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年級歷史上冊復習提綱第1課 向人性扼殺者宣戰---文藝復興運動1、時間:14—17世紀(持續了近300年)。 2、爆發地:意大利——擴展到西歐所有國家。 3、核心思想:人文主義(以人為本,把人、人性從宗教束縛中解放出來)4、實質:是資產階級叩響近代社會大門的思想解放運動。(是一場新興的資產階級反封建思想解放運動)5、代表人物:(1)但丁(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先驅(但丁是中世紀的最后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恩格斯)《神曲》被認為是歐洲從中世紀向近代社會過渡的標志。(2)達 芬奇(意大利)多才多藝的文化巨人《最后的晚餐》被稱為歐洲藝術的拱頂之作、《蒙娜麗莎》擺脫了宗教題材的束縛,體現了人性美。(3)莎士比亞(英國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奧賽羅》、《李爾王》、《哈姆雷特》、《麥克白》稱為“四大悲劇”。他的作品代表了當時文學的最高成就。6、意義:打破了封建統治和天主教會神學對人們思想的束縛,把人和人性從宗教中解放出來,繁榮了歐洲的思想和文化,涌現出一大批文化巨人,為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7、文藝復興興起于意大利的根本原因和條件:資本主義的萌芽和資產階級的產生最早出現在意大利。第2課 探險者的夢想1、時間:15—17世紀2、根本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激起歐洲人對黃金等財富的狂熱追求。3、目的:尋找黃金等財富4、條件:1.歐洲造船和航海技術的進步,地圓學說的流行;2.中國和阿拉伯的羅盤針、航海知識與地理知識在歐洲的傳播。2、過程:航海家 時間 資助國家 主要成就哥倫布 1492 西班牙 發現美洲新大陸。迪亞士 1487 葡萄牙 發現非洲好望角達 伽馬 1497 葡萄牙 開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麥哲倫 1519 西班牙 第一次環球航行,證明了地球是圓的。太平洋就是他命名的。3、影響:(1)積極:新航路的開辟,錘煉了歐洲人敢于冒險、勇于拼搏的精神;打破了相互隔絕的局面,促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體,促使世界市場的形成。促使了資本的原始積累。(2) 消極:新航路的開辟,亞非拉國家和地區帶來了持續了數百年的殖民掠奪、殖民擴張和侵略活動,造成了亞非拉國家和地區的殖民災禍。4、文藝復興被稱為人的被發現,新航路開辟被稱為世界的被發現。第3課 剝奪王權保留王位的革命1、時間:1640—1688年(近半個世紀)2、根本原因: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英國資本主義發展。3、性質:資產階級革命4、領導人:以克倫威爾為代表的新貴族和資產階級5、結果:推翻了君主專制統治,制定《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6、影響:(1)國內影響: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走上了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并率先開始了工業革命。(2) 國際影響: 推動了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7、《權利法案》:1689 年,目的——限制國王權力;制定機構——英國國會;內容:對國王在政治、經濟、宗教等事務中的權力進行了嚴格限制,確定了國會擁有最高權力的基本原則,并對公民的權利作了明確規定。意義:為限制王權提供了理論和法律依據,標志著君主立憲制在英國確立,是對資本主義戰勝封建制度必然性的認識。第4課 為民族獨立而戰1、根本原因:英國的殖民統治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的發展。2、時間:1775年—1783年3、戰爭的經過:①開始的標志:1775年,來克星頓的槍聲。②建軍:組織大陸軍,華盛頓被任命為總司令。③獨立:1776年7月4日,第二屆大陸會議發表了托馬斯。杰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7月4日為美國獨立日)。④轉折: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⑤勝利:1781年約克鎮投降⑥結束:1783年,簽署《巴黎和約》,英國承認美國獨立,標志著獨立戰爭結束。4、性質:既是一場民族解放戰爭,也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5、歷史意義:國內: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民族獨立,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國際:促進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有力的推動了拉美民族解放運動。6、華盛頓的主要活動:①第二屆大陸會議組織大陸軍,任命華盛頓為大陸軍總司令;② 1789年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連任兩屆。7、對華盛頓的評價:開國元勛和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是美國的民族英雄。開創了美國民主政治的先河,被譽為“美國之父”。8、《獨立宣言》頒布的機關:大陸會議 反映的核心思想:自由、平等、天賦人權。《獨立宣言》被馬克思稱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人權宣言”。意義:標志美利堅合眾國的誕生。第5課 為爭取“民主”“共和”而戰1、原因:波旁王朝的封建專制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2、開始: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7月14日法國國慶節)。3、結束:1794年7月27日“熱月政變”推翻雅各賓派的統治,標志大革命結束。4、性質:一場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5、影響:徹底摧毀了法國封建專制制度,動搖了整個歐洲封建制度的基礎,使民主共和的思想廣為傳播。6、《人權宣言》:1789 年,制定機構——制憲議會;主要內容: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等。(第一次明確提出“人權”被稱為新社會的出生證書。)第6課 拿破侖的文韜武略1、拿破侖登上政治舞臺:1799年“霧月政變”。2、拿破侖的文韜:三部法典——《民法典》(《拿破侖法典》)、《刑法典》、《商法典》。3、《民法典》的內容:民事權利平等;廢除貴族特權、財產所有權無限制;契約自由。4、意 義:《拿破侖法典》是資產階級國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它的立法精神和原則為后來許多歐洲國家借鑒和效仿,為歐洲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礎。5、拿破侖帝國:1804年加冕稱帝,是資產階級的皇帝。6、對外戰爭:前期:多次打敗反法同盟 后期:擴大法國疆域,入侵西班牙和俄國等。7、拿破侖退出政治舞臺:1815年滑鐵盧戰役。8、評價拿破侖對外戰爭:積極影響:鞏固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成果。把大革命的思想、精神帶到所到之處,動搖了歐洲大陸的封建統治。消極影響:威脅了歐洲所有國家的主權,也損害了被侵略國家人們的利益,給當地民族帶來了災難。9、拿破侖馳騁歐洲戰場和政壇的那段時間被稱為“拿破侖時代”。10、拿破侖失敗的原因:長期戰爭造成法國經濟困難國內人民厭戰;被奴役的各國人民反抗;外國勢力的聯合絞殺。(根本原因:歐洲大陸封建勢力大于法國資本主義勢力)第8課 改變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1、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大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的重大變革,時間: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上半期 。 動力:海外市場擴大,海外貿易的迫切需求2、首先開始的國家:英國。行業:棉紡織業 政治前提: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確立3、條件:圈地運動為工業革命積累了豐富的資本并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4、重大發明:①哈格里夫斯——珍妮紡紗機(真正近代意義上的機器)——英國。②瓦特——改良蒸汽機——把人類帶入“蒸汽時代” ——英國。③富爾頓——蒸汽汽船——美國人。④史蒂芬孫——蒸汽機車——人類邁入“火車時代”,迅速擴大人們活動范圍——英國。5、性質:既是一場技術革命,又是一場社會變革。6、影響:1.社會生產力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最重要的影響)2.產生現代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3.現代大工廠制度建立起來完成了從手工工場向大工廠的國度4.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造成東方落后于西方5.破壞了自然環境,造成了環境污染。7、在蒸汽動力以前,有人力、蓄力、水力、風力提供動力。第9課 古老印度的抗爭1、英國對印度侵略:東印度公司(1600年),代表人物:克來武。2、英國對印度的殖民侵略對英國的影響:從印度掠奪的財富流入英國后,被迅速投入生產領域轉化為生產資本,成為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資金來源。把印度作為為英國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3、英國對印度的殖民侵略對印度的影響:把歐洲的商品經濟和工業生產活動帶到了印度,對傳統的印度社會產生了毀滅性的沖擊,給印度人民帶來災難。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與生產方式,上有利于當地資本主義的發展。4、印度民族大起義:①時間:1857——1859年②導火線:1857年“涂油子彈事件”(民族壓迫與宗教歧視)③主力:土兵(在英國軍隊中服役的印度人) ④領導者:封建王公貴族(代表:章西女王)⑤結果:1859年印度民族起義失敗。印度成為英國的直屬殖民地。