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2年中考復習熱點專題:中國外交的風雨和彩虹熱點聚焦外交,就是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的政治活動。外交活動,既要靠國家的實力,也要靠外交家的謀略。中國古代社會統治著采取比較開明的對外政策,與世界各國保持著友好關系。到了明清時期,統治者逐漸實行閉關政策,使中國在世界上落伍。鴉片戰爭后,中國一步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主權逐漸淪喪,被迫實行屈辱外交,國民黨統治時期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出賣國家利益。新中國成立后,一概舊中國屈辱的外交形象,挺直了民族的脊梁,以獨立自主地姿態,展開了和平外交事業,取得了重大的外交成就。新中國的外交充滿艱辛,也閃耀著智慧,贏得世界各國的尊重。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國際影響與日俱增。課本鏈接一、古代中國的外交:1、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后,中國同西亞和歐洲的通商關系發展起來,絲綢之路是歐亞的重要通道;2、隋唐時期與七十多個國家友好往來,尤其同日本、印度等國家來往密切。日本多次派遣唐使來華學習,回國后仿照隋唐制度進行大化改新;唐玄宗時,鑒真六次東渡日本。唐太宗時,玄奘西游天竺,著有《大唐西域記》。3、遼、宋、金時期,海外貿易有很大發展。宋朝設市舶司,管轄海外貿易。4、元朝的大都是聞名世界的商業都市,來自亞、非的商人和使節絡繹不絕,中外交往頻繁,意大利商人馬可波羅來華,并著有《馬可波羅行紀》;5、明朝: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我國廣東澳門的居住權;6、清朝: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略臺灣,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1685年、1686年康熙帝兩次組織雅克薩自衛反擊戰,打敗沙俄侵略軍,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清朝前期,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從而使中國在世界上落伍。二、近代中國的屈辱外交:1、1840年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中國開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1856年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等,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了;3、20世紀70年代,英俄支持阿古柏侵略新疆,左宗棠收復新疆;4、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中日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中國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了;5、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這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6、1917年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并成為戰勝國;7、1919年,巴黎和會上英法美等國無視中國主權,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從而引發了五四運動;8、1921年,華盛頓會議上帝國主義國家簽署了關于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9、1931—1945年日本發動日本侵華戰爭,中國人民進行了抗日戰爭;1942年中國參加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取得了勝利,臺灣也回到了祖國的懷抱;10、抗戰勝利后,美國扶植蔣反共;國民黨統治時期,投降帝國主義,出賣國家利益。三、新中國的外交:1、新中國成立初:⑴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展開積極的外交活動,在建國的第一年里,就同蘇聯等17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⑵而美國等一些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采取敵視政策,實行外交孤立政策;美國派太平洋第七艦隊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侵略朝鮮,威脅中國的安全,中國為此進行抗美援朝;阻撓我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2、20世紀50年代的外交:⑴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提出:1953年底,我國政府同印度就兩國在西藏地區的關系問題進行談判,周恩來總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1954年周恩來訪問印度、緬甸,分別與兩國的總理發表聯合聲明,雙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兩國關系的基本準則;⑵1954年4月--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日內瓦會議;⑶萬隆會議:1955年,中國參加萬隆會議,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和合作。