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江省臺州市2020-2021學年九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第一次月考試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江省臺州市2020-2021學年九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第一次月考試卷

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浙江省臺州市2020-2021學年九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第一次月考試卷
一、選擇題(本大題有20小題,每題只有1個正確答案,每小題2分,共40分)
1.(2020九上·仙居期末)下列四張地理知識卡片,其中內容正確的是(  )
①黃土高原,溝壑縱橫,人們開鑿了層層梯田,種植農作物。
②黃河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是中國第二長河,全長5400多千米。
③我國陸地面積960平方公里,幾乎與整個歐洲的面積相等。
④大興安嶺是我國一二兩級階梯的分界線,也是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2021九下·臺州月考)因地制宜,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人類追求的目標之一。下列區域的生產、生活方式中體現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與這一目標較為吻合的有(  )
①馬賽人將草原視為家園,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②依靠大力生產和銷售石油致富的波斯灣沿岸各國
③依靠阿爾卑斯山發展旅游業,又限制旅游業過快發展的瑞士
④“耕海牧魚”,改捕為養,大力發展海水養殖業的日本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21九下·臺州月考)“某大洲沿19°E的地形剖面示意圖”,讀圖回答下面小題。
3.甲乙兩水域分別為(  )
A.地中海 大西洋 B.大西洋 印度洋
C.印度洋 北冰洋 D.北冰洋 地中海
4.關于該大洲的自然特征,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世界黑種人的故鄉 B.熱帶氣候分布最廣
C.熱帶雨林分布最廣 D.陸地面積最大的洲
5.《秦始皇》和《大漢天子》等歷史影視作品熱播后,很多人對秦始皇、漢武帝等古代帝王的文韜武略有了基本了解。秦始皇、漢武帝治國的核心思想分別來源于(  )
A.儒家、墨家學說 B.儒家、道家學說
C.法家、儒家學說 D.法家、道家學說
6.(2021九下·臺州月考)某校學生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時,列舉了一些史實(如圖),從中可以確定他們研究的主題可能是(  )
A.開疆拓土與大一統的格局 B.皇權膨脹與近代化的前夜
C.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 D.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
7.(2021八上·蕭山期末)下列圖片反映的古代中國科技成就,按出現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  )
A.①②④③ B.①④③② C.④①③② D.④③②①
8.(2021九下·臺州月考)自古以來中國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實行正確的民族政策能促進國家發展,社會穩定,民族進步。體現上述觀點史實的有(  )
①元朝在西藏設立駐藏大臣,西藏正式歸屬中央政府
②清朝雍正期間,改土歸流制度實施,加強了中央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聯系
③承德避暑山莊有加強民族感情,促進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的作用
④明政府設置茶馬司,促進內地與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9.(2021九下·臺州月考)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英國“一枝獨秀”,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各先進國家“遍地開花”的局面,導致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國經濟實力急劇下降
B.美、德等國經濟迅速發展
C.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
D.自然科學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
10.(2021九下·臺州月考)下列關于西方資產階級革命相關史實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英國《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B.美國1787年憲法確立三權分立的共和政體
C.法國《人權宣言》宣稱自由平等
D.法國《拿破侖法典》維護了封建制度
11.(2021九下·臺州月考)下列關于日本明治維新的評述,不正確的是(  )
A.明治維新使西方的自由平等思想逐漸深入人心
B.通過改革,推翻了幕府的統治
C.日本確立了君主立憲的資產階級政體
D.日本逐漸改變了落后的面貌,成為亞洲第一個邁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
12.(2018九上·秀洲月考)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原因是(  )
①改革是我國現階段的中心工作
②改革開放能使我國迅速超過發達國家
③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④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給我國經濟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3.(2021九下·臺州月考)對聯是時代的反映。以下對聯所反映的歷史事件,按其發生先后排列正確的是(  )
①萬里山河歸人民,五億群眾慶新生 ②臺灣省已歸日本,頤和園又搭天棚
③百年榮辱人青史,兩制輝煌壯國魂 ④食堂巧煮千家飯,公社飽暖萬人心
A.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③④②①
14.(2021九下·臺州月考)下列關于盧溝橋事變與九一八事變相同點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日本推行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結果
B.是日本為了擺脫經濟危機而進行的侵略戰爭
C.中國內部不統一給日本提供了機會
D.事變后中國政府進行了積極抵抗
15.(2021九下·臺州月考)下列與二戰相關的重要歷史事件,按時間先后排列正確的是(  )
①莫斯科保衛戰 ②波茨坦會議 ③諾曼底登陸 ④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A.①③②④ B.①④③② C.②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1949年,某次會議通過了以下若干決議: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改北平為北京,并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這次會議應該是(  )
A.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B.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C.七屆二中全會
D.中共七大
17.(2020九上·新昌月考)中華民族在近百年艱苦卓絕的偉大復興歷程中,通過“中國新生”和“偉大轉折”實現了國家的獨立與富強。“中國新生”和“偉大轉折”分別是指(  )
A.辛亥革命推翻了2 000多年的帝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B.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C.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D.抗戰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8.(2021九下·臺州月考)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外交領域不斷取得重大突破,大國外交漸露崢嶸。20世紀70年代中國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有(  )
A.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C.中美關系正常化 D.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19.當前,美日拉攏一些國家極力遏制中國,這實際上是典型的冷戰思維的延續。美國實施冷戰政策開始于(  )
A.北約組織的建立 B.杜魯門主義的提出
C.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 D.馬歇爾計劃的推行
20.(2020·天臺模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  )
①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②中國實現了全面小康社會
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不斷發展
④中國基本建成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有5小題,共60分)
21.(2021九下·臺州月考)閱讀下列材料,回答以下問題。
圖中乙國人口約 2 億,盛產甘蔗,為減少對石油進口的依賴,該國積極倡導利用成熟的技術以甘蔗為主要原料制取酒精,目前已成為酒精生產大國,也是世界上以酒精為汽車燃料最為成功的國家之一。
(1)巴西的首都為   ,所處的地形區是   。
(2)比較A、B 兩區域人口密度的差異并分析原因。
(3)簡述乙國生產酒精燃料的有利條件。
(4)分析乙國政府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的主要原因。
22.(2021九下·臺州月考)民族融合是指幾個或多個民族在共同的經濟基礎和思想基礎上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民族之間差別逐漸縮小,甚至形成一個從來沒有的新民族。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多種,探究下列民族融合的方式,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進入階級社會后民族融合的初步發展時期,諸侯國間頻繁的兼并戰爭,大大加強了中原地區與周邊民族的聯系,促進了民族融合。 ------百度百科 民族融合 材料二:張騫始開西域之跡。 ------《漢書》
材料三: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流動趨向 材料四:
(1)材料一中提到的“諸侯國”和西周的哪一政治制度有關?依據材料一指出,春秋戰國時期促進了民族融合的方式是什么?
(2)材料二指的是西漢時期的哪一歷史事件?該事件產生了怎樣的歷史作用?
(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人口遷徙是在什么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遷徙在我國歷史上有什么重要意義?