⑥影響:表現了印度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不屈精神,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者。⑦印度民族大起義的性質是:反殖反封建。(不能說成反帝反封建)第10課 “解放者”的風采1、三角貿易(販賣黑奴貿易):背景:歐洲殖民者屠殺印第安人,導致美洲勞動力緊缺。①時間:16世紀—19世紀 (三角貿易的實質是殖民掠奪、掠奪財富)②示意圖:③三角貿易的目的:補充勞動力以及掠奪財富(實質是掠奪財富)。④影響:對非洲:給非洲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失去難以計數的人口;造成非洲的長期落后;對歐洲:獲得大量財富;加快歐洲資本原始積累;促進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對美洲:提供大量勞動力,促進了對美洲的開發。2、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1.“玻利瓦爾”的事跡:1813年玻利瓦爾領導委內瑞拉人民舉行起義, 1825年上秘魯獨立,為紀念玻利瓦爾命名為玻利維亞。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地,被拉美人民尊稱為:拉美的解放者。2.伊達爾哥領導墨西哥人民獨立戰爭,圣馬丁領導南美南部的民族解放戰爭3.到1826年除古巴外,西、葡對拉美數百年的殖民統治完全結束。第11課 開辟新時代的“宣言”1、憲章運動:1836-1858年,因發表《人民憲章》而得名,英國,是歐洲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一次早期工人運動。標志著無產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2、馬克思、恩格斯(兩顆巨星)研究的理論成果被稱為“科學社會主義”。3、《共產黨宣言》:1848年2月馬克思和恩格斯聯合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4、《共產黨宣言》的內容和意義(略)第12課 “英特納雄耐爾”一定要實現1、巴黎公社經過:3月18日革命、巴黎公社選舉、巴黎公社成立、五月流血周2、 巴黎公社:①時間:1871年3月28日 。②性質:代表工人階級利益的政權(是無產階級性質的政權)。③失敗:“五月流血周”。④意義: 是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偉大嘗試,體現了無產階級革命的首創精神;公社戰士所體現的英勇不屈、不畏犧牲的革命精神永垂青史。3、《國際歌》:詞作者——鮑狄埃;曲作者——狄蓋特;全世界的無產階級革命戰歌。4、“英特納雄奈爾”一定要實現的意思:共產主義一定會實現5、巴黎公社失敗原因:無產階級不夠成熟,缺乏斗爭經驗;資本主義還處于上升段,還有旺盛的生命力。6、巴黎公社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第一次具體實踐。第14課 避免革命的改革1、根本原因:封建農奴制嚴重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直接原因:克里木戰爭慘敗,激化了社會矛盾2、目的:鞏固統治,緩和階級矛盾,增強國力,避免人民革命3、前提:盡量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4、時間: 1861年5、頒布者:亞歷山大二世6、主要內容:①農奴獲得人生自由。②農民可通過贖買的方式得到一塊土地(份地)。③獲得解放后的農民仍歸當地的“村社”管理。7、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8、實質:沙皇政府和地主對農民的雙重敲詐和掠奪。9、影響:(1)進步性:農奴制的廢除緩解了國內的社會矛盾,避免了革命的發生,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是俄國近代史上的重大轉折點。(2) 局限性:改革不徹底,保留大量封建殘余。(表現:1.沙皇專制依然存在2.農民缺乏基本民主權利3.農民為獲得自由和土地付出了高昂的代價)8、啟示和感悟: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改革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要切實維護農民的利益,減輕農民的負擔,維護社會穩定。第15課 堅定美利堅民族命運的內戰1、根本原因:南北不同的經濟制度之間的矛盾 焦點問題:黑人奴隸制的存廢問題2、導火線:1860年,林肯當選總統。3、過程:①內戰爆發:1861年-1865年②扭轉戰局:林肯頒布《宅地法》(作用:加速了西部開發,擴大了國內市場)、《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作用:成為北方扭轉戰局的關鍵,瓦解了南方種植園奴隸制,使北方獲得了雄厚的兵源,增強了北方軍隊的戰斗力)。③結束:1865.4 南方軍隊投降,北方勝利。4、性質: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5、意義:經過戰爭,美國廢除了奴隸制,維護了美國國家和民族的統一,為其后成為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強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6、局限性:種族問題未得到根本解決。7、林肯的貢獻:林肯頒布《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領導美國人民取得內戰的勝利,廢除了奴隸制,維護了國家的統一。第16課 武士領導的社會變革一、日本明治維新1、原因:日本幕府專制統治阻礙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根本原因)外因:美國等入侵激化了社會矛盾。2、前提:倒幕運動取得勝利,推翻幕府統治,(中堅力量:武士。旗號:恢復天皇權利)3、時間:1868年起(人物:明治天皇)4、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同俄國)5、目的:鞏固明治政府統治,變法圖強、富國強兵,。6、措施:①政治上: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天皇擁有無限權力;取消武士特權②經濟上:殖產興業,鼓勵發展近代工業,派遣留學生,允許土地私有和買賣。③軍事上:實行征兵制,建立警察制度。④文化教育:提倡文明開化,實行強制性義務教育。7、影響: ①積極性:擺脫了民族危機,成為亞洲的一個例外,日本走上了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②局限性:這次改革并不徹底,保留大量封建殘余,也走上了一條對外殖民擴張的道路,成為亞洲和平的一個新威脅。8、改革對我國的啟示: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是國家強國之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引進先進技術,重視發展教育,實施科教興國戰略。9、1889年日本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開始實行有限的憲政統治。10、日本對外政策演變:閉關鎖國---對外開放----對外侵略第17電氣時代的來臨 18課叩響現代文明的大門——第二次工業革命1、條件:1.資本主義制度趨于完善,統治得到鞏固2.經濟繁榮3.自然科學的新突破2、時間: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1、主要成果:①新能源(電、石油)的出現和利用。 ②新機器(內燃機)和新產品的創制。(發電機、電動機、家用電器)③新交通運輸工具(汽車、飛機)的出現。 ④遠距離傳遞信息的新技術和新設備(電報、電話)的發明。2、特點:.第二次工業革命是以電為核心的革命,使人類從“蒸汽時代”跨進了“電氣時代”。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幾乎同時進行.自然科學與工業生產緊密結合。3、愛迪生:①美國人,人類歷史上最有成就的發明家。②發明:電燈、留聲機、油印機、蠟紙等。③被稱為“發明大王”;把“電”的福音傳播到人間的天使。④名言:“天才不過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再加上百分這九十九的汗水”。4、卡爾 本茨:德國人, 1885年成功地設計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輛使用汽油內燃機的汽車。5、亨利 福特: 美國人, 1913年首先在汽車生產中使用流水線裝配工藝。(美國被稱為 “裝在輪子上的國家”。)6、萊特兄弟:美國人,被譽為“航空飛行器的先驅”。1903年成功制造人類歷史上第一架飛機,取名“飛行者1號”。7、影響:略。電器時代和鋼鐵時代的到來。標志著現代工業的崛起。8、結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對我國的啟示:我國應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積極發展高新科技,將科技轉化為第一生產力。第19課 締結結盟的狂潮1、一國主導的“三國同盟”:①成員國:德、奧匈、意大利。②核心:德國2、拼盤式的“三國協約”: 成員國:英、法、俄。3、結盟目的:增強自身實力,在擴展勢力的競爭中戰勝對手以爭奪世界霸權和瓜分世界領土。4、兩大集團形成的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5、兩大軍事集團的性質:具有爭霸性質的帝國主義軍事集團。6、后果:嚴重威脅世界和平,使世界局勢日益緊張,世界大戰一觸即發第20課 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戰火(1914.7----1918.11)1、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國家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2、直接原因(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3、爆發(開始):奧匈帝國在1914年7月28日對塞爾維亞宣戰4、交戰雙方:同盟國陣營-----協約國陣營5、轉折戰役:凡爾登戰役(交戰雙方:法、德),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6、新式武器:毒氣、坦克、戰艦、飛機7、結束:1918年11月11日,雙方簽訂停戰協定,同盟國戰敗。