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溫州市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檢測試卷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0分。請選出各題中一個最符合題意的選項,不選、錯選、多選均不給分。)1.(2020七上·溫州期末)小莫同學上網查詢某國的基本信息,得知該國“國土面積是937萬平方公里、人口數量約3.30億、主要人種是白色人種、官方語言是英語”。該國是( )A.美國 B.英國 C.中國 D.韓國2.(2020七上·溫州期末)浙江省安吉縣余村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的誕生地。根據下圖,回答下題。(1)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①地的海拔比②地低B.②地的坡度比③地緩C.③地位于①地的西北方向D.余村及周邊的地形屬于山地地形(2)與浙江省省會城市杭州相比,余村( )A.面積廣大,高樓林立 B.地勢平坦,車流不息C.河流遍布,港口眾多. D.農田片片,竹林滿山3.(2020七上·溫州期末)1955年,郭沫若題詞稱贊揚李冰:“掘離堆,鑿鹽井,不僅嘉惠蜀人,實為中國二千數百年前卓越之工程技術專家”。“掘離堆”指興建( )A.都江堰 B.阿房宮 C.秦長城 D.龍門石窟4.(2020七上·溫州期末)“秦二世元年七月,一隊開往漁陽的戍卒,在大澤鄉遇雨受阻,無法按期趕到戍地。按秦律,戍卒‘失期當斬’,這些戍卒為了死里逃生,在帶隊屯長的領導下揭竿起義”。據此可知,導致這次起義爆發的主要原因是( )A.大雨滂沱 B.賦稅繁重 C.刑法嚴酷 D.徭役沉重5.(2020七上·溫州期末)諸葛亮向孫權分析道:曹軍遠道而來,又不習水戰,孫劉合作定能取勝;曹操敗后勢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諸葛亮所預言的這場戰役后來發生在( )A.桂陵 B.官渡 C.赤壁 D.淝水6.(2020七上·溫州期末)東晉南朝時期,來自北方的麥、黍、粟以及其它各種雜谷,在種植時間上與水稻交錯進行,這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畝產量。由此可知,南方農業經濟發展是由于( )A.耕作勞力充足 B.社會環境安定C.自然環境優越 D.種植技術改進7.(2020七上·溫州期末)“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諸功臣舊族自代來者,姓或重復,皆改之。”這一旨令的頒布者是( )A.周平王 B.秦始皇 C.漢武帝 D.魏孝文帝8.(2020七上·溫州期末)“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內容涉及社會各方面,不虛美,不隱惡,不受正統思想的束縛”。此話評論的對象應是( )A.《史記》 B.《蘭亭序》C.《齊民要術》 D.《傷寒雜病論》9.(2020七上·溫州期末)“漢朝絲綢由中亞、西亞運到羅馬帝國,成了羅馬元老院議員和其他貴族的夫人的珍貴服飾;羅馬的鐵制品、玻璃、金銀流入了漢朝”。據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有( )①古羅馬人穿絲綢服裝很普遍②漢朝與西方的交通保持通暢③西方與漢朝存在著經濟貿易④漢朝絲織品的價格非常便宜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3小題,共30分)10.(2020七上·溫州期末) 2020年4 月23日,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凱旋。本次南極科考,共歷時198天,行程共7萬余海里,完成62項既定任務。(1)據圖2,填寫科考船途經的大洲、大洋。亞洲→太平洋→ 洲→ 洋→南極洲(2)科考隊為什么選擇10月到次年4月這一時期開展南極科考,請從氣候的角度予以說明。(3)霍巴特港是中國南極科考隊進入南極圈之前重要的物資補給站。結合材料,分析霍巴特成為南極科考補給站的有利條件。11.(2020七上·溫州期末)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的重要依據。序號 歷史文化遺址 距今時間 考古發現① 北京人遺址 距今約70萬一20萬年 共發現分屬四十多個男女個體的北京人化石,十多萬件石器和石片,還有厚達6米的灰燼層。② 跨湖橋遺址 距今約7000-8000年 出土的獨木舟材質為松木,用火烤配合石錛挖鑿的方法加工而成。③ 河姆渡遺址 距今約7000年 發現了大面積的稻谷、稻稈、稻葉和木屑、葦編構成的稻谷堆積層,平均堆積厚度20~50厘米,最厚處超過100厘米。依據材料,對以下表述作出判斷:(1)從北京人遺址的考古發現,可知北京人已掌握石器磨制技術和人工取火。( )(2)從跨湖橋遺址的考古發現,可知黃帝制作船只的傳說具有一定的真實性。( )(3)從河姆渡遺址的考古發現,可知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了原始農業的種植。( )12.(2020七上·溫州期末)中央集權制度萌芽于先秦,形成于秦漢。[萌芽]材料一商鞅曾多次游說秦孝公, 均不成功。最后,他以“霸道”游說孝公,“霸道”是強化君主集權,使用刑法,獎勵耕織,以經濟和軍事實力稱霸天下的理論。孝公被這種學說深深吸引。一一摘編自王紹東《論商鞅變法對秦文化傳統的順應與整合》[初創]材料二在地方行政機構上, 秦始皇廢除了古代的封國建藩制度,把全國分為36郡,秦末增至40余郡。郡設郡守,為一郡的最高長官,掌管全郡,一郡之內轄若干縣,萬戶以上的縣設縣令;不足萬戶的設縣長。郡縣的長官均直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轄。——摘編自朱紹侯等主編《中國古代史》[跌宕]材料三劉邦共封十國, 并且規定只有姓劉的才可以封王。劉姓諸王專制一方,除丞相一職由皇帝任免外,其他一切官員皆由諸侯王任命。漢初的諸侯王實際上形同獨立王國,叛變很難避免,高祖死后四十年即有“七國之亂”。……將劉邦同秦始 皇相比,鄙陋與圣德立見。——摘自李定一《中華史綱:從傳說時代到辛亥革命》[鞏固]材料四平叛“七國之亂”后,景帝在吳、楚、趙、齊等國舊地陸續分封皇子13人為諸侯王,但規定諸侯王不得干預各自封國的政務,“天子為置吏”。