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外…………○…………裝…………○…………訂…………○…………線…………○…………) (※※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 (…………○…………內…………○…………裝…………○…………訂…………○…………線…………○…………)登陸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麗水市2019-2020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統考試卷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0分)1.(2020七下·麗水期末)麗水有著無與倫比的生態優勢,山明水秀,氣候宜人。習總書記曾由衷贊嘆:“秀山麗水、天生麗質”。下列能反映我們家鄉氣候特點的詩句是( )A.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B.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C. 早穿棉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 D.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答案】 D【考點】氣候多樣,季風顯著【解析】【分析】根據題意,我們的家鄉麗水是在浙江省,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能反映家鄉氣候的詩句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其他都是反映西北地區的。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出現在北緯25°~35°亞熱帶的大陸東岸,主要分布在中國東部秦嶺淮河以南、熱帶季風氣候類型以北的地帶,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鮮半島南部等地。這里冬季溫暖,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夏季炎熱,最熱月平均氣溫大于22℃,氣溫的季節變化顯著,四季分明,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1500毫米,但無明顯干季。(2020七下·麗水期末)下圖為內蒙古自治區降水量分布圖,回答下題。2.影響該地降水分布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因素 B. 緯度位置 C. 海陸位置 D. 光熱因素3.與圖中a、b、c三地相對應的景觀是( )A. 高嶺蒼茫低嶺翠 平沙莽莽黃入天 風吹草低見牛羊B. 高嶺蒼茫低嶺翠 風吹草低見牛羊 平沙莽莽黃入天C. 平沙莽莽黃人天 風吹草低見牛羊 高嶺蒼茫低嶺翠D. 風吹草低見牛羊 高嶺蒼茫低嶺翠 平沙莽莽黃入天【答案】 2C3B【考點】內蒙古【解析】【點評】西北地區地處我國大陸內部地區,由于各地距海遠近不同,加之山脈的阻擋,降水呈現出自東向西逐漸減少的趨勢,故自然景觀呈現出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變化。氣候為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河流也比較少,主要以內流河為主。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草原為主,加之人為對植被的破壞,使得西北地區土地荒漠化嚴重。2.根據給出的等降水量線可以推斷出當地的降水表現為東多西少,越往內陸,降水越少。因此,影響該地降水分布差異的主要因素是海陸位置。 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3.據圖分析可知,圖中a地位于大興安嶺的東側,處于迎風坡,降水較多主要以森林植被為主。圖中b地降水量在200-300毫米之間,屬于溫帶草原氣候,不適宜發展種植業,有利于草類的生長,有大面積的草場。圖中c地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氣候干旱,植被稀疏,主要以荒漠景觀為主。因此,與圖中a、b、c三地相對應的景觀是:高嶺蒼茫低嶺翠 風吹草低見牛羊 平沙莽莽黃入天 。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2020七下·麗水期末)自駕游已成為廣大市民假期出行的方式。下圖為中國某區城地圖,回答下題。4.四位游客對其五一假期的旅游地景觀描述正確的( )A. 甲地草場遼闊、牛羊遍地 B. 乙地溝壑縱橫、支離破碎C. 丙地河網密布、椰林婆娑 D. 丁地群山連綿、茶園廣布5.山脈被譽為“大陸的骨架”,河流被稱為“大地的動脈”。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①山脈以東區域雨熱同期,適宜種植水稻B. ②山脈以東區域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C. ③河段江闊水深,可以四季通航D. ④河段水流平緩,有“地上河”之稱【答案】 4D5C【考點】地勢和地形,母親河———長江黃河【解析】【點評】山脈是地形的骨架,也是很多重要地形的分界,了解中國地形,最重要的是掌握山脈的分布。我國是一個地形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的國家,五種地形中,山地占了百分之三十三,加上陡峭的高原、丘陵,我國的山區面積約占我國三分之二。4.根據題意,結合當地特點分析,甲地草場遼闊、牛羊遍地,錯誤,沒有遼闊的草場。乙地溝壑縱橫、支離破碎,錯誤,不在黃土高原上。丙地河網密布、椰林婆娑,錯誤,沒有椰林。丁地群山連綿、茶園廣布,正確。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5.根據圖中信息可知,①山脈是太行山脈,該山脈以東區域雨熱同期,適宜種植小麥,不是水稻。②山脈是巫山,以東區域雨熱同期,植被較多。