8、影響:對人類造成巨大災難(戰爭歷時4年零3個月,參與國家33個,15億人口卷入,戰火燃遍歐亞非,陣亡人數840萬,受傷人數2100萬,支出戰費2084億美元)9、一戰性質:除塞爾維亞等極少數國家具有民族解放和自衛戰爭性質外,一戰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為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而進行的戰爭。10、感悟:我們要珍愛生命,愛好和平,反對戰爭。第22課 引領時代的思考1、興起的原因:西歐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根本原因)2、性質:歐洲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歐洲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3、核心:理性主義。4、代表人物:①孟德斯鳩(三權分立學說,避免出現獨裁和專制,首先在美國用于實踐)②盧梭(人民主權說,社會契約論,法國大革命的導師)③伏爾泰(法國啟蒙運動的開拓者。把批判的鋒芒直指封建專制制度,特別是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會。品質:不畏強權,大膽否定權威,不懈追求真理。 )5、影響:它為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也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提供了理論依據。第23課 構建科學殿堂的巨匠1、牛頓:英國人,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建立經典力學體系—牛頓力學,被稱為“ 現代科學之父”。2、 達爾文:英國人,著有《物種起源》,提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從根本上否定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完整地確立了生物進化學說。3、愛因斯坦:美國人, 提出著名的“相對論”(現代物理學的泰斗)第24課 文學藝術的大師1、列夫 托爾斯泰:俄國人,主要作品——《安娜 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復活》;被譽為: “心理描寫大師”、“俄國革命的鏡子”、“一個天才的藝術家”。2、凡 高:荷蘭人,表現主義繪畫藝術的奠基者,代表作品——《向日葵》。3、貝多芬: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古典樂派的終結者和浪漫樂派的開拓者。名言:“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代表作:《英雄交響曲》(《第三交響曲》,歌頌拿破侖的業績);《命運交響曲》(《第五交響曲》,表現人類與厄運頑強抗爭的不屈精神)。黑人美洲非洲廉價工業品和武器歐洲煙草黃金白銀2012年中考安徽歷史考點精要古代篇先秦時期的安徽經濟 1995年在肥東的大城墩、五河縣的壕城鎮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亳州釣魚臺遺址均發現了炭化的麥粒,說明遠古時期江淮地區的農業生產就很達。 安豐塘——我國最古老的一項水利工程,原名芍陂(que bei)(今壽縣境內安豐塘)。春秋時期楚國的孫叔敖主持修建,為300年后的都江堰修建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商代青銅冶鑄業有較大發展,今銅陵銅官山成為當時全國煉銅業中心。1959年舒城縣龍舒公社春秋墓葬出土的紡織品有著極高的水平。 戰國時期安徽境內最著名的城市壽春(壽縣)是楚國都城,發現商業免稅的通行證“鄂君啟金節”。劉安和《淮南子》:劉安主持編著,內容涉及政治、歷史、哲學、天文、地理等多門學科,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還保存了大量珍貴的我國古代科學知識。名相管仲 春秋時期齊國潁上人,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在齊國為相時,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以“尊王攘夷”外交政策,使齊成為春秋五霸之首。他與鮑叔牙真誠的友誼被稱為“管鮑之交”。孔子贊他“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賜”。名醫華佗(今亳州人),民間醫生,立志“以醫濟民”,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藥劑——麻沸散,并創立了醫療體操——五禽戲。“文房四寶” 筆墨紙硯古稱“文房四寶”。隋唐時,宣州、歙州、池州等地興起文房四寶手工業。宣紙,產于宣州涇縣,有“紙中之王”、“千年壽紙”之譽,歙州“澄心堂紙”是宣紙中的珍品。徽墨,產于歙州。唐末奚超父子遷此制佳墨使歙州制墨產業興起,宋徽宗時改稱徽州“徽墨”自此定名。宣筆,產于宣州涇縣。魏、晉、唐、宋貢品。王羲之、柳公權為求宣筆作“求筆帖”歙硯,產于唐代的歙州。包拯:北宋政治家,廬州人(今合肥人),歷史上著名的清官,人稱“包青天”宋書院興盛:兩宋時期安徽書院興盛,歐陽修在潁州(阜陽)建“西湖書院”,李公麟在龍眠山建“龍眠書院”,另有貴池的“八桂書院”、歙縣的“紫陽書院”當涂的“天門書院”都名噪一時。宋元的農學成就:宿州人孟祺,參與了我國最早的一部百科全科式的農學著作《農桑輯要》的編寫;元時旌德縣尹王禎,寫成了農學著作《農書》,還發明了木活字和轉輪排字架。朱元璋,濠州(今安徽鳳陽)人。1368年建立明朝,年號洪武是為明太祖,定都應天(今南京)。抗倭名將:胡宗憲,績溪人。戚繼光,定遠人,著名的抗倭將領,對蕩平倭寇做出重要貢獻。清代安徽建省:康熙六年(1667年),安徽正式建省。乾隆25年(1760年),安徽布政司衙門從江寧(今南京)遷到安慶。1949年,安徽解放,1952年恢復安徽省建制,以合肥市為省會。徽商,即徽州商幫,興于東晉,成長與唐宋,明清時鼎盛,,稱雄商界近300年,全國最大最有影響的商幫之一。徽商在江南各地尤為活躍,有“無徽不成鎮”之說。徽商好儒極重文化教育。休寧商人張傳頌、績溪“紅頂商人”胡光墉(胡雪巖)與西方列強進行了商戰。科技名流:程大位是明朝普及珠算的應用數學家,其著作《算法統宗》確定了算盤定式,使珠算推廣開來。梅文鼎清代著名數學家,其著作《中西數學通》推動了數學研究的發展,被陸定一稱為“一代師宗”。方以智所著《物理小識》是一部自然科學方面的百科全書著作。王貞儀 清初女科學家,著《星象圖解》,《月食解》,《地圓論》等,正確解釋了月食的原因。明清時徽州形成醫學流派“新安醫派”,其代表人物有明代的汪機、吳昆和清代的汪昂。文學藝術:桐城派是清代有影響的散文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桐城三祖”方苞、劉大櫆、姚鼐。方苞是開創者,提倡寫文章要講究“義法”,劉大櫆、姚鼐進一步完善了這一理論。《儒林外史》是我國諷刺小說的開山鼻祖吳敬梓的代表作,抨擊了科舉制度對文人的摧殘。蕪湖鐵畫,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為清康熙年間湯鵬所創。“新安畫派”也很有名。淝水之戰 :383年前秦皇帝苻堅進攻東晉,東晉謝玄在壽春(今壽縣)以少勝多,在“淝水之戰”中打敗苻堅,使其“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是我國古代軍事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曹魏屯田和皖南開發: 曹魏在淮北和江淮地區大興屯田,主要有民屯和軍屯兩種形式。梅根冶(今池州市貴州區)是當時全國最大的冶鑄中心之一。(冶鑄各種銅器,最主要是鑄造銅錢)明清時期經濟的發展 : 明初安徽成為全國重要的產糧區,廬州、池州、徽州三府是全國重點產茶區,徽州松蘿茶風行一時。徽州的印刷業、蕪湖的漿染業全國聞名,懷上手扶鳳陽是商業繁榮的地方。巢湖成為商品米生產基地,定遠是主要產煙區。徽派建筑 : 徽州古民居的代表是黟縣西遞、宏村古民居,被譽為“中國畫里的鄉村”1999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石牌坊是徽州建筑的一大特色,歙縣明代大學士許國的八角牌坊是古牌坊中的瑰寶。近代篇正視現實的進步思想家 :桐城人姚瑩,鴉片戰爭爆發前,預見性地提出要做好反侵略的備戰工作。著有《康輶紀行》,最先呼吁重視西藏問題,非常有遠見性的提醒人們要警惕英國對西藏的侵略。鴉片戰爭期間,堅決反對妥協投降,主張抵抗侵略。涇縣的包世臣:重視研究現實問題,明確提出要提防英國以禁煙為借口發動戰爭。力主抗英,還贊揚三元里人民的斗爭。歙縣的王茂蔭的貨幣理論具有一定的影響,是馬克思《資本論》中唯一提到的中國人。李鴻章與淮軍 :李鴻章,合肥人,晚清軍政重臣,淮軍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1861年李鴻章籌建淮軍。淮軍來源于廬州及其周圍地區的團練,它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重要的軍閥武裝集體,是在鎮壓太平天國革命和捻軍起義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主要將領是張樹聲、劉銘傳、潘鼎新、丁汝昌、周盛波、衛汝貴、聶士成等,在鎮壓捻軍的過程中,淮軍進入全盛時期。1870年以后淮軍也充當國防軍。甲午戰爭時丁汝昌的北洋海軍和陸軍均失敗,淮軍漸衰。劉銘傳曾任臺灣第一任巡撫,被譽為“臺灣近代化之父”。安徽近代經濟的緩慢發展:中國近代第一個軍事工業是1861年曾國藩在安慶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制成我國第一臺蒸汽機和第一艘木殼輪船“黃鵠”號。它是洋務派最早設立的一所綜合性軍事工業。近代工礦業以1877年楊德創設的池州煤礦為開端,至1908 年,安徽共建各類工業企業40多家。“萬貨之會”的蕪湖,1882被辟為米市后工商業盛極一時,皖南茶葉、土特產集中地屯溪是19世紀70年代茶葉貿易空前繁榮。岳王會:1905年在蕪湖安徽公學成立,是安徽第一個反清資產階級革命組織,陳獨秀擔任會長,1908年終止活動。獻身革命的皖籍志士 : 1905年,吳樾刺殺清政府考察憲政五大臣,失敗。1929年安慶一條大街命名為吳樾街。 黃花崗起義中的安徽三英烈:宋玉琳、石德憲、程良的名字被列于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碑上。安徽光復和柏文蔚督皖 :在辛亥革命浪潮的沖擊下,安徽巡撫朱家寶接受安徽省咨議局宣布獨立的建議,成立軍政府,并被推舉為都督。1912年7月1日,柏文蔚督皖期間進行了一、議會選舉,成立省議會。二是發展教育事業;三是發行公債;四是不畏列強,嚴厲禁煙。柏文蔚領導安徽人民取得了禁煙斗爭的最后勝利,受到孫中山的高度評價。抗日烽火燃遍江淮大地:抗戰期間,新四軍成為安徽戰場對日作戰的主要力量。1937年11月,日寇進攻廣德,饒國華率川軍在廣德固守,揭開了安徽境內抗日戰爭的序幕。11月30日,廣德失守,饒國華師長壯烈殉國。1938年5月7日,日寇接近蒙城,第173師副師長周元率軍抵抗兩千余人壯烈殉國。至6月上旬皖北大部淪陷。