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2年高考歷史命題趨勢最新信息(新課程高考歷史和大綱版高考歷史適用)高考命題專家預測篇◆歷史學科首席命題專家——北京師范大學楊寧一教授★其學術專長是世界近代化問題、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美國史;日本問題、東亞的區(qū)域化。★楊寧一,1952年生,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日本近現代史、日本政治外交史。曾經為北師大日本留學生主講《中韓日關系史》,采取了日語和漢語的雙學教學;2003年擔任歷史系專業(yè)日語教學;研究生專業(yè)課:東亞地區(qū)政治經濟研究; ★其代表性論文有: 《九·一八事變與幣原外交》,《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9年增刊。 《從原敬到幣原——二十年代日本外交的變化》,《世界歷史》1990年第3期。 《戰(zhàn)后日本經濟高速發(fā)展與資本主義新變化》,《世界史研究動態(tài)》1990年第6期。 《日本民間法西斯運動初探》,《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3年第2期。 《日本法西斯研究》,《求是學刊》,1995年第3期。 《從總體戰(zhàn)思想到法西斯主義》,《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5年增刊。 ★代表性著作: 《新編當代世界史》,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法西斯體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日本經濟史》第4卷,三聯書店1997年版。 最新網上信息: 參與發(fā)起《關于全國紀念九一八的呼吁書》活動。 參與發(fā)起《關于北京每年7月7日或9月18日鳴警報的建議》◆北京師范大學曹大為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社會史;是岳麓版高中新教材主編,中國長城研究會副理事長,代表作有《長城:碰撞與融合的界碑》等。★1944年11月生,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著名長城專家,岳麓版高中歷史教材總主編,《中國大通史》主編,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文化史、社會史研究。他注意把社會與文化聯系起來加以考察,側重研究傳統社會的結構,社會運行與變遷、社會控制及其效應、影響。剖析傳統文化的成因、特點、類型,文化精神與民族性格,以及在諸方面的具體表現。勾劃傳統文化的淵源流變,評價其社會效應與歷史影響,探討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與新文化構建中的地位與作用,及其未來走向與命運。★代表性論文: 《關于新編〈中國大通史〉的幾點理論思考》,《史學理論研究》,1998年第3期。 《〈醒世姻緣〉的版本源流和成書年代》,《文史》第23輯。 《“第三新文明”的建構與中華民族的振興》,載《東亞經濟·社會思想與現代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山西經濟出版社,1994年9月。 《傳統文化與中國婦女》,《北京師大學報》,1994年第4期。 《中國歷史上貞節(jié)觀念的變遷》,《中國史研究》,1991年第2期。 《關于中國文化史學科建設的若干構想》(曹大為、曹文柱),《北京師大學報》,1988年第6期。 《長城的歷史價值與文化內涵》,光明日報1994年10月3日。 《長城:碰撞與融合的界碑》★代表性著作: 《中國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師大出版社,1996年12月。 《長城百科全書(總論)》(主編),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武漢大學何德章教授★其學術專長是中國古代民族史、三國兩晉南北朝史、中國古代經濟史。近三年的高考古代史題均出自其手。★何德章,男,四川南部人,1965年11月生,武漢大學三至九世紀研究所教授,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 ( http: / / baike. / view / 3618887.htm" \t "_blank )副會長。 1982.9~1986.7,西南師范大學 ( http: / / baike. / view / 58491.htm" \t "_blank )歷史系本科學習,獲歷史學學士學位。 1986.9~1992.7,北京大學 ( http: / / baike. / view / 1471.htm" \t "_blank )歷史系,師從田余慶 ( http: / / baike. / view / 311134.htm" \t "_blank )教授研習魏晉南北朝史,先后獲歷史學碩士、博士學位。 1992.7~1994.9,武漢大學 ( http: / / baike. / view / 1264.htm" \t "_blank )歷史系助教、講師,兼任唐長孺 ( http: / / baike. / view / 59003.htm" \t "_blank )教授學術助手工作。 1995.10~2002.9,武漢大學歷史系、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副教授。 1997.6~1998.6,赴美國 ( http: / / baike. / view / 2398.htm" \t "_blank )哈佛大學 ( http: / / baike. / view / 10504.htm" \t "_blank )燕京學社訪學一年。 1999~2007先后擔任歷史系副主任、歷史學院副院長。在此期間,2002年晉升教授,2003年任博士生導師。編輯本段 ( http: / / baike. / view / 3526831.htm )科研與成就 ★2003-2008年間承擔的重要科研項目: 十六國北朝民族融合進程與理論探討,教育部優(yōu)秀青年教師支持計劃,2001~2005,獨立承擔。 南北朝迄唐安史之亂前南北文化的交流與整合,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01~2005,主持人。 《點校本“北朝四史”修訂》(負責《魏書 ( http: / / baike. / view / 40354.htm" \t "_blank )》部分),國家“點校本二十四史暨《清史稿 ( http: / / baike. / view / 40580.htm" \t "_blank )》修訂工程”工作委員會(已列入教育部人文社科規(guī)劃委托項目),2007年,50萬?!?br/>★主要論著:《中國魏晉南北朝政治史》,人民出版社 ( http: / / baike. / view / 37406.htm" \t "_blank ),1994年。 《中國經濟通史》第三卷(魏晉南北朝卷),湖南人民出版社 ( http: / / baike. / view / 158271.htm" \t "_blank ),2002年。 ★代表性論文: 《梁陳之際的江南 ( http: / / baike. / view / 9229.htm" \t "_blank )土豪》,《中國史研究 ( http: / / baike. / view / 2248213.htm" \t "_blank )》,1991年第4期。 《北魏 ( http: / / baike. / view / 50129.htm" \t "_blank )國號與正統問題》,《歷史研究 ( http: / / baike. / view / 114252.htm" \t "_blank )》,1992年第3期。 《“陰山卻霜”之俗解》,《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12期,1993年。 