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聯盟校2020-2021學年九年級下學期社會法治開學測試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1.(2021九下·甌海開學考)“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涂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這則材料大約寫于( )A.1894年 B.1905年 C.1912年 D.1916年【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材料提及的是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爆發后,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的史實。因此這則材料大約寫于1912年。AB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1912年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相關知識及學生政權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理解材料大意是解題的關鍵。2.(2021九下·甌海開學考)錢玄同,中國現代思想家、文學家。他曾加入中華民國國語研究會。他提出“文學之用典(典故)已為下乘,若普通應用之文,尤須老老實實講話,務期老嫗能解。”他的主張與當時社會上正興起的思想一致的是( )A.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B.提倡民主,反對專制C.提倡新文學,反對就文學 D.提倡科學,反對愚昧【答案】C【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依據題干“文學之用典(典故)已為下乘,若普通應用之文,尤須老老實實講話,務期老嫗能解”說明錢玄同提倡新文學。AB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提倡新文學,反對就文學與的錢玄同主張一致,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文化運動,要求具備題干分析與知識運用的能力。3.(2021九下·甌海開學考)報刊,一直都是記錄歷史的一種重要工具,《申報》、《大公報》是近代中國發行時間較長,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報紙。閱讀以下信息,回答下題。(1)《申報》時評:“今之時局,略似春秋戰國時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對于各省,猶東周之對于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猶諸侯相侵伐也。”這一時局出現在( )A.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B.紅軍長征時期C.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D.辛亥革命時期(2)《申報》1919年5月15日頭版:“敝報等公決:自五月十四日起不收日商廣告并日本船期進市商情等,特此公告。”該公決有關的歷史事件是( )A.新文化運動 B.保路運動 C.五四運動 D.抗日戰爭(3)《大公報》1945年8月29日報道:“近來國家的喜事接二連三的來,真是令人喜不自禁。日本投降,抗戰勝利,是一喜;中蘇訂約,結為盟好,是一喜;毛澤東先生翩然到渝,又是一 喜。” 這里所說的“毛澤東先生翩然到渝,又是一喜”,是指( )A.西安事變,國共結束內戰 B.重慶談判,爭取國內和平C.北伐戰爭,國共首次合作 D.解放戰爭,民族獨立自主(4)《大公報》1946年5月20日報道:“當前的國家局面,真令人太息痛恨!……請放眼看看,連帶東北帶華北,這半部中國完全陷入戰亂之中。”這里的國家陷入戰亂是指( )A.抗美援朝 B.解放戰爭 C.抗日戰爭 D.北伐戰爭【答案】(1)A(2)C(3)B(4)B【知識點】五四運動;北洋政府與軍閥混戰;內戰的爆發【解析】【分析】(1)依據“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猶諸侯相侵伐也”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時局出現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裂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其他軍閥控制著多個省份。各派軍閥為爭奪地盤和鞏固政權,彼此間不斷地混戰,使中國陷入災難中。A項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出現題干描述的時局,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2)根據所學知識, 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中國的五四運動,“敝報等公決:自五月十四日起不收日商廣告并日本船期進市商情等,特此公告”反映了商人參加了五四運動,拒絕日貨。AB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五四運動與題干公決有關,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3)根據題干中的“毛澤東先生翩然到渝”,依據所學知識,1945年8月,蔣介石先后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面商國家大計,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陰謀,1945年8月,毛澤東親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談判。AC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重慶談判,爭取國內和平是題干里所說的“毛澤東先生翩然到渝,又是一喜”,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4)根據題干中的“1946年”可知,當時正處在解放戰爭時期。A項抗美援朝發生在1950-1953年,不符合題意;B項解放戰爭發生在1946-1949年,符合題意;C項抗日戰爭發生在1932-1945年,不符合題意;D項北伐戰爭發生在1926年,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1)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特征,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2)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五四運動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五四運動的史實。(3)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重慶談判,要求具備準確識記基礎知識并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4)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解放戰爭的歷史。要求學生識記基礎史實。4.(2021九下·甌海開學考)2020年6月俄羅斯舉行閱兵儀式,慶祝衛國戰爭勝利75周年。75年前,這場戰爭能夠取得勝利的原因是( )①這是反法西斯的正義戰爭②反法西斯國家團結戰斗③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④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知識點】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原因有:戰爭的正義性,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戰爭遭到了包括本國反戰力量在內的世界人民的強烈反對;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協調了反法西斯各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行動,充分地發揮了人力、物力、財力優勢,為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聯合和世界人民的相互支持是二戰勝利的根本原因;反法西斯國家團結戰斗,共同對敵,各大戰場同仇敵愾,浴血奮戰;蘇聯和中國在東部戰場上取得巨大勝利,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取得巨大的勝利。①②③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能夠取得勝利的原因。④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的標志是1990年納米比亞的獨立。