彭雪楓開辟了淮北抗日根據地,有從奴隸到將軍傳奇經歷的羅炳輝為淮南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抗戰期間,新四軍在安徽建立了淮南(皖東)、淮北、皖江三塊抗日根據地,是19塊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我省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皖南事變: 1941年1月,奉命北上抗日的新四軍軍部及所屬部隊到達涇縣云嶺地區,遭到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襲擊。新四軍經激戰,除部分突圍和被俘外,其余全部壯烈犧牲,。軍長葉挺在談判中被扣押,副軍長項英突圍后被害,稱皖南事變。事變發生后,周恩來在重慶《新華日報》上為皖南事變題詞,“為江南死國難者致哀”及“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圖),向全國人民揭露事變真相;后重建了新四軍軍部。陳毅為代理軍長,劉少奇為政治部主任,新四軍在抗日戰爭中不斷發展壯大。光耀神州的皖籍抗日英雄: 馮玉祥,抗日名將,1933年在張家口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開展長城抗戰,七七事變后,指揮凇滬抗戰,后為宣傳抗戰和維護國共合作,作出了還大的努力,在抗日救國的戰爭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方振武在1933年日軍侵入熱河時組成抗日救國軍與馮玉祥的抗日同盟軍會師,收復重鎮多倫,將日寇逐出察哈爾省,馮玉祥辭職后代理同盟軍總司令,1941年這位民族英雄在廣東遭到暗殺。 戴安瀾:無為人,1942年參加中共遠征軍在緬甸配合英美聯軍抵抗日軍進犯,親赴前線指揮,取得了“朗科突圍戰”的勝利,身負重傷,1942年5月26日殉國。 周恩來挽詞:“黃埔之英,民族之雄” 童長榮在九一八事變后積極領導東滿特委開展抗日救國斗爭,1934年3月負重傷長眠于長白山下。和平將軍張治中:參加重慶談判,積極主張和平方式解決國內問題,三次到延安,受到毛澤東的高度贊揚。1949年宣布脫離國民黨,留在北平參加新中國籌建工作。安徽全境解放 :1949年1月21日,合肥和平解放。4月28日,屯溪和平解放。至此安徽全境解放。近代文化的演變 :近代安徽涌現出一批文化名人:孫家鼐(光緒皇帝的老師,參與京師大學堂創辦),吳汝綸(桐城派晚期主要代表),胡適(提出文學革命,新文化運動主要代表人物),朱光潛(著名美學家);《辛丑條約》簽后《安徽俗話報》應運而生。在安徽播下反帝反封建斗爭的火種,在思想上準備了辛亥革命的到來,又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前奏。京劇:1790年為“四大徽班”進京后,徽劇吸收“漢劇”之長發展為京劇。程長庚既是徽劇的集大成者,又是京劇的開山傳人。他是京劇藝術燦爛群星中最耀眼的明珠,被中外學者譽為“老生泰斗”、“京劇鼻祖”。黃梅戲:起源于湖北黃梅的采茶調。明清時傳到安徽,形成獨特的安徽地方戲——黃梅戲。鳳陽花鼓:安徽鳳陽的花鼓戲,被譽為“東方芭蕾”。近代教育的興起:1898年,安徽巡撫鄧華熙在安慶創辦求是學堂,開安徽近代教育之先河;安徽大學:1928年創辦,是安徽比較完備的高等學府,使安徽教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陶行知:歙縣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創辦曉莊師范等10余所學校,提出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等教育理論。名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1947年8月,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千里挺進大別山,揭開解放戰爭全國性戰略進攻的序幕。1948年春劉鄧大軍轉出大別山,配合陳粟大軍在中原進行更大規模的作戰22月4日,鄧小平率領的前方指揮所和劉伯承率領的后方指揮所在臨泉縣韋寨會合,完成挺進中原的任務。意義:從1947年8月至1948年3月,劉鄧大軍轉戰大別山半年多,揭開解放戰爭全國性戰略進攻的序幕,嚴重地威脅了國民黨的統治中心南京和長江中游重鎮武漢,對扭轉全國戰局,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淮海戰役在安徽: 1948.11~1949.1的淮海戰役是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總前委,鄧小平為書記,統一指揮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和冀魯豫軍區的地方武裝,協同作戰。總前委設在濉溪縣臨渙集的小李莊。1948年12月6日,雙堆集戰役,生擒黃維,全殲黃維兵團,占領了雙堆集。江淮兒女積極配合支援前線,共出動民工160多萬人次,糧食1億多公斤。渡江戰役在安徽 :1949.1淮海戰役勝利結束后,人民解放軍以百萬之師,乘勝前進,拉開了渡江戰役的序幕。以鄧小平為書記的總前委作出東、中、西三路渡江作戰的部署。總前委就設在今肥東縣撮鎮瑤崗村。1949.4.20的午夜,渡江戰役開始。23日,百萬雄師全部勝利渡江,將革命紅旗插上南京總統府,宣告蔣家王朝的覆滅。 為迎接大軍渡江,安徽人民積極投入支前運動,涌現出特等渡江英雄東勝科,胡業奎,一等渡江功臣馬毛姐等。現代篇人民政權的建立和鞏固 :1949年2月,除金寨外,皖北全境解放。中共軍委指示籌建中共安徽省委和省人民政府,由宋任窮任省委書記兼省政府主席。1952年1月2日,中共安徽省委員會成立,曾希圣任書記;8月1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曾希圣任政府主席,省會設在合肥。朝鮮戰爭爆發后,安徽涌現出李家發、許家朋等一批特等功臣和一級戰斗英雄。十年建設的主要成就 :從1956年到1966年我省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出現一批大中型工業企業,如:馬鞍山鋼鐵公司、合肥重型機械廠、淮北煤礦和淮南化肥廠等。科學技術譜新篇 :新中國成立后,安徽省先后成立了安徽省科學技術普及協會和科學技術委員會。1985年開始實施振興農村經濟的“星火計劃”;90年代又提出“科教興皖”戰略;出現了一批科學家。像鄧稼先(中國的兩彈元勛)、任新民、陳椽(是我國高等茶學教育事業的創始人之一,被譽為“一代茶宗”,被英國科技研究中心列入《世界農業名人錄》)、何家慶(安徽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自費考察大別山植物資源,自費扶貧大西南,)抗洪鋼鐵戰士——吳良珠等。走向社會主義之路:從1953年開始,安徽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下半年三大改造完成。1954年1月,安慶胡玉美醬園廠在全省第一家實行公私合營。農村改革的全面展開: 1978年鳳陽縣梨園公社小崗生產隊首創了“大包干”制(包干到戶)。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印發的《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推動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農村改革的進程。改革開放的新階段 :安徽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安利人造革有限公司,1984年成立,1984年,安徽首次在香港舉辦綜合性出口商品展銷會,成交額達76545萬美元;1985年第一屆安徽對外經濟貿易洽談會在合肥召開,以后每年一次。1992年安徽省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和股份制改革試點同步進行。1990年安徽提出“開發皖江,呼應浦東”的戰略決策,確定了“一線兩點”的經濟發展戰略大局;1992年5月12日,蕪湖朱家橋外貿碼頭建成,成為安徽省通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安徽教育的發展:我省是第一個實施“希望工程”的省份,金寨縣希望小學是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懷寧縣希望中學是全國第一所希望中學。祖籍安徽的美籍科學家楊振寧,1957獲“諾貝爾物理獎”,實現了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沒有華人的“零”的突破。【初中歷史中國之最】1.中國境內的最早人類——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 2.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3.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確切紀年始于公元前841年,即共和元年。 4.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 5.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秦始皇為第一個皇帝。6、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武則天。 9.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10.中國保存下來的第一部完整歷法——漢武帝時制定的“太初歷”。?11.中國現存最早的醫書——西漢時編定的《黃帝內經》。 12.中國第一部完整的藥物學著作——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13.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西漢司馬遷著。 14.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東漢班固著。15.中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書——北朝 賈思勰的《齊民要術》。 16.中國(也是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唐朝陸羽著的《茶經》17.中國最早的一部長篇(章回)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成書于元末明初,作者羅貫中。18.中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明初的《水滸傳》。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秦朝的陳勝、吳廣起義。19.中國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明朝中期,江浙一帶。20.元代來中國最著名的外國人——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21.