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李興貴中學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5月月考試卷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共40分)1.(2021七下·海曙月考)隋朝是一個短暫而繁榮的王朝,它的建立者和建立時間是( ?。?br/>A.隋文帝、581年 B.隋文帝、589年C.隋煬帝、613年 D.隋煬帝、589年2.(2021七下·海曙月考)唐太宗是中國古代杰出的統治者,他在位期間( )①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虛心納諫②勤于政事,重用賢相姚崇、宋璟③輕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④派遣鑒真東渡日本,傳播唐朝文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2021七下·海曙月考)2020年初,在我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艱難時刻,日本援助中國抗疫物資上寫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火了,它體現了中日兩國友好往來的歷史淵源。唐朝時期,為中日友好往來作出重要貢獻的人物是( ?。?br/>A.白居易 B.玄奘 C.鑒真 D.崔致遠4.(2021七下·海曙月考)唐朝時期的著名書法家有( ?。?br/>①顏真卿 ②歐陽詢 ③蘇軾 ④趙孟頫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5.(2021七下·海曙月考)李麗準備于暑假期間參觀藝術寶庫莫高窟。她應該去( ?。?br/>A.山西大同 B.河南洛陽 C.甘肅敦煌 D.陜西西安6.(2021七下·海曙月考)唐朝從“小邑猶藏萬家室”到“人煙斷絕,千里蕭條”的轉折點是( )A.藩鎮割據 B.安史之亂 C.黃巢起義 D.陳橋驛兵變7.(2021七下·海曙月考)在王安石變法的措施中,引起隱瞞土地,逃避賦稅之人最激烈反對的是( )A.方田均稅法 B.募役法 C.農田水利法 D.保甲法8.(2021七下·海曙月考)下列時間順序正確的是( )①阿保機建立政權 ②趙匡胤建立宋朝 ③澶淵之盟 ④宋夏和議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④①③ D.②①③④9.(2021七下·海曙月考)毛澤東《沁園春﹒雪》:“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其中“宋祖”和“一代天驕”分別是( )A.趙匡胤和鐵木真 B.趙匡胤和忽必烈C.趙構和鐵木真 D.趙構和忽必烈10.(2021七下·海曙月考)北宋政府在地方各州設置的監督知州的官員是( )A.刺史 B.通判 C.節度使 D.御史大夫11.(2021七下·海曙月考)如果你在百度搜索中輸入“精忠報國”“抗金名將”“莫須有”等關鍵詞,搜索出的歷史人物是( )A.魏征 B.文天祥 C.戚繼光 D.岳飛12.(2021七下·海曙月考)下列語句中,反映長江流域已成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是( ?。?br/>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B.“古今稱國計之富者莫如隋”C.“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D.“蘇湖熟,天下足”13.(2021七下·海曙月考)宋朝時期隨著城市的繁榮,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市民文化生活也豐富起來。東京城內出現了許多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稱為( )A.市 B.瓦子 C.坊 D.邸店14.(2021七下·海曙月考)有學者認為:“在許多方面,宋朝在中國都是個最令人激動的時代,它統轄著一個前所未見的發展、創新和文化繁盛期。”此時的“創新和文化繁盛”主要表現為( )①造紙術 ②交子 ③活字印刷術 ④指南針用于航海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5.(2021七下·海曙月考)201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訪問東盟國家時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是在( )A. 唐朝 B.元朝 C.宋朝 D.清朝16.(2021七下·海曙月考)在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中醫藥發揮了巨大作用。明代李時珍對中醫藥學發展的貢獻是( ?。?br/>A.撰寫《唐本草》 B.撰寫《傷寒雜病論》C.編寫《千金方》 D.編寫《本草綱目》17.(2021七下·海曙月考)“不到長城非好漢”,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明朝長城起止點為( ?。?br/>A.臨洮--遼東 B.山海關--嘉峪關C.臨洮--山海關 D.嘉峪關--鴨綠江18.(2021七下·海曙月考)“戚家軍紀律嚴明,英勇善戰,轉戰于閩浙粵諸地……”材料中“戚家軍”的歷史功績是( ?。?br/>A.蕩平東南沿海倭寇 B.收復臺灣全部領土C.抗擊荷蘭殖民者 D.抗擊沙皇俄國入侵19.(2021七下·海曙月考)被譽為“中國17世紀工藝百科全書”的是( )A.《資治通鑒》 B.《夢溪筆談》C.《天工開物》 D.《農政全書》20.(2021七下·海曙月考)下列有關臺灣表述正確的是( ?。?br/>①孫權派衛溫率船隊到達夷洲②隋文帝三次派人去流求③元朝設立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④1662年被荷蘭殖民者侵占38年的臺灣回到祖國懷抱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有5小題,共60分)21.(2021七下·海曙月考)隋唐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繁榮與開放的時代。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吏的選拔權由上層權貴壟斷,選官看重門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過門第即可進入仕途。隋文帝即位后,廢除了前朝的選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學識,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材料三: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在講述唐朝對外關系時說:“一個偉大僧人西行取經的傳奇故事,一條有信念、堅持和智慧澆鑄而成的求知之路,一個民族胸襟開放、海納百川的真實寫照?!?br/>(1)寫出大運河示意圖中A、B、C三處城市名稱及①、②兩段的名稱。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大運河開通的積極作用。(2)隋朝“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是指哪一制度?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時期分別采取了什么措施來完善這一制度?(3)材料三中這個“偉大僧人”是誰?其弟子將他路途所見所聞記錄成書,這部書名叫什么?22.(2021七下·海曙月考)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與必然趨勢。結合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唐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br/>材料二:北宋每年送給遼銀、絹等錢物,稱為歲幣。后來,北宋向西夏、南宋向金也送歲幣,換來了宋遼、宋夏、宋金的長時間和平。材料三:據《元史·百官志》記載,宣政院管轄三個略低于行省的宣慰使司都元帥府:一個是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轄西北的藏族地區;其次是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轄西南的藏族地區;第三是烏思、藏、納里速古魯孫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轄今前后藏和阿里地區。材料四:元朝時期邊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等雜居相處。……不少來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漢、蒙、畏兀兒等族長期雜居,互通婚姻,逐漸交融,開始形成一個新的民族……(1)材料一反映出唐太宗實行怎樣的民族政策?列舉一則他在位時期反映漢藏民族之間友好往來的史實。(2)說出宋遼和議的盟約名稱。(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處理民族關系上的哪一項措施?有何重要意義?(4)元朝時期開始形成的新民族是什么?透過這一現象分析元朝時期民族關系發展的主流是什么?23.(2021七下·海曙月考)中央集權制度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圖 一 圖 二材料二:太祖在總結元亡教訓時談道:“主荒臣專,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注:法度不能執行),人心渙散,遂至天下大亂。”----摘自《明史》(1)請給圖一設計一個合適的標題,并說出這一制度的優勢。(2)圖二反映了元朝實行哪一地方行政制度?這一制度對我國有什么影響?(3)太祖認為元朝滅亡的原因是什么?他采取了哪些措施來應對“主荒臣專,威服下移”問題?24.(2021七下·海曙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宋朝海外貿易超過了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國商船的蹤跡,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外國商人是中國海船的??汀?br/>材料三:宋高宗說“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動以百萬計?!保ㄊ胁埃汗糯袊鴮χ型饣ナ猩檀耐ǚQ,亦指海外貿易)(1)小明同學選用材料一中的三幅圖片進行研究性學習,你認為他確立的研究主題應該是什么?(2)圖3“交子”是出現于何時的紙幣?在貨幣發展史上有何特殊地位?這一類貨幣的產生和發行有什么作用?(3)為了管理海外貿易,宋朝政府設立了什么機構?