A項①②③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能夠取得勝利的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原因。要求學生具備分析問題的能力。5.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該法令的實施( )A.激發了農民參加革命的熱情 B.建立了土地公有制度C.推動了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 D.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答案】D【知識點】土地改革【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并結合所學知識,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故D項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的是土地改革的相關史實。解題關鍵是對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的準確把握。6.“我們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們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點進入共產主義。這往往使我們不能冷靜地分析主客觀方面的情況,從而違反客觀世界發展的規律。”材料總結了我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探索中的重大失誤是( )A.新中國成立初開展土地改革運動B.“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C.第一個五年計劃超額完成D.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答案】B【知識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的重大失誤,給人民群眾帶來巨大的災難,B選項符合題意。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時間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ACD選項排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側重對材料分析和知識遷移能力的考查,解題關鍵在于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準確把握,較好的考查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7.(2021九下·甌海開學考)鄧小平說:“這些年來搞改革的一條經驗,就是首先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把生產經營的自主權利下放給農民。”下列能夠體現這一主張的是( )A.農業合作社 B.農業集體化C.人民公社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答案】D【知識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析】【分析】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就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把土地長期包給各家各戶使用,農民實行包產到戶、自負盈虧,使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A項農業合作社是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不符合題意;B項農業集體化是通過合作社把個體的小農經濟改造成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過程,不符合題意;C項人民公社的特點是“一大二公”,挫傷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阻礙了我國農業的發展,不符合題意;D項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能夠體現題干主張,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二、非選擇題8.(2021九下·甌海開學考)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英雄人物]材料一: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一生以革命為己任,立志救國救民,為中華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時代造就偉大人物,偉大人物又影響時代。在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中華民族從未屈服,無數仁人志士前仆后繼,探求救國救民的道路,進行可歌可泣的抗爭。孫中山先生就是他們中的杰出代表。——《習近平在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英雄人民]材料二: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總是看著上層的軍官、政客、議員……如今在五四群眾運動的對比下,上層的社會力量顯得何等的做不足道“這是真正激動人心的一頁,這是真正偉大的歷史轉折點。從前我們搞革命雖然也看到過一些群眾運動的場面,但是從來沒有看到過這種席卷全國的雄壯浩大的聲勢。在群眾運動的沖擊震蕩下,整個中國從沉睡中復蘇了。”“在人民群眾中所蘊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足驚天動地、無堅不摧的。”“當時我的感覺是:革命有希望,中國不會亡。”——摘編自《吳玉章回憶錄》[英雄政黨]材料三:從大革命失敗到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前夕的十年,是中國共產黨達到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時期。這十年的歷史證明:中國共產黨不僅善于總結人民斗爭的成功經驗,而且善于從自己所犯的錯誤中吸取教訓,依靠自己的力量糾正錯誤,把中國革命不斷地推向新的階段。——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1)結合所學知識,用相關史實證明“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分析五四運動中人民群眾如何發揮力量,使這次運動成為中國歷史偉大的轉折點?(3)運用史實,證明“從大革命失敗到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前夕的十年,是中國共產黨達到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時期"的正確性。【答案】(1)孫中山創立興中會、同盟會;提出資產階級革命綱領“三民主義”;領導辛亥革命;創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促成國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黃埔軍校,推動國民大革命的開展。(2)全國各界人民積極參與五四運動,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中國的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五四運動是一場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革命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人們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開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國、看世界。五四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轉折。(3)為總結大革命失敗的教訓,中國共產黨人發動南昌起義,召開八七會議,確立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毛澤東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重要論斷,中國革命開始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變;秋收起義失敗后,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提出“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探索中國革命新道路;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召開遵義會議,糾正“左”的錯誤,肯定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成為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知識點】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1)孫中山于1894年11月24日在美國檀香山創建興中會;1905年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東京召開成立大會,由孫中山領導和組織;在《民報》上,他提出的“三民主義”成為了辛亥革命的綱領;1911年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統治;中國國民黨于1924年1月20~30日在廣州召開的對黨進行全面改組、實現國共合作的會議,孫中山主持,在蘇聯顧問幫助下,創辦了培養軍事干部的學校——黃埔軍校。