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學業水平測試試卷一、選擇題(請選出各題中一個最符合題意的正確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每小題2分,共25題,計50分。)1.(2021八上·蕭山期末)下列文物古跡屬于古巴比倫王國的是( )A.二里頭遺址B.摩亨佐·達羅遺址C.《漢謨拉比法典》石柱D.金字塔2.(2021八上·蕭山期末)阿育王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按種姓制度劃分,阿育王應該屬于哪一等級( )A.吠舍 B.婆羅門 C.剎帝利 D.首陀羅3.(2021八上·蕭山期末)春秋時期,都城建在浙江的諸侯國是( )A.吳國 B.越國 C.燕國 D.秦國4.(2021八上·蕭山期末)習近平曾引用“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強調勤政為民的重要性。他借鑒的思想學派是諸子百家中的(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5.恩格斯曾指出,它“最初是奴隸和被釋放的奴隸、窮人和無權者、被羅馬征服或驅散的人們的宗教”。由此判斷該宗教是(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蘭教6.(2021八上·蕭山期末)2020年11月22日,第34屆杭州馬拉松在武林廣場鳴槍開跑。馬拉松賽跑最早起源于( )A.古代中國 B.古代希臘 C.古代埃及 D.古代羅馬7.(2021八上·蕭山期末)下列國家中,曾經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是( )①羅馬帝國②查理曼帝國③亞歷山大帝國④阿拉伯帝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2021八上·蕭山期末)下列關于中世紀西歐城市和農村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西歐封建莊園里生產的產品主要用于和外部進行商品貿易②新興城市中,倫敦和威尼斯既是政治中心,也是商業中心③城市的興起促進手工業的發展,手工業者按不同行業組成行會④在西歐城市重新興起和工商業迅速發展過程中,市民階級形成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2021八上·蕭山期末)他們給中國帶來天文學和醫學知識,以及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文化。他們在埃及發現了希臘文化,還接觸了印度的數學和哲學。他們的腳步所到之處,都出現了學習的熱潮。上述材料中的“他們”是指( )A.阿拉伯人 B.古巴比倫人 C.古印度人 D.古希臘人10.(2021八上·蕭山期末)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提到,中國有兩項發明對中世紀軍事貴族封建主義制度具有促成和摧毀的作用。這兩項發明是( )①青銅器②馬鐙③火藥④指南針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1.(2021八上·蕭山期末)秦始皇采取下列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A.加強經濟管理 B.加強文化控制C.促進思想解放 D.鞏固國家統一12.(2021八上·蕭山期末)成語故事是歷史文化的智慧凝結。“破釜沉舟”這一成語所 反映的歷史故事發生在( )A.商朝 B.春秋 C.秦朝 D.西晉13.(2021八上·蕭山期末)漢朝與匈奴有多次和親:其中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宗女嫁匈奴冒頓單于:公元前33年,宮女王昭君嫁匈奴呼韓邪單于。關于這兩次和親,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都是漢朝主動與匈奴和親B.都有利于漢朝徹底避免匈奴侵擾C.都是漢朝向匈奴屈服的表現D.在客觀上都有利于促進民族融合14.(2021八上·蕭山期末)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開始于( )A.秦朝 B.西漢 C.東漢 D.秦國15.(2021八上·蕭山期末)他是我國古代著名醫學家,著有《傷寒雜病論》,被后世尊稱為“醫圣”。據此判斷,信息中的“他”是( )A.扁鵲 B.華佗 C.張仲景 D.孫思邈16.(2021八上·蕭山期末)我們通過《史記》可以查詢到的史實有( )①武王伐紂,發動牧野之戰②李悝變法,以求富國強兵③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④社會衰落,外戚王莽奪權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17.(2021八上·蕭山期末)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科學文化史上承前啟后的重要發展階段。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人物 朝代 成就A 祖沖之 南朝 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到小數點后的第五位B 賈思勰 北朝 一生致力于農業研究,著有《齊民要術》C 顧愷之 西晉 代表作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D 王羲之 東晉 代表作《蘭亭序》,有“天下第一楷書美譽”A.A B.B C.C D.D18.(2021八上·蕭山期末)下面表述可以用來概括唐朝基本特征的是( )A.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 B.多元文化碰撞與交融C.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D.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19.(2021八上·蕭山期末)下列選項中,標志著唐朝由盛轉衰的事件是( )A.玄武門之變 B.陳橋兵變 C.安史之亂 D.巨鹿之戰20.(2021八上·蕭山期末)宋太宗詔:“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須謹此。”宋代統治者的這種認識造成了( )A.重文輕武,積弱不振 B.內亂頻繁,國勢衰弱C.外戚宦官,橫行不法 D.變法受阻,積弊難除21.(2021八上·蕭山期末)下列詩詞反映的歷史事件(或現象)按發生時間的先后排序正確的是( )①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②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③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④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A.②①④③ B.②③①④ C.④②①③ D.④①②③22.(2021八上·蕭山期末)民族融合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以下史實符合該主題的是( )①玄奘歷經艱難到達天竺,學習佛教②黃道婆把黎族棉紡織技術傳入松江③馬可·波羅從威尼斯出發來到元朝④黨項族模仿漢字結構,創造西夏文字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3.(2021八上·蕭山期末)下列圖片反映的古代中國科技成就,按出現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 )A.①②④③ B.①④③② C.④①③② D.④③②①24.(2021八上·蕭山期末)歷史事件并不是孤立發展的,我們要善于發現不同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下列歷史事件(現象)存在因果關系的是( )①發明活字印刷術——促進文化的傳播②實行分封制——確立了周王的權威③隋煬帝的暴政——陳勝吳廣揭竿而起④官渡之戰——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25.(2021八上·蕭山期末)讀下圖,對中國相關朝代(政權)的內容描述正確的是( )A.甲朝和北魏進行淝水之戰并大敗北魏,使江南地區免遭摧殘B.乙政權與北宋澶淵之盟后,出現了100多年相對和平的局面C.丙政權對南宋稱臣、割地、繳納歲幣等,雙方形成對峙局面D.丁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鮮卑族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二、非選擇題:(共4個大題,50分)26.(2021八上·蕭山期末)文明具有多樣性,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交流、融合,匯成了人類文明的長河。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文明的搖籃]材料一:[文明的交流]材料二:……以商隊運輸形式從中國到古羅馬,連接了亞歐大陸的兩端。這條路上流通著大量的、品種多樣的手工業品和農產品。商人、傳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也帶著他們的信仰,價值觀念和宗教信念來自遙遠的西方。——《新全球史》[文明的評價]材料三:如今有個趨勢, 人們懷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將其視為所有現代民主制度的源頭。——英國歷史學家約翰索利(1)根據所學知識結合上圖,完成下面的表格。 古代文明名稱 發源的河流或海洋名稱 早期文字A 古中國 黃河、長江 ④B 古印度 ② 象形文字C 古西亞 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⑤D ① 尼羅河 象形文字E 克里特文明 ③ 字母文字(2)“這條路上流通著大量的、品種多樣的手工業品和農產品。”根據材料寫出“這條路”的名稱并分析它的作用。(3)材料中的“她”指的是哪個國家?請你結合所學知識評價這一民主制。27.(2021八上·蕭山期末)改革、創新是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毛澤東曾這樣評價商鞅變法:商鞅之法,良法也。變法之令出,其法懲奸宄(違法作亂)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富力,尚軍功以樹國威……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材料二:北朝的強盛來自體制的力量……變替的“胡化”和“漢化”……扭轉了魏晉以來的帝國頹勢,并構成了走出門閥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國的歷史出口。——《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注:門閥士族指在社會上具有特殊地位、由官僚士大夫組成的政治集團)材料三:(1)商鞅變法在經濟方面的措施是什么?這次變法對秦國的發展有什么重大影響?(2)“北朝的強盛來自體制的力量”與哪一事件有關?結合所學分析這一事件的歷史意義。(3)圖2是日本在一 次改革中效仿圖1建立的制度,寫出這次改革的名稱,并簡要說說這一制度的優點及所起的作用。28.(2021八上·蕭山期末)中國歷史上有許多王朝,每一個王朝,遠遠望去,似乎都有一種專屬的美感。在網絡發達的今天,產生了“朝代粉(各朝代粉絲的統稱)”這樣一個群體,如漢粉、唐粉、宋粉、元粉等。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朝粉群的唇槍舌戰漢粉 都說秦皇漢武厲害,但秦未免也太短命了吧?所以我說,最厲害的是我大漢朝。在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的帶領下,我朝大一統走向全盛。唐粉 @漢粉,你說的沒錯,漢強盛,但唐也是強盛的。漢以后有唐,而唐以后卻再也沒有像漢唐這樣有聲色超級厲害的朝代了。A粉 你們都別吵了,我朝才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我朝的版圖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想當初“北逾陰山,西及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1)漢粉說“在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的帶領下,我朝大一統走向全盛。”