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臨海市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期末統考試卷(歷社部分)一、單項選擇題1.(2020八下·臨海期末)耶魯大學歷史學教授史景遷說:“如果要交朋友我會選擇康熙皇帝……他有帝國設計,他也是第一個一對五接見西方人的皇帝。”下列各項與康熙帝的“帝國設計"有關的是( )①組織雅克薩反擊戰②廢除丞相③加強對西藏的管理④設立軍機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西北:康熙帝擊潰準噶爾部的噶爾丹叛軍,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在西南:康熙皇帝冊封“班禪額爾德尼”,在東北:17世紀中期,沙皇俄國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在中國的領土上,燒殺搶掠。康熙帝時,兩次雅克薩之戰,打敗沙俄侵略者。①③與康熙帝的“帝國設計"有關。②廢除丞相的是明太祖,④設立軍機處是清朝雍正帝。②④和康熙帝不符。A項①③與康熙帝的“帝國設計"有關,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康熙帝的主要活動。識記與靈活掌握康熙帝的相關知識,康熙帝組織雅克薩反擊戰、平定準噶爾部叛亂、加強對西藏的管理,鞏固國家統一。2.(2020八下·臨海期末)有“江南八達嶺"之稱的臨海古城墻,在明代抗倭斗爭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曾有支軍隊在此九戰九捷屢敗倭寇。其將領是( )A.林則徐 B.戚繼光 C.鄭成功 D.鄧世昌【答案】B【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嚴重,明政府派遣戚繼光等抗倭。戚繼光組建了一支作戰勇敢,紀律嚴明的“戚家軍”,1561年在臺州地區九戰九捷,迅速蕩平浙江境內的倭寇;此后又率軍開赴福建和廣東,到1565年,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肅清。A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戚繼光是其將領,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戚繼光抗倭的史實。掌握戚繼光抗倭的相關史實。3.(2020八下·臨海期末)1770--1780年間,美洲是整個歐洲的注意力中心。……政治思想不僅僅由歐洲向美洲傳播,也發生了反向的交流:大西洋彼岸的事件也影響了歐洲人,使他們希望改革甚至廢除君主制。下面示意圖符合材料觀點的是( )A. B.C. D.【答案】A【知識點】啟蒙運動;美國的誕生【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為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提供了銳利的思想武器。1775年至1783年的美國獨立戰爭,美國獲得了國家獨立,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推動了歐洲和拉丁美洲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A項示意圖符合材料觀點,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啟蒙運動和美國獨立戰爭的相關知識。4.(2020八下·臨海期末)法國地理學家巴吉斯塔·安維里評論新航路開辟時說:“一個極大的錯誤導致了一次極其偉大的發現。”這指的是( )A.迪亞士船隊到達好望角 B.哥倫布到達美洲C.達·伽馬船隊到達了印度 D.麥哲倫環球航行【答案】B【知識點】新航路開辟【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資助下,1492年開始從西班牙出發,橫渡大西洋,先后到達巴哈馬群島、古巴、海地等地;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開辟了歐洲到美洲的大西洋航路。哥倫布要遠航到東方,結果到達美洲。符合“一個極大的錯誤導致了一次極其偉大的發現。”A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哥倫布到達美洲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航路的開辟及學生的理解能力。重點識記新航路開辟的內容與影響。5.(2020八下·臨海期末)19世紀60年代.通過改革或革命為資本主義發展掃除障礙的事件有( )①日本明治維新 ②中國洋務運動③美國南北戰爭 ④俄國1861年改革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D【知識點】資本主義的擴張【解析】【分析】1868年的日本明治維新,使日本擺脫了民族危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美國南北戰爭廢除了奴隸制度,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大障礙,實現南北方政治體制的統一,維護了國家統一,為以后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俄國1861年的農奴制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使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①③④為資本主義發展掃除障礙。②中國洋務運動是一次封建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以失敗而告終。D項①③④為資本主義發展掃除障礙,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明治維新、美國南北戰爭和俄國1861年改革的相關史實。要求具備運用所學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6.