(4)材料四中為北魏政府的改革。請問他改革的措施是什么?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3.(2021九下·臺州月考)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唐·李白
材料二:創新是一個民族不斷發展的力量之源,秦漢和隋唐作為承前啟后的朝代,統治者為維護大一統的局面,不斷推出新的制度和政策,以維護統治。這些制度和政策有:①三省六部制②車同軌、書同文③科舉考試制度④郡縣制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⑥刺史制度
材料三:下圖中的人物是公元前1世紀時東西方的兩位君主,他們開創(或鞏固)的帝國雖遠隔萬里,但卻形成了一條聯系的“紐帶”。通過這條“紐帶”,東西方及沿線各國的經濟、文化得到交流和溝通。
材料四 亞歷山大的東征,羅馬帝國的擴張,阿拉伯帝國的征服……無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絕的重大事件。
——《世界史·古代史編》總序
(1)材料一中的“秦王”是誰?“掃六合”指是的“秦王”哪一事跡?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將以下朝代所采取的措施填寫出來。(只寫序號)
秦朝:   西漢:   隋唐:   
(3)請寫出材料三的空白橫線上的國家名稱。
(4)材料三中的“紐帶”指的是什么?哪些措施在客觀上推動了這條交流“紐帶”的形成?
24.(2021九下·臺州月考)實現近代化是近代以來世界各國發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邁進的過程中,中國和西方各走了一條不同的道路。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它最大的意義并不是產生了“自強”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義的“體”上撕開了一道口子,開動了現代化的這輛列車。 ——汪林茂《層次遞進的晚清三次新政》
材料二:歐美的物質文明,我們可以完全效仿,可以盲從,搬進中國來也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國自己的風土人情是怎么樣的,便像學習外國機器一樣,把外國管理社會的政治硬搬進來,那便是大錯。
—— 《三民主義·民權主義.第五講》
材料三:我在他們所反對的方面看到的是對全部文化遺產更徹底、更全面的抨擊……并沒有什么新奇之處,但種種抨擊不僅指向傳統的儒家社會,而且指向整個傳統。
——《劍橋中華民國史》(上卷)
材料四:“汲取歐洲文明,必須先其難者而后其易者,首先變革人心,然后改變政令,最后達到有形的物質。按照這個順序做,雖然有困難,但是沒有真正的障礙,可以順利達到目的。倘若次序顛倒,看似容易實則不通。” ——【日】福澤諭吉《文明論概略》(1875年)
(1)材料一中“它”是指哪一歷史事件 據材料指出該事件產生的“最大意義”
(2)據材料二,概括孫中山對西方文明的態度。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學“外國管理社會的政治”有何重大的探索活動?
(3)材料三中的“他們”指誰?據材料說明“他們”的活動在當時起到怎樣的作用。
(4)回顧中國近代化的歷程,是否符合材料四中日本學者的推理?請說明理由。
25.(2021九下·臺州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一個政黨的奮斗歷程,如此深刻地改變了一個國家的歷史進程,如此深切地決定了一個民族的前途命運。為了探究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902班學習小組繪制了如下年代尺:
材料二:中國共產黨人深刻地認識到,蘇俄式革命道路在中國行不通,經過艱難探索,中國共產黨終于找到了城市-農村-城市的正確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1)聯系與“新面貌”、“新道路”相關的歷史事件,說說中國共產黨是如何改變民族命運的?
(2)發生在北京的三個“新”,請你任選其中兩個“新”,分別說明它們“新”在何處?
(3)為實現民族獨立,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作了哪些努力?請列舉兩列,“新面貌”、“新道路”除外。
(4)從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中,你感悟到哪些道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識點】地勢和地形;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解析】【分析】黃土高原,溝壑縱橫,黃河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是我國第二長河,全長5400多千米,我國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公里,幾乎與整個歐洲的面積相等,大興安嶺是我國二三階梯的分界線,①②③④都正確;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我國不同地區的地理特征及學生對基本地理知識的記憶能力。掌握我國不同地區的地理特征是解題的關鍵。
2.【答案】D
【知識點】地形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解析】【分析】馬賽人將草原視為家園,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依靠阿爾卑斯山發展旅游業,又限制旅游業過快發展的瑞士、“耕海牧魚”,改捕為養,大力發展海水養殖業的日本都體現了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目標,故①③④正確。石油作為能源,會對環境造成極大的污染,因此不能體現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目標,故②錯誤。
D項①③④與“因地制宜,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一目標較為吻合,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因地制宜的生產、生活方式,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答案】3.A
4.B
【知識點】大洲和大洋
【解析】【點評】(1)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世界海陸的分布,要求學生具備分析圖示能力。
(2)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世界海陸的分布。
3.讀某大洲沿19°E的地形剖面示意圖可知,該大洲主要介于南、北回歸線之間,赤道穿過中部,為非洲,故甲水域為地中海,乙水域為大西洋。
A項地中海 大西洋分別為甲乙兩水域,符合題意;
B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4.讀某大洲沿19°E的地形剖面示意圖可知,該大洲主要介于南、北回歸線之間,赤道穿過中部,為非洲,故該大洲的自然特征為熱帶氣候分布最廣,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廣布。世界黑種人故鄉為人文特征,面積最大的大洲是亞洲。
A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B項熱帶氣候分布最廣說法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5.【答案】C
【知識點】百家爭鳴;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制,核心思想來源于法家思想。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
AB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C項法家、儒家學說分別是秦始皇、漢武帝治國的核心思想來源,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治國思想,要求理解掌握基礎史實。
6.【答案】D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貞觀之治;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
【解析】【分析】題干中的刺史制度、"杯酒釋兵權" 均反映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體現了皇權的加強,因此,反映的共同主題應為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
A項開疆拓土與大一統的格局錯誤,題干中的漢唐的政治制度不同于兩朝的開疆拓土,也不能體現其大一統的格局 ;宋朝沒有完成全國的統一未出現大一統格局,不符合題意;
B項皇權膨脹與近代化的前夜錯誤,中國歷史上近代化的前夜出現于明清時期,與題干中史實所處的時代無關,不符合題意;
C項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錯誤 ,題干信息均體現漢民族封建政治文明的發展,不能反映多元文化的碰撞與交融,不符合題意;
D項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可能是他們研究的主題,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7.【答案】D
【知識點】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
【解析】【分析】①為宋代火器,②是唐朝曲轅犁,③是戰國時期的司南黃道婆,④是商朝司母戊鼎。按出現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④③②①。
D項④③②①排列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代中國科技成就。本題解答的關鍵是從時間先后順序切入,結合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進行思考。
8.【答案】D
【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解析】【分析】清朝在西藏設立駐藏大臣,而非元朝,故①錯誤。雍正期間實施改土歸流制度,加強了對西南地區的管轄;承德避暑山莊促進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明政府設置茶馬司,專門管理茶馬交易促進內地與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故②③④正確。
D項②③④體現題干觀點,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代中國的民族關系,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9.【答案】C
【知識點】第二次工業革命
【解析】【分析】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各先進國家“遍地開花”的局面,導致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為其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提供了政治保障。
A項英國經濟實力急劇下降錯誤,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英國發展緩慢,但是英國經濟實力并沒有急劇下降,不符合題意;
B項美、德等國經濟迅速發展錯誤,美、德等國經濟迅速發展是第二次工業革命“遍地開花”的局面的表現,不符合題意;
C項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是導致“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各先進國家‘遍地開花’的局面”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符合題意;
D項自然科學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錯誤,自然科學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是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展的重要原因,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兩次工業革命,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10.【答案】D
【知識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的誕生;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拿破侖法典》體現了自由平等和資本主義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則,維護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體現了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并非維護了封建制度。
ABC三項所述均符合資產階級革命的史實,不符合題意;
D項法國《拿破侖法典》維護了封建制度說法不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西方早期資產階級革命,要求理解掌握重要史實。
11.【答案】B
【知識點】資本主義的擴張
【解析】【分析】A項明治維新使西方的自由平等思想逐漸深入人心,這是明治維新在思想方面的意義,不符合題意;
B項通過改革,推翻了幕府的統治錯誤,倒幕運動推翻了幕府的統治,建立了明治政府,為改革創造了條件,符合題意;