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思想兩個角度分析漢武帝是如何讓漢朝大一統走向全盛的。(2)唐粉說“漢強盛,但唐也是強盛的”。請你各舉一個漢唐盛世的名稱來證實這一觀點,并分析漢唐出現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3)頭像A處應該填上 (朝代名)粉。該朝為了加強對遼闊疆域的治理,根據各地區的情況,設置相應的管理機構。列舉該朝在西藏和臺灣設置的行政機構名稱。 29.(2021八上·蕭山期末)杭州歷史悠久,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讓我們跟隨《杭州歷史沿革》一文去看看歷史上的杭州。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秦漢時 期杭州稱錢塘,這是古都杭州的孕育期。秦王贏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定荊、江南地,降越君,于故吳越地置會稽郡。翌年,秦王統一全國,先后于今錢唐江以南設立山陰、諸暨、句章等10余縣。——《杭州歷史沿革》材料二:魏晉南北朝時, 江南暫時的相對安定和中原士人的大批南遷,為杭州城開發創造了條件。南朝時始筑海塘,沿海淺灘變為良田,杭州城由此而產生……精煬帝即位以后,為了營建東京(洛陽),開始開鑿以洛陽為中心的運河網。從此,杭州與洛陽之間有了直達的水運,杭州成為交通樞紐,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到了唐代后期,杭州已是一副“駢檣二十里,開肆三萬室”的興旺景象。《杭州歷史沿革》材料三:南宋乾道年間( 1165-1173)臨安城有10.4萬戶、14.58萬人,至咸淳(1265-1274)增加到18.63萬戶、43.2萬人。一百年間人口增長將近兩倍。《夢粱錄》記述,“城南西東北各數十里,人煙生聚,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鋪席駢盛,數日經行不盡,各可比外路一州郡,足見杭城繁盛矣。”這是杭州歷史上的全盛期。——《杭州歷史沿革》(行政區劃網)(1)根據材料寫出秦朝實行的一項行政制度,并分析實行該制度的作用。(2)寫出材料二中“以洛陽為中心的運河網”南北兩個端點(古地名)及經過杭州的運河段名稱,分析“到了唐代后期,杭州已是一副“駢檣二十里,開肆三萬室”的興旺景象”的原因。(3)根據材料寫出當時“足見杭城繁盛矣”的主要表現?此時我國的經濟格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古代西亞國家【解析】【分析】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統一了兩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為了維護奴隸主的利益,漢謨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稱《漢謨拉比法典》,它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王國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源遠流長。A項二里頭遺址屬于古中國,不符合題意;B項摩亨佐·達羅遺址屬于古印度王國,不符合題意;C項《漢謨拉比法典》石柱屬于古巴比倫王國,符合題意;D項金字塔屬于古埃及,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古巴比倫文明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的識記能力。識記古巴比倫文明的相關史實。2.【答案】C【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種姓制度把社會分成四個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婆羅門是掌管宗教的祭司,剎帝利是掌管軍政大權的貴族,阿育王應該屬于第二等級剎帝利。ABD三項都不是阿育王所屬的等級,不符合題意;C項剎帝利是阿育王所屬的等級,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古印度種姓制度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種姓制度的等級劃分與分工。3.【答案】B【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越國位于吳國之南,定都會稽(今浙江紹興市),擁有今浙江大部和江西一部分,前473年滅吳后盡有吳國故地,其地盤擴展到了今山東東南部,成為一個東方大國。A項吳國位于今江蘇、安徽兩省長江以南部分以及環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吳國的核心,不符合題意;B項越國是春秋時期,都城建在浙江的諸侯國,符合題意;C項燕國在今北京、河北北部、遼寧西部一帶,不符合題意;D項秦國在今陜西北部和中部、甘肅東部、四川、重慶一帶,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春秋五霸,要求具備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掌握我國春秋時期諸侯國的勢力范圍 是解題關鍵。4.【答案】A【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張“仁者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A項儒家是習近平借鑒的思想學派,符合題意;B項法家主張法治、建立中央集權國家,不符合題意;C項道家主張“無為而治”,不符合題意;D項墨家主張“兼愛”“非攻”,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諸子百家的思想。重點掌握儒家學派的思想觀點,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5.【答案】C【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題干中的“被羅馬政府或被驅散的人們”反映了該宗教是公元1世紀發源于羅馬的巴勒斯坦省的基督教。聯系所學知識,公元1世紀,基督教誕生于遭受羅馬帝國殘暴統治的耶路撒冷地區。ABD三項均與題干信息不符合,不符合題意;C項基督教是題干描述的宗教,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基督教,要求具備題干分析與知識識記的能力。6.【答案】B【知識點】古代世界的戰爭與征服【解析】【分析】公元前490年,在希波戰爭中的馬拉松平原戰役中,雅典人獲勝,派戰士菲迪皮茨返回雅典報捷。他一口氣跑完漫長的路程,向雅典人呼喊:“雅典勝利了!”說罷倒地氣絕而死,為紀念這位英雄,后來,人們設立了馬拉松長跑項目。ACD三項都不是馬拉松賽跑的最早起源地,不符合題意;B項古代希臘是馬拉松賽跑的最早起源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馬拉松賽的起源,要求掌握基礎史實。7.【答案】C【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查理曼帝國的疆域都在歐洲地區,不屬于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據此可排除含②的選項。C項①③④曾經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可用排除法解答。組合選擇題一般排除一個錯誤內容即可獲取正確答案,部分題目需要經過兩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題目所有內容都正確。8.【答案】D【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城市的興起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在西歐城市重新興起和工商業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市民階級形成了。它進一步分化出手工業者和商人、銀行家等等。富裕的商人和銀行家發展成為早期的資產階級,他們的出現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綜上,③④正確。西歐莊園里設施豐富全面,基本上能完全滿足生產生活需要,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巴黎和倫敦是新興的城市,既是政治中心,也是著名的商業中心;①②不正確。D項③④敘述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世紀西歐城市,要求識記基礎史實。9.【答案】A【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人通過絲綢之路,把中國的古代文明傳入西亞和歐洲,也給中國帶來阿拉伯的天文學和醫學知識,以及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文化。他們在不同文明之間搭起文化交流的橋梁,促進了這些地區文化和經濟的發展。A項阿拉伯人是題干材料中的“他們”所指的對象,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阿拉伯人的主要貢獻,要求運用所學分析題干信息。10.【答案】B【知識點】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解析】【分析】青銅器沒對歐洲中世紀軍事貴族封建主義制度具有促成和摧毀作用,①錯誤;馬鐙通過絲綢之路傳到歐洲,成了中世紀軍事貴族封建主義制度的形成,②正確;火藥傳入歐洲,成為資產階級戰勝封建勢力的重要武器,③正確;指南針沒對歐洲中世紀軍事貴族封建主義制度具有促成和摧毀作用,④錯誤。B項②③對中世紀軍事貴族封建主義制度具有促成和摧毀的作用,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發明及其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要求運用所學分析題干信息。11.【答案】D【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觀察圖片可知,這是秦始皇統一文字和統一貨幣的措施。秦滅六國以后,為了鞏固國家統一,秦始皇統一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的規范文字,后又推行筆畫更為簡單的隸書,這對中央集權國家政令的統一、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春秋戰國時期,貨幣的形制、重量各不相同。秦統一全國后,為了鞏固國家統一,秦始皇規定以秦國貨幣圓形方孔錢為標準樣式,統一全國貨幣。秦始皇統一文字和統一貨幣的措施鞏固了國家統一。ABC三項都不是秦始皇采取題干措施的共同目的,不符合題意;D項鞏固國家統一是秦始皇采取題干措施的共同目的,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圖片信息。12.【答案】C【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依據實行可知,公元前207年,項羽率兵數萬與秦軍30萬在巨鹿展開決戰,項羽毅然命令部下破釜沉舟,只帶三天口糧,讓士兵背水一戰。項羽九戰九捷,大敗秦軍。AB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秦朝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巨鹿之戰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13.【答案】D【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宗女嫁匈奴冒頓單于;公元前33年,宮女王昭君嫁匈奴呼韓邪單于在客觀上都有利于促進民族融合。ABC三項說法都不正確,不符合題意;D項在客觀上都有利于促進民族融合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與匈奴的關系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具備識記和理解能力。14.