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期末統考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1.(2020八下·吳興期末)人們通常把標志性事件作為定位歷史的坐標。下列事件與意義搭配正確的有( )選項 事件 意義① 文藝復興 人們從中世紀蒙昧中解放出來② 科學革命 迎來了文學藝術創作的新高潮③ 新航路開辟 開始了走向整體世界的新時代④ 憲章運動 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首次嘗試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知識點】工人斗爭及馬克思主義誕生;新航路開辟;文藝復興;科學革命【解析】【分析】文藝復興主張一切以人為本,反對神的權威,把人從中世紀的神學枷鎖下解放出來,故①正確。文藝復興是一次嶄新的思想解放運動,它推動了文學藝術的繁榮,故②錯誤。新航路的開辟打破了世界各地之間相互隔絕和孤立的狀態,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故③正確。1871年3月28日,巴黎人民經過選舉,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巴黎公社,它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故④錯誤。B項①③搭配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文藝復興、科學革命、新航路開辟、巴黎公社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2020八下·吳興期末)原產南美洲的甘薯于16世紀引人中國,下列書籍能對甘薯栽培進行系統介紹的是( )A. B.C. D.【答案】D【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A項《天工開物》記載了明朝中葉以前中國古代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情況,甘薯于16世紀引入中國,所以《天工開物》不可能對甘薯栽培進行系統介紹,不符合題意;B項《本草綱目》是明代李時珍編著的一部著名的藥物學著作,不可能對甘薯栽培進行系統介紹,不符合題意;C項《齊民要術》是北魏時期一部綜合性農學著作,甘薯于16世紀引入中國,不符合題意;D項《農政全書》成書于明朝萬歷年間,基本上囊括了中國明代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能對甘薯裁培進行系統介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明清科技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識記史實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關鍵是準確識記相關知識并加以運用。3.(2020八下·吳興期末)“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下列人物曾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核心技術的突破和運用中作出杰出貢獻的有( )①美國法拉第 ②德國西門子③英國富爾頓 ④美國愛迪生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知識點】第二次工業革命【解析】【分析】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核心技術的突破和運用中,作出杰出貢獻的時代先鋒是②德國西門子④美國愛迪生。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研制出實用的發電機。美國科學家愛迪生在1879年研制成功碳絲燈泡,為世界帶來了光明,其正式注冊的發明就有1300種,被譽為“發明大王”。C項②④曾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核心技術的突破和運用中作出杰出貢獻,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重要發明及相關人物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重要發明及相關人物。4.(2020八下·吳興期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與上述內容密切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太平天國運動 B.洋務運動C.戊戌變法 D.義和團運動【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1898年6月,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主要內容有: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員,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提倡辦實業,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創辦報刊,開放言論,廣開言路,訓練新式軍隊等。ABD三項和題干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戊戌變法是與題干內容密切相關的歷史事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戊戌變法運動的內容。掌握戊戌變法的內容和意義。5.(2020八下·吳興期末)下圖為某八年級同學繪制的知識結構圖,據此判斷他探究的主題是( )A.近代西方的思想解放運動 B.歐美國家的民族獨立運動C.近代西方民主發展的歷程 D.十九世紀世界格局的演變【答案】C【知識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的誕生;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解析】【分析】《權利法案》、《聯邦憲法》、《人權宣言》代表著人類民主文明歷程的重要成果,反映了人類由專制走向民主,從人治走向法治的趨勢。ABD三項和題干知識結構圖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近代西方民主發展的歷程是他探究的主題,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西方民主發展的歷程及學生的歸納能力。