對中國影響最大的傳教士--意大利的利馬竇。22.中俄雙方簽訂的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1689年簽訂。23.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1842年8月簽訂。24.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第一槍。【中國歷史上的世界之最】1.古書上關于夏朝時流星雨和日食的記載是世界天文史上最早的記錄。世界上關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為公元前613年7月。2.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戰國時期的《甘石星經》。3.世界上第一次測量子午線長度的人——唐代僧一行。4.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戰國時期的“司南”,北宋時期指南針應用于航海。5.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東漢張衡發明的地動儀,造于132年。6.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中國。大約始于西漢初,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8.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北宋前期出現的交子。9.世界上最早的火藥武器——火箭;現存最早的金屬火器——西夏銅火炮;10.世界上發現的最大青銅器——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大方鼎。11.世界上制造漆器最早的國家——中國,戰國時漆器已很精美。12.世界上最早的兵書——《孫子兵法》,春秋晚期齊國杰出軍事家孫武所著。13.世界上最早提出圓周率的正確計算方法的人——三國時數學家劉徽;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精確推算到小數點后第七位的人——南朝的祖沖之。14.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隋朝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15.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四川樂山大佛。16.世界上最早、最完備的建筑學著作——北宋李誠著的《營造法式》。18.華佗制成的全身麻醉藥劑“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19.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定頒布的藥典——《唐本草》。20.世界古代最偉大的航海家——明朝的鄭和。21.清朝乾隆年間編寫的《四庫全書》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一部叢書。PAGE世界現代史復習提綱第1課 俄國向何處去一、十月革命1、彼得格勒武裝起義:1917年11月,列寧在彼得格勒領導武裝起義并取得勝利,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工兵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列寧當選為主席。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十月革命的意義:它是世界歷史上無產階級第一次取得勝利的革命,它把社會主義理論變為現實,使俄國走上了實現現代化的獨特之路,為世界上落后國家的發展樹立了榜樣,對20世紀的歷史進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2、鞏固新政權的措施:將銀行、鐵路和大工業等收歸國有,實行工人對企業的監督;沒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經農民耕種;簽訂《布列斯特和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二、列寧在建設方面所做的探索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1)1)目的:抗擊國內外反革命勢力的進攻和武裝干涉。2)作用:取得了平息國內反革命叛亂和粉碎外國勢力的武裝干涉和進攻的勝利。但它不符合和平經濟建設的需要,不符合客觀經濟發展規律。2、新經濟政策:1)背景:隨著國內戰爭的結束,1921年,列寧領導的蘇俄放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新經濟政策。把社會主義同市場、商品貨幣關系和資本主義直接聯系起來。 2)主要內容:實行糧食稅制,允許多種經濟并存(新的特點),大力發展商品經濟。 3)作用: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是列寧建設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大轉變,對小農占優勢的國家走社會主義道路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第2課 蘇聯的崛起一、蘇聯成立:1922年底,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最早的四個加盟共和國:俄羅斯聯邦、外高加索聯邦、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后來擴大到15個加盟共和國。二、二三十年代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成就:當資本主義世界陷入經濟危機困境時蘇聯經濟卻迅速發展,在短時間內,9000多個新企業投入生產,機械制造等重工業部門紛紛建立;1937年蘇聯工業總產值歐洲第一,世界第二。蘇聯由一個經濟落后的農業國,發展成為世界一流的工業強國,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三、斯大林模式:1、形成標志: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制定,標志著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形成。也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蘇聯的建立。2、斯大林模式的內容: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3、評價斯大林模式: 1)積極作用:在一定歷史階段發揮過積極作用,使蘇聯躋身于工業化國家的行列,為后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2)消極作用:①政治上,黨政不分,蘇維埃變成徒有虛名的機構,民主與法制匱乏,個人崇拜和家長制作風盛行;②經濟上,排斥市場調節和價值規律,用行政手段來干預經濟,造成經濟部門發展的嚴重失調和農業長期停滯不前等問題。總而言之,斯大林模式阻礙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充分發揮。第3課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一、巴黎和會與《凡爾賽和約》1、召開時間:1919年1月—6月 操縱國:法國克里孟梭、英國勞合·喬治和美國威爾遜2、召開目的:締結和約、如何分贓3、中心問題:如何處置戰敗后的德國4、《凡爾賽和約》(對德和約)內容:①領土方面: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部分領土劃歸波蘭等國;②政治方面:萊茵河東岸50千米以內不得設防,德國承認奧地利、波蘭、捷克的獨立;③經濟方面:德國還向協約國支付巨額戰爭賠款;④軍事方面:廢除德國的普遍義務兵役制;⑤殖民地方面:德國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委任統治”(最能說明巴黎和會的性質是瓜分和稱霸世界)。5、中國問題:和約無視中國人民的權益,規定德國在山東的全部權益由日本繼承。——中國爆發五四愛國運動。6、和會處理問題的原則:根據戰后實力的對比和犧牲弱小民族的利益。二、華盛頓會議與《九國公約》1、召開目的:協調遠東、太平洋地區的關系(美、日矛盾激化)2、召開時間:1921—1922年 操縱國:美國、英國、日本3、中心議題:限制海軍軍備以及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問題4、《九國公約》的內容:名義上尊重中國的獨立和領土完整,但同時又宣布在中國實行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九國公約》的實質(或影響):是保證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控制,使中國回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公約打擊了日本獨占中國的計劃,實際上是為列強共同掠奪中國提供了條件。中國重新變為列強的半殖民地。三、“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巴黎和會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的統治新秩序;華盛頓會議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新秩序。從巴黎和會到華盛頓會議,列強建立起“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最終確立了帝國主義戰后國際關系的新格局。這是一個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體系。隱藏著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和沖突。第4課 “大危機”與“新政”一、1929—1933年經濟危機1、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①直接原因:人民的消費能力不足導致生產相對過剩;②根本原因: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2、首先爆發的國家:美國,然后迅速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3、經濟危機的特點:①持續時間長;②影響范圍廣;③破壞性大4、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影響: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下降三分之一以上,國際貿易減少了三分之二以上,失業人數達到3000萬人以上,引發嚴重的政治危機。