(4)根據材料二、三,概括指出“宋朝海外貿易超過了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的原因有哪些?25.(2021七下·海曙月考)鄭和遠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自永樂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歷……三十余國,涉滄溟十萬余里,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浪如山,視諸夷域,回隔于煙霞縹緲之間。而我之云帆高漲,晝夜星馳,涉仁狂瀾,若履通衢者……”材料二:當時的航海技術水平是“惟觀日月升墜,以辨東西。星斗高低,度量遠近。皆斫木為盤,書刻干支之字,浮針于水,指向行舟”。材料三:按照明政府的旨意,鄭和船隊進行貿易堅持“厚往薄來”的原則,即高價收購外來番貨,而低價出售中國的貨物。(1)材料一中的“西洋”主要指現在的哪個大洋?結合“涉滄溟十萬余里”說出鄭和船隊最遠到達何地?材料反映出鄭和下西洋有何特點?(2)“皆斫木為盤,書刻干支之字,浮針于水,指向行舟”,表明鄭和船隊已經使用哪種航海儀器?結合所學知識,談一談為什么鄭和船隊能夠“云帆高漲,晝夜星馳,涉仁狂瀾,若履通衢”?(3)明政府堅持“厚往薄來”原則,體現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在這樣的目的指引下,說一說鄭和船隊壯舉帶來的影響。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識點】隋的興亡【解析】【分析】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即隋文帝)奪取了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A項隋文帝、581年隋朝建立,符合題意;B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隋朝的建立及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隋朝建立的史實。2.【答案】B【知識點】貞觀之治【解析】【分析】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古代杰出的統治者,他在位期間輕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虛心納諫。唐玄宗重用姚崇、宋璟,大力革新;唐玄宗時,遣鑒真東渡日本,傳播唐朝文化,排除②④。B項①③是唐太宗在位期間的統治政策,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唐太宗的統治,要求識記基礎史實。3.【答案】C【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唐朝時期,為中日友好往來作出重要貢獻的人物是鑒真,唐玄宗時高僧鑒真歷經六次東渡,才到達日本。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傳播唐朝文化。AB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鑒真為中日友好往來作出重要貢獻,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鑒真東渡。知道唐朝時期,為中日友好往來作出重要貢獻的人物是鑒真。4.【答案】C【知識點】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解析】【分析】唐朝時期,最著名的書法名家有顏真卿和歐陽詢。顏真卿的字端正勁美,雄渾敦厚;歐陽詢的字方折峻麗,筆力險勁,人稱“顏體”,他是繼王羲之之后,我國書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書法家。③蘇軾是宋代的詞人, ④趙孟頫是元代的書法家,他的字勁秀雄健,功力深厚。C項①②是唐朝時期的著名書法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唐朝的書法家。注意準確識記唐朝著名的書法家。5.【答案】C【知識點】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解析】【分析】坐落在甘肅西部的敦煌莫高窟,窟內有大量精美的壁畫和無數形象生動的彩色塑像,堪稱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AB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甘肅敦煌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莫高窟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莫高窟位于甘肅敦煌。6.【答案】B【知識點】開元盛世【解析】【分析】題干“小邑猶藏萬家室”到“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可知,反映的是唐朝由盛轉衰,唐朝末年,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歷時8年之久的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藩鎮割據的局面形成,唐朝國力大為削弱。A項藩鎮割據是安史之亂后,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各種矛盾日益尖銳。唐朝的中央權力衰微,安史舊將和內地節度使權勢加大,逐漸形成的局面,不符合題意;B項安史之亂是唐朝從“小邑猶藏萬家室”到“人煙斷絕,千里蕭條”的轉折點,符合題意;C項黃巢起義是唐末農民起義,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不符合題意;D項陳橋驛兵變,是趙匡胤發動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安史之亂,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7.【答案】A【知識點】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在王安石變法的措施中方田均稅法要重新丈量土地,從而確定賦稅的征收額度,這必然會引起隱匿田畝、逃避賦稅之人最激烈反對。A項方田均稅法引起隱瞞土地,逃避賦稅之人最激烈反對,符合題意;BCD三項舉措與此特征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王安石變法的內容及學生的識記能力。掌握王安石變法的相關知識,方田均稅法清出豪強地主隱瞞的土地,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也減輕了農民負擔,同時卻嚴重損害了大言鏡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們強烈反對。8.【答案】B【知識點】北宋與遼、西夏并列【解析】【分析】據所學知,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建立契丹國,都城在上京。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澶淵之盟訂立的時間是1005年。宋夏和議是1044年。按時間的先后順序排列應該為①②③④。B項①②③④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遼宋夏金時期民族政權并立的有關知識準確識記能力。要求具備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9.【答案】A【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宋祖指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北宋,宋太祖指的是趙匡胤。1206年蒙古族杰出首領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權,被尊稱為“成吉思汗”,因此“一代天驕”指的是鐵木真。A項趙匡胤和鐵木真分別是“宋祖”和“一代天驕”,符合題意;BCD三項錯誤,忽必烈建立元朝,忽必烈被稱為元世祖;趙構建立南宋,趙構就是宋高宗,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趙匡胤和鐵木真,要求識記基礎史實。10.【答案】B【知識點】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宋太祖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還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宋太祖還下令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稅收由中央掌控,后來又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A項刺史是漢代負責地方監察事務的官吏,不符合題意;B項通判是北宋政府在地方各州設置的監督知州的官員,符合題意;C項節度使是唐朝設置的,不符合題意;D項御史大夫是秦朝設置,是副丞相,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并負責監察百官,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北宋加強中央集權措施相關知識及學生識記歷史知識能力。注意與其他朝代加強中央集權措施相區別。11.【答案】D【知識點】南宋與金的和戰【解析】【分析】“精忠報國”、“抗金名將”、“莫須有”這些成語典故直接與岳飛有關。岳飛是著名的抗金英雄,他精忠報國,他領導的軍隊作戰勇敢,紀律嚴明,深受人民的愛戴,被稱為“岳家軍”。他從金軍收復了建康,后又在1140年郾城大敗金軍騎兵主力,收復許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檜害怕抗金力量不斷壯大,害怕威脅到自己的統治,以“莫須有”的所謂的“謀反”罪殺害了岳飛。ABC三項和題干關鍵詞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岳飛是輸入“精忠報國”“抗金名將”“莫須有”等關鍵詞,搜索出的歷史人物,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岳飛的準確識記能力。識記岳飛抗金的相關史實。12.