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說課稿說教材教材地位《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是中學生物課本濟南版七年級下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本節是在學生學習了人體的營養、消化、物質的運輸之后,針對人體內廢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有利于將前面所學知識貫穿起來,并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所以本節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既是本冊書教學的一個重點,又是難點。(二)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2、說明了尿液形成過程的物質變化能力目標1.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小組合作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通過資料分析,培養學生根據數據進行科學推測的能力3.通過角色扮演,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1、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2、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三)重點和難點:重點:腎臟的結構和尿液的形成過程。難點:腎單位的結構和尿液的形成過程。二、說教法和學法:(一)學情分析:學習者是七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強,求知欲高,好問好動,但形象思維優于抽象思維,感性認識優于理性認識,自控能力較差,自主探究能力不夠強,所以教師引導學生揚長避短地完成學習任務。(二)教學方法1、自學導思法:老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2、直觀教學法:主要利用立體的,直觀的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結合教師的層層引導,啟發學生積極思維,逐步將學生將感性的認識引導到了理性認識,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3、通過分組競賽,全面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勇于實驗,勤于思考,高效課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4、學生角色扮演,激發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課堂中參與角色扮演的學生從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改變以往教學“滿堂灌”的情形,達到活躍課堂的目的,同時對所表演的有關生物知識能有更深刻的記憶。(三)學習方法1、指導觀察模型、圖片和動畫的方法,使用正確的觀察方法。2、隨著老師的設問,學生自學教材,主動思考,小組討論,形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說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復習上節課有關腎臟的結構,引入腎單位的作用。通過提問學生的生活經歷,生病上醫院要驗尿,讓學生說出驗尿的原因,體會到尿液正常的重要。扣住課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展示圖片,醫生看病,病人的驗尿單與正常人驗尿單的比較,讓學生找出不同,提出問題,尿液的不正常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引出課題: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板書)。講授新課學生探究:讀課本P61尿液形成示意圖,探究以下幾個問題。圖片展示問題,小組討論完成,及時總結、點評,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探究一:講解“尿液的形成”。展示1:“原尿的形成”動態圖,講解“腎小球的濾過作用”這一重點,突出原尿與血液的成分區別。展示2:尿液的形成——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重點講解:腎小管的作用,尿液與原尿,血液成分的不同。展示3:復習尿液形成的兩個過程,再次鞏固重點知識,全面掌握難點。3.請你做游戲:通過同學們游戲環節,首先讓學生更深刻掌握“尿液的形成過程”這一重點知識,同時讓更多學生參與課堂,活躍氣氛,增加課堂趣味性。4.合作探究二:尿液排出的途徑圖片展示“泌尿系統的組成”,讓學生掌握“尿液的排出過程”這一知識。5.合作探究三:排尿的意義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講解“排尿的意義”。6.看視頻,總結本堂課的重點知識,讓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知識。設置小組搶答競賽,既鞏固知識也豐富課堂的形式,增加學生的參與感和成就感,老師及時作出引導、點評,并獎勵。7.關愛自己,健康生活。學以致用,知識要用于生活,用于實踐。保護自己的腎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8.布置課外活動。(三)練習和檢測我精心編擬了難度適宜,題量適中的練習,穿插在課堂教學中,及時鞏固所學內容。在練習的內容上,主要分為基礎知識題,分析思考題,綜合應用題。層次分明,有利于考查學生的能力。當堂檢測起到了查漏補缺的作用。(四)板書設計:通過簡單扼要的板書,總結出本節的重點難點。便于學生掌握理解和記憶。四、教學反思1.在知識上,化難為簡,通過多角度、多形式,最大限度讓學生都能掌握重點和難點。2.在方法上,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理念,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為主要教學手段,利用多種教學方式,如圖片、視頻、游戲、分組、競賽、獎勵等多種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獲得新知,教師充分利用這些方法,全方位發揮老師指導作用。3、在情感上,重視教材本身所蘊涵的科學思想的教育,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樹立健康意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