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節 人體的器官移植 【目標聚焦】 知識能力目標: 1.概述器官移植的科學研究和臨床實踐的歷史。 2.評述器官移植在一些重大疾病救治中的突出貢獻。 3.關注供體器官短缺問題,認同解決這個問題的個人社會責任,以及制訂相關法律規范的必要性。 4.描述組織工程技術在解決供體器官短缺問題方面的前景。 情感目標: 在求知中知道免疫排斥為人體器官移植的最大障礙,增強與激發愛心是解決供體器官來源的重要措施,體驗科學家的優秀素質。 【教學重點】 根據腎移植的實例,對器官移植的必要性以及移植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加以說明。 對目前供體器官短缺問題的討論與思考。 【教學難點】 器官移植中免疫排斥問題。 組織工程技術實施的基本原理。 【教學方法】 講授法和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相結合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情景導入)教師:教師用課件展示資料介紹“從社會中來” 2000年,在我國的“863高科技項目”展覽中,一背上長著“人耳”的裸鼠與眾人見面,它背上的“人耳”以一種高分子化學材料聚羥基乙酸作為模型支架,讓牛的軟骨細胞在這個支架上生長和增殖。然后再接上表皮細胞。 (一)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分組討論, 問題1.為什么“人耳鼠”這么引人關注? 學生回答:它為人體器官移植中從新的途徑獲得供體器官帶來了新的希望。 問題2.請敘述器官移植的歷史? 學生回答:1、幻想階段:相傳公元200年左右,名醫扁鵲曾給兩個病人進行心臟移植,并取得好的效果。 2、實驗研究階段: 19世紀有人開始了器官移植的動物試驗,但是移植時并不吻合血管。 1902年有人開創性的應用血管縫合法進行了心、脾、腎等動物移植試驗; 1936年俄國一位科學家首次進行了尿毒癥患者腎移植,患者死于術后48小時。此后十年還有醫生進行過類似的腎移植,但病人很難長時間存活,主要原因是人們對人體免疫排斥反應缺乏了解。 3、臨床早期階段: 1954年默里實施同卵雙生姐妹間腎移植成功-醫學史上首次長期有功能存活的移植器官; 現代器官移植經歷了3個重要的突破才建立起來:1、血管吻合技術的發展;2、供器官低溫保存的成功;3、免疫抑制劑的使用 4、臨床發展階段 : 20世紀60-70年代,器官移植手術還存在很大障礙,主要缺乏免疫抑制劑。直到1978年新一代強有力的免疫抑制劑環孢素A問世。 器官移植的實例------腎移植 腎移植是把一個健康的腎臟植入病人右下腹的髂窩內。因為右側髂窩的血管較淺,手術時容易與新腎臟血管接駁。一般多選擇髂內動脈進行吻合,如果右髂內動脈管腔內出現動脈硬化、管腔狹小,術后恐血流量不足,亦可以與病人髂外動脈作吻合,血管吻合后,放開全部阻斷血管的血管鉗,待新的腎臟供血良好,便逐層縫合腹壁,完成手術。腎移植并非新腎與舊腎的交換。 (二)器官移植的現狀 至今人體幾乎全部的器官、細胞和組織均能移植,移植已成為現代醫學中極為重要的常規治療方法。腎、肝、心、肺、骨髓等器官移植已成為公認的有效治療手段,近十年來多器官聯合移植也進入臨床,取得較好的療效。我國自1962年吳階平教授開展首例臨床腎移植以來,器官移植已有了長足的進步。 介紹我國器官移植的現狀,我國供體器官嚴重短缺的現實問題,提出問題, 問題一:如何解決器官移植過程中出現免疫排斥反應? MHC產物在人類稱為人類白細胞抗原-HLA,自1956年由Snell首先提出MHC概念, 1958年Dausset發現第一個HLA,至今已發現了幾千個不同的HLA抗原。人類供、受者之間HLA的配合程度直接影響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免疫抑制劑的問世解決了這一問題, 環孢素A。 免疫抑制劑作用機理。 問題二:怎么樣解決供體器官不足的問題? 學生查找資料討論總結回答:組織工程技術的應用,制造相應的替代器官。如組織工程鼻軟骨 組織工程技術是將細胞三維支架和細胞因子應用于外科組織的再生或體內的組織構建。 【隨堂練習】 1、2000年,在我國的“863高科技項目”展覽中,一背上長著“人耳“的裸鼠與眾人見面,它背上的“人耳”以一種高分子化學材料聚羥基乙酸作為模型支架,培植“人耳鼠”的生物工程技術是 ( ) A.細胞和組織培養 B.細胞融合 C.動物胚胎移植 D.細胞核移植 答案:A 2、腎移植手術是否能成功,其影響因素中最關鍵的是 ( ) A.手術技巧 B.供體器官質量 C.使用免疫抑制藥物 D.供體與受體器官的組織相容性 答案:D 3、某種哺乳動物的心臟形狀、大小很像人的心臟,有可能成為人體器官移植的重要來源,但人體會強烈排斥,這主要是因為該動物有一對純合的基因(AA)能表達GT酶,從而使細胞表面具有一種多糖類物質。人體能夠識別該多糖類物質,從而確定該心臟是外來的異種器官。經過科學家多年努力,目前得到了編碼GT酶的一對基因中有一個喪失表達功能的一些新型個體(Aa)。 請回答: (1)人體對該動物心臟的排斥,是人類 系統作用的結果,其本質是人體的 與該動物的 相互作用。 (2)上述新型個體能否作為人體器官移植的來源?為什么? (3)今后用常規的雜交方法能否獲得GT酶一對基因都喪失表達功能的個體?說明理由。 答案:(1)免疫 抗體 抗原 (2)不能。因為該新型個體控制GT酶的一對基因中仍有一個具有表達功能。 (3)能。因為現有新型個體的一對GT酶基因中,有一個喪失表達功能,所以雜交的后代會出現一對GT酶基因都喪失表達功能的個體 【板書設計】 【布置作業】做思考與探究 【教學反思】 人體的器官移植這一節內容是比較前沿的知識,許多知識都是聞所未聞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比較感興趣,再加上本節課知識和生活實際聯系比較密切,學生學習起來相對比較容易也很有興趣。所以,在授課過程中,學生參與的比較高,加上采取了合作教學,學生討論的很熱烈。本節課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之后,討論,派代表回答問題,具體步驟和前沿知識,可以讓學生提前上網查找。但由于本節課 介紹的一些基礎原理和方法,還需要教師幫助學生進行分析點評,其中關鍵是知識比如細胞免疫、免疫排斥、組織工程技術等知識還需要老師的點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