C項日本確立了君主立憲的資產階級政體正確,明治維新后,1889年日本以《德意志帝國憲法》為藍本,頒布了《日本帝國憲法》,規定天皇掌握國家的一切大權,內閣向天皇負責,而不對議會負責,從而確立了君主立憲制,不符合題意;
D項日本逐漸改變了落后的面貌,成為亞洲第一個邁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是日本明治維新帶來的影響,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日本明治維新,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12.【答案】D
【知識點】改革開放
【解析】【分析】現階段我國將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道路不動搖!①改革是我國現階段的中心工作說法錯誤;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強國之路,但②改革開放能使我國迅速超過發達國家說法錯誤;排除①②。
D項③④說法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改革開放的相關知識及學生認識問題的能力。
13.【答案】C
【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香港和澳門回歸;新中國的誕生
【解析】【分析】①萬里山河歸人民,五億群眾慶新生反映的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②臺灣省已歸日本,頤和園又搭天棚反映的是1895年日本通過《馬關條約》割占臺灣;③百年榮辱人青史,兩制輝煌壯國魂反映的是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④食堂巧煮千家飯,公社飽暖萬人心反映的是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運動。按其發生先后排列應是②①④③。
C項②①④③排列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中國成立、《馬關條約》、人民公社化運動、一國兩制,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14.【答案】D
【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盧溝橋事變和九一八事變都是日軍侵華戰爭的一部分,都是日本為了轉嫁危機,緩和國內矛盾而采取的侵略擴張政策,故選項AB正確。九一八事變發生以后,蔣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表明中國內部不統一,給日本進一步侵華提供了機會。故選項C正確,選項D不正確。
【點評】知道九一八事變的結果及其東北三省淪陷的原因。
15.【答案】B
【知識點】二戰規模的擴大(德國進攻蘇聯和日軍偷襲珍珠港);大戰的轉折;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莫斯科保衛戰發生在1941年,波茨坦會議是在1945年7月17日到1945年8月2日,諾曼底登陸是在1944年6月,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在1942年7月—1943年2月。因此,正確順序是①④③②。
B項①④③②排列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戰,要求識記基礎史實。
16.【答案】B
【知識點】政治協商會議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會議決定改北平為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以五星紅旗為國旗,采用公元紀年。因此:
B符合題意;ACD與題意無關;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內容。難度不大,掌握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內容即可作答。
17.【答案】B
【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新中國的誕生
【解析】【分析】“中國新生”是指1949年新中國誕生,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偉大轉折”是指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提出改革開放的決策,是建國以來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ACD三項和“中國新生”和“偉大轉折”不符,不符合題意;
B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分別是“中國新生”和“偉大轉折”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中國成立和十一屆三中全會,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18.【答案】C
【知識點】中美建交與中國重返聯合國
【解析】【分析】A項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在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與題干時間不符,不符合題意;
B項提出“求同存異”方針是在1955年4月在萬隆會議上,與題干時間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中美關系正常化是1972年,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是1979年,屬于20世紀70年代,符合題意;
D項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在2001年,與題干時間不符,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中國外交成就,要求識記基礎知識。
19.【答案】B
【知識點】冷戰中的對峙
【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美蘇之間“冷戰”有關知識的準確識記。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后,美蘇戰時同盟結束。1947年,美總統杜魯門提出“遏制共產主義”、干涉別國內政、加緊控制其他國家的綱領和政策,后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 杜魯門主義的提出,標志著冷戰的開始,故答案選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美蘇之間“冷戰”有關知識的準確識記。
20.【答案】A
【知識點】中國發展的歷史性跨越
【解析】【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A項①③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相關史實。
21.【答案】(1)巴西利亞;巴西高原
(2)A區小于B區。原因: A區氣候過于濕熱,開發歷史短,地處內陸,交通較不便; B區氣候較涼爽,開發歷史悠久,位于沿海,海運便利
(3)①原料(甘蔗)豐富;②勞動力充足;③能源需求量大,市場廣闊;④生產技術成熟;⑤政府支持,前景廣闊
(4)①人口眾多,汽車的需求量大;②為了減小對石油的依賴;③新能源汽車產生的大氣污染小(或答酒精燃料是清潔無污染、可再生的能源) ;④新能源汽車生產技術嫻熟
【知識點】世界主要國家的區別(面積、人口、經濟水平)
【解析】【分析】(1)巴西的首都為巴西利亞,所處的地形區是巴西高原。
(2)據圖可知,A區小于B區。原因: A區氣候過于濕熱,開發歷史短,地處內陸,交通較不便; B區氣候較涼爽,開發歷史悠久,位于沿海,海運便利。
(3)巴西生產酒精燃料的有利條件是:①原料(甘蔗)豐富;②勞動力充足;③能源需求量大,市場廣闊;④生產技術成熟;⑤政府支持,前景廣闊。
(4)巴西推廣新能源汽車的原因是:①人口眾多,汽車的需求量大;②為了減小對石油的依賴;③新能源汽車產生的大氣污染小(或答酒精燃料是清潔無污染、可再生的能源) ;④新能源汽車生產技術嫻熟。(1)本題考查。
故答案為:(1)巴西利亞;巴西高原。
(2)A區小于B區。原因: A區氣候過于濕熱,開發歷史短,地處內陸,交通較不便; B區氣候較涼爽,開發歷史悠久,位于沿海,海運便利。
(3)①原料(甘蔗)豐富;②勞動力充足;③能源需求量大,市場廣闊;④生產技術成熟;⑤政府支持,前景廣闊。
(4)①人口眾多,汽車的需求量大;②為了減小對石油的依賴;③新能源汽車產生的大氣污染小(或答酒精燃料是清潔無污染、可再生的能源) ;④新能源汽車生產技術嫻熟。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巴西的自然環境特征和人文特征,考查學生讀圖分析、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掌握巴西的概況和工農業發展的情況是解題的關鍵。
22.【答案】(1)分封制;諸侯國間頻繁的兼并戰爭。
(2)張騫通西域;漢朝同西域的交往從此日趨頻繁。
(3)西晉后期;促進江南地區的開發和民族的融合。
(4)措施:說漢化、穿漢服、用漢姓、通漢婚、改漢制、學漢禮;
根本目的:鞏固北魏鮮卑貴族的統治。
【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分封制和春秋戰國時期促進民族融合的方式,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材料一中提到的“諸侯國”和西周的分封制有關。分封制的實施加強了周王室與諸侯國的經濟文化聯系;密切了西周與周邊少數民族的聯系;推動了邊遠地區的經濟開發和文化發展;鞏固了國家的統治。據材料一“諸侯國間頻繁的兼并戰爭,大大加強了中原地區與周邊民族的聯系,促進了民族融合。”可知,春秋戰國時期促進了民族融合的方式是諸侯國之間頻繁的兼并戰爭。
(2)本題考查張騫通西域及其歷史作用,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據材料二“張騫始開西域之跡。”可知,這是指的漢朝時期的張騫通西域。張騫通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促進了漢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往。
(3)本題考查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的人口遷徙,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人口遷徙是在西晉后期。西晉后期以來,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遷到江南,南遷的人給江南地區帶去了勞動力,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和不同的生活方式。第二小問,結合所學可知,魏晉南北朝時北民南遷促進江南地區的開發和民族的融合。
(4)本題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材料四中北魏政府的改革促進了民族的融合。當時北魏政府改革的領導人是北魏孝文帝。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響,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北魏孝文帝順應這一趨勢實行改革,改革的內容包括:遷都洛陽;提倡說漢話、穿漢服、改漢姓、與漢族人通婚。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程,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他改革的根本目是鞏固北魏鮮卑貴族的統治。
故答案為:(1)分封制;諸侯國間頻繁的兼并戰爭。
(2)張騫通西域;漢朝同西域的交往從此日趨頻繁。
(3)西晉后期;促進江南地區的開發和民族的融合。
(4)措施:說漢化、穿漢服、用漢姓、通漢婚、改漢制、學漢禮;根本目的:鞏固北魏鮮卑貴族的統治。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分封制,春秋戰國時期促進民族融合的方式,張騫通西域,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的人口遷徙,孝文帝改革的相關知識。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
23.【答案】(1)秦始皇(嬴政)。滅六國,統一全國。
(2)②④;⑤⑥;①③
(3)羅馬帝國。
(4)絲綢之路。措施:派張騫出使西域;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設酒泉、張掖、武威、敦煌四郡等
【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秦朝的統一,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據材料一“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可知,“秦王”是秦始皇或嬴政;“掃六合”指是的“秦王”滅六國,統一全國。
(2)本題考查秦漢隋唐時期鞏固統治的措施,要求識記基礎知識。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創立皇帝制度,統一文字、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在全國范圍內確立郡縣制,即②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思想專制,推行刺史制度,加強中央集權,即⑤⑥。隋唐時期,中央官制是三省六部制,創立并完善科舉考試制度,即①③。
