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做好社會管理 保持社會穩定山東 徐杰【熱點材料】2011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問題。“社會管理”成為網友熱議的話題。十七屆六中全會科學判斷國際國內形勢,強調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有效防范各種潛在風險,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命題意圖】當前社會問題多發凸顯,食品安全、社會分配不公、房屋拆遷、交通擁堵、醫患糾紛等問題引發了許多社會矛盾,對黨的執政能力、政府的管理與服務水平和基層管理服務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社會事業和社會管理這一熱點問題,在2012年高考中考生必須注意。【主觀題精煉】1. 2011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問題。“社會管理”成為網友熱議的話題。話題一 社會建設促民生改善“十二五”期間建設民生型財政,加強社會建設,提高群眾幸福指數,列入安徽省財政工作主要任務。將重點解決好教育、就業、社保、醫療、住房等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問題。安徽省2011年實施33項民生工程,投入民生資金388億元人民幣。僅新增的3項民生工程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農村公路危橋加固改造、家電下鄉和家電以舊換新,投入資金37.4億元。話題二 社會管理為發展護航當前,我國既處于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又處于社會矛盾凸顯期,必須把社會管理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營造更加良好的社會環境。經過長期探索和實踐,我國建立了社會管理工作領導體系,制定了社會管理基本法律法規,初步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1)結合話題一,運用經濟生活有關知識,說明民生型財政對安徽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2)運用政黨的知識,說明各級黨委將如何著力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 并從行政系統的外部監督角度,談談國家機關怎樣促進政府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答案】 (1) ①財政是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安徽財政重點解決好教育、就業等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問題,有利于提高群眾幸福指數,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動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②財政具有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安徽財政支持農村公路危橋加固改造等,有利于統籌城鄉協調發展,促進安徽社會經濟生活的正常運行和發展。③財政具有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作用。安徽財政支持農村公路危橋加固改造、家電下鄉和家電以舊換新,有利于刺激投資和消費需求,拉動安徽經濟持續增長。(2)①要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②堅持科學發展觀,做到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不斷完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③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外部監督怎樣做:①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的權力機關,政府由人代會產生并接受其監督;②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行使行政職權;③人民檢察院通過行使檢察權,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違法行為實行監督。2.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十七屆六中全會科學判斷國際國內形勢,強調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有效防范各種潛在風險,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胡錦濤指出:發展是硬道理,穩定是硬任務,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實現改革發展穩定的統一,關系現代化建設全局。我們要遵循社會發展規律,主動正視矛盾,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1)結合材料,分析為什么要加強社會管理,實現社會穩定?【答案】(1)①加強社會管理,是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舉措,是促進社會和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條件。②完善社會管理是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任務。完善社會管理,就是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有效防范各種潛在風險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營造良好社會環境。③發展是硬道理,穩定是硬任務。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實現社會穩定,事關鞏固黨的執政地位,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人民安居樂業,對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如果用黨的性質、宗旨、執政方式知識分析,可以按一個要點給分。)材料二 杭州某區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為先、扎扎實實推進社會管理創新。按照“整體推進、重點突破、邊排邊整、邊整邊固”的工作思路,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運用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等多種手段,妥善處理征地拆遷、外來人口管理、利益格局調整中的權利保護等問題,保障社會和諧穩定。該區具體做法:以社區為基點,打造文明祥和社區。社區居委會通過開展“鄰居節”等活動,讓居民感受“遠親不如近鄰”的氛圍,增進社區居民的相互了解的睦鄰關系;主動關注社區困難群體、外來務工人員等特殊人群的生活,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組織“平安社區”志愿者隊伍,發揮他們在矛盾調解、治安防范、消防安全等方面的作用。(2)有人認為:“推進社會管理創新,促進社會和諧,責任在政府。”運用《政治生活》知識并結合材料對該觀點進行評析。(3)結合材料,運用系統優化的觀點分析該區的做法。【答案】(2)①推進社會管理創新,促進社會和諧既是政府的責任,也是各級黨委、社區居委會和公民的責任。②我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人民意旨的執行者和捍衛者,要堅持對人民負責原則,要切實履行管理和服務職能,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維護治安和秩序,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③黨委要發揮社會主義事業領導核心的作用,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創新社會管理思路。④居委會要發揮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功能,打造文明祥和社區。⑤公民要增強社會責任感,堅持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原則,依法有序參與政治生活,自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3)①系統優化的觀點要求我們著眼于事物的整體性;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注意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該去以社區為基點,按照“整體推進、重點突破、邊排邊整、邊整邊固”的工作思路,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運用多種手段處理各種矛盾和問題,體現了系統化的要求。②系統化要求用總額和的思維方式來認識和處理問題,該去運用該方式來推進社會管理創新,既著眼于事物的整體,有統籌考慮,優化組合,從而提高了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3. “十二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加強社會建設和改善民生。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十一五”全國公共財政支出增長表(單位:億元)注:①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財政支出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還有較大距離。②今年用于保障房建設資金1030億元;農村婦女住院分娩率達到95%以上材料二: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期、市場體制的完善期、利益關系的調整期,社會矛盾的高發期,因此,政府充分發揮財政的杠桿作用,不斷改善社會管理,對維護經濟社會發展的穩定環境至關重要。(1) 請你解讀上述圖表中蘊含的經濟信息。(2) 結合材料一,運用所學的《經濟生活》知識,結合上述圖表材料分析國家增加公共財政支出的經濟意義。(3)結合結合材料三,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說明我國政府為什么重視加強社會建設和改善民生? 