(2020八下·臨海期末)在某歷史著作中有“火車的發明”“大清帝國的衰落”“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逐漸縮小的世界”等章節,此著作的標題最有可能是( )A.工業文明下的世界 B.社會主義從理想到現實C.中國社會走向衰落 D.東西方間的沖突與隔絕【答案】A【知識點】工人斗爭及馬克思主義誕生;第一次工業革命【解析】【分析】“火車的發明”發生在工業革命時期,此時中國的清朝政府正走向衰落;工業革命后產生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后來馬克思、恩格斯發表《共產黨宣言》,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工業革命中汽船、火車交通工具的發明,擴大了人類的活動范圍,所以世界才會“逐漸縮小”。A項工業文明下的世界最有可能是此著作的標題,符合題意;BCD三項所述均不符合題干主旨,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工業文明下的世界,要求識記掌握重要史實。7.(2020八下·臨海期末)揭示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聯系,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下列因果搭配中,正確的是( )A.文藝復興運動——撼動了封建專制制度和天主教會的精神統治B.牛頓的力學理論——使人類對客觀世界的探索向前邁進了一步C.鄭和下西洋——為世界市場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世界開始走向整體D.鴉片戰爭的慘敗——外國侵略勢力開始深入到中國長江下游地區【答案】B【知識點】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科學和思想的力量;文藝復興【解析】【分析】A項文藝復興運動——撼動了封建專制制度和天主教會的精神統治搭配錯誤,文藝復興運動沖破了天主教會一千多年來對歐洲精神世界的統治,否定了神的存在,強調了人性的解放,重視人的價值和作用;啟蒙運動撼動了封建專制制度和天主教會的精神統治,不符合題意;B項牛頓的力學理論——使人類對客觀世界的探索向前邁進了一步搭配正確,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創建微積分、牛頓三定律,其科學巨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使物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這些科學發現,使人類對客觀世界的探索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符合題意;C項鄭和下西洋——為世界市場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世界開始走向整體搭配錯誤,新航路的開辟為世界市場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世界開始走向整體,不符合題意;D項鴉片戰爭的慘敗——外國侵略勢力開始深入到中國長江下游地區搭配錯誤,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使西方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一帶深入長江中下游地區,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聯系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8.(2020八下·臨海期末)歷史人物往往是歷史進程的影響者,他們能加速或延緩歷史發展的進程。以下歷史人物與其歷史功績組合正確的是( )①俾斯麥——促成德國完成統一②瓦特——推動人類進 人電氣時代③彼得一世——宣布廢除農奴制④馬克思——推動科學社會主義誕生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C【知識點】工人斗爭及馬克思主義誕生;第一次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的擴張【解析】【分析】俾斯麥擔任普魯士王國首相期間,在1866年發動了普奧戰爭并取得勝利,1870年又進行普法戰爭,打敗了法軍,年底南德四邦加入了德意志聯邦,成立了德意志帝國,俾斯麥任德意志帝國宰相兼普魯士首相,俾斯麥靠“鐵血政策” 自上而下地統一了德國,①正確。瓦特改良了蒸汽機,把人類帶入了蒸汽時代,②錯誤。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宣布廢除農奴制度,③錯誤。1848年,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了綱領性文件《共產黨宣言》發表,《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④正確。C項①④組合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著名歷史人物的歷史功績。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重點掌握俾斯麥、瓦特、彼得一世、馬克思的主要功績。9.(2020八下·臨海期末)有人說:中國是被列強一腳接一腳“踹”進現代文明的。下圖是列強的旗幟插在北京城樓上,該事件給當時中國帶來的影響是( )A.美國在中國的侵略勢力日益擴大B.中國開始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C.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D.清政府完全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答案】D【知識點】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00年,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1901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辛丑條約》,《辛丑條約》規定: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防,不準中國人居住。