(3)本題考查羅馬帝國,要求運用所學解讀圖片信息。據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羅馬帝國。
(4)本題考查絲綢之路,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材料三中的“紐帶”指的是絲綢之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設立酒泉、張掖、武威、敦煌四郡等,在客觀上推動了絲綢之路的形成。
故答案為:(1)秦始皇(嬴政)。滅六國,統一全國。
(2)秦朝:②④;西漢:⑤⑥;隋唐:①③。
(3)羅馬帝國。
(4)絲綢之路。措施:派張騫出使西域;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設酒泉、張掖、武威、敦煌四郡等。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朝的統一,秦漢隋唐時期鞏固統治的措施,絲綢之路,羅馬帝國的相關知識。要求準確識記基礎知識并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
24.【答案】(1)洋務運動;意義:開啟了中國經濟(工業)領域近代化的步伐。
(2)態度:西方物質文明可以仿效,但政治文明不可照搬。
探索活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
(3)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
作用:這場運動讓軍閥混戰中的中國響起了思想啟蒙的聲音。使人們的思想,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從而更加廣泛而深刻地影響了整個社會。
(4)不符合。日本學者認為近代化應先從思想著手,再到政治制度,最后上升到物質層面;而回顧中國近代化歷程,卻經歷了一條從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道路,與日本學者的推理恰好相反。
【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洋務運動,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根據材料一中的“自強”“在古老的封建主義的‘體’上撕開了一道口子,開動了現代化”及所學可知,材料中的“它”指的是洋務運動。根據“開動了現代化的這輛列車”可知,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工業化化的開端。
(2)本題考查戊戌變法、辛亥革命,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第一小問,據“歐美的物質文明,我們可以完全效仿,可以盲從,搬進中國來也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國自己的風土人情是怎么樣的,便像學習外國機器一樣,把外國管理社會的政治硬搬進來,那便是大錯”分析提煉得出信息,即西方物質文明可以仿效,但政治文明不可照搬。第二小問,緊扣題干時間“19世紀末20世紀初”,結合近代中國在這個時間段向西方學習民主政治的史實列舉作答即可。
(3)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第一小問,根據“種種抨擊不僅指向傳統的儒家社會,而且指向整個傳統”可知,這指的是全面否定傳統文化的新文化運動,“他們”指的是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如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第二小問,據材料并結合新文化運動的積極影響作答即可。
(4)本題考查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據“汲取歐洲文明,必須先其難者而后其易者,首先變革人心,然后改變政令,最后達到有形的物質”并結合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歷程可知,近代中國學習西方是從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這與日本學者的推理不符合;再結合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來說明理由即可。
故答案為:(1)洋務運動;意義:開啟了中國經濟(工業)領域近代化的步伐。
(2)態度:西方物質文明可以仿效,但政治文明不可照搬。探索活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
(3)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作用:這場運動讓軍閥混戰中的中國響起了思想啟蒙的聲音。使人們的思想,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從而更加廣泛而深刻地影響了整個社會。
(4)不符合。日本學者認為近代化應先從思想著手,再到政治制度,最后上升到物質層面;而回顧中國近代化歷程,卻經歷了一條從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道路,與日本學者的推理恰好相反。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近代化的探索。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
25.【答案】(1)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 1927年10月,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根據地建立,找到了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
(2)新紀元: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結束了近代中國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中華民族從此進入了發展進步的歷史新紀元;新時期:1978年,黨的十-屆三中全會召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新時代:2017年,黨的十九大召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3)舉例:實現國共第一次合作,進行大革命;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實現因共第二次合作,帶領人民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等。
(4)立足國情,走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工農武裝割據;新中國的誕生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中國共產黨誕生及中國革命道路,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根據材料年代尺中的“1921年”“1927年” , 可知與“新面貌"“新道路”相關的歷史事件分別是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1921年7月中共一大的召開 ,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新了。1927年 ,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失敗后,當即立斷,率部隊向井岡山進軍,開始創建中國革命史上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是中國共產黨探索農村包圍城市、 武裝奪取政權這一革命道路的開始。
(2)本題主要考查新中國成立以來相關史實,要求識記基礎史實。根據材料年代尺中的“1949年”“1978年” “2017年”, 可知發生在北京的三個 “新”分別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中共十九大。結合所學可知,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在北京隆重舉行,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結束了中國百年來任人宰割的屈辱歷史,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國家贏得了獨立,人民當家做了主人。1978年12月,中共十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這次全會沖破了長期以來“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做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從此我國步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2017年召開的中共十九大上習近平在會上作了最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報告指出 ,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3)本題考查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作出的努力,要求識記基礎史實。該題圍繞兩次國共合作和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加以說明即可。
(4)本題主要考查從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的感悟,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及知識歸納概括。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 學生當之有理即可。 如:立足國情走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故答案為:(1)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 1927年10月,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根據地建立,找到了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
(2)新紀元: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結束了近代中國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中華民族從此進入了發展進步的歷史新紀元;新時期:1978年,黨的十-屆三中全會召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新時代:2017年,黨的十九大召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3)舉例:實現國共第一次合作,進行大革命;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實現因共第二次合作,帶領人民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等。
(4)立足國情,走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共產黨誕生及中國革命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中共十九大,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作出的努力。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
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浙江省臺州市2020-2021學年九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第一次月考試卷
一、選擇題(本大題有20小題,每題只有1個正確答案,每小題2分,共40分)
1.(2020九上·仙居期末)下列四張地理知識卡片,其中內容正確的是(  )
①黃土高原,溝壑縱橫,人們開鑿了層層梯田,種植農作物。
②黃河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是中國第二長河,全長5400多千米。
③我國陸地面積960平方公里,幾乎與整個歐洲的面積相等。
④大興安嶺是我國一二兩級階梯的分界線,也是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知識點】地勢和地形;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解析】【分析】黃土高原,溝壑縱橫,黃河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是我國第二長河,全長5400多千米,我國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公里,幾乎與整個歐洲的面積相等,大興安嶺是我國二三階梯的分界線,①②③④都正確;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我國不同地區的地理特征及學生對基本地理知識的記憶能力。掌握我國不同地區的地理特征是解題的關鍵。
2.(2021九下·臺州月考)因地制宜,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人類追求的目標之一。下列區域的生產、生活方式中體現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與這一目標較為吻合的有(  )