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歸納概括能力。6.(2020八下·吳興期末)“開辟荊榛,千秋功業;驅逐荷虜,一代英雄”和“南海殲倭,筑鯨鯢于京觀;北門防虜,壯虎豹于燕關”這兩個挽聯分別稱頌的是( )①鄭成功②關天培③林則徐④戚繼光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解析】【分析】據題干關鍵信息“驅逐荷虜” “ 南海殲倭”,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荷蘭殖民者1624年侵占了我國臺灣,1661年鄭成功率軍從金門出發,先后攻取赤嵌樓和臺灣城,收復臺灣。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嚴重,明政府派遣戚繼光等抗倭,戚繼光組建了一支作戰勇敢,紀律嚴明的“戚家軍”,1561年在臺州地區九戰九捷,迅速蕩平浙江境內的倭寇,此后又率軍開赴福建和廣東,到1565年,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肅清。B項①④是題干兩個挽聯分別稱頌的人物,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戚繼光抗倭的相關史實。識記與靈活掌握明清抗擊外國侵略的英勇斗爭。7.(2020八下·吳興期末)2018年是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下列事件發生在周恩來同志出生之年的是( )A. 日本頒布《明治憲法》 B.美國提出門戶開放C.德國強占中國膠州灣 D.中國進行戊戌變法【答案】D【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2018年是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可知,周恩來同志出生在1898年,聯系所學知識,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因觸犯頑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阻撓。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封建頑固派發動戊戌政變,大肆捕殺維新黨人,戊戌變法失敗,前后僅維持了103天。這一年是農歷戊戌年,因此被稱為“戊戌變法”,因這次變法僅歷時103天又稱它為“百日維新”。A項日本頒布《明治憲法》是1889年,不符合題意;B項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是1899年,不符合題意;C項德國強占中國膠州灣是1897年,不符合題意;D項中國進行戊戌變法發生在周恩來同志出生之年,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戊戌變法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準確判斷周恩來同志出生之年是解答本題的關鍵。8.(2020八下·吳興期末)《辛丑條約》簽訂后,各國議論紛紛。下列議論不符合史實的有( )①“外國公使從此可以進駐北京”②"工廠終于可以搬到中國去了”③“中國人可以把大沽炮臺拆了”④“我們的軍隊可以駐扎山海關"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知識點】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解析】【分析】1901年,清政府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戰敗,被迫與列強簽訂《辛丑條約》,其中規定賠款白銀4.5億兩,劃定北京東交民巷劃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清政府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帝國主義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D項③④不符合史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辛丑條約》的內容。9.(2020八下·吳興期末)下列是一組中國近代歷史的圖片,與這組圖片內容最吻合的主題是( )A.洋務企業的產生和發展 B.近代工業的興起和發展C.民用企業的建立和發展 D.外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答案】B【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解析】【分析】據學可知,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漢陽鐵廠等都是洋務派創辦的企業,既有軍事工業也有民用工業,而洋務運動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圖四大生紗廠是張謇在甲午戰后創辦的民族企業,是近代民族工業初步發展的代表。綜上分析,本題四幅圖片屬于近代工業的興起和發展。ACD三項和題干圖片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近代工業的興起和發展是與題干這組圖片內容最吻合的主題,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洋務運動,要求具備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二、非選擇題10.(2020八下·吳興期末)習近平:建設海洋強國,我一直有這樣一個信念。相承.領航 中國人一直被稱為非航海民族,這真是太不公平了。——[英]李約瑟驚起.開眼 亞墨利加(美洲)一土,孤懸宇內,亙古未通聲息,英人于前明萬歷(1563一1620年)年間探得之。——魏源《海國圖志》東方.競渡 1853年,美國艦隊陳兵.東京灣,日本無力抵御。十年前,美國人在鴉片戰爭中,對中國也曾這樣耀武揚威。——[美]史茲·墨菲(1)請運用明清時期的相關史實來論證李約瑟的觀點。(2)《海國圖志》是當時中國介紹西方歷史地理最詳實的專著,但是仍存在很多不足。請找出材料中的兩處錯誤并予以改正。(3)根據墨菲的描述,概括當時中日兩國面臨的相同處境。對此,兩國在19世紀中后期的改革浪潮中,為增強國防實力進行了怎樣的探索?【答案】(1)明朝鄭和的遠洋航行無論從船隊規模、船只大小、航海距離都堪稱當時的世界之最,是當時的西方國家無法比擬的。(2)“英人”一意大利人 哥倫布;“萬歷(1563--1620年)年間”-1492年。(3)內憂外患。 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于資本主義強國之列。