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ABC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清政府完全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簽訂的《辛丑條約》給當時中國帶來的影響,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丑條約》的影響。要求具備運用所學解讀題干材料信息的能力。二、非選擇題10.(2020八下·臨海期末)資料的整理和歸類是我們學歷史的重要方法,以下是某校八年級同學查找到的資料,讓我們一起幫忙整理。時期 材料 問題明 永樂十一年……乃分其地為八府四州,設貴州布政使司(注:政府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進行管理),而以長官司七十五分隸屬,屬戶部。——《明史》 ⑴材料中,為加強對西南邊疆地區的管理,明政府實施了什么制度?并指出其意義。 ⑷簡要說明材料中的行為和舉措的共同作用。明清 “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珍瑤不急之物,悉聽而歸。”——《臺灣通志》 ⑵“久為貴國所踞”是指哪一國占據臺灣?材料中的“余"是哪位民族英雄?清 ⑶左圖反映了清朝采取哪一種方式處理民族關系?為管理整個新疆地區事務,清朝又設置哪一機構?【答案】(1)改土歸流。加強了中央與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聯系。(2)荷蘭。鄭成功。(3)堅決鎮壓分裂叛亂活動。設置伊犁將軍。(4)維護了國家統一,進一步奠定了今天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疆域版圖。【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1)明朝中后期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推行改土歸流的政策。改土歸流加強了中央與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聯系,鞏固了國家統一。(2)1624年,荷蘭殖民主義者侵占中國臺灣,1661年3月,鄭成功從金門出發,進軍臺灣,盤踞臺灣城的荷蘭侵略軍企圖負隅頑抗,鄭成功在該城周圍修筑土臺,圍困敵軍8個月之后,下令向臺灣城發起強攻,1662年,荷蘭總督被迫在投降書上簽了字,至此,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里收復了淪陷38年的我國神圣領土臺灣。“久為貴國所踞”是指荷蘭占據臺灣,材料中的“余"是鄭成功。(3)康熙年間,蒙古族噶爾丹勢力日益強大,并在沙俄的支持下,向東進攻漠北蒙古,在康熙帝的御駕親征下,清軍在烏蘭布通戰役取得了對噶爾丹叛軍的勝利,由此可見,《平定準噶爾圖》反映了清朝堅決鎮壓分裂叛亂活動。清朝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后,設立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4)明清抗擊外來侵略的斗爭和民族政策維護了國家的統一,為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遼闊版圖奠定了基礎。故答案為:(1)改土歸流。加強了中央與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聯系。(2)荷蘭。鄭成功。(3)堅決鎮壓分裂叛亂活動。設置伊犁將軍。(4)維護了國家統一,進一步奠定了今天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疆域版圖。【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明清抗擊外來侵略的斗爭和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措施。要求學生具備準確解讀材料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11.(2020八下·臨海期末)從17到19世紀,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國崛起引領世界潮流。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歐美資產階級革命過程簡表國家. 開始時間 領導人 主要文件 爆發的共同原因 結果英國 1640年 克倫威爾 《權利法案》 C 確立資產階級統治美國 1775年 A 《獨立宣言》法國 1789年 羅伯斯庇爾 B材料二:歐美四國在經濟領域的變化時間 英國 德國 美國 法國1860年世界工業生產量位次 1 4 3 21910年世界工業生產量位次 3 2 1 4(1)請將表格中空缺部分補充完整。(2)材料二中反映了英法、美德的工業產量位次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并分析變化的原因。(3)綜合上述材料,指出當時世界發展有哪些進步潮流。【答案】(1)A華盛頓;B《人權宣言》; C資本主義發展受到阻礙(2)美德位于1 和2超過了原來位于1和2的英法。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美國和德國后來居上。(3)資產階級革命; 工業革命。【知識點】第二次工業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的誕生;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解析】【分析】(1)據所學知識可知,華盛頓是美國獨立戰爭的杰出領導人,領導了美國獨立戰爭,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贏得了國家獨立。