《高乾 ( http: / / baike. / view / 226150.htm" \t "_blank )兄弟的命運——東魏 ( http: / / baike. / view / 160958.htm" \t "_blank )解散豪族私家武裝的過程》,《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16輯,1998年。 《偽托望族與冒襲先祖:以北族人墓志為中心》,《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17輯,2000年。 《北魏末帝位異動與東西魏的政治走向》,《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18輯,2001年。 《北魏初年的漢化制度與天賜 ( http: / / baike. / view / 819251.htm" \t "_blank )二年的倒退》,《中國史研究》2001年第2期。 《“關隴文化”與“南朝文化北傳”——關于隋唐政治文化核心因素》,《唐研究 ( http: / / baike. / view / 5581991.htm" \t "_blank )》第13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南開大學李少兵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近現代文化史、社會史,研究方向為中國現代宗教文化、風俗文化比較、社會變遷。李少兵教授(岳麓版教材分冊主編、南開大學歷史系教授)《20世紀的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歷程(社會生活卷1900-1949)》作者:朱漢國/李少兵|主編:彭明 ( http: / / search. / Book.aspx keywords=%e6%9c%b1%e6%b1%89%e5%9b%bd%2f%e6%9d%8e%e5%b0%91%e5%85%b5%7c%e4%b8%bb%e7%bc%96%3a%e5%bd%ad%e6%98%8e&searchType=3" \t "_blank )李少兵教授的《人間佛教——佛教知識分子與民國社會》認為,二十世紀以來, 傳統宗教必須順應社會的發(fā)展而革新求變已經成為世界潮流, 中國宗教亦深受其影響。民國佛教知識分子順應時代的變化,對“形而上”的佛學理論和“形而下”的教內儀軌都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努力使佛教走向世俗社會去發(fā)展圖存,去營建“人間佛教”。“近代交通體系與華北城市變動:1881-1937”和“‘教育救濟’:1917-1937年北京婦幼慈善事業(yè)現代轉型的個案分析”兩篇論文李少兵兩位教授分別以“從‘蠻夷’到‘中西’話語的演變——《瀛環(huán)志略》與近代民族觀念的孕育”、“佛門的保守與激進:民國初期‘佛化新青年’思想的兩重解析”為題,進行主題發(fā)言,引起與會專家熱烈討論。5.王奇生教授★王奇生,湖南湘鄉(xiāng)人,1963年11月6日生,先后就讀于武漢大學(本科、碩士)、華中師范大學(博士),1988年7月至1993年6月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任職,1993年7月至1997年10月在武漢華中師范大學歷史研究所任講師、副教授,兼副所長。1997年11月至1999年11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1999年底博士后出站后留近代史所工作,晉升為研究員。研究方向:中華民國史、中國國民黨史。★主要論文1、《留學生與中國教育近代化》,《東南文化》,1989第1期 2、《三十年代留學生的抗日救亡活動》,《民國檔案》,1989第3期 3、《抗戰(zhàn)時期留學生群像初探》,《近代史研究》,1989第4期 4、《取徑東洋,轉道入內:留日學生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中共黨史研究》,1989第6期 5、《近代中國節(jié)育運動述略》,《人口研究》,1990第2期 6、《近代軍事留學生述論》,《軍事歷史研究》,1990第3期 7、《近代留學生與華僑》,《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0第3期 8、《近代中國學會的歷史軌跡》,《學會》,1990第6期 9、《近代留學生與中國官僚政治》,《歷史檔案》,1991第4期 10、《民國時期離婚問題初探》,《社會問題的歷史考察》(中國社會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成都1992.4 11、《民國初年的女性犯罪(1914-1936)》,《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臺北中研院近史所)創(chuàng)刊號, 1993 12、《從深閨走向世界的女子留學生》,《明報月刊》(香港),1993第9期 13、《留學與救國――戰(zhàn)時海外學人群像》,《抗日戰(zhàn)爭與上海――上海紀念抗戰(zhàn)勝利50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95 14、《留學與救國:1931至1937年中國留日學生的行為與心態(tài)》 ,《紀念抗戰(zhàn)勝利50周年學術研討會文集》 ?。ㄉ暇?,全民御侮),中共黨史出版社,1996 15、《教會大學與中國知識女性的成長》,《文化傳播與教會大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16、《“社會轉型與文化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迅》(臺北中研院近史所)第21期,1996 17、《中國近代人物的地理分布》,《近代史研究》,1996第2期 18、《九一八以后中國留日學生的抗日救亡活動》,《抗日戰(zhàn)爭研究》,1996第3期 19、《教會大學與中國女子高等教育》,《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臺北中研院近史所)第4期,1996 20、《失去重心的鄉(xiāng)村社會:民國時期鄉(xiāng)村權勢的轉移與蛻化》,《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96年增刊 21、《淪陷區(qū)偽政權下的留日教育》,《抗日戰(zhàn)爭研究》,1997第2期 22、《戰(zhàn)前中國的抗日民族教育:以中小學教科書為視點》,《東北師范大學學報》,1997增刊 23、《教會大學學報??霭媸仿浴罚渡鐣D型與教會大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24、《民國時期縣長的群體構成與人事遞嬗》:以1927至1949年長江流域省份為重點,22/千,《歷史研究》, 1999第2期 25、《國民黨執(zhí)政時期縣長的人事嬗遞與群體角色》,《中國近代史上的官紳商學》,51/千,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26、《民國時期鄉(xiāng)村權力結構的演變》,26/千,《中國社會史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7、《論國民黨改組后的社會構成與基層組織》,31/千,《近代史研究》,2000第2期 28、《以共和精神治校:陳裕光與金陵大學》,15/千,《基督教大學華人校長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29、《探索女子高等教育辦學之路:吳貽芳與金陵女子大學》,9/千,《基督教大學華人校長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30、《張謇與南通地方自治模式:兼論地方精英與國家權力的調適》,21/千,《蘇東學刊》,2001第1期 31、《黨政關系:國民黨黨治在地方層級的運作(1927-1937)》,25/千,《中國社會科學》,2001第3期;《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2002春季號 