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八課《集 字 練 習》教學設計 ( 北師大版書法三年級下冊) 教學目標:(知識和能力) 理解“登高”的本意和現實含義。 觀察和分析“登高”二字的結構特征及書寫方法。 掌握“登高”二字集在一起時整體協調的要領。 試著寫好豎幅的集字作品“登高”。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對“登高”的理解,明白登高能使人有更開闊的眼界,對于學習書法來說,登高就是在書法之路上不斷的進步。 2、寫好豎幅的集字作品“登高”,是學生由臨摹走向創作的一個重要的過渡性過程,本課是上冊創作的延續,進一步使學生掌握豎幅書法作品的書寫方法,提高自身的集字創作能力,從而獲得存在感和成就感。 教學重、難點分析: 1、首先從《說文解字》上看看“登高”二字的本意,然后通過閱讀課文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保ㄌ?李白)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唐.王之渙)詩句,使學生進一步明白其含義。 2、學生說說“登高”的含義,老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一定的歸納總結。 3、歐陽詢書“登高”二字集在一起豎幅組合時,上下相對,間距合適,整體協調及落款的位置等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要求學生準備好書寫工具,強調坐姿,調整氣息,穩定情緒。 (二)理解“登高”的含義 1、教師從“登高”的原始字形、構造及本意著手,幫助學生了解此二字的意思。(“登高”:會意字(甲骨文)、(篆文)上邊是兩足向上,從整個字看是雙手捧(豆)禮器雙足拾階而上,引申為由低處向高處移動、升高。如:“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高”:象形字,(甲骨文)、(篆文)甲骨文象臺觀樓閣,上下重屋行,借以表示崇高。本義為上下的距離大。如:“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矣。” 2、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并思考,“登高”的字面意思和深層次的現實含義是什么?(“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唐.李白;“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碧?王之渙) 3、學生回答上述問題,教師歸納總結并導入新課。(登高能使人有更開闊的眼界,對于學習者來說,登高就是進步。愿同學們和老師一道在書法之路上不斷進步。) (三)分析歐體“登高”二字的結構形態特征 同學們,你們想不想寫一幅“登高”豎幅作品作為座右銘掛在自己的小書房呢?今天老師和大家一同進行集字練習——書寫“登高”。 1、范字“登” (1)引導學生分析“登”的總體形態特征:左低右高,略微向左傾斜;左緊右松,左斂右放?!暗恰弊?,橫撇收筆處低于捺,撇的角度斜一些,捺的角度要平一些,最后一筆的橫,左低右高,與撇捺收筆處的位置相應。 (2)“登”中橫畫的走勢向右上傾斜,橫向筆畫間距均勻,但粗細有變化。 (3)圖例中整體協調,原帖中比較傾斜,注意寫成作品時要平正穩定些。 2、范字“高” (1)引導學生分組分析并討論“高”字整體給人的感覺。(主要看斜正和松緊方面) (2)“高”字中,橫折鉤的橫部被上面的兩豎分成了三段,右邊這一段最寬,下邊的“口”要靠近左豎,為了平衡整個字,首筆的點要略向右偏,與短橫的右部相搭接。 (3)請學生說說這倆字的共同特征。(二字整體都向左傾斜,都是左緊右松,縱橫有序。) (四)單字練習 1、教師示范兩字的書寫,邊寫邊強調重點和難點,學生一邊仔細觀察,一邊徒手在桌面上書空。 2、教師提出練習要求,學生練習二字,教師巡視指導。 (五)把握兩字集在一起時的整體協調和美觀舒服。 1、書寫提示:這倆字在原帖中都比較傾斜,寫成作品時要平整些。 2、強調:這兩字作豎幅組合時,上下對應,大小相當,兩字以半個字左右的距離為宜,不能太遠,也不能太近。 3、向學生簡單介紹落款,鈐印的位置。(落款在左邊靠近并低于“登”字,可根據落款字數確定,落款和鈐印間要有一定距離,但不可低于“高”字。) (六)學生書寫作品 學生書寫豎幅“登高”作品一幅,教師巡視指導。 (七)作品點評并小結 1、根據書寫情況對部分學生的作品進行展示并點評,同時引導學生自評、互評。 2、簡要總結本課所學知識,對課堂表現好、進步較快的學生提出表揚,堅持以鼓勵為主的評價原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