①馬賽人將草原視為家園,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②依靠大力生產和銷售石油致富的波斯灣沿岸各國
③依靠阿爾卑斯山發展旅游業,又限制旅游業過快發展的瑞士
④“耕海牧魚”,改捕為養,大力發展海水養殖業的日本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知識點】地形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解析】【分析】馬賽人將草原視為家園,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依靠阿爾卑斯山發展旅游業,又限制旅游業過快發展的瑞士、“耕海牧魚”,改捕為養,大力發展海水養殖業的日本都體現了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目標,故①③④正確。石油作為能源,會對環境造成極大的污染,因此不能體現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目標,故②錯誤。
D項①③④與“因地制宜,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一目標較為吻合,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因地制宜的生產、生活方式,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2021九下·臺州月考)“某大洲沿19°E的地形剖面示意圖”,讀圖回答下面小題。
3.甲乙兩水域分別為(  )
A.地中海 大西洋 B.大西洋 印度洋
C.印度洋 北冰洋 D.北冰洋 地中海
4.關于該大洲的自然特征,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世界黑種人的故鄉 B.熱帶氣候分布最廣
C.熱帶雨林分布最廣 D.陸地面積最大的洲
【答案】3.A
4.B
【知識點】大洲和大洋
【解析】【點評】(1)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世界海陸的分布,要求學生具備分析圖示能力。
(2)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世界海陸的分布。
3.讀某大洲沿19°E的地形剖面示意圖可知,該大洲主要介于南、北回歸線之間,赤道穿過中部,為非洲,故甲水域為地中海,乙水域為大西洋。
A項地中海 大西洋分別為甲乙兩水域,符合題意;
B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4.讀某大洲沿19°E的地形剖面示意圖可知,該大洲主要介于南、北回歸線之間,赤道穿過中部,為非洲,故該大洲的自然特征為熱帶氣候分布最廣,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廣布。世界黑種人故鄉為人文特征,面積最大的大洲是亞洲。
A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B項熱帶氣候分布最廣說法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5.《秦始皇》和《大漢天子》等歷史影視作品熱播后,很多人對秦始皇、漢武帝等古代帝王的文韜武略有了基本了解。秦始皇、漢武帝治國的核心思想分別來源于(  )
A.儒家、墨家學說 B.儒家、道家學說
C.法家、儒家學說 D.法家、道家學說
【答案】C
【知識點】百家爭鳴;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制,核心思想來源于法家思想。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
AB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C項法家、儒家學說分別是秦始皇、漢武帝治國的核心思想來源,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治國思想,要求理解掌握基礎史實。
6.(2021九下·臺州月考)某校學生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時,列舉了一些史實(如圖),從中可以確定他們研究的主題可能是(  )
A.開疆拓土與大一統的格局 B.皇權膨脹與近代化的前夜
C.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 D.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
【答案】D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貞觀之治;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
【解析】【分析】題干中的刺史制度、"杯酒釋兵權" 均反映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體現了皇權的加強,因此,反映的共同主題應為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
A項開疆拓土與大一統的格局錯誤,題干中的漢唐的政治制度不同于兩朝的開疆拓土,也不能體現其大一統的格局 ;宋朝沒有完成全國的統一未出現大一統格局,不符合題意;
B項皇權膨脹與近代化的前夜錯誤,中國歷史上近代化的前夜出現于明清時期,與題干中史實所處的時代無關,不符合題意;
C項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錯誤 ,題干信息均體現漢民族封建政治文明的發展,不能反映多元文化的碰撞與交融,不符合題意;
D項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可能是他們研究的主題,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7.(2021八上·蕭山期末)下列圖片反映的古代中國科技成就,按出現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  )
A.①②④③ B.①④③② C.④①③② D.④③②①
【答案】D
【知識點】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
【解析】【分析】①為宋代火器,②是唐朝曲轅犁,③是戰國時期的司南黃道婆,④是商朝司母戊鼎。按出現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④③②①。
D項④③②①排列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代中國科技成就。本題解答的關鍵是從時間先后順序切入,結合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進行思考。
8.(2021九下·臺州月考)自古以來中國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實行正確的民族政策能促進國家發展,社會穩定,民族進步。體現上述觀點史實的有(  )
①元朝在西藏設立駐藏大臣,西藏正式歸屬中央政府
②清朝雍正期間,改土歸流制度實施,加強了中央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聯系
③承德避暑山莊有加強民族感情,促進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的作用
④明政府設置茶馬司,促進內地與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解析】【分析】清朝在西藏設立駐藏大臣,而非元朝,故①錯誤。雍正期間實施改土歸流制度,加強了對西南地區的管轄;承德避暑山莊促進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明政府設置茶馬司,專門管理茶馬交易促進內地與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故②③④正確。
D項②③④體現題干觀點,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古代中國的民族關系,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9.(2021九下·臺州月考)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英國“一枝獨秀”,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各先進國家“遍地開花”的局面,導致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國經濟實力急劇下降
B.美、德等國經濟迅速發展
C.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
D.自然科學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
【答案】C
【知識點】第二次工業革命
【解析】【分析】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各先進國家“遍地開花”的局面,導致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為其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提供了政治保障。
A項英國經濟實力急劇下降錯誤,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英國發展緩慢,但是英國經濟實力并沒有急劇下降,不符合題意;
B項美、德等國經濟迅速發展錯誤,美、德等國經濟迅速發展是第二次工業革命“遍地開花”的局面的表現,不符合題意;
C項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是導致“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各先進國家‘遍地開花’的局面”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符合題意;
D項自然科學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錯誤,自然科學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是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展的重要原因,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兩次工業革命,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10.(2021九下·臺州月考)下列關于西方資產階級革命相關史實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英國《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B.美國1787年憲法確立三權分立的共和政體
C.法國《人權宣言》宣稱自由平等
D.法國《拿破侖法典》維護了封建制度
【答案】D
【知識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的誕生;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拿破侖法典》體現了自由平等和資本主義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則,維護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體現了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并非維護了封建制度。
ABC三項所述均符合資產階級革命的史實,不符合題意;
D項法國《拿破侖法典》維護了封建制度說法不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西方早期資產階級革命,要求理解掌握重要史實。
11.(2021九下·臺州月考)下列關于日本明治維新的評述,不正確的是(  )
A.明治維新使西方的自由平等思想逐漸深入人心
B.通過改革,推翻了幕府的統治
C.日本確立了君主立憲的資產階級政體
D.日本逐漸改變了落后的面貌,成為亞洲第一個邁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
【答案】B
【知識點】資本主義的擴張
【解析】【分析】A項明治維新使西方的自由平等思想逐漸深入人心,這是明治維新在思想方面的意義,不符合題意;
B項通過改革,推翻了幕府的統治錯誤,倒幕運動推翻了幕府的統治,建立了明治政府,為改革創造了條件,符合題意;
C項日本確立了君主立憲的資產階級政體正確,明治維新后,1889年日本以《德意志帝國憲法》為藍本,頒布了《日本帝國憲法》,規定天皇掌握國家的一切大權,內閣向天皇負責,而不對議會負責,從而確立了君主立憲制,不符合題意;
D項日本逐漸改變了落后的面貌,成為亞洲第一個邁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是日本明治維新帶來的影響,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日本明治維新,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12.(2018九上·秀洲月考)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原因是(  )
①改革是我國現階段的中心工作
②改革開放能使我國迅速超過發達國家
③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④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給我國經濟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D
【知識點】改革開放
