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單元《光與色彩》知識點梳理第1課光源1、自己可以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太陽、開啟的電燈、點燃的蠟燭都是光源,它們能自己發光。2、按照光源的特征,可以將光源分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3、自然光源是大自然中不被人類掌控與操作、沒有經過加工和改良的光源,比較常見的有太陽、雷電、董火蟲、發光水母等。人造光源是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科技的發展而人工制造出來的光源。按出現的先后順序,人造光源有點燃的火把、油燈、蠟燭,開啟的電燈(白熾燈、熒光燈、發光二極管)等。4、判斷某種光源是自然光源還是人造光源,關鍵是判斷某種發光體是否經過人類的加工與改良。5、可見的“發光體”分為兩類:光源與反光物體。6、生活中有許多物體會發光,判斷物體是不是光源要看物體是自己發光還是因為有其他發光體存在而發光。玻璃幕墻和月亮發光是太陽導致的,水面發光是月光導致的。所以,它們都不是光源。7、蠟燭發光過程︰點燃燭芯,蠟油受熱熔化,熔化的蠟油隨著燭芯燃燒,發光發熱,蠟燭變短。8、細鋼絲發光現象︰通電時,細鋼絲發熱,逐漸變紅發光。9、光是一種能量。從蠟燭和細鋼絲發光過程中,我們可以知道光源發光是需要能量的。第課光的傳播1、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2、兩千多年前,我國古代學者墨子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光從門上的小孔射進來,會在對面的墻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這種現象被稱為“小孔成像”,它的原理就是光沿直線傳播。第3課光的反射1、光線照射到物體表面后會折返,這種現象叫作光的反射。2、幾乎所有的物體都可以反射光。3、不同物體表面反光效果是不一樣的,物體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如鏡子、平靜的水面、玻璃表面、有拋光的金屬面等。4、反光效果最好的物體是鏡子。5、潛望鏡是利用光的反射現象設計制作。6、光從太陽或火焰發出,照射到物體上,被物體反射后進入人眼,人因此看到了物體。第4課七色光1、太陽光是由多種色光混合而成的。2、雨后彩虹的形成與陽光有關系。利用鏡子、水霧和三棱鏡可以制造“彩虹”M3、光的色散原理是英國科學家牛頓發現的。4、用三棱鏡可以將白光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的光,說明白光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的光組成。5、白光可以分散成不同色光,而且不同色光能混合成白光或其他顏色的光6、我們可以用彩光手電筒和分色圓盤陀螺來認識不同色光能混合成白光或其他顏色的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