32、《從“容共”到“容國”:1924-27年國共黨際關系再考察》,36/千,《近代史研究》,2001第4期 33、《工人、資本家與國民黨:20世紀30年代一例勞資糾紛的個案分析》,24/千,《歷史研究》,2001第5期 34、《黨的派系化與派系的黨化:CC系的組織形態(tài)與政治理念(1933-1938)》,辛亥革命9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 2001.10 35、《派系、代際沖突與體制內自省》,《1949年的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36、《派系、代際沖突與體制內自省:以1944-1947年國民黨黨政革新運動為視點》,16/千,《劃時代的歷史轉折:“1949年的中國”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3 37、《黨員、黨組織與鄉(xiāng)村社會:廣東的中共地下黨(1927-1932)》,33/千,《近代史研究》,2002.5 38、《戰(zhàn)時國民黨黨員與基層黨組織》,23/千,《抗日戰(zhàn)爭研究》,2003第4期 39、《清黨以后國民黨的組織蛻變》,25/千,《近代史研究》,2003第5期 40、《國民黨中央委員的權力嬗蛻與派系競逐》,25/千,《歷史研究》,2003第5期 41、《湖南會戰(zhàn):中國軍隊對日軍一號作戰(zhàn)的回應》,30/千,《抗日戰(zhàn)爭研究》,2004第3期 42、《革命與反革命:1920年代中國三大政黨的黨際互動》,30/千,《歷史研究》,2004第5期 43、《北伐中的漫畫與漫畫中的北伐》,20/千,《南京大學學報》,2004第5期★代表作品1、《中國留學史上的五次熱潮與兩次斷裂》,《神州學人》,1989第2期 2、《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留學生群像》,《神州學人》,1990第2期 3、《留學生與近代中國思想界》,《神州學人》,1990第4期 4、《近代留學生與中國共產黨》,《神州學人》,1991第4期 5、《孫中山的留學觀》,《神州學人》,1991第5期 6、《近代留學生與中國科學的發(fā)展》,《神州學人》,1994第1期 7、《中國留學史上的六代留學生》,《神州學人》,1994第10期 8、《留學與救國:戰(zhàn)時海外學人群像》,《上海黨史與黨建》,1995第1期 9、《第一個與托爾斯泰通信的中國人》,《神州學人》,1995第2期 10、《雜談清末民初的回國留學生》,《神州學人》,1995第3期 11、《章開沅教授與貝德士文獻研究:南京大屠殺資料的新發(fā)現》,《抗日戰(zhàn)爭研究》,1995第4期 12、《民族苦難的歷史再現和反思:評孫艷魁<苦難的人流:抗戰(zhàn)時期難民群體研究>》,《民國檔案》,1995第4期 13、《中國近代史上的留學生作家群》,《神州學人》,1995第5期 14、《留學生:剪辮易服的帶頭人》,《神州學人》,1995第7期 15、《萬里輟學赴國難:抗戰(zhàn)時期奔赴延安的留學生》,《神州學人》,1995第10期 16、《留學生與中文革新趣話》,《神州學人》,1996第2期 17、《西文東漸:譯介有功的留學生》,《神州學人》,1996第3期 18、《三分洋貨,七分傳統:漫話近代留學生的知識結構》,《神州學人》,1996第5期 19、《開新式教育之先河:近現代留學生對中國教育的影響》,《神州學人》,1997第12期 20、《留日學生與西學在中國的傳播》,《神州學人》,1998年第1期 21、《播科學之火于華夏的典范:歐美留學生的早期科普活動》,《神州學人》,1998第2期 22、《近代留學生與中國科學事業(yè)》,《神州學人》,1998第3期 23、《周恩來的留日經歷》,《神州學人》,1998第4期 24、《書評應該多樣化》,《近代史研究》,1999第1期 25、《中國人的百年留學夢》,《神州學人》,2000第12期 26、《國民黨黨治在地方層級的運作》,《改革內參》,2002第7期 27、《海歸派與百年中國》,《中國改革》,2002第9期28、《中國留學生的歷史軌跡》,《學海無涯:近代中國留學生展(圖片集)》序,香港歷史博物館,2003.11◆學術秘書暫時由楊寧一和劉芄兼任。劉芄重視考生對歷史基礎知識的把握,突出對重大歷史概念的考查,關注考生的歷史學科能力,善于從微觀的角度去發(fā)現歷史的大意。◆全國文綜命題組組長北京師范大學張亞男教授(地理學科),根據其地理學科的特點,注重對歷史空間概念的考查,考查重點是區(qū)域經濟,其特別關注對高中新教材觀點的考查。 命題趨勢篇依據教育部考試中心制定的《考試大綱》以及《考試說明》,文科綜合和歷史學科與以往的高考試卷相比有四個變化1.在高考試卷中,各科順序發(fā)生了變化,由原來的地理、歷史、政治變化為地理、政治、歷史。2.取消了跨學科的綜合題,試題只涉及本學科的內容。3.加強了對選修內容的考查,增加了選做題。4.明確了初中歷史課程的地位,即在初中歷史課程的基礎上命題。高考歷史試題往往是主觀試題與客觀試題相互滲透,主觀試題中有客觀答案,客觀試題中有主觀性的材料??v觀近幾年的高考試卷,情境材料題尤其是新情境材料題的設置構成了試卷的主要成分,主要考查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新課改的要求下,高考歷史試題背景材料變得豐富多彩。歷史材料浩如煙海,再加上時事知識、時事熱點,就使得出題者的出題空間大大擴展,試題材料的新穎性與獨特性增強。雖然高考命題的主管部門、主管機構一再強調減少閱讀量,充分增加學生的思考與理解空間,但是一定的閱讀量和文字量仍然是高考試卷中不可或缺的,因為這也是考查學生能力的一個重要體現。新課改實施后,高考歷史選擇題內容已不再僅限于史實,無論是題干還是備選項,都有很強的迷惑性,這些都增強了選項的不確定性。不確定性越大,難度系數就越大,區(qū)分度就越大。而材料題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也日益寬泛,考查的廣度與寬度有所增加。以前的高考由于試卷整體結構的需要,非選擇題試題的設問往往圍繞一個主題進行。而現在的高考試題是拼盤式試卷,雖然題量有限,但每道試題涉及知識較多,可更好地考查考生的知識遷移能力。考場策略篇◆備考要點一:調整做題順序調整傳統的做題順序,嚴格按照先易后難的原則科學合理地分配時間。一般來說,客觀題可按照先后順序做,主觀題要按難易程度有選擇性地做,過難的題目不可花費時間太長,“繞開攔路虎,再殺回馬槍”。◆備考要點二:處理好初、高中教材關系處理好選修課和必修課、初中教材和高中教材之間的關系。比如可在初中教材的基礎上進行“通史+專題”的整合,立足必修課,關注選修課,以必修課為主,選修課為輔。◆備考要點三:強化歷史思維強化自身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以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現代化史觀、唯物史觀和革命史觀為線索,進行適當的基礎訓練,在歷史評價制約的因素等方面下工夫。◆備考要點四:回歸教材不留死角回歸教材,對考綱規(guī)定的考查內容進行地毯式復習,不留死角,突破難點、掌握重點,多提問題,把問題解決在平時,不留在考場上。◆備考要點五:限時、定量強化訓練嚴格進行限時、定量強化訓練,培養(yǎng)自己的考試欲望,練就過人的考試技巧。從實踐出發(fā),每周至少要做兩套試卷,找到做題的最佳感覺。◆備考要點六:調整作息時間建議考生14時30分務必進班學習。因為高考時,這個時間考生正在考試。◆備考要點七:材料解析題要從宏觀考慮在做材料解析題時,要從宏觀考慮、微觀入手、全面概括、細致分析。一定要先看問題,再看材料,這樣會有效節(jié)約時間,抓住有效信息。◆備考要點八:關注四類社會熱點要關注社會時政、史學研究、課程改革、命題角度多元化等社會熱點。在社會時政熱點中要關注整數年、長效熱點、突發(fā)熱點等類事件。◆ “考場九計”:填寫信息,穩(wěn)定情緒;總攬全卷,區(qū)別難易;認真審題,靈活答題;遇到易題,格外小心;分析意圖,多方聯想;過程清晰,穩(wěn)中求快;盡量多做,每分必爭;時間不夠,抓小放大;注意檢查,減少失誤。