中國掀起向西方學習先進科技的洋務運動,卻未能挽救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慘敗。【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資本主義的擴張;新航路開辟;近代前夜危機【解析】【分析】(1)1405-1433年,鄭和船隊從劉家港出發,先后七次下西洋,鄭和船隊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船只和航海技術,船上配備航海圖和羅盤針,到過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鄭和下西洋次數多、規模大、航程遠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壯舉,比歐洲的遠洋航行早半個多世紀。(2)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資助下從西班牙起程,橫渡大西洋,經過兩個多月航行到達今天的古巴、海地等地,發現了美洲新大陸。所以《海國圖志》中的“英人哥倫布”“前明萬歷(1563一1620年)年間”不符合史實。(3)根據材料可知,19世紀中期中日兩國面臨的相同困境都是遇到西方列強的入侵,面臨民族危機。1868年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于資本主義強國之列。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洋務派掀起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只學習西方的技術,沒有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失敗。故答案為:(1)明朝鄭和的遠洋航行無論從船隊規模、船只大小、航海距離都堪稱當時的世界之最,是當時的西方國家無法比擬的。(2)“英人”一意大利人哥倫布;“萬歷(1563--1620年)年間”-1492年。(3)內憂外患。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于資本主義強國之列。中國掀起向西方學習先進科技的洋務運動,卻未能挽救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慘敗。【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鄭和下西洋、新航路的開辟、明治維新、洋務運動的相關知識。要求學生具備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1.(2020八下·吳興期末)貝聿銘:藝術和歷史才是建筑的精髓。 北京故宮軍機處:清世宗為處理西北軍務而設立。他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大規模推行①政策。 乾清宮:最早建于②(皇帝)在位時期,是明朝14位皇帝和清朝順治、康熙的寢宮。 華盛頓紀念碑注:紀念碑內部中空,嵌有中國贈送的碑文,熱情歌頌了華盛頓的主要事跡及其意義。 漢字碑文(節選) 對應的事跡及意義“起事勇于勝廣(陳勝、吳廣起義)” 示例:1775年來克星頓槍聲:揭開美國獨立戰爭的序幕。“割據雄于曹劉(曹操、劉備)” ③“不傳子孫,而創為推舉之法……不設王侯之號,不循世襲之規!” ④ 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可謂見證了這場大革命:憤怒的平民們將回廊上28位國王的雕刻或摧毀或削頭;后來改名為“理性神殿”;在教堂內部,圣母瑪利亞的塑像被自由女神像取而代之。(1)請依次將①②處填寫完整。(2)仿照表格中的示例,請在表格中的③④處續寫你的解讀。(3)結合材料,探尋法國人民的行為背后蘊含的時代訴求。( 提示:試從政治和思想兩個角度加以分析)【答案】(1)①改土歸流;②明成祖(或朱棣)(2)③1781年在約克鎮擊潰英軍主力:美國獨立戰爭結束。④華盛頓主動放棄繼續擔任美國總統:開創了民主政治的先河。(3)反對封建君主專制,追求民主;追求自由平等。【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美國的誕生;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解析】【分析】(1)雍正帝在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區實行“改土歸流”,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管理,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明朝時期,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石上,修建了北京城,北京城有三重,由外向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宮城,宮城位于北京城的中軸線上,舊稱紫禁城,現在稱為故宮,故宮按照“前朝后殿”的古制,象征政權中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帝皇居住的后三宮--乾清宮、交泰宮、坤寧宮。(2)“割據雄于曹劉(曹操、劉備)”反映的是1781年,美法聯軍在約克鎮打敗英軍,美國獨立戰爭結束。“不傳子孫,而創為推舉之法……不設王侯之號,不循世襲之規!”反映的是1789年,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在兩屆任期結束后,他自愿放棄權力不再謀求續任,開創了民主政治的先河。(3)“憤怒的平民們將回廊上28位國王的雕刻或摧毀或削頭”說明法國人民反對封建君主專制;“后來改名為“理性神殿”;在教堂內部,圣母瑪利亞的塑像被自由女神像取而代之”說明法國人民追求民主;追求自由平等。故答案為:(1)①改土歸流;②明成祖(或朱棣)。(2)③1781年在約克鎮擊潰英軍主力:美國獨立戰爭結束。④華盛頓主動放棄繼續擔任美國總統:開創了民主政治的先河。(3)反對封建君主專制,追求民主;追求自由平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改土歸流、故宮、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的相關知識。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理解分析史料,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12.(2020八下·吳興期末)貝爾納:科學是社會變革的力量。材料一:材料二:技術是女王,借用這個比喻,我想補充說,若不與女王相匹配,科學還遲遲不肯展露風采,直到19世紀70、80年代,這一現象終于迎來了質的突破。