【答案】B【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張騫通西域后,內地和西域的聯系日益密切,為了管理西域的軍事、政治,保護往來商旅,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我國中央政權的管轄,證明了新疆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A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西漢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域都護的設置,要求識記基礎知識。15.【答案】C【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東漢末年,張仲景收集了許多民間藥方,寫成了《傷寒雜病論》,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他醫術高明,醫德高尚,后世尊稱他為“醫圣”。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張仲景是我國古代著名醫學家,著有《傷寒雜病論》,被后世尊稱為“醫圣”,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張仲景的成就。題干關鍵信息“《傷寒雜病論》”“醫圣”。16.【答案】A【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生活在西漢漢武帝時期的史學家司馬遷所寫的《史記》,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實,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①②③都是在這時間范圍內。④社會衰落,外戚王莽奪權發生在東漢末年。A項①②③通過《史記》可以查詢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史記》的內容,要求具備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7.【答案】B【知識點】三國魏晉南北朝文化【解析】【分析】A項A敘述不正確,祖沖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學家,他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沖之運用劉徽的方法,在世界上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 和3.1415927之間。這項成果領先世界約1000年,不符合題意;B項B敘述正確,齊民要術》是北朝時期的著名的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農業科學著作,書中總結了我國北方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生產經驗,介紹了農、林、牧、副、漁業的生產技術和方法;強調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農作物必須因地種植,不誤農時;提倡改進生產技術和工具。《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符合題意;C項C敘述不正確,東晉顧愷之的繪畫題材非常廣泛,佛教故事、歷史故事、人物山水、飛禽走獸無所不畫。他尤其擅長人物畫,他的人物,線條優美,活潑傳神,富有個性,主要代表作品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不符合題意;D項D敘述不正確,東晉王羲之集書法之大成,寫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飄若浮云,矯若驚龍”,他的代表作《蘭亭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國兩晉南北朝科技、文化和藝術成就。識記與靈活掌握三國兩晉南北朝科技、文化和藝術成就。18.【答案】A【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由于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關系民族關系和睦,唐朝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中外交流發達。唐朝基本特征的是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A項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可以用來概括唐朝基本特征,符合題意;B項多元文化碰撞與交融是宋元時期的基本特征,不符合題意;C項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基本特征,不符合題意;D項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是秦漢歷史的基本特征,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唐朝的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的特點,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19.【答案】C【知識點】開元盛世【解析】【分析】安史之亂持續八年之久,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遭到浩劫;唐朝的國勢由盛轉衰;唐朝中央權力衰微,安史舊將和內地節度使權勢加大,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唐朝由強盛轉向衰弱的標志是安史之亂。ABD三項都不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標志,不符合題意;C項安史之亂標志著唐朝由盛轉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安史之亂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安史之亂的影響。20.【答案】A【知識點】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宋太宗認為“內患”比“外憂”更為嚴重,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宋初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制的措施,造成了“守內虛外”、重文輕武的現象。A項重文輕武,積弱不振理解正確,符合題意;BC兩項與史實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變法受阻,積弊難除與材料無關,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了解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及影響。21.【答案】C【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南宋與金的和戰【解析】【分析】①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反映的是南宋岳飛抗金;②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是唐朝杜甫的詩,反映了唐朝的歷史;③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諷刺南宋統治者的醉生夢死;④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出自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豪放詞的代表作之一,反映的是三國時期的歷史。按發生時間的先后排序正確的是④②①③。C項④②①③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相關詩詞中的事件與時間。排序型題目需要準確識記相關事件的發生時間或邏輯關系。22.【答案】D【知識點】北宋與遼、西夏并列;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解析】【分析】玄奘西游天竺,馬可·波羅來華體現的是中外交往,不是民族融合。①③不符合題干主題。D項②④符合題干主題,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民族融合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正確區分民族融合和對外交往。23.【答案】D【知識點】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解析】【分析】①為宋代火器,②是唐朝曲轅犁,③是戰國時期的司南黃道婆,④是商朝司母戊鼎。按出現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④③②①。D項④③②①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代中國科技成就。本題解答的關鍵是從時間先后順序切入,結合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進行思考。24.【答案】A【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隋的興亡;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解析】【分析】北宋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加快了文化的傳播;①存在因果關系;周朝實行分封制,除王都周圍地區由周王直接統治外,周王還將其他地區封賜給親屬功臣建立諸侯國,分封制確立了周王的權威,擴大了周朝控制的區域,②存在因果關系;隋煬帝的暴政導致隋末農民起義;由于秦皇暴政天怒人怨,導致了陳勝吳廣揭竿而起,③不存在因果關系;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礎,④不存在因果關系。A項①②存在因果關系,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把握重要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是學習歷史的一個重要方面,平時學習中應多加注意。25.【答案】B【知識點】北宋與遼、西夏并列【解析】【分析】圖中甲乙丙丁分別指的是東晉、遼、金、元。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005年北宋與遼簽訂“澶淵之盟”,即雙方撤軍,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給遼‘歲幣’.宋遼澶淵之盟雖然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是北宋政府犧牲人民利益換取茍安局面的產物,但是澶淵之盟畢竟是宋遼實力均衡的產物,此后,宋遼雙方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對和平的局面,促進了民族融合。A項甲朝和北魏進行淝水之戰并大敗北魏,使江南地區免遭摧殘錯誤,淝水之戰的交戰雙方是前秦和東晉,不符合題意;B項乙政權與北宋澶淵之盟后,出現了100多年相對和平的局面描述正確,符合題意;C項丙政權對南宋稱臣、割地、繳納歲幣等,雙方形成對峙局面錯誤,1141年岳飛被害后,宋金達成和議,南宋向金稱臣,并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不符合題意;D項丁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鮮卑族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錯誤,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代封建王朝的相關知識,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圖片信息。26.【答案】(1)①古埃及②印度河、恒河(寫出任意一條河流即可)③愛琴海④甲骨文⑤楔形文字。(2)絲綢之路。加強了東西方的聯系(連接了亞歐大陸的兩端) ;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交流;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3)(古代) 雅典。這種民主制度雖然賦予了公民參政議政權利,調動管理國家的積極性,但建立在奴隸制的基礎上,占人口大多數的奴隸、婦女和外邦人沒有任何政治權利,真正能夠享受這種民主的人只占少數。