考前復習篇一、回歸考點,夯實基礎首先,考生要努力改變自己的學習方式,化被動為主動地去學。如果說前兩輪是跟著老師和月考走的話,那么沖刺階段則應是“讓我做主”,對最后總體復習的內容及時間安排心中要有一盤棋。這是回歸考點、提高效率的前提。其次,要仔細研讀考綱,明確增刪的知識點,避免做無用功。再次,回歸考點一定要把課本主干知識的線索理清,縱橫聯系,形成知識網絡和一個個小專題,對所學知識爭取做到“成竹在胸”。二、關注熱點,學會運用近幾年高考歷史試題的命題往往從現實點問題切入,用新材料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考查學生運用已知解決問題的能力。熱點問題可以是當年發(fā)生的大事,也可能是去年或今年恰逢多少周年的大事。但關注熱點絕不可舍本求末,而把大量時間用于搜集五花八門的所謂“熱點”去了,課本中的基礎知識和自身的基本技能永遠是第一位的。三、消除盲點,查漏補缺隨著復習的不斷深入和高考的臨近,及時反思自己在備考中的知識盲點以及學法、解題方法的誤區(qū)十分必要。學生可以將以前考過的試卷系統地翻一遍,特別是多看一看那些錯題;如果對書上某些章節(jié)的內容總感到不熟,理解不透,建議學生考前可再多看看;對文物圖片、數據、表格、地圖及注釋(多種觀點),學生是否都能做到準確提取有效信息,并能前后聯系分析其變化的原因?四、領會新課程理念,強化審題能力,重視掌握解題方法審題就是不能“定題”,即“這題我做過”,越熟悉的題目越要小心。因為高考試題一般是原創(chuàng)題,命題者有時稍微改動一個字或是一個詞,答案就會發(fā)生顛覆性的變化。所以審題一定要仔細。現階段,不要盲目做大量的歷史習題,而應提高做題的質量。所以,樸賢哲建議學生將近兩年的高考試題和以往做題過程中積累的錯題重新做一遍,重點理解近兩年高考試題解題的思路和技巧。同時,考生應該按照時間順序或是教科書專題順序,重新梳理教材的知識體系和脈絡,并通過做題對知識點進行查缺補漏。答題技巧篇◆材料解析題答題技巧按照略讀材料——分析題干——細讀材料、提取信息——組織答案的過程解題高考大綱與去年相比考試范圍并沒有做調整,只是在考試說明中替換了幾道例題。從更換的例題來看,2012年高考將繼續(xù)加強對考生整理材料,完整、準確、合理解讀材料信息并結合歷史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略讀材料主要是粗略地閱讀材料,了解材料的大致內容,特別是試題如有導語應給予關注。分析題干主要是對問題進行分析,分析時應注意題干中的提問項、限制項等要求。細讀材料就是帶著問題在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在細讀材料過程中還應注意材料與教科書所學知識的聯系(既可以是時代背景,也可以是相似事件的聯系),這樣我們可以利用教科書所學的知識結構和分析角度分析材料、組織答案。◆開放性試題答題技巧材料中會有多種觀點,選擇哪個觀點至關重要。2011年高考開始歷史試卷中增加了開放性的試題,2012年高考文綜試卷中則單獨成題,共12分,分值很大,是考生得分的重點。此類問題,樸賢哲認為主要考查學生閱讀材料、提取材料觀點、按照一定邏輯思維運用歷史知識論證觀點的能力。所以樸賢哲給出了他總結出的解答此類試題方法,供考生參考。第一步:明確答題要求——“評論”。第二步:解讀“觀點”的內涵(如:時間界定、包含要素、因果關系等)。第三步:選擇要論述的觀點。選擇觀點的基本原則:一般試題所給材料中會有多種觀點,選擇哪一個觀點至關重要。觀點不是選得越多越好,如果觀點選得過多,就不能夠對觀點進行充分論述,因此建議學生選取其中的一種觀點(一些試題會要求對材料中所有觀點進行評述)。第四步:結合所學知識,列舉與內涵相關的史實。一、歷史學科試題的結構和難度與2010年差不多。對材料的分析和解讀是重點。選擇題要對照原文信息來答題,不要生搬硬套知識點。高考命題不會拘泥于教材,而將通過運用新材料、創(chuàng)設新情境來測量學生的學習能力。材料分析解答題注意分要點和段落,避免得分點堆積導致判卷時給分不清。 二、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1911~2011),它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具劃時代意義的大事。一百年前國家復興、民族獨立的信念,激勵無數志士投入革命,“國父”孫中山為最杰出代表。歷史和政治科都可能會涉及,建議認真準備。2012年高考歷史熱點 高考歷史熱點,是因為時事熱點而引發(fā)的。因為時事熱點的出現,引起了高考出題人的注意,并自然而然地聯想到了相關的歷史事件,這些歷史事件便成為高考命題的對象,從而使其成為高考的熱點。 本世紀以來,本人連年命中高考試題,并在一定范圍內產生影響,其中,2011年具有代表性,即熱點部分命中高考試題65分,預測題命中4分。為了讓廣大考生特別是藝術類考生,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一個較好的成績,本人將在今年繼續(xù)進行高考歷史熱點預測和預測題預測,期望對廣大考生能有一個較好的幫助。 時政熱點篇 ◆2012年是全球大選年,美俄法成焦點:2012年將要發(fā)生的大事有:*美國總統大選;*俄羅斯大選;*法國大選;*韓國大選;**臺灣領導人大選;**香港特首換屆選舉;*中國共產黨將召開十八大,也將舉行換屆選舉;◆伊朗核問題:◆敘利亞問題:◆朝鮮問題:金正日去世,金正恩接班。朝鮮半島頻繁軍演;◆重慶王立軍事件:◆歐債危機:◆老電影《武訓傳》修復出版《武訓傳》的原劇創(chuàng)作于1944年,最初的主題是歌頌歷史上的傳奇人物武訓 ( http: / / baike. / view / 60914.htm" \t "_blank )“行乞興學”的義舉,影片于1948年7月在中國電影制片廠 ( http: / / baike. / view / 600909.htm" \t "_blank )投入拍攝,但在完成三分之一的攝制工作后因經濟困難而停拍,最終由昆侖影業(yè)公司 ( http: / / baike. / view / 122933.htm" \t "_blank )買下了拍攝權和已完成的膠片,于1950年10月攝制完成;該片是一部以清朝 ( http: / / baike. / view / 5405.htm" \t "_blank )末年武訓(1838—1896)的生平事跡為內容的傳記影片;影片以細膩的敘述方式,展示了少年武訓的苦難生活和他從青年時代起由“行乞 ( http: / / baike. / view / 1184249.htm" \t "_blank )興學”而終于獲得“苦操奇行”、“千古一人”美譽的一生經歷。◆占領華爾街:華爾街舉行大規(guī)模示威游行2011年9月17日,上千名示威者聚集在美國紐約曼哈頓,試圖占領華爾街,有人甚至帶了帳篷,揚言要長期堅持下去。他們通過互聯網組織起來,要把華爾街變成埃及的解放廣場。示威組織者稱,他們的意圖是要反對美國政治的權錢交易、兩黨政爭以及社會不公正。2011年10月8日,“占領華爾街”抗議活動呈現升級趨勢,千余名示威者在首都華盛頓游行,如今已逐漸成為席卷全美的群眾性社會運動。紐約警方11月15日凌晨發(fā)起行動,對占領華爾街抗議者在祖科蒂公園搭建的營地實施強制清場。◆臺灣提出“一國兩區(qū)”:臺灣領導人提出“一國兩區(qū)”統一中國的意見,大陸沒有反對,表示:只要認同一個中國,其他問題都可以討論”。◆中國遠征軍紀念碑將建立:新快報訊緬華各界代表4月3日相聚在中國駐緬甸大使館,舉行紀念中國遠征軍赴緬作戰(zhàn)70周年座談會,以期銘記歷史、傳承博愛。交決定建立中國遠征軍紀念碑。◆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這個過程,特別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黨所召開的會議,像黨的一大、二大、三大、七大、七屆二中,這些會議每年在高考前都要認認真真地復習。◆2008年、2009年連續(xù)兩年都考了針對1929年到1933年經濟危機解決方法的羅斯福新政。如果在這地方出題的話,羅斯福新政考的可能性不大了,而應該注意的是社會福利,如果大家研讀現在西方政治情況,很多游行示威是因為西方政府分動了大家福利的蛋糕,而社會福利恰恰是在羅斯福新政以后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一些國家所出來的重點問題。