【解析】【分析】現階段我國將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道路不動搖!①改革是我國現階段的中心工作說法錯誤;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強國之路,但②改革開放能使我國迅速超過發達國家說法錯誤;排除①②。
D項③④說法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改革開放的相關知識及學生認識問題的能力。
13.(2021九下·臺州月考)對聯是時代的反映。以下對聯所反映的歷史事件,按其發生先后排列正確的是(  )
①萬里山河歸人民,五億群眾慶新生 ②臺灣省已歸日本,頤和園又搭天棚
③百年榮辱人青史,兩制輝煌壯國魂 ④食堂巧煮千家飯,公社飽暖萬人心
A.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③④②①
【答案】C
【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香港和澳門回歸;新中國的誕生
【解析】【分析】①萬里山河歸人民,五億群眾慶新生反映的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②臺灣省已歸日本,頤和園又搭天棚反映的是1895年日本通過《馬關條約》割占臺灣;③百年榮辱人青史,兩制輝煌壯國魂反映的是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④食堂巧煮千家飯,公社飽暖萬人心反映的是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運動。按其發生先后排列應是②①④③。
C項②①④③排列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中國成立、《馬關條約》、人民公社化運動、一國兩制,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14.(2021九下·臺州月考)下列關于盧溝橋事變與九一八事變相同點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日本推行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結果
B.是日本為了擺脫經濟危機而進行的侵略戰爭
C.中國內部不統一給日本提供了機會
D.事變后中國政府進行了積極抵抗
【答案】D
【知識點】“九一八”事變與日本侵華戰爭的開始;“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
【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盧溝橋事變和九一八事變都是日軍侵華戰爭的一部分,都是日本為了轉嫁危機,緩和國內矛盾而采取的侵略擴張政策,故選項AB正確。九一八事變發生以后,蔣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表明中國內部不統一,給日本進一步侵華提供了機會。故選項C正確,選項D不正確。
【點評】知道九一八事變的結果及其東北三省淪陷的原因。
15.(2021九下·臺州月考)下列與二戰相關的重要歷史事件,按時間先后排列正確的是(  )
①莫斯科保衛戰 ②波茨坦會議 ③諾曼底登陸 ④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A.①③②④ B.①④③② C.②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知識點】二戰規模的擴大(德國進攻蘇聯和日軍偷襲珍珠港);大戰的轉折;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莫斯科保衛戰發生在1941年,波茨坦會議是在1945年7月17日到1945年8月2日,諾曼底登陸是在1944年6月,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在1942年7月—1943年2月。因此,正確順序是①④③②。
B項①④③②排列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戰,要求識記基礎史實。
16.1949年,某次會議通過了以下若干決議: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改北平為北京,并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這次會議應該是(  )
A.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B.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C.七屆二中全會
D.中共七大
【答案】B
【知識點】政治協商會議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會議決定改北平為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以五星紅旗為國旗,采用公元紀年。因此:
B符合題意;ACD與題意無關;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內容。難度不大,掌握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內容即可作答。
17.(2020九上·新昌月考)中華民族在近百年艱苦卓絕的偉大復興歷程中,通過“中國新生”和“偉大轉折”實現了國家的獨立與富強。“中國新生”和“偉大轉折”分別是指(  )
A.辛亥革命推翻了2 000多年的帝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B.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C.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D.抗戰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答案】B
【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新中國的誕生
【解析】【分析】“中國新生”是指1949年新中國誕生,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偉大轉折”是指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提出改革開放的決策,是建國以來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ACD三項和“中國新生”和“偉大轉折”不符,不符合題意;
B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分別是“中國新生”和“偉大轉折”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中國成立和十一屆三中全會,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18.(2021九下·臺州月考)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外交領域不斷取得重大突破,大國外交漸露崢嶸。20世紀70年代中國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有(  )
A.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C.中美關系正常化 D.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答案】C
【知識點】中美建交與中國重返聯合國
【解析】【分析】A項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在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與題干時間不符,不符合題意;
B項提出“求同存異”方針是在1955年4月在萬隆會議上,與題干時間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中美關系正常化是1972年,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是1979年,屬于20世紀70年代,符合題意;
D項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在2001年,與題干時間不符,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中國外交成就,要求識記基礎知識。
19.當前,美日拉攏一些國家極力遏制中國,這實際上是典型的冷戰思維的延續。美國實施冷戰政策開始于(  )
A.北約組織的建立 B.杜魯門主義的提出
C.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 D.馬歇爾計劃的推行
【答案】B
【知識點】冷戰中的對峙
【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美蘇之間“冷戰”有關知識的準確識記。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后,美蘇戰時同盟結束。1947年,美總統杜魯門提出“遏制共產主義”、干涉別國內政、加緊控制其他國家的綱領和政策,后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 杜魯門主義的提出,標志著冷戰的開始,故答案選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美蘇之間“冷戰”有關知識的準確識記。
20.(2020·天臺模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  )
①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②中國實現了全面小康社會
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不斷發展
④中國基本建成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知識點】中國發展的歷史性跨越
【解析】【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A項①③理解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相關史實。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有5小題,共60分)
21.(2021九下·臺州月考)閱讀下列材料,回答以下問題。
圖中乙國人口約 2 億,盛產甘蔗,為減少對石油進口的依賴,該國積極倡導利用成熟的技術以甘蔗為主要原料制取酒精,目前已成為酒精生產大國,也是世界上以酒精為汽車燃料最為成功的國家之一。
(1)巴西的首都為   ,所處的地形區是   。
(2)比較A、B 兩區域人口密度的差異并分析原因。
(3)簡述乙國生產酒精燃料的有利條件。
(4)分析乙國政府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的主要原因。
【答案】(1)巴西利亞;巴西高原
(2)A區小于B區。原因: A區氣候過于濕熱,開發歷史短,地處內陸,交通較不便; B區氣候較涼爽,開發歷史悠久,位于沿海,海運便利
(3)①原料(甘蔗)豐富;②勞動力充足;③能源需求量大,市場廣闊;④生產技術成熟;⑤政府支持,前景廣闊
(4)①人口眾多,汽車的需求量大;②為了減小對石油的依賴;③新能源汽車產生的大氣污染小(或答酒精燃料是清潔無污染、可再生的能源) ;④新能源汽車生產技術嫻熟
【知識點】世界主要國家的區別(面積、人口、經濟水平)
【解析】【分析】(1)巴西的首都為巴西利亞,所處的地形區是巴西高原。
(2)據圖可知,A區小于B區。原因: A區氣候過于濕熱,開發歷史短,地處內陸,交通較不便; B區氣候較涼爽,開發歷史悠久,位于沿海,海運便利。
(3)巴西生產酒精燃料的有利條件是:①原料(甘蔗)豐富;②勞動力充足;③能源需求量大,市場廣闊;④生產技術成熟;⑤政府支持,前景廣闊。
(4)巴西推廣新能源汽車的原因是:①人口眾多,汽車的需求量大;②為了減小對石油的依賴;③新能源汽車產生的大氣污染小(或答酒精燃料是清潔無污染、可再生的能源) ;④新能源汽車生產技術嫻熟。(1)本題考查。
故答案為:(1)巴西利亞;巴西高原。
(2)A區小于B區。原因: A區氣候過于濕熱,開發歷史短,地處內陸,交通較不便; B區氣候較涼爽,開發歷史悠久,位于沿海,海運便利。
(3)①原料(甘蔗)豐富;②勞動力充足;③能源需求量大,市場廣闊;④生產技術成熟;⑤政府支持,前景廣闊。
(4)①人口眾多,汽車的需求量大;②為了減小對石油的依賴;③新能源汽車產生的大氣污染小(或答酒精燃料是清潔無污染、可再生的能源) ;④新能源汽車生產技術嫻熟。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巴西的自然環境特征和人文特征,考查學生讀圖分析、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掌握巴西的概況和工農業發展的情況是解題的關鍵。
22.(2021九下·臺州月考)民族融合是指幾個或多個民族在共同的經濟基礎和思想基礎上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民族之間差別逐漸縮小,甚至形成一個從來沒有的新民族。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多種,探究下列民族融合的方式,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進入階級社會后民族融合的初步發展時期,諸侯國間頻繁的兼并戰爭,大大加強了中原地區與周邊民族的聯系,促進了民族融合。 ------百度百科 民族融合 材料二:張騫始開西域之跡。 ------《漢書》
材料三: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流動趨向 材料四:
(1)材料一中提到的“諸侯國”和西周的哪一政治制度有關?依據材料一指出,春秋戰國時期促進了民族融合的方式是什么?