5、影響最大的國家:美國、德國6、為擺脫經濟危機各國選擇的道路:美國“羅斯福新政”;德國和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二、羅斯福新政1、背景:嚴重的經濟危機引起政治危機,資本主義各國社會矛盾尖銳,政局動蕩。各國資產階級紛紛尋找出路。 2、目的:為了消除經濟危機 時間:1933年 3、新政的主要內容:①財政方面:政府大力整頓銀行,恢復銀行信用;②工業方面:實行產業復興法,籌劃大規模的公共工程的興建,刺激消費和生產;③農業方面:縮減農業產量,補償農民的損失,復興農業。 4、特點(手段):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新”的地方) 5、新政的中心措施:對工業的調整。制定《產業復興法》(《全國工業復興法》,是新政的核心和基礎),以防止出現盲目競爭引起的生產過剩,加強政府對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控制與調節。6、評價羅斯福新政:①取得了顯著成效,使美國度過了危機,經濟緩慢恢復,人民生活得到改善。②是美國資本主義的一次自我調節,開創了資產階級政府大規模干預經濟生活的先河。③進一步提高了美國國家資本主義的壟斷程度,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④但由于產生危機的根源依然存在,它不能化解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矛盾,也無法使美國避免新的危機。7、新政的實質:是一種不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8、新政的局限性:沒有消除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第6課 邪惡的軸心一、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1、形成國家:德國; 政黨:納粹黨 2、形成標志:1933年希特勒上臺,世界大戰的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 3、表現之一:納粹黨利用“國會縱火案”,打擊德國共產黨。 4、反猶狂潮:1)原因:①歷史原因:歐洲久遠的反猶傳統;②個人原因:從小就從心理、思想上極端厭惡猶太人;③現實原因:西方大國實行綏靖政策,對納粹的退讓、姑息,使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不斷升級。(實質:給發動侵略戰爭尋找借口)2)表現之一:“水晶之夜”二、意大利法西斯的暴行1、1922年意大利最早建立法西斯統治 形成標志:1922年墨索里尼率“法西斯黨”“向羅馬進軍”。 2、對外侵略:入侵埃塞俄比亞 伙同德國干涉西班牙內戰 (畢加索《格爾尼卡》)三、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1、形成國家:日本; 政黨:軍部 2、形成標志:1936年軍部法西斯建立,世界大戰的亞洲戰爭策源地形成。 3、表現:1931年“九一八”事變;1937年“七七”事變。第7課 瘋狂的戰車 第8課 正義的勝利一、慕尼黑陰謀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在慕尼黑簽訂了《慕尼黑協定》,在沒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出席的情況下,規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須在10天之內把蘇臺德區等地割讓給德國(內容)。《慕尼黑協定》標志著英法等國實行的綏靖政策達到了頂峰(意義)。暴露其推行綏靖政策的實質:以犧牲小國的利益為代價,來維護其自身的利益。目的是禍水東引,把德國的侵略矛頭引向蘇聯。助長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氣焰,加速了二戰的爆發(影響)。二、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年)1.原因:①根本原因: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②具體原因:德意日軸心國集團的瘋狂侵略擴張;英法美等國的綏靖政策。2.進程(1)戰爭的爆發(東線——西線;東歐——北歐——西歐):①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②1940年4~5月,德國閃擊丹麥、挪威。③1940年5月,敦刻爾克撤退。④1940年6月,法國敗亡。⑤1940年8月~1941年5月,不列顛之戰。(挫敗德軍征服全面西歐的計劃)(2)戰火的擴大:①1941年6月22日,德國突然進攻蘇聯,蘇德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擴大)②1941年10月,莫斯科戰役。(打破德軍“天下無敵”的神話)③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二戰戰火進一步擴大并達到最大規模)④1942年1月,26國在華盛頓發表《聯合國家宣言》,標志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3)戰爭的轉折:①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戰役。(蘇德戰場和二戰的轉折點)②1942年6月,中途島戰役。(太平洋戰場的轉折)③1942年10月,阿拉曼戰役。(北非戰場的轉折)(4)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①1943年5月,北非戰役勝利。(北非戰場的戰爭結束)②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軸心國集團開始瓦解)③1943年11月,中、英、美三國召開開羅會議,發表《開羅宣言》。規定日本侵占中國的領土(滿洲、臺灣等)必須無條件歸還中國。(表明國際社會普遍承認臺灣是中國的領土)④1943年11月,蘇、美、英三國召開德黑蘭會議,決定開辟歐洲第二戰場。⑤1944年6月6日,諾曼底登陸,開辟歐洲第二戰場。(形成對德國東西夾擊之勢,加快了法西斯德國的敗亡) ⑥1945年2月,蘇、美、英三國召開雅爾塔會議。(內容:分區占領德國,徹底摧毀德國軍國主義和納粹制度;戰后建立聯合國;蘇聯在結束歐戰的三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作用:對協調盟國戰勝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以及建立聯合國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⑦1945年4~5月,柏林戰役。⑧1945年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歐洲戰爭結束)⑨1945年7~8月,蘇、美、英三國召開波茨坦會議。(中、美、英發表《波茨坦宣言》,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⑩日本的投降:1945年5月8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與盟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9月9日,向中國遞交無條件投降書,中國抗日戰爭結束;10月25日,臺灣光復,回歸祖國。3、影響:①給交戰各國造成深重的災難,帶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②嚴重削弱帝國主義勢力,戰后民族解放運動和國家社會主義運動蓬勃發展;③影響國際關系格局的變化,戰后形成兩級對峙的冷戰格局;④刺激科學技術的發展,促使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來。4、歷史啟示:①和平來之不易,世界大戰的悲劇不能重演,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局面;②人民是戰勝法西斯的決定力量,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③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在平等的基礎上能夠聯合起來,共同迎接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④國與國之間應該和平共處,平等互利,通過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要充分認識突發事件對人類和平發威脅;⑤人類命運休戚相關,要加強國際合作,同任何危害人類文明進步事業的行為做堅決得斗爭,求得共同發展;⑥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第10課 “冷戰”與“熱戰”一、冷戰:二戰以后,雅爾塔體系取代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杜魯門主義:1947年,美國政府出臺的遏制蘇聯,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杜魯門主義”標志著美蘇冷戰的正式開始,是美國外交政策的重要轉折點,美國進入全球擴張階段。2、美蘇冷戰對峙局面的形成:二戰后,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矛盾日益尖銳。西方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了除直接武裝進攻以外的一切手段遏制共產主義的“冷戰”政策。1947年,美國出臺“杜魯門主義”,標志著美蘇冷戰的正式開始,美國開始運用其強大的實力遏制蘇聯,向全球擴張稱霸,經濟上美國推行援助西歐的“馬歇爾計劃”,軍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蘇聯則針對性地成立了華沙條約組織(華約)與之對抗。隨著美蘇為首的兩大對峙的軍事集團出現,世界兩極格局(雅爾塔體系)形成。3、冷戰:1)含義:美國帶領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了除直接武裝進攻以外的一切手段,以遏制共產主義。