【知識點】大河文明---古代埃及;探究絲綢之路;古代西亞國家;古代印度及佛教;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1)尼羅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古印度發源于印度河和恒河領域;克里特文明是愛琴海文明的重要代表;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古代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是目前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文字。(2)依據材料二可知反映的是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使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日趨頻繁,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3)由材料“人們懷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將其視為所有現代民主制度的源頭”可知,希臘是歐洲文明的發源地,希臘雅典的民主政治更是現代所有民主制度的源頭。依據所學可知,雅典民主政治在伯里克利統治時期達到達到高峰,為近代歐洲民主政治奠定基礎;但是真正享有民主的只是擁有公民權的少數雅典人,奴隸、外邦人和婦女都沒有政治權利。故答案為:(1)①古埃及;②印度河、恒河(寫出任意一條河流即可);③愛琴海;④甲骨文;⑤楔形文字。(2)絲綢之路。加強了東西方的聯系(連接了亞歐大陸的兩端) ;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交流;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3)(古代) 雅典。這種民主制度雖然賦予了公民參政議政權利,調動管理國家的積極性,但建立在奴隸制的基礎上,占人口大多數的奴隸、婦女和外邦人沒有任何政治權利,真正能夠享受這種民主的人只占少數。【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代人類文明,絲綢之路,雅典民主政治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解讀材料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7.【答案】(1)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獎勵農耕,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國力大增,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2)北魏孝文帝改革。適應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為隋唐的重振創造了條件(3)大化改新。優點:各部門共同商議國家政事,各有分工,相互合作,又互相牽制。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改善并加強了中央集權。【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北方的民族融合;大化改新【解析】【分析】(1)商鞅變法在經濟上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統一度量衡。商鞅變法使得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2)根據材料二中的“……變替的‘胡化’和‘漢化’……扭轉了魏晉以來的帝國頹勢……”可知“北朝的強盛來自體制的力量”與北魏孝文帝改革有關。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北魏的實力,民族隔閡與民族偏見逐漸減少,也帶來了隋唐帝國重新統一、重振繁榮的局面。(3)646年,孝德天皇仿效中國的唐朝制度,進行大化改新。三省六部制中,各機構分工明確,相互合作;相互牽制;改善并加強了中央集權;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防止宰相專權;能集思廣益,減少決策失誤等。故答案為:(1)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獎勵農耕,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國力大增,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2)北魏孝文帝改革。適應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為隋唐的重振創造了條件。(3)大化改新。優點:各部門共同商議國家政事,各有分工,相互合作,又互相牽制。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改善并加強了中央集權。【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化改新、三省六部制的有關知識及學生的記憶和理解能力。題目設計既注重基礎性,又注重概括性,對學生答題能力要求較高。28.【答案】(1)政治上:實行“推恩令”,削弱諸侯勢力:建立刺史制度,強化對地方的監督。思想上:推行儒家思想,加強思想統治(2)文景之治、貞觀之治或開元盛世。國家統一:社會安定;農業發達;政治開明:人民辛勤勞動;民族關系融洽。(3)元;西藏:宣政院;臺灣:澎湖巡檢司【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貞觀之治;開元盛世【解析】【分析】(1)政治上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使諸侯國再也無力與中央對抗;中央設司隸校尉,地方設刺史,強化監察制度,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強。為了實現思想上的大一統,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2)據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初年統治者吸取秦亡教訓,減輕農民的賦稅徭役、兵役和賦稅負擔,注重農業生產發展,文帝和景帝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勸誡百官關心農桑,提倡節儉,并以身作則,重視“以德化民”,文景時期,百姓富裕,社會比較安定,國家的糧倉豐滿,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的統治為“文景之治”。唐太宗統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出現繁榮景象,國力逐步強盛,唐太宗的年號叫“貞觀”,史稱“貞觀之治”。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比較安定,經濟繁榮發展,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呈現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統治前期的年號叫“開元”,史稱“開元盛世”。 據所學知識可知,國家統一,社會安定、適時調整生產關系、實施的政策具有連續性和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是漢唐出現封建盛世的共同原因。(3)元朝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超越漢朝和唐朝;元朝的版圖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元朝時對西藏地區行駛行政管理權,中央設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區軍政要務,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區軍政事務的中央機關,將這一地區劃為一個單獨的行政區。在當地設置地方機構,征收賦稅,屯駐軍隊,實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從此,西藏地區正式成為我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在澎潮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這是歷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故答案為:(1)政治上:實行“推恩令”,削弱諸侯勢力;建立刺史制度,強化對地方的監督。思想上:推行儒家思想,加強思想統治。(2)文景之治、貞觀之治或開元盛世。國家統一;社會安定;農業發達;政治開明;人民辛勤勞動;民族關系融洽。(3)元。西藏:宣政院;臺灣:澎湖巡檢司。【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漢唐出現的盛世局面、元朝對邊疆的管轄等相關知識。要求學生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及綜合歸納。29.【答案】(1)郡縣制。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2)北:涿郡。南:余杭。江南河。江南暫時的相對安定:中原士人的大批南遷;大運河的開通或杭州成為交通樞紐(3)人口的快速增長,商品經濟繁榮。我國的經濟重心完成了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的轉移【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隋的興亡;經濟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1)秦始皇統一全國后,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郡縣制下的郡守和縣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從而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經濟發展;郡縣制從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來分封割據的狀況,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據分裂,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2)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或最北點)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點)余杭(今杭州),全長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其中江南河經過杭州。唐代后期,江南暫時相對安定,中原士人大批南遷,杭州成為交通樞紐,使得到了唐代后期,杭州已是一副“駢檣二十里,開肆三萬室”的興旺景象。(3)根據材料三“南宋乾道年間( 1165-1173)臨安城有10.4萬戶、14.58萬人,至咸淳(1265-1274)增加到18.63萬戶、43.2萬人。一百年間人口增長將近兩倍”可見當時“足見杭城繁盛矣”的主要表現是人口的快速增長。根據材料三“城南西東北各數十里,人煙生聚,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鋪席駢盛,數日經行不盡,各可比外路一州郡,足見杭城繁盛矣”可見當時“足見杭城繁盛矣”的主要表現是商品經濟繁榮。南宋時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故答案為:(1)郡縣制。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2)北:涿郡。南:余杭。江南河。江南暫時的相對安定;中原士人的大批南遷;大運河的開通或杭州成為交通樞紐。(3)人口的快速增長,商品經濟繁榮。我國的經濟重心完成了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的轉移。【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三段文字材料為背景,考查分封制、大運河和經濟重心南移的相關知識。注意對材料的解讀,掌握分封制、大運河和經濟重心南移的相關知識。