……元朔二年,漢武帝準許梁王等將部分國土分與其弟,并下詔“諸侯王分與子弟邑者”,朝廷均已批準。此后,“諸侯惟得衣食租稅”。——摘編自林劍鳴《秦漢史》(1)商鞅鼓吹的“霸道”屬于戰國時期哪一學派的主張?(2)為什么李定一認為秦始皇“圣德”而劉邦“鄙陋”?請你結合材料二、三并聯系所學知識予以闡釋。(3)結合材料四,分析漢武帝“推恩令”得以順利實施的原因。(4)秦漢奠定了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結合上述材料并聯系所學知識,從中央和地方關系的角度予以闡釋。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識點】世界主要國家的區別(面積、人口、經濟水平)【解析】【分析】根據題中信息, “國土面積是937萬平方公里、人口數量約3.30億、主要人種是白色人種、官方語言是英語”。該國是美國。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美國地處北美大陸南部,北鄰加拿大,東瀕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接墨西哥和墨西哥灣;美國是世界上的農業大國,是世界上主要的農產品生產國和出口國,并且實現了農業生產專門化,機械化水平高,效率高,產量大。2.【答案】(1)B(2)D【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方向【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中的等高距是50米。①地的海拔是200以上,②地的海拔小于200米,故 ①地的海拔比②地高。②地的等高線比③地稀疏,故②地的坡度比③地緩。根據一般定向法判讀,③地位于①地的東北方向。根據圖中信息可知,余村及周邊的地形屬于山谷地形,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2)、與浙江省省會城市杭州相比,余村屬于鄉村聚落,不會面積廣大,高樓林立,地勢平坦,車流不息。由于沒有靠海,不會形成,河流遍布,港口眾多.農田片片,竹林滿山,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則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3.【答案】A【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戰國時期秦國蜀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主持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采取了中流作堰的方法,把岷江水分為內江和外江,內江供灌溉,外江供分洪,這樣就控制了岷江激流,免除了水災,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農田,使成都平原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據題干及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中“掘離堆”指興建都江堰。A項都江堰理解正確,符合題意;B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都江堰的相關史實及學生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重點掌握都江堰的功能和歷史地位的相關史實。4.【答案】C【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秦始皇窮兵黷武、好大喜功,濫用民力,大興土木.焚書坑儒,禁錮人們的思想;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農民被征發修筑長城、宮殿、馳道、建陵墓;其刑法極其嚴酷.秦的暴政導致了秦末農民戰爭,秦朝滅亡.據“秦二世元年七月,一隊開往漁陽的戍卒,在大澤鄉遇雨受阻,無法按期趕到戍地。按秦律,戍卒‘失期當斬',這些戍卒為了死里逃生,在帶隊屯長的領導下揭竿起義”。可知,導致這次起義爆發的主要原因是刑法嚴酷。ABD三項都不是導致陳勝、吳廣起義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題意;C項刑法嚴酷是導致陳勝、吳廣起義的主要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陳勝、吳廣起義爆發的原因的相關史實及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陳勝、吳廣起義爆發的原因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秦的暴政的相關史實。5.【答案】C【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解析】【分析】由材料“曹軍遠道而來,又不習水戰,孫劉合作定能取勝;曹操敗后勢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可知,這是對赤壁之戰的描述。208年的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大敗曹操,取得勝利。此后曹操不再南下,孫劉乘機擴大勢力范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即為局部統一奠定基礎。AB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赤壁發生了諸葛亮所預言的這場戰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赤壁之戰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掌握赤壁之戰的相關知識,關鍵是掌握赤壁之戰的影響。6.【答案】D【知識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材料描述了東晉南朝時期,由于來自北方的麥、黍、粟以及其它各種雜谷在種植時間上與水稻交錯進行,這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畝產量,南方農業經濟得以發展,表明南方農業經濟發展是由于種植技術改進。