可能出現,排除含②的選項。
D項①③④戰國時期的影片中可能出現,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戰國時期的歷史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準確識記馬鐙的相關知識。
11.【答案】(1)BCDE為一類,AF為一類。理由:BCDE屬于大河文明。AF屬海洋文明。
(2)共同點:地處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適宜生存。
道理:自然環境對早期區域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言之有理即可)
【知識點】探究早期區域文明的異同
【解析】【分析】(1)觀察題干圖片、據文明發祥地的地理環境及所學知識可知, BCDE分別是古埃及(位于北非)、古巴比倫(位于西亞)、古印度(地域范圍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國,位于南亞)和中國(位于東亞)它們都發源于大河流域,屬于大河文明。FA代表是西方文明的代表羅馬和希臘,臨地中海,受海洋影響大,屬海洋文明。
(2)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和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國屬于四大文明古國,古代埃及位于尼羅河流域,古巴比倫位于兩河流域,古代印度位于恒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古代中國誕生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四大文明古國是人類文明的搖籃,這里大河奔流,土地肥美,宜于農耕.大江大河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資源較豐富;地勢平坦,土地相對肥沃;氣候溫和,適宜人類生存,利于農作物培植和生長,能夠滿足人們生存的基本需要。從中可以悟出自然環境對早期區域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
故答案為:(1)BCDE為一類,AF為一類。理由:BCDE屬于大河文明。AF屬海洋文明。
(2)共同點:地處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適宜生存。
道理:自然環境對早期區域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言之有理即可)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代大河文明與西方文明的相關知識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注意掌握四大文明古國文明的異同點。
12.【答案】(1)A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或孟子等;B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2)民主制度。評價:積極方面:它具有專制統治所不具備的特點和優點,使公民得以享有更多的權利;消極方面:這一民主制度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占人口大多數的奴隸、婦女和外邦人并沒有任何政治權利。
(3)羅馬法或《十二銅表法》;影響:羅馬法是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古代法律體系,成為近代很多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
【知識點】百家爭鳴;古希臘古羅馬文化
【解析】【分析】(1)根據A說“反對一切戰爭”“仁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儒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看到戰爭的殘酷,提出“春秋無義戰”, 籠統地反對一切戰爭。孟子要求統治者用“仁政”治國。因此A代表了儒家學派的觀點,代表人物是孔子或孟子。根據B說“兼愛”,“非攻”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墨家的創始人是墨子,他主張“兼愛”“非攻”,希望人們互助互愛,反對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侵略戰爭,支持正義戰爭。因此B代表了墨家學派的觀點,代表人物是墨子。
(2)材料二反映的是雅典的民主政治。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從積極性與消極性兩方面入手,逐條解答即可。積極性在于使公民獲得更多的權利,能積極主動地參政議政。消極性在于它是建立在對廣大奴隸專政基礎上的奴隸制民主,占人口大多數的奴隸、婦女和外邦人沒有任何政治權利,真正能夠享受這種民主的人只占少數。
(3)據學可知,“第三次是以法律”指的是羅馬法對世界的影響,《十二銅表法》是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發展起來的羅馬法是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古代法律體系,成為近代很多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
故答案為:(1)A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或孟子等;B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2)民主制度。評價:積極方面:它具有專制統治所不具備的特點和優點,使公民得以享有更多的權利;消極方面:這一民主制度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占人口大多數的奴隸、婦女和外邦人并沒有任何政治權利。
(3)羅馬法或《十二銅表法》;影響:羅馬法是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古代法律體系,成為近代很多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的百家爭鳴、雅典的民主政治、羅馬法的相關知識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答材料解析題需要首先讀懂材料,然后結合問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據所學和材料有效信息組織答案。
13.【答案】(1)材料一:商鞅變法;材料二:大化改新
(2)材料一:獎勵農耕,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材料二:土地收歸國有,國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原來被貴族控制的農民轉為國家公民