【答案】D【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蘇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太湖流域的富足情況,表明太湖流域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糧倉,這說明長江流域已經成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ABC三項都不能反映長江流域已成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不符合題意;D項“蘇湖熟,天下足”能反映長江流域已成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相關史實。13.【答案】B【知識點】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解析】【分析】宋代經濟發展,隨著城市的繁榮,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市民文化生活也豐富起來。東京城內出現了許多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瓦子。瓦子中圈出許多專供演出的圈子,稱為“勾欄”。許多窮苦藝人在這里賣藝謀生,有說書的、唱曲的、演雜劇的、耍雜技的、表演踢球的等。A項市是交易的場所,不符合題意;B項瓦子是宋朝東京城內出現了許多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符合題意;C項坊是居住區,不符合題意;D項邸店是唐代以后供客商堆貨、交易、寓居的行棧的舊稱,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宋代社會生活,要求識記重要史實。14.【答案】D【知識點】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造紙術是西漢時期發明的,東漢蔡倫改進的,故排除①。交子是北宋時期出現的紙幣,活字印刷術是北宋平民畢昇發明的,指南針普遍用于航海是在北宋。故②③④正確。D項②③④是此時的“創新和文化繁盛”的主要表現,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四大發明,要求掌握基礎知識。15.【答案】B【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元朝建立后,陸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圍進一步擴大,開創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元朝時我國修建了覆蓋全國的陸路交通網.元朝海上交通發達,海外貿易繁榮。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條航線,可通往日本、高麗、東南亞、印度、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遠至波斯灣及東非海岸。元朝時,海上交通范圍有更大的拓展,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ACD三項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元朝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鼎盛時期,要求理解掌握重要史實。16.【答案】D【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代杰出的醫藥學家李時珍搜集和整理了800多種醫藥書籍,經過27年持續不斷的努力,編寫出《本草綱目》這部規模空前的藥物學著作。A項撰寫《唐本草》的是我國唐代的藥學家蘇敬,不符合題意;B項撰寫《傷寒雜病論》的是東漢末年的張仲景,不符合題意;C項編寫《千金方》的是孫思邈,不符合題意;D項編寫《本草綱目》是明代李時珍對中醫藥學發展的貢獻,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明代李時珍對中醫藥學發展的貢獻的相關史實。識記明代李時珍對中醫藥學發展的貢獻的相關史實。17.【答案】D【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為了防御蒙古騎兵南下,明朝在歷代長城的基礎上,先后花了近二百年的時間修筑長城。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全長六千多千米,氣勢宏偉的長城,是世界上的一個奇跡。ABC三項都不是明朝長城起止點,不符合題意;D項嘉峪關--鴨綠江是明朝長城起止點,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明朝長城起止點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識記能力。識記明長城的相關史實。18.【答案】A【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戚家軍”可知,題干反映的是戚繼光抗倭,依據所學可知,戚繼光訓練了一支軍隊,稱為“戚家軍”,最初在浙江一帶抗倭,1561 年, 戚家軍在臺州九戰九捷,迅速蕩平浙江境內的倭寇。后來又到福建、廣東進行抗倭。1565年,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肅清。A項蕩平東南沿海倭寇是材料中“戚家軍”的歷史功績,符合題意;BC兩項抗擊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全部領土的是鄭成功,不符合題意;D項抗擊沙皇俄國入侵的是康熙帝,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戚繼光抗倭,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19.【答案】C【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明朝杰出的科學家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總結明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還反映了明代我國手工工場的生產面貌,涉及到農業和手工業等三十多個生產部門,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這部書被外國學者稱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天工開物》被譽為“中國17世紀工藝百科全書”,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天工開物》的相關知識。關鍵信息是“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20.【答案】A【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三國時期,230年,吳主孫權曾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船隊到達臺灣;隋煬帝時三次派人到達流求;元朝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臺灣。1662年,鄭成功打敗了盤踞在臺灣38年的荷蘭殖民者,收復了臺灣。A項①③④表述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大陸與臺灣的關系及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掌握相關基礎知識,需要準確識記能證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相關史實。21.【答案】(1)A涿郡(或北京) B洛陽 C余杭(或杭州)①永濟渠②通濟渠;加強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2)科舉制;唐太宗增加科舉考試科目;武則天創立殿試制度(3)玄奘;《大唐西域記》【知識點】隋的興亡;科舉制的創立;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隋朝大運河的相關知識。聯系所學知識可知,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兩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認真閱讀圖可知,A處應填涿郡,B處應填洛陽,C處應填余杭;①處是永濟渠,②處是通濟渠;大運河通航后,不僅成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系的紐帶,也成為溝通亞洲內陸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運河的通航還促進了沿岸地區城鎮和工商業發展;此后,歷朝對運河不斷疏浚、改造,使它持續發揮著貫通南北動脈的作用。(2)本題考查科舉制度的相關知識。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由此可知,“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是指科舉制。科舉制在唐太宗和武則天時有重大的發展,唐太宗增加了科舉考試的科目,進士科成為最主要的科目,武則天創立了武舉和殿試。(3)本題考查玄奘西游天竺的知識。依據材料三中“僧人西行取經的傳奇故事”,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中國與天竺交往頻繁,玄奘西游天竺取經,他在天竺遍訪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學最高學府那爛陀寺游學,成為著名的佛學大師,這位“偉大僧人”是玄奘。貞觀后期,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他專心翻譯佛經,還以親身見聞寫成《大唐西域記》一書,是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故答案為:(1)A涿郡(或北京);B洛陽 ;C余杭(或杭州);①永濟渠;②通濟渠;加強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2)科舉制;唐太宗增加科舉考試科目;武則天創立殿試制度。(3)玄奘;《大唐西域記》。【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隋朝大運河,科舉制,玄奘西行的相關知識。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22.【答案】(1)開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嫁給松贊干布(2)澶淵之盟(3)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4)回族;民族融合【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北宋與遼、西夏并列;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意為“自古以來的統治者,都重視中原的漢族,而輕視那些少數民族,而我(朕),卻對他們一視同仁”,由此可以看出,唐朝時期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了吐蕃贊普松贊干布,促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2)本題考查澶淵之盟的相關知識。