③河段江闊水深,可以四季通航,正確。④河段水流平緩,有“地上河”之稱,錯誤,黃河下游才有地上河之稱,該地位于河流上游。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2020七下·麗水期末)下圖1為中國簡圖,圖2為M地氣候統計圖,回答下題。6.圖1中,與M地氣候特征相吻合的地方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7.對圖2中丁地的自然和人文特征表述正確的是( )①地勢平坦,水熱條件配合好,適宜發展種植業②氣候千旱,當地人們利用坎兒井發展綠洲農業③交通便利,位置優越,有利于發展外向型經濟④已經成為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答案】 6C7A【考點】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解析】【點評】在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中,一般橫坐標軸表示月份,縱坐標軸左側表示氣溫,右側表示降水量,氣溫年變化用平滑的曲線表示,降水年變化用長方形柱狀表示;觀察氣溫曲線圖,可以知道氣溫最高月和氣溫最低月,氣溫最高值和氣溫最低值,觀察降水柱狀圖,可以知道降水集中的月份和各月降水量。然后根據規律“以溫定帶,以水定型”進一步確定其氣候類型。6.根據圖2給出的氣候類型分析,M地的氣候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在給出的甲乙丙丁四地中,甲地是溫帶大陸性氣候,乙地是高山高原氣候,丙地是溫帶季風氣候,丁地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因此,圖1中,與M地氣候特征相吻合的地方是丙地。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7.根據圖中信息分析,丁地位于我國南方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形平坦。因此,①地勢平坦,水熱條件配合好,適宜發展種植業,③交通便利,位置優越,有利于發展外向型經濟 , ①③,正確。②氣候千旱,當地人們利用坎兒井發展綠洲農業,應該與甲地相符合。④已經成為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應該是我國的上海,與丁地不符合。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 故答案為:A。 8.(2020七下·麗水期末)2019年的全國兩會在報道形式上,直播.短視頻、數據新聞漸成常態,VLOG(視頻博客)、評書等新呈現形式引人關注。這說明大眾傳媒( )A. 以印刷術推廣為標志 B. 因社會的發展而改變C. 改變人們的消費理念 D. 是最真實可靠的媒介【答案】 B【考點】傳媒的行程【解析】【分析】根據題意, 2019年的全國兩會在報道形式上,直播.短視頻、數據新聞漸成常態,VLOG(視頻博客)、評書等新呈現形式引人關注。這說明大眾傳媒因社會的發展而改變。其他說法不符合題意。 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大眾傳媒依托現代信息技術,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2020七下·麗水期末)麗水通濟堰,始建于南朝時期,自宋元至清,歷代多次續建整修。2014年9月16日,被授牌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北宋元祜八年的《通濟堰詹南二司馬廟記碑》,是研究通濟堰現存最早的史料。回答下題。9.材料中出現的紀年方法有( )A. 1種 B. 2種 C. 3種 D. 4種10.從史料價值來看,通濟堰是研究古代水利工程的( )A. 第一手資料 B. 文獻資料 C. 第二手資料 D. 實物資料【答案】 9C10A【考點】探究文明起源的方法和途徑【解析】【點評】(1)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紀年法。中國歷史上采用的紀年法有年號紀年法、干支紀年法、公元紀年法等。(2)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史料的分類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重點掌握史料的價值的相關史實。9.題干材料中的“始建于南朝時期,自宋元至清”屬于朝代紀年法,“2014年9月16日”屬于公元紀年法,“元祜八年”屬于年號紀年法。AB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3種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10.按照史料價值的不同,史料可分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間接史料),麗水通濟堰是實物資料,屬于第一手資料,在歷史研究過程中,第一手史料更為可信,第一手資料沒有摻雜個人觀點。A項第一手資料說法正確,符合題意;B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3小題,共30分)11.(2020七下·麗水期末)我國疆域遼闊,自然環境差異顯著,為了感受祖國的錦繡山河,福建某校組織了“大美新疆,與福同行”的研學旅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讀圖5,“大美新疆,與福同行”研學途中經過的自治區有________個,造成沿途三處民居差異的主要自然因素有________。(2)圖6中甲所處的地形單元名稱是________,它位于我國地勢的第________階梯,對應到圖7中的位置是________(乙/丙/丁)。(3)概述圖6中城市分布的規律,并簡析其主要原因。【答案】 (1)2;氣溫、降水(2)塔里木盆地;二級;丙(3)沿河分布。 因為該地區影響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為水源。