【答案】①“十一五”期間,由于全國財政收入大幅度增長,“三農”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等公共財政支出也隨之大幅度增加,但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還有較大距離,這說明“十一五”期間,公共財政向民生工程傾斜,國家高度重視民生問題的解決,財政收入和公共財政支出的增加,民生得以改善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2)增加公共財政支出有利于①彌補市場難以配置公共資源的弱點和缺陷,體現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標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②為改善民生,保障基本生活提供物質保證,增加“三農”支出有利于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增加教育支出可以提高居民素質,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增加醫療、社保、就業支出和住房保障的支出,可以減輕居民負擔,改善基本生活;③縮小收入差距,增加居民預期收入,改善消費預期,刺激消費需求,為經濟發展提供動力;④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有利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3)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并對社會存在有能動的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事物發展具有推動作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隨著改革開放實踐的深入發展,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社會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國家要重視加強社會建設、不斷改善民生。②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這要求我們要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做到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斗。因此政府把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重視社會建設和改善民生。③ 正確的價值觀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政府高度重視社會發展和改善民生問題,體現了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這一最高的價值取向。4. 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當前社會問題多發凸顯,食品安全、社會分配不公、房屋拆遷、交通擁堵、醫患糾紛等問題引發了許多社會矛盾,對黨的執政能力、政府的管理與服務水平和基層管理服務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按照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的要求,加強社會管理法律、體制、能力建設;完善法律法規和政策,健全基層管理和服務體系,加強和改進基層黨組織工作,發揮群眾組織和社會組織作用,提高城鄉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形成社會管理和服務合力。材料二 “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是衡量政府工作好壞的唯一標準”——民意的標尺上,鐫刻著民眾對政府的評價、對未來的希冀。面對新時期民眾的新訴求:物價、住房、分配、上學、就業、養老等問題,我國政府在“十二五”規劃中給予了高度關注。(1)結合材料一,運用政治生活知識,分析說明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對黨和政府、社會基層管理和服務體系的要求。運用政治生活知識,談談你對社會管理中“公眾參與”的理解。(2)結合材料二,運用經濟生活知識,說明我國政府高度關注新時期民眾新訴求的依據。【答案】(1)①黨要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政府要對人民負責,依法行政,切實履行好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各項職能,協調人民內部矛盾,促進社會公正,保持社會和諧穩定。要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發揮群眾組織和社會組織的作用,形成社會管理和服務合力。②公眾參與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前提和落腳點,公眾參與,即:要保障人民切實享有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權利;人民群眾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素養、文化素養,要有序參與,才能真正維護人民群眾的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持社會良好秩序,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穩定;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完善基層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使公眾參與擁有民主保障和廣闊空間。(注:學生如果答成參與的具體內容也可酌情給分。如: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專家咨詢制度,社會公示制度,社會聽證制度;信訪舉報制度,人大代表聯系群眾制度,輿論監督制度,監督聽證會、民主評議會、網上評議政府等活動。(2)①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是國家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②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是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國家理應高度關注新時期民眾的新訴求。③社會主義的本質決定了國家應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完善分配制度,縮小貧富差距,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目標。④就業是民生之本,對整個社會生產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黨和政府應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⑤國家財政是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財政通過國民收入的再分配,縮小收入分配差距,促進教育公平,建立社會保障體系與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動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⑥加強宏觀調控,不只是為了彌補市場調節的不足,更是由我國社會主義性質決定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標要求國家必須發揮宏觀調控職能。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因此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與發達國家社會事業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較表國家 教育事業 衛生事業 社會保險 社會福利中國 4.6% 3.7% 6.5% 2.4%發達國家 14.2% 11.3% 10.1% 6%材料二:去年四季度以來,中央已分三批安排3000億元投資,用于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農村“水電路氣房”等民生工程、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衛生教育等社會事業建設、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建設、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包括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沖擊,中央果斷決策,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迅速推出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攬子計劃。材料三:擴大內需保民生要以雄厚的財力為后盾。所以國家財政越多越好。(1)分析材料一,我國與發達國家在社會事業支出方面有何差距?(2)結合材料二,談談財政的作用。(3)結合材料三:談談你的看法。【答案】(1)中國社會事業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低于發達國家,中國社會事業水平還比較落后。(2)財政是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國家財政具有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國家財政具有促進國民經濟平衡運行的作用。(3)①要充分發揮財政的作用,關鍵是增加財政收入。②但是財政收入受經濟發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影響。③經濟發展水平對財政收入的影響是基礎性的,要想增加財政收入,必須保持經濟穩定發展。(3)在社會財富總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國家財政集中的財富過多,會直接減少企業和個人的收入,不利于企業生產的擴大和個人購買力的增加,最終將對財政收入的增加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國家應當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財政增收終究是有限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