3、20世紀70年代的外交:⑴中美建交:原因:隨著中國國家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20世紀70年代初,改善中美關系,成為兩國的共同要求。中美關系出現了轉機。過程:1971年4月,美國乒乓球隊訪問中國;1971年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問中國,同周恩來總理舉行會談。1972年2月,尼克松總統訪問中國,雙方發表了,《中美聯合公報》。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中美兩國的對抗結束了,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⑵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⑶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此后,出現了同中國建交的熱潮。4、20世紀90年代的外交⑴1997年7月1日,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⑵1999年12月20日,中國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中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5、21世紀初的外交:⑴2001年,中國承辦亞太經合組織會議;⑵2001年,中、俄、哈、吉、塔五國成立上海合作組織;⑶2001年11月,這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⑷2001年,中國申奧成功;四、新舊中國的外交的啟示.落后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發展才是硬道理;我們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科技教育事業,堅持改革開放,實行科教興國戰略;我們要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居安思危,發憤讀書,準備報效祖國,振興中華等。五、新中國取得輝煌外交成就的原因及意義1、原因:根本原因歸功于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歸功于我國積極靈活的外交政策;歸功于我國人民的共同努力。2、意義: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營造了一個和平的建設環境,加強了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為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奠定了基礎。真題熱身一、選擇題1、(2011·張家界) “絲綢之路”“鑒真東渡”“鄭和下西洋”等展示的學習主題是( C )A.弘揚沸法 B.民族融合 C.中外交往 D.開發南洋2、(2011·邵陽) 下列關于近代史上中日關系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D )A.友好交往占主流 B.兩國邦交正常化,但是磨擦不斷C.日本追美國與中國對抗 D.侵略與反侵略的對抗關系占主流3、(2011·岳陽)2011年5月溫家保總理對震后面臨嚴重核泄漏危機的日本進行了友好訪問。下列歷史事件,與溫家保總理此行有著相同意義的中日交往大事是:( B )A.張騫通西域 B.鑒真東渡 C.玄奘西游 D.戚繼光抗倭4、(2011·南京)下列反映中外友好交往的史實有( B )①絲綢之路 ②遣唐使 ③鄭和下西洋 ④冊封“班禪”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③④5、(2011·宿遷)下面圖片反映的共同歷史主題是( C )鑒真東渡 玄奘西行 鄭和下西洋A.祖國統一 B.民族團結 C.中外交往 D.抵抗侵略6、(2011·貴州六盤水)下列中外交往的史實中,哪一項與其他三項不屬于同一性質( C )A.玄奘西游 B.鑒真東渡 C.鄭成功收復臺灣 D.遣唐使7、(2011·濰坊)中外交往源遠流長。下列人物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作出了突出貢獻,其中生活在唐朝的是( C )①張騫 ②玄奘 ③鑒真 ④鄭和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8、(2011·蘇州)下面是陳揚同學在黑板上板書的內容,把歷史事件的時間順序排混了,請你給他糾正一下,正確的順序應該是( D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③④①② D.②①④③9、(2011·烏魯木齊)我國各族人民自古就有團結一致共御外侮的傳統。十九世紀70年代發生在新疆的反抗外來侵略、維護國家統一的事件是( B )A.土爾扈特萬里回歸祖國 B.中國軍民取得驅逐阿古柏戰爭的勝利C.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亂 D.清政府與俄國簽訂條約收回伊犁10、(2011·西寧)下列三幅圖片記錄了中美兩國領導人在不同時期的會晤。你對這些圖片反映的信息,最為恰當的理解是( A )A.中美友好是歷史發展的主流,符合兩國人民的共同利益B.