聯系所學知識可知,宋真宗時,遼軍大舉進攻北宋,一直打到黃河岸邊的澶州城下,威脅東京。宰相寇準力勸皇帝親征。宋真宗勉強來到澶州城。宋軍士氣大振,打退了遼軍。宋遼議和,遼朝撤兵,宋朝每年送給遼銀、絹等錢物,稱為“歲幣”,史稱澶淵之盟。(3)本題考查元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元朝建立后,對西藏地區行使行政管理權,在這一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宣政院的設置使西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政管轄,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4)本題考查元朝的民族融合。唐朝以來,不少定居中國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漢、蒙、畏兀兒等族,長期雜居相處,互通婚姻,他們到元朝時期逐漸融合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透過這一現象分析,元朝時期民族關系發展的主流方向是民族交融。故答案為:(1)開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嫁給松贊干布。(2)澶淵之盟。(3)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4)回族;民族融合。【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唐朝的民族政策,澶淵之盟,元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元朝的民族融合及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23.【答案】(1)三省六部制示意圖;各有分工,互相合作互相牽制;提高行政效率;加強中央集權(2)行省制度;在歷史上影響深遠,明清時期繼續沿用;我國省級行政區劃設立始于元朝(3)他認為元朝滅亡原因在于皇帝權力削弱,地方分權和朝臣權力過大所致;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分封諸子為王,駐守各地,監控地方;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六部的職權,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把大都督府分為五軍都督府;設立廠衛特務機構等【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三省六部制;皇權膨脹【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三省六部制。據材料一圖一結合所學知識,圖一反映的是隋唐時期實行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各部門之間既分工合作,集思廣益,提高效率,又互相牽制,加強了以皇權為核心的中央集權。(2)本題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材料一中圖二是元朝實行的行省制度,聯系所學知識,由于元朝疆域空前遼闊,為了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開創行省制度,行省制度為以后歷代所沿用,奠定了我國省級行政區的基礎,對后世影響深遠。(3)本題考查明太祖加強君主專制的相關知識。材料二中“主荒臣專,威福下移”,其意思是皇帝疏于政事,大臣權力加強,皇威削弱,結合朱元璋廢除丞相的舉措,可知太祖認為元朝滅亡的原因是皇帝權力削弱,地方分權和朝臣權力過大。為此,在地方,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分封諸子為王監控地方,鞏固皇室。在中央,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六部職權, 使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分散兵權,將大都督府分為為五軍都督府。設立由皇帝直接指揮的錦衣衛監督官民等。故答案為:(1)三省六部制示意圖;各有分工,互相合作互相牽制;提高行政效率;加強中央集權。(2)行省制度;在歷史上影響深遠,明清時期繼續沿用;我國省級行政區劃設立始于元朝。(3)他認為元朝滅亡原因在于皇帝權力削弱,地方分權和朝臣權力過大所致;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分封諸子為王,駐守各地,監控地方;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六部的職權,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把大都督府分為五軍都督府;設立廠衛特務機構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明朝前期強化皇權的措施。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24.【答案】(1)商業貿易的繁榮(2)北宋前期;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促進經濟的發展(3)市舶司(4)政府重視海外貿易;造船業發達;宋朝發明了指南針等【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1)識讀圖片,可以看出宋代商業發展,出現商標、紙幣等,《清明上河圖》描繪了東京汴河沿岸商業繁華景象,說明這一時期海外貿易的繁榮。因此,他確立的研究主題應該是商業貿易的繁榮。(2)圖3“交子”出現于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區,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紙幣的出現促進商業的發展。(3)聯系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專門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市舶司。(4)根據材料二,三可知,“宋朝海外貿易超過了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的原因有政府鼓勵海外貿易;造船業發達;宋朝發明了指南針;政府對海外貿易采取有效管理等。故答案為:(1)商業貿易的繁榮。(2)北宋前期;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促進經濟的發展。(3)市舶司。(4)政府重視海外貿易;造船業發達;宋朝發明了指南針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宋代商業貿易的繁榮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解讀材料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分析能力。25.【答案】(1)印度洋;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時間長,規模大,船只多,人數多,路線長等(2)羅盤針(或指南針);造船業發達,先進的遠洋航海技術,準確測定航區航線和船位,有效利用季風、海流,使用指南針;經濟繁榮,國力雄厚等(3)提高明朝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國富強;用中國的貨物換取海外奇珍;世界航海史上壯舉;增進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開創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航海事業作出偉大貢獻【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1)1405年到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由太平洋進入印度洋,到達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一帶,材料一中的“西洋”主要指現在的印度洋。材料一“自永樂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歷……三十余國,涉滄溟十萬余里,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浪如山,視諸夷域,回隔于煙霞縹緲之間。而我之云帆高漲,晝夜星馳,涉仁狂瀾,若履通衢者……”反映出鄭和下西洋時間長,規模大,船只多,人數多,路線長等。(2)“皆斫木為盤,書刻干支之字,浮針于水,指向行舟”表明鄭和船隊已經使用羅盤針。第二問從造船技術、領航技術、測距測向技術、海圖制作、水手船工的培養等方面回答。(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國富強,同時也用中國的貨物去換取海外的奇珍。鄭和的遠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故答案為:(1)印度洋;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時間長,規模大,船只多,人數多,路線長等。(2)羅盤針(或指南針);造船業發達,先進的遠洋航海技術,準確測定航區航線和船位,有效利用季風、海流,使用指南針;經濟繁榮,國力雄厚等。(3)提高明朝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國富強;用中國的貨物換取海外奇珍;世界航海史上壯舉;增進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開創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航海事業作出偉大貢獻。【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鄭和下西洋的相關知識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鄭和下西洋的相關史實。