1789年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監獄,法國大革命開始,不久資產階級頒布了《人權宣言》,宣稱人們生來自由、平等,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共同原因都是因為資本主義發展受到阻礙。(2)通過材料二表格,1860年英國和法國的工業產量分別位居第一和第二,而到了1910年美國和德國的工業產量分別位居第一和第二,超過了英法。結合所學知識,19世紀70年代,電力作為新能源開始進入生產領域,人類歷史進入“電時代”, 在電力技術的發展方面,美國和德國走在其他國家的前面。生產力飛速發展,最終在20世紀時取代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處于領先的英法。(3)材料一反映了17——18世紀世界發展出現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潮流,材料二反映了19——20世紀世界發展出現了工業革命的潮流。故答案為:(1)A華盛頓;B《人權宣言》; C資本主義發展受到阻礙。(2)美德位于1 和2超過了原來位于1和2的英法。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美國和德國后來居上。(3)資產階級革命; 工業革命。【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英法美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相關知識。要求學生具備準確獲取、解讀表格信息及調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12.(2020八下·臨海期末) 19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初期,中國人民在向西方學習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上經歷了“睜眼看世界”、“走出國門看世界"和“仿洋改制看世界”三個歷程。據此回答下列問題。[睜眼看世界]資料一:陳旭麓先生指出:“1840年以來,中國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敗都產生體現警悟的先覺者。”——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走出國門看世界]資料二:洋務運動倡導者的夢想主要是為了使國家能夠抵御外來侵略、鎮壓國內動蕩,并加強他們的權位。他們從未夢想要把中國鑄造成為一個新式國家。——徐中約《中國近代史》[仿洋改制看世界]資料三:維新變法期間,通過仿洋改制,共計發布變法詔令184條,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對此,時任海關總稅務司的赫德指出:“他們把足夠的東西不顧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個月之內,都填塞給它吃了。”——[美]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1)閱讀資料一,發生在1840年的外患指的是什么事件?該事件的失敗產生了哪些“警悟的先覺者”?(2)資料二中,為什么洋務運動倡導者“從未夢想要把中國鑄造成為一個新式國家”?(3)資料三中的“仿洋改制”是指學習西方的什么政治體制?根據資料三,說說該運動失敗的原因。(4)中國人民在探索救國救民道路上經歷的三個歷程給了我們什么共同啟示?【答案】(1)鴉片戰爭。林則徐、魏源等。(2)從材料可見洋務運動是為了抵御外敵入侵和鎮壓國內反抗,其根本目的是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的統治。(3)君主立憲制。沒有結合當時中國的國情,只照搬國外經驗。(4)要結合國情,不斷革新,與時俱進等。【知識點】鴉片戰爭;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結識中國近代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解析】【分析】(1)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40年,英國軍艦封鎖珠江口,鴉片戰爭的爆發。鴉片戰爭失敗后,林則徐、魏源等人邁出了開眼看世界第一步,開始向西方學習。(2)根據資料二中的“洋務運動倡導者的夢想主要是為了使國家能夠抵御外來侵略、鎮壓國內動蕩,并加強他們的權位”可見,洋務運動是為了抵御外敵入侵和鎮壓國內反抗,其根本目的是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的統治。(3)甲午戰敗極大地喚醒了中國人,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希望通過改革在中國建立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國家。結合所學知識,戊戌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過于單薄,脫離人民群眾,寄希望于無實權的皇帝身上;清朝的大權掌握在頑固派手中,變法觸動了頑固派的利益。(4)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要結合國情,不斷革新,與時俱進等。故答案為:(1)鴉片戰爭。林則徐、魏源等。(2)從材料可見洋務運動是為了抵御外敵入侵和鎮壓國內反抗,其根本目的是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的統治。(3)君主立憲制。沒有結合當時中國的國情,只照搬國外經驗。(4)要結合國情,不斷革新,與時俱進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鴉片戰爭,開眼看世界的思想家,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 / 1浙江省臨海市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期末統考試卷(歷社部分)一、單項選擇題1.(2020八下·臨海期末)耶魯大學歷史學教授史景遷說:“如果要交朋友我會選擇康熙皇帝……他有帝國設計,他也是第一個一對五接見西方人的皇帝。”