【考點】新疆(絲路明珠)【解析】【分析】(1)、讀圖5,“大美新疆,與福同行”研學途中經過的自治區有2個,分布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造成沿途三處民居差異的主要自然因素有氣溫、降水。(2)、圖6中甲所處的地形單元名稱是塔里木盆地,它位于我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對應到圖7中的位置是丙地。(3)、據圖分析可知,圖6中的城市大多沿河分布。 因為該地區影響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為水源。【點評】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分布。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的分界山脈是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一線,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的分界山脈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12.(2020七下·麗水期末)暑期,陜西女孩丫Y跟隨爸爸從成都出發,沿川藏公路318國道,歷時26天到達拉薩,完成“追尋陽光、倡導環保”的騎行夢想。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1)丫丫騎行出發地所在省區的輪廓是________(甲或乙)輪廓圖,該省區簡稱是________。(2)川藏線道路艱險,沿途自然環境復雜多變。請從地形角度推斷丫丫在騎行途中需要克服哪些不利的自然條件。(3)騎行出發前丫丫和爸爸都準備了“沖鋒衣和短袖衫”“防曬霜和防曬衣”等物品,請從氣候的角度解析他們攜帶這些物品的理由。(4)丫丫到西藏后還進入牧區游玩,發現當地牧民以牛糞當燃料,請從自然環境和牧業生產兩個方面分析其原因。【答案】 (1)乙;川或蜀(2)海拔高,地形崎嶇,地勢起伏大。(3)因高海拔,氣候寒冷,早晚溫差大;光照充足。(4)受高寒自然環境的影響,青藏高原上用作柴薪的樹木很少;當地以畜牧業為主,主要畜種為牦牛,藏綿羊、藏山羊,燃點低且容易檢拾。【考點】我國的行政區劃,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解析】【分析】(1)、根據題中信息可知,丫丫騎行從成都出發,出發地所在省是四川。該省區的輪廓是乙輪廓圖,該省區簡稱是川或蜀。(2)、根據題意,從地形角度推斷丫丫在騎行途中需要克服不利的自然條件有海拔高,地形崎嶇,地勢起伏大。(3)、根據題意,從氣候的角度解析他們攜帶這些物品的理由是沿線地區高海拔,氣候寒冷,早晚溫差大;光照充足。(4)、根據題意,當地人用牛糞當燃料的原因是當地受高寒自然環境的影響,青藏高原上用作柴薪的樹木很少;當地以畜牧業為主,主要畜種為牦牛,藏綿羊、藏山羊,燃點低且容易檢拾。【點評】青藏高原作為“世界屋脊”,一向以其獨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觀聞名于世,是科學探險、考察和生態旅游的勝地。青藏高原獨特的地理環境使這里的旅游資源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青藏高原擁有眾多的高大山脈,形成世界上最為壯觀、獨一無二的雪域高原風光。13.(2020七下·麗水期末)人類早期文明區域的出現,表明人類開始跨人文明時代的門檻。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雖然埃及的農業起源于何時何地尚有爭論,但公元前6000- -5000 年代,其農業文化相當發達,并已使用銅器,這為其文明的較早出現奠定了基礎。——吳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編》(1)指出圖10中的河姆渡和半坡遠古居民在農業生產方面的差異性,并分析產生差異的原因。(2)寫出圖11中A區域文明古國的名稱及其所處的大河流域。(3)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圖11中A和D區域早期文明形成的共同特點。【答案】 (1)河姆渡原始居民種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種栗。因為河姆渡在長江流城、雨量充沛,氣候濕潤;半坡在黃河流城,北方天氣寒冷。(2)古埃及;尼羅河(3)古埃及文明和中華文明都位于北半球緯度較低、氣候溫暖濕潤的地方;發源于大河流域;依賴于大河灌溉而形成的灌溉農業較發達。【考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大河文明---古代埃及【解析】【分析】(1)、據圖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在長江流域,半坡原始具有主要在黃河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種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種栗。因為河姆渡在長江流城、雨量充沛,氣候濕潤;半坡在黃河流城,北方天氣寒冷。(2)、據圖分析可知,圖11中A區域文明古國是古埃及,其所處的大河流域是尼羅河流域。(3)、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早期的人類文明形成的共同特點都是:古埃及文明和中華文明都位于北半球緯度較低、氣候溫暖濕潤的地方;發源于大河流域;依賴于大河灌溉而形成的灌溉農業較發達。【點評】人口的分布主要受到了自然條件的制約,特別是人類的早期,人類往往選擇在自然條件優越的地方居住,主要從地形,氣候,資源,土壤等方面分析即可。1 / 1(…………○…………外…………○…………裝…………○…………訂…………○…………線…………○…………) (※※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 (…………○…………內…………○…………裝…………○…………訂…………○…………線…………○…………)登陸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麗水市2019-2020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統考試卷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0分)1.