(2)材料二指的是西漢時期的哪一歷史事件?該事件產生了怎樣的歷史作用?
(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人口遷徙是在什么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遷徙在我國歷史上有什么重要意義?
(4)材料四中為北魏政府的改革。請問他改革的措施是什么?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案】(1)分封制;諸侯國間頻繁的兼并戰爭。
(2)張騫通西域;漢朝同西域的交往從此日趨頻繁。
(3)西晉后期;促進江南地區的開發和民族的融合。
(4)措施:說漢化、穿漢服、用漢姓、通漢婚、改漢制、學漢禮;
根本目的:鞏固北魏鮮卑貴族的統治。
【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分封制和春秋戰國時期促進民族融合的方式,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材料一中提到的“諸侯國”和西周的分封制有關。分封制的實施加強了周王室與諸侯國的經濟文化聯系;密切了西周與周邊少數民族的聯系;推動了邊遠地區的經濟開發和文化發展;鞏固了國家的統治。據材料一“諸侯國間頻繁的兼并戰爭,大大加強了中原地區與周邊民族的聯系,促進了民族融合。”可知,春秋戰國時期促進了民族融合的方式是諸侯國之間頻繁的兼并戰爭。
(2)本題考查張騫通西域及其歷史作用,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據材料二“張騫始開西域之跡。”可知,這是指的漢朝時期的張騫通西域。張騫通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促進了漢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往。
(3)本題考查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的人口遷徙,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人口遷徙是在西晉后期。西晉后期以來,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遷到江南,南遷的人給江南地區帶去了勞動力,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和不同的生活方式。第二小問,結合所學可知,魏晉南北朝時北民南遷促進江南地區的開發和民族的融合。
(4)本題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材料四中北魏政府的改革促進了民族的融合。當時北魏政府改革的領導人是北魏孝文帝。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響,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北魏孝文帝順應這一趨勢實行改革,改革的內容包括:遷都洛陽;提倡說漢話、穿漢服、改漢姓、與漢族人通婚。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程,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他改革的根本目是鞏固北魏鮮卑貴族的統治。
故答案為:(1)分封制;諸侯國間頻繁的兼并戰爭。
(2)張騫通西域;漢朝同西域的交往從此日趨頻繁。
(3)西晉后期;促進江南地區的開發和民族的融合。
(4)措施:說漢化、穿漢服、用漢姓、通漢婚、改漢制、學漢禮;根本目的:鞏固北魏鮮卑貴族的統治。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分封制,春秋戰國時期促進民族融合的方式,張騫通西域,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的人口遷徙,孝文帝改革的相關知識。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
23.(2021九下·臺州月考)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唐·李白
材料二:創新是一個民族不斷發展的力量之源,秦漢和隋唐作為承前啟后的朝代,統治者為維護大一統的局面,不斷推出新的制度和政策,以維護統治。這些制度和政策有:①三省六部制②車同軌、書同文③科舉考試制度④郡縣制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⑥刺史制度
材料三:下圖中的人物是公元前1世紀時東西方的兩位君主,他們開創(或鞏固)的帝國雖遠隔萬里,但卻形成了一條聯系的“紐帶”。通過這條“紐帶”,東西方及沿線各國的經濟、文化得到交流和溝通。
材料四 亞歷山大的東征,羅馬帝國的擴張,阿拉伯帝國的征服……無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絕的重大事件。
——《世界史·古代史編》總序
(1)材料一中的“秦王”是誰?“掃六合”指是的“秦王”哪一事跡?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將以下朝代所采取的措施填寫出來。(只寫序號)
秦朝:   西漢:   隋唐:   
(3)請寫出材料三的空白橫線上的國家名稱。
(4)材料三中的“紐帶”指的是什么?哪些措施在客觀上推動了這條交流“紐帶”的形成?
【答案】(1)秦始皇(嬴政)。滅六國,統一全國。
(2)②④;⑤⑥;①③
(3)羅馬帝國。
(4)絲綢之路。措施:派張騫出使西域;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設酒泉、張掖、武威、敦煌四郡等
【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秦朝的統一,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據材料一“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可知,“秦王”是秦始皇或嬴政;“掃六合”指是的“秦王”滅六國,統一全國。
(2)本題考查秦漢隋唐時期鞏固統治的措施,要求識記基礎知識。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創立皇帝制度,統一文字、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在全國范圍內確立郡縣制,即②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思想專制,推行刺史制度,加強中央集權,即⑤⑥。隋唐時期,中央官制是三省六部制,創立并完善科舉考試制度,即①③。
(3)本題考查羅馬帝國,要求運用所學解讀圖片信息。據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羅馬帝國。
(4)本題考查絲綢之路,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材料三中的“紐帶”指的是絲綢之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設立酒泉、張掖、武威、敦煌四郡等,在客觀上推動了絲綢之路的形成。
故答案為:(1)秦始皇(嬴政)。滅六國,統一全國。
(2)秦朝:②④;西漢:⑤⑥;隋唐:①③。
(3)羅馬帝國。
(4)絲綢之路。措施:派張騫出使西域;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設酒泉、張掖、武威、敦煌四郡等。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朝的統一,秦漢隋唐時期鞏固統治的措施,絲綢之路,羅馬帝國的相關知識。要求準確識記基礎知識并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
24.(2021九下·臺州月考)實現近代化是近代以來世界各國發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邁進的過程中,中國和西方各走了一條不同的道路。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它最大的意義并不是產生了“自強”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義的“體”上撕開了一道口子,開動了現代化的這輛列車。 ——汪林茂《層次遞進的晚清三次新政》
材料二:歐美的物質文明,我們可以完全效仿,可以盲從,搬進中國來也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國自己的風土人情是怎么樣的,便像學習外國機器一樣,把外國管理社會的政治硬搬進來,那便是大錯。
—— 《三民主義·民權主義.第五講》
材料三:我在他們所反對的方面看到的是對全部文化遺產更徹底、更全面的抨擊……并沒有什么新奇之處,但種種抨擊不僅指向傳統的儒家社會,而且指向整個傳統。
——《劍橋中華民國史》(上卷)
材料四:“汲取歐洲文明,必須先其難者而后其易者,首先變革人心,然后改變政令,最后達到有形的物質。按照這個順序做,雖然有困難,但是沒有真正的障礙,可以順利達到目的。倘若次序顛倒,看似容易實則不通。” ——【日】福澤諭吉《文明論概略》(1875年)
(1)材料一中“它”是指哪一歷史事件 據材料指出該事件產生的“最大意義”
(2)據材料二,概括孫中山對西方文明的態度。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學“外國管理社會的政治”有何重大的探索活動?