◆今年是中美關系正?;乃氖苣?。1972年到2012年,現在中美關系本身又是一個熱點,建議大家注意中美關系正?;脑蚴鞘裁矗坷缑绹藭r經濟的衰退,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以后國際地位的提高,美蘇爭霸過程中美國處于首勢,蘇聯的重工業(yè)發(fā)展威脅到了中美的安全,所有這些都從這個角度去復習。◆今年是鄧小平南巡講話的二十周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后的十四大就確定了國家改革開放的方向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次南巡講話對于深化改革起了重要的作用。高考在這地方,可以從1978年的改革開放一直延伸到1992年最終到十四大市場經濟的建立,同時還可能由這個紀念熱點延伸到另外一個時事熱點,就是經濟全球化發(fā)展,因為經濟全球化 發(fā)展的諸多因素中有一個原因就是市場經濟在全球的推廣。從國際共運的歷史經驗來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提出是對傳統觀念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傳統觀點認為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的經濟特征,社會主義要搞計劃經濟,教科書上盡管沒有直接呈現經典作家對這一問題的理論論述,但從前人的實踐中可以鮮明地看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十月革命勝利之初,蘇俄實行“戰(zhàn)時共產主義”,取消了商品、貨幣、市場,實行實物分配制。隨后的“新經濟政策”恢復商品和貨幣流通,但很快就被斯大林取消,代之以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新中國建立后,從1953年開始實施有計劃的經濟建設,1978年開始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盡管取得偉大成就,但姓 “社”姓“資”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人們。(這些散落在課本各處的社會主義實踐共同的教訓就是對市場和社會主義的關系缺少正確的認識,綜合講述它們更可以體現鄧小平南巡講話的偉大意義。) 從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程來看,南巡講話是我們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征途上的又一座里程碑,標志著鄧小平理論的成熟。一般認為,我們黨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始于1956年毛澤東發(fā)表的《論十大關系》,還有同時期的中共八大和《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也是我們黨為避免重蹈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所做的努力,遺憾的是這些正確的探索沒能得到堅持貫徹;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標志著我們開始走上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1982年黨的十二大系統闡述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1992年南巡講話是我們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征途上的新的里程碑,標志著鄧小平理論的成熟。(從這一角度編織題目,可以進一步明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國情相結合這一基本的歷史方向。) 從影響來看,南巡講話最明顯的結果之一是導致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使改革發(fā)展到新階段。要梳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過程,從南巡講話指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有市場,到十四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到十四屆三中全會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再到十五大進一步完善了市場經濟理論,直到21世紀初商品市場體系基本建立。(從這個角度命題,可以引導學生關注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過程,體會中國改革的艱辛。) 從精神層面上來看,南巡講話精神實質是與時俱進,是把改革和發(fā)展作為硬道理。認清這一點在今天具有強烈現實意義,是我們繼續(xù)推進改革開放的力量源泉。南巡講話以后的二十年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之所以能不斷推向更高水平,如加入世貿組織,獲得奧運會和世博會的舉辦權,無可否認,正是因為有了這種不斷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精神。(從這個角度組織題目,可以引導學生樹立堅持改革、勇于創(chuàng)新的意識,并更深刻地體會鄧小平的偉大人格。) 以上僅是復習這一熱點幾個基本角度,更多的角度還需要大家去挖掘。對于熱點,不僅要掌握該史實本身,更要進行延伸復習,選擇延伸的角度應具有科學性和必要性,要依托主干知識、體現歷史的基本線索,只有這樣才能應對高考的變化。周年熱點篇◆2012年周年熱點問題解讀熱點一 《南京條約》簽訂170周年(1842—2012年)1.考點預覽: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危害,鴉片戰(zhàn)爭的爆發(fā)及深遠影響等。2.命題角度猜想:角度一:分析《南京條約》的具體內容,認識鴉片戰(zhàn)爭對中國產生的重大影響。角度二:中外歷史結合,主要考查第一次科技革命成就及與鴉片戰(zhàn)爭的關系。角度三:把《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對比分析,認識這三大條約對中國民族危機全面加深的不同影響。角度四:通過列強的侵華戰(zhàn)爭的結果,結合當時世界資本主義發(fā)展的主流趨勢,認識到清政府的腐敗、落后(社會制度的落后與經濟的落后)是鴉片戰(zhàn)爭失敗的根源。 熱點二 清帝退位,中國結束帝制、中華民國成立100周年。1.考點預覽:孫中山的革命活動、辛亥革命的歷程及歷史意義。辛亥革命后在社會習俗等方面的變化如剪發(fā)、服飾、稱呼等。2.命題角度猜想角度一 以民國成立為切入點綜合考查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我國近代化進程的艱難起步。角度二 結合世界史上的啟蒙運動的影響,以思想解放為切入點考查歷史上的思想解放運動。角度三 中華民國成立與孫中山其他的活動結合考查,緬懷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探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角度四 從民國以來社會習俗的變化入手,證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政治上的近代化促進了社會生活的近代化。 熱點三 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紅軍創(chuàng)立85周年1.