(2020七下·麗水期末)麗水有著無與倫比的生態優勢,山明水秀,氣候宜人。習總書記曾由衷贊嘆:“秀山麗水、天生麗質”。下列能反映我們家鄉氣候特點的詩句是( )A.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B.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C. 早穿棉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 D.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2020七下·麗水期末)下圖為內蒙古自治區降水量分布圖,回答下題。2.影響該地降水分布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因素 B. 緯度位置 C. 海陸位置 D. 光熱因素3.與圖中a、b、c三地相對應的景觀是( )A. 高嶺蒼茫低嶺翠 平沙莽莽黃入天 風吹草低見牛羊B. 高嶺蒼茫低嶺翠 風吹草低見牛羊 平沙莽莽黃入天C. 平沙莽莽黃人天 風吹草低見牛羊 高嶺蒼茫低嶺翠D. 風吹草低見牛羊 高嶺蒼茫低嶺翠 平沙莽莽黃入天(2020七下·麗水期末)自駕游已成為廣大市民假期出行的方式。下圖為中國某區城地圖,回答下題。4.四位游客對其五一假期的旅游地景觀描述正確的( )A. 甲地草場遼闊、牛羊遍地 B. 乙地溝壑縱橫、支離破碎C. 丙地河網密布、椰林婆娑 D. 丁地群山連綿、茶園廣布5.山脈被譽為“大陸的骨架”,河流被稱為“大地的動脈”。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①山脈以東區域雨熱同期,適宜種植水稻B. ②山脈以東區域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C. ③河段江闊水深,可以四季通航D. ④河段水流平緩,有“地上河”之稱(2020七下·麗水期末)下圖1為中國簡圖,圖2為M地氣候統計圖,回答下題。6.圖1中,與M地氣候特征相吻合的地方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7.對圖2中丁地的自然和人文特征表述正確的是( )①地勢平坦,水熱條件配合好,適宜發展種植業②氣候千旱,當地人們利用坎兒井發展綠洲農業③交通便利,位置優越,有利于發展外向型經濟④已經成為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8.(2020七下·麗水期末)2019年的全國兩會在報道形式上,直播.短視頻、數據新聞漸成常態,VLOG(視頻博客)、評書等新呈現形式引人關注。這說明大眾傳媒( )A. 以印刷術推廣為標志 B. 因社會的發展而改變C. 改變人們的消費理念 D. 是最真實可靠的媒介(2020七下·麗水期末)麗水通濟堰,始建于南朝時期,自宋元至清,歷代多次續建整修。2014年9月16日,被授牌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北宋元祜八年的《通濟堰詹南二司馬廟記碑》,是研究通濟堰現存最早的史料。回答下題。9.材料中出現的紀年方法有( )A. 1種 B. 2種 C. 3種 D. 4種10.從史料價值來看,通濟堰是研究古代水利工程的( )A. 第一手資料 B. 文獻資料 C. 第二手資料 D. 實物資料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3小題,共30分)11.(2020七下·麗水期末)我國疆域遼闊,自然環境差異顯著,為了感受祖國的錦繡山河,福建某校組織了“大美新疆,與福同行”的研學旅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讀圖5,“大美新疆,與福同行”研學途中經過的自治區有________個,造成沿途三處民居差異的主要自然因素有________。(2)圖6中甲所處的地形單元名稱是________,它位于我國地勢的第________階梯,對應到圖7中的位置是________(乙/丙/丁)。(3)概述圖6中城市分布的規律,并簡析其主要原因。12.(2020七下·麗水期末)暑期,陜西女孩丫Y跟隨爸爸從成都出發,沿川藏公路318國道,歷時26天到達拉薩,完成“追尋陽光、倡導環保”的騎行夢想。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1)丫丫騎行出發地所在省區的輪廓是________(甲或乙)輪廓圖,該省區簡稱是________。(2)川藏線道路艱險,沿途自然環境復雜多變。請從地形角度推斷丫丫在騎行途中需要克服哪些不利的自然條件。(3)騎行出發前丫丫和爸爸都準備了“沖鋒衣和短袖衫”“防曬霜和防曬衣”等物品,請從氣候的角度解析他們攜帶這些物品的理由。(4)丫丫到西藏后還進入牧區游玩,發現當地牧民以牛糞當燃料,請從自然環境和牧業生產兩個方面分析其原因。13.(2020七下·麗水期末)人類早期文明區域的出現,表明人類開始跨人文明時代的門檻。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雖然埃及的農業起源于何時何地尚有爭論,但公元前6000- -5000 年代,其農業文化相當發達,并已使用銅器,這為其文明的較早出現奠定了基礎。——吳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編》(1)指出圖10中的河姆渡和半坡遠古居民在農業生產方面的差異性,并分析產生差異的原因。(2)寫出圖11中A區域文明古國的名稱及其所處的大河流域。(3)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圖11中A和D區域早期文明形成的共同特點。答案解析部分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0分)1.