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李興貴中學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5月月考試卷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共40分)1.(2021七下·海曙月考)隋朝是一個短暫而繁榮的王朝,它的建立者和建立時間是( ?。?br/>A.隋文帝、581年 B.隋文帝、589年C.隋煬帝、613年 D.隋煬帝、589年【答案】A【知識點】隋的興亡【解析】【分析】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即隋文帝)奪取了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A項隋文帝、581年隋朝建立,符合題意;B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隋朝的建立及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隋朝建立的史實。2.(2021七下·海曙月考)唐太宗是中國古代杰出的統治者,他在位期間( )①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虛心納諫②勤于政事,重用賢相姚崇、宋璟③輕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④派遣鑒真東渡日本,傳播唐朝文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知識點】貞觀之治【解析】【分析】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古代杰出的統治者,他在位期間輕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虛心納諫。唐玄宗重用姚崇、宋璟,大力革新;唐玄宗時,遣鑒真東渡日本,傳播唐朝文化,排除②④。B項①③是唐太宗在位期間的統治政策,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唐太宗的統治,要求識記基礎史實。3.(2021七下·海曙月考)2020年初,在我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艱難時刻,日本援助中國抗疫物資上寫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火了,它體現了中日兩國友好往來的歷史淵源。唐朝時期,為中日友好往來作出重要貢獻的人物是( ?。?br/>A.白居易 B.玄奘 C.鑒真 D.崔致遠【答案】C【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唐朝時期,為中日友好往來作出重要貢獻的人物是鑒真,唐玄宗時高僧鑒真歷經六次東渡,才到達日本。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傳播唐朝文化。AB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鑒真為中日友好往來作出重要貢獻,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鑒真東渡。知道唐朝時期,為中日友好往來作出重要貢獻的人物是鑒真。4.(2021七下·海曙月考)唐朝時期的著名書法家有( ?。?br/>①顏真卿 ②歐陽詢 ③蘇軾 ④趙孟頫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答案】C【知識點】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解析】【分析】唐朝時期,最著名的書法名家有顏真卿和歐陽詢。顏真卿的字端正勁美,雄渾敦厚;歐陽詢的字方折峻麗,筆力險勁,人稱“顏體”,他是繼王羲之之后,我國書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書法家。③蘇軾是宋代的詞人, ④趙孟頫是元代的書法家,他的字勁秀雄健,功力深厚。C項①②是唐朝時期的著名書法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唐朝的書法家。注意準確識記唐朝著名的書法家。5.(2021七下·海曙月考)李麗準備于暑假期間參觀藝術寶庫莫高窟。她應該去( ?。?br/>A.山西大同 B.河南洛陽 C.甘肅敦煌 D.陜西西安【答案】C【知識點】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解析】【分析】坐落在甘肅西部的敦煌莫高窟,窟內有大量精美的壁畫和無數形象生動的彩色塑像,堪稱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AB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甘肅敦煌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莫高窟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莫高窟位于甘肅敦煌。6.(2021七下·海曙月考)唐朝從“小邑猶藏萬家室”到“人煙斷絕,千里蕭條”的轉折點是( )A.藩鎮割據 B.安史之亂 C.黃巢起義 D.陳橋驛兵變【答案】B【知識點】開元盛世【解析】【分析】題干“小邑猶藏萬家室”到“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可知,反映的是唐朝由盛轉衰,唐朝末年,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歷時8年之久的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藩鎮割據的局面形成,唐朝國力大為削弱。A項藩鎮割據是安史之亂后,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各種矛盾日益尖銳。唐朝的中央權力衰微,安史舊將和內地節度使權勢加大,逐漸形成的局面,不符合題意;B項安史之亂是唐朝從“小邑猶藏萬家室”到“人煙斷絕,千里蕭條”的轉折點,符合題意;C項黃巢起義是唐末農民起義,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不符合題意;D項陳橋驛兵變,是趙匡胤發動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安史之亂,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7.(2021七下·海曙月考)在王安石變法的措施中,引起隱瞞土地,逃避賦稅之人最激烈反對的是( )A.方田均稅法 B.募役法 C.農田水利法 D.保甲法【答案】A【知識點】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在王安石變法的措施中方田均稅法要重新丈量土地,從而確定賦稅的征收額度,這必然會引起隱匿田畝、逃避賦稅之人最激烈反對。A項方田均稅法引起隱瞞土地,逃避賦稅之人最激烈反對,符合題意;BCD三項舉措與此特征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王安石變法的內容及學生的識記能力。掌握王安石變法的相關知識,方田均稅法清出豪強地主隱瞞的土地,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也減輕了農民負擔,同時卻嚴重損害了大言鏡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們強烈反對。8.(2021七下·海曙月考)下列時間順序正確的是( )①阿保機建立政權 ②趙匡胤建立宋朝 ③澶淵之盟 ④宋夏和議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④①③ D.②①③④【答案】B【知識點】北宋與遼、西夏并列【解析】【分析】據所學知,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建立契丹國,都城在上京。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澶淵之盟訂立的時間是1005年。宋夏和議是1044年。按時間的先后順序排列應該為①②③④。B項①②③④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遼宋夏金時期民族政權并立的有關知識準確識記能力。要求具備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9.(2021七下·海曙月考)毛澤東《沁園春﹒雪》:“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逼渲小八巫妗焙汀耙淮祢湣狈謩e是( )A.趙匡胤和鐵木真 B.趙匡胤和忽必烈C.趙構和鐵木真 D.趙構和忽必烈【答案】A【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宋祖指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北宋,宋太祖指的是趙匡胤。1206年蒙古族杰出首領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權,被尊稱為“成吉思汗”,因此“一代天驕”指的是鐵木真。A項趙匡胤和鐵木真分別是“宋祖”和“一代天驕”,符合題意;BCD三項錯誤,忽必烈建立元朝,忽必烈被稱為元世祖;趙構建立南宋,趙構就是宋高宗,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趙匡胤和鐵木真,要求識記基礎史實。10.(2021七下·海曙月考)北宋政府在地方各州設置的監督知州的官員是( )A.刺史 B.通判 C.節度使 D.御史大夫【答案】B【知識點】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宋太祖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還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宋太祖還下令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稅收由中央掌控,后來又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A項刺史是漢代負責地方監察事務的官吏,不符合題意;B項通判是北宋政府在地方各州設置的監督知州的官員,符合題意;C項節度使是唐朝設置的,不符合題意;D項御史大夫是秦朝設置,是副丞相,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并負責監察百官,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北宋加強中央集權措施相關知識及學生識記歷史知識能力。注意與其他朝代加強中央集權措施相區別。11.(2021七下·海曙月考)如果你在百度搜索中輸入“精忠報國”“抗金名將”“莫須有”等關鍵詞,搜索出的歷史人物是( )A.魏征 B.文天祥 C.戚繼光 D.