——改編自《費爾蘭·布羅代爾的一堂歷史課》(1)依據材料一,說說英國在中國的棉布貿易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并分析這一變化的時代背景。(2)根據材料二的觀點,你認為“技術”和“科學"相匹配的實現發端于哪一歷史事件?“匹配”后,“科學”又是如何“展露風采”的?試舉一例加以說明。【答案】(1)從中國的棉布大量出口到英國變為中國從英國大規模進口棉布。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制度,最早完成工業革命;鴉片戰爭后開放了五處通商口岸,打開了中國國門。(2)第二次工業革命。1879 年,美國發明家愛迪生利用電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發明了耐用的白熾燈泡等。【知識點】鴉片戰爭;第二次工業革命【解析】【分析】(1)1796年“每年銷往英國的松江(上海)棉布多達80萬匹,少時也有20萬匹”說明中國的棉布大量出口到英國,1846年“洋(英)布盛行,價才當梭布三分之一而(布)寬則三倍。松江(今上海) 布市,消減大半”說明中國從英國大規模進口棉布。英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制度,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最早在英國開始,1840年前后,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完成,極大地促進了英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1842年鴉片戰爭失敗后,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規定: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打開了中國國門。(2)根據所學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最大特點是科學和技術結合的更加密切,所以“技術”和“科學"相匹配的實現發端于第二次工業革命。美國發明家愛迪生利用電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發明了耐用的白熾燈泡、堿性蓄電池、電影攝影機和放映機等。故答案為:(1)從中國的棉布大量出口到英國變為中國從英國大規模進口棉布。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制度,最早完成工業革命;鴉片戰爭后開放了五處通商口岸,打開了中國國門。(2)第二次工業革命。1879 年,美國發明家愛迪生利用電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發明了耐用的白熾燈泡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鴉片戰爭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有關知識。要求學生具備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 / 1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期末統考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1.(2020八下·吳興期末)人們通常把標志性事件作為定位歷史的坐標。下列事件與意義搭配正確的有( )選項 事件 意義① 文藝復興 人們從中世紀蒙昧中解放出來② 科學革命 迎來了文學藝術創作的新高潮③ 新航路開辟 開始了走向整體世界的新時代④ 憲章運動 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首次嘗試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020八下·吳興期末)原產南美洲的甘薯于16世紀引人中國,下列書籍能對甘薯栽培進行系統介紹的是( )A. B.C. D.3.(2020八下·吳興期末)“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下列人物曾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核心技術的突破和運用中作出杰出貢獻的有( )①美國法拉第 ②德國西門子③英國富爾頓 ④美國愛迪生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2020八下·吳興期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與上述內容密切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太平天國運動 B.洋務運動C.戊戌變法 D.義和團運動5.(2020八下·吳興期末)下圖為某八年級同學繪制的知識結構圖,據此判斷他探究的主題是( )A.近代西方的思想解放運動 B.歐美國家的民族獨立運動C.近代西方民主發展的歷程 D.十九世紀世界格局的演變6.(2020八下·吳興期末)“開辟荊榛,千秋功業;驅逐荷虜,一代英雄”和“南海殲倭,筑鯨鯢于京觀;北門防虜,壯虎豹于燕關”這兩個挽聯分別稱頌的是( )①鄭成功②關天培③林則徐④戚繼光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2020八下·吳興期末)2018年是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下列事件發生在周恩來同志出生之年的是( )A. 日本頒布《明治憲法》 B.美國提出門戶開放C.德國強占中國膠州灣 D.中國進行戊戌變法8.(2020八下·吳興期末)《辛丑條約》簽訂后,各國議論紛紛。下列議論不符合史實的有( )①“外國公使從此可以進駐北京”②"工廠終于可以搬到中國去了”③“中國人可以把大沽炮臺拆了”④“我們的軍隊可以駐扎山海關"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2020八下·吳興期末)下列是一組中國近代歷史的圖片,與這組圖片內容最吻合的主題是( )A.洋務企業的產生和發展 B.近代工業的興起和發展C.民用企業的建立和發展 D.外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二、非選擇題10.(2020八下·吳興期末)習近平:建設海洋強國,我一直有這樣一個信念。相承.領航 中國人一直被稱為非航海民族,這真是太不公平了。——[英]李約瑟驚起.開眼 亞墨利加(美洲)一土,孤懸宇內,亙古未通聲息,英人于前明萬歷(1563一1620年)年間探得之。——魏源《海國圖志》東方.競渡 1853年,美國艦隊陳兵.東京灣,日本無力抵御。十年前,美國人在鴉片戰爭中,對中國也曾這樣耀武揚威。——[美]史茲·墨菲(1)請運用明清時期的相關史實來論證李約瑟的觀點。