【答案】 D【考點】氣候多樣,季風顯著【解析】【分析】根據題意,我們的家鄉麗水是在浙江省,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能反映家鄉氣候的詩句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其他都是反映西北地區的。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出現在北緯25°~35°亞熱帶的大陸東岸,主要分布在中國東部秦嶺淮河以南、熱帶季風氣候類型以北的地帶,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鮮半島南部等地。這里冬季溫暖,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夏季炎熱,最熱月平均氣溫大于22℃,氣溫的季節變化顯著,四季分明,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1500毫米,但無明顯干季。【答案】 2.C3.B【考點】內蒙古【解析】【點評】西北地區地處我國大陸內部地區,由于各地距海遠近不同,加之山脈的阻擋,降水呈現出自東向西逐漸減少的趨勢,故自然景觀呈現出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變化。氣候為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河流也比較少,主要以內流河為主。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草原為主,加之人為對植被的破壞,使得西北地區土地荒漠化嚴重。2.根據給出的等降水量線可以推斷出當地的降水表現為東多西少,越往內陸,降水越少。因此,影響該地降水分布差異的主要因素是海陸位置。 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3.據圖分析可知,圖中a地位于大興安嶺的東側,處于迎風坡,降水較多主要以森林植被為主。圖中b地降水量在200-300毫米之間,屬于溫帶草原氣候,不適宜發展種植業,有利于草類的生長,有大面積的草場。圖中c地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氣候干旱,植被稀疏,主要以荒漠景觀為主。因此,與圖中a、b、c三地相對應的景觀是:高嶺蒼茫低嶺翠 風吹草低見牛羊 平沙莽莽黃入天 。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答案】 4.D5.C【考點】地勢和地形,母親河———長江黃河【解析】【點評】山脈是地形的骨架,也是很多重要地形的分界,了解中國地形,最重要的是掌握山脈的分布。我國是一個地形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的國家,五種地形中,山地占了百分之三十三,加上陡峭的高原、丘陵,我國的山區面積約占我國三分之二。4.根據題意,結合當地特點分析,甲地草場遼闊、牛羊遍地,錯誤,沒有遼闊的草場。乙地溝壑縱橫、支離破碎,錯誤,不在黃土高原上。丙地河網密布、椰林婆娑,錯誤,沒有椰林。丁地群山連綿、茶園廣布,正確。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5.根據圖中信息可知,①山脈是太行山脈,該山脈以東區域雨熱同期,適宜種植小麥,不是水稻。②山脈是巫山,以東區域雨熱同期,植被較多。③河段江闊水深,可以四季通航,正確。④河段水流平緩,有“地上河”之稱,錯誤,黃河下游才有地上河之稱,該地位于河流上游。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答案】 6.C7.A【考點】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解析】【點評】在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中,一般橫坐標軸表示月份,縱坐標軸左側表示氣溫,右側表示降水量,氣溫年變化用平滑的曲線表示,降水年變化用長方形柱狀表示;觀察氣溫曲線圖,可以知道氣溫最高月和氣溫最低月,氣溫最高值和氣溫最低值,觀察降水柱狀圖,可以知道降水集中的月份和各月降水量。然后根據規律“以溫定帶,以水定型”進一步確定其氣候類型。6.根據圖2給出的氣候類型分析,M地的氣候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在給出的甲乙丙丁四地中,甲地是溫帶大陸性氣候,乙地是高山高原氣候,丙地是溫帶季風氣候,丁地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因此,圖1中,與M地氣候特征相吻合的地方是丙地。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7.根據圖中信息分析,丁地位于我國南方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形平坦。因此,①地勢平坦,水熱條件配合好,適宜發展種植業,③交通便利,位置優越,有利于發展外向型經濟 , ①③,正確。②氣候千旱,當地人們利用坎兒井發展綠洲農業,應該與甲地相符合。④已經成為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應該是我國的上海,與丁地不符合。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 故答案為:A。 8.【答案】 B【考點】傳媒的行程【解析】【分析】根據題意, 2019年的全國兩會在報道形式上,直播.短視頻、數據新聞漸成常態,VLOG(視頻博客)、評書等新呈現形式引人關注。這說明大眾傳媒因社會的發展而改變。其他說法不符合題意。 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大眾傳媒依托現代信息技術,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答案】 9.C10.A【考點】探究文明起源的方法和途徑【解析】【點評】(1)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紀年法。中國歷史上采用的紀年法有年號紀年法、干支紀年法、公元紀年法等。