岳飛【答案】D【知識點】南宋與金的和戰【解析】【分析】“精忠報國”、“抗金名將”、“莫須有”這些成語典故直接與岳飛有關。岳飛是著名的抗金英雄,他精忠報國,他領導的軍隊作戰勇敢,紀律嚴明,深受人民的愛戴,被稱為“岳家軍”。他從金軍收復了建康,后又在1140年郾城大敗金軍騎兵主力,收復許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檜害怕抗金力量不斷壯大,害怕威脅到自己的統治,以“莫須有”的所謂的“謀反”罪殺害了岳飛。ABC三項和題干關鍵詞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岳飛是輸入“精忠報國”“抗金名將”“莫須有”等關鍵詞,搜索出的歷史人物,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岳飛的準確識記能力。識記岳飛抗金的相關史實。12.(2021七下·海曙月考)下列語句中,反映長江流域已成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是(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B.“古今稱國計之富者莫如隋”C.“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D.“蘇湖熟,天下足”【答案】D【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蘇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太湖流域的富足情況,表明太湖流域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糧倉,這說明長江流域已經成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ABC三項都不能反映長江流域已成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不符合題意;D項“蘇湖熟,天下足”能反映長江流域已成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相關史實。13.(2021七下·海曙月考)宋朝時期隨著城市的繁榮,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市民文化生活也豐富起來。東京城內出現了許多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稱為( )A.市 B.瓦子 C.坊 D.邸店【答案】B【知識點】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解析】【分析】宋代經濟發展,隨著城市的繁榮,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市民文化生活也豐富起來。東京城內出現了許多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瓦子。瓦子中圈出許多專供演出的圈子,稱為“勾欄”。許多窮苦藝人在這里賣藝謀生,有說書的、唱曲的、演雜劇的、耍雜技的、表演踢球的等。A項市是交易的場所,不符合題意;B項瓦子是宋朝東京城內出現了許多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符合題意;C項坊是居住區,不符合題意;D項邸店是唐代以后供客商堆貨、交易、寓居的行棧的舊稱,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宋代社會生活,要求識記重要史實。14.(2021七下·海曙月考)有學者認為:“在許多方面,宋朝在中國都是個最令人激動的時代,它統轄著一個前所未見的發展、創新和文化繁盛期。”此時的“創新和文化繁盛”主要表現為( )①造紙術 ②交子 ③活字印刷術 ④指南針用于航海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知識點】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造紙術是西漢時期發明的,東漢蔡倫改進的,故排除①。交子是北宋時期出現的紙幣,活字印刷術是北宋平民畢昇發明的,指南針普遍用于航海是在北宋。故②③④正確。D項②③④是此時的“創新和文化繁盛”的主要表現,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四大發明,要求掌握基礎知識。15.(2021七下·海曙月考)201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訪問東盟國家時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是在( )A. 唐朝 B.元朝 C.宋朝 D.清朝【答案】B【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元朝建立后,陸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圍進一步擴大,開創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元朝時我國修建了覆蓋全國的陸路交通網.元朝海上交通發達,海外貿易繁榮。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條航線,可通往日本、高麗、東南亞、印度、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遠至波斯灣及東非海岸。元朝時,海上交通范圍有更大的拓展,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ACD三項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元朝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鼎盛時期,要求理解掌握重要史實。16.(2021七下·海曙月考)在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中醫藥發揮了巨大作用。明代李時珍對中醫藥學發展的貢獻是( )A.撰寫《唐本草》 B.撰寫《傷寒雜病論》C.編寫《千金方》 D.編寫《本草綱目》【答案】D【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代杰出的醫藥學家李時珍搜集和整理了800多種醫藥書籍,經過27年持續不斷的努力,編寫出《本草綱目》這部規模空前的藥物學著作。A項撰寫《唐本草》的是我國唐代的藥學家蘇敬,不符合題意;B項撰寫《傷寒雜病論》的是東漢末年的張仲景,不符合題意;C項編寫《千金方》的是孫思邈,不符合題意;D項編寫《本草綱目》是明代李時珍對中醫藥學發展的貢獻,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明代李時珍對中醫藥學發展的貢獻的相關史實。識記明代李時珍對中醫藥學發展的貢獻的相關史實。17.(2021七下·海曙月考)“不到長城非好漢”,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明朝長城起止點為( ?。?br/>A.臨洮--遼東 B.山海關--嘉峪關C.臨洮--山海關 D.嘉峪關--鴨綠江【答案】D【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為了防御蒙古騎兵南下,明朝在歷代長城的基礎上,先后花了近二百年的時間修筑長城。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全長六千多千米,氣勢宏偉的長城,是世界上的一個奇跡。ABC三項都不是明朝長城起止點,不符合題意;D項嘉峪關--鴨綠江是明朝長城起止點,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明朝長城起止點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識記能力。識記明長城的相關史實。18.(2021七下·海曙月考)“戚家軍紀律嚴明,英勇善戰,轉戰于閩浙粵諸地……”材料中“戚家軍”的歷史功績是( ?。?br/>A.蕩平東南沿海倭寇 B.收復臺灣全部領土C.抗擊荷蘭殖民者 D.抗擊沙皇俄國入侵【答案】A【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戚家軍”可知,題干反映的是戚繼光抗倭,依據所學可知,戚繼光訓練了一支軍隊,稱為“戚家軍”,最初在浙江一帶抗倭,1561 年, 戚家軍在臺州九戰九捷,迅速蕩平浙江境內的倭寇。后來又到福建、廣東進行抗倭。1565年,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肅清。A項蕩平東南沿海倭寇是材料中“戚家軍”的歷史功績,符合題意;BC兩項抗擊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全部領土的是鄭成功,不符合題意;D項抗擊沙皇俄國入侵的是康熙帝,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戚繼光抗倭,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19.(2021七下·海曙月考)被譽為“中國17世紀工藝百科全書”的是( )A.《資治通鑒》 B.《夢溪筆談》C.《天工開物》 D.《農政全書》【答案】C【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明朝杰出的科學家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總結明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還反映了明代我國手工工場的生產面貌,涉及到農業和手工業等三十多個生產部門,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這部書被外國學者稱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天工開物》被譽為“中國17世紀工藝百科全書”,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天工開物》的相關知識。關鍵信息是“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20.(2021七下·海曙月考)下列有關臺灣表述正確的是( ?。?br/>①孫權派衛溫率船隊到達夷洲②隋文帝三次派人去流求③元朝設立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④1662年被荷蘭殖民者侵占38年的臺灣回到祖國懷抱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A【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三國時期,230年,吳主孫權曾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船隊到達臺灣;隋煬帝時三次派人到達流求;元朝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臺灣。