(2)《海國圖志》是當時中國介紹西方歷史地理最詳實的專著,但是仍存在很多不足。請找出材料中的兩處錯誤并予以改正。(3)根據墨菲的描述,概括當時中日兩國面臨的相同處境。對此,兩國在19世紀中后期的改革浪潮中,為增強國防實力進行了怎樣的探索?11.(2020八下·吳興期末)貝聿銘:藝術和歷史才是建筑的精髓。 北京故宮軍機處:清世宗為處理西北軍務而設立。他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大規模推行①政策。 乾清宮:最早建于②(皇帝)在位時期,是明朝14位皇帝和清朝順治、康熙的寢宮。 華盛頓紀念碑注:紀念碑內部中空,嵌有中國贈送的碑文,熱情歌頌了華盛頓的主要事跡及其意義。 漢字碑文(節選) 對應的事跡及意義“起事勇于勝廣(陳勝、吳廣起義)” 示例:1775年來克星頓槍聲:揭開美國獨立戰爭的序幕。“割據雄于曹劉(曹操、劉備)” ③“不傳子孫,而創為推舉之法……不設王侯之號,不循世襲之規!” ④ 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可謂見證了這場大革命:憤怒的平民們將回廊上28位國王的雕刻或摧毀或削頭;后來改名為“理性神殿”;在教堂內部,圣母瑪利亞的塑像被自由女神像取而代之。(1)請依次將①②處填寫完整。(2)仿照表格中的示例,請在表格中的③④處續寫你的解讀。(3)結合材料,探尋法國人民的行為背后蘊含的時代訴求。( 提示:試從政治和思想兩個角度加以分析)12.(2020八下·吳興期末)貝爾納:科學是社會變革的力量。材料一:材料二:技術是女王,借用這個比喻,我想補充說,若不與女王相匹配,科學還遲遲不肯展露風采,直到19世紀70、80年代,這一現象終于迎來了質的突破。——改編自《費爾蘭·布羅代爾的一堂歷史課》(1)依據材料一,說說英國在中國的棉布貿易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并分析這一變化的時代背景。(2)根據材料二的觀點,你認為“技術”和“科學"相匹配的實現發端于哪一歷史事件?“匹配”后,“科學”又是如何“展露風采”的?試舉一例加以說明。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識點】工人斗爭及馬克思主義誕生;新航路開辟;文藝復興;科學革命【解析】【分析】文藝復興主張一切以人為本,反對神的權威,把人從中世紀的神學枷鎖下解放出來,故①正確。文藝復興是一次嶄新的思想解放運動,它推動了文學藝術的繁榮,故②錯誤。新航路的開辟打破了世界各地之間相互隔絕和孤立的狀態,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故③正確。1871年3月28日,巴黎人民經過選舉,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巴黎公社,它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故④錯誤。B項①③搭配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文藝復興、科學革命、新航路開辟、巴黎公社的相關知識。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答案】D【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A項《天工開物》記載了明朝中葉以前中國古代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情況,甘薯于16世紀引入中國,所以《天工開物》不可能對甘薯栽培進行系統介紹,不符合題意;B項《本草綱目》是明代李時珍編著的一部著名的藥物學著作,不可能對甘薯栽培進行系統介紹,不符合題意;C項《齊民要術》是北魏時期一部綜合性農學著作,甘薯于16世紀引入中國,不符合題意;D項《農政全書》成書于明朝萬歷年間,基本上囊括了中國明代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能對甘薯裁培進行系統介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明清科技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識記史實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關鍵是準確識記相關知識并加以運用。3.【答案】C【知識點】第二次工業革命【解析】【分析】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核心技術的突破和運用中,作出杰出貢獻的時代先鋒是②德國西門子④美國愛迪生。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研制出實用的發電機。美國科學家愛迪生在1879年研制成功碳絲燈泡,為世界帶來了光明,其正式注冊的發明就有1300種,被譽為“發明大王”。C項②④曾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核心技術的突破和運用中作出杰出貢獻,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重要發明及相關人物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重要發明及相關人物。4.【答案】C【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1898年6月,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主要內容有: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員,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提倡辦實業,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創辦報刊,開放言論,廣開言路,訓練新式軍隊等。ABD三項和題干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戊戌變法是與題干內容密切相關的歷史事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戊戌變法運動的內容。掌握戊戌變法的內容和意義。5.【答案】C【知識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的誕生;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解析】【分析】《權利法案》、《聯邦憲法》、《人權宣言》代表著人類民主文明歷程的重要成果,反映了人類由專制走向民主,從人治走向法治的趨勢。