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學設計 教學環節及時間安排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回顧舊知,導入新課 師:展示蘿卜從小到大的圖片。 提出問題:蘿卜是怎樣由小長大的? 師:展示新鮮蘿卜與糠心蘿卜的橫截面圖片,引發學生思考蘿卜為什么會糠心? 師:提示蘿卜糠心與本節課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有關。并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得出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有機物。 學生回答:蘿卜苗的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有機物,隨著有機物的積累蘿卜慢慢長大。 學生簡述光合作用反應式。 學生1回答:蘿卜體內水分散失 學生 2回答:蘿卜體內有機物減少了。 學生猜想:可能是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了有機物。 復習光合作用知識,設計生活情境,導入新課。 同時啟發思考光合作用的產物就是呼吸作用的原料。 提出質疑 師: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還消耗了什么呢?我們知道人的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氣,你能參照人的呼吸作用,提出你對植物呼吸作用的看法嗎? 師:人的呼吸作用釋放出二氧化碳,同樣的你能參照人的呼吸作用,提出你對植物呼吸作用的看法嗎? 學生:植物的呼吸作用也消耗氧氣嗎? 學生:植物的呼吸作用也釋放二氧化碳嗎? 學生對呼吸作用不了解,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類比思想,提出關于綠色植物呼吸作用的疑問。 探究實驗一 師:首先對提出的一個問題作出假設? 師:氧氣的性質? 師:也就是說若有氧氣存在時,燃著的蠟燭能夠繼續燃燒!若氧氣被消耗掉時,燃著的蠟燭會立即熄滅! 所以可以根據蠟燭的燃燒情況判斷氧氣是否被消耗。 師:提供綠色植物和萌發的種子兩種實驗材料,供學生選擇并分析原因。 師:給同學們2分鐘的時間分小組設計實驗方案。 師:啟發學生思考同學制定方案 可行性并改進。 師:啟發思考應如何具體操作步驟,從而引導學生制訂詳細實驗步驟: 1.先點蠟燭還是先擰瓶蓋? 2.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蠟燭同時放入還是先后放入? 演示實驗1 師:進行“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氣”演示實驗,同時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思考。 學生假設: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氣。 學生:助燃 學生1:選擇綠色植物 學生2:選擇萌發的種子,因為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會干擾我們探究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氣這一主題 學生活動:組內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并在PAD上畫圖。 學生分享實驗方案: 學生1:用萌發的種子和煮熟的蘿卜作對照,將蠟燭同時放入瓶子內觀察現象。 學生2:一個裝置內放綠色植物,一個不放,兩個裝置內放入燃著的蠟燭,看哪個先熄滅 學生3:學生2選用材料不當,光合作用會干擾實驗,應將裝置包裹上不透光的袋子以防干擾。 學生回答:先點蠟燭,再打開瓶蓋。 學生回答:同時放入蠟燭。 學生回答:實驗現象,萌發的種子瓶內蠟燭熄滅,煮熟的種子瓶內蠟燭繼續燃燒。 學生回答: 通過分析得出實驗結論:萌發的種子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氣,煮熟的種子未進行呼吸作用,不消耗氧氣。 帶領學生回顧氧氣的性質,為設計實驗方案提供理論。 設計實驗前引發學生思考選擇最佳材料。 制定出恰當的科學研究計劃是探究成功的關鍵,讓學生小組討論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并分享,相互評價,制訂出實驗方案,在教師的引導下,制定出具體的實驗步驟,這樣鍛煉了學生設計實驗的思維能力。 通過演示實驗,讓學生能形象直觀地認識萌發的種子在呼吸過程消耗氧氣的現象,并通過分析總結得出結論,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探究實驗二 接下來我們繼續探究第二個問題,請同學作出假設? 師: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質呢? 我們通過一個實驗來看一下。請同學往澄清石灰水里吹氣,看看會有什么變化。 師:這樣我們可以根據石灰水的渾濁與否來判斷二氧化碳的生成與否。 