(3)共同影響: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增強了國力。
啟示:堅持改革;改革要順應民心(改革要重視人民利益);重視農業生產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戮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經商)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沒收其妻子為官奴婢)?!笨芍从车氖侵袊鴼v史上的商鞅變法。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可知,反映的是日本學習中國的隋唐制度而進行的大化改新。
(2)材料一反映了商鞅變法獎勵農耕,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材料二反映了大化改新在經濟上把土地收歸國有,國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原來被貴族控制的農民轉為國家公民。
(3)商鞅變法和大化改新都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增強了國力。第二問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為:(1)材料一:商鞅變法;材料二:大化改新。
(2)材料一:獎勵農耕,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材料二:土地收歸國有,國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原來被貴族控制的農民轉為國家公民。
(3)共同影響: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增強了國力。
啟示:堅持改革;改革要順應民心(改革要重視人民利益);重視農業生產。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商鞅變法和大化改新,要求具備材料分析理解與知識運用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浙江省溫嶺市團隊六校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質量監測試卷(歷社部分)
一、選擇題
1.人類早期文明大多興起于亞非地區的大河流域,下列大河流域主要文明成果歸屬錯誤的是(  )
A.尼羅河流域-金字塔 B.兩河流域-伊斯蘭教
C.印度河流域-種姓制度 D.黃河流域-甲骨文
【答案】B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亞國家;古代印度及佛教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兩河流域文明的代表是公元前18世紀巴比倫國王制定的《漢謨拉比法典》.伊斯蘭教是七世紀由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創立的.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古代文明的有關內容.注意準確識記伊斯蘭教創立的有關內容.
2.(2020八上·溫嶺期中)下列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br/>A.夏-商-西周-春秋 B.夏-西周-商-春秋
C.夏-西周-戰國-春秋 D.夏-商-戰國-西周
【答案】A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根據我國古代朝代更替先后順序的口訣“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西漢和東漢)……”可知,夏-商-西周-春秋排列正確。
A項夏-商-西周-春秋排列正確,符合題意;
BCD三項排列都不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夏、商、周的更替及學生的識記能力。
3.(2020八上·溫嶺期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反映了西周的( ?。?br/>A.宗法制 B.分封制 C.禮樂制 D.中央集權制
【答案】B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浦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為了鞏固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
ACD三項和題干不符,不符合題意;
B項分封制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反映的制度,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即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答本題需要靈活運用西周分封制的內容與影響。
4.(2020八上·溫嶺期中)下列關于春秋時期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br/>A.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
B.齊桓公“尊王攘夷”最先稱霸
C.戰爭連綿不斷,分裂趨勢加劇,阻礙歷史發展
D.新興地主出現,社會結構發生變化
【答案】C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
【解析】【分析】春秋時期,由于周王室衰落,諸侯不再聽從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強大的諸侯。為了爭奪領土和人民,各諸侯國之間不斷進行戰爭。強大的諸侯,迫使各國承認他的首領地位,成為“霸主”,這些促進了各國軍事的發展。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給社會帶來種種災難,有些諸侯國被消滅,出現了一些疆域較大的國家,客觀上有利于國家統一。
ABD三項表述都正確,不符合題意;
C項戰爭連綿不斷,分裂趨勢加劇,阻礙歷史發展表述不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春秋爭霸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春秋爭霸的相關史實。
5.(2020八上·溫嶺期中)以下各帝國在歷史上曾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是(  )
①亞歷山大帝國 ②阿拉伯帝國 ③查理曼帝國 ④羅馬帝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