(2)據所學可知,五四運動中,北京學生的愛國斗爭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擁護,6月5日,上海工人罷工,商人罷市,隨即席卷全國和個商業中心城市,運動主力由學生轉變為工人,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五四運動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徹底的反帝愛國運動,中國的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姿態登上政治舞臺,它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人們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開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國、看世界,顯示了中華民族的進一步覺醒。(3)依據所學可知,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通過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創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探索中國革命的新道路。期間召開了“八七會議”,確立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中國革命開始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變。中國共產黨在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召開遵義會議,糾正“左”的錯誤,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故答案為:(1)孫中山創立興中會、同盟會;提出資產階級革命綱領“三民主義”;領導辛亥革命;創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促成國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黃埔軍校,推動國民大革命的開展。(2)全國各界人民積極參與五四運動,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中國的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五四運動是一場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革命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人們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開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國、看世界。五四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轉折。(3)為總結大革命失敗的教訓,中國共產黨人發動南昌起義,召開八七會議,確立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毛澤東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重要論斷,中國革命開始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變;秋收起義失敗后,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提出“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探索中國革命新道路;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召開遵義會議,糾正“左”的錯誤,肯定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成為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孫中山的事跡、五四運動、工農武裝割據的相關知識及學生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要求學生具備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9.(2021九下·甌海開學考)抗日戰爭,喚醒了每-位中華兒女,讓我們團結一心,共御外侮。下面材料分別是來自于八路軍戰土,報紙,國民黨軍官對這段歷史的描述。[八路軍戰士的日記]材料一:時年秋,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才知道還有個東洋鬼子,侵占咱們東北,教書先生說:……你們好好讀書,長大了好教咱們的國家。”我就很努力地學習,每學期考試成績都是第一名。——《戰時中國民眾的民族意識》[報紙的描述]材料二:有許多難民,即使是平時不關心國事的,這一次經過敵機狂炸的教訓后,他們都自發的要求做救亡工作,實踐“抗戰報仇”!——《戰時中國民眾的民族意識》[國民黨軍官的口述]材料三:衡陽這一仗驚動了全世界……日軍10萬多人,我們只有1萬多人,我們的武器也比他們差,但我們中華民族確實不畏強暴,不怕死地干到底,民族很強硬,很強大的。當時我們的士兵沒飯吃,生活非常艱辛,幸虧衡陽城里還留了幾千青中年給我們送飯,送菜,送東西吃。如果沒有當年的老百姓,軍民聯合來送軍糧,那肯定是沒有被打死就被餓死了。材料四:打日軍,主要靠的就是堅強,毅力,決心,血和肉……我們的彈藥、飛機、火藥都不如日軍強大,卻戰勝了日軍。……我們是一個被欺負被壓迫的民族,……這一次是最后的勝利,徹底戰勝了日軍,我恰好碰到了這次勝利,這是聯合抗日的勝利。——《湖南抗戰老兵口述錄》(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 推測這里的“時年“和八路軍奔赴抗日戰場分別是下面時間軸上的時間點。(寫序號)(2)結合,上述所有材料和所學知識,運用史實說明抗日戰爭的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答案】(1)A\C(2)抗日戰爭的勝利的過程和結果都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1931年,日本發動了九一八事變;1937年,日本發動了七七盧溝橋事變,對中國發動了一系列侵略戰爭。又通過南京大屠殺,細菌戰、毒氣戰、大轟炸、三光政策等,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日本的侵略行徑和滔天罪行激發了中國人民民族意識的覺醒,使中國人民空前團結,抵御外侮。民族意識的覺醒使得全民族空前團結起來:國共實現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民黨正面戰場的英勇抗戰;共產黨敵后戰場的游擊戰,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建設;全國人民、海外華人華僑支持抗戰等;正是因為民族意識的覺醒和全民族的團結抗戰,抗日戰爭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近代以來,中國在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戰爭中都經歷了失敗,而抗日戰爭成為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的勝利,正是因為民族的覺醒和民族的空前團結。綜上所述,抗日戰爭的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時年秋,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聯系所學知識,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炸毀沈陽附近柳條湖的一段鐵路,反誣是中國軍隊破壞,并以此為借口發動了九一八事變。1937年8月,中國共產黨接受改編,組成八路軍、新四軍奔赴抗日前線。(2)從抗日戰爭勝利的過程和結果加以具體說明。如:抗日戰爭的勝利的過程和結果都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1931年,日本發動了九一八事變;1937年,日本發動了七七盧溝橋事變,對中國發動了一系列侵略戰爭。又通過南京大屠殺,細菌戰、毒氣戰、大轟炸、三光政策等,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日本的侵略行徑和滔天罪行激發了中國人民民族意識的覺醒,使中國人民空前團結,抵御外侮。