ABC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種植技術改進是題干材料反映的南方農業經濟發展的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江南地區的開發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題要正確理解題意,考查了江南地區的開發,在此基礎上,結合分析各個選項,選出正確答案。7.【答案】D【知識點】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據材料“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諸功臣舊族自代來者,姓或重復,皆改之。”可知,材料中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鮮卑姓為漢姓這項改革措施。這一旨令的頒布者是魏孝文帝。ABC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魏孝文帝是題干旨令的頒布者,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8.【答案】A【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A項《史記》應是題干評論的對象,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評論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史記》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史記》的內容。9.【答案】C【知識點】探究絲綢之路【解析】【分析】“漢朝絲綢由中亞、西亞運到羅馬帝國,成了羅馬元老院議員和其他貴族的夫人的珍貴服飾;羅馬的鐵制品、玻璃、金銀流入了漢朝”表明西漢與羅馬存在著經濟貿易,西漢時期開辟了絲綢之路,溝通歐亞的這條陸上交通道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故③正確;漢政府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對西域進行有效管理,保障絲綢之路的暢通,故②正確;故C項正確;材料“元老院議員和其他貴族的夫人的珍貴服飾“說明絲綢對于古羅馬人非常珍貴稀有,不是平常百姓能穿得起的服飾,故排除帶①④的ABD項。C項②③是從題干材料可以得出的結論,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朝的絲綢之路開辟的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10.【答案】(1)大洋洲;印度洋(2)南極洲位于高緯度,終年寒冷:與其它時間段相比,南極洲10月至4月的氣溫有所上升,部分海冰消融,便于科考船破冰前行。(3)距南極大陸較近,航程較短:位于德溫特河河口,港灣水深,航運便利:海岸線彎曲,風浪較小,便于停泊:交通便利,便于物資輸送;造船業發達,便于船舶維修。【知識點】大洲和大洋;地形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解析】【分析】(1)、據圖2,填寫科考船途經的大洲、大洋。亞洲→太平洋→大洋洲→印度洋→南極洲(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科考大多選擇在10月到次年4月進行,主要原因是南極洲位于高緯度,終年寒冷:與其它時間段相比,南極洲10月至4月的氣溫有所上升,部分海冰消融,便于科考船破冰前行。(3)、結合材料,霍巴特距南極大陸較近,航程較短:位于德溫特河河口,港灣水深,航運便利:海岸線彎曲,風浪較小,便于停泊:交通便利,便于物資輸送;造船業發達,便于船舶維修。因此, 霍巴特港是中國南極科考隊進入南極圈之前重要的物資補給站。【點評】我國在南極地區建立的第一個科學考察站是長城站,我國先后建立了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和泰山站;一般選擇11月至次年3月去南極考察,因為這段時間是南半球的暖季,南半球晝長夜短,并且在12月22日南極圈內出現極晝現象,適合去南極考查。南極大陸四周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形成一個圍繞地球的巨大水圈,呈完全封閉狀態,是一塊遠離其他大陸、與文明世界完全隔絕的大陸,至今仍然沒有常住居民,只有少量的科學考察人員輪流在為數不多的考察站臨時居住和工作。11.【答案】(1)錯誤(2)正確(3)正確【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1)據材料“共發現分屬四十多個男女個體的北京人化石,十多萬件石器和石片,還有厚達6米的灰燼層”可知,不能從材料中得出“北京人已掌握石器磨制技術和人工取火”的結論。(2)據材料“距今約7000-8000年”“出土的獨木舟材質為松木,用火烤配合石錛挖鑿的方法加工而成”可知,能夠從材料中得出“黃帝制作船只的傳說具有一定的真實性”的結論。(3)據材料“發現了大面積的稻谷、稻桿、稻葉和木屑、葦編構成的稻谷堆積層,平均堆積厚度20~50厘米,最厚處超過100厘米”可知,能夠從材料中得出“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了原始農業的種植”的結論。故答案為:(1)錯誤。(2)正確。(3)正確。【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京人、河姆渡人,掌握北京人、河姆渡人的生產生活狀況及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2.【答案】(1)法家。(2)李定一認為秦始皇“圣德”是因為秦始皇采用郡縣制,任免官員管理地方,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他認為劉邦“鄙陋”是因為劉邦分封劉姓子弟為諸侯王,建立諸侯國,諸侯王自行任命官員,勢力強大,對抗中央,引發戰亂,極大地威脅到了中央集權。