【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①亞歷山大帝國由希臘北部的馬其頓發展起來,公元前338年控制希臘。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開始東侵,他掃蕩了小亞細亞和埃及,然后回師占領兩河流域,滅波斯,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首都巴比倫。②阿拉伯帝國公元七世紀崛起于阿拉伯半島。在穆罕默德領導下創立了政教合一的“哈里發”國家。到八世紀中葉,疆域東起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南至撒哈拉,北迄高加索山,形成橫跨亞、非、歐三洲的封建大帝國。奧斯曼帝國,為土耳其人所創立之國。始王奧斯曼一世,初居中亞,并奉伊斯蘭教為國教,后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歐亞非三大洲。④公元前27年,屋大維獨攬國家大權,羅馬共和國被羅馬帝國取代。公元前27年以后,羅馬帝國在屋大維統治下,發動多次侵略戰爭,疆域不斷擴大,到2世紀達到最大規模,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廣袤的地中海成為它的內湖。故地跨歐亞非三洲是①②③。③查理曼帝國的疆域都在歐洲地區,不屬于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C項①②④曾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需要準確識記世界史上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6.(2020八上·溫嶺期中)某同學要編寫一份“輝煌的古希臘文明”手抄報。下列素材屬于古希臘文明的是(  )
①凱撒與元老院 ②米隆與《擲鐵餅者》
③屋大維與羅馬法 ④阿基米德與浮力定律
A.②④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A
【知識點】古希臘古羅馬文化
【解析】【分析】①凱撒與元老院和③屋大維與羅馬法均與古羅馬文明相關,故①③錯誤。米隆是古希臘著名雕刻家,代表作有《擲鐵餅者》,故②米隆與《擲鐵餅者》正確,阿基米德是古希臘著名科學家,以發現杠桿定律和浮力定律而聞名,故④阿基米德與浮力定律正確。
A項②④屬于古希臘文明,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希臘文明,要求識記重要史實。
7.(2020八上·溫嶺期中)下列關于中世紀西歐城市的敘述,正確的是( ?。?br/>①農業的發展和經濟的恢復,促使了原有城市的復蘇和新城市的涌現
②倫敦既是政治中心,也是商業中心,是西歐最大的城市
③城市的興起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早期資產階級出現
④西歐城市經濟上自給自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西歐中世紀,隨著農業的發展和經濟的恢復,促使原有城市的復蘇和新城市的涌現;巴黎和倫敦是新興的城市,既是政治中心,也是著名的商業中心,其中巴黎是西歐最大的城市;城市的興起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早期資產階級出現,促進了商品貿易的發展。綜上,①③正確。西歐莊園經濟才是自給自足的,故②④錯誤。
B項①③敘述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世紀西歐城市,要求識記基礎史實。
8.(2020八上·溫嶺期中)史論結合是歷史課學習中的常用方法,下列論述正確的是(  )
  史實 結論
A “哲學”一詞來自古希臘語,原意是“熱愛智慧” 古希臘是西方文明之源
B 穆罕默德說:“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 阿拉伯人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C 禹建立夏朝 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D 馬鐙傳入歐洲 東西方文明是相互影響的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古希臘古羅馬文化
【解析】【分析】A項A論述正確,希臘是西方哲學的故鄉,“哲學”一詞來自古希臘,符合題意;
B項B史實和結論不搭配,伊斯蘭教創始人默罕默德說:“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斑@充分說明了阿拉伯帝國創造了輝煌的文化的動力在于學習和創新,不符合題意;
C項C史實和結論不搭配,禹死后,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第二代國王;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不符合題意;
D項D史實和結論不搭配,馬鐙的傳播歷程見證了東西方文明的交融,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相關史實和史論,要求具備知識的識記和運用能力。
9.(2019八上·寧波期中)數學運算中使用的“0,1,2,3……”這十個阿拉伯數字的發明者和傳播者分別是( ?。?br/>A.古代印度人、巴比倫人 B.古代印度人、阿拉伯人
C.古代阿拉伯人、羅馬人 D.古代阿拉伯人、埃及人
【答案】B
【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
【解析】【分析】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頭表示數字,創造了從0到9十個數字的計數法;阿拉伯人學會這一方法,對它加以改造,12世紀初,這一簡便的計數法傳到歐洲,被稱為“阿拉伯數字”。
A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B項古代印度人、阿拉伯人分別是阿拉伯數字的發明者和傳播者,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阿拉伯數字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阿拉伯數字的發明與傳播的史實。
10.(2020八上·溫嶺期中)在一部反映戰國時期的影片中可能出現的場景( ?。?br/>①農民用青銅農具 ②騎兵腳踩馬鐙嘶殺
③農民用牛耕田 ④步兵手握鐵制兵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根據目前的實物考古發現,中國最遲在西漢時期就出現了馬鐙,從西漢壁畫中可見一斑。②騎兵腳踩馬鐙嘶殺戰國時期不可能出現,排除含②的選項。
D項①③④戰國時期的影片中可能出現,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戰國時期的歷史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準確識記馬鐙的相關知識。
二、非選擇題
11.(2020八上·溫嶺期中)觀察亞非古代文明和西方文明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
(1)根據文明發祥地的地理環境,對圖中所標注的A至F區域進行分類,并說明理由。
(2)概括亞非文明出現的共同點,從中悟出什么道理?