(2)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史料的分類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重點掌握史料的價值的相關史實。9.題干材料中的“始建于南朝時期,自宋元至清”屬于朝代紀年法,“2014年9月16日”屬于公元紀年法,“元祜八年”屬于年號紀年法。AB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3種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10.按照史料價值的不同,史料可分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間接史料),麗水通濟堰是實物資料,屬于第一手資料,在歷史研究過程中,第一手史料更為可信,第一手資料沒有摻雜個人觀點。A項第一手資料說法正確,符合題意;B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3小題,共30分)11.【答案】 (1)2;氣溫、降水(2)塔里木盆地;二級;丙(3)沿河分布。 因為該地區影響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為水源。【考點】新疆(絲路明珠)【解析】【分析】(1)、讀圖5,“大美新疆,與福同行”研學途中經過的自治區有2個,分布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造成沿途三處民居差異的主要自然因素有氣溫、降水。(2)、圖6中甲所處的地形單元名稱是塔里木盆地,它位于我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對應到圖7中的位置是丙地。(3)、據圖分析可知,圖6中的城市大多沿河分布。 因為該地區影響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為水源。【點評】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分布。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的分界山脈是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一線,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的分界山脈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12.【答案】 (1)乙;川或蜀(2)海拔高,地形崎嶇,地勢起伏大。(3)因高海拔,氣候寒冷,早晚溫差大;光照充足。(4)受高寒自然環境的影響,青藏高原上用作柴薪的樹木很少;當地以畜牧業為主,主要畜種為牦牛,藏綿羊、藏山羊,燃點低且容易檢拾。【考點】我國的行政區劃,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解析】【分析】(1)、根據題中信息可知,丫丫騎行從成都出發,出發地所在省是四川。該省區的輪廓是乙輪廓圖,該省區簡稱是川或蜀。(2)、根據題意,從地形角度推斷丫丫在騎行途中需要克服不利的自然條件有海拔高,地形崎嶇,地勢起伏大。(3)、根據題意,從氣候的角度解析他們攜帶這些物品的理由是沿線地區高海拔,氣候寒冷,早晚溫差大;光照充足。(4)、根據題意,當地人用牛糞當燃料的原因是當地受高寒自然環境的影響,青藏高原上用作柴薪的樹木很少;當地以畜牧業為主,主要畜種為牦牛,藏綿羊、藏山羊,燃點低且容易檢拾。【點評】青藏高原作為“世界屋脊”,一向以其獨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觀聞名于世,是科學探險、考察和生態旅游的勝地。青藏高原獨特的地理環境使這里的旅游資源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青藏高原擁有眾多的高大山脈,形成世界上最為壯觀、獨一無二的雪域高原風光。13.【答案】 (1)河姆渡原始居民種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種栗。因為河姆渡在長江流城、雨量充沛,氣候濕潤;半坡在黃河流城,北方天氣寒冷。(2)古埃及;尼羅河(3)古埃及文明和中華文明都位于北半球緯度較低、氣候溫暖濕潤的地方;發源于大河流域;依賴于大河灌溉而形成的灌溉農業較發達。【考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大河文明---古代埃及【解析】【分析】(1)、據圖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在長江流域,半坡原始具有主要在黃河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種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種栗。因為河姆渡在長江流城、雨量充沛,氣候濕潤;半坡在黃河流城,北方天氣寒冷。(2)、據圖分析可知,圖11中A區域文明古國是古埃及,其所處的大河流域是尼羅河流域。(3)、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早期的人類文明形成的共同特點都是:古埃及文明和中華文明都位于北半球緯度較低、氣候溫暖濕潤的地方;發源于大河流域;依賴于大河灌溉而形成的灌溉農業較發達。【點評】人口的分布主要受到了自然條件的制約,特別是人類的早期,人類往往選擇在自然條件優越的地方居住,主要從地形,氣候,資源,土壤等方面分析即可。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麗水市2019-2020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統考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麗水市2019-2020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統考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