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5單元《人體“司令部”》知識點梳理 第17課 刺激與反應 1、人的身體可以覺察到環境的改變或接收到某些信號,這些環境的改變或信號就是刺激。由刺激引起的相應活動或變化就是反應。 2、聲音信號剌激、光信號剌激、體內感受信號刺激以及較為高級的語言信號刺激是四種常見的典型刺激形式。 3、反應是由刺激導致的。個體之間的反應速度存在差異。 4、有些時候,人體會在不受大腦控制的情況下做出非常迅速的反應。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 5、人的反應存在兩種基本狀況:一種需要腦的復雜工作;一種不需要腦的復雜工作,即由思維定勢做出直接反應,這種情況的反應速度比前一種快。 第18課 從刺激到反應 1、腦是我們的身體里的“司令部”。 2、腦和脊髓是身體的控制中心。腦負責存儲和加工信息,脊髓負責下達簡單的命令,并把來自感官的信息傳遞給大腦,再把大腦的指令傳遞給周圍神經。周圍神經既要負責收集各種感覺信號,又要把大腦的指令傳送到肌肉,使其做出反應。 3、神經系統信息傳遞的路徑:感覺信號——周圍神經——腦和脊髓——周圍神經——做出反應。 4、因為人體感受器分布密度的差異、神經信息傳遞距離的差異等原因,人體各部位的敏感性和反應速度存在一些客觀差異。 5、按皮膚的敏感性從高到低排列,依次是指尖皮膚、手背皮膚、肘關節外側皮膚、膝蓋處皮膚。 6、腦在處理信息時有時也會產生錯覺。產生錯覺是人腦的正常現象。 7、在人的神經系統中,脊髓由一把類似電線的神經束組成,連接著腦組織和周圍神經。脊髓分布在能彎曲的脊柱中間。 8、脊髓雖然被脊椎骨和軟骨包圍著,但還是有可能受到傷害。一旦脊髓受損,輕則身體麻木,重則癱瘓。因此,我們在運動時要注意自身安全。例如,不要在沒有保護的情況下做下腰動作,在劇烈運動前要做充分的準備活動。 第19課 我們的大腦 1、腦被堅硬的顱骨包裹著,它由大腦、小腦、腦干三部分組成。 2、成人腦的質量約1400克,大腦的質量約占人腦的80%。 3、大腦的大小和形狀像兩只并攏的拳頭。 4、大腦表面像核桃仁一樣,有許多凹陷的溝和隆起的回,大大增加了大腦皮質的表面積。 5、大腦的軟硬程度像豆腐,大腦的顏色是淡粉色的。 6、人的大腦負責各種認知和思維活動,還負責管理人的情緒和運動。擁有高度發達的大腦是人類與其他動物的重要區別。 7、大腦對人體的管理,是一種交叉的關系。即左腦控制右側身體的運動,右腦控制左側身體的運動。 8、人的大腦中,左腦偏重于數學、語言和書寫等功能,右腦則偏重于音樂、繪畫、情感等功能。 9、科學家還發現,大腦在工作時,不是所有部分都參與同一件事情,它的各個部分是有不同分工的。 第20課 大腦的開發與利用 1、科學家一直在用多種方法研究大腦 ,腦科學的研究成果為學習科學打下了基礎。例如,腦科學發現了神經之間的聯結方式,學習科學在此基礎上提出,利用圖形表征是建立知識網絡的有效方法,如氣泡圖、概念圖、魚骨圖等。 2、人工智能是一門模擬、延伸和擴展人類大腦功能的新技術。開發出的智能機器人不同于完成重復任務的簡單機器人,在被植入學習程序后,智能機器人可以模擬人類的思維,擁有一定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人工智能未來可運用在生產、生活、軍事、航空航天等各領域。 4、大腦是消耗人體能量最多的器官。它雖然只占體重的2.5% ,卻消耗著身體20%的能量和25%的氧氣。 5、大腦的不同部位負責不同的功能,一個區域長時間興奮活躍,就會產生疲勞感,可能導致神經衰弱、記憶力減退。 6、睡眠對大腦的休息很重要,10歲左右的兒童每天大約需要10小時的睡眠時間。保持愉快的心情也有利于大腦的健康,能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 7、保護大腦的方法有:①充足的睡眠;②加強體育鍛煉;③全面均衡的營養;④保持愉快的情緒;⑤不吸煙、不酗酒;⑥逗著玩不能打腦袋;⑦運動時保護頭部。 8、人睡眠不足時,會有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情緒波動、思維反應不靈敏等癥狀。 《專項學習—像工程師那樣……》知識點梳理 1、在現實生活中,完成-項工程任務不僅需要不同領域工程師的合作,還需要相同領域工程師的合作與分工。齊心協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工程任務。因此,不同領域的工程師需通力合作,才能使一項工程圓滿完成。 2、一個完整的工程活動過程包括明確問題、前期研究、設計方案、制作模型、測試改進、展示交流六個環節。 3、在前期研究時,我們可以通過查閱書刊文獻、上網檢索、實驗研究、向有經驗的人咨詢等方法獲取此T程任務所需的知識、經驗。 4、我們可以用畫圖、文字等方法完成一份完整的設計方案。完整的設計方案包括研究問題、實驗目標、所需材料、設計圖等幾個部分。 5、面對測試得到的信息,要從材料選擇的合理性、制作技術的可操作性、產品的實用性等方面進行分析。另外還要將測試得到的信息與任務要求進行對比,分析設計上有什么不足。 6、我們可以用PPT、模型、文字等多種方式對完成任務的全過程進行整理、展示、交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