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生物和生物圈 認識生物 第一節 生物的特征 知識歸納整理 一、觀察 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1.方法: ⑴直接觀察:直接用肉眼進行觀察。 ⑵間接觀察:借助于放大鏡、顯微鏡、望遠鏡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攝像機、錄音機等工具進行觀察,有時還需要測量。 2.要求: 前:要有明確的目的; 中:觀察要全面、細致和實事求是,并及時記錄下來;對于需要較長時間的觀察,要有計劃和耐心;觀察時要積極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 后:與別人交流看法,進行討論。 二、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斷從外界獲得營養物質。 ⑴植物:能通過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有機物。 ⑵動物、微生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但能以 植物或別的動物為食,從中獲得營養,例如海豚 捕食大馬哈魚。 2.生物能進行呼吸 絕大多數生物需要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生體內產生的廢物 動物和人通過多種方式排出體內廢物,例如,人可以通過排尿、出汗和呼出氣體將廢物排出體外。植物的落葉也可以帶走一部分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例如:獵豹發現獵物后迅速追擊;含羞草的葉受到碰觸會合攏,植物有向光性、向水性、向肥性、向地性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生物體能夠由小長大。生物體發育到一定階段,就開始繁殖下一代。例如:種子的萌發,破殼而出的幼鱷,蘑菇的生長。 6.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生物體親代和子代之間,在很多方面表現出相同的特征,這是遺傳現象;但總有一部分特征并不相同,這是變異現象。 7.其他特征: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第二節 調查周邊環境中的生物 知識歸納整理 一、調查 1.什么是調查 舉例 森林資源清查、人口普查 要 求 前 明確調查目的和調查對象,制定合理的調查方案,有時選取部分調查對象作為樣本。 中 如實記錄。 后 對結果進行整理和分析,有時還要用數學方法進行統計。 2.調查校園、公園或農田的生物種類 ⑴步驟 選擇調查范圍:校園、公園或農田; 分組:6~8人為一個調查小組,確定一人為組長。 設計調查路線:選擇一條生物種類較多、環境有較多變化的路線; 調查并記錄:要特別注意樹皮、草叢和枯枝落葉等處存在的容易被忽略的小生物,還有空中偶爾飛過的鳥和昆蟲; 歸類; 整理:將歸類好的生物資料進行整理,寫在記錄本上。 ⑵注意事項 先設計一個調查表,用以記錄觀察到的每一種生物; 對所看到的生物要認真觀察,如實記錄; 不要損傷植物和傷害動物,不要破壞生物的生活環境; 注意安全。全組同學要集體行動;不要亂攀高處、下水;防止被動物咬傷等。 二、生物的歸類 分類依據 分類結果 形態結構 植物、動物、其他生物 生活環境 陸生生物、水生生物 用途 作物、家禽、家畜、寵物等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節 生物與環境的關系 知識歸納整理 一、環境中的生態因素 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與其環境的總和。 2.生態因素:環境中影響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態因素 3.分類: 非生物因素:光、溫度、空氣、水等。 生物因素: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二、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1.閱讀教材P14~15,設計實驗,探究光對鼠婦的生活有沒有影響 按照實驗探究的方法步驟進行操作: ⑴提出問題:光會影響鼠婦的分布嗎? ⑵作出假設:鼠婦適于生活在陰暗的環境中,光會影響鼠婦的分布。 ⑶制定計劃: ①設置相同點:在鐵盤內放一層濕土。將10只鼠婦平均分成2組,分別放入兩側的中央。 ②設置對照:在鐵盤內以橫軸中線為界,一側蓋上紙板,另一側蓋上玻璃板,在盤內就形成了陰暗和明亮兩種環境,變量為光照。 ③觀察記錄:記錄不同時間、不同環境下的鼠婦數目。 ⑷實施計劃:實驗結果:鼠婦在陰暗處的明顯多于在明亮處的。 ⑸得出結論:鼠婦適于生活在陰暗的環境中,光會影響鼠婦的分布。 ⑹表達交流。 2.對照實驗 在研究一種條件對于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叫做對照實驗。(對照組一般都控制在理想狀態下,排除一切影響實驗的因素;實驗組一般只控制研究因素,其他都處于理想狀態。量不同的條件是實驗變量。) 三、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關 系 舉 例 生物 因素 捕食關系(最常見) 七星瓢蟲捕食蚜蟲 競爭關系 雜草和水稻爭奪陽光、養料和水分 合作關系 螞蟻群體的分工合作 寄生關系 人體內的蛔蟲 四、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在自然界中,生物受到很多生態因素的影響,因此,生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生存下去。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影響和改變著環境。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現在生存的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適應是普遍存在的。(形態上適應如仙人掌的葉退化成刺,降低水分的散失,適應干旱的環境;結構上適應如海豹的胸部皮下脂肪厚,適于生活在寒冷的水域;生理上適應如駱駝的尿液少,保持體內水分適應炎熱缺水的荒漠。) 