(3)漢景帝平定了諸侯叛亂,通過分封皇子為諸侯王、中央派遣官員管理諸侯國等手段,極大地削弱了諸侯的勢力,為漢武帝推行“推恩令”奠定了基礎(2分);漢武帝施行“推恩令”,既順應了諸侯子弟的意愿,又彰顯了皇帝的仁德,手段巧妙,能夠為諸侯子弟所接受。(4)中央對地方實行有效管轄,任免地方官員,是中央集權制度的重要內容。秦始皇在全國推行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開創了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漢武帝針對漢初諸侯勢大的局面,采取推恩令等一系列措施, 大大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歷經秦漢兩代的努力,中國古代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由此奠基。【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百家爭鳴;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中的“‘霸道’是強化君主集權,使用刑法”可知商鞅鼓吹的“霸道”屬于法家的主張。(2)秦始皇廢分封,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郡下設縣,郡守和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免,縣以下有鄉、里等基層機構,郡縣制的設置,使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執行中央的政令,加強了對地方的管理,鞏固國家的統一,所以李定一認為秦始皇“圣德”。 漢初劉邦分封諸侯王,隨著經濟發展,諸侯王勢力膨脹,對抗中央引發混亂和戰爭,出現七國之亂,極大地威脅到了中央集權,所以認為李定一劉邦“鄙陋”。(3)漢景帝將吳、楚、趙、齊四國舊地分封皇子13人,這種做法削弱了王國的實力,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為漢武帝推恩令提供了借鑒。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規定諸侯王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以把王國再次分給其他子弟作為諸侯,由皇帝制定封號;通過“推恩”這種相對和緩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原來的王國被分割成很多小侯國,侯國不再屬于王國管理,而歸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管理;不費一兵一卒,達到了削弱王國的目的,而得到封地的諸侯子弟,對皇帝感恩戴德,從而培養了侯國的忠誠,這樣既順應了諸侯子弟的意愿,又彰顯了皇帝的仁德,手段巧妙,能夠為諸侯子弟所接受。(4)為了便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直接管轄,秦始皇聽取李斯的建議實施了郡縣制,郡縣制有利于鞏固秦朝的統一,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據分裂,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郡縣制的推行在我國歷史上影響深遠,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為消除諸侯國對中央的威脅,鞏固國家的統治,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議,頒布了“推恩令”,諸侯國越分越小,勢力越弱,諸侯國對中央的威脅逐漸消除,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治,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強。歷經秦漢兩代的努力,中國古代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由此奠基。故答案為:(1)法家。(2)李定一認為秦始皇“圣德”是因為秦始皇采用郡縣制,任免官員管理地方,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他認為劉邦“鄙陋”是因為劉邦分封劉姓子弟為諸侯王,建立諸侯國,諸侯王自行任命官員,勢力強大,對抗中央,引發戰亂,極大地威脅到了中央集權。(3)漢景帝平定了諸侯叛亂,通過分封皇子為諸侯王、中央派遣官員管理諸侯國等手段,極大地削弱了諸侯的勢力,為漢武帝推行“推恩令”奠定了基礎;漢武帝施行“推恩令”,既順應了諸侯子弟的意愿,又彰顯了皇帝的仁德,手段巧妙,能夠為諸侯子弟所接受。(4)中央對地方實行有效管轄,任免地方官員,是中央集權制度的重要內容。秦始皇在全國推行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開創了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漢武帝針對漢初諸侯勢大的局面,采取推恩令等一系列措施, 大大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歷經秦漢兩代的努力,中國古代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由此奠基。【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法家思想、商鞅變法、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的相關史實及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法家思想、商鞅變法、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中央集權制度的相關史實。1 / 1浙江省溫州市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檢測試卷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0分。