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中國畏懼美國而與之交往C.中國的國際地位迅速提高,美國的霸主地位岌岌可危D.中美友好源遠流長,近現代史上從沒有過摩擦和對抗11、(2011·麗水)下列漢、元、明、清時期的史實或措施,對中外交流起促進作用的是( C )①張騫出使西域 ②創立行省制度 ③鄭和七下西洋 ④設立駐藏大臣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二、非選擇題◆(2011·福州).(10分)中國是文明古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影響深遠。根據相關知識完成下列任務。【圖示解析】絲綢之路.無論是陸路.還是海路,都是中國開放溝通、擁抱世界的證明。圖6(1)圖6中①處是陸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應填寫的地點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圖片賞析】中國古代有許多舉世聞名的創造,享譽世界。圖7 圖8 圖9 圖1O(2)以上圖片中哪一項發明為新航路開辟提供了有利的航海技術條件 (2分)【史料分析】中國在明朝前期國力強盛,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圖11 圖12(3)圖11和圖12反映明朝中外關系史中哪一重大歷史事件 (2分)(4)中國封建社會末期,為什么會出現圖12中粱啟超所說的這種現象 (2分)【歷史感悟】(5)綜合以上信息,結合所學知識,請你從中國文化對世界的影響這個角度談談體會。參考答案(1)長安(2分)(2)指南針(2分)(3)鄭和下西洋(2分)(4)實行閉關鎖國政策。(2分)(5)中國古代文化光輝燦爛,豐富了世界文化,為世界文明發展作出重大貢獻。(2分。答案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即可。)◆(2011·重慶)中日關系源遠流長,曲折復雜。兩國有著兩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史,也有過50年不幸的歷史。新中國成立之后,日本追隨美國,敵視新中國。但20世紀70年代,兩國關系發生變化。目前,中日兩國關系總體保持良好勢頭。今年5月22日,溫家寶總理訪問日本,并與日本首相菅直人舉行了會談。請回答:(1)歷史學家郭廷以認為:“近代中國所遭受的創痛,雖然不能說全部來自于日本,但實際上以日本所給予的最多最巨。”請舉出一例20世紀30年代的史實對日本的侵華罪行加以說明。(2分)(2)20世紀70年代,中日兩國關系出現了什么變化?(2分)(3)綜合所述,你認為應該如何正確處理中日關系?(2分)參考答案(1)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變,在半年內,把東北三省變為其殖民地;1937年,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殺,殺害我國同胞30多萬人。(2分,舉出一例即可。)(2)結束了與日本的長期對立,實現了中日邦交正常化。(2分)(3)牢記歷史;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增進戰略互信,深化互利合作等。(2分。每點1分,其它符合題意的答案同等給分,但總分不超過2分。)◆(2011·婁底)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唐朝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中外交往出現盛況空前的局面。日本、大食、天竺等國紛紛遣使到唐朝,與唐朝通商的國家達70多個。——摘自岳麓版《中國歷史》材料二古代某船隊遠洋航行路線圖材料三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以為“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下令關閉沿海基地口岸,只留廣州一個口岸對外通商,并以《防夷規條》限制外國人在華活動。——摘編自《簡明中國史》材料四根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 1980年,國家首先在廣東、福建兩省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經濟特區發展迅速,深圳尤為典型,已崛起為一座現代化城市。——摘編自岳麓版《中國歷史》(1) 材料一反映了唐朝采取什么樣的對外政策?請舉出唐朝與日本、印度交往的典型史實各一例。(3分)(2)材料二反映了明朝一件重大的對外交往史實,它是什么?有何歷史意義?(3分)(3)從材料三中可看出,清朝前期采取怎樣的對外政策?這一政策的實行對近代中國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3分)(4)材料四中的“戰略決策”是在哪次會議上作出的決定?深圳等經濟特區的設立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分)(5)根據以上材料,你有怎樣的認識?(2分)參考答案(1)對外開放(1分) 玄奘西游,鑒真東渡(或遣唐使來華等)(2分)(2)鄭和下西洋(1分) 促進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與友好往來,促進了對南洋的開發。(2分)(3)閉關鎖國(1分) 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自衛作用,但限制了中外正當的經濟文化交流,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2分)(4)十一屆三中全會(1分) 吸收了建設資金,引進了技術,吸引了人才,學到了管理經驗,加快了經濟發展,為進一步開放積累了經驗。