2.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如蚯蚓在土壤中活動,可使土壤疏松,蚯蚓的排出物還能增加土壤的肥力。) 在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漫長過程中,環境在不斷改變;生物也在不斷進化,適應環境。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榮的生物圈。 第二節 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生態系統 知識歸納整理 一、什么是生態系統 1.生態系統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做生態系統。 植物——生產者 2.生態系統 生物部分 動物——消費者 的組成 細菌、真菌——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陽光、空氣、水等 3.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記P21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關系圖) ⑴三者比較 類別 生物種類 作 用 生產者 植物 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儲存能量 消費者 動物 不能制造有機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 分解者 細菌和真菌 將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供植物重新利用 ⑵三者關系 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 二、食物鏈和食物網 1.食物鏈:在生態系統中,不同生物之間由于吃與被吃的關系而形成的鏈狀結構叫做食物鏈。食物鏈的起始環節是 生產者 ,如“兔吃草,狐吃兔”表示為: 草→兔→狐 。 2.食物網: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有很多條食物鏈,它們彼此交錯連接,形成食物網。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沿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物質是循環流動的,能量沿食物鏈逐級遞減。 3.當人類排放的有毒物質進入生態系統,有毒物質可能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危害生態系統中的許多生物,最終威脅人類自身。(點撥:①食物鏈的起始端必須是生產者。②食物鏈和食物網沒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所以要將一個食物網變成生態系統要增加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③生產者和各級消費者之間以箭頭相連,箭頭指向高一級消費者;箭頭兩端的生物之間是捕食關系。④越靠近食物鏈起始端的生物數量越多,體內所積累的有毒物質越少,越靠近頂端的生物數量越少,體內所積累的有毒物質越多。⑤數食物鏈時,要從起始端數起,每條食物鏈要數到底,不能漏數。) 4.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對穩定的。這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擾超過了這個限度,生態系統就會遭到破壞。(生物種類和數量越多,食物網結構越復雜,其自動調節能力越強,生態平衡越易維持。) 第三節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知識歸納整理 一、生物圈的范圍 1.范圍 如果以海平面來劃分,生物圈向上可達到約 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 10 千米左右的深度,厚度約為 20 千米。 2.組成成分和生活的主要生物 范 圍 組 成 生物種類 大氣圈的 底部 氮氣、氧氣、二氧化碳等 昆蟲、鳥類、細菌等 水圈的大部 地球上的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 幾乎到處都有生物,大多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內 巖石圈的表面 地球表面的固體部分,多覆蓋土壤(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 一切陸生生物及形態各異的水生生物,無處不在的細菌、真菌等。人類活動可到各個圈層 二、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 類 型 特 點 自動調節能力 自 然 生 態 系 統 森林生態系統 分布于較濕潤地區,動植物種類繁多。有“綠色水庫”、“地球之肺”之稱 最強 草原生態系統 分布于干旱地區,缺乏高大植物,動植物種類比森林生態系統少 較弱 濕地生態系統 在多水和過濕條件下形成,沼澤植物占優勢,動物種類繁多。“地球之腎” 較強 海洋生態系統 由海洋和海洋生物組成,動物種類很多,絕大部分植物是微小的浮游植物 較強 淡水生態系統 由淡水水體與淡水生物組成 較弱 人工生態系統 農田生態系統 以農作物為主體,動植物相對較少 很弱 城市生態系統 人類起重要的支配作用,植物種類和數量少 最弱 三、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在生物圈中,不同層次的生態系統相互關聯: 1.從非生物因素來說,陽光普照于所有的生態系統,大氣在不停地有規律地環流,水和水蒸氣也在全球范圍內運動。 2.從地域關系來說,各類生態系統也是相互關聯的。如黃河和長江,源自西部的雪山和草原,向東奔流,沿途滋潤農田,還形成湖泊和濕地,最后融入海洋。 3.從生態系統中的生物來說,許多微小的生物、花粉、種子、果實,能夠隨大氣運動,到達不同的生態系統。魚類的洄游,鳥類的遷徙,會經過不同的生態系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