請選出各題中一個最符合題意的選項,不選、錯選、多選均不給分。)1.(2020七上·溫州期末)小莫同學上網查詢某國的基本信息,得知該國“國土面積是937萬平方公里、人口數量約3.30億、主要人種是白色人種、官方語言是英語”。該國是( )A.美國 B.英國 C.中國 D.韓國【答案】A【知識點】世界主要國家的區別(面積、人口、經濟水平)【解析】【分析】根據題中信息, “國土面積是937萬平方公里、人口數量約3.30億、主要人種是白色人種、官方語言是英語”。該國是美國。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美國地處北美大陸南部,北鄰加拿大,東瀕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接墨西哥和墨西哥灣;美國是世界上的農業大國,是世界上主要的農產品生產國和出口國,并且實現了農業生產專門化,機械化水平高,效率高,產量大。2.(2020七上·溫州期末)浙江省安吉縣余村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的誕生地。根據下圖,回答下題。(1)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①地的海拔比②地低B.②地的坡度比③地緩C.③地位于①地的西北方向D.余村及周邊的地形屬于山地地形(2)與浙江省省會城市杭州相比,余村( )A.面積廣大,高樓林立 B.地勢平坦,車流不息C.河流遍布,港口眾多. D.農田片片,竹林滿山【答案】(1)B(2)D【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方向【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中的等高距是50米。①地的海拔是200以上,②地的海拔小于200米,故 ①地的海拔比②地高。②地的等高線比③地稀疏,故②地的坡度比③地緩。根據一般定向法判讀,③地位于①地的東北方向。根據圖中信息可知,余村及周邊的地形屬于山谷地形,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2)、與浙江省省會城市杭州相比,余村屬于鄉村聚落,不會面積廣大,高樓林立,地勢平坦,車流不息。由于沒有靠海,不會形成,河流遍布,港口眾多.農田片片,竹林滿山,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則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3.(2020七上·溫州期末)1955年,郭沫若題詞稱贊揚李冰:“掘離堆,鑿鹽井,不僅嘉惠蜀人,實為中國二千數百年前卓越之工程技術專家”。“掘離堆”指興建( )A.都江堰 B.阿房宮 C.秦長城 D.龍門石窟【答案】A【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戰國時期秦國蜀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主持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采取了中流作堰的方法,把岷江水分為內江和外江,內江供灌溉,外江供分洪,這樣就控制了岷江激流,免除了水災,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農田,使成都平原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據題干及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中“掘離堆”指興建都江堰。A項都江堰理解正確,符合題意;B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都江堰的相關史實及學生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重點掌握都江堰的功能和歷史地位的相關史實。4.(2020七上·溫州期末)“秦二世元年七月,一隊開往漁陽的戍卒,在大澤鄉遇雨受阻,無法按期趕到戍地。按秦律,戍卒‘失期當斬’,這些戍卒為了死里逃生,在帶隊屯長的領導下揭竿起義”。據此可知,導致這次起義爆發的主要原因是( )A.大雨滂沱 B.賦稅繁重 C.刑法嚴酷 D.徭役沉重【答案】C【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解析】【分析】秦始皇窮兵黷武、好大喜功,濫用民力,大興土木.焚書坑儒,禁錮人們的思想;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農民被征發修筑長城、宮殿、馳道、建陵墓;其刑法極其嚴酷.秦的暴政導致了秦末農民戰爭,秦朝滅亡.據“秦二世元年七月,一隊開往漁陽的戍卒,在大澤鄉遇雨受阻,無法按期趕到戍地。按秦律,戍卒‘失期當斬',這些戍卒為了死里逃生,在帶隊屯長的領導下揭竿起義”。可知,導致這次起義爆發的主要原因是刑法嚴酷。ABD三項都不是導致陳勝、吳廣起義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題意;C項刑法嚴酷是導致陳勝、吳廣起義的主要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陳勝、吳廣起義爆發的原因的相關史實及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陳勝、吳廣起義爆發的原因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秦的暴政的相關史實。5.(2020七上·溫州期末)諸葛亮向孫權分析道:曹軍遠道而來,又不習水戰,孫劉合作定能取勝;曹操敗后勢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諸葛亮所預言的這場戰役后來發生在( )A.桂陵 B.官渡 C.赤壁 D.淝水【答案】C【知識點】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解析】【分析】由材料“曹軍遠道而來,又不習水戰,孫劉合作定能取勝;曹操敗后勢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可知,這是對赤壁之戰的描述。