ABD三項和題干知識結構圖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近代西方民主發展的歷程是他探究的主題,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西方民主發展的歷程及學生的歸納能力。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歸納概括能力。6.【答案】B【知識點】近代前夜危機【解析】【分析】據題干關鍵信息“驅逐荷虜” “ 南海殲倭”,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荷蘭殖民者1624年侵占了我國臺灣,1661年鄭成功率軍從金門出發,先后攻取赤嵌樓和臺灣城,收復臺灣。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嚴重,明政府派遣戚繼光等抗倭,戚繼光組建了一支作戰勇敢,紀律嚴明的“戚家軍”,1561年在臺州地區九戰九捷,迅速蕩平浙江境內的倭寇,此后又率軍開赴福建和廣東,到1565年,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肅清。B項①④是題干兩個挽聯分別稱頌的人物,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戚繼光抗倭的相關史實。識記與靈活掌握明清抗擊外國侵略的英勇斗爭。7.【答案】D【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根據“2018年是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可知,周恩來同志出生在1898年,聯系所學知識,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因觸犯頑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阻撓。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封建頑固派發動戊戌政變,大肆捕殺維新黨人,戊戌變法失敗,前后僅維持了103天。這一年是農歷戊戌年,因此被稱為“戊戌變法”,因這次變法僅歷時103天又稱它為“百日維新”。A項日本頒布《明治憲法》是1889年,不符合題意;B項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是1899年,不符合題意;C項德國強占中國膠州灣是1897年,不符合題意;D項中國進行戊戌變法發生在周恩來同志出生之年,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戊戌變法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準確判斷周恩來同志出生之年是解答本題的關鍵。8.【答案】D【知識點】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解析】【分析】1901年,清政府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戰敗,被迫與列強簽訂《辛丑條約》,其中規定賠款白銀4.5億兩,劃定北京東交民巷劃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清政府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帝國主義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D項③④不符合史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辛丑條約》的內容。9.【答案】B【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解析】【分析】據學可知,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漢陽鐵廠等都是洋務派創辦的企業,既有軍事工業也有民用工業,而洋務運動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圖四大生紗廠是張謇在甲午戰后創辦的民族企業,是近代民族工業初步發展的代表。綜上分析,本題四幅圖片屬于近代工業的興起和發展。ACD三項和題干圖片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近代工業的興起和發展是與題干這組圖片內容最吻合的主題,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洋務運動,要求具備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0.【答案】(1)明朝鄭和的遠洋航行無論從船隊規模、船只大小、航海距離都堪稱當時的世界之最,是當時的西方國家無法比擬的。(2)“英人”一意大利人 哥倫布;“萬歷(1563--1620年)年間”-1492年。(3)內憂外患。 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于資本主義強國之列。中國掀起向西方學習先進科技的洋務運動,卻未能挽救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慘敗。【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資本主義的擴張;新航路開辟;近代前夜危機【解析】【分析】(1)1405-1433年,鄭和船隊從劉家港出發,先后七次下西洋,鄭和船隊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船只和航海技術,船上配備航海圖和羅盤針,到過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鄭和下西洋次數多、規模大、航程遠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壯舉,比歐洲的遠洋航行早半個多世紀。(2)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資助下從西班牙起程,橫渡大西洋,經過兩個多月航行到達今天的古巴、海地等地,發現了美洲新大陸。所以《海國圖志》中的“英人哥倫布”“前明萬歷(1563一1620年)年間”不符合史實。(3)根據材料可知,19世紀中期中日兩國面臨的相同困境都是遇到西方列強的入侵,面臨民族危機。1868年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于資本主義強國之列。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洋務派掀起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只學習西方的技術,沒有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失敗。