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節魚類一、教學設計思想《魚類》主要以觀察魚類的外部形態特征、探究魚類在水中的運動、呼吸等生命現象和對鰓的介紹為主,重點帶出魚類的基本特征。同時,通過魚類的實物或標本的觀察,使學生認識魚類的多樣性和我國豐富的魚類資源,并通過和魚類的比較,得出魚類特征,這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實際用”欄目中,重點說明水質污染對魚類的影響及保護水產資源的方法。值得指出的是,本節課關于鯽魚各種鰭的作用的探究活動,是學生學習生物學以來的第一個探究活動,雖然無論采取什么辦法,從實驗操作技能本身來說難度都不會太大,但從做出假設到設計實驗等環節,是本節課的難點所在,需要教師進行耐心細致的指導和引導。二、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簡述魚類外部形態特征。2.簡述魚類與水生生活相適應的特征。能力目標嘗試進行“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的探究活動。情感目標體會水污染對魚類的影響。三、重點難點本節的重點是使學生理解魚類特征。難點是探究實驗的完成過程,由于這是學生接觸到的第一個探究活動,因此教師應給與較多的幫助,以保證實驗設計和操作的順利完成。四、教學媒體魚缸、鯽魚(或其它常見的活魚)、細線、木條、清水和冷白開水、一些水產動物的實物、模型或圖片五、課時建議1課時六、教學過程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身邊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用課本的“身邊事”進行引入。也可以首先調查哪位學生家里養著魚,請他們描述一下魚的生活,進而引入對魚的生活進行探究的主題。回憶魚的生活有關的資料,引發探究的興趣。探究竟本節的“探究竟”包括兩部分,前一部分以觀察為主,后一部分是通過實驗探究魚鰭的作用。“探究竟”過程與“大家談2”的問題緊密相關,因此,可安排學生在“探究竟”的過程中,組內總結“魚類適應水生生活的特征”。(一)首先組織學生按照實驗小組觀察魚類的外形,認識各部分的結構,并體會魚的鱗片與體表的粘滑特點,安排學生討論魚類在外形和結構特點上是怎樣適應水生生活的。觀察魚的外形,認識魚的各部分結構。(二)組織學生觀察魚的“吞水”活動,安排學生思考“鯽魚吞水的意義。”。為了引導學生認識鯽魚吞水活動與呼吸的關系,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鯽魚在冷開水中的呼吸實驗”(實驗方法:1.兩只魚缸中分別注入清水和冷開水。2.取兩條大小相近的鯽魚,分別放入兩只魚缸中。3.觀察兩條鯽魚的表現。預期結果:清水缸中的魚正常生活,冷開水魚缸中的魚吞水速度逐漸加快且躁動不安,最后吞水動作逐漸變慢而死亡。這是因為冷開水中溶解的氧氣少造成的。本實驗也可作為思考題,組織學生進行結果推斷。)完成鯽魚“吞水”的觀察,認識魚類是靠鰓進行呼吸的。(三)組織學生觀察不同的魚類的標本、實物和圖片等。并組織學生列舉本地存在的魚類,完成魚類的特征總結。(四)教師組織學生完成“魚鰭的作用”的探究活動。教師可先組織學生對魚鰭的作用進行討論,各自提出自己的假設,并通過討論確定出比較一致的假設即“鰭與魚的運動和平衡有關”,并鼓勵學生在課下針對自己的假設設計實驗,進行探究活動且給予一定的幫助。認識魚類以外的其它水產動物,并觀察它們的外形。然后教師組織學生按小組設計探究實驗的步驟,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盡量設計出一套實驗方案,并將課本的“步驟3”相關內容填充完整。并按照本組的設計完成實驗,教師可適當提示學生“對照實驗”的應用。通過設計探究實驗,認識魚鰭的作用。最后,教師組織學生對實驗方法和實驗結果進行交流,分析各組實驗設計的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以及結果的準確和詳細程度。進而。完成“大家談1”的問題。交流實驗方法和實驗結果,提高實驗設計和分析能力。大家談本部分知識在“探究竟”過程中已經基本討論過了,這里教師引導學生對“魚類適應水生生活的特點”進行整理即可。(參考:①身體呈梭形,可減少游泳時水的阻力;②軀干部和尾部覆蓋著鱗片,其表面生有一層黏滑液體,游泳時可減少水的阻力;③軀干部和尾部都有鰭。肌肉和鰭配合,使魚能輕便地在水中游動;④用鰓呼吸。當水不斷從口流人口腔,經過鰓并由鰓孔排出的時候,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滲出毛細血管,排到水中,而水里溶解的氧氣滲入鰓中的毛細血管。這樣就保證了魚體氧氣的供應和二氧化碳的排放。)綜合“探究竟”中得到的結論,總結魚類適應水生生活的特點。知識鏈本部分有四個方面的知識,一是魚的外部形態,二是魚類的呼吸器官,三是魚類的特征。四是我國魚類的多樣性。其中,魚類的特征在“探究竟”和“大家談”中已經加以總結,是本節的重點,我國魚類的多樣性在“探究竟”部分已經有所體現。通過對比多種多樣的魚類得出魚類的特征。實際用本部分內容,教師可安排學生閱讀自學,然后,再引導學生對如何防止水污染進行討論。七、板書設計第四章第六節魚類一、魚類的外形和結構二、常見魚類三、魚類的主要特征更多資源下載地址:_http://zhdduya100./_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