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科版四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 一、學生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 55 人。其中男生 30 人,女生 25 人。他們經過前幾年的科學課學習,已經具備了初步的科學知識和操作技能,具備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維方式也初步的由具體轉變為抽象。因此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擴大學生知識范圍,進一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學習科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聯系他們的實際生活,用所學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最終達到將科學知識創造性應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研究的形式編排了《聲音》、《呼吸與消化》、《運動和力》三個大單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以生物體的外部表象及內部結構、物體與物體的運動等為主要內容展開科學探究活動,將“科學探究、科學概念”有機地整合。促使學生在“事物宏觀的外部表象與微觀的內部特征”之間建立聯系,進行以“邏輯推理”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 借助學生不斷豐富的間接“生活經驗”,切入到科學探究活動之中。《聲音》單元引導學生從聽到的聲音開始,認識聲音是如何產生和傳播的,我們又是如何通過聽到的聲音的。《呼吸與消化》通過感受呼吸、肺活量到每天所持的食物,以及食物在身體內的消化過程, 讓學生產生探究問題的意識。《運動和力》通過小車的運動來講述力和運動的聯系,讓學生初步接觸力學單位——牛,更通過設計和制作小車加深對運動和力的理解。 三、總體教學目標 (一)科學態度 重點強化了認識事物內部的變化特征和變化的相互聯系,既有對事物外部表象的觀察,又從微觀世界認識事物的內部結構和變化的規律性分析,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和功能,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訓練。增強學生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勇氣,有助于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 (二)科學概念與科學探究 了解聲音產生和傳播的原理;并能自己設計制作小樂器。 明白人體呼吸和消化的過程,知道健康生活的含義。 觀察小車的運動狀態,理解運動和力之間的關系,明白力學單位——牛。 (三)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培養學生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表達、評議和討論。 培養學生能對自己的探究活動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計劃。 引導學生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解釋,并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與他人交換意見。 四、教學重點、難點 本冊教材遵循《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內容的選編上貼近兒童的生活實際、順應現代科學技術發展、適于開展探究活動的內容;在能力培養上,注意了層次上的變化,較三年級的要求有所提高,針對科學學習的進一步深入,側重于引導學生設計對比實驗、進行定量觀察、注重對搜集到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等方面的訓練。 五、教學措施 本冊教材在縱觀全冊教材,教師應更加放開手腳,把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有較強求知欲望的話題作為課的主體,通過活動使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從而加深對科學、對科學探究、對科學學習的理解。解釋與模型是四年級集中訓練的過程與方法,要結合具體學習內容, 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解釋與模型的訓練。 或在教學中采用先進的電教手段來輔助教學。利用現有的信息技術知識,上網查與資料,搜集圖片、報刊等。 在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教材特點,讓學生查一查、畫一畫、讀一讀、說一說、想一想、做一做,多種感官并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 六、教學進度 序號 教學內容 課時安排 備注 1 第一單元 1.聽聽聲音 1 2 第一單元 2.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1 3 第一單元 3.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1 4 第一單元4.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1 5 第一單元 5.聲音的強與弱 1 6 第一單元 6.聲音的高與低 1 7 第一單元7.讓弦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 1 8 第一單元8.制作我的小樂器 1 9 第二單元1.感受我們的呼吸 1 11 第二單元2.呼吸與健康生活 1 12 第二單元3.測量肺活量 1 13 第二單元4.一天的食物 1 14 第二單元5.食物中的營養 1 15 第二單元6.營養要均衡 1 16 第二單元7.食物在口腔里的變化 1 17 第二單元8.食物在身體里的旅行 1 18 第三單元1.讓小車運動起來 1 19 第三單元2.用氣球驅動小車 1 20 第三單元3.用橡皮筋驅動小車 1 21 第三單元4.彈簧測力計 1 22 第三單元5.運動與摩擦力 1 23 第三單元6.運動的小車 1 24 第三單元7.設計制作小車(一)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