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節 動物的運動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說明動物的運動依賴于一定的結構; 2.描述運動系統的組成; 3.描述骨、關節、肌肉協調配合完成運動的過程。 過程與方法: 通過合作探究培養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動物運動機理的探究與討論,形成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 2.形成愛惜自身運動器官,進行合理和科學運動的意識。 教學重點分析: 動物運動依賴于一定的結構。 動物的運動方式多種多樣,不同種類的動物依賴各自的相關結構完成自己的運動,以此來逃避敵害、獲取食物、空間、配偶以及繁衍后代。通過視頻和對自我身體的探究使學生對運動的產生進行探究。 教學難點分析: 結構與功能的統一性。 結構與功能的統一是生物學的重要觀點,它滲透到生物學習中的很多方面。動物的運動依賴于一定的結構,這種特定的結構與它能夠進行相應的運動是分不開的。通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相應的探究活動,使學生對這一觀點能夠進行深刻體會。 教學策略: 本節課從三個方面幫助學生認識“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通過示意圖和模型(關節的結構)使學生看到哺乳動物關節各個部位的組成,對關節結構有一個感性認識,再通過討論關節對運動的意義,掌握此知識點。 從骨骼與肌肉的位置關系入手,在模型教具演示的過程中由學生分析得出肌肉兩端的肌腱應附著在不同的骨塊上,這樣才能通過肌肉的收縮使骨骼產生相對的運動。 通過對自身結構的探究,了解屈伸肘關節的動作是由相應的兩組肌肉完成的。 這三個方面的內容層層遞進,最終使學生對“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深刻理解。 本節課需要1課時。 課前準備:關于運動系統組成的視頻和圖片,Flash動畫,模型教具,制作“雞翅解剖”微課 教學過程: 時間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3分鐘 情境導入 播放一段視頻錄像,使學生觀看到不同種類動物的運動方式和運動器官。引起學生的注意。 提問:剛才視頻中出現了哪些動物的運動方式和運動器官?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二章第一節《動物的運動》 板書:第二章 第一節 動物的運動 觀看視頻,關注動物的運動。思考并回答 完成筆記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5分鐘 探究學習哺乳動物運動系統的組成 各種動物具備不同的運動方式,但你知道動物是怎樣完成這些動作的嗎?要完成各種運動在動物的軀體中相應的應具備一些結構。今天我們把自己的身體當作觀察研究的對象,通過一個小活動研究一下我們完成運動的結構是什么? 探究1: 觀看Flash動畫“人的屈肘”,思考:有哪些結構參與了運動?推測:運動系統包括什么?肯定學生的回答。 板書:運動系統的組成包括骨、骨連結(關節)、肌肉。 探究2: 出示人的上肢骨骼和手的骨骼。 提問:比較骨與骨骼有哪些區別? 知識拓展:骨與骨之間通過什么相連?利用ppt圖片顯示出骨與骨之間的連接。 不活動的連接,如顱骨 半活動的連接,如脊柱 活動的連接,叫關節 舉例人體中的“關節”。 探究3: 出示PPT圖片“關節示意圖”,學生指認各部分結構。 拿出“關節”立體模型,學生到前面指認。 板書:關節組成包括關節面、關節頭、關節囊、關節腔四部分。關節軟骨是關節頭和關節窩上的附屬結構,不屬于關節的結構。 思考: 關節對骨的運動有什么意義? 探究4. 出示肌肉的圖片,引導學生說出肌肉的組成 提問:肌肉是怎樣附著在骨上的? 播放解剖雞翅的微課,驗證肌肉是繞過關節連在不同的骨上。 探究5.利用模型演示:一組肌肉的兩端是附著在一塊骨上,還是分別附著在不同的骨上? 聽課思考 完成活動并思考問題。 回答:骨是一塊一塊的,骨骼是多塊骨連接而成的結構。 不可以。應該使肌肉兩端的肌腱附著在不同的骨塊上。 觀看PPT, 指認關節的模式圖和模型。 思考作答 牢固:1.關節頭、關節窩的結構 2.關節囊的包裹 回答:肌腱肌腹 猜測 通過觀看實驗視頻,驗證肌肉繞關節連在不同的骨上 利用模型,小組合作探究,得出結論 引導學生親身體驗,自主探究運動系統的組成,使學生獲得感性知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以圖片、模型等為主的觀察,輔以自身結構,加深直觀認識,使學生理解骨的形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用多媒體展示關節結構示意圖,使學生便于觀察更好的掌握關節的結構。 通過引導學生親身感受,體驗關節在運動中的作用,使學生形成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基本觀點,突破難點。 培養學生細致觀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運動是動物各種行為表現的基礎。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10分鐘 實驗探究:骨骼、肌肉、關節的協調關系 思考:動物運動的動力來自哪里? 請同學們把上臂舉起,完成屈肘的動作。請問這個動作是依靠哪些結構完成的? 動作的完成是依靠骨、關節和肌肉來完成的。 那么具體這個屈肘動作是怎樣完成的呢? 探究6.請同學們再次舉起一只手臂,在完成屈肘和伸肘的同時用另一只手去觸摸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指出它們的位置),感覺它們的狀態(收縮還是舒張)。請同學們說出自己在屈肘和伸肘時感覺到兩組肌肉的狀態。 PPT展示屈肘和伸肘時兩組肌肉的運動特點。 講述:肌肉不僅有收縮的狀態,還有舒張的狀態。只有當兩組伸肌和屈肌協調工作時,相鄰骨骼才會圍繞著關節產生相應的運動。 提問:兩臂自然下垂和手提重物時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的狀態分別是怎樣的? 播放動畫:屈肘運動 思考:請你用一句話概述骨、關節、骨骼肌在運動中的作用。 按老師的要求,完成動作。 回答:依靠骨骼和肌肉,關節來完成。 繼續進行探究活動,同學之間討論。 回答:屈肘是肱二頭肌收縮的結果,伸肘是肱三頭肌收縮的結果。 通過親自完成具體的動作,獲得感性認識。 學生在動手實踐中體驗了知識的獲得過程,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勤于思考、樂于探究的科學精神。 2分鐘 引申,完善 提問:在青春期同學們的運動系統進入了迅速發展的階段,怎樣做才能使你們的骨骼更強壯、關節更靈活、肌肉更發達健美呢? 提問:對動物來說,運動能力的強弱意味著什么呢? 講述:對動物來講,它們的肌肉越發達,跑得越快,得到食物或避開敵人的機會就越多,這樣的動物就會更適應環境。因此運動是動物各種行為表現的基礎。 學生思考討論 回答:多參加體育鍛煉。 回答:能夠在取食、獲取異性、避敵等多方面獲得成功。 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關注健康。 2分鐘 總結 現在我們知道了動物的運動是在一定的結構基礎上完成的,又一次了解了“結構與功能相統一”這一觀點。 運動只靠運動系統就能完成嗎?運動對其生存有何意義? 這兩個問題將在下節課進行講述 仔細體會 完成筆記 加強學生歸納總結知識的能力 板書設計: 動物的運動 課后反思: 探究性學習不一定非要在課堂上做實驗。在學習中通過微課,并結合課件展示,以及我們自身的一些結構,甚至制作教具模型等,一樣可以作為探究的素材。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討論、交流,以學生為主體層層深入,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建立新的知識層面,從而最終達到設計好的教學目標。 1 / 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