(2分,任答兩點即可)(5)開放則興,封閉則衰(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給分)(2分)◆(2011·岳陽)(14分)歷史是一條河。讓我們走進中國歷史長河,感受中國幾千年的風雨滄桑,解讀中國國力盛衰和國際地位的變化:(1)古代史上,中國曾是世界上的強國之一。請舉出兩件充分顯示了古代中國強大國力和進取精神的對外活動的大事(2分)(2)清朝前期,中國在世界上慢慢落伍了。請各舉一項這一時期嚴重阻礙社會發展的對內、對外政策。(2分)(3)近代史上,中國處于一個什么樣的國際地位?結束這一段屈辱歷史的偉大事件是什么?(4分)(4)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發生在本世紀初的什么大事反映了我國國際地位的顯著提高?在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極化過渡的時期,中國處于一個什么地位??(4分)(5)綜上所述,你認為決定一個國家國際地位高低的關鍵因素是什么?(2分)參考答案(1)絲綢之路;(1分)鄭和下西洋(考生答其他對外活動的事例可酌情給分)。(1分)(2)對內政策:大興文字獄(或落后的科舉制度、重農輕商政策等)。(1分)對外政策:閉關鎖國(或閉關政策)。(1分)(3)任人宰割(或被侵略、被壓迫。其他意思相同或相近的答案亦可)。(2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2分)(4)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2008年中國成功舉辦奧運會;2010年中國舉辦世博會等(考生答出其中一例或其他相關事例即可得分)。(2分)“一超多強”中的一強。(2分)(5)國家實力(或綜合國力)。(2分)◆(2011·鹽城)閱讀下列材料,然后回答問題。(7分)材料一:唐代海內統一,國力鼎盛,文化昌茂,是亞洲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日本多次派外交使團和留學生來長安。外國來使中,也有一部分由鹽城海口登陸,轉道內河、陸道而抵長安。——摘編自《走進鹽城》材料二:1757年,乾隆帝下令將多口通商改為一口通商,規定外商“只許在廣東收泊交易”,并對商品的出口加上種種限制。一切外國進口貨物一律由官方特許的“十三行”承銷,內地出口貨物也由“十三行”代購。——摘自《新課程歷史教學研究與資源叢書·必修Ⅱ》材料三:“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 ——李鴻章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判斷,日本向中國派遣外交使團的主要目的是什么?(1分)(2)根據材料二歸納清朝實行了怎樣的對外政策?你如何評價這一政策?(3分)(3)基于材料三的認識,李鴻章等人掀起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運動。這場運動的名稱是什么?最終結果如何?(2分)(4)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談談應當如何正確對待外來文化。(1分)參考答案(1)學習唐朝的先進文化,加強兩國交流。(1分)(2)“閉關鎖國”政策。(1分)一方面,它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了一定的自衛作用。另一方面,使中國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未能適時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2分)(3)洋務運動;最終破產(或未能實現“自強”的目的)。(2分)(4)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或批判地吸收)。(1分)◆(2011·江西)(8分)時間擦亮了歷史的眼睛。邊讀邊想,回答問題。【歷史需要總結】讀一些歷史學著作,摘錄一些筆記,經過整理、分析,你會收獲不少歷史認識。(1)筆記(一)評述的是日本古代歷史上哪一場重大變革 (1分)筆記(二)所述中國由“失敗激起的學習欲望”后來轉化成了什么實際行動 (1分)(2)在上述兩個事件中,中國與日本之間實現了怎樣的角色互換 (2分)【歷史不容忘卻】在一些重要的日子.安排同學在班上作《歷史上的今天》的介紹,也是一種紀念方式。(3)根據安排,李軍同學需要在如右日歷上所圈注的那一天作《歷史上的今天》的發言,他準備介紹80年前發生在中日兩國間的重大事件,該事件是什么 (1分)由于國民政府沒有采取適當的應對措施,該事件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嚴重后果 (1分)【歷史給人智慧】如果學好了歷史,我們就擁有更多解決現實和歷史遺留問題的辦法。(4)央視主持人水均益說:“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講,日本是我們最近的鄰邦。一衣帶水這個詞幾乎成了我們形容日本時必不可少的詞匯。然而,在地球上現有的國家中,日本卻是離我們最遠的一個國家。”中日之間這種“情感距離”的存在,不利于兩國,也不利于世界。你對消除兩國間的“隔膜”,拉近兩國間的“距離”有何好建議 (2分)參考答案(1)大化改新;(1分)戊戌變法。(1分)(2)大化改新,日本向中國學習;戊戌變法,中國向日本學習。(2分)(3)九一八事變;(1分)不到半年,東三省淪陷。(1分)(4)如:密切經濟文化等交流與合作;建立民間友好往來機制等。任一方面,合理即可。(2分)①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西亞歐洲鄭和之后,再無鄭和——梁啟超PAGE1用心 愛心 專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