1662年,鄭成功打敗了盤踞在臺灣38年的荷蘭殖民者,收復了臺灣。A項①③④表述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大陸與臺灣的關系及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掌握相關基礎知識,需要準確識記能證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相關史實。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有5小題,共60分)21.(2021七下·海曙月考)隋唐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繁榮與開放的時代。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吏的選拔權由上層權貴壟斷,選官看重門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過門第即可進入仕途。隋文帝即位后,廢除了前朝的選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學識,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材料三: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在講述唐朝對外關系時說:“一個偉大僧人西行取經的傳奇故事,一條有信念、堅持和智慧澆鑄而成的求知之路,一個民族胸襟開放、海納百川的真實寫照。”(1)寫出大運河示意圖中A、B、C三處城市名稱及①、②兩段的名稱。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大運河開通的積極作用。(2)隋朝“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是指哪一制度?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時期分別采取了什么措施來完善這一制度?(3)材料三中這個“偉大僧人”是誰?其弟子將他路途所見所聞記錄成書,這部書名叫什么?【答案】(1)A涿郡(或北京) B洛陽 C余杭(或杭州)①永濟渠②通濟渠;加強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2)科舉制;唐太宗增加科舉考試科目;武則天創立殿試制度(3)玄奘;《大唐西域記》【知識點】隋的興亡;科舉制的創立;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隋朝大運河的相關知識。聯系所學知識可知,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兩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認真閱讀圖可知,A處應填涿郡,B處應填洛陽,C處應填余杭;①處是永濟渠,②處是通濟渠;大運河通航后,不僅成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系的紐帶,也成為溝通亞洲內陸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運河的通航還促進了沿岸地區城鎮和工商業發展;此后,歷朝對運河不斷疏浚、改造,使它持續發揮著貫通南北動脈的作用。(2)本題考查科舉制度的相關知識。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由此可知,“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是指科舉制。科舉制在唐太宗和武則天時有重大的發展,唐太宗增加了科舉考試的科目,進士科成為最主要的科目,武則天創立了武舉和殿試。(3)本題考查玄奘西游天竺的知識。依據材料三中“僧人西行取經的傳奇故事”,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中國與天竺交往頻繁,玄奘西游天竺取經,他在天竺遍訪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學最高學府那爛陀寺游學,成為著名的佛學大師,這位“偉大僧人”是玄奘。貞觀后期,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他專心翻譯佛經,還以親身見聞寫成《大唐西域記》一書,是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故答案為:(1)A涿郡(或北京);B洛陽 ;C余杭(或杭州);①永濟渠;②通濟渠;加強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2)科舉制;唐太宗增加科舉考試科目;武則天創立殿試制度。(3)玄奘;《大唐西域記》。【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隋朝大運河,科舉制,玄奘西行的相關知識。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22.(2021七下·海曙月考)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與必然趨勢。結合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唐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br/>材料二:北宋每年送給遼銀、絹等錢物,稱為歲幣。后來,北宋向西夏、南宋向金也送歲幣,換來了宋遼、宋夏、宋金的長時間和平。材料三:據《元史·百官志》記載,宣政院管轄三個略低于行省的宣慰使司都元帥府:一個是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轄西北的藏族地區;其次是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轄西南的藏族地區;第三是烏思、藏、納里速古魯孫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轄今前后藏和阿里地區。材料四:元朝時期邊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等雜居相處。……不少來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漢、蒙、畏兀兒等族長期雜居,互通婚姻,逐漸交融,開始形成一個新的民族……(1)材料一反映出唐太宗實行怎樣的民族政策?列舉一則他在位時期反映漢藏民族之間友好往來的史實。(2)說出宋遼和議的盟約名稱。(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處理民族關系上的哪一項措施?有何重要意義?(4)元朝時期開始形成的新民族是什么?透過這一現象分析元朝時期民族關系發展的主流是什么?【答案】(1)開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嫁給松贊干布(2)澶淵之盟(3)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4)回族;民族融合【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北宋與遼、西夏并列;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意為“自古以來的統治者,都重視中原的漢族,而輕視那些少數民族,而我(朕),卻對他們一視同仁”,由此可以看出,唐朝時期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了吐蕃贊普松贊干布,促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2)本題考查澶淵之盟的相關知識。聯系所學知識可知,宋真宗時,遼軍大舉進攻北宋,一直打到黃河岸邊的澶州城下,威脅東京。宰相寇準力勸皇帝親征。宋真宗勉強來到澶州城。宋軍士氣大振,打退了遼軍。宋遼議和,遼朝撤兵,宋朝每年送給遼銀、絹等錢物,稱為“歲幣”,史稱澶淵之盟。(3)本題考查元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元朝建立后,對西藏地區行使行政管理權,在這一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宣政院的設置使西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政管轄,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4)本題考查元朝的民族融合。唐朝以來,不少定居中國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漢、蒙、畏兀兒等族,長期雜居相處,互通婚姻,他們到元朝時期逐漸融合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透過這一現象分析,元朝時期民族關系發展的主流方向是民族交融。故答案為:(1)開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嫁給松贊干布。(2)澶淵之盟。(3)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4)回族;民族融合。【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唐朝的民族政策,澶淵之盟,元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元朝的民族融合及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23.(2021七下·海曙月考)中央集權制度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圖 一 圖 二材料二:太祖在總結元亡教訓時談道:“主荒臣專,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注:法度不能執行),人心渙散,遂至天下大亂。”----摘自《明史》(1)請給圖一設計一個合適的標題,并說出這一制度的優勢。(2)圖二反映了元朝實行哪一地方行政制度?這一制度對我國有什么影響?(3)太祖認為元朝滅亡的原因是什么?他采取了哪些措施來應對“主荒臣專,威服下移”問題?