民族意識的覺醒使得全民族空前團結起來:國共實現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民黨正面戰場的英勇抗戰;共產黨敵后戰場的游擊戰,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建設;全國人民、海外華人華僑支持抗戰等;正是因為民族意識的覺醒和全民族的團結抗戰,抗日戰爭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近代以來,中國在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戰爭中都經歷了失敗,而抗日戰爭成為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的勝利,正是因為民族的覺醒和民族的空前團結。綜上所述,抗日戰爭的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故答案為:(1)A、C。(2)抗日戰爭的勝利的過程和結果都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1931年,日本發動了九一八事變;1937年,日本發動了七七盧溝橋事變,對中國發動了一系列侵略戰爭。又通過南京大屠殺,細菌戰、毒氣戰、大轟炸、三光政策等,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日本的侵略行徑和滔天罪行激發了中國人民民族意識的覺醒,使中國人民空前團結,抵御外侮。民族意識的覺醒使得全民族空前團結起來:國共實現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民黨正面戰場的英勇抗戰;共產黨敵后戰場的游擊戰,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建設;全國人民、海外華人華僑支持抗戰等;正是因為民族意識的覺醒和全民族的團結抗戰,抗日戰爭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近代以來,中國在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戰爭中都經歷了失敗,而抗日戰爭成為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的勝利,正是因為民族的覺醒和民族的空前團結。綜上所述,抗日戰爭的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抗日戰爭的史實。10.(2021九下·甌海開學考)材料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農業生產統計表(金額單位:億元)。.年份 1952年 1953 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農業總產值 461 510 535 575 610——《中國統計年鑒(1983)》材料二: 1957 年和1960年農業生產情況對比表項目 1957年 1960年 下降(%)糧食(億公斤) 1950.5 1435 26.4棉花(萬擔) 3280 2125 35.2油料(萬擔) 7542 3405 54.9材料三:安徽鳳陽花鼓唱詞“鳳陽地多不打糧。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見鳳陽女出嫁,不見新娘進鳳陽。”(“文革”時)“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眾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陳糧燒陳草。個人集體都能富,國家還要蓋倉庫。”(1979年)材料四:下表內容出自《人民日報要論選》閱讀表格:時間 社論標題1957年12月12日 《必須實施多快好省的建設方針》1978年12月23日 《把黨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2017年10月18日 《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境界》(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現象并分析原因(2)農村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有人認為:“政策制定的正確與否,影響到事業的成敗”,請根據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反映的史實來論證這一觀點的合理性。(3)請你為2049年10月份某-天的《人民日報》擬寫一條社論標題并說明理由。【答案】(1)農業生產快速發展,開展了土地改革(2)政策是否順應經濟發展規律、是否符合國情,1957年八大二次會議提出了“多快好省的建設社會主義”違背基本經濟規律,文化大革命提出以“階級斗爭為綱”違背基本國情都使我國經濟發展遭受嚴重挫折;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了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事實證明“政策制定的正確與否,影響到事業的成敗”的觀點是正確的。(3)社論言之有理即可如:共和國百年華誕,理由:新中國誕生100周年;走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時代,理由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知識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文革十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改革;中共八大【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農業生產統計表”看出,1952-1956年中國農業生產總體呈增長趨勢,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有土地改革的完成,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身成為土地的主人;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1956年,全國絕大多數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這些措施都促進了農業的發展。(2)1958年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提出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它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對所處的發展階段認識不足,又急于求成,缺少經驗,忽視客觀的經濟規律,因而中共中央錯誤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提出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指導思想造成社會混亂,使我國經濟發展遭受嚴重挫折。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出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實事求是的制定政策,找到了一條正確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促進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綜合國力的增強。事實證明“政策制定的正確與否,影響到事業的成敗”的觀點是正確的。(3)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為:(1)農業生產快速發展,開展了土地改革。(2)政策是否順應經濟發展規律、是否符合國情,1958年八大二次會議提出了“多快好省的建設社會主義”違背基本經濟規律,文化大革命提出以“階級斗爭為綱”違背基本國情,都使我國經濟發展遭受嚴重挫折;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了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事實證明“政策制定的正確與否,影響到事業的成敗”的觀點是正確的。(3)社論言之有理即可。如:共和國百年華誕,理由:新中國誕生100周年;走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時代,理由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業政策的調整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注意扎實掌握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在農村的幾次政策調整,理解其不同影響。1 / 1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聯盟校2020-2021學年九年級下學期社會法治開學測試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1.