(3)材料三中的“他們”指誰?據材料說明“他們”的活動在當時起到怎樣的作用。
(4)回顧中國近代化的歷程,是否符合材料四中日本學者的推理?請說明理由。
【答案】(1)洋務運動;意義:開啟了中國經濟(工業)領域近代化的步伐。
(2)態度:西方物質文明可以仿效,但政治文明不可照搬。
探索活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
(3)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
作用:這場運動讓軍閥混戰中的中國響起了思想啟蒙的聲音。使人們的思想,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從而更加廣泛而深刻地影響了整個社會。
(4)不符合。日本學者認為近代化應先從思想著手,再到政治制度,最后上升到物質層面;而回顧中國近代化歷程,卻經歷了一條從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道路,與日本學者的推理恰好相反。
【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洋務運動,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根據材料一中的“自強”“在古老的封建主義的‘體’上撕開了一道口子,開動了現代化”及所學可知,材料中的“它”指的是洋務運動。根據“開動了現代化的這輛列車”可知,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工業化化的開端。
(2)本題考查戊戌變法、辛亥革命,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第一小問,據“歐美的物質文明,我們可以完全效仿,可以盲從,搬進中國來也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國自己的風土人情是怎么樣的,便像學習外國機器一樣,把外國管理社會的政治硬搬進來,那便是大錯”分析提煉得出信息,即西方物質文明可以仿效,但政治文明不可照搬。第二小問,緊扣題干時間“19世紀末20世紀初”,結合近代中國在這個時間段向西方學習民主政治的史實列舉作答即可。
(3)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第一小問,根據“種種抨擊不僅指向傳統的儒家社會,而且指向整個傳統”可知,這指的是全面否定傳統文化的新文化運動,“他們”指的是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如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第二小問,據材料并結合新文化運動的積極影響作答即可。
(4)本題考查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據“汲取歐洲文明,必須先其難者而后其易者,首先變革人心,然后改變政令,最后達到有形的物質”并結合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歷程可知,近代中國學習西方是從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這與日本學者的推理不符合;再結合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來說明理由即可。
故答案為:(1)洋務運動;意義:開啟了中國經濟(工業)領域近代化的步伐。
(2)態度:西方物質文明可以仿效,但政治文明不可照搬。探索活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
(3)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作用:這場運動讓軍閥混戰中的中國響起了思想啟蒙的聲音。使人們的思想,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從而更加廣泛而深刻地影響了整個社會。
(4)不符合。日本學者認為近代化應先從思想著手,再到政治制度,最后上升到物質層面;而回顧中國近代化歷程,卻經歷了一條從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道路,與日本學者的推理恰好相反。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近代化的探索。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
25.(2021九下·臺州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一個政黨的奮斗歷程,如此深刻地改變了一個國家的歷史進程,如此深切地決定了一個民族的前途命運。為了探究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902班學習小組繪制了如下年代尺:
材料二:中國共產黨人深刻地認識到,蘇俄式革命道路在中國行不通,經過艱難探索,中國共產黨終于找到了城市-農村-城市的正確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1)聯系與“新面貌”、“新道路”相關的歷史事件,說說中國共產黨是如何改變民族命運的?
(2)發生在北京的三個“新”,請你任選其中兩個“新”,分別說明它們“新”在何處?
(3)為實現民族獨立,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作了哪些努力?請列舉兩列,“新面貌”、“新道路”除外。
(4)從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中,你感悟到哪些道理?
【答案】(1)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 1927年10月,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根據地建立,找到了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
(2)新紀元: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結束了近代中國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中華民族從此進入了發展進步的歷史新紀元;新時期:1978年,黨的十-屆三中全會召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新時代:2017年,黨的十九大召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3)舉例:實現國共第一次合作,進行大革命;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實現因共第二次合作,帶領人民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等。
(4)立足國情,走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工農武裝割據;新中國的誕生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中國共產黨誕生及中國革命道路,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根據材料年代尺中的“1921年”“1927年” , 可知與“新面貌"“新道路”相關的歷史事件分別是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1921年7月中共一大的召開 ,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新了。1927年 ,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失敗后,當即立斷,率部隊向井岡山進軍,開始創建中國革命史上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是中國共產黨探索農村包圍城市、 武裝奪取政權這一革命道路的開始。
(2)本題主要考查新中國成立以來相關史實,要求識記基礎史實。根據材料年代尺中的“1949年”“1978年” “2017年”, 可知發生在北京的三個 “新”分別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中共十九大。結合所學可知,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在北京隆重舉行,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結束了中國百年來任人宰割的屈辱歷史,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國家贏得了獨立,人民當家做了主人。1978年12月,中共十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這次全會沖破了長期以來“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做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從此我國步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2017年召開的中共十九大上習近平在會上作了最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報告指出 ,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3)本題考查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作出的努力,要求識記基礎史實。該題圍繞兩次國共合作和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加以說明即可。
(4)本題主要考查從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的感悟,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及知識歸納概括。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 學生當之有理即可。 如:立足國情走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故答案為:(1)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 1927年10月,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根據地建立,找到了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
(2)新紀元: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結束了近代中國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中華民族從此進入了發展進步的歷史新紀元;新時期:1978年,黨的十-屆三中全會召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新時代:2017年,黨的十九大召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3)舉例:實現國共第一次合作,進行大革命;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實現因共第二次合作,帶領人民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等。
(4)立足國情,走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共產黨誕生及中國革命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中共十九大,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作出的努力。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
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常州市| 简阳市| 广水市| 贵德县| 林芝县| 北辰区| 辽宁省| 库伦旗| 广昌县| 镇赉县| 肥西县| 甘南县| 深圳市| 遵化市| 莎车县| 金华市| 察雅县| 简阳市| 报价| 恩施市| 白沙| 汾西县| 平顶山市| 洪泽县| 思南县| 黄骅市| 读书| 潼关县| 普安县| 遂平县| 涟水县| 沙河市| 上蔡县| 象山县| 仙居县| 南充市| 青川县| 新竹市| 托克托县| 钦州市| 富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