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學業水平測試試卷一、選擇題(請選出各題中一個最符合題意的正確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每小題2分,共25題,計50分。)1.(2021八上·蕭山期末)下列文物古跡屬于古巴比倫王國的是( )A.二里頭遺址B.摩亨佐·達羅遺址C.《漢謨拉比法典》石柱D.金字塔【答案】C【知識點】古代西亞國家【解析】【分析】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統一了兩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為了維護奴隸主的利益,漢謨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稱《漢謨拉比法典》,它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王國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源遠流長。A項二里頭遺址屬于古中國,不符合題意;B項摩亨佐·達羅遺址屬于古印度王國,不符合題意;C項《漢謨拉比法典》石柱屬于古巴比倫王國,符合題意;D項金字塔屬于古埃及,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古巴比倫文明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的識記能力。識記古巴比倫文明的相關史實。2.(2021八上·蕭山期末)阿育王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按種姓制度劃分,阿育王應該屬于哪一等級( )A.吠舍 B.婆羅門 C.剎帝利 D.首陀羅【答案】C【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種姓制度把社會分成四個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婆羅門是掌管宗教的祭司,剎帝利是掌管軍政大權的貴族,阿育王應該屬于第二等級剎帝利。ABD三項都不是阿育王所屬的等級,不符合題意;C項剎帝利是阿育王所屬的等級,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古印度種姓制度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種姓制度的等級劃分與分工。3.(2021八上·蕭山期末)春秋時期,都城建在浙江的諸侯國是( )A.吳國 B.越國 C.燕國 D.秦國【答案】B【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越國位于吳國之南,定都會稽(今浙江紹興市),擁有今浙江大部和江西一部分,前473年滅吳后盡有吳國故地,其地盤擴展到了今山東東南部,成為一個東方大國。A項吳國位于今江蘇、安徽兩省長江以南部分以及環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吳國的核心,不符合題意;B項越國是春秋時期,都城建在浙江的諸侯國,符合題意;C項燕國在今北京、河北北部、遼寧西部一帶,不符合題意;D項秦國在今陜西北部和中部、甘肅東部、四川、重慶一帶,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春秋五霸,要求具備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掌握我國春秋時期諸侯國的勢力范圍 是解題關鍵。4.(2021八上·蕭山期末)習近平曾引用“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強調勤政為民的重要性。他借鑒的思想學派是諸子百家中的(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答案】A【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張“仁者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A項儒家是習近平借鑒的思想學派,符合題意;B項法家主張法治、建立中央集權國家,不符合題意;C項道家主張“無為而治”,不符合題意;D項墨家主張“兼愛”“非攻”,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諸子百家的思想。重點掌握儒家學派的思想觀點,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5.恩格斯曾指出,它“最初是奴隸和被釋放的奴隸、窮人和無權者、被羅馬征服或驅散的人們的宗教”。由此判斷該宗教是(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蘭教【答案】C【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題干中的“被羅馬政府或被驅散的人們”反映了該宗教是公元1世紀發源于羅馬的巴勒斯坦省的基督教。聯系所學知識,公元1世紀,基督教誕生于遭受羅馬帝國殘暴統治的耶路撒冷地區。ABD三項均與題干信息不符合,不符合題意;C項基督教是題干描述的宗教,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基督教,要求具備題干分析與知識識記的能力。6.(2021八上·蕭山期末)2020年11月22日,第34屆杭州馬拉松在武林廣場鳴槍開跑。馬拉松賽跑最早起源于( )A.古代中國 B.古代希臘 C.古代埃及 D.古代羅馬【答案】B【知識點】古代世界的戰爭與征服【解析】【分析】公元前490年,在希波戰爭中的馬拉松平原戰役中,雅典人獲勝,派戰士菲迪皮茨返回雅典報捷。他一口氣跑完漫長的路程,向雅典人呼喊:“雅典勝利了!”說罷倒地氣絕而死,為紀念這位英雄,后來,人們設立了馬拉松長跑項目。ACD三項都不是馬拉松賽跑的最早起源地,不符合題意;B項古代希臘是馬拉松賽跑的最早起源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馬拉松賽的起源,要求掌握基礎史實。7.(2021八上·蕭山期末)下列國家中,曾經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是( )①羅馬帝國②查理曼帝國③亞歷山大帝國④阿拉伯帝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查理曼帝國的疆域都在歐洲地區,不屬于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據此可排除含②的選項。C項①③④曾經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可用排除法解答。組合選擇題一般排除一個錯誤內容即可獲取正確答案,部分題目需要經過兩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題目所有內容都正確。8.(2021八上·蕭山期末)下列關于中世紀西歐城市和農村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西歐封建莊園里生產的產品主要用于和外部進行商品貿易②新興城市中,倫敦和威尼斯既是政治中心,也是商業中心③城市的興起促進手工業的發展,手工業者按不同行業組成行會④在西歐城市重新興起和工商業迅速發展過程中,市民階級形成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城市的興起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在西歐城市重新興起和工商業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市民階級形成了。它進一步分化出手工業者和商人、銀行家等等。富裕的商人和銀行家發展成為早期的資產階級,他們的出現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綜上,③④正確。西歐莊園里設施豐富全面,基本上能完全滿足生產生活需要,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巴黎和倫敦是新興的城市,既是政治中心,也是著名的商業中心;①②不正確。D項③④敘述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世紀西歐城市,要求識記基礎史實。9.(2021八上·蕭山期末)他們給中國帶來天文學和醫學知識,以及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文化。他們在埃及發現了希臘文化,還接觸了印度的數學和哲學。他們的腳步所到之處,都出現了學習的熱潮。上述材料中的“他們”是指( )A.阿拉伯人 B.古巴比倫人 C.古印度人 D.古希臘人【答案】A【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人通過絲綢之路,把中國的古代文明傳入西亞和歐洲,也給中國帶來阿拉伯的天文學和醫學知識,以及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文化。他們在不同文明之間搭起文化交流的橋梁,促進了這些地區文化和經濟的發展。A項阿拉伯人是題干材料中的“他們”所指的對象,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阿拉伯人的主要貢獻,要求運用所學分析題干信息。10.(2021八上·蕭山期末)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提到,中國有兩項發明對中世紀軍事貴族封建主義制度具有促成和摧毀的作用。這兩項發明是( )①青銅器②馬鐙③火藥④指南針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B【知識點】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解析】【分析】青銅器沒對歐洲中世紀軍事貴族封建主義制度具有促成和摧毀作用,①錯誤;馬鐙通過絲綢之路傳到歐洲,成了中世紀軍事貴族封建主義制度的形成,②正確;火藥傳入歐洲,成為資產階級戰勝封建勢力的重要武器,③正確;指南針沒對歐洲中世紀軍事貴族封建主義制度具有促成和摧毀作用,④錯誤。B項②③對中世紀軍事貴族封建主義制度具有促成和摧毀的作用,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發明及其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要求運用所學分析題干信息。11.(2021八上·蕭山期末)秦始皇采取下列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A.加強經濟管理 B.加強文化控制C.促進思想解放 D.鞏固國家統一【答案】D【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觀察圖片可知,這是秦始皇統一文字和統一貨幣的措施。秦滅六國以后,為了鞏固國家統一,秦始皇統一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的規范文字,后又推行筆畫更為簡單的隸書,這對中央集權國家政令的統一、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春秋戰國時期,貨幣的形制、重量各不相同。秦統一全國后,為了鞏固國家統一,秦始皇規定以秦國貨幣圓形方孔錢為標準樣式,統一全國貨幣。秦始皇統一文字和統一貨幣的措施鞏固了國家統一。ABC三項都不是秦始皇采取題干措施的共同目的,不符合題意;D項鞏固國家統一是秦始皇采取題干措施的共同目的,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圖片信息。12.(2021八上·蕭山期末)成語故事是歷史文化的智慧凝結。“破釜沉舟”這一成語所 反映的歷史故事發生在( )A.商朝 B.春秋 C.秦朝 D.西晉【答案】C【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依據實行可知,公元前207年,項羽率兵數萬與秦軍30萬在巨鹿展開決戰,項羽毅然命令部下破釜沉舟,只帶三天口糧,讓士兵背水一戰。項羽九戰九捷,大敗秦軍。AB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秦朝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巨鹿之戰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13.(2021八上·蕭山期末)漢朝與匈奴有多次和親:其中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宗女嫁匈奴冒頓單于:公元前33年,宮女王昭君嫁匈奴呼韓邪單于。