208年的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大敗曹操,取得勝利。此后曹操不再南下,孫劉乘機擴大勢力范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即為局部統一奠定基礎。AB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赤壁發生了諸葛亮所預言的這場戰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赤壁之戰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掌握赤壁之戰的相關知識,關鍵是掌握赤壁之戰的影響。6.(2020七上·溫州期末)東晉南朝時期,來自北方的麥、黍、粟以及其它各種雜谷,在種植時間上與水稻交錯進行,這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畝產量。由此可知,南方農業經濟發展是由于( )A.耕作勞力充足 B.社會環境安定C.自然環境優越 D.種植技術改進【答案】D【知識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材料描述了東晉南朝時期,由于來自北方的麥、黍、粟以及其它各種雜谷在種植時間上與水稻交錯進行,這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畝產量,南方農業經濟得以發展,表明南方農業經濟發展是由于種植技術改進。ABC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種植技術改進是題干材料反映的南方農業經濟發展的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江南地區的開發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題要正確理解題意,考查了江南地區的開發,在此基礎上,結合分析各個選項,選出正確答案。7.(2020七上·溫州期末)“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諸功臣舊族自代來者,姓或重復,皆改之。”這一旨令的頒布者是( )A.周平王 B.秦始皇 C.漢武帝 D.魏孝文帝【答案】D【知識點】北方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據材料“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諸功臣舊族自代來者,姓或重復,皆改之。”可知,材料中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鮮卑姓為漢姓這項改革措施。這一旨令的頒布者是魏孝文帝。ABC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魏孝文帝是題干旨令的頒布者,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8.(2020七上·溫州期末)“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內容涉及社會各方面,不虛美,不隱惡,不受正統思想的束縛”。此話評論的對象應是( )A.《史記》 B.《蘭亭序》C.《齊民要術》 D.《傷寒雜病論》【答案】A【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A項《史記》應是題干評論的對象,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評論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史記》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史記》的內容。9.(2020七上·溫州期末)“漢朝絲綢由中亞、西亞運到羅馬帝國,成了羅馬元老院議員和其他貴族的夫人的珍貴服飾;羅馬的鐵制品、玻璃、金銀流入了漢朝”。據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有( )①古羅馬人穿絲綢服裝很普遍②漢朝與西方的交通保持通暢③西方與漢朝存在著經濟貿易④漢朝絲織品的價格非常便宜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C【知識點】探究絲綢之路【解析】【分析】“漢朝絲綢由中亞、西亞運到羅馬帝國,成了羅馬元老院議員和其他貴族的夫人的珍貴服飾;羅馬的鐵制品、玻璃、金銀流入了漢朝”表明西漢與羅馬存在著經濟貿易,西漢時期開辟了絲綢之路,溝通歐亞的這條陸上交通道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故③正確;漢政府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對西域進行有效管理,保障絲綢之路的暢通,故②正確;故C項正確;材料“元老院議員和其他貴族的夫人的珍貴服飾“說明絲綢對于古羅馬人非常珍貴稀有,不是平常百姓能穿得起的服飾,故排除帶①④的ABD項。C項②③是從題干材料可以得出的結論,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朝的絲綢之路開辟的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3小題,共30分)10.(2020七上·溫州期末) 2020年4 月23日,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凱旋。本次南極科考,共歷時198天,行程共7萬余海里,完成62項既定任務。(1)據圖2,填寫科考船途經的大洲、大洋。亞洲→太平洋→ 洲→ 洋→南極洲(2)科考隊為什么選擇10月到次年4月這一時期開展南極科考,請從氣候的角度予以說明。(3)霍巴特港是中國南極科考隊進入南極圈之前重要的物資補給站。結合材料,分析霍巴特成為南極科考補給站的有利條件。【答案】(1)大洋洲;印度洋(2)南極洲位于高緯度,終年寒冷:與其它時間段相比,南極洲10月至4月的氣溫有所上升,部分海冰消融,便于科考船破冰前行。