2)冷戰政策的本質:“遏制”共產主義和干涉別國內政3)冷戰開始的標志: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出臺4)冷戰政策的表現:①政治上:出臺杜魯門主義;②經濟上:實施馬歇爾計劃;③軍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5)冷戰結束的標志:1991年底蘇聯解體4、北大西洋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1)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49年建立,標志著資本主義陣營的成立 2)華沙條約組織:1955年建立,標志著社會主義陣營的成立3)兩極格局形成的標志: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成立4)兩極格局結束的標志:1991年底蘇聯解體二、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1、出現: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美蘇對峙和爭霸的兩極格局的崩潰,出現“一超多強”(一個超級大國——美國,多強:歐盟、日本、中國、俄羅斯)的局面,世界格局向多極化發展。2、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的影響: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利于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穩定(當今世界的主題:和平與發展)。第11課 夢幻超級大國1、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是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2、經濟繁榮的原因: ①美國占據了廣闊的國際市場;②大力發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術成果,發展新興工業和軍事工業;③政府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創造有利的發展環境。根本原因:調整經濟政策,進行資本主義的自我調節。3、二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特點:①發展外向型經濟,對外投資加大,跨國公司增多,資本輸出不斷擴大,經濟地位加強。②經濟發展速度迅猛。③高新技術產業高速發展并成為支柱產業。第12課 蘇東的艱難探索赫魯曉夫改革(1953~1964年)內容:①經濟上把農業作為突破點,推行一系列發展農業的措施:削減農業稅,提高農產品價格;增加農業投資,大規模開墾荒地等;對工業也施行了“手術”。② 政治上,反對個人崇拜,批判對斯大林的個人迷信,對歷史上的冤假錯案進行平反,使不少人冤屈得以昭雪。評價:赫魯曉夫改革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從總體上講,卻只是對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補,但并未從根本上改變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管理體制。二戰后東歐國家的改革(1)匈牙利卡達爾改革(1968年):內容:①經濟上:主要是把國家的計劃管理和商品生產、市場調節有機結合起來;②政治上:注意發揚社會主義民主。成效:改革使經濟穩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國家政局也長期保持穩定。匈牙利成為“東歐消費者的天堂”。(2)捷克斯洛伐克改革(1968年)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進行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領導人:杜布切克),出現“布拉格之春”,但因蘇聯鎮壓(莫斯科寒流)而中斷。二戰后的蘇東改革有哪些歷史教訓?(1)社會主義改革要堅持實事求是,立足本國國情,遵循客觀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循序漸進,穩步進行。(2)不斷解放思想,積極創新,善于吸取、借鑒世界先進文化和不同社會制度的優越性。(3)宏觀調控和市場調節有機地結合,保持產業結構的平衡。(4)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5)調動人民群眾的勞動積極性,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等第13課 挑戰“兩極”一、歐洲聯盟(世界上最大的區域性經濟體)1、成立目的:隨著經濟發展,為了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提高國際地位,西歐各國之間聯系日益密切,逐漸走向聯合。2、成立時間:1)20世紀60年代 歐洲共同體2)1993年 西歐國家在歐洲共同體的基礎上成立了歐洲聯盟,簡稱歐盟3、相關政策:①各國將逐步使用單一的貨幣——歐元;②成員國內部人員、資本和貨物可以自由流通,不同國家的人可以自由地在任何一個成員國工作、學習或居住;③同時,還力求在外交和國家安全等方面步調一致,“用一個聲音說話”。4性質:區域性的經濟政治合作組織,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反映了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和區域集團化趨勢明顯加強)5特點:經濟上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政治和外交保持一致。6意義:促進了歐洲政治經濟一體化進程,促進了西歐國家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挑戰美國霸主地位、沖擊兩極格局,有利于世界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二、日本1、崛起的原因:①二戰后,美國在日本推行非軍事化政策,進行經濟扶持;②日本政府制定經濟政策,引進國外先進的科技;③日本重視教育,實行貿易立國和科技立國政策。2、地位:20世紀70年代初,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號資本主義經濟大國。3影響: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日本謀求政治大國地位,挑戰美國霸主地位、沖擊兩極格局,有利于世界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戰后西歐、日本經濟恢復與發展的共同原因、影響及歷史啟示1.共同原因:原有經濟技術基礎較好;美國的援助和扶持;運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重視教育和對人才的培養;政府恰當的經濟政策;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2.影響:動搖美國世界霸主地位,促成資本主義世界美、日、歐三足鼎立的局面,沖擊美蘇爭霸的兩極格局,有利于世界多極化發展。3.啟示:重視科技和教育,堅持科教興國的戰略,大力發展高新科技,努力發展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堅持對外開放,加強國際合作,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加強政府對經濟的調控和指導,制訂符合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持續穩定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等等。第14課 殖民廢墟上的重建二戰后亞非拉的奮起(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嚴重削弱了帝國主義勢力,促進了戰后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2)狀況:亞洲:印度的獨立:①1947年,原英國殖民地印度獨立,實行印巴分治。尼赫魯出任印度共和國第一任總理。②印度獨立對英國殖民統治是一個沉重打擊,它結束了英國對這一地區近二百年的直接統治。但是印度獨立后,遺留不少嚴重問題,印度教教徒和伊斯蘭教教徒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不斷。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更造成印巴之間的嚴重對立,產生了深遠影響。③印度獨立的半個多世紀中,工農業都有了巨大發展,科技領域成就顯著。(糧食基本上實現自給,建立起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原子能、生物等科技領域成就令世人矚目)非洲:①戰后初期,非洲的民族解放和解放運動首先在北非展開。1952年,在納賽爾的領導下,埃及爆發反帝反封建革命,贏得了埃及的真正獨立。1956年,埃及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②1960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獨立,因此這一年被稱為“非洲獨立年”。③ 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帝國主義在非洲殖民體系的徹底崩潰,世界殖民體系也最終瓦解。拉丁美洲:①1959年古巴人民舉行武裝起義,建立了革命政府。古巴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②巴拿馬人民為從美國手中收回運河區主權進行了長期的斗爭,1999年巴拿馬人民收回了運河的全部主權和管轄權。③為實現經濟獨立和政治獨立,拉丁美洲各國實行經濟上的聯合,力爭減少美國控制,使經濟得到較大發展。(3)意義:亞非拉國家贏得民族獨立,徹底瓦解帝國主義殖民體系。有力沖擊戰后的兩極格局,促進了世界格局的多極化發展,有利于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建立。第16課 告別“雅爾塔”1、戈爾巴喬夫改革內容:首先把經濟改革作為重點,提出了社會經濟“加速發展戰略”, 但沒有取得成果。80年代后期又把改革重點轉到政治方面,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思想,主張由“一黨政治”向“多黨政治”過渡,實行多黨制。影響:改革未取得預期效果,經濟發展每況愈下,蘇聯思想界極端混亂,國家權力分散,蘇共的領導地位和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被弱化,各加盟共和國脫離蘇聯的趨勢隨之加強,直接導致了蘇聯的解體。2、東歐劇變 1)劇變的原因:①歷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的弊端。②現實原因:各國改革的失敗導致嚴重的社會危機。③外部原因:蘇聯放松了對東歐國家的限制。 