(2021九下·甌海開學考)“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涂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這則材料大約寫于( )A.1894年 B.1905年 C.1912年 D.1916年2.(2021九下·甌海開學考)錢玄同,中國現代思想家、文學家。他曾加入中華民國國語研究會。他提出“文學之用典(典故)已為下乘,若普通應用之文,尤須老老實實講話,務期老嫗能解。”他的主張與當時社會上正興起的思想一致的是( )A.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B.提倡民主,反對專制C.提倡新文學,反對就文學 D.提倡科學,反對愚昧3.(2021九下·甌海開學考)報刊,一直都是記錄歷史的一種重要工具,《申報》、《大公報》是近代中國發行時間較長,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報紙。閱讀以下信息,回答下題。(1)《申報》時評:“今之時局,略似春秋戰國時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對于各省,猶東周之對于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猶諸侯相侵伐也。”這一時局出現在( )A.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B.紅軍長征時期C.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D.辛亥革命時期(2)《申報》1919年5月15日頭版:“敝報等公決:自五月十四日起不收日商廣告并日本船期進市商情等,特此公告。”該公決有關的歷史事件是( )A.新文化運動 B.保路運動 C.五四運動 D.抗日戰爭(3)《大公報》1945年8月29日報道:“近來國家的喜事接二連三的來,真是令人喜不自禁。日本投降,抗戰勝利,是一喜;中蘇訂約,結為盟好,是一喜;毛澤東先生翩然到渝,又是一 喜。” 這里所說的“毛澤東先生翩然到渝,又是一喜”,是指( )A.西安事變,國共結束內戰 B.重慶談判,爭取國內和平C.北伐戰爭,國共首次合作 D.解放戰爭,民族獨立自主(4)《大公報》1946年5月20日報道:“當前的國家局面,真令人太息痛恨!……請放眼看看,連帶東北帶華北,這半部中國完全陷入戰亂之中。”這里的國家陷入戰亂是指( )A.抗美援朝 B.解放戰爭 C.抗日戰爭 D.北伐戰爭4.(2021九下·甌海開學考)2020年6月俄羅斯舉行閱兵儀式,慶祝衛國戰爭勝利75周年。75年前,這場戰爭能夠取得勝利的原因是( )①這是反法西斯的正義戰爭②反法西斯國家團結戰斗③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④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該法令的實施( )A.激發了農民參加革命的熱情 B.建立了土地公有制度C.推動了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 D.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6.“我們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們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點進入共產主義。這往往使我們不能冷靜地分析主客觀方面的情況,從而違反客觀世界發展的規律。”材料總結了我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探索中的重大失誤是( )A.新中國成立初開展土地改革運動B.“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C.第一個五年計劃超額完成D.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7.(2021九下·甌海開學考)鄧小平說:“這些年來搞改革的一條經驗,就是首先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把生產經營的自主權利下放給農民。”下列能夠體現這一主張的是( )A.農業合作社 B.農業集體化C.人民公社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二、非選擇題8.(2021九下·甌海開學考)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英雄人物]材料一: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一生以革命為己任,立志救國救民,為中華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時代造就偉大人物,偉大人物又影響時代。在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中華民族從未屈服,無數仁人志士前仆后繼,探求救國救民的道路,進行可歌可泣的抗爭。孫中山先生就是他們中的杰出代表。——《習近平在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英雄人民]材料二: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總是看著上層的軍官、政客、議員……如今在五四群眾運動的對比下,上層的社會力量顯得何等的做不足道“這是真正激動人心的一頁,這是真正偉大的歷史轉折點。從前我們搞革命雖然也看到過一些群眾運動的場面,但是從來沒有看到過這種席卷全國的雄壯浩大的聲勢。在群眾運動的沖擊震蕩下,整個中國從沉睡中復蘇了。”“在人民群眾中所蘊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足驚天動地、無堅不摧的。”“當時我的感覺是:革命有希望,中國不會亡。”——摘編自《吳玉章回憶錄》[英雄政黨]材料三:從大革命失敗到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前夕的十年,是中國共產黨達到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時期。這十年的歷史證明:中國共產黨不僅善于總結人民斗爭的成功經驗,而且善于從自己所犯的錯誤中吸取教訓,依靠自己的力量糾正錯誤,把中國革命不斷地推向新的階段。——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1)結合所學知識,用相關史實證明“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分析五四運動中人民群眾如何發揮力量,使這次運動成為中國歷史偉大的轉折點?(3)運用史實,證明“從大革命失敗到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前夕的十年,是中國共產黨達到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時期"的正確性。9.(2021九下·甌海開學考)抗日戰爭,喚醒了每-位中華兒女,讓我們團結一心,共御外侮。下面材料分別是來自于八路軍戰土,報紙,國民黨軍官對這段歷史的描述。[八路軍戰士的日記]材料一:時年秋,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才知道還有個東洋鬼子,侵占咱們東北,教書先生說:……你們好好讀書,長大了好教咱們的國家。”我就很努力地學習,每學期考試成績都是第一名。——《戰時中國民眾的民族意識》[報紙的描述]材料二:有許多難民,即使是平時不關心國事的,這一次經過敵機狂炸的教訓后,他們都自發的要求做救亡工作,實踐“抗戰報仇”!——《戰時中國民眾的民族意識》[國民黨軍官的口述]材料三:衡陽這一仗驚動了全世界……日軍10萬多人,我們只有1萬多人,我們的武器也比他們差,但我們中華民族確實不畏強暴,不怕死地干到底,民族很強硬,很強大的。當時我們的士兵沒飯吃,生活非常艱辛,幸虧衡陽城里還留了幾千青中年給我們送飯,送菜,送東西吃。如果沒有當年的老百姓,軍民聯合來送軍糧,那肯定是沒有被打死就被餓死了。材料四:打日軍,主要靠的就是堅強,毅力,決心,血和肉……我們的彈藥、飛機、火藥都不如日軍強大,卻戰勝了日軍。……我們是一個被欺負被壓迫的民族,……這一次是最后的勝利,徹底戰勝了日軍,我恰好碰到了這次勝利,這是聯合抗日的勝利。——《湖南抗戰老兵口述錄》(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 推測這里的“時年“和八路軍奔赴抗日戰場分別是下面時間軸上的時間點。(寫序號)(2)結合,上述所有材料和所學知識,運用史實說明抗日戰爭的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10.(2021九下·甌海開學考)材料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農業生產統計表(金額單位:億元)。.年份 1952年 1953 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農業總產值 461 510 535 575 610——《中國統計年鑒(1983)》材料二: 1957 年和1960年農業生產情況對比表項目 1957年 1960年 下降(%)糧食(億公斤) 1950.5 1435 26.4棉花(萬擔) 3280 2125 35.2油料(萬擔) 7542 3405 54.9材料三:安徽鳳陽花鼓唱詞“鳳陽地多不打糧。