關于這兩次和親,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都是漢朝主動與匈奴和親B.都有利于漢朝徹底避免匈奴侵擾C.都是漢朝向匈奴屈服的表現D.在客觀上都有利于促進民族融合【答案】D【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宗女嫁匈奴冒頓單于;公元前33年,宮女王昭君嫁匈奴呼韓邪單于在客觀上都有利于促進民族融合。ABC三項說法都不正確,不符合題意;D項在客觀上都有利于促進民族融合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與匈奴的關系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具備識記和理解能力。14.(2021八上·蕭山期末)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開始于( )A.秦朝 B.西漢 C.東漢 D.秦國【答案】B【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張騫通西域后,內地和西域的聯系日益密切,為了管理西域的軍事、政治,保護往來商旅,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我國中央政權的管轄,證明了新疆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A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西漢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域都護的設置,要求識記基礎知識。15.(2021八上·蕭山期末)他是我國古代著名醫學家,著有《傷寒雜病論》,被后世尊稱為“醫圣”。據此判斷,信息中的“他”是( )A.扁鵲 B.華佗 C.張仲景 D.孫思邈【答案】C【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東漢末年,張仲景收集了許多民間藥方,寫成了《傷寒雜病論》,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他醫術高明,醫德高尚,后世尊稱他為“醫圣”。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張仲景是我國古代著名醫學家,著有《傷寒雜病論》,被后世尊稱為“醫圣”,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張仲景的成就。題干關鍵信息“《傷寒雜病論》”“醫圣”。16.(2021八上·蕭山期末)我們通過《史記》可以查詢到的史實有( )①武王伐紂,發動牧野之戰②李悝變法,以求富國強兵③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④社會衰落,外戚王莽奪權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A【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生活在西漢漢武帝時期的史學家司馬遷所寫的《史記》,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實,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①②③都是在這時間范圍內。④社會衰落,外戚王莽奪權發生在東漢末年。A項①②③通過《史記》可以查詢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史記》的內容,要求具備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7.(2021八上·蕭山期末)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科學文化史上承前啟后的重要發展階段。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人物 朝代 成就A 祖沖之 南朝 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到小數點后的第五位B 賈思勰 北朝 一生致力于農業研究,著有《齊民要術》C 顧愷之 西晉 代表作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D 王羲之 東晉 代表作《蘭亭序》,有“天下第一楷書美譽”A.A B.B C.C D.D【答案】B【知識點】三國魏晉南北朝文化【解析】【分析】A項A敘述不正確,祖沖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學家,他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沖之運用劉徽的方法,在世界上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 和3.1415927之間。這項成果領先世界約1000年,不符合題意;B項B敘述正確,齊民要術》是北朝時期的著名的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農業科學著作,書中總結了我國北方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生產經驗,介紹了農、林、牧、副、漁業的生產技術和方法;強調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農作物必須因地種植,不誤農時;提倡改進生產技術和工具。《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符合題意;C項C敘述不正確,東晉顧愷之的繪畫題材非常廣泛,佛教故事、歷史故事、人物山水、飛禽走獸無所不畫。他尤其擅長人物畫,他的人物,線條優美,活潑傳神,富有個性,主要代表作品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不符合題意;D項D敘述不正確,東晉王羲之集書法之大成,寫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飄若浮云,矯若驚龍”,他的代表作《蘭亭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國兩晉南北朝科技、文化和藝術成就。識記與靈活掌握三國兩晉南北朝科技、文化和藝術成就。18.(2021八上·蕭山期末)下面表述可以用來概括唐朝基本特征的是( )A.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 B.多元文化碰撞與交融C.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D.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答案】A【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由于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關系民族關系和睦,唐朝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中外交流發達。唐朝基本特征的是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A項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可以用來概括唐朝基本特征,符合題意;B項多元文化碰撞與交融是宋元時期的基本特征,不符合題意;C項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基本特征,不符合題意;D項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是秦漢歷史的基本特征,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唐朝的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的特點,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19.(2021八上·蕭山期末)下列選項中,標志著唐朝由盛轉衰的事件是( )A.玄武門之變 B.陳橋兵變 C.安史之亂 D.巨鹿之戰【答案】C【知識點】開元盛世【解析】【分析】安史之亂持續八年之久,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遭到浩劫;唐朝的國勢由盛轉衰;唐朝中央權力衰微,安史舊將和內地節度使權勢加大,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唐朝由強盛轉向衰弱的標志是安史之亂。ABD三項都不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標志,不符合題意;C項安史之亂標志著唐朝由盛轉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安史之亂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安史之亂的影響。20.(2021八上·蕭山期末)宋太宗詔:“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須謹此。”宋代統治者的這種認識造成了( )A.重文輕武,積弱不振 B.內亂頻繁,國勢衰弱C.外戚宦官,橫行不法 D.變法受阻,積弊難除【答案】A【知識點】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宋太宗認為“內患”比“外憂”更為嚴重,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宋初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制的措施,造成了“守內虛外”、重文輕武的現象。A項重文輕武,積弱不振理解正確,符合題意;BC兩項與史實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變法受阻,積弊難除與材料無關,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了解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及影響。21.(2021八上·蕭山期末)下列詩詞反映的歷史事件(或現象)按發生時間的先后排序正確的是( )①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②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③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④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A.②①④③ B.②③①④ C.④②①③ D.④①②③【答案】C【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南宋與金的和戰【解析】【分析】①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反映的是南宋岳飛抗金;②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是唐朝杜甫的詩,反映了唐朝的歷史;③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諷刺南宋統治者的醉生夢死;④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出自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豪放詞的代表作之一,反映的是三國時期的歷史。按發生時間的先后排序正確的是④②①③。C項④②①③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相關詩詞中的事件與時間。排序型題目需要準確識記相關事件的發生時間或邏輯關系。22.(2021八上·蕭山期末)民族融合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以下史實符合該主題的是( )①玄奘歷經艱難到達天竺,學習佛教②黃道婆把黎族棉紡織技術傳入松江③馬可·波羅從威尼斯出發來到元朝④黨項族模仿漢字結構,創造西夏文字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知識點】北宋與遼、西夏并列;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解析】【分析】玄奘西游天竺,馬可·波羅來華體現的是中外交往,不是民族融合。