2)劇變的開始:從1989年下半年開始 3)劇變的實質:社會制度的變化 4)狀況:各國國名和社會制度發展變化;南斯拉夫因內戰導致分裂,國家一分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為二;德國完成統一。3、蘇聯解體 1)時間:1991年12月,《阿拉木圖宣言》簽署,獨立國家聯合體成立。戈爾巴喬夫將權力交給葉利欽,蘇聯正式解體。 2)催化劑:1991年八一九事件 3)解體的原因:①歷史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現實原因:戈爾巴喬夫的政治改革失敗;③外部原因:美國等西方國家推行冷戰政策以及和平演變策略。 4)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影響:使社會主義力量遭到重大挫折,標志著二戰后由美蘇主導的世界兩極格局的崩潰。世界進入政治多極化時代。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歷史教訓:①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走符合國情的發展之路,堅持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②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顯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③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實行依法治國;④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加強執政黨的建設,維護黨的領導地位不變;⑤重視國內民族問題,正確處理民族關系;⑥對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價值觀等采取正確的對策,反對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第17課 干戈不息一、中東戰爭(1948-1982年)(1)圍繞巴勒斯坦主權問題,中東地區的阿拉伯民族和以色列民族曾經進行了五次戰爭。(2)原因:中東地區矛盾十分復雜,有宗教、民族、領土、列強插手等諸多因素交織在一起,使這一地區一直動蕩不安。(3)解決沖突的途徑:①應以民族的寬容代替仇恨、以對話代替對抗,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平等協商,共同發展。雙方最大限度地作出讓步,尤其是以色列應該遵守聯合國決議中劃分給巴勒斯坦的領土;巴勒斯坦人也應該放棄暴力斗爭,特別是恐怖襲擊,用和平方式最大限度爭取權益。②西方大國在解決巴以問題應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不偏袒任何一方,只要這樣才能實現該地區永久的和平。③應更多發揮聯合國的作用,以協調民族、地區之間的矛盾沖突。二、科索沃戰爭(1999年3-6月)1)科索沃戰爭的原因:①地區沖突、民族矛盾、宗教紛爭;②美國霸權主義的介入,轉化為國際沖突。2)影響:①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給南聯盟造成了重大物質損失,環境破壞和人員傷亡。(襲擊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侵犯了中國主權,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②戰爭是美國霸權主義對世界多極化趨勢的挑戰,對世界格局產生了重要影響。③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違背國際法基本準則,嚴重削弱了聯合國的作用。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地位受到嚴重挑戰。3)北約轟炸的停止,顯示了俄羅斯、中國等國家在阻止美國的霸權行為上的積極有效作用,意味著世界進入政治多極化時代。國際局勢和中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是什么?中國如何應對世界政治格局變化(1)當前國際局勢: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美蘇對立的兩極格局不復存在,世界政治格局朝著多極化的方向發展。“一超多強” 的局面還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存在。地區沖突、民族矛盾、宗教紛爭、恐怖主義等成為威脅世界安全的因素。霸權主義利用并介入這些矛盾紛爭,將其轉化為國際沖突,直接威脅世界和平。(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威脅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2)中國應對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①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發,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努力提高綜合國力;②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加強國際合作,謀求共同發展;③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充分發揮在聯合國的作用,努力維護世界和平,做負責任的大國。第18課 夢想成真的時代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紀四五十年代)(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刺激;相對論等自然科學理論的發展和突破;各國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加大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步伐。(2)主要內容:原子能、計算機、航天技術、生物工程。(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是計算機產業最有前途的發展方向,人類由此進入了“信息時代”。生物工程的核心是基因工程,在基因工程的發展中,克隆技術尤為引人注目。)(3)特點:①科技發展、更新和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加快。②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相互滲透、相互促進。③新技術成為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科技進步在促進經濟增長中的比重不斷上升,成為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4)影響:①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空前發展;促進了新型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②改變人民的生活、學習和交往方式,推動了社會生活的現代化;③引起了世界經濟結構和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世界各國都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增強自己在國際格局中的地位,從而推動了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各國發展高新科技政策:美國:“星球大戰”計劃;西歐:“尤里卡計劃”;日本:“科技立國”政策(或“今后十年科學技術振興政策”);中國:“863計劃”(1995年提出“科教興國”戰略);蘇聯和東歐國家:“2000年科學技術進步綜合綱要”。第三次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機遇,順應經濟全球化,制訂發展高新科技的“八六三計劃”,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高。第19課 機遇和挑戰經濟全球化1)經濟全球化的原因(也是全球化的趨勢):①高科技的迅速發展(根本原因),尤其是交通與交往手段的發展,大大縮短了世界各地的時間和空間距離,世界各國的聯系日益密切,為全球范圍的經濟活動提供了便利條件;②國際資本流動加劇,全球性經濟組織和區域性經濟集團以及跨國公司進一步發展;③冷戰結束后,國際形勢趨于緩和,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的發展趨勢。2)經濟全球化的表現:①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聯盟、亞太經合組織、北美自由貿易區等國際和區域性經濟組織相繼建立;②國際貿易大幅增長,國際巨額資本流動加速;③各國經濟越來越成為一個整體。3)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為什么經濟全球化會帶來機遇和挑戰?)經濟全球化必然給世界各國帶來機遇和挑戰。①利(機遇):有利于商品和資本的流動,有利于高新技術的擴散和推廣,有利于世界各國發揮自身優勢,參與國際分工,開拓國際市場,還可以帶動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實現經濟發展的追趕或超越。②弊(挑戰):由于經濟全球化的“游戲規則”是由發達國家制定的,它必然存在許多不公正、不合理的方面。同時,發展中國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經濟實力相對較弱,在國際競爭中常常處于不利境地;進一步增加了國際經濟風險。中國應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全球化趨勢: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既是一個難得的機遇,也是嚴峻的挑戰。中國在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潮流同時,制定了防范風險的有效政策,引進國外的投資和技術,學習先進的經濟管理經驗,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加強區域經濟合作,實行科教興國戰略,加快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促進了經濟的高速發展,在世界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12年中考安徽歷史考點精要.doc 九下復習資料.doc 九年級歷史上冊復習提綱.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