下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實驗方案(3min)。 演示實驗2: 教師演示“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你觀察到什么現象? 說明了什么? 師: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樣的植物體能夠進行呼吸作用呢? 學生假設:植物的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 學生觀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這一實驗現象,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質。 學生設計實驗方案。 學生小組方案展示:其他同學分析該小組方案的可行性。 學生1:設置對照實驗,使瓶內的氣體導入澄清的石灰水。 學生2:此方案不太可行,氣體擴散進澄清石灰水內時間太長。 。 學生3:瓶塞上打兩個孔,一個孔連一個導管,通到澄清石灰水中,另一個連接一個漏斗,往里注水,觀察現象。 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得出結論: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釋放出二氧化碳,我們的假設是正確的。 學生回答:活的植物體 通過有趣的小實驗帶領學生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質,讓學生小組討論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并分享,相互評價,看方案是否可行,鍛煉學生設計實驗的探究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演示實驗,讓學生能形象直觀地認識萌發的種子在呼吸過程中釋放二氧化碳的現象,得出實驗結論。 鍛煉了學生分析歸納總結的生物學科素養。 演示實驗 師:小游戲 伸出你的雙手,用嘴巴往手上哈氣,手有什么感覺? 師:演示實驗3 老師或同學演示實驗: 實驗現象:甲瓶溫度計示數_____,乙瓶溫度計示數_____。 實驗結論:萌發的種子呼吸作用中產生_____。 師:通過生活現象袋裝蔬菜放久了,塑料袋內產生水珠這一現象引發學生思考 學生回答:手感受到溫暖,猜想到人的呼吸作用釋放出熱量,并提出植物呼吸作用釋放出熱量的假設。 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學生得出:呼吸作用釋放熱量。同時聯系回顧植物光合作用能儲存能量。想一想它們的關系。 學生分析得出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還產生水。 小游戲激發興趣并引發類比思考,此實驗簡單直接由教師演示,學生分析歸納。 探究梳理 師生歸納總結呼吸作用的概念。 呼吸作用的概念: 細胞內有機物在氧氣的參與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能量的過程,叫做呼吸作用。 據呼吸作用的概念寫出呼吸作用反應式: 有機物(儲存能量)+氧氣 →二氧化碳+水+能量 學生歸納:通過以上演示實驗知道,植物體在進行呼吸作用時,要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 ,吸收氧,放出二氧化碳。 通過對三個演示實驗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概念,鍛煉了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鞏固了難點 學以致用 呼吸作用原理的應用 師:展示農民松土、排澇、晾曬糧食的圖片。 請學生思考:為什么要進行農田排澇?剛收獲的糧食為什么要曬干?為什么用保鮮膜保鮮水果?請同學說出這樣做的依據是什么? 學生觀看農民排澇、晾曬糧食、保鮮水果的圖片,通過分析對實際生活中呼吸作用原理的應用有個初步的認識。 利用多媒體展示農民松土、排澇、晾曬糧食的圖片,隨著問題的深入,使學生對呼吸作用的意義、呼吸作用原理的應用的理解更加深刻而全面。 通過理論知識與實際生產生活相聯系,使學生經歷一個再認識的深化過程,由知識過渡到能力。 習題檢測 1、植物體進行呼吸作用的部位是() A.只在葉片中 B.只在萌發的種子中C.只在根系中 D.在所有的活細胞中都能進行 2、“小草依依,踏之何忍?”經常在草坪上行走,會造成土壤板結,影響草的生長。土壤板結影響草生長的主要原因是( ) A 植物缺少無機鹽,影響草生長 B 植物缺少水,影響光合作用 C 土壤中缺少氧氣,影響根的呼吸作用 D 氣孔關閉,影響蒸騰作用 學生用遙控器答題 利用智慧教室系統,及時統計學生的正答率,根據反饋選擇性講解,方便,有效,面對每一個學生。 習題鞏固進一步鞏固了本節課的重難點,了解學生本節課的學習質量。 我的收獲 師:這節課你收獲了什么? 引導學生從知識能力和生物學方法水平上進行總結。 學生總結本節課收獲,完成本節知識構建。 通過知識梳理,鍛煉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通過方法梳理,鍛煉了學生的生物學科科學素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