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見鳳陽女出嫁,不見新娘進鳳陽。”(“文革”時)“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眾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陳糧燒陳草。個人集體都能富,國家還要蓋倉庫。”(1979年)材料四:下表內容出自《人民日報要論選》閱讀表格:時間 社論標題1957年12月12日 《必須實施多快好省的建設方針》1978年12月23日 《把黨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2017年10月18日 《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境界》(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現象并分析原因(2)農村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有人認為:“政策制定的正確與否,影響到事業的成敗”,請根據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反映的史實來論證這一觀點的合理性。(3)請你為2049年10月份某-天的《人民日報》擬寫一條社論標題并說明理由。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材料提及的是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爆發后,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的史實。因此這則材料大約寫于1912年。AB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1912年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相關知識及學生政權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理解材料大意是解題的關鍵。2.【答案】C【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依據題干“文學之用典(典故)已為下乘,若普通應用之文,尤須老老實實講話,務期老嫗能解”說明錢玄同提倡新文學。AB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提倡新文學,反對就文學與的錢玄同主張一致,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文化運動,要求具備題干分析與知識運用的能力。3.【答案】(1)A(2)C(3)B(4)B【知識點】五四運動;北洋政府與軍閥混戰;內戰的爆發【解析】【分析】(1)依據“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猶諸侯相侵伐也”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時局出現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裂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其他軍閥控制著多個省份。各派軍閥為爭奪地盤和鞏固政權,彼此間不斷地混戰,使中國陷入災難中。A項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出現題干描述的時局,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2)根據所學知識, 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中國的五四運動,“敝報等公決:自五月十四日起不收日商廣告并日本船期進市商情等,特此公告”反映了商人參加了五四運動,拒絕日貨。AB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五四運動與題干公決有關,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3)根據題干中的“毛澤東先生翩然到渝”,依據所學知識,1945年8月,蔣介石先后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面商國家大計,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陰謀,1945年8月,毛澤東親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談判。AC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重慶談判,爭取國內和平是題干里所說的“毛澤東先生翩然到渝,又是一喜”,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4)根據題干中的“1946年”可知,當時正處在解放戰爭時期。A項抗美援朝發生在1950-1953年,不符合題意;B項解放戰爭發生在1946-1949年,符合題意;C項抗日戰爭發生在1932-1945年,不符合題意;D項北伐戰爭發生在1926年,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1)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特征,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2)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五四運動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五四運動的史實。(3)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重慶談判,要求具備準確識記基礎知識并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4)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解放戰爭的歷史。要求學生識記基礎史實。4.【答案】A【知識點】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原因有:戰爭的正義性,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戰爭遭到了包括本國反戰力量在內的世界人民的強烈反對;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協調了反法西斯各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行動,充分地發揮了人力、物力、財力優勢,為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聯合和世界人民的相互支持是二戰勝利的根本原因;反法西斯國家團結戰斗,共同對敵,各大戰場同仇敵愾,浴血奮戰;蘇聯和中國在東部戰場上取得巨大勝利,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取得巨大的勝利。①②③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能夠取得勝利的原因。④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的標志是1990年納米比亞的獨立。A項①②③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能夠取得勝利的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原因。要求學生具備分析問題的能力。5.【答案】D【知識點】土地改革【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并結合所學知識,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故D項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的是土地改革的相關史實。解題關鍵是對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的準確把握。6.【答案】B【知識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的重大失誤,給人民群眾帶來巨大的災難,B選項符合題意。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時間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ACD選項排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側重對材料分析和知識遷移能力的考查,解題關鍵在于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準確把握,較好的考查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7.