【答案】(1)BCDE為一類,AF為一類。理由:BCDE屬于大河文明。AF屬海洋文明。
(2)共同點:地處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適宜生存。
道理:自然環境對早期區域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言之有理即可)
【知識點】探究早期區域文明的異同
【解析】【分析】(1)觀察題干圖片、據文明發祥地的地理環境及所學知識可知, BCDE分別是古埃及(位于北非)、古巴比倫(位于西亞)、古印度(地域范圍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國,位于南亞)和中國(位于東亞)它們都發源于大河流域,屬于大河文明。FA代表是西方文明的代表羅馬和希臘,臨地中海,受海洋影響大,屬海洋文明。
(2)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和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國屬于四大文明古國,古代埃及位于尼羅河流域,古巴比倫位于兩河流域,古代印度位于恒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古代中國誕生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四大文明古國是人類文明的搖籃,這里大河奔流,土地肥美,宜于農耕.大江大河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資源較豐富;地勢平坦,土地相對肥沃;氣候溫和,適宜人類生存,利于農作物培植和生長,能夠滿足人們生存的基本需要。從中可以悟出自然環境對早期區域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
故答案為:(1)BCDE為一類,AF為一類。理由:BCDE屬于大河文明。AF屬海洋文明。
(2)共同點:地處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適宜生存。
道理:自然環境對早期區域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言之有理即可)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代大河文明與西方文明的相關知識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注意掌握四大文明古國文明的異同點。
12.(2020八上·溫嶺期中)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也是人類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時期,東西方文明交相輝映,塑造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傳統。
材料一: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經常進行大規模的戰爭,引起了許多爭論,這天有一群學者就當前局勢發表自己的看法,下面摘錄了其中兩位的觀點:
A:“從春秋以來,戰爭就沒有什么正義和非正義的,大家應反對一切戰爭,統治者應以‘仁政’治理天下?!?br/>B:“先生此言差矣,我們應"兼愛","非攻"。反對戰爭,但也不能說所有的戰爭都是不對的,對那些正義的戰爭我們應該支持,而反對侵略戰爭?!?br/>材料二:洛克是個雅典郊區的農民,今年(公元前477年)三十歲,他是家庭中的男主人。今天是個艷陽高照的日子,他要去參加公民大會,這個公民大會雖然每十天就開一次,嚴重影響到洛克干農活,但他依然很愿意去參加。洛克的妻子艾倫和仆人也想跟在后面去公民大會瞧瞧熱鬧,卻被洛克臭罵了一頓,妻子只好作罷。
材料三:德國法學家說過:羅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
(1)請你判斷他們分別代表了哪家學派的觀點,并各舉一位代表人物。
(2)材料反應的是雅典的什么制度?根據材料簡要評價這一制度。
(3)材料中所說的“第三次征服世界”的是什么法律?對后世有何影響?
