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實驗課教學設計 ——《觀察種子的結構》 說 課 稿 各位老師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觀察種子的結構》。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教學反思六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觀察種子的結構》是濟南版《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三節“果實和種子的形成”的分組實驗。之前我們已經學習了“果實和種子的發育”,后面我們將學習到“種子的萌發”,因此這節內容在整個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八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道蕓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結構功能及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2.提升科學探究能力,通過觀察實驗,提高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和操作技能。 3.提高生物核心素養,認識到生物的結構與其功能相適應,初步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本著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識別種子的結構,描述蕓豆種子與玉米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本節課的難點是:由于學生之此之前并沒有仔細觀察過種子的結構,所以讓學生準確找到各結構的位置,說出它們的功能成為了本節課的難點。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使用實驗觀察蕓豆種子和玉米種子,讓學生知道各結構的位置,通過合作探究掌握各結構的功能,再利用蕓豆種子與玉米種子進行對比,找到相同點與不同點。 二、說學情 初二的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強,喜歡表現,善于動手,勤于思考,并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識,習得了一定的實驗操作技能,但他們還是初中生的學生,生物思維還有待加強,新知識的接受方式需要創新。 三、說教法 根據學生學情,我將通過問題設置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觀看視頻教學,更加直觀的掌握步驟;觀察法:讓學生利用放大鏡觀察種子結構;實驗法:讓學生進行試驗操作。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掌握重點,理解難點。 四、說學法 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學習法、實驗探究法、討論分析法、總結歸納法來學習本節課的內容。 五、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導入新課:(1分鐘) 利用圖片導入:讓學生觀察這些植物的種子,它們在形態,大小,顏色上差異很大,但是都能萌發成幼苗,這與種子的內部結構是分不開的。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種子的內部有哪些結構?不同種子的結構有何不同? 自主學習:(6分鐘) 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閱讀教材15-16頁,初步認識實驗操作步驟及種子各結構的名稱,完成學導用中的填圖題:再通過觀看視頻讓學生更加清楚實驗的操作步驟。 實驗操作之前,老師要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的方法;玉米種子縱切的方法;小心,刀片很鋒利! 3.實驗過程:(20分鐘) (1) 檢查試驗材料器具:潔凈的紗布,浸軟的玉米種子,浸軟的蕓豆種子,放大鏡,鑷子,解剖刀,培養皿,白瓷盤。為了更好地觀察種子結構,我將教材中的菜豆種子改為了蕓豆種子。 (2) 觀察蕓豆種子的結構:取一粒浸泡后的蕓豆種子,觀察外形,其外形似腎。凹陷側的疤痕叫做種臍;剝去種皮分開合攏的兩片子葉,用放大鏡觀察胚根,胚軸,胚芽和子葉的位置。讓學生在小組之間交流討論,看找到的結構位置是否準確,相互學習指正。 (3) 觀察玉米種子的結構:取一粒浸軟的玉米種子,觀察它的外形,外形近似方形,其稍尖的一端是種臍。用解剖刀從浸軟的玉米種子的正面中間將玉米縱向剖開,觀察其內部結構找到胚乳、胚芽、胚軸、胚根和子葉的位置。在剖面滴上碘酒,觀察顏色變化,可以看到的一部分被碘酒染成了藍色,那是玉米胚乳的部分。沒有變成藍色的部分是玉米的胚。 此時,小組之間又相互討論把碘液滴在玉米種子的縱剖面上,胚乳變藍。說明了什么問題?根據已學知識,學生能夠理解胚乳變藍,說明胚乳中含有豐富的淀粉,胚乳是玉米儲存營養物質的結構。讓學生感知到生物的結構與其功能相適應。 (4) 再將蕓豆種子和玉米種子放在一起觀察比較,小組成員都分別提出自己找到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歸納總結起來。 (5) 整理實驗臺,填寫實驗報告,并手繪出胚的結構示意圖。實驗操作結束。 在學生操作的過程中,老師要及時巡視,發現問題并糾正。 4.小組總結:(8分鐘) 操作試驗完成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上講臺上來展示實驗成果,分析本節課在學習過程中的優點與不足,有一個小組提出,為什么它們的玉米剖面都變成了藍色?通過小組討論,并反復實驗,發現在切玉米的過程中來回拉扯刀片,將胚乳的淀粉帶到了胚上,所以遇碘都變成藍色。培養了學生的理性思維。 還有學生大膽創新,將碘液滴在蕓豆種子的子葉上,發現子葉不變藍,立即提出問題:蕓豆種子的子葉含有何種營養物質?我借機成立興趣小組,讓他們在課后查閱資料,進行探究,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 再有學生,在玉米縱剖之后,突發奇想進行了側剖。并提出側剖也能觀察到胚乳與胚的結構,為何教材中不將玉米進行側剖,我就引導學生再仔細觀察,發現側剖雖然能找到胚乳與胚的結構,但進一步觀察胚的內部結構就比較困難了。但是學生這種創新精神非常值得鼓勵。 5.課堂小結:(5分鐘) 最后讓學生在黑板上完成概念圖。利用一個表格總結本節課的內容。并給予繪圖好的同學“繪圖小能手”的稱號,實驗現象明顯的同學“實驗小能手稱號”。繼續引導學生思考,胚的各結構又將發育成什么呢?為下一節課《種子的萌發》做鋪墊。 板書設計: 關于板書設計,在上課之前我就把概念圖的框架畫在黑板上,通過學習后,讓學生上來完成概念圖。 六、說教學反思 為了有利于學生的操作,便于學生觀察,我對實驗的材料器具有所增改,同時在課堂上運用了觀察、對比、總結等方法加強學生的記憶。也盡量多的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大膽創新,增強他們的自學能力與小組學習能力。但同時也就導致了實驗做完后也沒有提到單子葉與雙子葉的概念,需要在課堂上著重強調。 說課教師:楊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