下列各項與康熙帝的“帝國設計"有關的是( )①組織雅克薩反擊戰②廢除丞相③加強對西藏的管理④設立軍機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2020八下·臨海期末)有“江南八達嶺"之稱的臨海古城墻,在明代抗倭斗爭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曾有支軍隊在此九戰九捷屢敗倭寇。其將領是( )A.林則徐 B.戚繼光 C.鄭成功 D.鄧世昌3.(2020八下·臨海期末)1770--1780年間,美洲是整個歐洲的注意力中心。……政治思想不僅僅由歐洲向美洲傳播,也發生了反向的交流:大西洋彼岸的事件也影響了歐洲人,使他們希望改革甚至廢除君主制。下面示意圖符合材料觀點的是( )A. B.C. D.4.(2020八下·臨海期末)法國地理學家巴吉斯塔·安維里評論新航路開辟時說:“一個極大的錯誤導致了一次極其偉大的發現。”這指的是( )A.迪亞士船隊到達好望角 B.哥倫布到達美洲C.達·伽馬船隊到達了印度 D.麥哲倫環球航行5.(2020八下·臨海期末)19世紀60年代.通過改革或革命為資本主義發展掃除障礙的事件有( )①日本明治維新 ②中國洋務運動③美國南北戰爭 ④俄國1861年改革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6.(2020八下·臨海期末)在某歷史著作中有“火車的發明”“大清帝國的衰落”“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逐漸縮小的世界”等章節,此著作的標題最有可能是( )A.工業文明下的世界 B.社會主義從理想到現實C.中國社會走向衰落 D.東西方間的沖突與隔絕7.(2020八下·臨海期末)揭示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聯系,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下列因果搭配中,正確的是( )A.文藝復興運動——撼動了封建專制制度和天主教會的精神統治B.牛頓的力學理論——使人類對客觀世界的探索向前邁進了一步C.鄭和下西洋——為世界市場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世界開始走向整體D.鴉片戰爭的慘敗——外國侵略勢力開始深入到中國長江下游地區8.(2020八下·臨海期末)歷史人物往往是歷史進程的影響者,他們能加速或延緩歷史發展的進程。以下歷史人物與其歷史功績組合正確的是( )①俾斯麥——促成德國完成統一②瓦特——推動人類進 人電氣時代③彼得一世——宣布廢除農奴制④馬克思——推動科學社會主義誕生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9.(2020八下·臨海期末)有人說:中國是被列強一腳接一腳“踹”進現代文明的。下圖是列強的旗幟插在北京城樓上,該事件給當時中國帶來的影響是( )A.美國在中國的侵略勢力日益擴大B.中國開始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C.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D.清政府完全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二、非選擇題10.(2020八下·臨海期末)資料的整理和歸類是我們學歷史的重要方法,以下是某校八年級同學查找到的資料,讓我們一起幫忙整理。時期 材料 問題明 永樂十一年……乃分其地為八府四州,設貴州布政使司(注:政府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進行管理),而以長官司七十五分隸屬,屬戶部。——《明史》 ⑴材料中,為加強對西南邊疆地區的管理,明政府實施了什么制度?并指出其意義。 ⑷簡要說明材料中的行為和舉措的共同作用。明清 “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珍瑤不急之物,悉聽而歸。”——《臺灣通志》 ⑵“久為貴國所踞”是指哪一國占據臺灣?材料中的“余"是哪位民族英雄?清 ⑶左圖反映了清朝采取哪一種方式處理民族關系?為管理整個新疆地區事務,清朝又設置哪一機構?11.(2020八下·臨海期末)從17到19世紀,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國崛起引領世界潮流。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歐美資產階級革命過程簡表國家. 開始時間 領導人 主要文件 爆發的共同原因 結果英國 1640年 克倫威爾 《權利法案》 C 確立資產階級統治美國 1775年 A 《獨立宣言》法國 1789年 羅伯斯庇爾 B材料二:歐美四國在經濟領域的變化時間 英國 德國 美國 法國1860年世界工業生產量位次 1 4 3 21910年世界工業生產量位次 3 2 1 4(1)請將表格中空缺部分補充完整。(2)材料二中反映了英法、美德的工業產量位次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并分析變化的原因。(3)綜合上述材料,指出當時世界發展有哪些進步潮流。12.(2020八下·臨海期末) 19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初期,中國人民在向西方學習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上經歷了“睜眼看世界”、“走出國門看世界"和“仿洋改制看世界”三個歷程。據此回答下列問題。[睜眼看世界]資料一:陳旭麓先生指出:“1840年以來,中國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敗都產生體現警悟的先覺者。”——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走出國門看世界]資料二:洋務運動倡導者的夢想主要是為了使國家能夠抵御外來侵略、鎮壓國內動蕩,并加強他們的權位。他們從未夢想要把中國鑄造成為一個新式國家。