【答案】(1)A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或孟子等;B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2)民主制度。評價:積極方面:它具有專制統治所不具備的特點和優點,使公民得以享有更多的權利;消極方面:這一民主制度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占人口大多數的奴隸、婦女和外邦人并沒有任何政治權利。
(3)羅馬法或《十二銅表法》;影響:羅馬法是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古代法律體系,成為近代很多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
【知識點】百家爭鳴;古希臘古羅馬文化
【解析】【分析】(1)根據A說“反對一切戰爭”“仁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儒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看到戰爭的殘酷,提出“春秋無義戰”, 籠統地反對一切戰爭。孟子要求統治者用“仁政”治國。因此A代表了儒家學派的觀點,代表人物是孔子或孟子。根據B說“兼愛”,“非攻”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墨家的創始人是墨子,他主張“兼愛”“非攻”,希望人們互助互愛,反對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侵略戰爭,支持正義戰爭。因此B代表了墨家學派的觀點,代表人物是墨子。
(2)材料二反映的是雅典的民主政治。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從積極性與消極性兩方面入手,逐條解答即可。積極性在于使公民獲得更多的權利,能積極主動地參政議政。消極性在于它是建立在對廣大奴隸專政基礎上的奴隸制民主,占人口大多數的奴隸、婦女和外邦人沒有任何政治權利,真正能夠享受這種民主的人只占少數。
(3)據學可知,“第三次是以法律”指的是羅馬法對世界的影響,《十二銅表法》是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發展起來的羅馬法是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古代法律體系,成為近代很多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
故答案為:(1)A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或孟子等;B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2)民主制度。評價:積極方面:它具有專制統治所不具備的特點和優點,使公民得以享有更多的權利;消極方面:這一民主制度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占人口大多數的奴隸、婦女和外邦人并沒有任何政治權利。
(3)羅馬法或《十二銅表法》;影響:羅馬法是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古代法律體系,成為近代很多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的百家爭鳴、雅典的民主政治、羅馬法的相關知識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答材料解析題需要首先讀懂材料,然后結合問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據所學和材料有效信息組織答案。
13.(2020八上·溫嶺期中)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戮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經商)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沒收其妻子為官奴婢)?!妒酚?商君列傳》
材料二:廢除貴族對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農民為國有。國家計口授田,對六歲以上公民,每六年按人口班給分田一次,男子每人二段(約相當于35畝),女子為其2/3,奴婢授田相當于自由民的1/3。所班田地不得買賣,死后歸還政府。
(1)材料一、二分別描述的是什么歷史事件?
(2)根據材料一、二分別概括這兩次改革內容?
(3)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一、二所涉及的改革內容對兩國產生了什么共同的影響?從中得出什么啟示?
【答案】(1)材料一:商鞅變法;材料二:大化改新
(2)材料一:獎勵農耕,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材料二:土地收歸國有,國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原來被貴族控制的農民轉為國家公民
(3)共同影響: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增強了國力。
啟示:堅持改革;改革要順應民心(改革要重視人民利益);重視農業生產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戮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經商)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沒收其妻子為官奴婢)?!笨芍从车氖侵袊鴼v史上的商鞅變法。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可知,反映的是日本學習中國的隋唐制度而進行的大化改新。
(2)材料一反映了商鞅變法獎勵農耕,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材料二反映了大化改新在經濟上把土地收歸國有,國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原來被貴族控制的農民轉為國家公民。
(3)商鞅變法和大化改新都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增強了國力。第二問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為:(1)材料一:商鞅變法;材料二:大化改新。
(2)材料一:獎勵農耕,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材料二:土地收歸國有,國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原來被貴族控制的農民轉為國家公民。
(3)共同影響: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增強了國力。
啟示:堅持改革;改革要順應民心(改革要重視人民利益);重視農業生產。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商鞅變法和大化改新,要求具備材料分析理解與知識運用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坝| 和平县| 平遥县| 鹿泉市| 吐鲁番市| 绵阳市| 崇义县| 澄城县| 大名县| 巴彦淖尔市| 灵璧县| 瑞昌市| 疏勒县| 延庆县| 南江县| 怀宁县| 临洮县| 小金县| 宜宾市| 延吉市| 曲阜市| 乐至县| 陈巴尔虎旗| 共和县| 福建省| 红原县| 玉屏| 厦门市| 盐源县| 永平县| 察雅县| 抚宁县| 宁海县| 上林县| 湖北省| 通榆县| 和平区| 三门峡市| 榆树市| 田阳县| 黔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