故答案為:(1)明朝鄭和的遠洋航行無論從船隊規模、船只大小、航海距離都堪稱當時的世界之最,是當時的西方國家無法比擬的。(2)“英人”一意大利人哥倫布;“萬歷(1563--1620年)年間”-1492年。(3)內憂外患。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于資本主義強國之列。中國掀起向西方學習先進科技的洋務運動,卻未能挽救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慘敗。【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鄭和下西洋、新航路的開辟、明治維新、洋務運動的相關知識。要求學生具備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1.【答案】(1)①改土歸流;②明成祖(或朱棣)(2)③1781年在約克鎮擊潰英軍主力:美國獨立戰爭結束。④華盛頓主動放棄繼續擔任美國總統:開創了民主政治的先河。(3)反對封建君主專制,追求民主;追求自由平等。【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美國的誕生;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解析】【分析】(1)雍正帝在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區實行“改土歸流”,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管理,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明朝時期,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石上,修建了北京城,北京城有三重,由外向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宮城,宮城位于北京城的中軸線上,舊稱紫禁城,現在稱為故宮,故宮按照“前朝后殿”的古制,象征政權中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帝皇居住的后三宮--乾清宮、交泰宮、坤寧宮。(2)“割據雄于曹劉(曹操、劉備)”反映的是1781年,美法聯軍在約克鎮打敗英軍,美國獨立戰爭結束。“不傳子孫,而創為推舉之法……不設王侯之號,不循世襲之規!”反映的是1789年,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在兩屆任期結束后,他自愿放棄權力不再謀求續任,開創了民主政治的先河。(3)“憤怒的平民們將回廊上28位國王的雕刻或摧毀或削頭”說明法國人民反對封建君主專制;“后來改名為“理性神殿”;在教堂內部,圣母瑪利亞的塑像被自由女神像取而代之”說明法國人民追求民主;追求自由平等。故答案為:(1)①改土歸流;②明成祖(或朱棣)。(2)③1781年在約克鎮擊潰英軍主力:美國獨立戰爭結束。④華盛頓主動放棄繼續擔任美國總統:開創了民主政治的先河。(3)反對封建君主專制,追求民主;追求自由平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改土歸流、故宮、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的相關知識。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理解分析史料,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12.【答案】(1)從中國的棉布大量出口到英國變為中國從英國大規模進口棉布。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制度,最早完成工業革命;鴉片戰爭后開放了五處通商口岸,打開了中國國門。(2)第二次工業革命。1879 年,美國發明家愛迪生利用電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發明了耐用的白熾燈泡等。【知識點】鴉片戰爭;第二次工業革命【解析】【分析】(1)1796年“每年銷往英國的松江(上海)棉布多達80萬匹,少時也有20萬匹”說明中國的棉布大量出口到英國,1846年“洋(英)布盛行,價才當梭布三分之一而(布)寬則三倍。松江(今上海) 布市,消減大半”說明中國從英國大規模進口棉布。英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制度,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最早在英國開始,1840年前后,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完成,極大地促進了英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1842年鴉片戰爭失敗后,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規定: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打開了中國國門。(2)根據所學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最大特點是科學和技術結合的更加密切,所以“技術”和“科學"相匹配的實現發端于第二次工業革命。美國發明家愛迪生利用電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發明了耐用的白熾燈泡、堿性蓄電池、電影攝影機和放映機等。故答案為:(1)從中國的棉布大量出口到英國變為中國從英國大規模進口棉布。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制度,最早完成工業革命;鴉片戰爭后開放了五處通商口岸,打開了中國國門。(2)第二次工業革命。1879 年,美國發明家愛迪生利用電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發明了耐用的白熾燈泡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鴉片戰爭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有關知識。要求學生具備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期末統考試卷(歷社部分)(學生版).docx 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期末統考試卷(歷社部分)(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