——徐中約《中國近代史》[仿洋改制看世界]資料三:維新變法期間,通過仿洋改制,共計發布變法詔令184條,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對此,時任海關總稅務司的赫德指出:“他們把足夠的東西不顧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個月之內,都填塞給它吃了。”——[美]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1)閱讀資料一,發生在1840年的外患指的是什么事件?該事件的失敗產生了哪些“警悟的先覺者”?(2)資料二中,為什么洋務運動倡導者“從未夢想要把中國鑄造成為一個新式國家”?(3)資料三中的“仿洋改制”是指學習西方的什么政治體制?根據資料三,說說該運動失敗的原因。(4)中國人民在探索救國救民道路上經歷的三個歷程給了我們什么共同啟示?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西北:康熙帝擊潰準噶爾部的噶爾丹叛軍,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在西南:康熙皇帝冊封“班禪額爾德尼”,在東北:17世紀中期,沙皇俄國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在中國的領土上,燒殺搶掠。康熙帝時,兩次雅克薩之戰,打敗沙俄侵略者。①③與康熙帝的“帝國設計"有關。②廢除丞相的是明太祖,④設立軍機處是清朝雍正帝。②④和康熙帝不符。A項①③與康熙帝的“帝國設計"有關,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康熙帝的主要活動。識記與靈活掌握康熙帝的相關知識,康熙帝組織雅克薩反擊戰、平定準噶爾部叛亂、加強對西藏的管理,鞏固國家統一。2.【答案】B【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嚴重,明政府派遣戚繼光等抗倭。戚繼光組建了一支作戰勇敢,紀律嚴明的“戚家軍”,1561年在臺州地區九戰九捷,迅速蕩平浙江境內的倭寇;此后又率軍開赴福建和廣東,到1565年,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肅清。A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戚繼光是其將領,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戚繼光抗倭的史實。掌握戚繼光抗倭的相關史實。3.【答案】A【知識點】啟蒙運動;美國的誕生【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為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提供了銳利的思想武器。1775年至1783年的美國獨立戰爭,美國獲得了國家獨立,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推動了歐洲和拉丁美洲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A項示意圖符合材料觀點,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啟蒙運動和美國獨立戰爭的相關知識。4.【答案】B【知識點】新航路開辟【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資助下,1492年開始從西班牙出發,橫渡大西洋,先后到達巴哈馬群島、古巴、海地等地;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開辟了歐洲到美洲的大西洋航路。哥倫布要遠航到東方,結果到達美洲。符合“一個極大的錯誤導致了一次極其偉大的發現。”A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哥倫布到達美洲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航路的開辟及學生的理解能力。重點識記新航路開辟的內容與影響。5.【答案】D【知識點】資本主義的擴張【解析】【分析】1868年的日本明治維新,使日本擺脫了民族危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美國南北戰爭廢除了奴隸制度,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大障礙,實現南北方政治體制的統一,維護了國家統一,為以后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俄國1861年的農奴制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使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①③④為資本主義發展掃除障礙。②中國洋務運動是一次封建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以失敗而告終。D項①③④為資本主義發展掃除障礙,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明治維新、美國南北戰爭和俄國1861年改革的相關史實。要求具備運用所學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6.【答案】A【知識點】工人斗爭及馬克思主義誕生;第一次工業革命【解析】【分析】“火車的發明”發生在工業革命時期,此時中國的清朝政府正走向衰落;工業革命后產生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后來馬克思、恩格斯發表《共產黨宣言》,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工業革命中汽船、火車交通工具的發明,擴大了人類的活動范圍,所以世界才會“逐漸縮小”。A項工業文明下的世界最有可能是此著作的標題,符合題意;BCD三項所述均不符合題干主旨,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工業文明下的世界,要求識記掌握重要史實。7.