【答案】D【知識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析】【分析】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就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把土地長期包給各家各戶使用,農民實行包產到戶、自負盈虧,使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A項農業合作社是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不符合題意;B項農業集體化是通過合作社把個體的小農經濟改造成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過程,不符合題意;C項人民公社的特點是“一大二公”,挫傷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阻礙了我國農業的發展,不符合題意;D項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能夠體現題干主張,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8.【答案】(1)孫中山創立興中會、同盟會;提出資產階級革命綱領“三民主義”;領導辛亥革命;創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促成國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黃埔軍校,推動國民大革命的開展。(2)全國各界人民積極參與五四運動,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中國的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五四運動是一場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革命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人們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開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國、看世界。五四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轉折。(3)為總結大革命失敗的教訓,中國共產黨人發動南昌起義,召開八七會議,確立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毛澤東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重要論斷,中國革命開始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變;秋收起義失敗后,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提出“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探索中國革命新道路;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召開遵義會議,糾正“左”的錯誤,肯定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成為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知識點】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工農武裝割據【解析】【分析】(1)孫中山于1894年11月24日在美國檀香山創建興中會;1905年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東京召開成立大會,由孫中山領導和組織;在《民報》上,他提出的“三民主義”成為了辛亥革命的綱領;1911年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統治;中國國民黨于1924年1月20~30日在廣州召開的對黨進行全面改組、實現國共合作的會議,孫中山主持,在蘇聯顧問幫助下,創辦了培養軍事干部的學校——黃埔軍校。(2)據所學可知,五四運動中,北京學生的愛國斗爭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擁護,6月5日,上海工人罷工,商人罷市,隨即席卷全國和個商業中心城市,運動主力由學生轉變為工人,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五四運動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徹底的反帝愛國運動,中國的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姿態登上政治舞臺,它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人們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開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國、看世界,顯示了中華民族的進一步覺醒。(3)依據所學可知,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通過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創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探索中國革命的新道路。期間召開了“八七會議”,確立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中國革命開始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變。中國共產黨在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召開遵義會議,糾正“左”的錯誤,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故答案為:(1)孫中山創立興中會、同盟會;提出資產階級革命綱領“三民主義”;領導辛亥革命;創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促成國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黃埔軍校,推動國民大革命的開展。(2)全國各界人民積極參與五四運動,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中國的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五四運動是一場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革命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人們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開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國、看世界。五四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轉折。(3)為總結大革命失敗的教訓,中國共產黨人發動南昌起義,召開八七會議,確立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毛澤東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重要論斷,中國革命開始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變;秋收起義失敗后,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提出“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探索中國革命新道路;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召開遵義會議,糾正“左”的錯誤,肯定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成為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孫中山的事跡、五四運動、工農武裝割據的相關知識及學生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要求學生具備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9.【答案】(1)A\C(2)抗日戰爭的勝利的過程和結果都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1931年,日本發動了九一八事變;1937年,日本發動了七七盧溝橋事變,對中國發動了一系列侵略戰爭。又通過南京大屠殺,細菌戰、毒氣戰、大轟炸、三光政策等,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日本的侵略行徑和滔天罪行激發了中國人民民族意識的覺醒,使中國人民空前團結,抵御外侮。