考點預覽 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及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chuàng)立,毛澤東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等。2.命題角度猜想角度一 聯系俄國十月革命及蘇俄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結合十月革命傳播到中國及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考查共產主義在中國由理想變?yōu)楝F實的艱辛歷程。角度二 聯系國民黨政權在中國的垮臺,證明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角度三 以海峽兩岸交流的時政要聞為切入點,回顧歷史上的國共兩黨合作的史實,認識“合則兩利,分則兩傷”。角度四 以南昌起義為切入點考查中國共產黨探索民族復興的艱辛歷程。角度五 以南昌起義等史實為線索考查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國情相結合,才能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成功。角度六 結合南昌起義、五四運動、黨的一大等史實,了解當代中國一些重要節(jié)日的由來。 熱點四 七七事變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南京大屠殺75周年(1937~2012年)1、考點預覽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相關史實、中日關系回顧及展望、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史實、日本的崛起及戰(zhàn)后經濟恢復的歷史及啟示等。2、命題角度猜想角度一 結合中國近代史上外國列強的侵略,比較近代兩次中日戰(zhàn)爭的不同結局及其原因。角度二 從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的建立過程及國共兩黨關系的演變考查全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障,從而揭示“合則兩利、分則兩傷”的道理。角度三 從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偉大勝利的歷史意義中歷史的啟迪和感悟。角度四 從正確認識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的歷史作用中,引出國共兩黨關系及國共合作的相關知識;并考查對正面戰(zhàn)場和敵后戰(zhàn)場的區(qū)別和聯系。角度五 通過時政要聞考查南京大屠殺及旅順大屠殺的相關史實,并說明日本法西斯的殘暴及對國人的啟示等。角度六 通過對歷史上中日關系的回顧及日本戰(zhàn)后經濟的恢復的考查,對中日關系前景進行展望。角度七 通過對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戰(zhàn)走向勝利的史實的回顧考查抗戰(zhàn)中的著名戰(zhàn)役,揭示名族團結的深刻含義。 熱點五 尼克松訪問中國、《中美聯合公報》發(fā)表、中美關系正常化、中日建交40周年1、考點預覽中美關系正常化的歷程、建國后的新中國外交成就等。2、命題角度猜想角度一 以時政材料創(chuàng)設情境考查中美關系正常化的歷史事件。角度二 以中美關系正?;?0周年為切入點,縱向考查中美關系的歷史軌跡,并對中美關系進行展望。角度三 將中美關系放在中國近現代的外交這個專題中考查。如近現代外交的不同特征、原因及帶來的啟示等。角度四 綜合考查新中國的外交原則及外交成就。 熱點六 鄧小平南巡談話、中共十四大召開20周年 (1992~2012年)1、考點預覽 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及形成過程、南巡談話的主要內容及歷史意義等。2、命題角度猜想角度一 結合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的相關史實考查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和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的歷程。角度二 從馬克思主義的產生、發(fā)展和完善的角度考查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fā)展,是中國當代的馬克思主義,從而理解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角度三 以南巡談話為切入點,綜合考查中國共產黨探索民族復興道路的過程和啟示。角度四 以十四大內容為線索,結合羅斯福新政、新經濟政策、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和速動的社會改革等史實綜合比較這些改革和中國的改革開放成就和特點及異同點等。角度五 以南巡談話為線索縱向考查歷史上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及其歷史意義等。◆一、2010年周年大事(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我國開始有了早期國家政治制度。(2)1500年左右歐洲開始進入近代;(3)1640年英國爆發(fā)資產階級革命;(4)1840英國完成工業(yè)革命,發(fā)動對華侵略戰(zhàn)爭,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中國步入近代。(5)1870年左右第二次工業(yè)革命興起;1870年普法戰(zhàn)爭爆發(fā),法國戰(zhàn)敗,巴黎人民發(fā)動起義,推翻第二帝國,建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6)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逼簽《北京條約》。(7)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8)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論(9)1920年首條空中航線北京——天津航線開通;中國民航業(yè)拉開序幕;(10)1940年百團大戰(zhàn)(11)1950年土地改革、簽定《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婚姻法》頒布實施;(12)1950年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13)1950年法國外長提出蘇曼計劃,建議法德合解,成立煤鋼共管機構。(14)1960年冬實行“八字方針”,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左傾”錯誤。(15)1960年,美國首次通過電視直播肯尼迪和尼克松兩位總統候選人的辯論場景;(16)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發(fā)射成功,標志著中國進入航天時代。(17)1980年設立深圳等四個經濟特區(qū);(18)1990年開發(fā)開放浦東,這是20世紀9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19)1990年臺灣成立?;鶗?;(20)1990年10月民主德國并入聯邦德國,兩德統一; ◆二、2011年周年大事 (1)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確立。(2)581年,隋朝建立。首開三省體制、隋文帝分科考試;隋煬帝始設進士科;三教合一;(3)661年,唐政府在廣州設市舶使,管理對外貿易。(4)751年,唐朝與大食發(fā)生戰(zhàn)爭,一批唐朝造紙工匠被俘,造紙術因而傳入阿拉伯,后歐洲、北非。