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興安盟初中教師教學競賽教學設計 課題名稱 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 設計者 白玲玲 單位 音德爾第三中學 授課年級 七年級 章節名稱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 學時 1課時 課標要求 提示:只填寫與本節課有關的課程標準內容。 內容與學情分析 內容分析 本節教材的內容涉及三大植物類群: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這三大類群植物都不能產生種子,而是依靠孢子來繁殖的植物。考慮到孢子植物”這樣的名稱對于學生來說較陌生,因此教材中沒有采用這樣的名稱作為標題,而是列出這三大類群植物的名稱來做標題。教材對藻類、苔蘚植物的闡述,都是結合生活中的有關現象介紹常見的植物,再安排“觀察與思考”活動, 引導學生討論它們各自的形態、結構特征,分析它們的形態、結構特征與生活環境的關系。之后,教材再總結藻類、苔蘚植物的形態、結構特征及其適應性,介紹它們與人類的關系。與藻類、苔蘚植物相比,蕨類植物則高大得多,在野外、花卉市場,甚至校園中都可能見到蕨類植物,因此,對蕨類植物的形態特征的學習要容易一些。教材在蕨類植物這部分內容里,沒有安排“觀察與思考”等活動,而是圖文結合進行敘述。敘述時,教材注意突出蕨類植物有輸導組織這一-特征。蕨類植物的孢子囊群般都比較容易觀察到,學生比較容易通過蕨類植物的這--特征理解孢子繁殖,因此,教材就以蕨類植物為例,闡述藻類、苔蘚、蕨類植物共同的繁殖方式一孢子 繁殖 學習重點 1.藻類,苔蘚,蕨類植物的形態特征及生活環 境 2. 藻類,苔蘚,蕨類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與人類的關系 學習難點 對藻類、苔蘚、蕨類植物的觀察分析 認同植物的形態特征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 學情分析 1、通過前面的學習,了解了綠色植物的結構層次,對歸納植物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基礎。學生雖然經常見到綠色植物,但很少對其進行系統觀察。 2、苔蘚慢慢消逝的主要原因是環境污染,利用這些引導學生聯系實際,將會喚起學生保護環境的情感。 學習目標 1.通過對圖片的觀察,掌握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形態特征與生活環境。 2.通過了解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與人類之間的關系。 學生課前需要做的準備工作 學生回顧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教師準備相關圖片,教學課件 學習策略 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多媒體課件展示圖片 學習 環節 學習任務設計與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設計 設計意圖 落實目標 導入 新課 環節一 閱讀課本P72-74,了解藻類植物生活環境,與常見的陸生植物相比有什么不同?藻類植物在生物圈中有哪些作用?與人類有哪些關系? 1、這些水綿生活在什么環境中?你能說出水綿生活在這樣環境中的可能理由嗎? 2、水綿的形態與你平時常見的陸生植物有什么不同? 3、海帶是什么顏色的?能否進行光合作用? 4、海帶可以分幾部分? 5、海帶是否具有真正的根、莖、葉? 藻類植物與人類的關系 學生通過閱讀課本、生活經驗能夠說出: ①藻類植物有單細胞、有多細胞的。 ②水綿生活在水中。水綿沒有專門的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根、起運輸作用的莖以及進行光合作用的葉的分化。 學生結合73頁圖片、觀察、思考后總結出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征: 1.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數生活陸地陰濕處。 2.結構簡單,有單細胞的,也有多細胞的,但沒有根、莖、葉的分化; 3.具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 學生理解、體會藻類植物與人類之間的關系。 了解藻類植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環境、與人類之間的關系。 利用多媒體展示藻類植物的圖片,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通過生活中常見的藻類植物的例子來讓學生能夠分析總結出藻類指的主要特征。 深入生活,將藻類植物與人類生活聯系起來,加深印象,讓學生關注藻類植物與人類的關系。 環節二 閱讀課本P74—75,了解苔蘚植物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植物體有什么樣的特征?對自然界有什么意義? 學生結合75頁觀察與思考后總結出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1.生活在潮濕的陸地環境中。 2.植株低矮弱小,一般具有莖和葉,但是莖中沒有導管(即無輸導組織),葉中沒有葉脈,根是假根。 3.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學生通過觀察、與藻類植物對比、分析出苔蘚植物的主要特征。了解苔蘚植物的生活環境與生存現狀,讓學生關注自然,培養社會責任感。 環節三 閱讀課本P76-77,了解蕨類植物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植物體有什么特征?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如何? 學生結合76至77頁觀察、思考后總結出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征:1陰濕的陸地上。 蕨類植物的植株要比苔蘚植物來得高得多;具有根、莖、葉等器官并且內含輸導組織。 3.孢子繁殖 4.蕨類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與人類的關系 了解蕨類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與人類的關系,深入生活,將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 達標 檢測 板書 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