民族意識的覺醒使得全民族空前團結起來:國共實現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民黨正面戰場的英勇抗戰;共產黨敵后戰場的游擊戰,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建設;全國人民、海外華人華僑支持抗戰等;正是因為民族意識的覺醒和全民族的團結抗戰,抗日戰爭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近代以來,中國在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戰爭中都經歷了失敗,而抗日戰爭成為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的勝利,正是因為民族的覺醒和民族的空前團結。綜上所述,抗日戰爭的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時年秋,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聯系所學知識,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炸毀沈陽附近柳條湖的一段鐵路,反誣是中國軍隊破壞,并以此為借口發動了九一八事變。1937年8月,中國共產黨接受改編,組成八路軍、新四軍奔赴抗日前線。(2)從抗日戰爭勝利的過程和結果加以具體說明。如:抗日戰爭的勝利的過程和結果都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1931年,日本發動了九一八事變;1937年,日本發動了七七盧溝橋事變,對中國發動了一系列侵略戰爭。又通過南京大屠殺,細菌戰、毒氣戰、大轟炸、三光政策等,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日本的侵略行徑和滔天罪行激發了中國人民民族意識的覺醒,使中國人民空前團結,抵御外侮。民族意識的覺醒使得全民族空前團結起來:國共實現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民黨正面戰場的英勇抗戰;共產黨敵后戰場的游擊戰,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建設;全國人民、海外華人華僑支持抗戰等;正是因為民族意識的覺醒和全民族的團結抗戰,抗日戰爭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近代以來,中國在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戰爭中都經歷了失敗,而抗日戰爭成為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的勝利,正是因為民族的覺醒和民族的空前團結。綜上所述,抗日戰爭的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故答案為:(1)A、C。(2)抗日戰爭的勝利的過程和結果都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1931年,日本發動了九一八事變;1937年,日本發動了七七盧溝橋事變,對中國發動了一系列侵略戰爭。又通過南京大屠殺,細菌戰、毒氣戰、大轟炸、三光政策等,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日本的侵略行徑和滔天罪行激發了中國人民民族意識的覺醒,使中國人民空前團結,抵御外侮。民族意識的覺醒使得全民族空前團結起來:國共實現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民黨正面戰場的英勇抗戰;共產黨敵后戰場的游擊戰,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建設;全國人民、海外華人華僑支持抗戰等;正是因為民族意識的覺醒和全民族的團結抗戰,抗日戰爭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近代以來,中國在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戰爭中都經歷了失敗,而抗日戰爭成為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的勝利,正是因為民族的覺醒和民族的空前團結。綜上所述,抗日戰爭的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抗日戰爭的史實。10.【答案】(1)農業生產快速發展,開展了土地改革(2)政策是否順應經濟發展規律、是否符合國情,1957年八大二次會議提出了“多快好省的建設社會主義”違背基本經濟規律,文化大革命提出以“階級斗爭為綱”違背基本國情都使我國經濟發展遭受嚴重挫折;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了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事實證明“政策制定的正確與否,影響到事業的成敗”的觀點是正確的。(3)社論言之有理即可如:共和國百年華誕,理由:新中國誕生100周年;走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時代,理由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知識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文革十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改革;中共八大【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農業生產統計表”看出,1952-1956年中國農業生產總體呈增長趨勢,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有土地改革的完成,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身成為土地的主人;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1956年,全國絕大多數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這些措施都促進了農業的發展。(2)1958年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提出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它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對所處的發展階段認識不足,又急于求成,缺少經驗,忽視客觀的經濟規律,因而中共中央錯誤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提出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指導思想造成社會混亂,使我國經濟發展遭受嚴重挫折。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出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實事求是的制定政策,找到了一條正確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促進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綜合國力的增強。事實證明“政策制定的正確與否,影響到事業的成敗”的觀點是正確的。(3)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為:(1)農業生產快速發展,開展了土地改革。(2)政策是否順應經濟發展規律、是否符合國情,1958年八大二次會議提出了“多快好省的建設社會主義”違背基本經濟規律,文化大革命提出以“階級斗爭為綱”違背基本國情,都使我國經濟發展遭受嚴重挫折;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了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事實證明“政策制定的正確與否,影響到事業的成敗”的觀點是正確的。(3)社論言之有理即可。如:共和國百年華誕,理由:新中國誕生100周年;走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時代,理由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業政策的調整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注意扎實掌握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在農村的幾次政策調整,理解其不同影響。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聯盟校2020-2021學年九年級下學期社會法治開學測試試卷(歷社部分)(學生版).docx 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聯盟校2020-2021學年九年級下學期社會法治開學測試試卷(歷社部分)(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