(5)1271年,元朝建立。創(chuàng)立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它的創(chuàng)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6)1281年,《授時歷》頒布推行,這比現行公歷的頒行早300年。是我國古代最優(yōu)秀的歷法。(7)1581年,荷蘭擺脫西班牙的統治,贏得國家獨立,資本主義工商發(fā)展迅速;(8)1681年,英國頒布《航海條例》,保護海外貿易,引發(fā)三次英荷戰(zhàn)爭。(9)1701年,英國議會通過《王位繼承法》,規(guī)定以后英國王位不得傳給天主教徒,必須是英國國教徒。這樣,就從根本上否定了專制主義傳統,徹底拋棄了長期支配英國政治生活的“君權神授”理論。(10)1721年,擔任財政大臣的下院多數黨領袖沃爾波爾,經常主持內閣會議,實際上成為第一位首相,英國責任制內閣開始逐漸形成;(11)1781年,在華盛頓的領導下,美國軍民打敗了英國殖民軍隊。兩年后,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1781年,人們發(fā)現太陽系的第七大行星——天王星。理論位置與實際觀測不符。(12)1791年,美國國會通過10條修正案,規(guī)定了人民有言論自由等權利。 1791年,法國君主立憲派控制的制憲會議通過《1791年憲法》,規(guī)定法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13)1831年英國法拉第發(fā)現電磁感應現象,為發(fā)電機的研制奠定理論基礎,推動了第二次工業(yè)革命。(14)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發(fā)動起義,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15)1861年曾國藩創(chuàng)辦第一個洋務企業(yè)——安慶內軍械所;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自上而下進行廢除農奴制度的改革,推動了俄國的近代化進程。美國南北戰(zhàn)爭爆發(fā)。(16)1871年德意志帝國建立,通過《德意志帝國憲法》,規(guī)定德國為聯邦制的君主立憲制國家。(17)1871年3月巴黎公社成立,在政權建設和社會經濟方面采取一系列革命措施,進行了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偉大嘗試;它的實踐,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學說,為國際社會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18)1881年,清政府修筑中國第一條鐵路唐山到胥各莊的唐胥鐵路;(19)1891年,康有為在廣州南海創(chuàng)辦萬木草堂,招徒講學,宣傳維新變法理論。(20)1901年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簽訂,中國完全淪為半殖半封社會。10年后利用美國庚子(1900年)賠款籌建的清華大學前身-清華學堂,于1911年4月開學。(21)1911年4月,中國同盟會發(fā)動廣州黃花崗起義。5月,清政府秉承列強旨意發(fā)布“鐵路國有”法令,強行收回民間集資自辦的粵漢我、川漢鐵路,引起四川保路運動。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標志著辛亥革命爆發(fā)。(22)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過了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的決議,實行新經濟政策;(23)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召開,大會通過黨綱,確定了黨的名稱、奮斗目標,大會決定黨的中心工作是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陳獨秀當選為中央局書記。這次大會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24)1921年,愛因斯坦因在研究光電效應方面的成就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25)1931年冬,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制定《憲法大綱》,定都瑞金。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日本發(fā)動局部侵華戰(zhàn)爭,中日民族矛盾開始上升; (26)1931年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誕生;(27)1941年初,日軍在河北省豐潤縣制造潘家峪慘案。在美國夏威夷制造“珍珠港”事件,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同年初國民黨頑固派制造“皖南事變”。1941-1942年,由于日軍的掃蕩,國民黨的封鎖,中共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進入困難時期。(28)1951年,法、意、荷、比、盧和聯邦德國六國,簽訂《巴黎條約》,決定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29)1961-1973年美國發(fā)動越南戰(zhàn)爭;(30)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南斯拉夫召開,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不結盟運動的興起,標志著廣大發(fā)展中國家所構成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兩極格局。1961年柏林墻開始修筑,是東西方“冷戰(zhàn)”的產物,成為德國分裂的象征;(31)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周恩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著手恢復調整國民經濟。1973年出現復蘇。 (32)1971年10月25日的26屆聯大以壓倒多數,通過提案,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席位,這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此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33)1971年4月,“乒乓外交”通過“小球轉動大球”,打開了中美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門。(34)1971年7月,尼克松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問中國,同周恩來總理舉行會談。隨后中美兩國同時發(fā)表公告,宣布美國總統尼克松將訪問中國,以謀求兩國關系的正?;?。公告的發(fā)表,震驚世界。(35)198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發(fā)表《關于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的談話,建議舉行國共兩黨對等談判,實行第三次國共合作。提出了和平統一祖國的具體方針政策。受到海峽兩岸人民的熱烈歡迎。(36)1991年底俄羅斯等11國成立獨聯體,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瓦解,冷戰(zhàn)結束;同年南斯拉夫聯邦解體。