(3)距南極大陸較近,航程較短:位于德溫特河河口,港灣水深,航運便利:海岸線彎曲,風浪較小,便于停泊:交通便利,便于物資輸送;造船業發達,便于船舶維修。【知識點】大洲和大洋;地形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解析】【分析】(1)、據圖2,填寫科考船途經的大洲、大洋。亞洲→太平洋→大洋洲→印度洋→南極洲(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科考大多選擇在10月到次年4月進行,主要原因是南極洲位于高緯度,終年寒冷:與其它時間段相比,南極洲10月至4月的氣溫有所上升,部分海冰消融,便于科考船破冰前行。(3)、結合材料,霍巴特距南極大陸較近,航程較短:位于德溫特河河口,港灣水深,航運便利:海岸線彎曲,風浪較小,便于停泊:交通便利,便于物資輸送;造船業發達,便于船舶維修。因此, 霍巴特港是中國南極科考隊進入南極圈之前重要的物資補給站。【點評】我國在南極地區建立的第一個科學考察站是長城站,我國先后建立了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和泰山站;一般選擇11月至次年3月去南極考察,因為這段時間是南半球的暖季,南半球晝長夜短,并且在12月22日南極圈內出現極晝現象,適合去南極考查。南極大陸四周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形成一個圍繞地球的巨大水圈,呈完全封閉狀態,是一塊遠離其他大陸、與文明世界完全隔絕的大陸,至今仍然沒有常住居民,只有少量的科學考察人員輪流在為數不多的考察站臨時居住和工作。11.(2020七上·溫州期末)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的重要依據。序號 歷史文化遺址 距今時間 考古發現① 北京人遺址 距今約70萬一20萬年 共發現分屬四十多個男女個體的北京人化石,十多萬件石器和石片,還有厚達6米的灰燼層。② 跨湖橋遺址 距今約7000-8000年 出土的獨木舟材質為松木,用火烤配合石錛挖鑿的方法加工而成。③ 河姆渡遺址 距今約7000年 發現了大面積的稻谷、稻稈、稻葉和木屑、葦編構成的稻谷堆積層,平均堆積厚度20~50厘米,最厚處超過100厘米。依據材料,對以下表述作出判斷:(1)從北京人遺址的考古發現,可知北京人已掌握石器磨制技術和人工取火。( )(2)從跨湖橋遺址的考古發現,可知黃帝制作船只的傳說具有一定的真實性。( )(3)從河姆渡遺址的考古發現,可知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了原始農業的種植。( )【答案】(1)錯誤(2)正確(3)正確【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1)據材料“共發現分屬四十多個男女個體的北京人化石,十多萬件石器和石片,還有厚達6米的灰燼層”可知,不能從材料中得出“北京人已掌握石器磨制技術和人工取火”的結論。(2)據材料“距今約7000-8000年”“出土的獨木舟材質為松木,用火烤配合石錛挖鑿的方法加工而成”可知,能夠從材料中得出“黃帝制作船只的傳說具有一定的真實性”的結論。(3)據材料“發現了大面積的稻谷、稻桿、稻葉和木屑、葦編構成的稻谷堆積層,平均堆積厚度20~50厘米,最厚處超過100厘米”可知,能夠從材料中得出“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了原始農業的種植”的結論。故答案為:(1)錯誤。(2)正確。(3)正確。【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京人、河姆渡人,掌握北京人、河姆渡人的生產生活狀況及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2.(2020七上·溫州期末)中央集權制度萌芽于先秦,形成于秦漢。[萌芽]材料一商鞅曾多次游說秦孝公, 均不成功。最后,他以“霸道”游說孝公,“霸道”是強化君主集權,使用刑法,獎勵耕織,以經濟和軍事實力稱霸天下的理論。孝公被這種學說深深吸引。一一摘編自王紹東《論商鞅變法對秦文化傳統的順應與整合》[初創]材料二在地方行政機構上, 秦始皇廢除了古代的封國建藩制度,把全國分為36郡,秦末增至40余郡。郡設郡守,為一郡的最高長官,掌管全郡,一郡之內轄若干縣,萬戶以上的縣設縣令;不足萬戶的設縣長。郡縣的長官均直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轄。——摘編自朱紹侯等主編《中國古代史》[跌宕]材料三劉邦共封十國, 并且規定只有姓劉的才可以封王。劉姓諸王專制一方,除丞相一職由皇帝任免外,其他一切官員皆由諸侯王任命。漢初的諸侯王實際上形同獨立王國,叛變很難避免,高祖死后四十年即有“七國之亂”。……將劉邦同秦始 皇相比,鄙陋與圣德立見。——摘自李定一《中華史綱:從傳說時代到辛亥革命》[鞏固]材料四平叛“七國之亂”后,景帝在吳、楚、趙、齊等國舊地陸續分封皇子13人為諸侯王,但規定諸侯王不得干預各自封國的政務,“天子為置吏”。……元朔二年,漢武帝準許梁王等將部分國土分與其弟,并下詔“諸侯王分與子弟邑者”,朝廷均已批準。此后,“諸侯惟得衣食租稅”。——摘編自林劍鳴《秦漢史》(1)商鞅鼓吹的“霸道”屬于戰國時期哪一學派的主張?(2)為什么李定一認為秦始皇“圣德”而劉邦“鄙陋”?請你結合材料二、三并聯系所學知識予以闡釋。(3)結合材料四,分析漢武帝“推恩令”得以順利實施的原因。(4)秦漢奠定了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結合上述材料并聯系所學知識,從中央和地方關系的角度予以闡釋。【答案】(1)法家。(2)李定一認為秦始皇“圣德”是因為秦始皇采用郡縣制,任免官員管理地方,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他認為劉邦“鄙陋”是因為劉邦分封劉姓子弟為諸侯王,建立諸侯國,諸侯王自行任命官員,勢力強大,對抗中央,引發戰亂,極大地威脅到了中央集權。(3)漢景帝平定了諸侯叛亂,通過分封皇子為諸侯王、中央派遣官員管理諸侯國等手段,極大地削弱了諸侯的勢力,為漢武帝推行“推恩令”奠定了基礎(2分);漢武帝施行“推恩令”,既順應了諸侯子弟的意愿,又彰顯了皇帝的仁德,手段巧妙,能夠為諸侯子弟所接受。(4)中央對地方實行有效管轄,任免地方官員,是中央集權制度的重要內容。