【答案】B【知識點】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科學和思想的力量;文藝復興【解析】【分析】A項文藝復興運動——撼動了封建專制制度和天主教會的精神統治搭配錯誤,文藝復興運動沖破了天主教會一千多年來對歐洲精神世界的統治,否定了神的存在,強調了人性的解放,重視人的價值和作用;啟蒙運動撼動了封建專制制度和天主教會的精神統治,不符合題意;B項牛頓的力學理論——使人類對客觀世界的探索向前邁進了一步搭配正確,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創建微積分、牛頓三定律,其科學巨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使物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這些科學發現,使人類對客觀世界的探索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符合題意;C項鄭和下西洋——為世界市場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世界開始走向整體搭配錯誤,新航路的開辟為世界市場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世界開始走向整體,不符合題意;D項鴉片戰爭的慘敗——外國侵略勢力開始深入到中國長江下游地區搭配錯誤,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使西方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一帶深入長江中下游地區,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聯系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8.【答案】C【知識點】工人斗爭及馬克思主義誕生;第一次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的擴張【解析】【分析】俾斯麥擔任普魯士王國首相期間,在1866年發動了普奧戰爭并取得勝利,1870年又進行普法戰爭,打敗了法軍,年底南德四邦加入了德意志聯邦,成立了德意志帝國,俾斯麥任德意志帝國宰相兼普魯士首相,俾斯麥靠“鐵血政策” 自上而下地統一了德國,①正確。瓦特改良了蒸汽機,把人類帶入了蒸汽時代,②錯誤。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宣布廢除農奴制度,③錯誤。1848年,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了綱領性文件《共產黨宣言》發表,《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④正確。C項①④組合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著名歷史人物的歷史功績。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重點掌握俾斯麥、瓦特、彼得一世、馬克思的主要功績。9.【答案】D【知識點】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00年,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1901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辛丑條約》,《辛丑條約》規定: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防,不準中國人居住。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ABC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清政府完全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簽訂的《辛丑條約》給當時中國帶來的影響,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丑條約》的影響。要求具備運用所學解讀題干材料信息的能力。10.【答案】(1)改土歸流。加強了中央與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聯系。(2)荷蘭。鄭成功。(3)堅決鎮壓分裂叛亂活動。設置伊犁將軍。(4)維護了國家統一,進一步奠定了今天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疆域版圖。【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1)明朝中后期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推行改土歸流的政策。改土歸流加強了中央與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聯系,鞏固了國家統一。(2)1624年,荷蘭殖民主義者侵占中國臺灣,1661年3月,鄭成功從金門出發,進軍臺灣,盤踞臺灣城的荷蘭侵略軍企圖負隅頑抗,鄭成功在該城周圍修筑土臺,圍困敵軍8個月之后,下令向臺灣城發起強攻,1662年,荷蘭總督被迫在投降書上簽了字,至此,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里收復了淪陷38年的我國神圣領土臺灣。“久為貴國所踞”是指荷蘭占據臺灣,材料中的“余"是鄭成功。(3)康熙年間,蒙古族噶爾丹勢力日益強大,并在沙俄的支持下,向東進攻漠北蒙古,在康熙帝的御駕親征下,清軍在烏蘭布通戰役取得了對噶爾丹叛軍的勝利,由此可見,《平定準噶爾圖》反映了清朝堅決鎮壓分裂叛亂活動。清朝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后,設立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4)明清抗擊外來侵略的斗爭和民族政策維護了國家的統一,為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遼闊版圖奠定了基礎。故答案為:(1)改土歸流。