(37)1991年,亞太經合組織漢城會議,通過《漢城宣言》,正式確定該組織的宗旨和目標。同年,中國正式加入,中國臺北和中國香港以地區(qū)經濟體名義加入。(38)1991年,秦山核電站建成并投入商業(yè)運行,它和1994年建成并投入商業(yè)運行的大亞灣核電站一起,標志著中國核工業(yè)的發(fā)展邁上一個新臺階,成為我國軍轉民、和平利用核能的典范。(39)2001年中國成功在上海舉辦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形成“上海共識”,為促進亞太地區(qū)的經濟合作和貿易往來作出了重大貢獻;(40)2001年上海合作組織成立,是一個中國主導的“互信求安全,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區(qū)域合作組織。(41)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的加入也將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貿易體系。有利于促進中國經濟發(fā)展,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市場進一步開放,關稅的大幅度減讓,也給國內一些產品、企業(yè)、產業(yè)帶來壓力和嚴峻的挑戰(zhàn)沖擊。中國企業(yè)應加強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調整產業(yè)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不斷提高自身競爭力,以適應新的國際經濟形勢。(42)2011年,美國發(fā)生“9.11”事件。此后,世界各國都加強了反恐斗爭;(43)2001年,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江澤民闡述了“三個代表”思想的內涵。 ◆三、2012年周年大事 (1)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哥倫布首航美洲,發(fā)現“新大陸”,開辟了從歐洲前往美洲的航路。(2)1522年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的麥哲侖船隊返回歐洲,完成環(huán)球航行。(1)1832英國議會進行了選舉改革,工業(yè)資產階級獲得了更多的議席,大大加強了在議會中的作用,為工業(yè)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了保障。(2)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中國開始淪為半殖半封社會;(3)1842年魏源編撰出版《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掀起”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4)1862年,洋務派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京師)同文館成立。1862年美國內戰(zhàn)期間,林肯先后頒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5)1872年李鴻章創(chuàng)立上海輪船招商局,推動中國水上交通近代化。同年,中國近代歷史最長、影響最大的中文報刊《申報》在上海創(chuàng)辦;(6)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2月12日宣統帝退位,清朝覆滅;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3月8日由南京臨時參議院通過,3月11日公布實施《中華民國臨時約法》。(7)1922年秋法西斯專政在意大利確立;1922年底蘇聯誕生;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綱領;(8)1932年1月,日軍襲擊中國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變。駐守淞滬的國民黨十九路軍奮起抵抗。(9)1942年,為確保滇緬公路這條國際交通線,中國派遣遠征軍到緬甸,與日軍作戰(zhàn),取得重大戰(zhàn)績。(10)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并完成國民經濟恢復,為國家開展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創(chuàng)造了條件;1952年法德等國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11)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是“冷戰(zhàn)”最激烈的一種表現。(12)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中美兩國結束了二十多年的對抗,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秋,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建交;(13)1982年,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問中國,鄧小平提出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方案解決香港問題,強調:“關于主權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回旋余地。”雙方同意通過外交途徑商談解決香港問題。(14)1982年,鄧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明確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5)1982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6)1982年,中國共產黨確立了與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進一步完善。(17)1992年,中國政府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戰(zhàn)略決策,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研制計劃。這是中國在世紀之交規(guī)模最龐大、技術最復雜的航天工程。(18)1992年大陸的海協會和臺灣的海基會達成“九二共識”: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這是兩岸關系發(fā)展的一次歷史性突破。(19)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進行論述。再一次解放了人們的思想,表明了中國深化改革的決心,指引了中國前進的方向。同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體制這一目標,這兩個事件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20)1992年歐共體2月7日,歐共體12國簽署《歐洲聯盟條約》-1993年歐盟誕生;(21)1992年,美國與加拿大、墨西哥簽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22)2002年“三個代表”思想在中共十六大上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chuàng)造性的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