①③不符合題干主題。D項②④符合題干主題,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民族融合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正確區分民族融合和對外交往。23.(2021八上·蕭山期末)下列圖片反映的古代中國科技成就,按出現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 )A.①②④③ B.①④③② C.④①③② D.④③②①【答案】D【知識點】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解析】【分析】①為宋代火器,②是唐朝曲轅犁,③是戰國時期的司南黃道婆,④是商朝司母戊鼎。按出現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④③②①。D項④③②①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代中國科技成就。本題解答的關鍵是從時間先后順序切入,結合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進行思考。24.(2021八上·蕭山期末)歷史事件并不是孤立發展的,我們要善于發現不同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下列歷史事件(現象)存在因果關系的是( )①發明活字印刷術——促進文化的傳播②實行分封制——確立了周王的權威③隋煬帝的暴政——陳勝吳廣揭竿而起④官渡之戰——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A【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隋的興亡;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解析】【分析】北宋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加快了文化的傳播;①存在因果關系;周朝實行分封制,除王都周圍地區由周王直接統治外,周王還將其他地區封賜給親屬功臣建立諸侯國,分封制確立了周王的權威,擴大了周朝控制的區域,②存在因果關系;隋煬帝的暴政導致隋末農民起義;由于秦皇暴政天怒人怨,導致了陳勝吳廣揭竿而起,③不存在因果關系;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礎,④不存在因果關系。A項①②存在因果關系,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把握重要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是學習歷史的一個重要方面,平時學習中應多加注意。25.(2021八上·蕭山期末)讀下圖,對中國相關朝代(政權)的內容描述正確的是( )A.甲朝和北魏進行淝水之戰并大敗北魏,使江南地區免遭摧殘B.乙政權與北宋澶淵之盟后,出現了100多年相對和平的局面C.丙政權對南宋稱臣、割地、繳納歲幣等,雙方形成對峙局面D.丁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鮮卑族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答案】B【知識點】北宋與遼、西夏并列【解析】【分析】圖中甲乙丙丁分別指的是東晉、遼、金、元。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005年北宋與遼簽訂“澶淵之盟”,即雙方撤軍,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給遼‘歲幣’.宋遼澶淵之盟雖然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是北宋政府犧牲人民利益換取茍安局面的產物,但是澶淵之盟畢竟是宋遼實力均衡的產物,此后,宋遼雙方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對和平的局面,促進了民族融合。A項甲朝和北魏進行淝水之戰并大敗北魏,使江南地區免遭摧殘錯誤,淝水之戰的交戰雙方是前秦和東晉,不符合題意;B項乙政權與北宋澶淵之盟后,出現了100多年相對和平的局面描述正確,符合題意;C項丙政權對南宋稱臣、割地、繳納歲幣等,雙方形成對峙局面錯誤,1141年岳飛被害后,宋金達成和議,南宋向金稱臣,并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不符合題意;D項丁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鮮卑族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錯誤,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代封建王朝的相關知識,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圖片信息。二、非選擇題:(共4個大題,50分)26.(2021八上·蕭山期末)文明具有多樣性,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交流、融合,匯成了人類文明的長河。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文明的搖籃]材料一:[文明的交流]材料二:……以商隊運輸形式從中國到古羅馬,連接了亞歐大陸的兩端。這條路上流通著大量的、品種多樣的手工業品和農產品。商人、傳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也帶著他們的信仰,價值觀念和宗教信念來自遙遠的西方。——《新全球史》[文明的評價]材料三:如今有個趨勢, 人們懷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將其視為所有現代民主制度的源頭。——英國歷史學家約翰索利(1)根據所學知識結合上圖,完成下面的表格。 古代文明名稱 發源的河流或海洋名稱 早期文字A 古中國 黃河、長江 ④B 古印度 ② 象形文字C 古西亞 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⑤D ① 尼羅河 象形文字E 克里特文明 ③ 字母文字(2)“這條路上流通著大量的、品種多樣的手工業品和農產品。”根據材料寫出“這條路”的名稱并分析它的作用。(3)材料中的“她”指的是哪個國家?請你結合所學知識評價這一民主制。【答案】(1)①古埃及②印度河、恒河(寫出任意一條河流即可)③愛琴海④甲骨文⑤楔形文字。(2)絲綢之路。加強了東西方的聯系(連接了亞歐大陸的兩端) ;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交流;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3)(古代) 雅典。這種民主制度雖然賦予了公民參政議政權利,調動管理國家的積極性,但建立在奴隸制的基礎上,占人口大多數的奴隸、婦女和外邦人沒有任何政治權利,真正能夠享受這種民主的人只占少數。【知識點】大河文明---古代埃及;探究絲綢之路;古代西亞國家;古代印度及佛教;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1)尼羅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古印度發源于印度河和恒河領域;克里特文明是愛琴海文明的重要代表;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古代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是目前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文字。(2)依據材料二可知反映的是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使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日趨頻繁,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3)由材料“人們懷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將其視為所有現代民主制度的源頭”可知,希臘是歐洲文明的發源地,希臘雅典的民主政治更是現代所有民主制度的源頭。依據所學可知,雅典民主政治在伯里克利統治時期達到達到高峰,為近代歐洲民主政治奠定基礎;但是真正享有民主的只是擁有公民權的少數雅典人,奴隸、外邦人和婦女都沒有政治權利。故答案為:(1)①古埃及;②印度河、恒河(寫出任意一條河流即可);③愛琴海;④甲骨文;⑤楔形文字。(2)絲綢之路。加強了東西方的聯系(連接了亞歐大陸的兩端) ;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交流;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3)(古代) 雅典。這種民主制度雖然賦予了公民參政議政權利,調動管理國家的積極性,但建立在奴隸制的基礎上,占人口大多數的奴隸、婦女和外邦人沒有任何政治權利,真正能夠享受這種民主的人只占少數。【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代人類文明,絲綢之路,雅典民主政治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解讀材料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27.(2021八上·蕭山期末)改革、創新是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毛澤東曾這樣評價商鞅變法:商鞅之法,良法也。變法之令出,其法懲奸宄(違法作亂)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富力,尚軍功以樹國威……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材料二:北朝的強盛來自體制的力量……變替的“胡化”和“漢化”……扭轉了魏晉以來的帝國頹勢,并構成了走出門閥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國的歷史出口。——《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注:門閥士族指在社會上具有特殊地位、由官僚士大夫組成的政治集團)材料三:(1)商鞅變法在經濟方面的措施是什么?這次變法對秦國的發展有什么重大影響?(2)“北朝的強盛來自體制的力量”與哪一事件有關?結合所學分析這一事件的歷史意義。(3)圖2是日本在一 次改革中效仿圖1建立的制度,寫出這次改革的名稱,并簡要說說這一制度的優點及所起的作用。【答案】(1)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獎勵農耕,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國力大增,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2)北魏孝文帝改革。適應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為隋唐的重振創造了條件(3)大化改新。優點:各部門共同商議國家政事,各有分工,相互合作,又互相牽制。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改善并加強了中央集權。【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北方的民族融合;大化改新【解析】【分析】(1)商鞅變法在經濟上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統一度量衡。商鞅變法使得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2)根據材料二中的“……變替的‘胡化’和‘漢化’……扭轉了魏晉以來的帝國頹勢……”可知“北朝的強盛來自體制的力量”與北魏孝文帝改革有關。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北魏的實力,民族隔閡與民族偏見逐漸減少,也帶來了隋唐帝國重新統一、重振繁榮的局面。(3)646年,孝德天皇仿效中國的唐朝制度,進行大化改新。