秦始皇在全國推行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開創了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漢武帝針對漢初諸侯勢大的局面,采取推恩令等一系列措施, 大大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歷經秦漢兩代的努力,中國古代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由此奠基。【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百家爭鳴;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中的“‘霸道’是強化君主集權,使用刑法”可知商鞅鼓吹的“霸道”屬于法家的主張。(2)秦始皇廢分封,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郡下設縣,郡守和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免,縣以下有鄉、里等基層機構,郡縣制的設置,使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執行中央的政令,加強了對地方的管理,鞏固國家的統一,所以李定一認為秦始皇“圣德”。 漢初劉邦分封諸侯王,隨著經濟發展,諸侯王勢力膨脹,對抗中央引發混亂和戰爭,出現七國之亂,極大地威脅到了中央集權,所以認為李定一劉邦“鄙陋”。(3)漢景帝將吳、楚、趙、齊四國舊地分封皇子13人,這種做法削弱了王國的實力,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為漢武帝推恩令提供了借鑒。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規定諸侯王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以把王國再次分給其他子弟作為諸侯,由皇帝制定封號;通過“推恩”這種相對和緩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原來的王國被分割成很多小侯國,侯國不再屬于王國管理,而歸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管理;不費一兵一卒,達到了削弱王國的目的,而得到封地的諸侯子弟,對皇帝感恩戴德,從而培養了侯國的忠誠,這樣既順應了諸侯子弟的意愿,又彰顯了皇帝的仁德,手段巧妙,能夠為諸侯子弟所接受。(4)為了便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直接管轄,秦始皇聽取李斯的建議實施了郡縣制,郡縣制有利于鞏固秦朝的統一,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據分裂,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郡縣制的推行在我國歷史上影響深遠,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為消除諸侯國對中央的威脅,鞏固國家的統治,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議,頒布了“推恩令”,諸侯國越分越小,勢力越弱,諸侯國對中央的威脅逐漸消除,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治,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強。歷經秦漢兩代的努力,中國古代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由此奠基。故答案為:(1)法家。(2)李定一認為秦始皇“圣德”是因為秦始皇采用郡縣制,任免官員管理地方,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他認為劉邦“鄙陋”是因為劉邦分封劉姓子弟為諸侯王,建立諸侯國,諸侯王自行任命官員,勢力強大,對抗中央,引發戰亂,極大地威脅到了中央集權。(3)漢景帝平定了諸侯叛亂,通過分封皇子為諸侯王、中央派遣官員管理諸侯國等手段,極大地削弱了諸侯的勢力,為漢武帝推行“推恩令”奠定了基礎;漢武帝施行“推恩令”,既順應了諸侯子弟的意愿,又彰顯了皇帝的仁德,手段巧妙,能夠為諸侯子弟所接受。(4)中央對地方實行有效管轄,任免地方官員,是中央集權制度的重要內容。秦始皇在全國推行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開創了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漢武帝針對漢初諸侯勢大的局面,采取推恩令等一系列措施, 大大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歷經秦漢兩代的努力,中國古代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由此奠基。【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法家思想、商鞅變法、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的相關史實及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法家思想、商鞅變法、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中央集權制度的相關史實。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溫州市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檢測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溫州市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期末檢測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