【答案】(1)三省六部制示意圖;各有分工,互相合作互相牽制;提高行政效率;加強中央集權(2)行省制度;在歷史上影響深遠,明清時期繼續沿用;我國省級行政區劃設立始于元朝(3)他認為元朝滅亡原因在于皇帝權力削弱,地方分權和朝臣權力過大所致;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分封諸子為王,駐守各地,監控地方;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六部的職權,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把大都督府分為五軍都督府;設立廠衛特務機構等【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三省六部制;皇權膨脹【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三省六部制。據材料一圖一結合所學知識,圖一反映的是隋唐時期實行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各部門之間既分工合作,集思廣益,提高效率,又互相牽制,加強了以皇權為核心的中央集權。(2)本題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材料一中圖二是元朝實行的行省制度,聯系所學知識,由于元朝疆域空前遼闊,為了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開創行省制度,行省制度為以后歷代所沿用,奠定了我國省級行政區的基礎,對后世影響深遠。(3)本題考查明太祖加強君主專制的相關知識。材料二中“主荒臣專,威福下移”,其意思是皇帝疏于政事,大臣權力加強,皇威削弱,結合朱元璋廢除丞相的舉措,可知太祖認為元朝滅亡的原因是皇帝權力削弱,地方分權和朝臣權力過大。為此,在地方,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分封諸子為王監控地方,鞏固皇室。在中央,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六部職權, 使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分散兵權,將大都督府分為為五軍都督府。設立由皇帝直接指揮的錦衣衛監督官民等。故答案為:(1)三省六部制示意圖;各有分工,互相合作互相牽制;提高行政效率;加強中央集權。(2)行省制度;在歷史上影響深遠,明清時期繼續沿用;我國省級行政區劃設立始于元朝。(3)他認為元朝滅亡原因在于皇帝權力削弱,地方分權和朝臣權力過大所致;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分封諸子為王,駐守各地,監控地方;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六部的職權,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把大都督府分為五軍都督府;設立廠衛特務機構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明朝前期強化皇權的措施。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24.(2021七下·海曙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宋朝海外貿易超過了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國商船的蹤跡,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外國商人是中國海船的常客。材料三:宋高宗說“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動以百萬計。”(市舶:古代中國對中外互市商船的通稱,亦指海外貿易)(1)小明同學選用材料一中的三幅圖片進行研究性學習,你認為他確立的研究主題應該是什么?(2)圖3“交子”是出現于何時的紙幣?在貨幣發展史上有何特殊地位?這一類貨幣的產生和發行有什么作用?(3)為了管理海外貿易,宋朝政府設立了什么機構?(4)根據材料二、三,概括指出“宋朝海外貿易超過了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商業貿易的繁榮(2)北宋前期;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促進經濟的發展(3)市舶司(4)政府重視海外貿易;造船業發達;宋朝發明了指南針等【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1)識讀圖片,可以看出宋代商業發展,出現商標、紙幣等,《清明上河圖》描繪了東京汴河沿岸商業繁華景象,說明這一時期海外貿易的繁榮。因此,他確立的研究主題應該是商業貿易的繁榮。(2)圖3“交子”出現于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區,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紙幣的出現促進商業的發展。(3)聯系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專門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市舶司。(4)根據材料二,三可知,“宋朝海外貿易超過了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的原因有政府鼓勵海外貿易;造船業發達;宋朝發明了指南針;政府對海外貿易采取有效管理等。故答案為:(1)商業貿易的繁榮。(2)北宋前期;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促進經濟的發展。(3)市舶司。(4)政府重視海外貿易;造船業發達;宋朝發明了指南針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宋代商業貿易的繁榮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解讀材料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分析能力。25.(2021七下·海曙月考)鄭和遠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自永樂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歷……三十余國,涉滄溟十萬余里,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浪如山,視諸夷域,回隔于煙霞縹緲之間。而我之云帆高漲,晝夜星馳,涉仁狂瀾,若履通衢者……”材料二:當時的航海技術水平是“惟觀日月升墜,以辨東西。星斗高低,度量遠近。皆斫木為盤,書刻干支之字,浮針于水,指向行舟”。材料三:按照明政府的旨意,鄭和船隊進行貿易堅持“厚往薄來”的原則,即高價收購外來番貨,而低價出售中國的貨物。(1)材料一中的“西洋”主要指現在的哪個大洋?結合“涉滄溟十萬余里”說出鄭和船隊最遠到達何地?材料反映出鄭和下西洋有何特點?(2)“皆斫木為盤,書刻干支之字,浮針于水,指向行舟”,表明鄭和船隊已經使用哪種航海儀器?結合所學知識,談一談為什么鄭和船隊能夠“云帆高漲,晝夜星馳,涉仁狂瀾,若履通衢”?(3)明政府堅持“厚往薄來”原則,體現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在這樣的目的指引下,說一說鄭和船隊壯舉帶來的影響。【答案】(1)印度洋;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時間長,規模大,船只多,人數多,路線長等(2)羅盤針(或指南針);造船業發達,先進的遠洋航海技術,準確測定航區航線和船位,有效利用季風、海流,使用指南針;經濟繁榮,國力雄厚等(3)提高明朝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國富強;用中國的貨物換取海外奇珍;世界航海史上壯舉;增進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開創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航海事業作出偉大貢獻【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1)1405年到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由太平洋進入印度洋,到達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一帶,材料一中的“西洋”主要指現在的印度洋。材料一“自永樂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歷……三十余國,涉滄溟十萬余里,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浪如山,視諸夷域,回隔于煙霞縹緲之間。而我之云帆高漲,晝夜星馳,涉仁狂瀾,若履通衢者……”反映出鄭和下西洋時間長,規模大,船只多,人數多,路線長等。(2)“皆斫木為盤,書刻干支之字,浮針于水,指向行舟”表明鄭和船隊已經使用羅盤針。第二問從造船技術、領航技術、測距測向技術、海圖制作、水手船工的培養等方面回答。(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國富強,同時也用中國的貨物去換取海外的奇珍。鄭和的遠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故答案為:(1)印度洋;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時間長,規模大,船只多,人數多,路線長等。(2)羅盤針(或指南針);造船業發達,先進的遠洋航海技術,準確測定航區航線和船位,有效利用季風、海流,使用指南針;經濟繁榮,國力雄厚等。(3)提高明朝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國富強;用中國的貨物換取海外奇珍;世界航海史上壯舉;增進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開創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航海事業作出偉大貢獻。【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鄭和下西洋的相關知識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鄭和下西洋的相關史實。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李興貴中學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5月月考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李興貴中學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5月月考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