加強了中央與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聯系。(2)荷蘭。鄭成功。(3)堅決鎮壓分裂叛亂活動。設置伊犁將軍。(4)維護了國家統一,進一步奠定了今天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疆域版圖。【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明清抗擊外來侵略的斗爭和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措施。要求學生具備準確解讀材料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11.【答案】(1)A華盛頓;B《人權宣言》; C資本主義發展受到阻礙(2)美德位于1 和2超過了原來位于1和2的英法。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美國和德國后來居上。(3)資產階級革命; 工業革命。【知識點】第二次工業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的誕生;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解析】【分析】(1)據所學知識可知,華盛頓是美國獨立戰爭的杰出領導人,領導了美國獨立戰爭,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贏得了國家獨立。1789年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監獄,法國大革命開始,不久資產階級頒布了《人權宣言》,宣稱人們生來自由、平等,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共同原因都是因為資本主義發展受到阻礙。(2)通過材料二表格,1860年英國和法國的工業產量分別位居第一和第二,而到了1910年美國和德國的工業產量分別位居第一和第二,超過了英法。結合所學知識,19世紀70年代,電力作為新能源開始進入生產領域,人類歷史進入“電時代”, 在電力技術的發展方面,美國和德國走在其他國家的前面。生產力飛速發展,最終在20世紀時取代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處于領先的英法。(3)材料一反映了17——18世紀世界發展出現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潮流,材料二反映了19——20世紀世界發展出現了工業革命的潮流。故答案為:(1)A華盛頓;B《人權宣言》; C資本主義發展受到阻礙。(2)美德位于1 和2超過了原來位于1和2的英法。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美國和德國后來居上。(3)資產階級革命; 工業革命。【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英法美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相關知識。要求學生具備準確獲取、解讀表格信息及調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12.【答案】(1)鴉片戰爭。林則徐、魏源等。(2)從材料可見洋務運動是為了抵御外敵入侵和鎮壓國內反抗,其根本目的是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的統治。(3)君主立憲制。沒有結合當時中國的國情,只照搬國外經驗。(4)要結合國情,不斷革新,與時俱進等。【知識點】鴉片戰爭;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結識中國近代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解析】【分析】(1)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40年,英國軍艦封鎖珠江口,鴉片戰爭的爆發。鴉片戰爭失敗后,林則徐、魏源等人邁出了開眼看世界第一步,開始向西方學習。(2)根據資料二中的“洋務運動倡導者的夢想主要是為了使國家能夠抵御外來侵略、鎮壓國內動蕩,并加強他們的權位”可見,洋務運動是為了抵御外敵入侵和鎮壓國內反抗,其根本目的是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的統治。(3)甲午戰敗極大地喚醒了中國人,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希望通過改革在中國建立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國家。結合所學知識,戊戌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過于單薄,脫離人民群眾,寄希望于無實權的皇帝身上;清朝的大權掌握在頑固派手中,變法觸動了頑固派的利益。(4)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要結合國情,不斷革新,與時俱進等。故答案為:(1)鴉片戰爭。林則徐、魏源等。(2)從材料可見洋務運動是為了抵御外敵入侵和鎮壓國內反抗,其根本目的是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的統治。(3)君主立憲制。沒有結合當時中國的國情,只照搬國外經驗。(4)要結合國情,不斷革新,與時俱進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鴉片戰爭,開眼看世界的思想家,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臨海市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期末統考試卷(歷社部分)(學生版).docx 浙江省臨海市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期末統考試卷(歷社部分)(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