三省六部制中,各機構分工明確,相互合作;相互牽制;改善并加強了中央集權;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防止宰相專權;能集思廣益,減少決策失誤等。故答案為:(1)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獎勵農耕,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國力大增,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2)北魏孝文帝改革。適應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為隋唐的重振創造了條件。(3)大化改新。優點:各部門共同商議國家政事,各有分工,相互合作,又互相牽制。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改善并加強了中央集權。【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化改新、三省六部制的有關知識及學生的記憶和理解能力。題目設計既注重基礎性,又注重概括性,對學生答題能力要求較高。28.(2021八上·蕭山期末)中國歷史上有許多王朝,每一個王朝,遠遠望去,似乎都有一種專屬的美感。在網絡發達的今天,產生了“朝代粉(各朝代粉絲的統稱)”這樣一個群體,如漢粉、唐粉、宋粉、元粉等。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朝粉群的唇槍舌戰漢粉 都說秦皇漢武厲害,但秦未免也太短命了吧?所以我說,最厲害的是我大漢朝。在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的帶領下,我朝大一統走向全盛。唐粉 @漢粉,你說的沒錯,漢強盛,但唐也是強盛的。漢以后有唐,而唐以后卻再也沒有像漢唐這樣有聲色超級厲害的朝代了。A粉 你們都別吵了,我朝才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我朝的版圖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想當初“北逾陰山,西及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1)漢粉說“在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的帶領下,我朝大一統走向全盛。”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思想兩個角度分析漢武帝是如何讓漢朝大一統走向全盛的。(2)唐粉說“漢強盛,但唐也是強盛的”。請你各舉一個漢唐盛世的名稱來證實這一觀點,并分析漢唐出現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3)頭像A處應該填上 (朝代名)粉。該朝為了加強對遼闊疆域的治理,根據各地區的情況,設置相應的管理機構。列舉該朝在西藏和臺灣設置的行政機構名稱。 【答案】(1)政治上:實行“推恩令”,削弱諸侯勢力:建立刺史制度,強化對地方的監督。思想上:推行儒家思想,加強思想統治(2)文景之治、貞觀之治或開元盛世。國家統一:社會安定;農業發達;政治開明:人民辛勤勞動;民族關系融洽。(3)元;西藏:宣政院;臺灣:澎湖巡檢司【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貞觀之治;開元盛世【解析】【分析】(1)政治上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使諸侯國再也無力與中央對抗;中央設司隸校尉,地方設刺史,強化監察制度,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強。為了實現思想上的大一統,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2)據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初年統治者吸取秦亡教訓,減輕農民的賦稅徭役、兵役和賦稅負擔,注重農業生產發展,文帝和景帝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勸誡百官關心農桑,提倡節儉,并以身作則,重視“以德化民”,文景時期,百姓富裕,社會比較安定,國家的糧倉豐滿,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的統治為“文景之治”。唐太宗統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出現繁榮景象,國力逐步強盛,唐太宗的年號叫“貞觀”,史稱“貞觀之治”。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比較安定,經濟繁榮發展,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呈現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統治前期的年號叫“開元”,史稱“開元盛世”。 據所學知識可知,國家統一,社會安定、適時調整生產關系、實施的政策具有連續性和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是漢唐出現封建盛世的共同原因。(3)元朝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超越漢朝和唐朝;元朝的版圖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元朝時對西藏地區行駛行政管理權,中央設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區軍政要務,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區軍政事務的中央機關,將這一地區劃為一個單獨的行政區。在當地設置地方機構,征收賦稅,屯駐軍隊,實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從此,西藏地區正式成為我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在澎潮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這是歷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故答案為:(1)政治上:實行“推恩令”,削弱諸侯勢力;建立刺史制度,強化對地方的監督。思想上:推行儒家思想,加強思想統治。(2)文景之治、貞觀之治或開元盛世。國家統一;社會安定;農業發達;政治開明;人民辛勤勞動;民族關系融洽。(3)元。西藏:宣政院;臺灣:澎湖巡檢司。【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漢唐出現的盛世局面、元朝對邊疆的管轄等相關知識。要求學生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及綜合歸納。29.(2021八上·蕭山期末)杭州歷史悠久,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讓我們跟隨《杭州歷史沿革》一文去看看歷史上的杭州。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秦漢時 期杭州稱錢塘,這是古都杭州的孕育期。秦王贏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定荊、江南地,降越君,于故吳越地置會稽郡。翌年,秦王統一全國,先后于今錢唐江以南設立山陰、諸暨、句章等10余縣。——《杭州歷史沿革》材料二:魏晉南北朝時, 江南暫時的相對安定和中原士人的大批南遷,為杭州城開發創造了條件。南朝時始筑海塘,沿海淺灘變為良田,杭州城由此而產生……精煬帝即位以后,為了營建東京(洛陽),開始開鑿以洛陽為中心的運河網。從此,杭州與洛陽之間有了直達的水運,杭州成為交通樞紐,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到了唐代后期,杭州已是一副“駢檣二十里,開肆三萬室”的興旺景象。《杭州歷史沿革》材料三:南宋乾道年間( 1165-1173)臨安城有10.4萬戶、14.58萬人,至咸淳(1265-1274)增加到18.63萬戶、43.2萬人。一百年間人口增長將近兩倍。《夢粱錄》記述,“城南西東北各數十里,人煙生聚,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鋪席駢盛,數日經行不盡,各可比外路一州郡,足見杭城繁盛矣。”這是杭州歷史上的全盛期。——《杭州歷史沿革》(行政區劃網)(1)根據材料寫出秦朝實行的一項行政制度,并分析實行該制度的作用。(2)寫出材料二中“以洛陽為中心的運河網”南北兩個端點(古地名)及經過杭州的運河段名稱,分析“到了唐代后期,杭州已是一副“駢檣二十里,開肆三萬室”的興旺景象”的原因。(3)根據材料寫出當時“足見杭城繁盛矣”的主要表現?此時我國的經濟格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答案】(1)郡縣制。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2)北:涿郡。南:余杭。江南河。江南暫時的相對安定:中原士人的大批南遷;大運河的開通或杭州成為交通樞紐(3)人口的快速增長,商品經濟繁榮。我國的經濟重心完成了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的轉移【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隋的興亡;經濟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1)秦始皇統一全國后,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郡縣制下的郡守和縣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從而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經濟發展;郡縣制從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來分封割據的狀況,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據分裂,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2)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或最北點)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點)余杭(今杭州),全長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其中江南河經過杭州。唐代后期,江南暫時相對安定,中原士人大批南遷,杭州成為交通樞紐,使得到了唐代后期,杭州已是一副“駢檣二十里,開肆三萬室”的興旺景象。(3)根據材料三“南宋乾道年間( 1165-1173)臨安城有10.4萬戶、14.58萬人,至咸淳(1265-1274)增加到18.63萬戶、43.2萬人。一百年間人口增長將近兩倍”可見當時“足見杭城繁盛矣”的主要表現是人口的快速增長。根據材料三“城南西東北各數十里,人煙生聚,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鋪席駢盛,數日經行不盡,各可比外路一州郡,足見杭城繁盛矣”可見當時“足見杭城繁盛矣”的主要表現是商品經濟繁榮。南宋時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故答案為:(1)郡縣制。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2)北:涿郡。南:余杭。江南河。江南暫時的相對安定;中原士人的大批南遷;大運河的開通或杭州成為交通樞紐。(3)人口的快速增長,商品經濟繁榮。我國的經濟重心完成了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的轉移。【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三段文字材料為背景,考查分封制、大運河和經濟重心南移的相關知識。注意對材料的解讀,掌握分封制、大運河和經濟重心南移的相關知識。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學業水平測試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學業水平測試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